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浦东新区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高二、三生命科学(等级考)‎ 一、选择题 ‎1.图所示的生物能引起人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生物是( )‎ A. 高等植物 B. 高等动物 C. 原核生物 D. 病毒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题图分析,图示结构中有细胞膜,因此为细胞生物,其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故为原核生物。‎ ‎【详解】A、高等植物为真核生物,而图示生物为原核生物,A错误; ‎ B、高等动物为真核生物,而图示生物为原核生物,B错误;‎ C、图示生物为原核生物,C正确; ‎ D、病毒为非细胞生物,与图示的结构不符,D错误。‎ 故选C。‎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用测微尺测呈某蚕豆叶下表皮细胞时,在相同情况下,放大倍数越小则( )‎ A. 视野范围越小 B. 视野越暗 C. 测得格数越少 D. 物像越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 - 26 -‎ 物像大小 看到细胞数目 视野亮度 物像与装片的距离 视野范围 高倍镜 大 少 暗 近 小 低倍镜 小 多 亮 远 大 ‎【详解】A、在相同情况下,放大倍数越小,则视野范围越大,A错误; ‎ B、在相同情况下,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B错误;‎ C、在相同情况下,放大倍数越小,测得格数越少,即物像越小,占的格数越少,C正确; ‎ D、在相同情况下,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物像越小,D错误。‎ 故选C。‎ ‎3.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不用氧的同位素18O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和核酸的理由是( )‎ A. 蛋白质含O,核酸不含 B. 核酸含O,蛋白质不含 C. 蛋白质和核酸都不含O D. 蛋白质和核酸都含O ‎【答案】D ‎【解析】‎ ‎【分析】‎ ‎1.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步骤首先获得35S和32P标记的T2噬菌体,然后再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然后适时保温后再搅拌、离心,最后通过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高低,从而得出结论。‎ ‎2.噬菌体是专性寄生物,不能在培养基中培养,只能在活体中培养。‎ ‎【详解】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需要通过放射性检测DNA和蛋白质的存在部位,因此需要分别用DNA和蛋白质的标志性元素来做标记进行检测,即标记DNA中的P元素,标记蛋白质中的S元素,而氧元素是DNA和蛋白质的共有元素,因此不用氧的同位素18O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核酸,D正确。‎ 故选D。‎ ‎4.角蛋白是头发的主要成分,由2条肽链组成。图表示烫发的原理,据图分析,烫发改变了角蛋白分子的( )‎ - 26 -‎ A. 氨基酸种类 B. 氨基酸数量 C. 肽键结构 D. 空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因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具有多样性。‎ ‎【详解】图示烫发过程中二硫键经过了断裂,而后重新构建二硫键的过程,该过程中肽键没有断裂,可推知氨基酸的数量、种类和排序都没有发生改变,同时很直观的看到了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的过程,即D正确。‎ 故选D。‎ ‎5.在“探究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程度关系”的实验中,若测得细胞的原生质层长度为B,细胞长度为A,则能用来衡量细胞质壁分离程度的指标是( )‎ A. A B. B C. B/A D. A+B ‎【答案】C ‎【解析】‎ ‎【分析】‎ 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 - 26 -‎ ‎【详解】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与原生质层的分离,质壁分离程度越大,失水越多,即B越小,而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所以A变化不大,因此B/A的值可用来表示质壁分离程度,质壁分离的程度与该值的大小呈负相关,即C正确。‎ 故选C。‎ ‎6.科学家根据血红蛋白α链中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推测“鲤→马→人”的蛋白质分子进化速率,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 )‎ A. 胚胎学证据 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生物化学证据 D. 古生物化石证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 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比解剖学的证据和生物化学上的证据。比较解剖学是用解剖的方法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及其类群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的一门学科。在研究过程中,也根据古脊椎动物的化石找到器官的同功或同源的依据,从而阐明脊椎动物各类别间的系统演化关系。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证据。‎ ‎【详解】A、胚胎学证据指的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同源器官发育情况的比较证据,A错误;‎ B、比较解剖学证据是指对同源或同功器官进行解剖比对进而得出亲缘关系远近与否的结论,题中所列的证据不属于比解剖学证据,B错误;‎ C、生物化学证据就是指对不同生物体内担负同一功能的物质如蛋白质的组分与结构进行比对,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题中证据就是生物化学证据,C正确; ‎ D、古生物化石证据是从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古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等,与题中所列证据不符,D错误。‎ 故选C。‎ ‎7.图表示信息在神经系统传递过程中,神经元中发生的物质运输,其中①②的运输方式分别是( )‎ A. 被动运输胞吐 B. 主动运输被动运输 - 26 -‎ C. 主动运输胞吐 D. 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钠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外,即膜外钠离子浓度高,据此可知图中①表示钠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图②表示胞吐过程,应该是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 ‎【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①为被动运输(协助扩散),图②为胞吐过程,A正确; ‎ B.、图中钠离子进入细胞内的过程不属于主动运输,神经递质的释放也不是被动运输过程,B错误;‎ C、图中钠离子进入细胞内的过程不属于主动运输,C错误; ‎ D、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胞吐方式,D错误。‎ 故选A。‎ ‎8.图表示人耳的结构,下列关于图中甲部位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声波感受器 B. ②能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 C. 甲部位能产生听觉 D. 甲部位含神经中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即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中的一定区域。‎ ‎【详解】A、①为听小骨,能通过振动将声音放大传到内耳,不是声波感受器,A错误;‎ B、②为耳蜗,能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B正确;‎ - 26 -‎ C、听觉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C错误;‎ D、甲部位含听觉感受器和传入神经,D错误。‎ 故选B。‎ ‎9.人乳头瘤病毒(HPV)能引起宫颈癌,可注射HPV疫苗进行预防,一般半年内需注射3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HPV疫苗为抗原 B. 该过程未发生非特异性免疫 C. 初次接种会产生记忆细胞 D. 三次接种会让机体产生更多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 ‎【详解】A、HPV疫苗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A正确; ‎ B、该过程中也有非特异性免疫发生,B错误;‎ C、初次接种就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进而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C正确;‎ D、三次接种会让机体产生更多抗体,从而达到免疫预防的目的,D正确。‎ 故选B。‎ ‎10.北欧鲫鱼在寒冷条件下,通过向体外排出酒精来延缓周围水体结冰,其细胞呼吸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能产生CO2‎ B. 过程①②均能生成ATP C. 过程③发生在线粒体 D. 图中葡萄糖能彻底氧化 - 26 -‎ ‎【答案】B ‎【解析】‎ ‎【分析】‎ 无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2C2H5OH(酒精)+2CO2 或2C3H4O3(丙酮酸)+4[H]②C3H6O3(乳酸)‎ ‎【详解】A、过程①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该过程没有CO2产生,A错误;‎ B、过程①为无氧呼吸过程,该过程中有ATP产生,过程②为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该过程中能生成ATP,B正确;‎ C、过程③为产酒精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错误;‎ D、图中显示的是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的变化,图中过程葡萄糖不能彻底氧化,D错误。‎ 故选B。‎ ‎11.图中甲为一株接受均匀光照射的幼苗,若Ⅱ处生长素浓度对应乙中的B点,则Ⅰ处生长素浓度X( )‎ A. 等于A B. A<X<B C. 等于B D. B<X<C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6 -‎ 生长素主要是在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的,然后被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单方向的,只能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在有单一方向的刺激(单侧光照)时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ATP)。 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在均匀受光的条件下,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均匀向下运输,因此,若Ⅱ处生长素浓度对应乙中的B点,则Ⅰ处生长素浓度也为B点对应的浓度,即C正确。‎ 故选C。‎ ‎12.某种细菌可以在含蛋白质、牛肉膏、氯化钠和微量维生素的培养基中生长,其中微量维生素对该菌的培养而言属于( )‎ A. 碳源 B. 氮源 C. 无机盐 D. 生长因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各种培养基的成分中一般都含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特殊的营养物质(生长因子)。‎ ‎【详解】由分析可知,题中所提供的培养基中的微量维生素应该归为培养基中的生长因子,即D正确。‎ 故选D。‎ ‎【点睛】熟知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及分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对培养基中各种成分作用的掌握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图表示胰岛A细胞中2和11号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这三个基因表达的状况是( )‎ A. 仅①表达 B. 仅②表达 C. 仅③表达 D. 都能表达 - 26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胰岛A 细胞在低血糖信息刺激下会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即胰高血糖素的基因在胰岛A细胞中进行了表达;在血糖高的信息刺激下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即在胰岛B细胞中胰岛素基因进行了表达。但是不管胰岛A还是胰岛B细胞都既含有胰岛素基因也含有胰高血糖素基因。‎ ‎【详解】A、图中细胞为胰岛A细胞,其中胰高血糖素基因表达,而胰岛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均不表达,A错误;‎ B、胰岛A细胞中血红蛋白基因②不表达,B错误;‎ C、图中的细胞为胰岛A细胞,因此,图示的三个基因中,只有胰高血糖素基因③表达,C正确; ‎ D、题中三个基因中,只有胰高血糖素基因在胰岛A细胞中表达了,D错误。‎ 故选C。‎ ‎【点睛】理解细胞分化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把基因分化的本质应用到分化的实例中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4.杂交水稻推广的同时,地方水稻品种被逐渐淘汰,这一现象( )‎ A. 说明遗传多样性降低 B. 有利于水稻物种长期生存 C. 说明水稻基因库增大 D. 有利于水稻的进化和发展 ‎【答案】A ‎【解析】‎ ‎【分析】‎ 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但一般所指的遗传多样性为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详解】A、杂交水稻推广,导致地方水稻品种被淘汰的现象能说明遗传多样性降低,A正确;‎ B、地方水稻品种被逐渐淘汰的现象不利于水稻物种长期生存,B错误;‎ C、地方水稻被淘汰的结果导致水稻基因库减小,C错误;‎ - 26 -‎ D、由于人为的选择而导致地方水稻逐渐被淘汰的现象对水稻的进化和发展是不利的,因为遗传多样性降低了,D错误。‎ 故选A。‎ ‎15.图表示利用载体结合法,将酶固定后装入玻璃管,在玻璃管顶部注入化合物,经催化后产生的小分子从下部流出,则图中表示酶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固定化酶技术的优点是使酶既能与反应物充分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从而提高产物的品质。常用的方法有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详解】图中显示的反应柱模式图,反应柱中的发酵液自上而下流动,在酶的作用下,底物①分解为单体④,图中的②应该为化学结合用的载体,③为催化①分解的酶,即C正确。‎ 故选C。‎ ‎16.图是某细胞有丝分裂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其中①细胞正在发生( )‎ A. 中心体分离 B. 同源染色体分离 C. 染色单体分离 D. 细胞核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6 -‎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中心体分离发生在前期,图中显示的是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过程,A错误; ‎ B、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发生,B错误;‎ C、图中显示的是有丝分裂后期,其中发生的变化为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染色单体成为子染色体,分开的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两极移动的过程,C正确; ‎ D、细胞核分裂发生在末期,图中显示的是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C。‎ ‎17.图表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情况,则该动物产生的卵细胞染色体组成有( )‎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卵原细胞是特殊的体细胞,既能通过有丝分裂完成自身的增殖,也能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产成熟的卵细胞,图中卵原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其中1与2、3与4为同源染色体。‎ ‎【详解】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要经过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可能为1、3或2、4或1、4或2、3共四种,即D正确。‎ 故选D。‎ ‎18.小鼠的毛色由复等位棊因A(黄色)、a1(灰色)、a2(黑色)控制。已知该复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对a1、a2为显性,a1对a2‎ - 26 -‎ 为显性。若一只黄色雄鼠与一只黑色雌鼠交配,其子代的表现型可能( )‎ A. 只有灰色 B. 只有黑色 C. 只有黄色 D. 只有黑色和灰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A、Aa1、Aa2均为黄色;a1 a1、a1 a2均为灰色a2a2表现为黑色。‎ ‎【详解】由分析可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Aa1或Aa2,黑色雌鼠的基因型为a2a2,二者交配相当于测交,产生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全为Aa2(黄色)或Aa2(黄色)和a1a2(灰色)或Aa2(黄色)和a2a2(黑色),即二者杂交产生后代的表现型为全黄色或有黄色和灰色或有黄色和黑色,即C正确。‎ 故选C。‎ ‎19.Patau综合征系严重遗传病,90%的患儿早夭。患者13号染色体如图所示,则该变异的来源属于( )‎ A. 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 C. 染色体畸变 D. 染色体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Patau综合征是13号三体综合征,该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即病因是13染色体多了一条导致的。‎ ‎【详解】A、上述异常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 B、基因突变不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异常,B错误;‎ C、图中细胞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畸变,C正确; ‎ D、染色体复制不会引起单个染色体数目增加,D错误。‎ - 26 -‎ 故选C。‎ ‎20.植物A的两对相对性状分别为黄色对白色为显性,饱满对皱缩为显性,现有黄色饱满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一隐性纯合子杂交,得到如下表的后代。根据这一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表现型 黄色饱满 黄色皱缩 白色饱满 白色皱缩 数目 ‎145‎ ‎341‎ ‎350‎ ‎151‎ A. A、B基因连锁,两者遵循基因的完全连锁 B. A、b基因连锁,两者遵循基因的完全连锁 C. a、b基因连锁,两者遵循基因的不完全连锁 D. a、B基因连锁,两者遵循基因不完全连锁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黄色饱满植株(基 因型为AaBb)与一隐性纯合子杂交,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但4种表现型的比例不等,黄色皱缩和白色饱满所占比例较大。‎ ‎【详解】黄色饱满植株(基 因型为AaBb)与一隐性纯合子杂交,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黄色皱缩和白色饱满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含有Ab和aB的配子比例较多,同时存在含AB和ab的配子,即A、b基因连锁,a、B基因连锁,两者遵循基因的不完全连锁,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导致含AB和ab的配子出现。‎ 故选D。‎ 二、综合题 ‎(一)自稳态与调节 正常人感染病原体会引起发热,发热过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桯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 26 -‎ ‎21. 据图分析,体温调定点上调后,图中激素a_________(填名称)分泌_________(增加/减少),通过_________传递作用于垂体,最终使乙细胞内④⑤过程_________(增强/减弱),产热增加,体温上升。‎ ‎22. 据图分析,体温调定点上调后,人体同时对甲细胞进行调控,使体温上升。下列关于甲细胞及其调节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细胞是效应器 B. 甲细胞接收的信号分了是神经递质 C. 细胞中过程①会加强 D. 下丘脑对甲细胞的调控比对乙细胞快 ‎23. 体温上升期,人体同时会发生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结合图,分析血压升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体温上升到调定点38.5℃后,到达高温持续期,此时产热与散热过程将在较高水平上达到新平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温持续期,体内适应于正常体温的酶活性减弱 B. 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C. 若流经下丘脑血液的温度超过38.5℃,产热持续增加 D. 使体温调定点下降的药物,可以使发热患者退烧 ‎25. 当病人处于体温下降期时,机体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A. 汗腺分泌増加 B. 皮肤血管舒张 - 26 -‎ C. 血糖升高 D. 抗利尿激素增多 ‎【答案】21.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增加 (3). 血液 (4). 增强 22. ABCD ‎ ‎23. 体温上升期,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同吋外周阻力增大,人体发生血压轻度升高 24. C 25. AB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题意分析,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①为肌糖原分解过程;②、③为有氧呼吸过程;④、⑤也为有氧呼吸过程,前者是指神经调节的支配下进行的,后者是在甲状腺激素调节细胞代谢,促进有氧呼吸的过程。‎ ‎【21题详解】‎ 据图分析,体温调定点上调后,机体受到低温刺激,引起图中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增加 ,通过体液(血液)传递作用于垂体,垂体合成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随着体液传送到达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由促进物质代谢的功能,因此最终表现为图中乙细胞内④⑤过程增强,产热增加,进而体温上升。‎ ‎【22题详解】‎ A、图中甲细胞接受的信号来自神经调节,因此甲细胞是效应器,A正确;‎ B、甲细胞接收的信号分了是神经递质,进而甲细胞完成了代谢增强的活动,B正确;‎ C、图中刺激的结果是代谢加强,因此需要糖原分解,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即甲细胞中过程①加强,C正确; ‎ D、图中甲细胞直接受下丘脑发出的神经调借支配,而乙细胞主要受到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然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乙细胞的代谢过程,该调节过程为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的速度慢,D正确。‎ 故选ABCD。‎ ‎【23题详解】‎ - 26 -‎ 体温上升期,机体通过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同时减少散热,减少散热的机制是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加快,同吋外周阻力增大,因此,人体同时会发生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 ‎【24题详解】‎ A、高温持续期,由于超过了之前的体温,因此,体内适应于正常体温的酶活性减弱,A正确;‎ B、人体处于高温持续期,意味着机体在较高体温条件下维持新的平衡,此时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正确;‎ C、由于机体处于恒定的高温期,因此,即使流经下丘脑血液的温度超过38.5℃,产热也不再持续增加,而是产热与散热达到新的平衡,C错误;‎ D、当体温调定点下降后,机体能够正常感受外界的温度变化,从而达到正常完成体温调节的过程,因此,使体温调定点下降的药物,可以使发热患者退烧,D正确。‎ 故选C。‎ ‎【25题详解】‎ 当病人处于体温下降期时,机体内的调节机制为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因此增加体温散热的机制,如汗腺分泌増加、皮肤血管舒张等现象会加强,减少产热也必须维持基础代谢,因此不会引起血糖含量上升,由于汗液分泌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会引起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进而促进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合成,然后通过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即ABD正确。‎ 故选ABD。‎ ‎【点睛】熟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体温平衡调节以及水盐平衡调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理解体温调定点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二)微生物与健康 某种冠状病毒引发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图1为该种病毒模式图,其遗传物质是(+)RNA,能与图2中(-)RNA互补,刺突糖蛋白是主要抗原能与人体特定细胞如黏膜细胞膜表面的ACEⅡ蛋白结合,引发感染。图2是该病毒侵染黏膜细胞后进行增殖的过程示意图。‎ - 26 -‎ ‎26. 下列属于该传染病传染源的是 。‎ A. 该种冠状病毒 B. 该传染病患者的粪便 C. 该传染病患者 D. 该传染病患者的飞沫 ‎27. 为了控制该病的流行,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及时隔离,并要求人们戴口罩、少出门、不聚会、勤洗手,这些做法属于 。‎ A. 控制传染源 B. 保护易感人群 C. 切断传播途径 D. 杀灭该种病毒 ‎28. 据题意分析,该种冠状病毒能特定侵染人体黏膜细胞的分子机制是_________;其遗传信息在生物大分子间的传递规律是_________。‎ ‎29.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图1中该种病毒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该物质可用于疫苗的研发。研发疫苗所需的该种冠状病毒在体外培养时应选用_______培养。(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活细胞)‎ ‎30. 该种冠状病毒毒力比SARS病毒弱,但传染性强。从进化角度分析其中的生物学意义_______。‎ ‎【答案】26. C 27. AC ‎ ‎28. (1). 只有人体特定细胞如黏膜细胞表面有ACEⅡ蛋白质会和该种冠状病毒的刺突糖蛋白(S)特异性结合 (2). ‎ ‎29. (1). 刺突糖蛋白 (2). 活细胞 ‎ ‎30.‎ - 26 -‎ ‎ 若毒力强会引起大量冠状病毒的宿主死亡,最终也会导致失去宿主而灭绝,不利于该种冠状病毒的长期生存。若毒力弱、传染性强,则有利于与宿主长期共存 ‎【解析】‎ ‎【分析】‎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26题详解】‎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根据概念可知该病的传染源是该传染病患者,而该种冠状病毒是病原体,该传染病患者的粪便和该传染病患者的飞沫可能成为传播途径,因此C符合题意。‎ 故选C。‎ ‎【27题详解】‎ 该病的流行需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三个元素,为了避免该病毒的流行,要求人们戴口罩、少出门、不聚会、勤洗手,这些做法既能切断传播途径,又能控制传染源,即AC正确。‎ 故选AC。‎ ‎【28题详解】‎ 题意显示,只有人体特定细胞如黏膜细胞表面有ACEⅡ蛋白质才能与该种冠状病毒的刺突糖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被该种冠状病毒侵染;图中显示该病毒的遗传物质+RNA能完成复制,并且+RNA也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因此该病毒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可以写成:。‎ ‎29题详解】‎ 图1中该种病毒的刺突糖蛋白能够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因此可用刺突糖蛋白可用于疫苗的研发。病毒是的生活方式为寄生,该病毒需要在活细胞中培养。‎ ‎【30题详解】‎ 病毒作为寄生物的病毒,若毒力强会引起宿主的大量死亡,最终也会导致失去宿主而灭绝,不利于该种冠状病毒的长期生存。若毒力弱、传染性强,则有利于与宿主长期共存,因此从进化角度分析该病毒的进化有利于本物种的生存。‎ - 26 -‎ ‎【点睛】熟知病毒的特性并能正确解读图中关于病毒传递途径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传染病的传播也是本题的考查要点。01‎ ‎(三)生物技术与工程 猪瘟是由于猪瘟病毒与猪细胞膜上的LamR受体蛋白M位点的氨基酸结合,继而侵入细胞引起的。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LamR基因,使该受体蛋白不能与猪瘟病毒结合,但生理功能正常,从而培育抗猪瘟病毒猪。该技术主要由Cas9蛋白与向导RNA的复合物共同完成(如图1所示),其中向导RNA可识别LamR基因中的特定序列。图2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的培育流程。‎ ‎31. 据图1推测,Cas9蛋白与向导RNA的复合物功能类似于_________酶;图1中还需用到的酶有_________。‎ ‎32. 图1中LamR基因被切断后,重新连接前,会切掉或增加几个碱基对,此过程导致的变异属于_________。改造前后的两种LamR基因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互相连锁)。‎ ‎33. 图2中的成纤维细胞经基因编辑后需进行筛选,筛选出的细胞 ‎ A. 正常生理功能未受影响 B. LamR基因的碱基序列未改变 C. LamR受体蛋白M位点的氨基酸改变 D. 抑制猪瘟病毒侵入的能力增强 ‎34. 图2的1-4号猪中,具有抗猪瘟能力的是_________号。图2培育流程中除基因编辑技术外,还运用了_________‎ A.细胞核移植技术 B.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C.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D.干细胞技术 ‎【答案】31. (1). 限制酶 (2). 解旋酶、DNA连接酶、RNA聚合酶 ‎ ‎32. (1). 基因突变 (2). 等位基因 33. ACD ‎ - 26 -‎ ‎34. (1). 4 (2). AB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生产单克隆抗体等,其中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动物体细胞克隆是将供体细胞的细胞核与受体去核卵细胞的细胞质进行人工组合,借助于卵细胞的发育能力,经过培养发育成胚胎进而形成个体的技术。体细胞克隆的关键是细胞核移植技术 ‎【31题详解】‎ 图中显示,LamR基因在Cas9蛋白与向导RNA构成的复合物的作用下,该基因被分成了两段,因此可知Cas9蛋白与向导RNA的复合物相当于限制酶,图中DNA的两条链有解旋的过程,而且向导RNA需要首先转录生成,同时被切割的两个DNA片段也需要连接,因此图1过程还需要用到解旋酶、DNA连接酶、RNA聚合酶。‎ ‎【32题详解】‎ 图1过程导致的变异是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引起的,根据基因突变的概念可知,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了新基因,而且产生的基因与原来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因此可推测改造前后的两种LamR基因之间的关系是等位基因。‎ ‎【33题详解】‎ 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基因编辑的目的是要改变LamR基因,使该受体蛋白不能与猪瘟病毒结合,据此可推测其他的基因应该不受影响,应该能正常表达 A、由于被改造的是LamR基因,基因是DNA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其他基因正常表,所以筛选的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未受影响,A正确;‎ B、LamR基因是被改造的基因,因此筛选的细胞中LamR基因的碱基序列受到了影响,B错误;‎ C、LamR受体蛋白M位点的氨基酸改变是基因编辑的目标,同时这也是筛选的目的,C正确;‎ D、筛选的细胞应该是LamR基因被成功编辑,并且表现出病毒无法与相应的宿主细胞结合的特性。因此可推测筛选的细胞能抑制猪瘟病毒侵入的能力增强,D正确。‎ 故选ACD。‎ ‎【34题详解】‎ 图2中,具有抗猪瘟能力的是4号,因为4号猪是经过基因编辑技术获得的个体。结合分析可知,图2克隆猪培育流程中除基因编辑技术外,还运用了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即AB正确。‎ - 26 -‎ 故选AB。‎ ‎【点睛】熟知动物细胞工程各个应用技术的技术流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看懂基因编辑技术的图示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四)遗传与变异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会引起红细胞破裂,导致溶血性贫血。该基因(用A、a表示)位于15号染色体上,多为隔代遗传。某家庭申小明和父亲表现正常,母亲患病。‎ ‎35. PKD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 ‎36. 小明父亲的基因型是_________,其体内可能不含致病基因的细胞有_________‎ A.精原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精子 ‎37. 小明母亲生育二胎时,进行了产前基因诊断,母亲和小明的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基因分析的电泳带谱结果如图(不同长度的酶切产物在电泳时移动的速率不同,形成不同的电泳条带),据此分析图中电泳条带①表示的基因是_________,胎儿的电泳带谱组成(用编号①②表示)可能是_________。‎ ‎38. 从根本上治疗该遗传病的方法是 。‎ A. 加强锻炼 B. 向造血干细胞导入正常基因 C. 定期输血 D. 每日饮食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 ‎【答案】35.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36. (1). AA/Aa (2). ABCD ‎ ‎37. (1). a (2). ①或①② 38. 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染色体组型为44+XX或44+XY,其中1~22号为常染色体。‎ - 26 -‎ 基因治疗是指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根据基因治疗的操作流程分为体外基因治疗和体内基因治疗。‎ ‎【35题详解】‎ 该病表现为隔代遗传,即无中生有为隐性,且相关基因为与15号染色体上,15号染色体是常染色体,据此可知PKD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6题详解】‎ 由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小明与其父亲均正常,因此可推测小明父亲的基因型是AA/Aa ,由于其父亲体细胞中可能带有该致病基因,因此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均为可能不含有该致病基因,而次级精母细胞是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之后产生的,因此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同理由于精子是次级精母细胞的经过着丝点分裂,彼此分离之后产生的因此精子中也可能不含致病基因,即ABCD符合题意。‎ 故选ABCD。‎ ‎【37题详解】‎ 由于小明母亲患病,而小明正常,因此小明母亲的基因型为aa,故在电泳带谱只有一条带,即条带①代表基因a;小明的基因型为Aa,因此在电泳带谱中占两条,条带②代表基因A,由于父亲的基因型为AA/Aa ,因此胎儿的基因型为aa/Aa ,因此胎儿的电泳带谱组成可能是①或①②。‎ ‎【38题详解】‎ 若要根本上治疗该遗传病必须进行基因改造,而加强锻炼、定期输血、每日饮食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都不能对基因进行改造,只有向造血干细胞导入正常基因,而后造血干细胞能够经过有丝分裂、分化产生正常的红细胞,才是从根本是实现了对该患者的治疗,因此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熟知人类染色体组型中染色体分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基因治疗以及电泳带谱的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五)植物生长与环境 为研究H2S能否增强植物抵御干旱的能力,科研人员选取拟南芥为实验材料,在正常浇水和干旱条件下,分别施加H2S,检测不同处理方式组别中拟南芥的气孔导度、Rubisco酶(固定二氧化碳的酶)的活性和光合速率,结果如图1、2所示。‎ - 26 -‎ ‎39. 在上述研究过程中,实验自变量有_________。‎ ‎40. 干旱会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水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有_________(写出一点)。Rubisco酶活性影响拟南芥光合作用的_________阶段。‎ ‎41. 据图1、2分析,H2S通过影响 进而影响拟南芥的光合作用。‎ A. 气孔导度 B. 温度 C. Rubisco酶活性 D. 叶绿素含量 ‎42. 比较组别 ,说明H2S能缓解干旱胁迫,但并不能使拟南芥光合速率恢复正常。‎ A. 1组和2组 B. 3组和4组 C. 1组和4组 D. 1组、3组和4组 ‎43. 据图1、2可知,在正常浇水情况下,施加H2S,光合速率下降;而在干旱情况下,施加H2S,光合速率上升。据图分析并阐释这两种情况下光合速率变化出现差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9. 水分条件、是否施加H2S ‎ ‎40. (1). 水是光反应的原料,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来至于水分子。水光解后生成的还原氢跨膜后促进了ATP的合成。水分的多少会影响气孔导度,影响暗反应原料CO2的进入,从而影响光合速率 (2). 暗反应 41. AC 42. D ‎ ‎43. 与对照组相比,施加H2S后,正常浇水或干早下均会使气孔导度下降,Rubisco酶活性升高。在正常浇水情况下,施加H2S后气孔导度的下降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大于Rubisco酶活性升高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因此光合速率下降。而在干旱条件下,气孔导度已明显降低再施加H2S后,Rubisco酶活性升高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大于气孔导度下降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因此光合速率提高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的具体的过程: ‎ - 26 -‎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4[H]+O2 b.ATP的生成:ADP+Pi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 +C5 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 (CH2O)+C5+H2O ‎【39题详解】‎ 本实验目的为在正常浇水和干旱条件下,分别施加H2S,检测不同处理方式组别中拟南芥的气孔导度、Rubisco酶(固定二氧化碳的酶)的活性和光合速率,因此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正常浇水与否和是否施加H2S,即水分条件、是否施加H2S,因变量为气孔导度、Rubisco酶的活性和光合速率,无关变量要求相同且适宜。‎ ‎【40题详解】‎ 水是光反应的原料,水光解后生成的还原氢跨膜后促进了ATP的合成。水分的多少会影响气孔导度,影响暗反应原料CO2的进入,因此,干旱会影响光合速率物。Rubisco酶催化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因此Rubisco酶活性影响拟南芥光合作用的暗阶段。‎ ‎【41题详解】‎ 据图1、2分析,施加H2S后,无论正常浇水还是干早下均会使气孔导度下降,Rubisco酶活性升高进而影响拟南芥的光合作用,即AC正确。‎ 故选AC。‎ ‎【42题详解】‎ 比较1组、3组光合速率的数据,可知干旱条件下光合速率下降,比较3组、4组光合速率数据可知4组光合速率有所提高,但4组的光合速率依然低于1组,因此综合比较1组、3组和4组的光合速率数据可知,H2S能缓解干旱胁迫,但并不能使拟南芥光合速率恢复正常,即D正确。‎ 故选D。‎ ‎【43题详解】‎ 分析图1、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施加H2S后,正常浇水或干早下均会使气孔导度下降,Rubisco酶活性升高。在正常浇水情况下,气孔是张开的,施加H2S后气孔导度的下降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大于Rubisco酶活性升高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因此光合速率下降。而在干旱条件下,由于植物自我调节性的适应,气孔导度已明显降低,在施加H2‎ - 26 -‎ S后,气孔导度又有降低,此时,Rubisco酶活性升高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大于气孔导度下降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因此光合速率提高,因此,在正常浇水情况下,施加H2S,光合速率下降;而在干旱情况下,施加H2S,光合速率上升。‎ ‎【点睛】熟知光合作用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会用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实验数据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 26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