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模拟地理
2016 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模拟地理 一、单选题:共 30 题 登上火星的宇航员与团队失联,艰难生存,重返地球,往往成为科幻影片中的情节。 1.宇航员登陆火星表面时,他所处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 A.火星 B.地球 C.太阳 D.银心 解析:已知火星周围有两颗卫星围绕其运行,火星与其周围运行的卫星共同组成最低一级的 天体系统(行星系),故火星是最低级别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答案选 A。 答案:A 2.与地球相比,据表可知火星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火星距离太阳远,得到太阳辐射少 B.火星自转周期长,昼夜更替时间长 C.火星体积质量小,火星上大气稀薄 D.火星轨道的近、远日点距离差异大 解析:火星与地球相比较,火星的质量和体积太小,使得其周围没有形成厚厚的大气层,因 此火星大气的保温性差,火星表面昼夜温差大。故答案选 C。 答案:C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6 年 3 月 2 日 20 时 49 分 47 秒在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发生 7.8 级地 震,震源深度 20 千米。 3.此次地震发生的地点位于( ) A.北纬 4.9 度,东经 94.21 度 B.北纬 4.9 度,西经 94.21 度 C.南纬 4.9 度,东经 94.21 度 D.南纬 4.9 度,西经 94.21 度 解析:此次地震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岛的西南部海域,赤道穿过苏门答腊岛的中部地区,由 此可判断地震发生在南半球;印尼位于东半球,由此判断地震发生的地点是南纬 4.9 度,东 经 94.21 度,答案选 C。 答案:C 4.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此次地震发生在(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处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处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处 D.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边界处 解析:板块消亡边界多地震活动发生。此次地震位于在印尼苏门答腊岛的西南部海域,处于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处,板块运动活跃,多地震活动发生,故答案选 B。 答案:B 发达国家打造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 4.0,而中国制造不少还处于劳动密集型、规模化流 水线工业 2.0 时代。 5.我国东部地区部分制造工业从 2.0 跨越式发展到 4.0,给当地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 A.产业转移加速 B.产品滞销扩大 C.就业压力减轻 D.环境污染加重 解析:我国东部地区部分制造工业从 2.0 跨越发展到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 4.0,即由劳动 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有利于加快产业移,A 正确;产业升级有利于产品销售 扩大,B 错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少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从而减少劳动力使用的数量,加 大就业压力,C 错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小,D 错误。故答案选 A。 答案:A 6.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合理“药方”是( ) A.贴上著名的国际品牌 B.扩大产业的生产规模 C.提高创新产品附加值 D.引进充足的产业工人 解析:通过提高创新产品附加值可以提升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但是贴上著名的国际品牌,没 有掌握核心技术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A 错误,C 正确;扩大产业的生产规模 是传统产业发展模式,B 错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少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不需要引进充足 的产业工人,D 错误。故答案选 C。 答案:C 下图为我国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曲线图。 7.图中曲线所代表的地理含义正确的是( ) A.①代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 B.②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C.③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D.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解析: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展迅速,从 1980 年-2005 年江苏省第一产业 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稳重上升,第三产业不断上升,且三大产业总产值为 100%;随着经 济的发展,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结合上图可知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 代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的变化,故答案选 D。 答案:D 8.图中曲线变化反映该省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相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城市化速度快 解析:江苏省处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与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高,A 错误;从图 中看出,城市化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不相一致,B 错误;城市人口增长发展速度快于第二产 业发展,C 错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城市化速度快,D 正确。故答案选 D。 答案:D 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 工明渠。这种现象称为“城市渠化”。 9.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目的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解析: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市地表积 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内涝。城市渠化现象,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 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流改造成为外形归顺、 水流顺畅的人工河道,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宣泄洪水的目的,同时能及时 排除地表积水到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故答案选 D。 答案:D 10.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河道取直,加剧侵蚀,水质恶化 D.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解析: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A 错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 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B 正确;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 地下水位下降,C 错误;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净化加快,D 错误。故答案 选 B。 答案:B 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昼夜温度变化示意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1.图甲两条曲线可以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 A.a 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 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 曲线表示昼阴夜阴,b 曲线表示昼晴夜晴 C.a 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 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D.a 曲线表示暖锋过境,b 曲线表示冷锋过境 解析:根据图甲分析,a 曲线气温日较差较小,b 曲线气温日较差大。a 气温日较差较小的 原因主要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高; b 曲线正好相反。故答案选 B。 答案:B 12.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给图乙带来的相对明显变化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解析:图乙中各箭头的含义是: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 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CO2 是一种温室气体,保温作用强,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减少 CO2 的排放,从而减弱③大气逆辐射。故答案选 C。 答案:C 13.对图甲、图乙所示地理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a 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小 B.b 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大 C.a 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①②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小 D.b 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③④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大 解析:结合图甲、图乙所示地理信息可知,a 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原因主要是白天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高,与图乙中的①、③有关。故 答案选 A。 答案:A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 14.有关该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雨水是河水主要补给来源 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 C.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解析:读图可知,该河流的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三条曲线具有一致性,6-9 月份降水量 不断增多,径流量和含沙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可判断雨水是河水主要补给来源,A 正确; 降水主要集中在 6-9 月份即夏秋季节,B 错误;3-6 月份降水量不断增加,但径流量不随降 水量同步增加,C 错误;冬春季节是河流的枯水期,此时河流径流量小,输沙量也最小,D 错 误。故答案选 A。 答案:A 15.该河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B.输沙量大,河床淤积严重 C.径流量多,季节变化减小 D.径流量少,不易决堤泛滥 解析:由于该河流夏秋季节输沙量增大,下游地区河流流速减缓,使得泥沙沉积造成河床淤 积严重,故答案选 B。 答案:B 16.引起图中降水量曲线和输沙量曲线之间距离增大的原因可能是( ) A.资源开采破坏了地表环境 B.对河流进行人工裁弯取直 C.河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 D.对缓坡地形进行梯田改造 解析:图中降水量与输沙量曲线之间距离增大的原因该地区加大对水土的保护,减少输沙量。 植树造林、对缓坡地形进行梯田改造等措施都可以保持水土,D 正确;资源开采破坏了地表 环境,反而会增加输沙量,A 错误;对河流进行人工裁弯取直,会使流速增快,搬运能力增 强,河流泥沙含量会增大。B 错误;河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可以改善河流的水质,但是 与输沙量无关,C 错误。故答案选 D。 答案:D 不同区域地理特征有差异,下图为某区域的模式示意图。 17.图中区域数码编号对应传统民居正确的是( ) A.①—窑洞 B.②—吊脚楼 C.③—四合院 D.④—泥瓦房 解析:根据纬度判断,①②③位于秦岭—淮河以北,④⑤⑥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再结合经 度判断,①为鄂尔多斯高原,②是黄土高原,③是华北平原,④为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大部, ⑤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南丘陵,⑥为武夷山以东地区。故①鄂尔多斯高原传统民居不是窑 洞,A 错误;②黄土高原传统民居是窑洞不是吊脚楼,B 错误;③华北地区传统民居是四合 院,C 正确;④四川盆地传统民居不是泥瓦房,D 错误。答案选 C。 答案:C 18.以下对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 A.①泥石流灾害频发 B.②水土流失面积大 C.③土地荒漠化严重 D.⑤土壤盐渍化普遍 解析:各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分别是:①区土地荒漠化严重;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③区 春旱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广大;⑤区红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平原地区洪涝灾害严重。故 答案选 B。 答案:B 19.图中各区域与其地貌特征配对正确的是( ) A.①—沙漠广布,风成地貌为主 B.③—曲流广布,流水地貌为主 C.④—塬、墚、峁广布,黄土地貌为主 D.⑥—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为主 解析:①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多受风力作用形成的风成地貌为主,A 正确;③华北平原 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较少,地势平缓,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B 错误;④四川盆地 及云贵高原大部分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为主,C 错误;⑥为武夷山以东地区,多丘陵分 布,地表坡度较大,D 错误。故答案选 A。 答案:A 岩石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20.图中岩石形成原因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②和③ D.①和④ 解析:结合图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之间的转化关系判断,①表示沉积岩,②表示变质岩,③ 表示喷出型岩浆岩,④表示侵入型岩浆岩,故岩石形成原因相同的一组是③和④,答案选 B。 答案:B 21.经过 E 过程形成的岩石,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 A.多气孔结构 B.常含有化石 C.有层理构造 D.有片理构造 解析:岩浆经过 E 过程(岩浆喷出地表的冷凝过程)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喷出型岩浆岩,由 于岩浆中含有的气体挥发,就会在岩石表面形成很多气孔,故答案选 A。 答案:A 下图示意某公司逐步扩展的四个阶段。图中内圆表示公司早期市场区,中圆表示国内市场区, 外圆表示不同的四个国外市场区。 22.推动该公司从阶段 1 发展到阶段 4 的动力主要是( ) A.保证能源的供应 B.靠近原料产地 C.获得廉价劳动力 D.开拓消费市场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公司不断地把商品通过各种方式向外销售,因此推动该公司由本 地向国内再向国际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不断开拓市场,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故答案 选 D。 答案:D 23.该公司采用直接投资建厂方式进入发达国家甲国的最可能原因是( ) A.该产品技术含量高 B.甲国劳动力成本低 C.避开国际贸易壁垒 D.消除消费文化差异 解析:甲国为发达国家,该公司直接在甲国投资建厂,最可能受贸易壁垒影响。故答案选 C。 答案:C 等高线地形图中蕴含着许多地理信息。 24.图示甲、乙、丙、丁、戊五地,位于溪谷的有( ) A.1 处 B.2 处 C.3 处 D.4 处 解析:根据等值线的判读规律:“凸高则低,凸低则高”,结合图中等高线数值的变化,可 知甲、丙两地位于山谷,山谷中才可能发育河流。故位于溪谷的是甲、丙两处,答案选 B。 答案:B 25.从等高线示意图中可以得知的是( ) ①溪谷的坡度变化 ②溪流的水深变化 ③溪流的流量变化 ④溪谷堆积物粒径大小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溪谷的坡度大,溪流冲刷力强,溪流的流量变化大,堆积物粒径 大;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则正好相反。故从等高线示意图中可以得知①③④,答案选 B。 答案:B 下图为沿某大陆 34°纬线的气候要素变化曲线图(①表示 1 月均温,②表示 11~4 月降水 量,③表示 7 月均温,④表示 5~10 月降水量)。 26.该大陆所属的世界文化圈是( ) A.非洲文化圈 B.东亚文化圈 C.西欧文化圈 D.拉丁美洲文化圈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 1 月气温高于 7 月,说明位于南半球,而东亚文化圈位于东半球,B 错误;图中西海岸为起点,距西海岸较近的距离气温明显比两侧地区低,说明是海拔高,可 能是高大山脉影响,非洲、西欧的西部地区没有高大山脉,A、C 错误;南美大陆西部有高大 的安第斯山脉,D 正确。故答案选 D。 答案:D 27.造成该大陆东、西两岸降水季节分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洋流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该图为拉丁美洲 34°S 的气候要素变化曲线图,则大陆东、西两岸的 纬度相同,不会造成该大陆东、西两岸降水季节分配差异,A 错误;西部沿海平原,东部是 拉普拉塔河平原,地形都以平原为主,不是造成该大陆东、西两岸降水季节分配差异的主要 因素,B 错误;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的差异,对气温影响小,C 错误;西部有秘鲁寒流经 过减温减湿,东部有暖流经过增稳增湿,所以西部气温较低,D 正确。故答案选 D。 答案:D 下图为某日观测到的同一经线上不同纬度的日出时刻(东八区区时)。此时,东八区区时为 12 时。 28.有关图中四地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日出时间最早 B.乙地日落时间最晚 C.丙地日出方向为正东 D.丁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解析:读图判断,甲地 0 点日出,则甲地出现极昼,白昼时间为 24 小时,甲地日出时间最 早,日落时间最晚,A 正确,B 错误;甲地出现极昼现象,那么甲地(70°S)至南极点范围内 出现极昼现象,可知此时太阳直射 20°S,全球皆为东南日出,西南日落,C 错误;丁地位 于赤道地区,当太阳直射赤道时,丁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D 错误。故答案选 A。 答案:A 29.此时大约处于一年中的( ) A.5 月或 6 月 B.6 月或 7 月 C.11 月或 12 月 D.12 月或 1 月 解析:由上题可知太阳直射 20°S,此时日期为冬至日前后,大约是 12 月或 1 月,故答案 选 D。 答案:D 30.此时与上海日期相同的范围占全球范围的比例接近( ) A.1/4 B.1/2 C.1/3 D.2/3 解析:要计算全球不同日期的范围,必须找到地表两条日界线所在位置,一条为 180°经线, 另一条为 0 时所在经线。此时东八区区时即 120°E 时间为 12 时,可计算出 0 时所在经线为 60°W,即与东八区日期相同的范围为 180°向西至 60°W,该区域占全球范围的比例的三分 之二。故答案选 D。 答案:D 二、综合题:共 6 题 31.盛行风向和洋流分布都有其规律,并对地理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读某海域盛行风向和 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简述图中①处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解析:①处受西南风的影响,离岸风盛行处形成的上升流可将海洋深层的营养物质带到海洋 表层,有利于海洋生物繁衍,为渔业提供丰富的饵料。 答案:①处受西南风的影响;表层海水被吹离海岸;深层海水上涌,形成涌升流(垂直补偿 流);带来大量饵料,吸引鱼类聚集。 (2)简述洋流对图中甲地气候类型的影响。 解析:图中甲地区地处索马里半岛,沿岸地区的索马里寒流对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加 剧当地的干旱气候。 答案:受寒流的影响;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加剧干燥,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3)分析图示季节时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的流向。 解析:可根据冬季和夏季马六甲海峡西部海域海水的流向分析。北印度洋洋流受季风活动的 影响形成季风环流,运动方向为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由图可知洋流由西向东顺时针流 动,为北半球的夏季,受印度半岛轮廓的影响,印度半岛东南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的流向为 由西北向东南。 答案:此季节为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和风带随之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 过赤道,偏转为西南季风;海水由西向东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受海陆轮廓影响,使 马六甲海峡海水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流动。 32.新疆 M 自治州人口约 232 万,盛产大米,单产高且米质好。M 州年降水量从西向东呈递 增趋势,年降水量 220-500mm。年蒸发量 1300-2400mm。R 河谷地有“西域湿岛”之称。读 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分析 R 河谷地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 解析: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变化可知 R 河谷呈喇叭口状向西展开,有利于西风带来湿润水汽的 深入;R 河谷地势西低东高,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丰富的地形雨;M 处于我国西北新疆地 区,夏季高温,大量的冰雪融化,补给河流,这些原因使得 R 河谷地成为“西域湿岛”。 答案:该地地势向西呈喇叭口敞开,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该地汇 集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地表水丰富,从而成为“西域湿岛”。 (2)简述 M 自治州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解析:注意“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 分析。M 自治州处于西北内陆地区,热量和光照充足;R 河谷内有丰富的水源,提供灌溉条 件;河谷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答案:河谷冲积平原;平坦、宽阔,土壤肥沃;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雨水、冰雪融 水丰富,靠近河流,灌溉便利。 (3)推测 M 自治州可以发展的工业部门,并分析其区位优势。 解析:依据图例可知 M 自治州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油和盐;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该 自治州处于西北边疆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可以发展对外贸易;多条公路经过,交通便利; 该地区劳动力丰富、价格低;依据以上区位优势可知该地区适合发展钢铁工业,煤炭工业和 化学工业。 答案:钢铁工业(煤化学工业);煤炭铁矿石资源丰富;水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公路交 通等便利;邻近中亚,可拓展国外市场等。 33.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读相关资料回答。 材料一:“京津冀地形图”、“京津冀城镇体系与三小时交通经济圈规划图”与“京津冀三 地产业规划定位简图”。 材料二:2013 年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统计简表。 (1)归纳京津冀地区城市分布特点。 解析:读“京津冀地形图”、“京津冀城镇体系与三小时交通经济圈规划图”可知,图中东 部和南部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湿润,城市分布密集(西北部城市稀疏);而西北部 多山地地形,气候较干燥,城市分布稀疏;大、中、小城市都有分布,中部地区城市规模较 大,南北部地区城市规模较小,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城市群。 答案:城市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大多分布在半湿润地区;东部和南部城市密集,西部和北 部稀少;大中小城市都有分布,北京为核心城市,形成城市圈(群)。 (2)分析冀成为北京产业转移地的主要原因。 解析:主要考察工业区位因素。河北保定、廊坊等城市毗邻北京;有京广、京九等铁路与北 京市相通,交通便利;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国家战略规划,政策支持产业转移;城市规模小, 地价低;劳动力廉价;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好等。 答案:河北离北京近;土地价格便宜;劳动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基础条件好。 (3)运用产业结构原理,评价北京第三产业比重高的合理性。 解析: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城市和国家的首都、文化中心,其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的原 因有:科技发达,人才聚聚,第三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小,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提升北京的政 治、文化地位,发挥优势资源。 答案:与北京功能(政治、文化)定位相符;北京科研力量强、人才多;发展第三产业,有利 于环境质量提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得到更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4)根据材料,就如何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 解析:河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 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分散首都职能,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交通、就业等 问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天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 和工业化进程);促进加工工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城市环境问题等。 答案:应适度控制北京与天津的人口,加快河北的城市化进程。京、津的人口密度大,河北 人口密度小;进一步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的产业结构,形成区域产业的 合理分工与互补。避免产业雷同、恶性竞争。三地交通通达度差异大,构建现代交通网络, 促进三地互联互通,加快一体化进程。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雾霾、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的重灾区, 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三地大气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34.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国最大的人口迁移地区之一。读图回答问题。 (1)简述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解析:根据长三角内部人口迁移吸引中心图可知,一级吸引中心是长江三角洲的大城市尤其 是上海,二级吸引中心是中等城市,三级吸引中心是小城镇,因此可知人口迁移的趋势是: 由农村向城市,由小城市向大城市,上海是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是需 求,其次是婚姻家庭、上学等也是其饮食。 答案:农村向城市;小城市向大城市;上海是最具吸引力的城市。经济因素为主导,另外有 婚姻家庭等因素。 (2)概括从 1995 年到 2005 年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吸引中心的主要变化特点。 解析:根据长三角地区 1995 年和 2005 年人口迁移吸引中心图片对比可知,一级吸引中心的 数量在增加,如南京、杭州和宁波这三个城市由二级吸引中心变成一级吸引中心;二、三级 吸引中心呈现减少,如连云港由二级中心城市变成三级城市,吸引力下降;盐城、常州由三 级吸引中心变成没有吸引中心的城市。 答案:一级吸引中心的数量在增加;二、三级吸引中心呈现减少;或升级(如南京、杭州、 宁波),或逐步降级(如连云港)或退出(如盐城、常州)。 (3)简析与 1995 年相比,2005 年上海人口迁移吸引范围的变化特点,及产生变化的主要原 因。 解析:读图可知,与 1995 年相比,2005 年上海人口迁移吸引范围在减小,与上海有联系的 吸引中心数量在减少,对浙江地区吸引区域减少的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发展,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对人口吸引力大增,造成人口迁入 地分流,使上海吸引范围缩小;同时上海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多,地价高、消费程度高; 国家的城市发展政策是限制大城市发展,鼓励中小城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上海对外 来人口的吸引能力在减弱。 答案:与上海联系的不同级别的吸引中心在减少;上海吸引范围明显缩小,特别是其在浙江 的吸引区域显著收缩。 主要由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对人口 吸引力大增,区域性吸引中心相继出现,造成人口迁入地分流,使上海吸引范围缩小;上海 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多,人均消费水平高;加上相关政策的影响,上海对外来人口的吸 引能力在减弱。 35.读南美洲局部示意图回答问题。 (1)A 河河口有与钱塘江大潮齐名的天下壮观的涌潮,分析该河口潮汐潮位高的原因。 解析:读南美洲局部示意图,根据经纬度可知 A 河是亚马孙河。从地形、气候、大气活动等 方面分析 A 河潮汐潮位高的原因。图中显示亚马孙河河口开阔,成喇叭口状向海洋延伸,涌 动的潮水从海洋向河流涌动时受地形的限制,由宽变窄,潮位被推高;A 河位于赤道附近, 受南北半球信风的影响,加剧潮水的高度;A 河流经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降 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在河口处于涌动的海水形成顶托,抬高潮位。 答案:A 河口呈喇叭形,潮水涌入由宽变窄,潮位被推高;河口位于赤道附近,来自海上信 风加剧潮势;地处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径流量大,入海河水较多,与向西流的海水形 成顶托,从而抬高潮位。 (2)综合分析 A 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对城市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从 A 河流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分析其对城市分布和农业生产 的影响。A 河流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降水量丰富导致河流径流量大,流经亚马孙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河流流量稳定,A 河流附近 的植被带是茂密的热带雨林,这样的自然环境不太适合人类生存,使得该地区人口少,城市 数量少,主要沿河流分布。由于该地区人口少,自然环境条件差,使得该地区的农业种植比 例低,很多都是效益低的原始农业,如狩猎、渔业和林业。 答案:位置:地处赤道附近。 气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终年高温,降水丰富,为热带雨林气候 地形:流域内,西为山地、南北为高原,亚马逊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 河流:径流量大,流量稳定。 植被:茂密的热带雨林。 城市:不适宜人类生存,人口稀疏区,城市稀少;沿河分布。 农业:人口稀少,种植业比例低;(原始农业)狩猎、林业、渔业。 36.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在能源生产与消费领域表现显著。图为中国能源生产总 量、能源消费总量及国内生产总值重心在经度上的变化。中国大陆的几何中心位于甘肃的兰 州(34°N,103°40′E)。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归纳我国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重心的时空分布。 解析:该中国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及国内生产总值重心在经度上的变化图,横轴表 示时间变化,纵轴表示经度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时间上,国内生产总值(c)重心位置 相对稳定,能源生产(a)和消费总值(b)重心都向西移动,尤其能源生产总值重心西移最明显; 在空间上,与中国大陆的几何中心甘肃兰州(34°N,103°40′E)相比较,三者重心都位于 东部地区。 答案:时间上:国内生产总值重心相对稳定,1992 年以后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心都向西移动, 尤其能源生产重心最明显。 空间上:相对于我国大陆的几何中心,三者重心都位于东部地区。 (2)据图说明能源跨地区调配的必要性,并分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重心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重心不一致,国内 生产总值重心相对稳定,说明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能源生产重心都向西移动最 为明显,说明我国西部地区逐渐成为我国能源生产的重心,即我国东西部地区能源生产与消 费的地区分配不平衡。调配能源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 促进东西部区域的协调发展。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可以发挥资源优势来带动经济发展,带动 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同时还能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可以缓解能源不足,改善生态环境,并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经济、技 术优势,更好的带动经济发展。 答案: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重心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重心不一致,差距在加大,反映东西部地 区能源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决定了能源的跨地区调配的必要性。 调配能源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东西部区域的协调发展。 对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 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对东部地区:缓解能源紧张;更好发挥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优势,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