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光合作用 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光合作用 学案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二)‎ ‎【考标要求】‎ 1、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2、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3、 细胞呼吸 ‎【考点辨析】‎ 一、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联系:‎ ‎1、下图表示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部分内容,分析下图中各字母分别代表什么?‎ ‎ B 光能 光反应 ‎ A 暗反应 葡萄糖 有氧呼吸Ⅰ 丙酮酸 有氧呼吸Ⅱ 有氧呼吸Ⅲ F ‎ C D ‎ E G A B C D ‎ E F G 。‎ 光合作用产生的 和 为细胞有氧呼吸提供原料;‎ 有氧呼吸产生的 和 又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ATP的来源、去路分析:‎ 光合作用 细胞呼吸 ATP来源 ATP去路 ‎3、绿色植物体内物质转化过程:‎ 研究方法—— 法。‎ A、H2O中H的转移途径:‎ B、H2O中O的转移途径:‎ C、CO2中C的转移途径:‎ 例题1、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A.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B.b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 C.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如图表示该植物处于‎25℃‎环境中,则将温度提高到‎30℃‎ 时,a点上移,b点左移,d点下移 ‎ D.当植物缺镁时,b点将向右移 ‎【解析】‎ 一、 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及应用:‎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原理 应用 例题2、多因子外界因素对光合速率影响的曲线分析:‎ 温度 光照强度 光合速率 P Q P Q l 曲线达到水平之前,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 ;‎ 当到达水平后,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不再是限制因素,可采取适当提高 的方法提高光合速率。‎ 一、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应用:‎内部因素: 、 、 。‎ 外部因素 原理 应用 你能画出呼吸速率受温度、O2浓度和细胞含水量影响的坐标曲线吗?‎ 温度/℃‎ 呼吸速率 呼吸速率 O2浓度 例题3、农业生产中常要应用植物生理活动的原理,下列有关措施中错误的是: ⑴温室内应多施农家肥,少施化肥 ‎ ‎⑵温室内白天温度越高,光合作用效率也就越高 ‎ ‎⑶中根松土可以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 ⑷温室若栽种阴生植物,不宜延长光照时间 ‎ ‎⑸粮油种子收获后应晒干后贮存 ‎ ‎⑹“正其行,通其风”可增大CO2浓度,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⑺储存蔬菜瓜果时氧气浓度越低,保鲜时间越长。‎ ‎【训练提升】‎ ‎1、‎ 右图所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被测植物光合作用同化二氧化碳量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量的曲线。据图回答:‎ ‎(1)在该实验条件下,植物体中有机物增加量最快的温度是 。‎ ‎(2)在该实验条件下,植物体中有机物开始减少的温度是 。‎ ‎2、下左图中曲线a表示水稻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所释放的CO2总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的变化,则表示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的变化是下图中的: ‎ ‎3、在两个相同密闭、透明玻璃室内各放置一盆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幼苗,在充足的水分、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下,用红外线测量仪定时测量玻璃内的CO2含量,结果如下表(假设实验期间光照、水分和温度等条件恒定不变)。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在0~25min期间,甲和乙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都逐渐减少 B.在0~25min期间,CO2含量逐渐降低是有氧呼吸减弱的结果 C.在0~25min期间,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CO2含量 D.上表数据说明,乙植物比甲植物固定CO2的能力强 光照强度 吸收 A B C 释放 CO2‎ A CO2‎ B CO2‎ C CO2‎ CO2‎ D ‎4、下图表示的是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是通过实测一片叶子在不同光照条件下CO2吸收和释放的情况。能代表细胞中发生的情况与曲线中AB段(不包括A、B两点)相符的一项是 ( )‎ ‎5、下面的曲线以及说明中,不正确的是 ‎1代表典型的阳生植物 2代表典型的阴生植物α表示植物在黑暗中细胞呼吸放出CO2的量 β表示光补偿点(即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等于细胞呼吸放出CO2的量时的光照强度)‎ ‎①.I ②.Ⅱ ③.Ⅲ ④.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图3-39表示一农田中一昼夜温度变化Ⅰ、光照强度变化Ⅱ、植物吸收CO2的变化Ⅲ的数量关系。下列不正确的叙述是( ) A.Ⅲ与时间轴交点c、e预示光合作用吸收的CO2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B.a点的数值变化主要与夜间低温有关 C.从c点开始合成有机物,至e点有机物合成停止 D.增大曲线Ⅲ与时间轴围成的正面积的措施包括提高光照强度、提高CO2浓度、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水分供应等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