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总结学案
单 元 总 结 如何有效提升图表中的数据处理能力 1.技能储备 凡是含有图、表的生物题统称为生物图表题,生物图表题的题型包括:①概念图、②表格图、③结构图、④装置图、⑤流程图、⑥柱状图、⑦细胞分裂图、⑧遗传系谱图、⑨坐标曲线图等。科学实验或调查的数据一般以数据表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其后分析的第一手资料,任何表格都是由行和列组成。列是表格所反映的项目,行是表格的主体内容。多数表格附有标题,标题是表格内容的扼要说明,是主题。 2.做图表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识图:联系教材中出现的图形、表格认真分析, 并找出与书本知识及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 (2)译图:要能比较熟练地把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或数据信息,或把文字、数据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3)注意挖掘图表中的隐含条件。 案例示范 某弃耕农田中植物种类在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年数(年) 物种数量(种)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了 D.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延长,植物的物种数量逐渐增加,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灌木和高大的乔木出现且二者的种类数逐渐增多,说明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了;该表反映了该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 B 巩固训练 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主要寄生在各种植物的花内,寄主范围广泛,同时极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动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花蓟马的种群密度 B.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 D.杀虫剂难以改变西花蓟马抗药性基因的频率 解析 西花蓟马主要寄生在各种植物的花内,活动范围有限,常采用样方法对其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根据图示可知,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波动变动而不是“J”型增长;由于各种植物的开花期不同,因此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由于西花蓟马极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因此杀虫剂可对西花蓟马进行选择,使其种群内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 答案 C 生命观念:进化与适应观 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很复杂,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逐步形成的。捕食者有一整套有关的适应性特征,以便顺利地捕杀猎物,而猎物也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特征,以逃避捕食者。上述特征是多方面的,有形态上和生理上的,也包括行为上的。 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锐齿、利爪、尖喙、毒牙等工具,运用诱饵追击、集体围猎等方式,以便更有利地捕食猎物;另一方面,猎物也相应地发展了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假死、集体抵御等种种方式以逃避被捕食,在捕食者—猎物相互关系进化中,形成了复杂的协同进化。 在捕食者—猎物复杂关系中,自然选择对于捕食者的作用在于提高发现、捕获和取食猎物的效率,而对于猎物则在于提高逃避、降低被捕食的效率。显然,这两种选择是对立的。因此,在两者关系进化中,猎物趋于中断这种关系,捕食者则维持这种关系。 苜蓿是一种重要饲料作物,通过固氮作用改良土质。长期栽培苜蓿的田中,有数百种昆虫栖息,但只有少数种类有危害。苜蓿象鼻虫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一种苜蓿害虫。下图A为苜蓿象鼻虫幼虫,B为苜蓿象鼻虫的生活史,C为苜蓿象鼻虫综合治理的示意图。 请回答: (1)生产实践中进行虫情监测时,一般以田间幼虫的量为指标,虫情预报的数据是通过 法获得的,影响数据信度的关键是 。 (2)苜蓿象鼻虫的成虫于 开始产卵,卵于 开始孵化。C图中冬季出现幼虫的可能原因是 。 (3)经济阈是应当采取措施以预防增长中的害虫种群达到经济损失水平的害虫种群密度。图C表示适时喷洒杀虫剂,把象鼻虫高密度种群出现时间 (填“提前”“延迟”或“无影响”),利于后期靠象鼻虫的天敌来控制虫害。试推测若不施杀虫剂时,象鼻虫幼虫和寄生性天敌密度变化趋势。 。 (4)多年的经验证明,害虫年年治,年年依然发生,施药面积和施药量有增无减,但治虫效率愈来愈低的原因是 。 解析 (1)以田间幼虫的量为指标预报虫情,由于幼虫运动能力有限,可通过样方法获得种群密度数据,影响数据信度的关键也就是样方法成功的关键即取样的随机性。 (2)从图B信息可知,苜蓿象鼻虫的成虫于秋季开始产卵,卵于春季开始孵化。C图中冬季出现幼虫的可能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或者有的个体发育快等。 (3)由图C可知,适时喷洒杀虫剂,把象鼻虫高密度种群出现时间延迟,利于后期靠象鼻虫的天敌来控制虫害。若不施杀虫剂,根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可知,象鼻虫幼虫在早春就超过经济阈,其寄生性天敌的密度也会增大。(4)多年的经验证明,害虫年年治,年年依然发生,施药面积和施药量有增无减,但治虫效率愈来愈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药对害虫的选择,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答案 (1)样方 取样的随机性 (2)秋季 春季 全球气候变暖或者有的个体发育快等(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3)延迟 象鼻虫幼虫在早春就超过经济阈,其寄生性天敌的密度也会增大 (4)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见《针对训练》P79 生命观念 科学探究 2、8、12 理性思维 4 社会责任 3、9、10、11 下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 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解析 图中a表示性别比例,b表示年龄组成,c表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项正确;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数量变化还要受到环境等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B项错误;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即增长型,C项正确;种群由于分布不同,还具有空间特征,D项正确。 答案 B 生态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柱形图表示性别比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秋季更有利于该岛屿社鼠种群的繁殖 B.性别比例接近1.0时更利于种群的繁殖 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 D.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唯一因素 答案 B 挪威为了保护雷鸟,在19世纪曾大力根除猛禽和猛兽,但结果是雷鸟多次出现大量死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B.在一定范围内,草原生产者的种类随植食性动物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C.根除猛禽和猛兽后,该地区雷鸟的环境容纳量上升 D.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协同进化中,被捕食者的进化可以完全避免被捕食 解析 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A项错误;草原生产者的种类不会随植食性动物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B项错误;根除猛禽和猛兽后,该地区雷鸟的环境容纳量上升,C项正确;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协同进化中,被捕食者的进化不能完全避免被捕食,D项错误。 答案 C 下图是某非洲草原斑马的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K1和K2不同可能是由季节造成的草生长状态不同 B.a点和c点种群数量相同,二者的年龄组成也相同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斑马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斑马在草原上分布的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 解析 K1和K2表示不同的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不同可能是由季节造成的草生长状态不同;a点之后种群数量增加,c点之后种群数量减少,因此a点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二者的年龄组成不同;天敌大量捕食会导致斑马种群数量减少,减少趋势与b~c段相似;斑马在草原上分布的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 答案 B 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小 D.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盖上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 解析 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也可用来调查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故B项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故C项错误;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先盖好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故D项错误。 答案 A 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解析 乙的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故乙是初生演替,而甲是次生演替。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甲、乙均可演替为森林。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答案 C 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时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苔藓→地衣→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B.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 C.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一定生长着树木等 D.次生演替可形成森林,初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 解析 初生演替过程中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能否演替到森林,取决于环境条件。 答案 B 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土层 物种数 个体总数 0~5 cm 11 79 5~10 cm 4 20 10~15 cm 3 13 A.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 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 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 解析 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有关,生活在近地面的小动物喜光,生活在越深的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光的需求越少,故B项错误;土壤小动物可能是消费者,还可能是分解者;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但物种的数量没有变,故丰富度没有变化。 答案 A 下图是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家鼠只有两年的寿命,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是 (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一种“ ”型增长曲线。能使家鼠种群数量持续维持较低水平,并且对环境无污染的防治措施有 (填选项号)。 A.室内采取硬化地面 B.食物储存在安全处 C.养殖家鼠的天敌 D.药物捕杀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其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 。 (3)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灭绝,此时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 (写出一种即可)。 解析 (1)家鼠寿命短、生殖力强,是r对策生物;通过降低K值的方法使家鼠种群数量持续维持较低水平。(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最终稳定的值是环境容纳量。 答案 (1)r对策 S ABC (2)S 环境容纳量(或K值) (3)建立动物园、建立动物繁育中心等易地保护措施;建立精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 下图是将灰喜鹊引入某个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根据连续调查了10年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绘制的λ值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灰喜鹊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 ,A、B、C三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少的是 点。 (2)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如果人类为了改善生态景观,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某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将导致生物 降低。 答案 (1)先增加后减少 C (2)偏大 (3)多样性 请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利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事例三:目前云南昆明滇池中水葫芦(又名凤眼蓝、凤眼莲,为水生直立和漂浮草本,繁殖迅速)疯狂扩散,覆盖水面,遮住阳光,耗去水中氧,使许多鱼类死亡。加之蓝藻大量繁殖,导致滇池部分水域水质黏稠、发黑发臭。 事例四: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1)以上事例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 。 (2)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出发,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 (3)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4)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的关系是 。生活在滇池中的所有生物构成 ,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一个 。通过上述例子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5)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 (1)滥捕乱猎、滥采乱伐、掠夺式开发利用、引入外来物种、过度放牧、围湖造地等 (2)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 (3)速度 方向 (4)竞争 群落 种群 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5)D 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 (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渡为灌木丛和林地的过程叫作 。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 。 (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 群落类型 树种数量 平均胸径(cm) 平均高(m) 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 22 8.7 6.3 Ⅱ:撂荒25年的次生林 81 10.4 8.4 Ⅲ:撂荒50年的次生林 96 11.8 9.2 Ⅳ: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 128 13.7 10.5 分析上表可知: ① ; ② 。 (3)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 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在取样的过程中要注意 。同时发现植物间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解析 (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渡为灌木丛和林地的过程叫作群落的演替,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的镶嵌分布。(2)解题时要理解表格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林木不断生长。物种数量在前50年内增长速度快,在50~150年内增长速度慢。(3)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宜采用样方法,在取样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随机取样。植物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会发生竞争。 答案 (1)群落的演替 物种丰富度 群落的水平结构 (2)①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次生林的恢复是向着物种数量的增加、林木不断生长的方向进行的 ②在次生演替的前50年内,群落内树种种类增长比较快,而50~150年之间次生林群落植物增长的速度放缓 (3)样方 随机取样 植物间进行资源和空间的争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