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兰州一中2019-2020-2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题 生物(理科) 1. 如下表所示,a、b、c、d最有可能是 细胞结构 细胞壁 细胞大小 核膜 a 有 有 较大 有 b 有 无 较大 有 c 有 有 小 无 d 无 — — — A. 病毒、植物、动物、细菌 B. 植物、动物、细菌、病毒 C. 细菌、动物、植物、病毒 D. 动物、植物、细菌、病毒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一种核酸组成。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 28 -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根据表格分析,a有细胞结构,也含有核膜,为真核生物,该生物的细胞有细胞壁,可能为植物细胞或真菌;b有细胞结构,也含有核膜,为真核生物,该生物的细胞无细胞壁,最可能为动物细胞;c有细胞结构,但无核膜,为原核生物,如细菌等;d无细胞结构,为病毒。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不同的生物的细胞结构及其特殊成分,明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动物没有细胞壁、原核细胞没有核膜,进而结合表格分析答题。 2. 如图甲、乙、丙表示某动物细胞中的不同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三种物质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叶绿体中 B. 物质甲为该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C. 可用苏丹Ⅲ染液来鉴定物质丙 D. 物质丙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据图分析,甲为DNA - 28 - ,乙为蛋白质,丙为磷脂。 【详解】A、叶绿体为双层膜的半自主性细胞,叶绿体基质中含有DNA、RNA和核糖体,所以甲、乙、丙三种物质可以同时出现在叶绿体中,A错误; B、动物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物质甲就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而不是主要遗传物质,B错误; C、苏丹Ⅲ染液是用来鉴定脂肪而不是磷脂,C错误; D、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所以物质丙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D正确。 故选D。 3. 某渗透装置如图烧杯中盛有蒸馏,图中半透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能将蔗糖水解成单糖)。从理论上分析,该实验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即下降 B. 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再下降 C. 加酶前后,在烧杯中都可以检测出蔗糖 D. 加酶后,可以在烧杯中检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的半透膜可以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透过,不允许二糖中的蔗糖透过;但是蔗糖酶能将一分子的蔗糖水解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它们均属于单糖,它们也可以通过半透膜。 【详解】A、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由于蔗糖不能通过猪膀胱膜,导致漏斗液面上升;加入蔗糖酶后,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很多葡萄糖和果糖,漏斗中分子变多,而单糖分子进入烧杯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液面应该继续上升后再下降,A错误; - 28 -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再下降,B正确; C、由于半透膜只允许单糖通过,蔗糖分子属于二糖,不能通过半透膜,因此加酶前后,烧杯中都不可以检测出蔗糖,C错误; D、蔗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而蔗糖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不能通过猪膀胱膜,因此烧杯中不能检测出蔗糖酶,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渗透装置的机理,明确半透膜不能让蔗糖通过,但是可以让蔗糖水解产生的葡萄糖和果糖通过,进而判断图示装置中的漏斗中液面的变化情况。 4. 图甲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图乙表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a表示自由扩散,b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B. 甲图中b曲线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限制因素是载体蛋白的数量 C. 乙图中的胞吞和胞吐过程说明细胞膜的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 D. 乙图中的胞吞和胞吐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图乙是对胞吐和胞吞的过程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a是细胞的胞吞过程,b是细胞的胞吐过程,不论是细胞的胞吞还是胞吐都伴随着细胞膜的变化和具膜小泡的形成,因此胞吐与胞吞的结构基础是膜的流动性。 【详解】A、分析曲线甲图: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A正确; - 28 - B、甲图中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其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B正确; C、乙图中的胞吐和胞吞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 D、胞吞和胞吐是耗能过程,需要细胞内部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C。 5. 研究表明,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生,可能与细胞自噬发生障碍有关。通俗地说,细胞自噬就是吃掉自身的结构和物质,通过溶酶体与包裹细胞自身物质的双层膜融合,从而降解细胞自身病变物质或结构的过程。下列关于细胞自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内的ATP能为细胞自噬过程提供能量 B. 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出的各种酸性水解酶在细胞质基质中活性不变 C. 通过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 D. 细胞在营养缺乏的条件下,可通过细胞自噬降解非必须物质以维持生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溶酶体:“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3.ATP发生水解时,形成ADP并释放一个磷酸根,同时释放能量。这些能量在细胞中就会被利用,肌肉收缩产生的运动,神经细胞的活动,生物体内的其他一切活动利用的都是ATP水解时产生的能量。 4.细胞自噬的意义(1)营养缺乏时,通过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必需的物质和能量。(2)及时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可以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详解】A、细胞内的ATP水解能为细胞自噬过程提供能量,A正确; B、据题意可知,溶酶体的各种酸性水解酶由于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由于周围环境pH值改变,活性发生改变,B错误; C、通过细胞自噬可以及时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可以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C正确; D、细胞自噬可以在营养缺乏时,通过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必需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故选B。 - 28 - 【点睛】结合细胞自噬的意义,溶酶体的功能等分析选项。 6. 如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两种装置,D1和D2表示红色液滴。下列现象能分别说明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是( ) A. D1左移,D2不动 B. D1不动,D2右移 C. D1左移,D2右移 D. D1右移,D2左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密闭容器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吸收容器中的二氧化碳,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吸收,导致气压减小,液滴左移,左移的距离代表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量,而无氧呼吸不会导致液滴移动,因为释放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密闭容器中加入清水,则在有氧呼吸的情况下,吸收氧气的量与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是相等的,因此气压不会因为有氧呼吸而改变,若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会引起气压上升,液滴右移,液滴右移的距离代表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量。 【详解】A、由分析可知,D1左移表示酵母菌消耗了氧气,D2不动表示酵母菌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即该现象表示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D1不动表示酵母菌不消耗氧气,D2右移表示酵母菌产生了二氧化碳,即该现象表现的是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 C、D1左移能说明酵母菌消耗了氧气,D2右移说明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消耗的氧气的量,即该现象说明酵母菌既进行了有氧呼吸,也进行了无氧呼吸,C正确; D、D1右移和D2左移是酵母菌代谢过程中不会出现的现象,D错误。 故选C。 - 28 - 7. 如图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b、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⑤与⑥的核的遗传信息相同,蛋白质的种类也相同 B. 细胞的衰老与凋亡就会引起人体的衰老与死亡 C. 与②相比,①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更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D. 图中能表示一个完整细胞周期的是abc阶段 【答案】C 【解析】 ⑤与⑥均来自①,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⑤与⑥的核的遗传信息相同,蛋白质的种类不完全同,A错误;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与凋亡并不意味着个体的衰老与凋亡,B 错误;与②相比,①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更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C正确;图中能表示一个完整细胞周期的是ab阶段,D错误。 8. 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A. ①或② B. ①或④ C. ②或③ D. ③或④ 【答案】B 【解析】 - 28 - 【分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未确定显隐性,若要判断全缘叶植株甲为杂合子,即要判断全缘叶为显性性状,羽裂叶为隐性性状。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 【详解】让全缘叶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①正确;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②错误;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子无法判断,③错误;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与另一全缘叶植株均为杂合子,④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以及常见分离比的应用,测交不能用来判断显隐性,但能检验待测个体的基因组成,因此可用测交法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9. 如图为某生物细胞中2对同源染色体上4对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下列选项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A. B. - 28 -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适用范围: ①适用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并且非等位基因均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②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此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能出现基因的自由组合。 【详解】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CD、、、都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CD错误。 故选A。 10. 如图为某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3号、4号、5号、6号、7号均为杂合子 C. 6号与7号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6 D. 9号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遗传系谱图可知,3号和4号均无病,他们的女儿(8 - 28 - 号)患病,说明该遗传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由分析可知,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假设该遗传病由A/a控制,1号是患者,基因型为aa,其a基因一定会传递给他的孩子,故5号、6号均为杂合子,基因型为Aa。8号是患者,基因型为aa,其中一个a基因来自3号,另一个a基因来自4号,故3号、4号均为杂合子,基因型为Aa。3号和4号的儿子(7号)的基因型是1/3AA或2/3Aa,可能是杂合子,也可能是纯合子,B错误;6号(基因型为Aa)与7号(基因型是1/3AA或2/3Aa)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2/3×1/4=1/6,C正确;6号(基因型为Aa)与7号(基因型是1/3AA或2/3Aa)的儿子(9号)的基因型为AA或Aa,因aa的概率为(2/3×1/4)=1/6,故A_的概率为1-1/6=5/6,AA的概率为1/3×1/2+2/3×1/4=2/6,故9号为纯合子的概率为2/6÷5/6=2/5,D错误。故选C。 【点睛】根据无中生有和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结合系谱图准确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 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下列科学发现与研究方法相一致的是 ①1866 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 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 ①假说一演绎法②假说一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 B. ①假说一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类比推理法 C. ①假说一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假说一演绎法 D. ①类比推理法②假说一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学中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2 - 28 - 、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详解】①1866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②1903年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③1910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故选C。 12. 现有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均只含有14N(表示为14N14N)的大肠杆菌,若将该大肠杆菌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再转到含有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则理论上DNA分子的组成类型和比例分别是( ) A. 有15N14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1:3 B. 有15N15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1:1 C. 有15N15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3:1 D. 有15N14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3: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DNA复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掌握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探索历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均只含有14N,该大肠杆菌在含有 15N 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形成4个DNA,其中2个DNA为15N14N,另外2个DNA为15N15N。;再转到含有 14N 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DNA为15N14N形成的子代DNA中,一个DNA为15N14N,另外1个DNA为 14N14N;而DNA为 15N15N 形成的2个子代DNA都为 15N14N;因此理论上 DNA 分子的组成类有 15N14N 和 14N14N 两种,其比例为 3:1。 故选D。 【点睛】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每个DNA分子都是由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构成。 13. 在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格里菲斯,艾弗里,蔡斯和赫尔希等人所做的经典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斯的实验结论是S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理由是DNA是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质 B. 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理由是只有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 28 - C. 蔡斯和赫尔希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理由是DNA是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质,并且还指导了蛋白质的合成 D. 科学研究表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格里菲斯的实验结论是S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理由是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在与被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但是并没有得出转化因子是DNA的结论,A错误;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理由是只有S型细菌的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正确;蔡斯和赫尔希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理由是DNA是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质,并且还指导了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科学研究表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正确。 14. 如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 A. ①过程是转录,它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 B. ②过程中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完成 C.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使得结构蛋白发生变化所致 D. 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形成的mRNA、蛋白质一定会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8 - 图示过程为基因决定性状的两种途径,基因作为模板控制mRNA的转录(①),mRNA又作为蛋白质翻译(②)的模板控制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决定了蛋白质结构。有些蛋白质本身就构成细胞的结构成分直接控制生物性状,有些则是作为酶之类物质的催化调节生物的代谢过程,间接控制了生物的性状。 【详解】A、①过程是转录,它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A错误; B、②表示翻译,除了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外,还需要tRNA,B错误。 C、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是通过控制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C正确。 D、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如果参与转录,则形成的mRNA会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所以合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D错误。 故选C。 15. 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哈代-温伯格定律的适用条件包括:(1)种群的个体数量是极大的;(2)种群个体间交配是随机的;(3)没有突变产生;(4)没有选择作用;(5)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 设某种群中含有A、a,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有p+q=1,AA的概率为p2,aa的概率为q2,Aa的概率为2pq,p2+2pq+q2=1。 【详解】A、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男性只要携带致病基因便患病,故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A正确; B、常染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发病率等于致病基因频率的乘积,也即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B错误; C、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C错误; - 28 - 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1-隐性基因(正常基因)的平方,D错误。 故选A。 【点睛】掌握哈代–温伯格定律(遗传平衡定律),结合不同遗传方式的特点进行分析便可解答本题。 16. 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突变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 B. 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改变 C. 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 D. 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替换造成的蛋白质结构异常,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详解】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说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T-A碱基对被替换成A-T碱基对,替换后氢键数目不变,A错误;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造成基因结构改变,进而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B正确;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C正确;镰刀型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故选A。 17. 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下列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 ②aB ③AaBBC ④AAaaBBBB。则以下排列正确的是( ) A. 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细胞融合 B. 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 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 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 28 - 根据题意分析可以知道: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某些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采用的技术是杂交育种;②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③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④AAaaBBBB,采用的技术多倍体育种. 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动,使得已经加倍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细胞也无法分裂.当秋水仙素的作用解除后,细胞又恢复正常的生长,然后再复制分裂,就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 基因工程育种原理:DNA重组技术(属于基因重组范畴)方法: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操作步骤包括: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等.举例:能分泌人类胰岛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获得,抗虫棉,转基因动物等。 【详解】①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采用的技术是杂交育种; ②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 ③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 ④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aaBBBB,采用的技术是多倍体育种. 故选B。 【点睛】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五种育种方法过程和结果的比较。 18. 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 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等成分 - 28 - B. 就所含成分而言,乙比甲更相似于淋巴 C. 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 D. 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答案】B 【解析】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血浆中的物质,A错误;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多,淋巴和组织液的成分非常相近,B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高于淋巴和组织液,C错误;组织细胞代谢废物先经过组织液,再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甲,D错误。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内环境的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内环境中的物质组成成分等方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根据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成分之间的物质相互交换关系,判断出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同时要明确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多,对于其他的各种成分及其含量,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的成分非常相近。 19. 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释放e激素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中的a是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指促甲状腺激素,c是指甲状腺激素,d是指肾上腺素,e是指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详解】 - 28 -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①正确;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②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③正确;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e抗利尿激素,释放有活性的抗利尿激素是垂体,④错误;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⑤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的场所不同,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再根据题意作答。 20. 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 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 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 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a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正确;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次经过两个电极,所以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 D、由于电表①能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D。 21. 如图所示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浓度和T - 28 - 细胞数量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 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所以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 B. 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成正比 C. 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D. 艾滋病病人的T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系统功能被破坏,因此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的关系。HIV进入人体后,攻击T细胞,随着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使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丧失,体液免疫能力降低,最终使人体免疫能力全部丧失。 【详解】A.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当体内的T细胞全部死亡后,人体才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A错误; B.识图分析可知,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增殖速率不相同,B错误; C.免疫系统具有监控、清除和防御功能,因此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HIV,C错误; D.艾滋病病人的T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系统功能被破坏,该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D正确。 故选D。 22.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 B. 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C. 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 D. 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 28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分析判断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为解答本题的关键: ①中光在顶端,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直立生长; ②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不生长; ③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弯向光源生长; ④尖端是感光部位,尖端被锡箔遮住将直立生长; ⑤尖端以下部位被锡箔遮住对胚芽鞘生长无影响,即弯向光源生长; ⑥透明帽不能遮光,而光在顶端,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直立生长。 【详解】A.图中①⑥光在顶端,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直立生长;④尖端是感光部位,尖端被锡箔遮住将直立生长,A正确; B.③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弯向光源生长,因此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B正确; 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③④进行对照,④⑥具有两个变量,C错误;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D正确。 故选C。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23. 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 a~c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 b~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D. d~e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C - 28 - 【解析】 【详解】A. λ是当年种群数量和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在0~a年时λ=1,种群数量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正确; B. a~c年时λ<1,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正确; C. b~d年时λ值从小于1增加到2,则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λ值只有在先增加后不断减小0,种群才呈“S”型增长,C错误; D. d~e年时λ值=2,种群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种群呈现J型增长,D正确; 故选C 24.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 B.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 C.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 丙实验初期,种内的互助与种间的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 【详解】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符合甲图,A正确; B. 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乙图为捕食关系,B错误; C. 据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正确; D. 丙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斗争都会存在,后期因消失了一种生物,X种内斗争会加剧,D正确。 故选B。 - 28 - 25. 有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捕鱼时尽量捕食成熟的鱼,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持续利用 B. 用性引诱剂诱捕害虫,能影响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 C. 稻田里的水稻呈高低错落分布,使群落呈垂直结构,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D. 农田除草能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结构特征: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详解】A.捕鱼时尽量捕食成熟的鱼,会使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增长型,这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持续利用,A正确; B.用性引诱剂诱捕害虫,能破坏害虫的正常性别比例,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出生率,B正确; C.稻田里的水稻是一个种群,没有垂直结构,C错误; D.农田除草能减少杂草对太阳光能的竞争,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流向农作物,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选C。 【点睛】 26. 为了检测某种酶X在37°C时对3种二糖(糖A、糖B、糖C)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5 min后检测每只试管中的单糖和二糖,结果如下表: - 28 -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单糖 无 无 有 二糖 有 有 无 (1)该实验将三支试管均置于相同温度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本实验中,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检测该酶与pH的关系,请用下面所给的材料和实验室中的基本设备,设计一个实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材料:酶X,糖A溶液、糖B溶液、糖C溶液(自选一种),某种指示剂(对二糖有颜色反应而对单糖无颜色反应),不同pH的物质(酸、水、碱)。 实验步骤: ①取三支洁净试管,向三只试管中均加入________溶液,编号为A、B、C。 ②向A、B、C三只试管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摇匀。 ③将________溶液各2 mL注入A、B、C三只试管中,置于________中保温5 min。 ④向各支试管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然后水浴加热5 min,观察颜色变化。 【答案】 (1). 排除干扰因素(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酶具有专一性 (3). 1ml的酶X (4). 1ml酸、1ml水、1ml碱(适宜且等量的酸、碱、水) (5). 糖C (6). 37℃水浴 (7). 2mL(适量)斐林试剂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本题是通过实验探究酶的专一性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1)、(2)是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3)是设计实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先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按照单因子变量的原则和对照原则对实验进行设计。 【详解】(1)分析表格数据:该实验的温度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每组做到相同且适宜,这样是为了排除干扰因素(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分析表格可知,酶X能催化糖C的分解,不能催化糖A和糖B的分解,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 28 - (3)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检测该酶与pH的关系;实验原理是某种指示剂对二糖有颜色反应,对单糖无颜色反应,处于最适宜 pH条件下,二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成单糖,不出现颜色反应,pH过高、或过低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二糖不能水解成单糖,与指示剂呈现一定的颜色反应;实验的自变量是pH不同,因变量是否出现颜色反应,其他属于无关变量。 实验的步骤: ①取三支洁净试管,向三只试管中均加入1mL的酶X溶液,编号为A、B、C。 ②向A试管中加入1mL酸,向B试管中加入1mL水,向C试管中加入1mL碱,摇匀。 ③将糖C溶液各2mL注入到A、B、C三只试管中,置于37℃水浴 中保温5min。 ④在各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2mL斐林试剂,然后水浴加热5min,观察颜色变化。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还原糖的检测方法,酶的专一性及pH对酶活性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7. 请回答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问题: (1)如图1表示棉叶一天内吸收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若C、F时合成葡萄糖速率均为36mg/dm2•h,则A、C、F三点的呼吸强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分析产生此结果的原因:______,其中C点时的呼吸强度为______O2mg/dm2•h.(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 (2)图2表示某透明密闭容器内一昼夜(0时至24时)番茄植株的O2相对含量的变化,据图回答: ①番茄植株光合作用产生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相等的点是______。 ②该番茄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______,理由是______ 【答案】 (1). F>C>A (2). 呼吸作用的强度与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的强度增加,图示情况下,三点的温度F>C>A (3). 12.22 (4). B、C (5). 否 (6). - 28 - 密闭装置内的O2含量24时比0时低或D点低于A点 【解析】 【分析】 图1中:B和G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0,说明呼吸速率=光合速率,BG之间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图2中:B、C两点呼吸速率=光合速率,BC之间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详解】(1)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速率为8mg/dm2•h.C、F时间所合成的葡萄糖速率相等,均为36mg/dm2•h,根据光合作用总反应式,6CO2→C6H12O6,假设C、F两点光合消耗二氧化碳速率为x(实际光合速率),则180:264=36:x,求得x=52.8mg/dm2•h,进一步可计算得到F点的呼吸速率为52.8(实际光合速率)-32(净光合速率)=20.8mg/dm2•h,C点的呼吸速率为52.8(实际光合速率)-36(净光合速率)=16.8mg/dm2•h,所以A、C、F三点的呼吸强度的比较结果是F>C>A。分析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呼吸作用的强度与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的强度增加,图示情况下,三点的温度F>C>A.其中C点的呼吸速率为16.8CO2mg/dm2•h,根据呼吸作用总反应式,6O2→6CO2,假设C点呼吸消耗氧气速率为y,则32:44=y:16.8,求得y=12.22mg/dm2•h。 (2)①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三中B点和C点时,番茄植株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番茄植株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相等。 ②经过一昼夜氧气的量下降,说明呼吸作用消耗量大于光合作用产生量,因此没有积累有机物。 【点睛】光合速率(有机物的制造量、氧气的产生量、二氧化碳的固定量)=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有机物的积累量、氧气的释放量、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28. 下图为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其中A、B、C表示器官,a1、a2、c表示激素,①~⑩表示生理过程。请回答: (1)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将通过促进图中___________等生理过程降低血糖浓度。 - 28 - (2)图中促进血糖升高的途径有___________条。B代表的器官是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升高血糖主要通过①→④→⑤实现,该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 (3)人体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分别导致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实验表明,口服葡萄糖后,肥胖者往往比体型正常者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调节血糖至正常水平,故肥胖者患___________的风险增大。研究发现,受遗传因素和病毒感染的影响,血液中可出现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导致I型糖尿病,终生依赖注射胰岛素治疗。请从免疫学上分析,导致I型糖尿病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②③ (2). 3 (3). 下丘脑 (4). 激素调节 (5). Ⅱ型糖尿病 (6). 由于免疫系统缺陷或受病毒感染引发免疫反应,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不能分泌胰岛素 【解析】 【分析】 1、题图分析:A、B、C分别表示胰岛、下丘脑、肾上腺;a1、a2、c分别表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2、血糖平衡的调节: 【详解】(1)由图示可知,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将通过促进图中①②③过程,由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2)由图示可知,促进血糖升高的途径有①→④→⑤、⑥→⑦→⑧→④→⑤、⑥→⑦→⑧→⑨→⑩;其中,B代表的器官是下丘脑。正常情况下,升高血糖主要通过①→④→⑤实现,该调节方式为激素调节。 (3)实验表明,口服葡萄糖后,肥胖者往往比体型正常者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调节血糖至正常水平,故肥胖者患II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大。从免疫学上分析,导致I型糖尿病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缺陷或受病毒感染引发免疫反应,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不能分泌胰岛素,造成胰岛素缺乏。 【点睛】 - 28 -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识图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9. 某雌雄异株的二倍体植物的雄株(由显性基因R控制)与雌株(由隐性基因r控制),有红花、橙花、白花三种植株,花色受两对同源染色体上D、d与E、e两对基因的控制(D与E基因同时存在时开红花,二者都不存在时开白花),雄株部分基因型的花粉不能萌发。研究人员进行了三次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红花雄株→花粉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白花雌株︰白花雄株=1︰1 实验二:橙花雄株→花粉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白花雌株︰白花雄株=1︰1 实验三:红花雌株x红花雄株→F1红花株︰橙花株:白花株=1︰2︰1,雌株︰雄株=1︰1 (1)实验一中秋水仙素处理的材料是___________,红花雄株不能萌发花粉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 (2)实验二中橙花雄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三中植物杂交过程的基本程序是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F1中的橙花雌雄株随机交配,子代中雄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次实验的子代,雌株与雄株的比例总是1︰1,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花粉离体培养后得到的)幼苗 (2). 6 (3). RrddEe或RrDdee (4). 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5). 橙花:白花=1:1 (6). 正常情况下雌株的基因型为rr,不会产生含R的雌配子,因此雄株的基因型为Rr,所以雄株和雌株杂交时,雌株与雄株的比例总是1:1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雄株基因型为RR、Rr,雌株基因型为rr;红花的基因型为D_E_,橙花基因型D_ee、ddE_,白花基因型为ddee。分析实验一,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D_E_,花粉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后,都是白花,基因型是aabb,所示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DdEe,产生的配子的类型是DE:De:dE:de=1:1:1:1,由于单倍体育种获得的个体的基因型都是ddee,因此DE、De、dE雄配子致死;实验二,橙花的基因型是Ddee或ddEe,由于含有D或E的雄配子致死,因此单倍体育种后代都是白花(ddee);实验三,红花雌株×红花雄株→F1红花株:橙花株:白花株=1:2:1,其中白花的基因型是ddee,因此亲本红花的基因型是DdEe、DdEe,由于雄株产生的DE、De、dE、de的配子中,DE、De、dE,雄配子致死,因此相当于测交实验,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Ee:Ddee:ddEe:ddee=1:1:1;1,其中DdEe开红花,Ddee、ddEe开橙花,ddee开白花。 - 28 - 【详解】(1)实验一中秋水仙素处理的材料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幼苗;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实验一红花雄株的基因型为DdEe,且后代有雌株的出现,说明该红花雄株的完整基因型为RrDdEe,又因为DE、De、dE雄配子致死,所以红花雄株不能萌发花粉的基因型有2×3=6种。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实验二橙花的基因型是Ddee或ddEe,又因为后代出现了雌性,说明该橙花完整的基因型是RrDdee或RrddEe。 (3)植物杂交实验过程的基本程序是:套袋→(人工)授粉→套袋;根据以上分析已知,F1中的橙花雄株的基因型是RrDdee(或RrddEe),橙花雌株的基因型是rrDdee(或rrddEe),二者杂交,由于雄株中含有D(E)基因致死,因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是RrDdee:Rrddee:rrDdee:rrddee=1:1:1:1,其中rrDdee、rrddee为雌株,分别表现为橙花、白花。 (4)根据题意分析,正常情况下雌株的基因型为rr,不会产生含R的雌配子,因此雄株的基因型为Rr,所以雄株Rr和雌株rr杂交时,雌株与雄株的比例总是1:1。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写出不同的表现型对应的可能基因型,特别注意题干信息“雄株部分基因型的花粉不能萌发”,再结合实验判断不能萌发的雄配子的类型,进而合理分析三组实验结果。 30.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大致过程[单位为103 kJ/(m2·a)],A~D为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a代表相应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表示的是_______,图中B同化的能量除图示去向外,还有_______________,B→D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2)在该地区山坡的阳面和阴面生长植物的种类有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此地区的植被还具有调节当地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 (3)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地区的某濒危动物时,被标记个体在调查期间迁出了调查区域,会造成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28 - (4)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一是可以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二是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2). 未利用的能量 (3). 16.7 (4). 水平 (5). 间接 (6). 偏大 (7). 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分析】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中输入的化学能; 2.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去向:呼吸消耗,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该部分能量将来的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分解者、未利用。3.图中A表示生产者,B、D分别表示初级和次级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 【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中的a表示的是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图中B同化的能量=16+2=18,除图示呼吸散失量4,流向下一营养级3、分解者1.5,还有9.5的能量未利用。B→D的传递效率为3÷18×100%=16.7%; (2)在该地区山坡的阳面和阴面生长植物的种类有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植被具有的调节当地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两次捕获期间,若部分标志个体迁出调查区域,将使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会造成结果偏大。 (4)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一是可以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二是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的施肥、除草、灌溉,最终目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农作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易错点是对生物多样性中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的分析,对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分析。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