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自主测试生物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自主测试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观察核糖体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 B.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结构 C.抗体由细胞溶胶中的游离核糖体合成 D.是按照mRNA的信息将氨基酸合成多肽链的场所 2. 浆细胞的代谢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酶和底物的特异性结合 B.染色体DNA的复制 C.ATP和ADP的转化 D.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 3. 人体肠道内生活着100万亿、1000余种细菌,绝大部分都是益生菌,影响人体体重、消化能力和免疫。下列关于肠道益生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 B.产生ATP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C.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D.抗生素使用不当会破坏其平衡 4. 在人体血浆中,有多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的功能不应包括( ) A.催化蛋白质水解为多肽 B.与抗原特异性相结合 C.刺激一些细胞分泌抗体 D.降低血糖浓度 5. 下列有关高等植物细胞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中均能发生基因的表达 B.细胞中膜蛋白的形成与内质网无关 C.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时,主要观察液泡颜色的变化 D.高尔基体参与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 6. 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发育为乙的主要场所是胸腺 B.丙表面形成了特异性抗原受体 C.乙增殖分化为丙需要抗原刺激 D.丙具有较强的分裂和分化能力 7. 如图为某植物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下列错误的是( ) A.若温度降低,a点上移 B.若植物缺Mg,b点左移 C.若CO2升高,c点右移 D.若水分不足,c点左移 8. 如图表示科研人员研究温度对番茄茎生长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昼夜温度相同条件下,番茄茎生长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B.在昼夜温差6℃时,番茄茎的生长最快 C.昼夜温差存在可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 D.昼夜温差越大,对番茄茎的生长越有利 9.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同化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经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净光合速率为零时,蓝藻细胞产生ATP的场所主要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C.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是碳反应中将CO2合成糖类的能源物质 D.用H218O培养小球藻,一段时间后可在其产生的糖类和氧气中检测到18O 10. 某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但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如图显示两者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第29页 共30页 ◎ 第30页 共30页 A.光照强度低于P时,突变型的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 B.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 C.光照强度低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D.光照强度高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11. 当人体注射了用手足口病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后,体内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吞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 B.产生针对该病毒蛋白的抗体 C.形成能识别该病毒的记忆细胞 D.效应T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 12. 大鼠SCN神经元白天胞内氯离子浓度高于胞外,夜晚则相反。SCN神经元主要受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调节。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由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SCN神经元兴奋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B.GABA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 C.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幵放,氯离子外流 D.白天GABA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则相反 13. 运动员在参加激烈的比赛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B.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 D.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 14. 科研人员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下图。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 ) A.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 B.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内流 C.突触a和b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D.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没有延迟 15. 我国科学家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获得四倍体植株,发现四倍体植株上所结的西瓜少籽。再将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上,诱导子房发育得到完全无子西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西瓜少籽可能是四倍体联会出现紊乱造成 B.完全无子西瓜果肉细胞中只有2个染色体组 C.涂抹萘乙酸前后应设法避免雌蕊接受花粉 D.涂抹的萘乙酸促进了四倍体西瓜果实的发育 16. 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17. 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第29页 共30页 ◎ 第30页 共30页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A.A B.B C.C D.D 18. 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水蚤为食。研究人员在有水蚤的人工水域,利用翠鸟模型和饥饿的三刺鱼进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与本实验相关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本实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水蚤密度和翠鸟的有无 C.翠鸟在水蚤密度小的水域攻击三刺鱼的次数更多 D.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的捕食策略 19. 在圣露西亚岛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斗争 B.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 C.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蜂鸟的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会影响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20. 米象是一种以小麦种子为食、活动能力弱的昆虫.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没有天敌的环境中,温度和小麦含水量对该种温带米象种群增长率(rm)的影响,如图所示.据此做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调查小麦中米象的种群密度时需随机取样 B.在30℃、小麦含水量14%时米象危害较重 C.在25℃、含水量10%时米象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D.若研究对象为热带米象,曲线峰值将向右移动 二、多选题 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B.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C.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D.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三、单选题 绿叶海天牛(简称甲)吸食滨海无隔藻(简称乙)后,身体就逐渐变绿,这些“夺来”的叶绿体能够在甲体内长期稳定存在,有科学家推测其原因是在甲的染色体DNA上可能存在乙编码叶绿体部分蛋白的核基因。为证实上述推测,以这种变绿的甲为材料进行实验,方法和结果最能支持上述推测的是( ) A.通过PCR技术从甲体内的DNA中克隆出属于乙的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 B.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在甲体内检测到乙的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转录出的RNA C.给甲提供14CO2,一段时间后检测到其体内的部分有机物出现放射性 D.用乙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做探针与甲的染色体DNA杂交,结果显示出杂交带 灰沼狸生活在南非,营集群生活。一些个体在群中其他个体取食时,占据高处放哨。放哨者通常第一个发现接近的捕食者,并且发出告警声后,迅速到达安全的地方。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组别 受试者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站岗频繁且时间长 不喂食10个个体 站岗不频繁,且时间短 乙组 站岗频繁且时间长 第29页 共30页 ◎ 第30页 共30页 前3天参与站岗放哨的灰沼狸 用25g熟鸡蛋喂食10个个体 不喂食10个个体 站岗不频繁,且时间短 据上述现象及实验,无法推断出( ) A.站岗放哨是利己又利他的动物行为 B.站岗放哨者与取食者是互利共生关系 C.实验结果与是否经历过站岗放哨无关 D.站岗放哨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原始鸟卵是白色无斑纹的,现在的鸟卵在卵色、斑纹等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别。科研人员发现,洞巢中鸟卵往往为白色,开放性巢的鸟卵一般有颜色或斑纹。某些鸟类会将卵产到其他鸟的巢中,由其代孵卵。以下关于卵色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开放性巢鸟卵的颜色或斑纹降低了卵的隐蔽性 B.在光线差的环境下白色卵利于亲鸟孵卵和翻卵 C.代孵卵与鸟巢中原有卵的卵色和斑纹高度相似 D.卵的颜色深浅或斑纹的有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是由野生菌种突变形成的,自身不能合成组氨酸,将其接种在缺乏组氨酸的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有极少量菌落形成。2-氨基芴是一种致突变剂,将沾有2-氨基芴的滤纸片放到上述平板培养基中,再接种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进行培养,会有较多菌落出现。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接种前,2-氨基芴和滤纸片需进行灭菌处理 B.沙门氏菌所发生的突变对其本身是有害的 C.基因突变的可逆性与致突变剂是否存在无关 D.此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的化学致突变剂 下列相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是因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 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 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15%HCl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科研人员从肿瘤细胞中发现了蛋白S,为了研究其功能做了如下实验:将DNA模板和RNA聚合酶混合一段时间后加入原料,其中鸟嘌呤核糖核苷酸用32P标记,一起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肝素(可以与RNA聚合酶结合),然后再加入蛋白S,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对照组应加入不含蛋白S的缓冲液 B.曲线反映的是模板DNA的复制过程 C.加入肝素后没有新的mRNA合成 D.蛋白S能解除肝素抑制转录的作用 用PCR方法检测转基因植株是否成功导入目的基因时,得到以下电泳图谱。其中1号为DNA 标准样液( Marker ),10号为蒸馏水,PCR时加入的模板DNA如图所示。据此作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PCR产物的分子大小在250﹣500bp之间 B.3号样品为不含目的基因的载体DNA C.9号样品对应植株不是所需的转基因植株 D.10号确定反应体系等对结果没有干扰 下列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 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 C.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 D.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和计数 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液泡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以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为材料,下列实验无法达到目的是( ) A.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B.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 第29页 共30页 ◎ 第30页 共30页 C.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 D.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表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四、实验题 精神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会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长期持续的压力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紊乱。 (1)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 当情绪压力刺激下丘脑时,支配肾上腺的神经兴奋,兴奋以________的形式传至肾上腺髓质区域,促进________产生短期压力效应。 (2)情绪压力下,机体还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进行调节。此调节过程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会促进垂体分泌激素b,从而使肾上腺皮质分泌和释放的糖皮质激素量增加。健康人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对其调节机制有如下两种假设。 若加以验证,可通过如下实验: 第一步:选若干只健康且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 第二步:先分别抽取两组动物的________,检测激素a的含量水平。 第三步:将A组动物的________切除;B组动物做同等程度的假性切除手术。 第四步:________。 第五步:一段时间后,再测量A、B两组动物的激素a的含量水平。 结果为________,说明假设①②均成立。 上述作用减弱, HPA 轴功能亢进,糖皮质激素持续升高而引发长期且持久的心境低落等长期压力效应。 (3)人的情绪是由激发情绪的刺激传到大脑的情绪中枢后而产生。5-羟色胺是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 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打开,钙离子内流,从而引起________膜上的蛋白分子簇与突触前膜上的蛋白分子簇结合,使5-羟色胺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氟西汀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上5-羟色胺载体的功能,已被开发成为一种抗抑郁药品,请解释其抗抑郁的原理,并对该药物的使用作出评价。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会影响递质5-羟色胺的分泌,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神经细胞内突触囊泡中 5-羟色胺的量 神经细胞内突触囊泡 蛋白分子mRNA含量 正常大鼠 正常 正常 长期情绪低落大鼠 正常 低 服用糖皮质激素受 体拮抗剂的大鼠 正常 正常 分析以上实验结果,并结合(1)(2)(3)的分析,展示你对持续“情绪压力”引起长期心境低落的机理的理解。 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_______、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 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________(选择并排序)等。 第29页 共30页 ◎ 第30页 共30页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 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 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_______。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________特异性结合。 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 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请分析并回答: (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________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________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________。 (3)图2中,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________mm。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________(选填“有”或“无”)促进作用;与浓度为1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________。 (4)图2中,浓度为0.1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________(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舍弃 B.修改 C.如实填写 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________。 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构成不同的功能群。同一功能群中的植物则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为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生态学实验。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________的制约,因而得以迅速繁殖。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为________关系,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科研人员将一个圆形样地划分为A区、B区和C1~C5区,除A区外,其余区域大小相同。各区种植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C3~C5区中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但物种数目分别为4、8、16种。第3、7和13天测定B、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状况,得到图2所示结果。 ①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________。 a.A区和C区同时种植 b.先种植A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C区 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 ②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非选择题 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 第29页 共30页 ◎ 第30页 共30页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链、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________。 第29页 共30页 ◎ 第30页 共30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自主测试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 【答案】 C 【考点】 细胞中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 核糖体是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器,它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即发生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翻译时以mRNA为模板,氨基酸为原料,通过tRNA的运输氨基酸来合成多肽链.核糖体没有膜结构,它是由蛋白质和RNA构成的. 【解答】 A、观察核糖体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A正确; B、核糖体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唯一共有的细胞器,B正确; C、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C错误; D、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即是按照mRNA的信息将氨基酸合成多肽链的场所,D正确。 2. 【答案】 B 【考点】 稳态的生理意义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所有活细胞中都含有酶,且酶发挥催化作用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 2、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发生,这样可以保证细胞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供应. 3、浆细胞是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 解:A、浆细胞中的酶能与底物特异性结合,A错误; B、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会再分裂,因此不会发生染色体DNA的复制,B正确; C、浆细胞中的ATP和ADP的可以相互转化,保证细胞代谢所需能量的供应,C错误; D、浆细胞能合成有机物(如抗体),也能分解有机物(如细胞呼吸分解葡萄糖),D错误. 故选:B. 3. 【答案】 D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解答】 解:A.肠道益生菌大部分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A错误; B.产生ATP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D.使用抗生素后可杀死一些肠道益生菌,因而会破坏肠道微生物平衡,D正确。 故选:D。 4. 【答案】 A 【考点】 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解析】 蛋白质的功能: 1.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2.催化作用,即酶 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5.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解答】 解:A.催化蛋白质水解为多肽为蛋白酶,蛋白酶在消化道内,血浆中没有蛋白酶,A错误。 B.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的结合,参与体液免疫,B正确。 C.淋巴因子能加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C正确。 D.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类物质,降低血糖,D正确。 故选:A。 5. 【答案】 D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可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观察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时,可观察液泡的体积大小和液泡的颜色变化。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参与分泌物的分泌,在植物细胞中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可发生DNA复制、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但核糖体只能进行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翻译过程,A错误;细胞中膜蛋白的形成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B错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时,主要观察液泡体积大小的变化,因为并不是所有表皮细胞的液泡都有颜色,C错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赤道板的位置形成细胞板,最终延伸成细胞壁,而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正确。 故选D。 6. 【答案】 C 第29页 共30页 ◎ 第30页 共30页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相应的抗体。 【解答】 解:A.甲发育为乙(B细胞)的场所在骨髓,A错误; B.丙(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细胞表面没有特异性抗原受体,B错误; C.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 D.浆细胞没有增殖能力,D错误。 故选:C。 7. 【答案】 B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解析】 分析图解:图为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图中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的CO2吸收速率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图中b点CO2吸收速率为0,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超过c点以后,CO2吸收速率不再增加,表示已经达到光饱和点,此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 【解答】 解:A.题干中提出,该植物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因此温度是适宜的,而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将降低,因此a点上移,A正确; B.Mg是叶绿素合成的主要元素,若植物缺Mg,叶绿素减少,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因此b点右移,B错误; C.超过c点以后,CO2吸收速率不再增加,表示已经达到光饱和点,此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限制因素为CO2浓度、含水量等,C正确; D.若水分不足,光合作用将受到抑制,因此c点将左移,D正确。 故选:B。 8. 【答案】 D 【考点】 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解析】 分析曲线图,昼夜存在温差时,在一定范围内,番茄茎生长随夜温升高而加快,超过一定温度,番茄茎生长随夜温升高而减慢;在昼夜温度相同条件下,25℃之前,番茄茎生长随温度升高而加快,25℃之后不能确定。 【解答】 解:A.分析曲线图,在昼夜温度相同条件下,番茄茎生长随温度升高而加快,A正确; B.在日温26℃,夜温20℃时,即在昼夜温差为6℃时,番茄茎的生长最快,B正确; C.昼夜温差存在可减少夜晚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C正确; D.由曲线图可以看出,昼夜温差较大时,对番茄茎的生长反而不利,D错误。 故选:D。 9. 【答案】 B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解析】 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解答】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 B、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B错误; C、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是碳反应中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的能源物质,C正确; D、用H218O培养小球藻,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进行水的光解形成氧气和[H],则最先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产物是氧气。氧气可参与呼吸作用第二阶段,在CO2中可检测到被标记的O,再通过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转移到糖类等有机物中,D正确。 10. 【答案】 D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解答】 解:A.由图示可知,光照强度低于P时,突变型的CO2吸收速率低于野生型,结合题干中提到的“突变型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但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可知这是由于突变型的叶绿素含量较低,在相同低光照条件下光反应强度比野生型低的缘故,A正确; B.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CO2吸收速率明显高于野生型,这种现象应与突变型固定CO2酶的活性高有关,即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B正确; C.光照强度低于P时,表示突变型CO2吸收速率的曲线处于上升段,此时的限制因素为横坐标所代表的因素,即光照强度,C正确; D.光照强度高于P时,表示突变型CO2吸收速率的曲线先上升后趋于水平,上升段的限制因素依然是光照强度,水平段的限制因素是CO2浓度,D错误。 故选:D。 11. 【答案】 D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第29页 共30页 ◎ 第30页 共30页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 解:A.疫苗相当于抗原,注射后,吞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A不符合题意; B.疫苗相当于抗原,注射后,浆细胞产生针对该手足口病病毒蛋白的抗体,B 不符合题意 ; C.疫苗相当于抗原,注射后,形成能识别手足口病病毒的记忆细胞和抗体,C 不符合题意 ; D.手足口病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不会进入宿主细胞,不会产生细胞免疫,D 符合题意 。 故选:D。 12. 【答案】 D 【考点】 突触的结构 【解析】 1.神经元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2.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 3.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白天导致氯离子外流(协助扩散),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导致氯离子内流(协助扩散),SCN神经元受抑制。 【解答】 解:A.SCN神经元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A错误; B.GABA是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B错误; C.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幵放,氯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C错误; D.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白天导致氯离子外流(协助扩散),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导致氯离子内流(协助扩散),SCN神经元受抑制,D正确。 解:D。 13. 【答案】 A 【考点】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 1.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2.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解答】 解:A.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A错误; B.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能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人体体温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能与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C正确; D.血糖浓度降低时,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进行调节,使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 14. 【答案】 D 【考点】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及兴奋传导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解:A.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据图可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约为-70mV,就是指膜内电位比膜外电位低70mV,A正确。 B.刺激突触a时,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变为-60mV,再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小,说明发生了阳离子内流,B正确。 C.由B的分析可知,在刺激突触a时,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变小,说明出现了阳离子内流,并且也说明了突触a为兴奋性突触;而刺激b时,据图可知,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变为-80mV,再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大,说明发生了阳离子外流,并且也说明了突触b是抑制性突触,C正确。 D.据图可知,突触a、b的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经过一段时间才发生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存在延迟,D错误。 故选:D。 15. 【答案】 B 【考点】 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 由于完全无子西瓜是用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形成的,而用萘乙酸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只会促进果实的发育而不能改变其染色体及染色体组数目,因此完全无子西瓜果肉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 【解答】 解:A.四倍体西瓜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部分细胞内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因此也无法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种子,导致西瓜少籽,A正确; B.由于完全无子西瓜是用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形成的,而用萘乙酸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只会促进果实的发育而不能改变其染色体及染色体组数目,因此完全无子西瓜果肉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B错误; CD.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四倍体西瓜果实的发育,但将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获得完全无子西瓜时,需要对四倍体植株花做去雄套袋处理,否则如果接受了其他四倍体西瓜的花粉,会产生有籽西瓜,CD正确。 故选:B。 16. 第29页 共30页 ◎ 第30页 共30页 【答案】 B 【考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动物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解析】 1.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 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糖的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加强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4.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解答】 解:A.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但是可以皮下注射,A正确; 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不在大脑皮层,所以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也能完成膝跳反射,B错误; C.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 D.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所以胰腺既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也受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的调节,D正确。 故选:B。 17. 【答案】 C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1.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2.颗粒物如有硅尘入肺可能会破坏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膜,释放水解酶破坏细胞结构,过敏病人在PM2.5超标的空气中会发病,是因为该颗粒中有相关的过敏原。 【解答】 解: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损害呼吸道黏膜,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将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T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正确; C.B淋巴细胞是体液免疫的主要免疫细胞,C错误; D.抗体是浆细胞产生,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升高,体液免疫能力越强,D正确。 故选:C。 18. 【答案】 C 【考点】 种间关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水蚤为食。 据图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水蚤密度和翠鸟的有无,困变量是三刺鱼对水蚤的进攻次数,由此可推断本实验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故A、B项正确; 翠鸟是三刺鱼的天敌,利用翠鸟模型和饥饿的三刺鱼进行实验,由实验结果可知,当没有翠鸟时,饥饿的三刺鱼喜欧取食高密度的水蚤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即此时饥饿的三刺鱼对高密度区的水蛋的攻击次数更多。当有翠鸟时,饥饿的三刺鱼会转移到水蚤低密度区去捕食,即此时三刺鱼对低密度体的水蚤的攻击次数更多。由此可推知,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的捕食策略,故C项错,D项正确。 故选C。 19. 【答案】 B 【考点】 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 共同进化包括两个方面: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体现在捕食关系、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上。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无氧环境影响生物的代谢类型均为厌氧型,自养型生物的出现产生的氧气使环境变成有氧环境,这又影响了好氧生物的出现。 【解答】 解:A.食物来源有别,可以很好缓解种内个体间因争夺食物的斗争。题干信息告知同种雌雄蜂鸟采蜜不同植物,食物来源不同,可缓解种内斗争,A正确。 B.可遗传变异的产生根本上来自于遗传物质本身的变化,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可遗传变异,蜂鸟采蜜只属于环境因素,B错误。 C.根据现代进化理论,现存的生物之间的适应关系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蜂鸟采蜜的同时会帮助植物传粉,不同性别蜂鸟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鸟的性别比例及其种群密度对于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会有影响,D正确。 故选:B。 20. 【答案】 C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第29页 共30页 ◎ 第30页 共30页 【解析】 1、曲线图中温度和含水量为自变量,因变量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使得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表现为S型曲线. 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关键是随机取样. 【解答】 A、调查米象的种群密度需随机取样,使结果更接近实际值,A正确; B、曲线表示,在300C、小麦含水量14%时米象种群增长率最大,危害较重,B正确; C、在250C、小麦含水量10%时,米象种群增长率下降,但数值大于零,种群数量还是增加的,C错误; D、热带米象,适宜增殖的温度高,曲线峰值将向右移动,D正确。 二、多选题 【答案】 C,D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种群的特征 【解析】 此题对曲线的解读和相关生态学知识的结合要求高,需反复查看曲线中蕴含的信息,紧密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这有一定难度。 【解答】 解:A.种内斗争是指某一区域的同种个体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在种群衰退时虽然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但因棉叶被食用,其量也在减少,故种内斗争不一定减弱,A错误; B.K值应相同,但由图示可知只有开放条件下初始密度较大的种群在达到值时开始衰退,其余都是在未达到值时就开始衰退,B错误; C.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开始种内斗争较弱时,开放条件下容易出现外来种群迁入现象,从而使种群增长速度过快而率先达到密度峰值,C正确; D.封闭条件与开放条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否阻断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逐渐加强,开放条件下容易在种群密度比较大时出现迁出现象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D正确。 故选:CD。 三、单选题 【答案】 D 【考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解析】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1)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 (2)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 (3)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 解:A.通过PCR技术从甲体内的DNA中克隆出属于乙的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这只能说明甲体内含有乙的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不能说明甲的染色体DNA上存在乙编码叶绿体部分蛋白的核基因,A错误; B.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在甲体内检测到乙的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转录出的RNA,这只能说明甲体内含有乙的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但不能说明甲的染色体DNA上存在乙编码叶绿体部分蛋白的核基因,B错误; C.给甲提供14CO2,一段时间后检测到其体内的部分有机物出现放射性,这说明甲中含有叶绿体,但不能说明的染色体DNA上存在乙编码叶绿体部分蛋白的核基因,C错误; D.用乙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做探针与甲的染色体DNA杂交,结果显示出杂交带,这说明甲的染色体DNA上存在乙编码叶绿体部分蛋白的核基因,D正确。 故选:D。 【答案】 B 【考点】 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种间关系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A.灰沼狸的站岗放哨属于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动物的声音、动作等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是利己又利他的动物行为,A正确; B.站岗放哨者与取食者是同一种生物,而互利共生为种间关系,B错误; C.甲乙两组实验对比,说明站岗放哨的频率和时间与是否经历过站岗放哨无关,C正确; D.站岗放哨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答案】 A 【考点】 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A、为了避免开放性巢内鸟卵被其它鸟发现,卵的颜色或斑纹增强了卵的隐蔽性,A错误; B、在光线差的环境下白色卵利于亲鸟孵卵和翻卵,B正确; C、代孵卵与鸟巢中原有卵的卵色和斑纹高度相似,这样可以顺利由其代孵卵,C正确; D、卵的颜色深浅或斑纹的有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答案】 B 【考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解析】 第29页 共30页 ◎ 第30页 共30页 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实验材料、实验用具都要进行灭菌处理;2-氨基芴可使沙门氏菌中野生型增多,缺陷型减少,如果再由野生型突变为缺陷型,则与该突变剂无关;根据菌落的变化情况,可推测环境中的化学致突变剂。 【解答】 解:A.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实验材料、实验用具都要进行灭菌处理,A正确; B.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而题干中“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是由野生菌种突变形成的,自身不能合成组氨酸,将其接种在缺乏组氨酸的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有极少量菌落形成”,说明该种突变是有利的,B错误; C.2-氨基芴可使沙门氏菌中野生型增多,缺陷型减少,如果再由野生型突变为缺陷型,则与该突变剂无关,C正确; D.根据菌落的变化情况,可推测环境中的化学致突变剂,环境中的化学致突变剂可使微生物突变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现象,D正确。 故选:B。 【答案】 A 【考点】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解析】 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解答】 解:A.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是因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越快,A正确; 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B错误; C.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动态过程,C错误; 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中,8%HCl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同时使DNA和蛋白质分离,D错误。 故选:A。 【答案】 B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解析】 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 【解答】 A、实验组中加入了蛋白S,所以对照组应加入不含蛋白S的缓冲液,A正确; B、由于催化剂是RNA聚合酶,原料是核糖核苷酸,所以曲线反映的是模板DNA的转录过程,B错误; C、由于肝素能与RNA聚合酶结合,使RNA聚合酶不能与启动子结合,所以加入肝素后mRNA的合成受到抑制,没有新mRNA的合成,C正确; D、根据两曲线的比较可知,加入蛋白S的实验组产物中放射性明显增多,说明蛋白S能解除肝素对转录的抑制作用,D正确。 【答案】 B 【考点】 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解析】 PCR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特定的引物来扩增特定的DNA片段。4~9号是转基因植株,理论上应包含目的基因。9号PCR结果不包含250~500bp片段,所以不是所需转基因植株。 【解答】 A、PCR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特定的引物来扩增特定的DNA片段。4~9号是转基因植株,理论上应包含目的基因,结合2号野生型和10号蒸馏水组的结果,推测包含目的基因的片段大小应为250~500bp,A正确。 B、3号PCR结果包含250~500bp片段,应包含目的基因,B错误。 C、9号PCR结果不包含250~500bp片段,所以不是所需转基因植株,C正确。 D、10号放入蒸馏水,可排除反应体系等对结果的干扰,D正确。 【答案】 C 【考点】 使用高倍显微镜的实验观察 【解析】 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2.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3.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为: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 【解答】 解: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转换器小心缓慢转动,A错误; 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也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只需要将视野调暗,B错误; C.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C正确; D.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不可以计数,D错误。 故选:C。 【答案】 D 【考点】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解析】 本题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和染色体观察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 A.叶绿体中色素为脂溶性,可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提取; B.花青苷为水溶性,可用水做层析液观察其色素带; C.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含有大液泡,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可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 D.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故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故选D。 四、实验题 【答案】 【考点】 第29页 共30页 ◎ 第30页 共30页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1)活细胞,吸附 (2)浆/效应B (3)当HA、NA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 (4)①a、c、e,②D63,流感病毒,③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 (5)①做好隔离防护措施(戴口罩),防止传染他人;②及时去医院治疗,避免病情加重;③多喝水,多休息。(包括遵医嘱治疗和避免病毒传播两个方面,合理即可) 【考点】 体液免疫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和疫苗的生产原理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人体免疫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 解:(1)流感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浆细胞是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刺激下分化形成的。 (3)当HA、NA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 (4)①实验的主要步骤:首先需要培养易感细胞,作为病毒的寄主,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混合物分别放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通过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观察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 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D63的抑制率高于D21。对照抗体的抑制率几乎为零,其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 ③由实验结果可知NA抗体对流感病毒的抑制率较高,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 (5)已确诊为流感患者,需要按照医嘱治疗,尽快康复,也要避免传感给其他人。 【答案】 (1)1 (2)氧气,均匀 (3)7,有,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4)C,重复实验 【考点】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解析】 分析柱形图:A溶液浓度为0时作为对照组,实验一中,A溶液浓度在0∼1mg/L时,随着A溶液浓度的升高,切段的平均长度逐渐增大;A溶液浓度在1∼10mg/L时,随着A溶液浓度的升高,切段的平均长度逐渐减小。实验二结果与实验一类似,只有A溶液浓度为0.1mg/L时,实验所得数据偏差较大,但也要如实记录。 【解答】 解:(1)生长素是微量、高效的一类化合物,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根据图2分析,浓度为1mg/L时,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培养过程充分振荡的目的是:①增加氧气,以满足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均匀。 (3)据柱形图可知,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浓度为0的即为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7mm,与7mm比较,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有促进作用,与浓度为1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4)试验得到的数据要如实填写,误差大的可以重复试验。 【答案】 (1)天敌,竞争,抵抗力 (2)①c,②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③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考点】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 【解答】 解:(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天敌的制约,因而得以迅速繁殖。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为竞争关系,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①空心莲子草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程度降低,根据图2中结果可知,A区应该是最后种植,否则各区的入侵程度相对值应该都比较高。故选:c。 ②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 ③据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结论: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五、非选择题 【答案】 (1)生产者,(生物)群落 (2)捕食对象/食物,捕食者/天敌 (3)明显下降,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 (4)比例 (5)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29页 共30页 ◎ 第30页 共30页 【解答】 (1)藻类为光能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群落。 (2)根据生态系统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应当先调查鲢鱼、鳙鱼捕食对象的生物积累量,由此确定鲢鱼和鳙鱼的投放量。为保证鲢鱼和鳙鱼的成活率,应该减少其天敌的数量。 (3)由图像可知,与投放前相比,银鱼的生物积累量明显下降,鲢鱼和鳙鱼的生物积累量明显上升,题干指出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和鳙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故鲢鱼和鳙鱼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且鳙鱼和鲢鱼的竞争力较强,导致浮游动物大量减少,银鱼食物来源减少,数量下降,进而生物积累量降低。 (4)通过投放鲢鱼和鳙鱼,可调整食物网中生物的捕食关系,使银鱼生物积累量占比下降,鲢鱼和鳙鱼的生物积累量占比上升,从而能更多地捕食藻类,以达改善水质的目的。 (5)见答案。 第29页 共30页 ◎ 第30页 共30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