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南宁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考 理科生物试题 1.关于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糖低于正常值时,糖原都能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B. 当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降低,从而产生渴觉 C.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D. 体温调节和水平衡的调节都与下丘脑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血糖低于正常值时,肝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而肌糖原不分解,A错误;当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升高,从而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错误;寒冷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由于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随之减少,C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和血糖调节中枢,D正确。 【点睛】注意与下丘脑有关的生命活动调节的总结: (1)作为效应器,分泌多种激素:如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2)作为感受器,如感受渗透压的升降的渗透压感受器; (3)作为调节中枢,如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 2.下列生理现象中,与大脑皮层的功能无直接联系的是: A. 某人脑部受伤,患听觉性失语症 B. 某人掉入冰湖中,产生冷的感觉 C. 人在吃东西时,口腔分泌唾液 D. 健康的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如图。 【详解】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与大脑皮层的功能有关,A错误;冷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错误;吃东西时,口腔分泌唾液为非条件反射,中枢位于延髓,C正确;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通过大脑皮层进行的,D错误。 【点睛】关键:人体各种感觉的产生都是在大脑皮层,如冷觉、热觉、痛觉、渴觉、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语言中枢更是在大脑皮层,包括S区、W区、V区、H区,分别调节人的说、写、读、听四个功能。 3.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 若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C. 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 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答案】B 【解析】 A项正确;由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项错误;是传出神经,若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①(传入神经)处,兴奋不能到达效应器,不会产生反应,C项正确;图中②的结构是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项正确。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能接受到兴奋产生反应, 【点睛】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①看神经节,神经纤维上存在神经节的传入神经元;②看突触结构,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③看脊髓灰质结构,灰质呈蝴蝶型,前大后小,与前角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 4.下列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胰高血糖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的作用 B. 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只有下丘脑和垂体 C. 生长激素不能促进人体内的细胞分裂 D.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被定向运输到靶器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微量高效:如: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5mg/mL,而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详解】胰高血糖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作用,使血糖含量升高,A正确;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所有细胞,B错误;生长激素能促进细胞分裂,C错误;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被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定向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D,注意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被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定向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因为只有靶细胞、靶器官上有相应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5.有些鱼类的身体颜色可发生改变,其体色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鱼类的眼和松果体中都分布有光感受器 B. 鱼类体色的变化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C. 肾上腺细胞与黑色素细胞之间通过神经递质联系 D. 肾上腺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传送到体表黑色素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可知,某些鱼类体色改变的调节既受神经调节,又受激素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感受器在眼和松果体中,效应器在肾上腺;激素调节中参与的激素是肾上腺素。 【详解】据题意可知,鱼类的眼和松果体能感知光照变化而产生兴奋,故鱼类的眼和松果体属于感受器,A正确;“鱼类的眼和松果体能感知光照变化而产生兴奋,当兴奋到达肾上腺时,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是神经调节;“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通过体液传送,到达体表黑色素细胞,能使的色素颗粒聚集,使体颜色变浅”是体液调节,B正确;肾上腺细胞分泌的肾上腺素通过体液的传送,到达体表黑色素细胞,是体液调节,神经递质是神经调节过程中产生的信号分子,C错误;由以上B、C选项分析可知,肾上腺素传送到体表黑色素细胞是通过体液运输的,D正确。 【点睛】注意A选项的判断需要借助图解中信息为依据。 6.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非特异性免疫主要依靠各种淋巴细胞来实现 B. 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并呈递抗原 C. 溶菌酶和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在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 D. 过敏反应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疾病,不会危及生命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详解】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由皮肤、黏膜构成人体的人体免疫第一道防线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以及吞噬细胞构成的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主要依靠淋巴细胞来实现,A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能摄取、处理病原体并传递抗原,B 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酶体,抗体和淋巴因子具有特异性,而溶酶体属于第二道防线,没有特异性,C错误;过敏反应属于一种自身免疫过强导致的免疫失调病,一般不会破会组织器官,但严重时呼吸道过敏也可能会危及生命,D错误。 【点睛】熟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以及免疫过程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7.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向光弯曲生长能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 胚芽鞘中生长素合成和分布的主要部位都是尖端 C. 开花期喷洒高浓度的NAA可以防止落花落果 D. 缺乏氧气会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有两种: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有单侧光或者重力的作用),②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详解】植物向光生长不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因背光侧和向光侧均为促进作用,A错误;胚芽鞘中生长素合成的主要部位都是尖端,分布在胚芽鞘尖端下部,B错误;生长素及其类似物能防止落花落果,因此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可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的2,4-D可促进落花落果,C错误;生长索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故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索的极性运输,D正确。 【点睛】注意:能说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作用特点的实例——根的向地生长,根的背光生长,顶端优势等。 8.如图为某种动物在理想条件和实际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模式图,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曲线Y更接近实际,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使K值提高 B. 曲线Y从a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可能提高 C. 曲线Y的bc段种群增长速率下降,说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 曲线X与Y对比,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环境阻力制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曲线X表示J型曲线,即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长的情况。曲线Y表示S型曲线,即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A正确;a到c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变大,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B正确;bc段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C错误;曲线Y表明S型曲线,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D正确。 【点睛】注意种群数量变化的“S” 型曲线:整体趋势是先增加后稳定,在增加的时段中,种群为增长型,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在稳定阶段中,种群为稳定型,其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为0,其中在种群数量为K/2时达到最大,在K值时增长(速)率变为0。 9.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群落有空间结构而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 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变少 C. 种群密度能准确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由许多种群构成,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任何一个群落中,物种都是通过一定的联系聚集在一起的,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一般是不同的。 【详解】种群也具有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随机分布等,A错误;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增多,B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C错误;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正确。 【点睛】注意: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特征中最基本的特征,它直接反应种群数量疏密程度,不能决定或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是年龄组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是性别比例。 10.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会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通常先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主要的区别在于演替起始的条件不同.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详解】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则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A正确;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错误;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C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到达森林阶段时种群总数趋于稳定,D正确。 11.该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A. 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 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C. 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D. 图中所有的箭头所表示的过程都能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中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c表示动物同化量、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ef表示动植物的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碳元素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被动物摄食,并使得能量流入动物体内,A正确;由图形分析已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B正确;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C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所有的箭头所表示的过程都能伴随着能量的流动,D正确。 【点睛】熟悉图解中各个过程代表的含义是分析本题的基础,其中易错点在于B选项,容易把物质循环中循环的物质认为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事实上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仍然可以被其他生物所同化利用 B. 某营养级的生物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约占其同化量的10%~20% C.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食物链上两个相邻种群或个体的同化量的比值 D. 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都存在倒置情况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详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之所以呈递减趋势,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各营养级的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而无法被其他生物所利用,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量之间的比值,一般为10%~20%,即某营养级的生物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约占其同化量的10%~20%,B正确;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的概念”可知,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同化量比值,不是两个具有捕食关系的个体的同化量比值,C错误;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一定不存在倒置情况,但生物数量金字塔可能存在倒置情况,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C,误认为能量传递效率可以是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个体之间的同化量比值。 1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B. 湿地公园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就地保护,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A正确;湿地公园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基因、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BC :注意生物多样性中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的区别。凡是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都是间接价值;凡是作为药用、食用、工业用、观赏用、科研用等都是直接价值的体现。 1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在田间施放害虫性外激素类似物可降低害虫出生率 B.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都来自无机环境,包括光、温度等 C.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的信息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D.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对种群的繁衍有重要意义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类似物,可以吸引异性前来从而诱杀害虫,进而降低害虫的出生率,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除来自无机环境外,也可能来自生物,如草原的绿色(物理信息)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B错误;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进而是具有捕食关系的草和动物数量得到调节,这体现了信息传递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C正确;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D正确。 【点睛】熟悉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中信息的种类、来源以及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为避免污染,在处理葡萄时应先除去枝梗再冲洗 B. 红葡萄酒中的红色是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产生的 C. 果酒制作所需要的酵母菌属于异养厌氧型微生物 D. 果酒暴露在空气中容易产生酸味主要是因为产生了乳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详解】为避免污染,在处理葡萄时应先冲洗再除去枝梗,A错误;红葡萄酒中的红色是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产生的,B正确;制作果酒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性生物,C错误;果酒暴露在空气中,由于氧气充足,空气中醋酸菌容易将酒精转化为醋酸而产生酸味,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D,关键要抓住暴露在空气中果酒变酸,说明微生物是在有氧条件下发酵产生了酸,由此联系醋酸菌是需氧型微生物会将果酒转变成醋酸来解释更合理。 16. 小李尝试制作果酒,将葡萄汁放入已灭菌的发酵装置中进行试验(如图),恰当的做法是 ①加入适量的酵母菌;②一直打开阀b通气;③一直关紧阀a,偶尔打开阀b几秒钟;④把发酵装置放到4℃冰箱中进行实验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叙述和图像可知,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中可利用葡萄糖进行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要加入适量的酵母菌,①正确;由于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中才会产生酒精,所以要关紧阀a和b,②错误;因为酵母菌在产生酒精的同时还要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偶尔打开阀b几秒钟,以便释放出二氧化碳,③正确;果酒制作适宜温度是18-25℃,4℃的环境不利于酵母菌进行发酵,④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知识点为果酒的制作,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7.对制作腐乳实验操作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温度控制在15℃~18℃,适于毛霉生长 B. 含水量高的豆腐更适合用来制作腐乳 C. 卤汤中的酒精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 D. 封瓶时, 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制作腐乳的操作过程主要应注意: (1)腐乳盐腌制时,要注意盐的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2)豆腐乳的前、后期制作中温度和空气条件:豆腐乳的前期制作温度控制在15℃~18℃环境条件下,因为毛霉属需氧型微生物,因而放置在空气中即可;豆腐乳的后期制作温度控制在30℃条件下,且要放入坛中密封坛口。 (3)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详解】前期发酵,将笼屉中的温度控制在15℃~18℃,此温度不适于细菌、酵母菌和曲霉的生长,而适于毛霉慢慢生长,A正确;含水量过高的豆腐不易成形,反而不适合用来制作腐乳,B错误;卤汤中的酒应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C正确;腌制腐乳的玻璃瓶冲洗后用沸水消毒,装瓶后密封,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D正确。 【点睛】熟悉腐乳制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以下关于泡菜制作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乳酸菌在无氧环境下大量繁殖并发酵产生乳酸和CO2 B. 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向泡菜坛盖边沿水槽中补充水 C. 泡菜腌制的时间、温度高低和食盐用量都会影响亚酸盐含量 D. 泡菜制作过程产生的亚硝酸盐可能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实验原理: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 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并发酵产生乳酸,产生乳酸的同时不产生CO2,A错误;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经常补充水槽中的水,目的是保持坛内的无氧状态,B正确;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C正确;泡菜制作过程产生的亚硝酸盐有可能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具有致癌作用,D正确。 【点睛】熟悉泡菜制作的原理和测量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试验,叙述错误的是: A. 发生重氮化反应需在盐酸酸化条件下进行 B. 提取剂配制好后需要用浓盐酸调节pH至1 C. 用比色法可精确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D. 振荡提取时加入NaOH是为了中和酸性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详解】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需在盐酸酸化条件下进行,A正确;配制溶液所用的提取剂为氯化镉与氯化钡,各50g溶解于1000mL蒸馏水中,用浓盐酸调节PH至1,B正确;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C错误;振荡提取时加入NaOH是为了中和酸性物质,D正确。 【点睛】熟悉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原理和操作过程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20.下列有关培养基制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培养基配方中都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及琼脂等成分 B. 在熔化琼脂时,需要控制火力并不断搅拌,以免发生糊底 C. 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培养皿可用70%酒精擦拭灭菌 D. 倒平板时需将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再在酒精灯火焰旁倒平板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关于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技术的题目,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判断选项。 【详解】培养基配方中都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等成分,若配制液体培养基不需要添加琼脂,因为琼脂只是作为凝固剂,不是营养成分之一,A错误;琼脂属于多糖,在熔化琼脂时,需要控制火力并不断搅拌,以免发生焦糊,B正确;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培养皿须用干热灭菌法或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C错误;倒平板时需将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再在酒精灯火焰旁倒平板,D错误。 【点睛】注意:培养基中添加琼脂不是作为培养微生物的营养成分,只是作为凝固剂,所以琼脂不是培养基必须添加的成分。 21.《舌尖上的中国》栏目介绍了我国各地利用发酵技术制作的特色食品,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酿制苹果醋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向捣碎的苹果汁中直接接种___________(填微生物名称),经过一次发酵制成,在发酵过程中需要经常向发酵液中通入___________;另一条途径需经过先后两次发酵获得,即先发酵产生___________, 再在发酵装置中接种有关菌种进一步获得果醋。 (2)桂林腐乳发酵过程中,豆腐中有机物的种类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 (3)在我国,东北酸菜和四川泡菜都非常有名,它们的制作过程基本类似,都是利用_________(填微生物名称)发酵。泡菜需要用盐水腌制,盐和水的比例是________。泡菜中的亚硝酸盐过多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醋酸(杆)菌 (2). 氧气/无菌空气 (3). 果酒/酒精 (4). 增加 (5). 乳酸菌 (6). 1:4 (7). 先增加后减少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苹果醋的制作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向苹果汁中直接接种醋酸菌,经过一次发酵制成;另一条途径需经过先后两次发酵获得,即先接种酵母菌获得果酒,再在果酒中接种醋酸菌进一步发酵获得果醋。 豆腐发酵的原理是利用毛霉等真菌产生的脂肪酶、蛋白酶对豆腐中脂肪、蛋白质进行分解,产生甘油和脂肪酸、小分子肽和氨基酸等,再经后期腌制、加卤汤、密封发酵制成。泡菜是利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类分解为乳酸制作而成。 【详解】(1)由于醋酸菌是需氧型微生物,所以它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不断向发酵液中通入无菌空气;如果糖原(苹果汁)充足,可直接接种醋酸菌进行有氧发酵产生苹果醋;如果糖原不充足,可先通过酵母菌发酵制得果酒,再向果酒中接种醋酸菌进行有氧发酵制成苹果醋。 (2)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豆腐通过霉菌分泌的酶分解,其中营养物质的种类会增多。 (3)泡菜都是利用乳酸菌发酵制成。向泡菜坛中注入的盐水比例为1:4,煮沸所用盐水的目的主要是杀灭细菌,其次有除去部分溶解氧。在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情况是先增加后减少。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熟悉果酒、果醋、腐乳以及泡菜的制作原理。 22.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出现了抗药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被称作超级细菌),它几乎能抵抗所有的药物,可用于医学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想对某样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纯化,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法进行接种。接种前对接种工具进行_________(填“消毒”或“灭菌”)处理,接种过程要在______旁进行。 (2)接种后将平板____________(放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平板上的菌落。菌落是指在___________上生长,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答案】 (1). 平板划线/稀释涂布平板 (2). 灭菌 (3). (酒精灯)火焰 (4). 倒置 (5). 固体培养基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前者操作简单,后者操作复杂,但更易分离单菌落,常用来进行微生物的计数。 【详解】(1)若想对某样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离纯化,一般采用平板划线法或者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接种前对接种工具必须进行灭菌处理,同时接种过程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2)接种后的平板需要倒置培养,主要是防止皿盖上的水珠滴入培养基而感染杂菌。接种后的每个细胞形成一个菌落。菌落是指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点睛】注意消毒和灭菌的对象区别:凡是直接参与接触培养菌株的器具(如培养皿、接种工具等)、培养基都要进行灭菌,因为灭菌方法能更彻底的杀灭杂菌;消毒只是对培养室、接种者所采用的杀菌方法,一般不很彻底,但又不得不采用这样的杀菌方法。 23.“微生物强化采油”是利用某些微生物能降解石油,增大石油的乳化度,降低石油粘度的原理,通过向油井中注入含微生物的水来提高采油率的新技术。以下是人们筛选、纯化和扩大培养该类微生物的实验操作。请分析回答: (1)土壤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之称,强化采油的微生物应取自______________的土壤。 (2)用于筛选和纯化该类微生物的培养基从功能上讲属于____________培养基。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种后,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上形成降油圈,此时选取降油圈___________的菌落作为最高效的目的菌株。 (4)扩大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微生物进行计数,取0.1mL稀释度为104的稀释液涂布,用固体培养基对其培养,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__________。最后统计的三个平板,菌落数分别是200、180、220,则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为__________个/mL。该统计结果低于实际活菌值。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长期被石油污染(含石油多的) (2). 选择 (3). 高压蒸汽灭菌 (4). 最大 (5). 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6). 2.0×107 (7).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解析】 【分析】 在长期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生存下来的微生物,能降解石油。应选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和纯化该类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该类微生物是厌氧微生物,接种后应密封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上可形成降油圈,降油圈越大,说明该处的微生物降解石油的能力越强,所以应选择降油圈大的菌落进行培养以获得高效菌株.计算微生物的数量应取三个平板的平均值,该值会低于实际值,因为看到的是菌落数目。 【详解】(1)在长期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生存下来的微生物,能降解石油,所以土壤取样时,应从含石油多的土壤中采集。 (2)从功能上,应选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和纯化该类微生物;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常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3)该类微生物是厌氧微生物,接种后应密封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上可形成降油圈,降油圈越大,说明该处的微生物降解石油的能力越强,所以应选择降油圈最大的菌落进行培养以获得高效菌株。 (4)计算微生物的数量应取三个平板的平均值,即(200+180+220)÷0.1×104=2.0×107个/mL.该结果会低于实际值,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理解筛选高效菌株的原理——分解石油能力越强的菌株,在培养基上形成的降油圈越大,所以应挑选降油圈最大的菌落。 24.下图为某些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所示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者构成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甲的能量增加了m KJ,则丙的能量增加___________KJ。(能量传递效率按照20%来计算。) (2)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A除了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3)图A中所示的调节方式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图B所示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 【答案】 (1). 乙→甲→丙 (2). 20%m (3). 分解者 (4).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6). 正反馈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根据它们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可以确定食物链关系:乙→甲→丙。图B中由于鱼类死亡会导致污染加剧;反之,污染加剧又反馈推动鱼类的死亡,所以图示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 【详解】(1)由图A中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得出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乙→甲→丙;若甲的能量增加了m KJ,则丙的能量增加m×20%=0.2mKJ。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图A中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图A为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负反馈调节关系,这种调节关系是以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存在的。分析图B,某湖泊的生态系统中由于受到污染,导致生物种类减少,自我调节能力降低,这种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所以图B是正反馈调节。 【点睛】注意:图A和图B是两种不同反馈调节,图A是负反馈调节,对生态平衡或生态系统的稳态起自我调节作用;图B是正反馈调节,使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产生的变化加速,使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和平衡遭到破坏。 25.某课外活动小组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IAA和GA3都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_______的分子,能够调节细胞的代谢。 (2)图中“?”是用等量的____________进行处理,该实验设置该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实验时,每组至少重复三次,并将结果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少____________、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3)图中信息显示,GA3和IAA对玉米胚芽鞘的生长都表现出____________作用。GA3单独处理的两组中,A组的效果更为明显,原因可能是离体时间短的玉米胚芽鞘中自身的IAA含量较____________(填“高”或“低”)。 【答案】 (1). 信息/信号 (2). 加等量蒸馏水 (3). 作为(空白)对照 (4). 实验的误差 (5). 促进 (6). 高 【解析】 【分析】 结合实验目的“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分析图解: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植物激素,因变量是玉米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在选取若干相同的离体玉米胚芽鞘随机分为A、B两个大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培养时间后,再随机分四个小组用不同激素进行处理:一组只用一定浓度的IAA处理胚芽鞘;二组用等量的一定浓度GA3 处理胚芽鞘;三组用等量的一定浓度IAA和GA3共同处理胚芽鞘;四组为空白对照,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图中结果显示,GA3和IAA对玉米胚芽鞘的生长都表现出促进生长的作用。但单独用GA3和IAA的每一组中,GA3比IAA促进效果更明显;两组中IAA+GA3处理组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GA3单独处理组和IAA单独处理组。而在GA3单独处理的两组比较中,A组的效果更为明显。 【详解】(1)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所以IAA和GA3都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能够调节细胞的代谢。 (2)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应将实验分为4组:只加IAA组、只加GA3组、同时加IAA和GA3组、不加激素(或加等量蒸馏水)组,所以图中“?”的处理方式是不加激素(或加等量蒸馏水)。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对照原则可知,该实验设置不加激素组的目的是作为空白对照。每组至少设置三个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从而避免偶然因素的干扰,使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3)分析题图可知,IAA处理组和GA3处理组中玉米胚芽鞘切段的长度均比空白对照组长,所以GA3和IAA对离体玉米胚芽鞘的生长都起促进作用;B组中IAA+GA3处理组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GA3单独处理组和IAA单独处理组。分析A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A组中GA3单独处理组的玉米胚芽鞘长度与IAA+GA3处理组相差不大,而B组中GA3单独处理组的玉米胚芽鞘长度远远短于IAA+GA3处理组,原因可能是离体时间短的玉米胚芽鞘中自身的IAA含量较高。 【点睛】关键:分析本实验关键要抓住实验目的,分清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根据实验设置必须遵循的对照性原则和等量性变量原则,进行完善并分析实验结果;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出现的原因时,关键是不能忽略胚芽鞘自身的植物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