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九十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线上测试生物试题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 下列关于细胞膜功能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由于细胞膜能严格地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因而能保证生物体的健康 B. 将玉米花粉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隔开的结构是细胞壁 C. 器官移植时的异体排斥反应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结果 D. 精子和卵细胞、胰岛B细胞和肝细胞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是相对的,如病毒和病菌能进入细胞,A项错误;将玉米花粉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隔开的结构是细胞膜,B项错误;器官移植时,体内细胞会对外来器官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C项正确;精子和卵细胞的信息交流属于接触交流,胰岛B细胞通过分泌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二者信息交流的方式不同,D项错误。 2.二硫键“-S-S-”是蛋白质中连接两条肽链之间的一种化学键。如图是由280个氨基酸组成的某蛋白质的结构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蛋白质至少有两个羧基 B. 该蛋白质完全水解需要277个水分子 C. 该蛋白质的功能由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三方面决定 D. 该蛋白质至少含有280个氨基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由280个氨基酸组成的某蛋白质的结构图,该蛋白质分子由3条多肽组成,这3条肽链之间通过二硫键“-S-S-"连接,且其中有一个多肽是环状肽。据此答题。 【详解】A、该蛋白质由3个多肽组成,其中有两条是肽链,每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羧基,因此该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2个羧基,A正确; B、该蛋白质合成时脱去水分子数目=280-2=278,因此其完全水解时也需要278个水分子,B错误; C、该蛋白质的功能由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决定,C错误; D、该蛋白质由3个多肽组成,其中有两条是肽链,每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因此该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2个氨基,D错误。 故选A。 3.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B. 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C.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C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A、细胞都具有细胞膜,且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合成场所一定是核糖体,B错误; C、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如原核细胞,C正确; D、根据C选项可知,D错误。 故选C。 4. 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膜中所含有的成分都有糖蛋白 B. 能量转换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膜上 C. 胰岛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性激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无关 D. 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生物膜系统中只有细胞膜具有糖蛋白,A错误;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可以发生能量转换是细胞器,但是叶绿体内膜不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发生能量转换,B错误;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性激素在内质网合成,C错误;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中,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先后经过内质网与高尔基体的加工,最后通过细胞膜分泌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5.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能进行中心体的复制 B. 乳酸菌细胞壁的合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C. 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将全部被排出细胞外 D. 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合成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进行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洋葱是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A错误; B、乳酸菌是原核细胞,没有高尔基体,B错误; C、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是可以被细胞利用的,比如氨基酸可以用来合成蛋白质,C错误;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蛋白质外壳的合成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进行的,D正确。 故选D。 6.很多实验必须先制作装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面的实验步骤错误的是( ) A. 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B. 有丝分裂观察:解离根尖→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C. 质壁分离观察: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 D. 叶绿体形态分布观察:取黑藻小叶→制片→观察 【答案】B 【解析】 【分析】 高中生物实验中,有需要借助显微镜的实验会涉及到玻片的制作,如脂肪鉴定的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实验,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需掌握实验的操作步骤。 【详解】A、脂肪鉴定试验的操作步骤为: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A正确; B、观察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为:解离根尖→漂洗→染色→制片→观察,B错误; C、观察质壁分离实验的步骤为: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C正确; D、观察叶绿体形态分布的实验步骤为:取黑藻小叶→制片→观察,D正确; 故选B 【点睛】熟悉重要的高中实验步骤是关键。 7. ATP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 ①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中均能合成ATP 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③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不是同一物质 ④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但在细胞内含量很少 ⑤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过程中不消耗ATP ⑥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A. 0项 B. 1项 C. 2项 D. 3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所有活细胞代谢过程中都需要ATP,所以都可以通过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合成ATP,①正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Na+浓度内低外高的稳定,需要消耗ATP,②正确;ATP中的“A”代表腺苷(由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是腺嘌呤,两者不是同一物质,③正确;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但在细胞内含量很少,可以通过ATP与ADP相互转化保证供能,④正确;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是渗透作用,不消耗能量,⑤正确;ATP是经光合作用或细胞呼吸产生的,其能量分别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ATP被利用时,其能量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等,⑥正确,故本题答案是A。 考点: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 8. 如图表示植物体内的某些代谢过程及物质变化。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可代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五碳化合物,Y物质可代表丙酮酸 B. ①、②、④过程均可以产生[H] C. ②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③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D. ①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④过程可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④丙酮酸生成CO2的过程,既可以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也可以是无氧呼吸。 【详解】 A、图中CO2通过③②生成糖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那么X代表三碳化合物;糖通过①④生成CO2是呼吸作用过程,那么Y物质可代表丙酮酸,A错误; B、②过程没有还原性氢的生成,①过程产生还原性氢,④过程如果是有氧呼吸可以产生还原性氢,如果是无氧呼吸则不产生还原性氢,B错误; C、③②属于暗反应,都在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错误; D、①过程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④过程如果是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如果是有氧呼吸就发生在线粒体,D正确。 故选D。 9.下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分别表示H2O、O2 B. 图中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 用18O标记葡萄糖,则在产生的水中能检测到放射性 D. 图示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活化氢);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第二阶段: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①②分别表示H2O、O2,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葡萄糖中的氧全部进入二氧化碳,产生的水中的氧来自与参与反应的氧气,C错误; D、图示为有氧呼吸的过程,无论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D错误。 故选A 10. 某一动物组织,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的比为1∶3,则该组织消耗的氧气量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是 A. 1∶1 B. 2∶1 C. 3∶1 D. 1∶2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于动物组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消耗氧气,也不释放二氧化碳,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消耗的氧气的量相等,因此不论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之比是多少,动物组织消耗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之比始终是1:1,故选A。 11.下列各项阐释符合曲线变化趋势的是( ) A. 若 x 表示 CO2浓度,y 表示净光合作用 B. 若 x 表示底物浓度,y 表示酶促反应速率,则限制 A 点继续升高 原因可能是酶浓度 C. 若 x 表示 O2浓度,y 表示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 K+的速率,则限制 A 点继续升高的 主要原因温度的影响 D. 若 x 表示 O2浓度,在其它条件适宜时,y 可以表示酵母菌细胞呼吸释放的 CO2总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主动运输过程、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和产物、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的综合性考查,回忆主动运输过程和影响因素、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和产物、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曲线模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CO2浓度为0时,净光合速率应为负值,A错误; B、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上升,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后受酶浓度的限制,酶促反应速度不再随底物浓度的上升而上升,B正确; C、若x表示O2浓度,y表示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K+的速率,则氧浓度为0时,无氧呼吸可以为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K+提供能量,吸收速率不会从0开始,C错误; D、酵母菌无氧呼吸过程也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氧气浓度为0 时,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不等于0,因此该图不能表示酵母菌呼吸释放CO2的速度与O2浓度的关系,D错误。 故选B。 12.如图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下列解释肯定不正确的是( ) A. ①可以用于表示细胞分裂的中期 B. ①时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可能达到最高 C. 间期用②表示最恰当 D. ③可表示细胞分裂完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时,不含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时,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据题意图中a代表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数目。 【详解】细胞分裂的中期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含有两条染色单体,A正确。①代表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中期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达到最高,B正确。②染色体和DNA数目是体细胞的二倍,代表的是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③中染色体和DNA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细胞分裂完成,D正确。 【点睛】易混点: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2:2,后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0:1。后期染色体数目由于着丝点的分裂而加倍,同时染色单体消失。 13.若图O表示某精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和两个四分体 B. C细胞含有4个DNA分子和两对同源染色体 C. D细胞可以是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其中含有4条染色单体 D. 图中B细胞不属于该精子形成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是初级精母细胞,B细胞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且同源染色体处于分离状态,因此,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是初级卵母细胞,C细胞无同源染色体,此时,着丝粒分裂,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数染色体数目时以着丝粒的数量为准;而四分体是由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构成,且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共四条姐妹染色单体,同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 【详解】A、四分体是由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A细胞内含有两个四分体,即两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A正确; B、C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故该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和4个DNA分子,B错误; C、D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可能是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含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C正确; D、图中B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为初级卵母细胞,不属于该精子形成的过程,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像的准确识别,前提是考生对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特点要了然于心,且能区分二者的异同。 14.下图表示同一生物不同时期的细胞图(仅画出部分染色体),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图①是某正常男孩,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为24种,数目为92条 B.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②的下一时期 C. 图③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之比为1:2:2,该图是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最好的时期 D. 图②、图④所示过程仅发生在某些器官中,图②分裂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图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若图①是某正常男孩,则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为24种(22种常染色体+X+Y),数目为92条,A正确;据图分析,图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此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②的下一时期,B正确;图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量之比为1:2:2,且此时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好的时期,C正确;图②、④都表示减数分裂,只发生在生殖器官中;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而图②进行的是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D错误。 15.一种观赏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鲜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F2为9蓝:6紫:1鲜红。若将F2中的双杂合子蓝色植株用鲜红色植株授粉,则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 ) A. 2鲜红:1蓝 B. 1蓝:2紫:1鲜红 C. 1鲜红:1紫 D. 3紫:1蓝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F2表现型及比例可知蓝色是双显性,紫色是单显性,鲜红色是双隐性。则F2中双杂合子与鲜红色植株授粉,实质是测交,其子代表现型为1蓝:2紫:1鲜红。 故选B。 16. 已知某哺乳动物棒状尾(A)对正常尾(a)为显性;黄色毛(Y)对白色毛(y)为显性,但是雌性个体无论基因型如何,均表现为白色毛。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如果想依据子代的表现型判断出性别,下列各杂交组合中,能满足要求的是( ) ①aayy×AAYY ②AAYy×aayy ③AaYY×aayy ④AAYy×aaYy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详解】 ①aayy×AAYY杂交,子代AaYy,雄性表现为棒状尾黄色毛,雌性表现为棒状尾白毛;②AAYy×aayy杂交,子代AaYy和Aayy,雄性棒状尾黄色毛和棒状尾白毛,雌性棒状尾白毛;③AaYY×aayy杂交,后代AaYy和aaYy,雄性棒状尾黄色毛和正常尾黄色毛,雌性棒状尾白色毛和正常尾白色毛;④AAYy×aaYy杂交,子代是AaY_和Aayy,雄性表现棒状尾黄色毛和棒状尾白色毛,雌性表象棒状尾白色毛,所以能根据性状区分性别的是①③。 故选B。 17.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的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所得后代表现型如图所示。根据以下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以上后代群体的表现型有4种 B. 以上后代群体的基因型有9种 C. 以上两株亲本可以分别通过不同杂交组合获得 D. 以上两株表现型相同的亲本,基因型不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Tt、Rr两对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图分析:F1中高秆:矮秆=3:1,抗病:感病=3:1,推测两亲本的基因型都是TtRr,再进一步解题。 【详解】A、已知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所以子代性状会发生自由组合,因此后代中会出现高杆抗病、高杆感病、矮秆抗病、矮杆感病四种表现型,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亲代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可能的基因型为T_R_,F1中高秆:矮秆=3:1,说明两亲本都是Tt;抗病:感病=3:1,说明两亲本都是Rr,因此两亲本两对性状的基因型都是TtRr,因此后代群体中基因型种类=3×3=9种,B正确; C、以上两株亲本可以分别通过TTRR×ttrr→TtRr或TTrr×ttRR→TtRr获得,C正确; D、由B项可知,亲本的基因型均为TtRr,D错误。 故选D。 18. 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W基因控制红色,w控制白色。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 红眼雌果蝇 B. 白眼雄果蝇 C. 红眼雄果蝇 D. 白眼雌果蝇 【答案】D 【解析】 【详解】红眼雌果蝇(XWXW或XWXw)与红眼雄果蝇(XWY)杂交,F1的基因型可能为XWXW(红眼雌果蝇):XWXw(红眼雌果蝇):XWY(红眼雄果蝇):XwY(白眼雄果蝇),即后代的表现型可能是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雄果蝇,但是不可能出现白眼雌果蝇,D符合题意。 故选D。 19.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 酶与 S 型活菌混合后注入正常小鼠体内,小鼠不会患败血症致死 B. 提取 S 型活菌的 DNA 直接注射到正常小鼠体内,小鼠会患败血症致死 C. 体内转化实验中,从患病致死小鼠血液中可分离出活的 S 型活菌 D. 体外转化实验中,R 型活菌转化为 S 型活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2、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3、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A、DNA酶不能使S型活菌中的DNA分子水解,所以DNA酶与S型活菌混合后注入正常小鼠体内,小鼠仍会患败血症致死,A错误; B、S型活菌的DNA本身没有毒,它能使R型活菌能转化成S型活菌,所以提取S型活菌的DNA直接注射到正常小鼠体内,小鼠不会患败血症致死,B错误; C、活体转化实验中,从患病致死小鼠血液中可分离出活的S型活菌和R型活菌,C正确; D、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的原因是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20.下列有关遗传物质本质探索过程中经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 烟草花叶病毒没有DNA的事实,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的观点是错误的 D. 对于遗传物质的本质,可以认为所有含有DNA的生物都以DNA为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但是不能证明转化因子是DNA;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T2 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用同位素标记的培养基培养,B错误; 烟草花叶病毒没有DNA的事实,只能证明其遗传物质不是DNA,不能证明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不是DNA,C错误; 所有含有DNA的生物都以DNA为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只有RNA,以RNA为遗传物质,D正确。 21.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复制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DNA中碱基之间相互配对遵循A-U、G-C法则 C. 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接 D. 某DNA分子内胞嘧啶占25%,则每条DNA单链上的胞嘧啶占该链碱基的比例为25%〜50%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层次图及解读如下,每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位于图中的5’端),两条链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每个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因此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共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正确; B、DNA中碱基之间相互配对遵循A-T、G-C法则,B错误; C、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接,C错误; D、某DNA分子内胞嘧啶占25%,则每条DNA单链上的胞嘧啶占该链碱基的比例为0~50%,D错误。 故选A。 22.将全部DNA分子双链经32P标记的雄性动物细胞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32P,则一定进行有丝分裂 B. 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32P,则一定进行减数分裂 C.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2 D. 若减数分裂,则含32P染色体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 32P,说明DNA只复制了一次,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A错误;若进行减数分裂,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说明DNA只复制一次,因此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的染色体都含 32P,B错误;若进行有丝分裂,第一次有丝分裂后,都含有标记;当细胞处于第二次分裂后期时,染色单体随机分开,具有32P标记的染色体也随机进入2个细胞,所以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的4个子细胞中,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2个或3个或4个,C错误;若进行减数分裂,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说明DNA只复制一次,因此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D正确。 点睛:对于本题D项,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只复制一次,故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考生需掌握DNA复制的方式及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才能准确答题。 23.细胞核中某基因含有300个碱基对,其中鸟嘌呤占20%,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该基因中含有氢键720个,其转录的RNA中也可能含有氢键 B. 该基因第三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嘌呤1260个 C. 该基因可边转录边翻译 D. 由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最多含有100种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细胞核中某基因含有300个碱基对,其中鸟嘌呤占20%,则该基因中含有氢键数=600×20%×3+600×(50%-20%)×2=720个,基因转录形成的RNA包括tRNA、rRNA、mRNA,其中tRNA分子中含有少量的氢键,A正确; B、该基因第三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嘌呤数=600×(50%-20%)×23-1=720个,B错误; C、只有原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可以边转录边翻译,细胞核基因不行,C错误; D、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最多20种,D错误。 故选A。 24.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细胞中,基因是指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 CFTR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C. 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 基因中4种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CFTR是一种跨膜蛋白质,因此CFTR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错误;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基因中4种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D正确。 25.下面两图表示细胞内的两种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1表示转录,该过程发生时模板与产物间有氢键的形成与断裂 B. 图2表示翻译,该过程发生时起始密码子决定的是a氨基酸 C. 图1所示过程与图2所示过程中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D. 图1所示过程中酶的移动方向与图2所示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1中只有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核苷酸单链,所以表示转录过程,该过程发生时模板上碱基与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先要配对形成氢键,合成的RNA离开模板链时,需要将形成的氢键断裂,A正确;图2表示翻译,根据图中tRNA移动方向判断肽链中氨基酸顺序是a-b-c-…,所以该过程发生时起始密码子决定的第一个氨基酸是a氨基酸,B正确;图1所示过程中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T-A、G-C、C-G;图2所示过程中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U-A、G-C、 C-G,二者不完全相同,C正确;图1所示过程中酶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图2所示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也是从左向右,D错误。 26.如图所示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下列叙述正确是 A. ①②或⑥⑦都表示基因的表达过程,但发生在不同细胞中 B. 基因1和基因2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只能决定一种性状 D. ⑦→⑥→⑤过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A 【解析】 由图可知①和⑦表示转录,②和⑥表示翻译,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而图中的血红蛋白的形成只发生在红细胞中,酪氨酸酶在皮肤和眼睛等细胞中表达,A正确。基因1和基因2的遗传不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为不明确这两个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可以参与多种性状的控制,C错误。⑦→⑥→⑤过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错误。 点睛:在一个个体中除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所有个体都含有该个体的全部基因,但这些基因在细胞中不是全部都表达的,有的基因只在特定的细胞中表达,即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且基因和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7.已知一段mRNA上有30个碱基,其中A和C共有12个,那么转录它的DNA分子中G和 T的总数、该mRNA翻译合成多肽链时应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 A. 12、9 B. 30、9 C. 30、10 D. 12、10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而配对的碱基彼此相等,即A=T、C=G。 【详解】DNA中碱基数目是mRNA碱基数目的2倍,即60个;DNA中G和T之和占其DNA碱基总数的一半,即30个。信使RNA上连续的三个碱基为1个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则多肽链中氨基酸为10个,而脱去的水分子=氨基酸个数-肽链的条数=10-1=9。 故选B。 28.某二倍体植株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人发现一开满红花的植株上出现了一朵白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鉴别该变异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变异 B. 白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 C. 该变异为基因突变,通过单倍体育种可快速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白花植株 D. 通过紫外线处理的白花,会使其定向恢复为红花 【答案】D 【解析】 通过光学显微镜可观察染色体变异,不能观察到基因突变,所以可以通过能否观察到该变异来鉴别变异类型,A正确;白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其实质应该是白花为杂合子,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进入不同配子遗传给后代的结果,B正确;由于是在开红花的植株上仅仅发现一朵白花,所以该变异最可能为基因突变,为了使变异性状能稳定遗传,缩短育种时间,常常通过单倍体育种来快速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白花植株,C正确;用紫外线处理白花植株,可能使其发生突变,但其突变方向是不定向的,D错误。 29.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产前诊断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B. 多基因病具有在群体中发病率高的特点 C. 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D. 羊膜穿刺技术获得羊水细胞可用来进行染色体分析和性别确定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手段主要包括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产前诊断是指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羊水检查、B 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详解】产前诊断是预防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方法之一,A正确;多基因病具有在群体中发病率高、易受环境影响等的特点,B正确;先天性疾病可能是遗传病,也可能不是遗传病,但是遗传病大多都是先天性的,家族性疾病也不一定是遗传病,C错误;羊膜穿刺技术获得羊水细胞来自于胎儿,可用来进行染色体分析和性别确定等,D正确。 【点睛】易错点辨析: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遗传病,先天性疾病是指出生前已形成的畸形或疾病,有的可能是由于发育不良造成的,如先天性心脏病;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可能是环境污染引起。 30. 用玉米的花药进行组织培养,单倍体幼苗期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该过程不考虑基因突变)。在此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e~f过程中细胞内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B. 与c~d过程相比,d~e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加倍 C. 秋水仙素作用于c点之前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D. e点后细胞内染色体组最多时有4个,且各染色体组基因组成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分析曲线图可知,秋水仙素处理前的曲线为单倍体的有丝分裂,从秋水仙素处理到d点前为单倍体细胞不完整的有丝分裂,d点以后为染色体数加倍后的二倍体细胞有丝分裂,所以e~f过程中细胞内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只能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A错误; B、与c~d过程相比,d~e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核DNA数目的加倍,但染色体数量不变,B错误; C、秋水仙素作用于c点之后的前期,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e点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染色体组最多有4个,且各染色体组基因组成相同,D正确。 【点睛】1.分析曲线图可知,秋水仙素处理前的曲线为单倍体的有丝分裂,从秋水仙素处理到d点前为单倍体细胞不完整的有丝分裂,d点以后为染色体数加倍后的二倍体细胞有丝分裂;ab段包括单倍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时期,cd段包括单倍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时期,de段为二倍体细胞有丝分裂间期,ef段包括二倍体细胞有丝分裂前、中、后时期,gh段为二倍体细胞有丝分裂末期。2.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的纺锤体形成,但不影响后期的着丝点分裂,故可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并使细胞分裂停留在后期。 31.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③中的基因片段2由基因片段1变异而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①②都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B. 图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 图②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图中4种变异能够遗传的是①③ 【答案】C 【解析】 图①显示:两条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此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其变异类型属于基因重组,图②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观察并比较分析图③中的基因1和基因2的碱基序列可知,基因2 较基因1少了一对碱基:A—T,因此这种变化属于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的缺失,B错误;图④中“环形圈”的出现,是由于两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上面一条多了一段或是下面一条少了一段,因此属于染色体结构中的缺失或重复,而图②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图中4种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都能够遗传,D错误。 【点睛】本题通过模式图考查学生对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准确区分①②两图中的染色体是否为同源染色体并找出其变化的结果,找出图③中基因1和基因2在碱基序列上的区别,明确图④中“环形圈”出现的原因,据此判断变异的类型。 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没有把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的本质区别而错选。 32.某哺乳动物的基因型是AaBb,下图是其体内一个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单体、2个染色体组 B. 该细胞发生过染色体结构变异,此细胞经分裂后形成4种精子或1种卵细胞 C. 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既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也可 以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D. 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差错,减数分裂结束后可能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子细胞 【答案】B 【解析】 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生物为二倍体。该细胞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2个染色体组,A正确;依据染色单体的形态和颜色可知:此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此细胞经分裂后形成4种精子或1种卵细胞,B错误;图示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所以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既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可 以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正确;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差错,该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则减数分裂结束后可能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子细胞,D正确。 【点睛】此题的难点在于C、D选项的判断。图示的1对同源染色体,各有1条染色单体由两种颜色组成,以此为切入点并结合图示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从中提取出如下图所示的关键信息,再依据减数分裂的特点,即可判断基因A与a、B与b的分离所发生的时期以及若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该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而导致减数分裂结束后可能产生的子细胞类型。 33. 下图分别表示某高等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和减数分裂部分阶段每个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甲中CD含量下降的原因和图乙CD段含量下降的原因相同 B. 图甲中AB含量上升的原因和图乙AB段含量上升的原因相同 C. 图甲中DE段所处时期和图乙DE段所处时期相同 D. 图甲中BC段染色体含量变化和图乙BC段染色体含量变化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甲中CD含量下降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图乙中CD段含量下降的原因是细胞分裂,A项错误;图甲中AB含量上升的原因和图乙中AB段含量上升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的复制,B项正确;图甲中DE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图乙中DE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项错误;图甲中BC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染色体含量会减半,图乙BC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染色体含量不变,D项错误。 34.下列有关生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B. 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表现在其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C. 倒位不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和生物的性状 D. 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由环境引起,遗传物质不变,A正确;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其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B错误;倒位使染色体上基因排序发生改变,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C错误;三倍体无子西瓜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不过联会时三三配对,导致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D错误。 35.探究利用秋水仙素培育四倍体蓝莓的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选取 50 株蓝莓幼苗,以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它们的幼芽,得到结果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原理是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着丝点分裂,诱导形成多倍体 B. 自变量是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所以各组蓝莓幼苗数量和长势应该相等 C. 判断是否培育出四倍体蓝莓最可靠的方法是将四倍体果实与二倍体果实进行比较 D. 由实验结果可知用约0.1%和 0.05%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蓝莓幼苗效果相同 【答案】B 【解析】 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不是抑制着丝点分裂,A错误;据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多倍体的诱导率,实验过程中各组草莓幼苗数量和长势应该相同,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让四倍体草莓结出的果实与二倍体草莓结出的果实比较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草莓果实的大小受到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鉴定四倍体草莓的方法之一是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最佳时期为中期,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晰,C错误;图中信息可知,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影响多倍体的诱导率,当用0.05%和0.1%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1天或2天,诱导率效果相同;但若处理时间为0.5天,则诱导效果不同,D错误。 36.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⑤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 ⑥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②③ D. ①④⑥ 【答案】C 【解析】 种群是某一个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而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进行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群体,①错误,③正确。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②正确。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通常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后出现了生殖隔离,④错误。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⑤错误。不同物种之间不会有基因交流,⑥错误,C正确,A、B、D错误。 点睛: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37.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 A.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决定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B.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产生抗药性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C. 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可以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 D.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答案】D 【解析】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反映了种群的进化方向,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的是自然选择,A错误; B.细菌中抗药性的变异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前产生的,青霉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B错误; C.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D正确; 答案选D。 38.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C.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的形成是以生殖隔离为标志。 D.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 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a的基因型频率是0.64,进而推知:a的基因频率=0.8,A的基因频率=0.2,所以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2×0.2×0.8=0.32,A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若A和a、B和b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且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其后代一定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B错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的形成是以生殖隔离为标志,C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 39.符合现代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①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②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③生物进化是以某一具体的生物个体的演变来进行的 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①正确;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通过原材料,②正确;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③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①②④,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解题时要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比如要知道: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形成生殖隔离。 40.下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有关的图象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与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相同 B. 图丁可代表红细胞或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 C. 环境中氧浓度变化对图示代表的所有运输方式均有影响 D. 图戊是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xQ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甲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不需要载体的协助,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图乙中,乙物质的运输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且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分析曲线图:图丙中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丁中,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戊中,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属于胞吐。 【详解】A、图甲和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A正确; B、方式丁中,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是主动运输,可用图丁表示,B正确; C、氧气浓度会影响能量的供应,因此可能会影响方式乙、丁和戊,但不影响方式甲和丙,C错误; D、图戊属于胞吐,是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D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 41.如图为真核细胞结构及细胞内物质转运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双层膜包被的结构有______,含有基因的细胞器_________(填序号)。 (2)分离图中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______。其中观察④需用到染色剂______。 (3)在图示过程中,膜面积会发生变化的细胞器有______(填字母)。 (4)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常用方法为______,该实验的因变量为______。 (5)⑤中的酶有多种,他们的分子结构明显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④⑤⑥ (2). ④⑤ (3). 差速离心法 (4). 健那绿 (5). ②③ (6). 同位素标记法 (7). 不同时间放射性的出现位置 (8). 控制合成不同酶的基因的遗传信息不同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分析题图:①为核糖体,②为内质网,③为高尔基体,④为线粒体,⑤为叶绿体,⑥细胞核。 【详解】(1 )图中双层膜包被的细胞结构有④线粒体、⑤叶绿体、⑥细胞核,含有基因的细胞器④线粒体、⑤叶绿体。 (2)不同的细胞器密度不同,分离图中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其中健那绿可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故观察④线粒体需用到的染色剂是健那绿。 (3)在图示过程中,②粗面内质网将肽链加工成蛋白质后通过囊泡运输到③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在图示过程中,图中内质网、高尔基体膜面积将会依次发生改变。 (4)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常用方法为同位素标记法,该实验的因变量为不同时间放射性的出现位置。 (5)⑤叶绿体中的酶有多种,他们的分子结构明显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不同酶的基因的遗传信息不同。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2.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 DNA 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象。请分析并回答: (1)图一中 a、b、c 柱表示染色体的是______,图二中表示体细胞有丝分裂分裂时期的是______。 (2)图一中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二中的______过程;根据图二中______细胞图可确定该生物的性别,符合图一中Ⅳ所示数量关系的某细胞名称是______。 (3)请仔细观察下图,其中 A 图所示的细胞中有______对同源染色体,B 图所示的细胞中 有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两图所代表的动物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种动物,A 动物 体细胞中含有最多的染色体条数是______。 (4)若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有 1 与 2、3 与 4 四条两对同源染色体,则一个性原细胞经减数 分裂产生了四个子细胞,其中一个细胞含 1、3 染色体,则另外三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 【答案】 (1). a (2). 乙 (3). 丙→甲 (4). 丙 (5). 精细胞 (6). 4 (7). 0 (8). 不是 (9). 8 (10). 1和3、2和4、2和4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a与c的数量比为1∶1或1∶2,则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I可能是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II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IV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分析图二: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一中a、b、c柱表示染色体的是a;图二中表示体细胞分裂时期的是图乙。 (2)I→Ⅲ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相当于图二中的丙→甲。根据图二中丙细胞的均等分裂可确定该生物的性别为雄性,图一中IV表示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则为精细胞。 (3)A图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B图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A图所代表动物的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而B图所代表的动物的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因此两图所代表的动物不是同一种动物;A动物体细胞中有丝分裂后期含有染色体数最多,为8条。 (4)若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有1与2、3与4四条两对同源染色体,一个性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子细胞,一定是两两相同,其中一个细胞含1、3染色体,则另外三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1和3、2和4、2和4。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柱形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图的分析,这就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小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