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实例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实例学案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实例 学案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2.体温调节、水盐调节(Ⅱ)。‎ ‎  考点1 内环境及其稳态 知/识/梳/理 ►—————————————‎ ‎1.体液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1)体液的组成 ‎ (2)体液各组分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如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 ‎①请写出图中各标号表示的液体名称 a 血浆 ,b 组织液 ,c 细胞内液 ,d 淋巴 。‎ ‎②内环境是由图中 a+b+d 等共同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3)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细胞名称 所生活的内环境 组织细胞 ‎ 组织液 ‎ 毛细血管壁细胞 ‎ 血浆、组织液 ‎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 淋巴、组织液 ‎ 血细胞 ‎ 血浆 ‎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 淋巴、血浆、组织液 ‎ ‎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填写血浆主要成分示意图 ‎ (2)判断下列物质哪些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红蛋白 ②尿素 ③CO2 ④水 ⑤胰岛素 ‎⑥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⑦氨基酸 ⑧抗体 内环境成分: ②③④⑤⑦⑧ ‎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稳态失衡: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 有限的 。‎ 原因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 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的必要条件。‎ ‎4.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材/研/析 ►—————————————‎ ‎■必备语句——记一记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三种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 ‎2.三种细胞外液组成成分不同: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4.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人体O2浓度最高的地方为肺泡,O2浓度最低的地方为线粒体基质。‎ ‎■教材拓展——做一做 ‎1.(教材P3相关信息)长期不参加劳动,手和脚有时会在劳动时磨出“水泡”或“血泡”,你知道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泡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而血泡的主要成分是血浆还有血细胞。‎ ‎2.(教材P4资料分析拓展信息)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或细胞膜以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物质。可分为:①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如载体;‎ ‎②胞内酶,如呼吸酶、RNA聚合酶、解旋酶等;‎ ‎③消化酶、如胃蛋白酶。‎ ‎                                                              ‎ ‎[角度1] 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 ‎ ‎1.(2019·福建三明一中第二次月考)如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C、D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 B.解旋酶可以存在于B内 C.乙酰胆碱和激素可存在于C中 D.D可以运输养料、二氧化碳、尿素和糖原等物质 解析:D [图中A是淋巴,B是细胞内液,C是组织液,D是血浆,其中A、C、D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A正确;解旋酶用于DNA复制时DNA双螺旋的解开,可存在于细胞内液,B正确;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和激素可存在于组织液中,C正确;血浆可以运输养料、二氧化碳、尿素等,糖原存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中,D错误。]‎ ‎2.(2019·江西赣中南五校第一次联考)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①含有激素、尿素、氨基酸、CO2等物质 B.②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③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剧烈变化 D.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解析:A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激素、尿素、氨基酸、CO2等物质都可存在于血浆中,A.正确;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会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正常情况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细胞外液中存在缓冲物质,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会引起内环境pH发生剧烈变化,C.错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角度2]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 ‎3.(2019·湖北七市教科研协作体一模)人体血浆渗透压可分为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或淋巴的晶体渗透压 B.肝腹水患者可通过静脉输入血浆蛋白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C.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Na+等都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D.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或前提 解析:A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渗透压总体大致相当,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故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小于组织液或淋巴的晶体渗透压,A.错误;肝腹水患者的组织液增多,通过静脉输入血浆蛋白来提高血浆渗透压以排除多余的水分,B.正确;血浆中有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Na+等,它们都参与了血浆渗透压的形成,C.正确;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或前提,D.正确。]‎ ‎4.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维持在7.35~7.45,其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解析:C [血液中pH能够变化不大的原因是因为血浆中有缓冲对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与缓冲对反应生成的CO2和碳酸氢盐又可以通过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将其排出,从而使pH保持相对稳定。]‎ 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维持的因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以H2CO3/NaHCO3缓冲对为例)。‎ ‎[角度3]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意义 ‎ ‎5.图甲为人体某组织局部示意图,图乙表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内环境包括a液、c液和d液 B.图甲中b液减少可能会造成组织水肿 C.图甲中a液中的O2到达d液最少需穿过4层生物膜 D.图乙可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由神经—免疫系统维持的 解析:‎ B [图甲中a液是血浆,b液是淋巴,c液是组织液,d液是细胞内液,内环境不包括d液,A错误;淋巴减少可能是淋巴管堵塞引起的,会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a液中的氧气先穿过1毛细血管壁(2层生物膜),再穿过3细胞膜(1层生物膜),到达d液,共3层生物膜,C错误;图乙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 ‎6.(2019·郑州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引起组织液增加 B.某种器官的功能障碍→引起机体稳态失调 C.细胞的代谢产物→参与内环境的维持 D.组织液中的物质→大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 解析:D [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造成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加,造成组织水肿,A正确;某种器官的功能障碍,会造成内环境成分或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引起机体稳态失调,B正确;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等会参与内环境的维持,C正确;组织液中的物质大部分可直接渗回毛细血管,少数被毛细淋巴管吸收,D错误。]‎ ‎1.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2.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总结如下:‎ 考点2 体温和水盐调节 知/识/梳/理 ►—————————————‎ ‎1.体温调节 ‎(1)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①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 氧化放能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肝脏和骨骼肌 。‎ ‎②人体的散热主要是通过 汗液的蒸发 、皮肤内 毛细血管 的散热,其次还有 呼气 、排尿和排便等,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皮肤 。‎ ‎(2)体温调节的结构 名称 位置 体温调节中枢 ‎ 下丘脑 ‎ 体温感觉中枢 ‎ 大脑皮层 ‎ 温度感受器 ‎ 皮肤 、黏膜和 内脏器官 ‎ ‎(3)体温的调节过程 ‎①体温调节方式为 神经—体液 调节。‎ ‎②寒冷条件下参与产热的激素有 肾上腺素 和 甲状腺激素 ,前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的传出神经调节的,后者的分泌是由 下丘脑和垂体 分级调节的,两种激素之间表现为 协同 作用。‎ ‎③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是 下丘脑 ,产生冷热感觉的中枢位于 大脑皮层 。‎ ‎2.水盐平衡的调节 ‎(1)调节中枢: 下丘脑 。‎ ‎(2)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 调节。‎ ‎(3)相关激素:在水分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 抗利尿激素 ,它是由 下丘脑 产生,由 垂体 释放的,作用是促进 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小。‎ ‎(4)调节过程 教/材/研/析 ►—————————————‎ ‎■必备语句——记一记 ‎1.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中,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2.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和作用 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3.下丘脑的重要作用 下丘脑具有感觉、传导、分泌和调节等多种功能。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分泌激素)。‎ ‎■教材拓展——做一做 ‎1.(教材P32体温调节图示拓展)在炎热环境条件下,人体体温是如何调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炎热环境条件下,主要是人散热困难,所以主要是增加散热即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同时产生热量减少,以达到体温下降。‎ ‎2.(教材P32水盐调节图示拓展)某人一天要喝10多千克水,经检查发现他的垂体功能有问题,此人多饮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垂体功能出现问题,则不能释放由下丘脑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神经调节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造成多饮。‎ ‎[角度1] 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 ‎ ‎1.(2019·南开区检测)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E和F散热 B.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B→C→G完成调节 C.D途径主要是依靠骨骼肌的细胞呼吸完成的 D.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A [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E(皮肤血管舒张)和F(汗液分泌量增加)散热,A错误;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B→C→G完成调节,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B正确;D途径通过骨骼肌战栗产热,主要是依靠骨骼肌的细胞呼吸完成的,C正确;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2.(2019·德州质检)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与集合管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D.渴觉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中 解析:‎ D [由于甲引起渗透压升高,所以甲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了过咸的食物。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中,所以乙是下丘脑;渴觉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丙是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所以丁是肾小管与集合管。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渴觉虽然在大脑皮层中产生,但水盐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 ‎[角度2]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曲线的分析 ‎ ‎3.为研究不同温度条件对皮肤及口腔温度的影响,某人在能迅速改变温度的房间内做了相关的实验,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基本不变,能保证酶催化所需的适宜温度 B.在50~100分钟,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C.第100分钟时,为了减少热量散失,所以皮肤不再散热 D.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C [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保证酶催化所需的适宜温度,A项正确;当室温降低时(50~100分钟),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产热增加,B项正确;第100分钟时,由于皮肤温度仍高于外界室温,所以皮肤仍散热,C项错误;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项正确。]‎ ‎4.‎ 右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解析:B [生理盐水与人体体液是等渗溶液,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没有明显变化,曲线为b,由于人体排出增多的钠盐,排尿量略为增多,应为曲线d,A、C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进入血浆,导致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分泌,D错误。]‎ 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 ‎[角度3] 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 ‎ ‎5.为研究肾上腺分泌的盐皮质激素对动物水盐代谢的调节作用,科研人员将实验鼠随机分为五组,1为对照组,2、3、4、5为实验组,饲养于实验室,每天记录动物排尿量并测量尿中Na+含量。下表为各组处理条件(“+”表示施加条件,“-”表示不施加,“?”表示请判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摘除肾上腺 饮用清水 饮用生理盐水 适量盐皮质激素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 A.向各组提供的饲料、温度等条件相同 B.2、3、4、5组摘除肾上腺,1组经相同手术创伤但不摘除肾上腺 C.1、2组尿量变化对比可说明肾上腺对水代谢的影响 D.4、5组摘除肾上腺,一组仅施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仅施加生理盐水 解析:D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肾上腺分泌的盐皮质激素对动物水盐代谢的调节作用,盐皮质激素为自变量,故实验组2、3、4、5都要摘除肾上腺,排除自身肾上腺产生的盐皮质激素的影响,对照组1经相同手术创伤但不摘除肾上腺,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自变量不同,B正确;无关变量要等量控制,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正确;1、2组自变量为肾上腺的有无,因变量为尿量变化,C正确;4、5组摘除肾上腺,一组仅施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仅施加生理盐水,有两个自变量,不能相互对照,应该是4、5组摘除肾上腺,都加生理盐水,一组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不加,D错误。]‎ ‎6.(2017·全国Ⅱ,30)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 __________ ,汗液分泌会 ____________ ,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 ________________ 。‎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代谢会 ________________ 。‎ 解析:(1)炎热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舒张,汗液分泌增加;(2)焦虑不安行为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3)对照实验是指一般进行某种试验以阐明一定因素对一个对象的影响和处理效应或意义时,除了对试验所要求研究因素或操作处理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一致,并把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的试验。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目的是排除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更好的说明实验组的科学性和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4)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细胞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 答案:(1)舒张 增加 (2)增加 ‎(3)作为空白对照,用以分析实验组由于温度改变引起动物行为的变化或(排除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 ‎(4)增加 加快(或增强)‎ 理性思维——模型与建模 ‎[模型实例]‎ ‎1.内环境成分相互转化的三种模型母版 ‎2.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的模型母版 ‎(1)体温调节模型 ‎(2)水盐平衡调节模型 ‎[应用提升]‎ ‎1.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②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甲高,丁中O2浓度比甲中高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丙中,乙酰胆碱可存在于甲中 D.剧烈运动后丁中产生的大量乳酸通过过程④、①进入乙,导致乙的pH明显降低 解析:C [分析图示可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过程①受阻时,会导致组织液过多,引起组织水肿。乙(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甲(组织液)高;由于组织细胞有氧呼吸不断消耗O2,丁(细胞内液)中O2浓度比甲(组织液)中低。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位于淋巴(丙)和血浆中;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当神经末梢有兴奋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甲)。由于血浆(乙)中存在缓冲物质,剧烈运动后细胞中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浆不会导致血浆的pH明显降低。]‎ ‎2.(2019·广东茂名一模)下图是某人在体内失水过多的情况下,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②③表示体液,ADH表示抗利尿激素。请据图分析回答:‎ ‎(1)①表示的内环境成分是 ________ ;①与②的成分和含量最主要的差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尿中不被重吸收的物质是 ________ 。‎ ‎(2)图中的刺激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据图分析,ADH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机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4)膀胱的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使膀胱的肌肉进一步收缩,此过程属于 ________ (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解析:(1)图中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可利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不可利用的尿素不能被重吸收。(2)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所以图中的刺激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3)据图分析可知,ADH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机制是激活图中酶的活性、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和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与融合。(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膀胱的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使膀胱的肌肉进一步收缩,此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1)血浆 ①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②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尿素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3)激活图中酶的活性;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融合 (4)正 ‎[易错分析]‎ 易错点1 混淆血液、血浆及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 点拨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内环境,血细胞不属内环境。具体比较如下:‎ 易错点2 不能澄清O2、葡萄糖分子由外界环境到作用场所的跨膜层数 ‎ 点拨 葡萄糖和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分析 ‎(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小肠上皮细胞(两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四层)+进组织细胞(一层)=7层。‎ ‎(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两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四层)+进、出红细胞(两层)+进组织细胞(一层)+进线粒体(两层)=11层。‎ 注:跨越一层细胞=跨越两层生物膜 跨越一层生物膜=跨越两层磷脂分子 易错点3 误认为“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 点拨 细胞代谢主要发生于细胞内,其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为细胞生活提供了直接的液体环境,它可将营养物质、O2等送入细胞,并接纳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 易错点4 内环境稳态应澄清的两个误区 ‎ 点拨 (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 ‎(2)内环境稳态遭破坏时,代谢紊乱,但此时代谢速率并不一定下降(如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 易错点5 误认为冬季“产热>散热”或体温持续维持较高水平时“产热>散热”,并认为炎热环境中体温只有“神经调节” ‎ 点拨 只要体温稳定,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无论体温37 ℃,还是甲亢病人的偏高体温(如一直维持在39 ℃)均应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即产热≈散热,否则产热>散热则体温升高,反之则体温降低。此外无论寒冷还是炎热环境,体温调节均既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体液调节。‎ ‎ [自我训练]‎ ‎1.有关内环境成分及相互关系的判断 ‎(1)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 ‎(2)人体内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 ‎(3)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到体液的1/3(  )‎ ‎(4)血细胞和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直接来自血浆(  )‎ ‎(5)机体组织水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仍可相互交换(  )‎ ‎2.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判断 ‎(1)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2)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 ‎(3)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PO/HPO维持(  )‎ ‎(4)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5)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 ‎3.有关体温调节的判断 ‎(1)下丘脑中不仅含有体温和水盐调节中枢,而且还含有感受温度变化和渗透压变化的感受器(  )‎ ‎(2)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 ‎(3)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所以体温不会降低(  )‎ ‎(4)炎热环境中,机体可通过减少产热甚至不产热来降低机体的体温(  )‎ ‎4.有关水盐调节的判断 ‎(1)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细胞分泌、垂体释放的(  )‎ ‎(2)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 ‎(3)食物过咸,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感,大量饮水后会抑制下丘脑的调节效应(  )‎ ‎(4)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 ‎(5)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保持体温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 答案:1.(1)√ (2)× (3)√ (4)× (5)√‎ ‎2.(1)√ (2)√ (3)× (4)× (5)√‎ ‎3.(1)× (2)× (3)× (4)×‎ ‎4.(1)√ (2)√ (3)√ (4)× (5)×‎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生命观念 通过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调节,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 理性思维 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相互转化以及体温、水盐调节的模型图,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 通过“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以及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实验训练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能力 社会责任 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 ‎  1.(2016·课标全国Ⅲ,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解析:B [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2.(2017·课标全国Ⅲ,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 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解析:C [0.9%的NaCl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所以静脉注射该溶液后,血浆渗透压不变,A、D错误;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 NaCl溶液会导致血浆量增加,而后经过机体的调节会将过多的水和NaCl排出体外,B错误。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C正确。]‎ ‎3.(2018·江苏单科,30)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_ ,激素乙通过 ____________ 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 ________________ 。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________ (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 ________________  ,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图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收缩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图示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即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3)高温持续期,人体温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还可以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5)体温上升期,由于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导致人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因此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液运输 ‎(2)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 ℃)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3)等于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5)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4.(2017·课标全国Ⅰ,3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 ________ 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 ________ ,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________ 。‎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晶体渗透压不变,从而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渗出形成组织液,引起组织液增多出现的组织水肿。(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而血浆渗透压不变,水以自由扩散或渗透形式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和胶体的渗透压均下降。(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体内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维持细胞渗透压,给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及时将细胞代谢终产物运走。‎ 答案:(1)血浆 (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5.如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 ________ 调节。如果图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由图可知,GIP的靶细胞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3)若人体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二者血糖浓度变化基本相同。与注射相比,口服葡萄糖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 ________ ,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如果图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的原因是血糖浓度变化和胰高血糖素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2)据图分析,GIP作用于胰岛B细胞、脂肪细胞,据图可知:GIP和胰岛素通过受体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3)人体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原因是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 答案:(1)神经—体液 血糖浓度变化和胰高血糖素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2)胰岛B细胞、脂肪细胞 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 (3)高 小肠K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