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二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示兴奋由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引起其兴奋或抑制,A正确;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引起其兴奋或抑制,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C错误; 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其特点是双向、速度快,D正确。 故选C。‎ ‎2. 下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实验组合是(  )‎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④和⑥ D. ⑤和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 ‎ A.①和②说明胚芽鞘的生长弯曲和胚芽鞘的尖端有关;错误。   ‎ B.③和④说明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错误。 ‎ C.④和⑥说明感受光刺激部位不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错误。 ‎ D.⑤和⑥对比可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尖端的下面;正确。 ‎ ‎3. 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发育为乙的主要场所是胸腺 B. 丙表面形成了特异性抗原受体 C. 乙增殖分化为丙需要抗原刺激 D. 丙具有较强的分裂和分化能力 ‎【答案】C ‎【解析】‎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A错误;丙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表面没有形成特异性抗原受体,B错误;乙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记忆细胞,C正确;丙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不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D错误。‎ ‎4. 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B ‎【解析】‎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用。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又受激素调节的控制,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正确。‎ ‎5. 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合的是(  )‎ A. 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曲线 B. 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的水平 C. 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 D. 该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人工培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曲线 ‎【答案】C ‎【解析】‎ 在探究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实验中,空间与资源是有限的,则酵母菌种群数量应为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a的水平,因为a时期种群增长速率最快,B错误;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C正确;理想条件下测得的曲线为“J”型曲线,人工培养可以得出“S”型曲线,D错误。‎ ‎6.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 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 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答案】B ‎【解析】‎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对种群密度的估算值,而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C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其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因此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D正确。‎ ‎7.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可能会使杂草等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导致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故选B。‎ ‎8. 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敌害与鳄鱼之间可能属于捕食关系 B. 鳄鱼与小虫之间可能属于寄生关系 C. 鳄鱼与小鸟之间可能属于种间互助关系 D. 小鸟与小虫属于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A、当敌害来临时,鳄鱼逃走,则敌害与鳄鱼之间可能属于捕食关系,故A正确; B、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则鳄鱼与小虫之间可能属于寄生关系,故B正确; C、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则鳄鱼与小鸟之间可能属于种间互助关系,故C正确;‎ D、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则小鸟与小虫属于捕食关系,故D错误。 故选D。‎ ‎9. 运动员进行马拉松运动时,下列有关其体内生理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加快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 C. 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的pH显著降低 D.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肌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浓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 B、剧烈的运动使人体的水分丢失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B正确;‎ 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血浆中各种缓冲物质的存在,血浆的pH值一般不会显著降低,C错误;‎ D、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来升高血糖浓度,D错误。‎ 故选B。‎ ‎10. 下列关于农业生产问题与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果粒长的小而密集——花期用乙烯处理的疏花疏果 B. 刚采收的柿子硬而有涩味——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加速果实成熟 C. 黄柏种子发芽率低——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浸泡种子以提高发芽率 D. 冬季大棚缺少昆虫为黄瓜传粉——喷洒脱落酸可防止减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A、花期使植物疏花疏果的处理方法是选用生长素类似物进行处理,A错误;‎ B、用乙烯处理可以加速果实成熟,B错误;‎ C、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发芽的作用,C正确;‎ D、脱落酸主要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植物的衰老,一般为了防止减产选择使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D错误;‎ 故选C。‎ ‎11. 下面关于激素、神经递质、抗体、淋巴因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四者的特异性都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有关 B. 抗体是一种由效应T细胞分泌的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免疫球蛋白 C. 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都可存在于内环境并对人体内的生理活动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D. 激素和神经递质都能经过体液运输,都是传递信息的大分子物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部分激素和神经递质的本质不是蛋白质,所以其特异性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无关,A错误;‎ B、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B错误;‎ C、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都可存在于内环境并对人体内的生理活动起一定的调节作用,C正确;‎ D、部分激素和神经递质是小分子物质,例如甲状腺激素、乙酰胆碱、NO,D错误。‎ 故选C。‎ ‎12. 下图是某生物研究小组在“探究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获得的两组实验数据(图中O. M. N. P代表相应发酵时间)。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M点前酵母菌不进行细胞呼吸 B. O—P期间发酵液的温度会降低 C. 酒精浓度过高会抑制酵母菌繁殖 D. 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M点前,无酒精产生,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细胞呼吸过程会不断释放热能,所以O—P期间发酵液的温度会升高,B错误;‎ C、酒精浓度过高对酵母菌本身有害,所以会抑制酵母菌繁殖,C正确;‎ D、N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种群增长速率为0,在K/2时最大,D错误。‎ ‎13. 正常情况下,以下物质可以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红蛋白 ②氨基酸③钙离子 ④抗利尿激素 ⑤尿素⑥呼吸酶⑦葡萄糖转运载体 ⑧神经递质⑨麦芽糖 A. ①②③④⑤⑦⑨ B. ①②③④⑤‎ C. ②③④⑥⑧ D. ②③④⑤⑧‎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①错误;‎ ‎②氨基酸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②正确;‎ ‎③钙离子是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 ‎④抗利尿激素会通过血液运输,是内环境的成分,④正确;‎ ‎⑤尿素是细胞代谢产物,需要经过内环境才能分泌到体外,是内环境的成分,⑤正确;‎ ‎⑥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⑥错误;‎ ‎⑦葡萄糖转运载体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⑦错误;‎ ‎⑧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即组织液中,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⑧正确;‎ ‎⑨麦芽糖是植物二糖,不存在于动物的内环境中,⑨错误。‎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4. 下图是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B. 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调节 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起反馈调节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错误; B、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 C、结构乙受到甲和丙的共同调节,C错误; D、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 ‎15. 某种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一种蛋白质类毒素,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 克综合征。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体对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鼠疫杆菌合成、释放类毒素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B. 合成该抗体的细胞能特异性识别鼠疫杆菌 C. 该免疫过程中类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 病愈患者再次感染鼠疫杆菌时,由于其血清中已有相关抗体,所以不再严重患病 ‎【答案】C ‎【解析】‎ ‎【详解】A、鼠疫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A错误;‎ B、合成该抗体的细胞为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B错误;‎ C、该免疫过程中类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 D、病愈患者再次感染鼠疫杆菌时,由于其体内存在记忆细胞,所以不再严重患病,D错误。‎ 故选C。‎ ‎16. 下图表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电流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 b是神经元的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 B. 刺激c点,电流表的指针只会偏转一次 C. 刺激b点,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 D. 若ab=bd,则兴奋由a到b和由b到d的传递速度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b是神经元的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A正确;‎ B、刺激c点,其产生的兴奋只能由c传到d,不能传到a处,所以电流表指针只会偏转一次,B正确;‎ C、刺激b点产生动作电位,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C正确;‎ D、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快于神经元间,所以若ab=bd,兴奋由a到b的速度大于由b到d的速度,D错误。‎ 故选D。‎ ‎17. 下列有关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及成果与事实不符的是 A. 孟德尔通过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 温特通过对照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就是吲哚乙酸 C. 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法,阐明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D. 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光合作用过程中C的转移路径 ‎【答案】B ‎【解析】‎ ‎【详解】A、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涵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正确;‎ B、温特通过实验证明植物体内产生促进生长的物质,起名叫生长素,但没有证明是吲哚乙酸(IAA),错误;‎ C、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一个将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让A与T配对,G与C配对,构建出了DNA模型,正确;‎ D、卡尔文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正确。‎ 故选B。‎ ‎18. 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 A. 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 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 C. 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 D. 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 ‎【答案】D ‎【解析】‎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B项正确;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C项正确;由于细胞代谢的不断进行,机体细胞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以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项错误。‎ ‎19.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 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 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A、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B正确;‎ C、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D正确。‎ 故选A。‎ ‎20. 早在公元1 000年宋朝真宗年间,我国劳动人民已会用患轻微天花病人的痘痂接种给健康人的方法来预防天花。这里所说的痘痂和这种方法分别属于( )‎ A. 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 B. 抗体 特异性免疫 C. 抗原 非特异性免疫 D. 抗原 特异性免疫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用患轻微天花病人的痘痂接种给健康人的方法来预防天花”,即此处的痘痂相当于免疫预防的疫苗,相当于抗原;疫苗接种后会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使机体能够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即这种方法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D。‎ ‎21. 如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B可实现光能→化学能的转化 B. 碳元素在B→C→D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C. 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 B、C、D被E食用,E处于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B为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光合过程中实现了光能→化学能的转化,A正确;B→C→D表示食物链,碳元素在食物链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B正确;B为生产者,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E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因此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C正确;E表示分解者,B、C、D不能被E食用,食物链中无分解者,D错误。‎ ‎22. 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池塘里所用的鱼就是一个种群 B.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 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其稳态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 ‎ A、池塘里所有的鱼存在多种鱼,不符合种群概念中“同一种生物”,A错误; ‎ B、群落演替过程中一般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人类活动使得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错误; ‎ C、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 D、生态系统稳态的基础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 故选D。 ‎ ‎23. 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 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 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 B、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正确;‎ C、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故选D。‎ ‎24. 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 “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B. 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C. 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 D. 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因此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而不是丧失,A错误;‎ B、芦苇、香蒲属于挺水植物,由于其茎叶部分高出水面,因此它们更能够充分的利用光照,因此引种二者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B正确;‎ C、放养植食性鱼类,鱼类可以以水中的浮游植物为食物,这样,浮游植物中的能量就流向鱼类,进而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C正确;‎ 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D正确。‎ 故选A。‎ ‎25. 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离体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从图中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 M、N、P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B. Q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促进芽、茎的生长,而对根是抑制生长 C. 三种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依次是茎>芽>根 D. 同一生长素浓度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M、N、P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对根、芽、茎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强,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A正确;‎ B、Q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促进芽、茎的生长但是抑制根的生长,B正确;‎ C、由图可得,三种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茎<芽<根,C错误;‎ D、不同器官的敏感度不同,所以同一生长素浓度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不同,D正确。‎ 故选C。‎ ‎26.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D.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一般是趋向于复杂,B正确;‎ C、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错误;‎ 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B。‎ ‎27.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 B. 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 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D. 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既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也可来源于无机环境,A错误;‎ 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为体内调节,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B错误;‎ C、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即行为信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C正确;‎ 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可调节种间关系,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也有利,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8. 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蝗虫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__。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 ‎(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能从甲获得的能量最多占甲的能量的__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 (2). 二 (3). 大型真菌、跳虫 (4). 无机盐、CO2、H2O (5). 水平 (6). ①②⑤ (7). 20% (8).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详解】(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的生物成分;蝗虫以植物为食,是第二营养级。‎ ‎(2)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图1中的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无机盐、CO2、H2O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造成了光照强度的不同,使不同地段上分布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4)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种群的空间特征即种群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 因此①②⑤属于东亚飞蝗种群的基本特征,而③④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5)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最高为20%;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9. 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____________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___。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___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 ‎(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体液运输 (3). 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 ℃‎) (4).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5). 等于 (6).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7). 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8). 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解析】‎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收缩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图示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即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高温持续期,人体温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还可以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 ‎(5)体温上升期,由于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导致人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因此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30.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单链RNA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该病患者初始症状多为发热、乏力和干咳,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疫苗是彻底终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唯一武器。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和呼吸中枢分别位于______________。‎ ‎(2)新型冠状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中,这些宿主细胞能被____________识别,进而裂解死亡,释放出的新型冠状病毒被__________产生的抗体消灭。‎ ‎(3)以腺病毒(双链DNA病毒)为载体研制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步骤是:先提取新型冠状病毒的S蛋白抗原基因经________________过程形成DNA,再连接到腺病毒的DNA上,从而构建出重组腺病毒作为疫苗。该疫苗在人体内需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填两个生理过程)表达出我们看到的新型冠状病毒表面毒刺的那一段(即S蛋白抗原),才会引起免疫反应。人体内的_____________细胞会对这种毒刺产生免疫记忆,一旦有真正的病毒侵入人体,该细胞会迅速________________,从而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病毒。‎ ‎【答案】 (1). 下丘脑、脑干 (2). 效应T细胞 (3). 浆细胞 (4). 逆转录 (5). 转录和翻译 (6). 记忆(记忆B细胞) (7). 增殖分化 ‎【解析】‎ ‎【详解】(1)人的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2)新型冠状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中,这些宿主细胞能被效应T细胞识别,进而裂解死亡,释放出的新型冠状病毒被抗体消灭,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 ‎(3)以腺病毒(双链DNA病毒)为载体研制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步骤是:先提取新型冠状病毒的S蛋白抗原基因经逆转录过程形成DNA,再连接到腺病毒的DNA上,从而构建出重组腺病毒作为疫苗。该疫苗在人体内表达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表达出新型冠状病毒表面毒刺的那一段(即S蛋白抗原),才会引起免疫反应。人体内的记忆细胞会对这种毒刺产生免疫记忆,一旦有真正的病毒侵入人体,该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病毒。‎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