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7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考点
第7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考纲明细] 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2.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3.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考点1 物质跨膜运输实例 1.渗透系统 (1)渗透作用:水(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 2.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②现象 a.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吸水膨胀。 b.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失水皱缩。 c.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水分进出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成熟植物细胞为例) ①条件: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 ②原理 ③现象 a.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植物细胞就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b.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放入清水中,此时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清水,植物细胞就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1)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 科学家将番茄和水稻分别放在含有Ca2+、Mg2+和SiO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及分析如下: ①实验结果 a.不同植物对同种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有差异。 b.同种植物对不同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也有差异。 ②实验结论:植物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对碘的吸收是逆(填“逆”或“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3)不同微生物对不同矿物质的吸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4.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一些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2)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1.深挖教材 (1)渗透与扩散有何区别? 提示 渗透作用必须有选择透过性膜(半透膜),扩散则不一定需要;扩散适用于各种物质,渗透仅指溶剂分子;因此,渗透是一种特殊的扩散。 (2)渗透作用中,膜两侧溶液的浓度指的是质量浓度吗? 提示 渗透系统的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如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相等,但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小。 (3)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区别在哪? 提示 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膜间的细胞质组成,原生质体是指去除植物细胞壁以后所剩下的植物细胞结构。 2.判断正误 (1)将动物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不能发生渗透作用(×) (2)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3)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小(×) (4)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5)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扩散只能单向进行(×) 不同渗透装置中水分子运动情况及液面变化 注:S1、S2表示两种不同浓度的同一物质的溶液。 (1)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情况 ①若S1溶液浓度大于S2溶液浓度,则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由S1→S2的,外观上表现为S1溶液液面上升;若S1溶液浓度小于S2溶液浓度,则情况相反,外观上表现为S1溶液液面下降。 ②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图所示的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溶液浓度。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压强,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2)溶质能通过半透膜的情况 若S1溶液浓度大于S2溶液浓度,则最初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由S1→S2的,随着溶质的扩散,最终S1和S2溶液浓度相等,外观上表现为S1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终S1和S2溶液液面持平;若S1溶液浓度小于S2溶液浓度,则情况相反。 题组一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1.(2017·河北三市联考)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B、C中均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溶液之间均用半透膜隔开,一段时间后达到渗透平衡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如图所示,h1>h2,在达到平衡后,A、B、C中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为( ) A.A=B=C B.A>B>C C.A>C>B D.无法确定 答案 C 解析 在达到渗透平衡后,单位时间内,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A到B及从B到A扩散的速率相等,由于影响水分子扩散速率的因素有两个,即溶液的浓度和水柱h1形成的静水压,故A中溶液浓度大于B中溶液浓度;同理可知,C中溶液浓度大于B中溶液浓度,但由于水柱h2形成的静水压比水柱h1形成的静水压小,故可推知A中溶液浓度大于C中溶液浓度。因此,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为A>C>B,C正确。 2.如图为渗透平衡时的装置(糖类不能通过半透膜),烧杯的液面高度为a,漏斗的液面高度为b,液面差m=b-a。在此基础上继续实验,以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观测指标,正确的是( ) A.若向漏斗中滴入清水,平衡时m将增大 B.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则平衡时m不变 C.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酶,则平衡时m不变 D.达到新的平衡时,水分子进出半透膜的速率相等 答案 D 解析 若向漏斗中滴入清水,渗透压降低,吸水能力也减弱,则平衡时m将减小,A错误;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和蔗糖酶,渗透压增大,则平衡时m值将增大,B、C错误;达到新的平衡时,水分子进出半透膜的速率相等,液面不再升高,D正确。 技法提升 渗透装置中溶液中水分子渗透方向与溶液浓度的判断 题组二 与渗透作用有关的实验探究 3.某同学为探究膜的通透性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开始时烧杯内的液面和长颈漏斗内的液面相平。在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的过程中( ) A.液面上升的速率先加快后减慢最终维持稳定 B.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蔗糖溶液向清水扩散的速率逐渐减慢 C.当半透膜两侧液体浓度相等时,水分子不再通过半透膜扩散 D.当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时,长颈漏斗内液面最高 答案 D 解析 液面上升的过程中,漏斗两侧浓度差减小,则速率起始最快,之后减慢最终维持稳定,A错误;随着水分子进入漏斗内量的增多,蔗糖溶液浓度下降,同时由于漏斗液面升高与烧杯中液体形成的压力差增加,水分子扩散进入漏斗内的速率下降,而反方向水分子扩散速率升高,B错误;当半透膜两侧液体浓度相等时,仍然存在水分子的扩散,只是扩散达到动态平衡,C错误;当水分子在半透膜两侧进出速率相等时,漏斗内液面达到最高并停止上升,即最终液面上升的速率变为0,D正确。 4.为探究膜的透性,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E、F、G为用猪膀胱内膜制成的小袋,内盛有溶液甲或溶液乙,上端分别接上口径相同的小玻璃管,起初3支小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相同,已知体积VG>VE=VF,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为质量浓度为0.2 g/mL、0.1 g/mL、0.3 g/mL的蔗糖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几分钟后,3支小玻璃管中的液面将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其液面高度变化的大小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分析e、f小玻璃管中的现象可知,引起实验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若将两组这样的装置,一组放于37 ℃的恒温箱中,一组放于0 ℃的恒温箱中,几分钟后观察,可见两装置中e玻璃管的液面都下降,且放于37 ℃恒温箱中的较放于 0 ℃恒温箱中的下降速率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下降 g管>f管>e管 (2)E、F中溶液浓度不同 (3)温度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解析 (1)丙溶液浓度高于甲、乙溶液浓度,所以3支小玻璃管的液面均下降。由于甲、丙溶液浓度差小于乙、丙溶液浓度差,所以与e管相比,f管液面下降幅度较大;由于G的体积大于F的体积,所以与f管相比,g管液面下降幅度较大。 (2)E和F中的溶液浓度不同,所以e和f小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幅度不同。 (3)与0 ℃相比,37 ℃条件下液面下降速率更大,说明温度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题组三 细胞失水与吸水分析 5.(2017·四川广元段考)图甲是人的红细胞长时间处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体积(V)与初始体积(V0) 之比的变化曲线;图乙是某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从图甲可见250 mmol·L-1NaCl溶液不影响人红细胞的代谢 B.图乙中植物细胞体积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 C.图乙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吸水能力最小 D.人红细胞长时间处在300 mmol·L-1NaCl溶液中可能死亡,图乙中的处理时间内细胞一直有生物活性 答案 D 解析 图甲中,250 mmol·L-1NaCl溶液中红细胞体积与初始体积之比小于1,说明人红细胞失水皱缩了,会影响人红细胞的代谢,A错误;植物细胞由于细胞壁的存在,细胞体积几乎不变,B错误;图乙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细胞液浓度最大,此时细胞吸水能力最强,C错误;人红细胞长时间处于300 mmol·L-1NaCl溶液中会使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图乙中处理时间内细胞发生吸水和失水过程,细胞具有活性,D正确。 6.(2018·黑龙江高三月考)用2 mo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 mo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浴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细胞不可能是根尖分生区细胞 B.AB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 C.BC段表示该细胞开始因失水过多而逐渐死亡 D.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乙二醇,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植物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无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A正确;AB段原生质层的相对体积减少,说明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B正确;由于乙二醇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因此BC段表示该细胞开始吸水而自动复原, C错误;KNO3溶液的离子可以进入细胞液,发生的现象是先质壁分离再复原,与乙二醇的效果相同,D正确。 7.下列有关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 B.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低时,哺乳动物红细胞失水皱缩 C.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低时,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吸水涨破 D.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相同 答案 A 解析 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A正确;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哺乳动物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B错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不会吸水涨破,C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D错误。 实验5 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 1.实验原理 (2)观察指标: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细胞大小。 2.实验步骤 3.现象与结论 1.实验时一定要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吗? 提示 不一定。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中含有色素,使液泡呈现紫色,更有利于观察,还可选择无色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配合有色溶液进行观察。 2.该实验无独立的对照组,为什么还叫对照实验? 提示 该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装片中先后进行,属于自身对照。 1.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判断方法 (1)从细胞角度分析 ①死细胞、动物细胞及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②具有中央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2)从溶液角度分析 ①在一定浓度(溶质不能透过膜)的溶液中只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现象(只有用清水或低渗溶液处理,方可复原)。 ②在一定浓度的溶液(如KNO3、甘油等)中因为溶质可透过膜进入细胞,使细胞液浓度增大,可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现象。 ③在较高浓度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因过度失水而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④在过高溶液浓度中或使用1 mol/L的醋酸溶液,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因为细胞死亡失去选择透过性。 2.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拓展应用 (1)判断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 (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3)比较不同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4)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 1.(2017·江苏徐州抽测)下列有关“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步骤C中只需滴加1滴的蔗糖溶液 B.整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应维持在低倍镜下 C.步骤A具体操作过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D.步骤F观察实验结果和步骤D相比,液泡颜色变深 答案 B 解析 在步骤C引流操作中需滴加多滴蔗糖溶液,用吸水纸在对侧吸引,A错误;在高倍镜下引流易污染镜头,该实验应全程在低倍镜下观察,B正确;步骤A制片时不需要进行解离,C错误;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液泡吸水,颜色变浅,D错误。 2.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和两次处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次观察为低倍镜观察,后两次为高倍镜观察 B.第一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清水,第二次滴加的液体为0.3 g/mL的蔗糖溶液 C.若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换成内表皮,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中不属于原生质层的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 答案 D 解析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中,一般需要进行三次显微观察,第一次是正常细胞的观察,第二次是质壁分离细胞的观察,第三次是质壁分离复原细胞的观察。三次观察均为低倍镜观察,A错误;第一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0.3 g/mL的蔗糖溶液,观察质壁分离现象,第二次滴加的液体为清水,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B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也会发生质壁分离,但其不含色素,不容易观察,C错误;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中不属于原生质层的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D正确。 3.(2018·江西上饶高三月考)下列判断细胞死活的方法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将植物细胞置于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是活细胞 ②观察用健那绿染色的口腔上皮细胞,发现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则口腔上皮细胞是死细胞 ③将好氧细菌与水绵一起制成临时装片,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若发现细菌没有趋向水绵照光部位,则说明细菌可能为死细胞 ④洋葱根尖经解离后,若发现细胞被龙胆紫溶液染上了色,则表明根尖细胞在解离前已死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将植物细胞置于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是活细胞,若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则是死细胞,①正确;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用健那绿染色,镜检后发现蓝绿色的线粒体,则可确定此细胞为活细胞,②错误;将好氧细菌与水绵一起制成临时装片,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若发现细菌没有趋向水绵照光部位,则说明好氧细菌细胞为死细胞,③正确;洋葱根尖经解离后,若发现细胞被龙胆紫溶液染上了色,只能说此时的细胞是死细胞,而不能说是在解离前已死亡,因为染色是在解离后,解离时用的解离液是盐酸和酒精,也会杀死细胞,所以不能确定解离前就是死细胞,④错误。故选D。 4.(2017·江苏泰州调研) 将甲、乙、丙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成熟植物细胞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持续观察它们的状态,直到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时,三个细胞的状态如表所示: 细胞种类 细胞状态 甲细胞 刚发生质壁分离 乙细胞 没有发生质壁分离 丙细胞 质壁分离现象明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是因为细胞已经死亡 B.实验前甲、乙、丙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乙>甲>丙 C.实验后甲、乙、丙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乙<甲<丙 D.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时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等 答案 B 解析 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并不代表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正处于水分子进出细胞的动态平衡状态,A错误;细胞内外浓度差越大,质壁分离现象越明显,而实验所用蔗糖溶液浓度相同,故实验前丙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小,乙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大,B正确;达到动态平衡时,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分别相等,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相等,质壁分离越明显的细胞失水越多,外界溶液浓度越小,故实验后丙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小,C、D错误。 5.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3 cm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三种浓度相同的溶液(实验组)和清水(对照组)中,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照组中萝卜条长度增加较少的原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 B.实验说明萝卜细胞膜上运载甘油的载体比葡萄糖载体数量多 C.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不能恢复原长度是因为细胞不吸收蔗糖 D.实验结束后,实验组中的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都比实验前大 答案 B 解析 植物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导致对照组萝卜条吸水后增加的长度较少,A正确;甘油进入植物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B错误;由于蔗糖是二糖,不能进入植物细胞,因此当细胞失水达到平衡后,萝卜条的长度不变,C正确;甘油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葡萄糖也能进入细胞,故这两组细胞液浓度比实验前增大,而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从而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大,D正确。 考点2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特别提醒] (1)小分子跨膜运输体现了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胞吞和胞吐体现了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2)大分子胞吞、胞吐过程中穿过的生物膜层数为0层。 2.影响物质跨膜运输因素的模型分析 (1)浓度差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 浓度差主要影响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中,浓度差越大,运输速率越大;协助扩散中,浓度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运输速率不再继续增加,原因是受载体数量的限制。 (2)载体数量对跨膜运输的影响 载体蛋白主要影响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载体蛋白数量越多,运输速率越大。自由扩散不受载体蛋白数量的影响。 (3)氧气含量对跨膜运输的影响 通过影响细胞的呼吸进而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 ①P点时,无氧呼吸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 ②PQ段:随着氧气含量的增加,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越多 ,主动运输的速率也越大。 ③Q点以后:当氧气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受载体蛋白数量以及其他的因素限制,运输速率不再增加。 (4)温度 1.深挖教材 (1)只有主动运输消耗ATP吗? 提示 否,除主动运输外,囊泡运输、核孔运输等也都消耗ATP。 (2)通过胞吞胞吐方式运输的都是大分子吗? 提示 有些小分子也是通过胞吞、胞吐方式运输的,如神经递质。 2.判断正误 (1)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 (2)扩散作用就是自由扩散(×) (3)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方式属于胞吐或胞吞(×) (4)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5)同一种物质进出不同细胞时,运输方式可能不同(√) 题组一 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判断 1.(2018·宁夏育才中学高三月考) 如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分类示意图,已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胞吞、胞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A与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消耗能量,则F可表示主动运输 B.若A与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则G可表示自由扩散 C.若A与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则C可表示主动运输 D.若A与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消耗能量,则C、D可表示被动运输 答案 B 解析 物质进出细胞的五种方式中,胞吞、胞吐和主动运输消耗能量,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如A与B的分类标准为是否消耗能量,C、D表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而G、H表示胞吞和胞吐,F表示主动运输,A、D正确;如A与B的分类标准为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则C、D表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而G、H表示胞吞和胞吐,F表示自由扩散,B错误,C正确。 2.(2017·陕西榆林一模)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需要消耗能量 B.血液中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协助,并消耗能量 C.细胞外液中的氧气进入肌细胞不需要载体 D.组织液中的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属于自由扩散 答案 C 解析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是钠离子内流,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B错误;细胞外液中的氧气进入肌细胞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C正确;组织液中的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D错误。 3.(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月考)主动运输不同于被动运输,因为前者的特点是( ) A.必须有膜上的蛋白质分子的协助 B.需要消耗能量 C.物质从低浓度一侧通过膜到达高浓度一侧 D.上述三项都具备 答案 D 解析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而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被动运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通过膜到达高浓度一侧,而被动运输只能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通过上述分析,三项都具有。 技法提升 “三看法”快速判定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题组二 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及实验探究 4. 如图甲、乙分别是洋葱根尖在不同含氧量及不同底物浓度情况下(其他条件适宜),从含硝酸钾的全营养液中吸收NO的速率曲线图。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a点时影响离子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能量 B.b点时离子吸收速率不再增加可能是因为载体的数量有限 C.c点时影响离子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 D.d点时离子吸收速率不再增大是因为底物浓度太高,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 D 解析 洋葱根尖吸收NO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吸收速率受能量、载体和底物浓度的影响。a点时离子吸收速率未达到最大,限制因素是O2浓度,而O2浓度通过影响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影响吸收速率,故此时主要影响因素是能量,A正确;b点时离子吸收速率不再随着O2浓度增大而增大,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的数量,B正确;c点时离子吸收速率未达到最大,此时影响离子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C正确;d点时离子吸收速率不再随底物浓度增大而增大,主要是因为载体数量有限,D错误。 5.(2017·湖北荆州中学摸底)下图是几种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运输速率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曲线图,下列与此图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与氧气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①③⑤ B.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相符的图有①④⑥ C.与K+进入神经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④⑤ D.与蛋白质类物质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③⑥ 答案 A 解析 图中①③④⑤分别表示自由扩散、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②⑥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氧气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与此相符的是①③⑤,A正确;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红细胞,与此相符的是②③⑥,B错误;K+进入神经细胞是主动运输,与图中②④⑥相符,C错误;蛋白质通过胞吞或胞吐进出细胞,是不需载体(⑤)消耗能量(④)的过程,D错误。 6.科学家在研究钠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下述实验:先向枪乌贼神经纤维里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不久可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存在24Na,如果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先后加入某药物和ATP,测得周围溶液中24Na的量如图所示。据图作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加入某药物后,溶液中24Na的量不再增加 B.加入ATP后,细胞中24Na的量减少 C.“某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ATP水解 D.“某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呼吸 答案 C 解析 由题图知,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先加入某药物后,测得周围溶液中24Na的量停止增加,A正确;加入ATP后,周围溶液中24Na的量迅速增加,说明Na+从神经细胞排出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而该药物的作用是抑制呼吸作用的进行,B、D正确,C错误。 题组三 各种“膜”特点的区分 7.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图。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B.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C.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生物膜对H2O的通透性大于人工膜对H2O的通透性,可见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A 正确;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性不同,说明生物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B正确;因人工膜由双层磷脂组成,无蛋白质,所以离子不能以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C错误;甘油、CO2和O2分子大小不同,导致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不同,D正确。 8.(2017·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如图所示为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其中a表示生物膜上的糖蛋白,①~③表示物质运输的三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方式可表示肌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H+ B.①②③运输方式均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此图若表示神经元的细胞膜,则神经递质通过③方式排出细胞 D.糖醋蒜腌制过程中,蔗糖和醋进入细胞的过程与②和③有关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图,根据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蛋白,是否消耗能量,可判断①为自由扩散、②为协助扩散、③为主动运输。肌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H+是主动运输,A错误;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均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正确;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排出细胞,C错误;糖醋蒜腌制过程中,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蔗糖和醋是通过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的,D错误。 技法提升 选择透过性膜与半透膜的特点比较 高考热点突破 1.(2017·全国卷Ⅱ)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答案 C 解析 0~4 h内,开始一段时间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逐渐减小,说明细胞液浓度小于物质A 溶液的浓度,当原生质体相对体积达到最小后又逐渐增大,说明部分物质A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使细胞液浓度增大,从而使细胞吸水,表现为原生质体相对体积逐渐增大,A错误;因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较大,故0~1 h内细胞体积的变化量小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B错误;据图可知,2~3 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增大,表明细胞吸水,此时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正确;0~1 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减小,表明细胞失水,此时液泡中液体(细胞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又小于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D错误。 2.(2016·全国卷Ⅰ)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知,离子泵参与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消耗能量,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A、B错误;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影响血液中氧气的运输,影响有氧呼吸产生ATP,从而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正确;蛋白质变性剂可使离子泵变性失活,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错误。 3.(2015·全国卷Ⅱ)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抗体、分泌蛋白都是大分子物质,其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都为胞吐,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A、C、D不符合题意;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不属于胞吐作用,B符合题意。 4.(2016·天津高考)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5倍目镜更换为10倍目镜 B.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 C.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 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 答案 B 解析 由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可知:甲→乙为细胞失水过程,乙→丙为细胞吸水过程。本实验的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对比图中三种细胞的大小可知,在实验过程中显微镜放大倍数未改变,A错误;实验过程中同一个细胞可依次发生失水和吸水过程,B正确;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由于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C错误;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D错误。 5.(2016·浙江高考)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质膜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血糖浓度偏低时则转运方向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载体在血糖浓度偏低时的转运需要消耗ATP B.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增大 C.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 D.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答案 C 解析 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分解,葡萄糖顺浓度梯度以易化扩散方式运出肝细胞,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因葡萄糖的转运需载体协助,故其转运速率不能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增大,B错误;葡萄糖的转运方向取决于血糖浓度的大小,而不取决于载体,C正确;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运入肝细胞,达到降低血糖浓度的效果,D错误。 6.(2015·全国卷Ⅱ)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培养瓶中气体 温度(℃) 离子相对吸收量(%) 空气 17 100 氮气 17 10 空气 3 28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答案 A 解析 由培养条件为空气和氮气且温度为17 ℃的两组实验可知,有氧条件有利于幼根对该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氮气环境不利于吸收,A正确,D错误;由培养条件为17 ℃和3 ℃且培养瓶中气体都为空气的两组实验可知,幼根对该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与温度有关,B错误;氮气环境中幼根细胞需消耗无氧呼吸产生的ATP来吸收该矿质元素离子,C错误。 限时规范特训 一、选择题 1.(2018·吉林高三月考) 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再置于较低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直到细胞体积稳定下来,这时对恢复原状的细胞来说,可以肯定的情况是( ) A.细胞液和外界溶液浓度相同 B.细胞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 C.水分子不再出入细胞 D.水分子出入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答案 D 解析 此时处于质壁分离复原平衡状态的细胞,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但是细胞液的浓度不一定与外界溶液浓度相同,也可能大于外界溶液,因为细胞壁的保护作用,不能继续吸收水分而已,A、B、C错误,D正确。 2.(2018·山东高三月考)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甘油进出细胞的速率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会受到呼吸抑制剂的抑制 C.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从环境中摄取碘的过程消耗能量 D.在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不一定通过胞吐排出细胞 答案 B 解析 甘油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运输的速率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A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从环境中摄取碘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在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不一定通过胞吐排出细胞,如性激素,D正确。 3.(2017·四川成都二模)下列关于物质进出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微粒直径足够小就能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B.大分子物质都需要载体和能量才能进出细胞 C.各种离子都只能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D.物质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一定要消耗能量 答案 D 解析 气体分子及脂溶性小分子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氨基酸、离子等物质进出细胞一般是主动运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B错误;离子一般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但神经细胞上钠离子的内流、钾离子的外流属于协助扩散,C错误;物质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一般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4.将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浸润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1分钟后进行显微观察,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质,③是细胞液 B.②中溶液的渗透压与蔗糖溶液渗透压相同 C.②的颜色变深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D.③空间的大小与①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答案 C 解析 图中①表示细胞壁,②表示原生质体,液泡中的液体为细胞液,③表示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的蔗糖溶液,A错误;如果图示细胞正在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则细胞液的渗透压小于蔗糖溶液的渗透压,如果此时进出细胞的水分子处于动态平衡,则细胞液的渗透压与蔗糖溶液的渗透压相等,B错误;细胞液的颜色变深是由于细胞液中的水分通过原生质层渗透到细胞外,原生质层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而细胞液中的色素分子等不能通过原生质层,这反映了细胞膜、液泡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细胞壁是全透性结构,D错误。 5.(2017·山东枣庄十八中高三段测)如图为小肠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均为易化(协助)扩散 B.Na+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均消耗ATP C.抑制细胞呼吸影响K+通过Na+-K+泵的转运 D.能同时转运葡萄糖和Na+的载体蛋白不具特异性 答案 C 解析 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易化扩散,A错误;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Na+运出细胞,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B错误;根据图示分析,K+通过Na+-K+泵的转运需要消耗ATP,故抑制细胞呼吸影响K+通过Na+-K+泵的转运,C正确;能同时转运葡萄糖和Na+的载体蛋白具特异性,D错误。 6.(2017·黑龙江绥化高三月考)如图甲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乙、丙两曲线图的横坐标代表时间,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半透膜内溶液A的浓度变化可用曲线丙表示 B.水分子由半透膜外进入半透膜内的速率变化可用曲线乙表示 C.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可用曲线丙表示 D.半透膜内外浓度差的变化可用曲线乙表示 答案 A 解析 图甲中漏斗内蔗糖溶液浓度大于蒸馏水,所以水分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则半透膜内溶液A的浓度越来越低,直至平衡,可用曲线乙表示,水分子进入半透膜的速度也越来越低,直至平衡,可用曲线乙表示,A错误,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水分进入半透膜,则漏斗内的液面越来越高,可以用图丙表示,C正确;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半透膜内溶液A的浓度越来越低,所以半透膜内外浓度差越来越小,可用曲线乙表示,D正确。 7.(2018·湖南常德高三月考)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免疫球蛋白、半乳糖和葡萄糖等,母乳中的营养蛋白可以被消化吸收,免疫球蛋白在新生儿消化道中不能被分解的原因及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可能是( ) A.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无消化蛋白质的能力;胞吞方式吸收 B.母乳中含有抑制免疫球蛋白分解的某些物质;胞吞方式吸收 C.新生儿的消化系统中含有抑制蛋白质分解的某种物质;主动运输方式吸收 D.母乳中含有一定量的ATP,可为新生儿提供物质吸收的能量;胞吞方式吸收 答案 B 解析 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但有消化蛋白质的能力,A错误;以大分子吸收的原因是母乳中含有抑制免疫球蛋白分解的某些物质,免疫球蛋白以胞吞方式被吸收,B正确;主动运输只能吸收小分子物质,C错误;母乳中不含ATP,D错误。 8.(2018·吉林高三月考)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的四种方式的示意图,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影响a、b方式的因素分别是浓度差和载体蛋白数量 B.向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则c、d方式受影响最大 C.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相同,都是c方式 D.上述4种运输方式的实现均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 B 解析 b是协助扩散,影响b方式的因素是浓度差和载体蛋白数量,a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A错误;c是主动运输,d是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向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则c、d方式受影响最大,B正确;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氨基酸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C错误;a、b、c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9.(2017·成都七中三诊)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能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下列条件中属于发生该现象必要条件的是( ) A.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B.细胞膜外侧有识别水分子的受体 C.液泡中有紫色的水溶性色素 D.水分子不能穿过原生质层进入液泡 答案 A 解析 根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因素有: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外因是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A正确;水分子进入细胞是自由扩散,不需要细胞膜外侧有识别水分子的受体,B错误;选择液泡中有紫色色素的洋葱作此实验的目的是容易观察,如果换成白色的洋葱表皮,一样可以发生质壁分离,C错误;水分子可以通过原生质层进入液泡,D错误。 10.(2016·江苏高考)下图为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 B.载体②具有ATP酶活性 C.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 D.载体②转运溶质分子的速率比自由扩散快 答案 B 解析 载体①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溶质分子的,A正确;载体②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物质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错误;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C 正确;协助扩散有载体蛋白的协助比自由扩散速度快,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图1是物质出入细胞的示意图,图2中曲线甲、乙分别代表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 (1)图2中曲线甲代表____________,影响曲线乙所示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K+、O2和葡萄糖这三种物质中,通过d方式进入红细胞的是________,这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性。 (3)若图1代表某细胞的细胞膜,该细胞能分泌胰岛素,此物质运出细胞的方式称为____________,这依赖于细胞膜的________特点。 答案 (1)自由扩散 载体的数量 能量(或ATP)的供应 (2)葡萄糖 选择透过 (3)胞吐作用 流动性 解析 (1)图2中甲表示自由扩散,乙表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ATP)协助。 (2)图1中d表示协助扩散,K+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红细胞的,O2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红细胞,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红细胞,这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胰岛素是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作用运出细胞,这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12.如图所示,图乙细胞是将图甲细胞放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的结果,图丙是将另外一种植物的细胞依次浸于蒸馏水、物质的量浓度为0.3 mol/L的蔗糖溶液和0.5 mol/L的尿素溶液中,原生质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细胞中,全透性的结构是________。图乙细胞中半透性的原生质层由________构成(填编号)。 (2)图乙细胞在质壁分离结束时,⑧处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 (3)图丙的A、B、C三曲线中,表示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是________。表示在0.3 mol/L的蔗糖溶液中的是________。 (4)bc 段的细胞液浓度变化为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5)试简要分析B、C两曲线存在差异的原因:B曲线是在0.5 mol/L的尿素溶液中,细胞先因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后由于________能进入细胞,使得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因吸水而自动复原;C曲线是由于________不能进入细胞,因此质壁分离后细胞不能发生自动复原。 答案 (1)② ⑪⑫⑬ (2)蔗糖溶液 (3)A C (4)减小 (5)尿素 蔗糖 解析 (1)图甲细胞中②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图乙细胞中原生质层由⑬细胞膜、⑪液泡膜及二者之间的⑫细胞质构成,具有选择透过性。 (2)由于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图乙细胞在质壁分离结束时,⑧处充满了外界的蔗糖溶液。 (3)(5)据图丙可知,A曲线原生质的体积逐渐变大,直至不变,说明细胞在渗透吸水,因此A曲线代表细胞浸入蒸馏水后的体积变化。B曲线原生质的体积先变小而后恢复至原来的状态,说明细胞先因失水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因某种物质被细胞吸收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大,水分子又随之进入细胞,进而发生了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C曲线原生质的体积逐渐变小直至不变,说明细胞因渗透失水发生了质壁分离,没有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因蔗糖是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细胞,故B曲线代表细胞浸入0.5 mol/L的尿素溶液中的体积变化,C曲线代表细胞浸入0.3 mol/L的蔗糖溶液中的体积变化。 (4)b点代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完毕,由于尿素可以被细胞吸收,细胞液浓度增大,水分子随之进入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因此bc段的细胞液浓度在减小。 13.现有两瓶质量分数均是30%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已知葡萄糖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请回答以下问题: (1)A同学依据葡萄糖和蔗糖是否具有还原性进行检测,检测还原糖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使用该试剂时应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及结论是若试管中溶液出现____________,则为葡萄糖溶液,否则为蔗糖溶液。 (2)B同学把体积相同的葡萄糖与蔗糖溶液用半透膜隔开(如图1所示),在一段时间内,乙液面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最后乙液面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甲液面。 (3)C同学以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为材料,利用细胞质壁分离原理进行了检测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的实验。请在图2中绘出鉴定蔗糖溶液可能的实验结果。 答案 (1)斐林试剂 甲液与乙液等量混合 水浴加热 砖红色沉淀 (2)先下降后上升 高于 (3)如图 解析 (1)检测还原糖应用斐林试剂,在使用斐林试剂检测时,应先将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且反应进行时需要水浴加热,葡萄糖具有还原性,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后会出现砖红色沉淀,蔗糖不具有还原性,溶液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2)开始时,虽然两种溶液的质量分数相同,但由于蔗糖的相对分子质量较葡萄糖大,分子间隙大,单位体积内所容纳的水分子多,故水分子从乙侧更多地流向甲侧,与此同时,葡萄糖透过半透膜进入乙侧,使乙侧溶质分子数目增多,水分子最终会更多地流向乙侧,使乙侧液面高于甲侧液面。 (3)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放在质量分数均是30%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中,均发生质壁分离,液泡体积减小,由于葡萄糖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故在质量分数为30% 的葡萄糖溶液中表皮细胞随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液泡体积增大;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所以表皮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仍保持质壁分离状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