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七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市七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2019-2020学年上学期莆田七中第一次月考高三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结合水是细胞的组成成分,越冬植物体内结合水的比例会升高 B. 人体细胞中的内质网、线粒体和核糖体都会产生水 C. 胰岛素在肝脏细胞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只产生水,不消耗水 D. 绿色植物暗反应所需的还原剂最终来自叶绿体中水的光解 ‎【答案】C ‎【解析】‎ 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越冬植物为增强抗逆性,其体内结合水的比例会升高,A向正确;人体细胞中的内质网中脂质的合成、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和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合成都会产生水,B项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以及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其中,胰岛素在促进血糖彻底氧化分解的过程中既有水的消耗也有水的产生,C项错误;绿色植物暗反应所需的还原剂是[H],是叶绿体中的水在光合作用下分解获得的,D项正确。‎ ‎【点睛】归纳细胞中的水的来源和利用:‎ ‎2. 玉米种子发育到玉米幼苗的过程中,关于细胞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玉米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主要以被动运输的方式从外界吸收水和无机盐 B. 玉米幼苗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 储存于玉米种子的细胞内,可用于细胞代谢的水主要是自由水 D. 适宜环境中,玉米幼苗生长较快,每个细胞内无机物的积累量越来越多 ‎【答案】C ‎【解析】‎ 细胞吸收无机盐主要是主动运输的方式,A错误;玉米幼苗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主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B错误;细胞内的水份自由水和结合水,其中可用于细胞代谢的水主要是自由水,C正确;细胞体积是有限的,细胞内的无机物需要量不会无限增多,D错误。‎ ‎【考点定位】组成细胞的水和无机盐 ‎【名师点睛】本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细胞吸收无机盐例子主要是主动运输;二是植物吸收水分绝大多数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也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下列关于蛋白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不需要核糖体 ‎②少数抗体不是蛋白质 ‎③所有的抗原都是蛋白质 ‎④部分激素是蛋白质 ‎⑤生物膜上的载体都是蛋白质,且蛋白质的活性与空间结构也有关系 ‎⑥神经递质的成分都是蛋白质 ‎⑦所有的蛋白质都含S元素 A. ①②⑤ B. ②③④⑤ C. ④⑤ D. ④⑤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原核生物的蛋白质也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①错误;所有的抗体都是蛋白质,②错误;不同的抗原成分不同,有的抗原成分是蛋白质,③错误;部分激素是蛋白质,如胰岛素,④正确;生物膜上的载体都是蛋白质,且蛋白质的活性与空间结构也有关系,⑤正确;不同神经递质的成分不相同,很多都不是蛋白质,⑥错误;绝大多数的蛋白质都含S元素,⑦错误;所以C正确,ABD错误。‎ ‎【点睛】1.原核生物的蛋白质也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但由于原核细胞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故原核细胞不能合成并加工分泌蛋白。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分泌,不同的神经递质成分不同,大多数神经递质是有机物,但也有无机物,如NO;按功能可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大类。‎ ‎4.下列关于脂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B. 脂质具有构成生物膜、调节代谢和储存能量等生物学功能 C. 使用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预期显色结果是呈现橘黄色 D. 脂肪氧化分解时提供的能量比等质量的糖类多,所以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答案】D ‎【解析】‎ 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A正确;磷脂构成细胞膜、性激素具有调节代谢的作用,脂肪能储存能量,B正确;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C正确;脂肪氧化分解时提供的能量比等质量的糖类多,所以是主要的储能物质,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D错误。‎ ‎5.实验测得小麦、大豆、花生三种生物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含量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高倍显微镜可以看到花生切片中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的油脂颗粒 B. 向小麦种子的研磨滤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就会呈砖红色 C. 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大豆组织样液中存在蛋白质加热呈蓝色 D. 萌发时相同质量的三种种子需要的O2量基本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小麦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淀粉、其次是蛋白质,脂肪含量最少;大豆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其次是淀粉,最后是脂肪,适宜用作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材料;花生中含量最多的是脂肪。‎ ‎【详解】A、选用花生检验细胞中有脂肪存在时需要制临时切片,然后借助显微镜观察,花生切片中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的油脂颗粒,A正确;‎ B、由于小麦种子中含有的淀粉是非还原性糖,所以向小麦种子的研磨滤液中加入斐林试剂,不会呈砖红色,即使小麦种子中含有还原糖,加入斐林试剂进行水浴加热后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B错误;‎ C、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大豆组织样液中存在蛋白质,不需要加热,呈紫色而不是蓝色,C错误;‎ D、由于脂肪中的碳氢比例高,所以萌发时相同质量的三种种子需要的O2量不相同,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物质以及物质鉴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物质以及物质鉴定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的能力。‎ ‎6. 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B. 大肠杆菌中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C. DNA分子中有氢键,RNA分子中没有氢键 D. 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故A错误。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故B错误。DNA分子中有氢键,RNA分子中的tRNA也含有部分氢键,故C错误。因为甲基绿可以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可以将RNA染成红色,所以可以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核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7.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N2和NO3-‎ B. 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 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 给玉米施肥过多,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围绕植物根吸收物质的运输方式来考查植物根吸收无机盐的形式以及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详解】植物根细胞从土壤中能吸收无机盐,但无机盐需以离子形成存在,所以N2‎ 不能直接吸收利用,A错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农田适时松土能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产生无机盐离子,从而可以被根系吸收,C正确;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根系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引起“烧苗”现象,D正确。‎ ‎【点睛】解答该题要识记物质运输方式的种类以及实例,明确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属于主动运输,从而准确判断B选项的原理。‎ ‎8.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B. 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 C. 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D. 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细胞增殖、生物膜、细胞膜及细胞分化的有关知识。细胞增殖都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功能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出入细胞及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方式有三种: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通过相邻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和相邻细胞之间形成通道传递信息;细胞分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普遍性、遗传物质不变性。‎ ‎【详解】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中,间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消耗能量,分裂期纺锤丝牵引染色体运动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细胞的核膜、内质网和细胞膜中都属于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都含有磷元素,B正确;两个相邻细跑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C正确;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属于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一般不可逆,D正确,所以选A。‎ ‎【点睛】无论生物个体是否成熟,细胞增殖都需要消耗能量;内质网是由单层生物膜围成的细胞器,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9.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 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 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 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的光反应阶段,色素分子吸收的光能的用途之一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促成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因此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A正确;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水解酶会导致组成膜的蛋白质等物质水解,进而造成膜结构的破坏,B正确;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选择性地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正确;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基质中,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光合作用过程、溶酶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据此来分析各选项。‎ ‎10.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 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 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具体涉及了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等方式,意图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详解】病原体属于颗粒性物质,颗粒性物质或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因此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A错误;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B错误;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膜外低,受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点睛】‎ ‎11.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在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细胞的过程中,以及精子进入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分别依赖于 A. 血液运输,突触传递 B. 淋巴运输,突触传递 C. 淋巴运输,胞间连丝传递 D. 血液运输,细胞间直接接触 ‎【答案】D ‎【解析】‎ ‎【详解】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如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信号由分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运输传递到靶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两者细胞膜表面直接相互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故选D。‎ ‎12. “膜流”是指细胞的各种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质壁分离现象是“膜流”现象的例证 B. 蛋白质和RNA进出细胞核发生膜流现象 C. 胰岛素的分泌过程发生膜流现象 D. 枯草杆菌和酵母菌都能发生膜流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膜流”是指细胞的各种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层体积变小,但没有发生不同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A错误;蛋白质和RNA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是核孔,没有发生不同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B错误;胰岛素的分泌过程内质网、高尔基体与细胞膜之间发生“膜流”现象,C正确;枯草杆菌细胞内只有一种细胞膜,不能发生“膜流”现象,D错误。‎ ‎13.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叶绿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类囊体膜上[H]与O2结合可释放出大量能量 B. 叶绿体合成的ATP可用于细胞主动吸收无机盐离子 C. 叶绿体中含有的DNA可以进行复制和表达 D.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中不吸收绿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含有少量DNA和RNA,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类囊体的薄膜上,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光合作用是将光能转化为稳定化学能。‎ ‎【详解】A、线粒体内膜上[H]与O2结合可释放大量能量,A错误;‎ B、叶绿体合成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不能用于细胞主动吸收无机盐离子,B错误;‎ C、叶绿体中含有的DNA可以进行复制和表达,C正确;‎ D、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绿光,只是吸收绿光少,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等基础知识;识记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场所、产物等基础知识。‎ ‎14. 下列关于细胞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只对细胞内损伤的细胞器分解,而对入侵的病菌不起作用 ‎②动物、某些低等植物细胞都有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 ‎③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可选用黑藻幼叶 ‎④所有酶、抗体、激素都核糖体上合成 ‎⑤衰老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增强 ‎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破坏高尔基体,可形成双核细胞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①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错误。‎ ‎②动物、某些低等植物细胞含有中心体;正确。‎ ‎③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可选用黑藻幼叶、藓类叶片;正确。‎ ‎④在核糖体上只合成的蛋白质,而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激素部分是蛋白质;错误。‎ ‎⑤衰老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减弱,呼吸作用减弱;错误。‎ ‎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破坏高尔基体,阻止细胞分裂,可形成双核细胞;正确。 故选C。‎ 考点:细胞器的分布和功能。‎ 点评:本题相对综合,可以通过理解记忆的方法平时加以训练。‎ ‎15. 下列有关细胞膜结构或功能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膜中多糖水解产物能与斐林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膜中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 B. 在生物体的不同细胞中,细胞膜功能的多种多样,决定了细胞膜结构的多种多样 C. 由于膜对Na+通过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细胞膜帮助Na+跨膜的蛋白质只有一种 D. 膜的选择透过性既与其中磷脂分子和水的亲疏有关又与蛋白质的种类和结构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膜中多糖水解产物能与斐林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多糖水解的产物是还原糖,A错误;在生物体的不同细胞中,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多种多样决定了细胞膜功能的多种多样,B错误;细胞膜帮助Na+跨膜的蛋白质可能是载体蛋白,也可能的通道蛋白,C错误;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有关,D正确.‎ ‎【点睛】1、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现砖红色沉淀,还原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等;‎ ‎2、细胞的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与细胞膜的功能密切相关;‎ ‎3、细胞膜蛋白质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细胞膜上含有与物质运输有关的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4、细胞膜上载体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使细胞运输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由于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因此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因此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上蛋白质和磷脂有关.‎ ‎16.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并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最新研究表明,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房颤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B.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很少,因此红细胞代谢较弱 C. 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物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D. 核孔复合物是D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核孔是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通过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解:A、由题意知,心房颤动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因此房颤与核质间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而核膜为双层膜,包含四层磷脂分子,A错误;‎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更没有核孔,B错误;‎ C、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最根本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的,C正确;‎ D、核孔是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而DNA分子不能通过核孔进出,D错误.‎ 故选:C.‎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7.某学生将植物叶片磨碎,分离其中的细胞器,他发现离心分层的结果中,较重的一层可在光线照射下生产ATP;而较轻的一层则可在暗处生产ATP。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较重层为线粒体;较轻层为核糖体 B. 较重层为线粒体;较轻层为叶绿体 C. 较重层为叶绿体;较轻层为线粒体 D. 较重层为叶绿体;较轻层为核糖体 ‎【答案】C ‎【解析】‎ 叶绿体在光下可以发生光反应产生ATP,所以较重的一层为叶绿体;线粒体在有光或无光下都能生成ATP,所以较轻的一层为线粒体,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相关知识,对它们功能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 ‎18.如图表示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细胞中具有A、B两种结构类型的某种细胞器。下列关于该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器由双层膜结构连接而成,共含有4层磷脂分子层 B. 该细胞器膜不仅能与核膜直接相连,也能与细胞膜相连,可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C. 分泌性激素的细胞中,A丰富而发达 D. 分泌蛋白合成后先在A中初步加工,然后转移至B进行再加工、分类和包装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分析,与核膜直接相连的膜结构是内质网,A上面有核糖体附着,是糙面内质网,B是滑面内质网,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加工和脂质的合成有关。‎ ‎【详解】A、内质网是单层膜,有2层磷脂分子层,A错误;‎ B、内质网和核膜和细胞膜直接相连,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B正确;‎ C、性激素是脂质,脂质在滑面内质网合成,C错误;‎ D、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中合成,经过糙面内质网加工,再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分类和包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的知识,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合教材中细胞器的知识即可解答。‎ ‎19.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经测定它们有机物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器甲可能是线粒体,葡萄糖进入线粒体后被彻底氧化分解 B. 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 细胞器丙是核糖体,其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会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 D. 发菜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甲和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细胞器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可能是线粒体;乙细胞器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不含核酸,可能是高尔基体、内质网等;丙细胞器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是核糖体。‎ ‎【详解】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中氧化分解,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的有机物是丙酮酸,A错误;‎ B、细胞器乙可能是内质网或高尔基体,可能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溶酶体就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无关,B错误;‎ C、细胞器丙是核糖体,由于分泌蛋白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因此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会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C正确;‎ D、发菜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具有具膜结构的细胞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不同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关键是要能够从图中分析出甲乙丙名称。‎ ‎20.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含有叶绿素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 B. 没有核膜和染色体的细胞一定是原核细胞 C. 含有有氧呼吸酶的细胞不可能是原核细胞 D. 组成生物体的活细胞都具有选择透过性膜 ‎【答案】D ‎【解析】‎ ‎【详解】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A项错误;‎ B、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膜与染色体,但是它属于真核细胞,B项错误;‎ C、原核细胞有的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C项错误;‎ D、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活细胞的细胞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21. 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 机体在运动时消耗ATP,睡眠时则不消耗ATP C. 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D. 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细胞呼吸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ATP的有关知识。 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 ‎【详解】A、细胞核无法进行细胞呼吸,细胞核需要的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故A选项正确; B、ATP是生命活动直接的能源物质,机体无时无刻不在消耗ATP ‎,睡眠时生命活动并没停止,也需要消耗能量,故B选项错误;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有ATP形成,故C选项正确; D、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其消耗的能量主要是由细胞呼吸所提供的ATP,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22.下列有关生物膜上蛋白质或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根细胞膜上存在运输离子的蛋白质 B. 植物叶肉细胞中液泡膜与类囊体膜上的蛋白质不同 C. 光合作用中,催化ATP合成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膜上 D. 呼吸作用中,催化ATP合成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外膜上 ‎【答案】D ‎【解析】‎ 植物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离子,存在载体蛋白,A正确;液泡膜与类囊体薄膜功能不同,其上的蛋白质不同,B正确;类囊体发生光反应存在催化合成ATP的酶,C正确;细胞呼吸第一阶段能产生ATP,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呼吸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释放少量能量,产生少量【H】。(氧化型辅酶转化成还原性辅酶)不需要氧气参与,在细胞质中进行。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气参与,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第三阶段:上述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气参与,在线立体内膜上进行。‎ 整个过程都需要酶的参与。‎ ‎23.下列有关植物细胞能量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的ATP是DNA人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 光下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ATP合成 C. 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伴随有ATP的合成 D. 加入呼吸抑制剂可使细胞中ADP生成减少,ATP生成增加 ‎【答案】B ‎【解析】‎ 由于ATP含有核糖,所以ATP水解掉两个高能磷酸键后可以作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A 错误;光下叶肉细胞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B正确;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没有能量的释放,不能产生ATP,C错误;加入呼吸抑制剂可使细胞中ATP生成减少,ADP生成增加,D错误。‎ ‎24. 下列生命活动中不需要ATP 提供能量的是 A. 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 B.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 C. 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D. 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链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体生理过程,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中等。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消耗能量ATP;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属于胞吞过程,消耗能量ATP;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只需要酶催化,不消耗能量ATP;细胞中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消耗ATP。‎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物体生理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5.ATP合成酶广泛分布于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它可以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H+,此过程的H+跨膜运输会释放能量,用于合成ATP。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内的H+可能来自细胞质基质 B. 类囊体中H+的产生与水的光解有关 C. 上述H+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 ATP合成酶同时具有催化和运输功能 ‎【答案】C ‎【解析】‎ 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这两个阶段产生的H+都可用于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故A项正确;叶绿体的类囊体中进行光反应,能使水分子氧化生成氧分子和H+,B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ATP合成酶可以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H+,此过程的H+跨膜运输会释放能量,说明H+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被动运输(协助扩散),故C项错误;ATP合成酶催化ATP的合成,也可以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H+,说明ATP合成酶同时具有催化和运输功能,D项正确。‎ ‎【点睛】‎ ‎[H]、ATP来源、去路的比较 比较项目 来源 去路 ‎[H]‎ 光合 作用 光反应中水的光解 作为暗反应阶段的还原剂,用于还原C3合成有机物等 有氧 呼吸 第一、二阶段产生 用于第三阶段还原氧气产生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ATP 光合 作用 在光反应阶段合成ATP,其合成所需能量来自色素吸收、转换的太阳能 用于暗反应阶段C3还原时的能量之需,以稳定的化学能形式储存在有机物中 有氧 呼吸 第一、二、三阶段均产生,其中第三阶段产生最多,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 作为能量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26.下列关于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氧化氢在高温下和酶的催化下分解都加快,其原理都是降低了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B.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选择淀粉和淀粉酶作实验材料,或者选择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作实验材料,检测效果均可 C. 若底物选择淀粉和蔗糖,用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则检测试剂宜选用斐林试剂,不宜选用碘液 D. 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操作合理的顺序应为: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是高温不会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A错误;‎ B.温度升高会使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升高,因此如果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改变温度后,引起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是温度和酶活性,有2个自变量,因此不能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错误;‎ C.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中,可以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斐林试剂来进行,不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因为不管淀粉酶能否催化蔗糖分解,溶液都不变蓝,C正确;‎ D.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pH为为无关变量,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应控制相同且适宜,而缓冲液能起到维持反应液的pH恒定的作用,因此最先加入;酶具有高效性,所以在控制pH恒定的情况下,应先加底物后加酶,让酶促反应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一定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来检测酶的活性,故其顺序应为: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错误。‎ 故选C。‎ ‎27.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具有专一性,所以催化脂肪酶水解酶是脂肪酶 B. 加热、加Fe3+、加H2O2酶促进H2O2分解的原理相同 C. 可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 可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斐林试剂验证酶专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更高,使得反应速率更快;‎ ‎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 ‎3、温和性:是指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详解】A、酶具有专一性,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催化脂肪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A错误;‎ B、H2O2酶和Fe3+加快反应速度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是高温不是,B错误;‎ C、过氧化氢的分解受温度影响,所以不能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 D、通过斐林试剂检验是否有还原糖产生判断淀粉酶是否分解蔗糖验证酶的专一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要根据酶的特性联系到相关的实验设计,易混淆的地方是A选项,脂肪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而不是脂肪。‎ ‎28.核酶(ribozyme)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在特异地结合并切断特定的mRNA后,核酶可从杂交链上解脱下来,重新结合和切割其他的mRNA分子。下列关于核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向核酶中滴加双缩脲试剂,水浴加热可发生紫色反应 B. 与不加核酶组相比,加核酶组mRNA降解较快,由此可反映核酶的高效性 C. 核酸具有热稳定性,故核酶的活性不受温度的影响 D. 核酶与催化底物特异性结合时,有氢键形成,也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不是蛋白质,因此不会和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反应,A错误;与不加核酶组相比,加核酶组mRNA降解较快,由此可反映核酶的催化性,酶的高效性是与无机催化剂比较得出的,B错误;核酸具有热稳定性,但是在高温条件下结构也会发生改变,因此核酶的活性也会受温度的影响,C错误;核酶与催化底物特异性结合时,核酶和mRNA之间有氢键形成,而切割mRNA分子也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D正确。‎ ‎【点睛】解答A选项,要注意分析题干,不要误认为酶的成分一定是蛋白质,从而判断错误。‎ ‎29.下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 =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H2O2的自然分解)。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正确的是 (  )‎ A. 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B. pH=c时,e点为0‎ C. 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d点右移 D. 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d点左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由图1分析可知,该酶的最适pH值是b,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pH值是a时,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慢,但是不会改变反应的平衡点,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A错误; B、pH为c时,酶已失活,但是过氧化氢在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也会分解,所以e不会为0,B错误; C、温度降低,反应变慢,e点不变,反应时间变长,d点右移,C正确; D、反应物增加,e点上移,反应时间加长,d点右移,D错误。 故选:C。‎ ‎30.为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40℃(a组)和20℃(b组)条件下测定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结果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a组和b组的pH值、酶浓度、反应物总量物都相同 B. a组0-t1时间段内反应速率并不是保持不变的 C. b组t2时增加酶浓度,产物浓度最大值不变 D. 30℃下达到反应平衡点的时间介于t1和t2之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图是为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40℃(a组)和20℃(b组)条件下测定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该实验中的pH值、酶浓度、反应物总量均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A正确; a组0-t1时间内随时间的延长其产物浓度的增加速度减慢,说明其反应速度逐渐降低,B正确;b组t2‎ 后产物浓度不再升高,其酶促反应的速率为零,增加酶浓度也不能改变反应速率和产物浓度,C正确;由以上分析知,该酶在40℃时的活性较20℃时的活性高,但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未知,无法判断30℃条件下达到反应平衡点的时间是否介于t1和t2之间,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白产物的量是由反应物的量决定的,而与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都没有关系。‎ ‎31.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T0表示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 B. 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 C. 图乙中Tb到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不再上升,酶的活性己达到最大 D. 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0左右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在最适温度,酶的活性最高,分析图甲可知,T0表示淀粉酶催化该反应的最适温度,A正确;‎ B、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却有本质的区别,低温时酶的活性降低,酶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改变,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酶永久性的失活,B正确;‎ C、图乙中Tb至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升高,麦芽糖积累量不再上升,是因为Tb 时酶已经失活了,C错误;‎ D、A点时麦芽糖的积累速度最快,说明A点可能对应的温度为T0,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能够将两图进行比较,结合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进行解答。‎ ‎32. 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长跑时,人体肌细胞产生的ATP主要来自线粒体基质 B. 短跑时,人体肌细胞产生二氧化碳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C. 强光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H]只来自水,有氧呼吸产生的[H]只来自有机物 D. 黑暗下,植物叶肉细胞也有[H]和ATP的生成 ‎【答案】D ‎【解析】‎ 在有氧呼吸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A错误;人在运动时,排出的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的产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所以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B错误;在光合作用中,水光解形成氧气和[H],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因此[H]来自有机物和水,C错误;黑暗中,植物进行细胞呼吸,能产生ATP和[H],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名师点睛】一般情况下:①短跑的时候是磷酸肌酸和无氧呼吸共同作用;②中长跑是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共同作用;③长跑时以有氧呼吸为主,无氧呼吸兼有。‎ ‎33.关于细胞呼吸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产生水 B. 质量相同时,脂肪比糖原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 C. 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最终有[H]的积累 D. 松土有利于根系细胞吸收无机离子和水分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过程及其应用,要求考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能根据细胞呼吸过程理解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产生水,A错误;质量相同时,脂肪比糖原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B正确;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产生的[H]用于其它代谢过程,不会积累,C错误;松土有利于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吸收无机离子,但与根细胞吸收水分无直接关系,D错误。‎ ‎34.松土是农作物栽培的传统耕作措施。相关看法不合理的是(  )‎ A. 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 B. 能加快枯枝落叶、动物遗体和粪便等有机物的分解 C.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 D. 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松土可增加土壤缝隙中空气的含量,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促进植物根系对无机盐的吸收,A项正确;松土透气有利于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能加快枯枝落叶、动物遗体和粪便等有机物的分解,B项正确;松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C项正确;松土可增加土壤透气性,使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增加二氧化碳排放,D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呼吸作用的特点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产生活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35.下面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给植物提供14CO2,根细胞在缺氧环境有可能出现14C2H5OH B. 给水稻提供14CO2,则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H2O)‎ C. 用15N标记丙氨酸,在内质网的核糖体上能检测到15N,而游离的核糖体上则检测不到 D. 小白鼠吸入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含有18O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添加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是怎样分布的。‎ ‎【详解】A、给水稻提供14CO2,14CO2经光合作用14C 转移到14CH2O中,缺氧状态进行酒精式无氧呼吸,葡萄糖不彻底分解产生14C2H5OH和14CO2,A正确。‎ B、水稻是C3植物,故给水稻提供14CO2,则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H2O),B正确。‎ C、利用15N标记某丙氨酸,如果是分泌蛋白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将出现放射性,如果不是分泌蛋白也可以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出现放射性,C错误;‎ D、小白鼠吸入18O2, 18O2标记以后放射性元素首先出现在水中,但是水又可以作为反应物,如果水作为反应物,那么放射性元素又可以出现在二氧化碳中,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最重要的是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及场所,才能根据过程判断物质去向。‎ ‎36.利用下表中选用的是实验材料及试剂,可以完成相应课题研究的是(  )‎ 选项 课题 实验材料与试剂 A 证明酶具有专一性 淀粉溶液、麦芽糖溶液、淀粉酶、斐林试剂 B 证明酶具有高效性 淀粉、淀粉酶、蒸馏水、斐林试剂 C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D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pH为4~10的缓冲液、蛋白块、胰蛋白酶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另外低温不会使酶变性失活,而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斐林试剂是鉴定还原糖的,麦芽糖是还原糖,水解后的产物葡萄糖也是还原糖,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鉴定其是否被分解,因此不能用斐林试剂判断酶的专一性,A错误。‎ B、酶的高效性是指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而蒸馏水不是催化剂,B错误; ‎ C、温度可直接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过氧化氢不能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 D、可以通过观察蛋白块的大小变化判断在不同pH条件下胰蛋白酶的催化活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酶,考查对酶的特性和影响因素的理解。明确酶的专一性、高效性的含义和过氧化氢、淀粉的化学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7. 下列图表是有关某种酶的实验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某酶 ‎ 试管Ⅰ2 mL ‎ 试管Ⅱ2 mL ‎ 试管Ⅲ2 mL ‎ pH ‎ ‎8 ‎ ‎8 ‎ ‎7 ‎ 温度 ‎ ‎60℃ ‎ ‎40℃ ‎ ‎40℃ ‎ 反应物 ‎ ‎2 mL ‎ ‎2 mL ‎ ‎2 mL ‎ A. 甲物质可能抑制该酶的活性 B. 该酶比较适合在40℃的环境下起作用 C. 该酶在中性环境下的催化效率比碱性环境高 D. 该酶在作用35 min后便失去活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酶的特性。酶的催化活性受到温度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高温、过酸或者是过碱都会使酶永久性失活。低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会慢慢恢复,表格中试管I和试管II自变量是温度,试管II和试管III自变量是pH值,曲线图反映出试管I中酶已经失活。‎ ‎【详解】试管II和试管III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少,说明甲物质对酶没有影响,A错误。‎ 试管I和试管II的条件区别为:I温度为60℃,II温度是40℃,由图示结果可以看出,试管I底物没有分解,试管II底物彻底分解,所以该酶比较适合在40℃环境下起作用,B正确。试管Ⅱ与Ⅲ条件区别为:ⅡpH弱碱性,Ⅲ中性,由图示结果可看出试管Ⅱ底物分解彻底,所用时间短,所以该酶在弱碱环境中比中性环境中活性高,C错误。‎ 图中曲线表示在35min后底物被彻底分解,酶的活性并没有受到影响,D错误。‎ ‎【点睛】本题解答关键是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实验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38.下图表示某有机物加入消化酶后,置于0~80°C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根据该图判断,如果把这些物质置于80~0°C的环境中处理,其关系图应为()‎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0℃~40℃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机物被分解的总量增加,高于40℃时有机物分解的量不再增加,说明反应不再进行,即酶失去活性;将酶和有机物的混合物置于80℃~0℃环境中处理,由于开始是80℃,高温使酶失去活性,当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不会恢复,有机物分解的量不会变化,保持在原有的水平。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考点定位】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酶的活性有最适宜温度,低温酶的活性降低,当升高温度时,酶的活性会升高,高温会使酶分子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失去活性,当温度从高温下降时,酶的活性不恢复。‎ ‎39.如图所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段为需氧呼吸,bc段为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cd段为厌氧呼吸 B. 无论在何种运动强度下,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始终等于O2的消耗量 C. bd段的厌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 D. 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乳酸大量积累导致内环境pH持续下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其中ac段,氧气消耗速率逐渐升高,而血液中的乳酸含量保持相对稳定;cd段氧气消耗速率不变,但血液中的乳酸含量逐渐升高.‎ 解:A、分析题图曲线可知,cd段氧气消耗率较高,血液中乳酸水平升高,因此该阶段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 B、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吸收量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因此不论何时,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都等于O2消耗量,B正确;‎ C、无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中的能量只有少部分释放出来,大部分储存在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乳酸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C错误;‎ D、如果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血液中乳酸的积累量增大,会造成肌肉酸胀乏力,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内环境pH不会持续下降,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B.‎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40.各取10%的无菌葡萄糖溶液100mL,加入少许且等量的酵母菌液,混匀、密封,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测定甲、乙装置中产生的CaCO3沉淀均为10g,撤去装置,将两瓶溶液用滤菌膜过滤掉酵母菌,滤液分别倒入如下U形管中.开始时液面相平,一段时间后,A、B液面现象及其原因是(  )‎ A. A、B液面平齐,因为生成的CaCO3质量相等,分解的葡萄糖也应该相等 B. A液面高于B,因为甲消耗的葡萄糖少,溶液浓度大 C. A液面低于B,因为甲进行有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少,溶液浓度大 D. A液面低于B,因为乙进行无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少,溶液浓度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可以用来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甲装置是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乙装置是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时,每消耗一分子葡萄糖,产生6分子二氧化碳,而无氧呼吸时,每消耗一分子葡萄糖,产生3分子二氧化碳,甲、乙装置中产生的CaCO3沉淀均为10g,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是相同的,所以甲乙装置酵母菌消耗葡萄糖的量比值为1:3.‎ ‎【详解】A、有氧呼吸时,每消耗一分子葡萄糖,产生6分子二氧化碳,而无氧呼吸时,每消耗一分子葡萄糖,产生3分子二氧化碳,所以甲乙两装置产生等量的CaCO3沉淀时,甲装置中的酵母菌消耗的葡萄糖少于乙装置,故A错误;‎ B、由于甲乙装置酵母菌消耗葡萄糖的量比值为1:3,所以A液面高于B,因为甲消耗的葡萄糖少,溶液浓度大,B正确;‎ C、由于甲乙装置酵母菌消耗葡萄糖的量比值为1:3,所以A液面高于B,因为甲消耗的葡萄糖少,溶液浓度大,C错误;‎ D、由于甲乙装置酵母菌消耗葡萄糖的量比值为1:3,所以A液面高于B,因为甲消耗的葡萄糖少,溶液浓度大,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二、非选择题 ‎41.如图表示生物体内某些有机物的组成关系及功能关系,其中D是RNA,C、E都是高分子化合物,C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B是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图2为动物细胞内某物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的示意图,甲乙丙丁戊表示细胞结构,其中甲、戊中含有D物质.请据图分析回答:‎ ‎(1)真核生物体内的A物质有_____种,B物质的组成元素一定含有____________。‎ ‎(2)合成C、D的A物质的不同点表现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C→D→E”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可用_________________混合染色剂来染色观察C、D物质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4)除图2所示膜结构及其他细胞器膜外,该动物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还包括_________,“乙→丙→丁”的物质转运过程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 ‎(5)戊结构增加内膜面积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物质X通过丁结构的运输方式为________。‎ ‎【答案】 (1). 8 (2). C、H、O、N (3). 五碳糖 (4). 碱基 (5). 基因的表达 (6). 甲基绿吡罗红 (7). 核膜 (8). 流动性 (9). 内膜折叠形成嵴 (10). 胞吐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可知:D是RNA,C是DNA,E是蛋白质,A是核苷酸,B是氨基酸。‎ 分析图2可知:B是氨基酸,甲是核糖体,乙是内质网,丙是高尔基体,丁是细胞膜,戊是线粒体。‎ ‎【详解】(1)真核生物体内的核苷酸物质有8种,B是氨基酸其组成元素是C、H、O、N。‎ ‎(2)组成DNA和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二者的不同在于:五碳糖的不同,DNA中是脱氧核糖、RNA中是核糖;碱基的不同:DNA中特有胸腺嘧啶、RNA 特有尿嘧啶。‎ ‎(3)“C→D→E”过程为D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称为基因的表达,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4)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故除图2所示膜结构外,该动物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还包括核膜,“乙→丙→丁”的物质转运过程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过程,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戊为线粒体,其增加内膜面积的方式是内膜折叠形成嵴,物质X为分泌蛋白,通过丁细胞膜的运输方式为胞吐。‎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和RNA的基本单位及其不同,DNA和RNA的分布,DNA、RNA蛋白质三者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理解应用能力,DNA中的碱基序列决定RNA中的碱基序列,进而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 ‎42.酶的抑制剂能降低酶的活性,不同的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原理存在差异。在适宜温度、pH 等条件下,某学者通过实验来研究两种抑制剂对某消化酶酶促反应的影响,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绘图如图所示,请回答:‎ ‎(1)酶是一类生物催化剂,大对数酶的结构单位是______。在多肽形成消化酶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酶存在于真核细胞的__________中。‎ ‎(2)图示中,底物浓度升高可减小或去除抑制剂__________(填“Ⅰ”“Ⅱ”)的作用;底物浓度小于S2时,影响曲线①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与曲线①相比较,曲线②、③酶促反应的速率大大降低,其原理是___________。‎ ‎(3)该学者通过实验得到了上述实验结果,其基本的实验过程:‎ a.将某消化酶溶液等分为①②③三组,将每组等分为若干份;①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②中加入_,③中加入__________。‎ b.在适宜条件下,将_____分别与上述三组酶溶液混合;定时取样检测各反应中底物的量或产物的量,记录实验结果并绘图。‎ ‎【答案】 (1). 氨基酸 (2).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3). Ⅰ (4). 底物浓度 (5). 在抑制剂的作用下,酶的活性降低,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减弱 (6). 等量的抑制剂Ⅰ (7). 等量的抑制剂Ⅱ (8). 等量的不同浓度的底物 ‎【解析】‎ ‎【分析】‎ 图中表明:底物浓度越大,竞争性抑制的效力越来越小,抑制剂II比抑制剂I的抑制作用更强。‎ ‎【详解】(1)酶是由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部分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多肽形成消化酶是加工的过程,对蛋白质进行加工是在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 ‎(2)从图中看出,底物浓度升高,抑制剂Ⅰ的催化效率快速上升,说明可以去除该抑制剂的效果。底物浓度小于S2时,曲线①的限制因素是底物浓度;曲线②、③酶促反应的速率大大降低,其原因是由于抑制剂的作用,酶的活性降低,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减弱。‎ ‎(3)该学者通过实验得到了上述实验结果,其基本的实验过程:‎ a、将某消化酶溶液等分为①②③三组,将每组等分为若干份;①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②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剂Ⅰ,③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剂Ⅱ。‎ b、在适宜条件下,将等量的不同浓度的底物分别与上述三组酶溶液混合;定时取样检测各反应中底物的量或产物的量。‎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酶的作用和作用机理、酶的作用特点、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信息进行推理。‎ ‎43.将玉米种子置于25 ℃、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___,再通过___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 ‎(2)萌发过程中在____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____mg。 ‎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___mg·粒-1·d-1。 ‎ ‎(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葡萄糖 (2). 呼吸(或生物氧化 (3). 72﹣96 (4). 26.5 (5). 22【(118.1﹣91.1)﹣(177.7﹣172.7)】 (6). 下降 (7). 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黑暗条件下种子萌发为载体,考查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多糖的水解,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考查了学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在萌发过程中胚发育成幼苗,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胚乳减少的干重量-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其中,萌发种子曲线下降的量表示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曲线下降的量为胚乳减少的干重量。‎ ‎【详解】(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葡萄糖,再通过呼吸(或生物氧化)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 ‎ ‎(2)经计算可知,0—24小时为15.4mg,24-48小时为0.6mg,48-72小时0.7为1.1mg,在72-96小时为26.5 mg,72-96小时种子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最多,则萌发过程中在72~96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204.2-177.7=26.5 mg。‎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 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胚乳减少的干重量-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其最大转化速率为两曲线最大间距,即96~120小时时间段内的间距,为(118.1-91.1)-(177.7-172.7)=22mg·粒-1·d-1。‎ ‎(4)若保持实验条件(玉米种子至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不变,120小时后随种子有机物的消耗,种子呼吸速率逐渐减慢,干重变化趋势越来越小,当长出幼叶后仍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随着有机物的消耗种子死亡。故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下降,原因是幼苗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且黑暗条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点睛】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胚乳减少的干重量-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 ‎44.在自然界中,洪水、灌溉不均匀等因素易使植株根系供氧不足,造成“低氧胁迫”.不同植物品种对低氧胁迫的耐受能力不同.研究人员采用无土栽培的方法,研究了“低氧胁迫”对两个黄瓜品种(A、B)根系细胞呼吸的影响,测得第6天时根系细胞中丙酮酸和乙醇含量,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 结果 处理 项目 正常通气 品种A 正常通气 品种B 低氧 品种A 低氧 品种B 丙酮酸(umol•g-1)‎ ‎0.18‎ ‎0.19‎ ‎0.21‎ ‎0.34‎ 乙醇(umol•g-1)‎ ‎2.45‎ ‎2.49‎ ‎6.00‎ ‎4.00‎ ‎(1)黄瓜根系细胞产生丙酮酸的场所是___________,丙酮酸转变为乙醇的过程_____(能/不能)生成ATP.‎ ‎(2)由表中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正常通气情况下,黄瓜根系细胞的呼吸方式为____________。低氧胁迫下,黄瓜根系细胞_______________受阻。‎ ‎(3)实验结果表明,品种A耐低氧能力比B_______(强/弱),其原因可借助下面的柱形图做出进一步解释,请根据品种A的柱形图在相应位置绘出品种B的柱形图,并标出对应数值.‎ ‎_____‎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 (2). 不能 (3). 黄瓜品种和通气情况 (4).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5). 有氧呼吸 (6). 强 (7). ‎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丙酮酸和少量的[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发生反应,被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H]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无氧呼吸过程:全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相同,第二阶段丙酮酸被还原生成乳酸或酒精和CO2。‎ ‎【详解】(1)黄瓜细胞产生丙酮酸的过程属于细胞的第一阶段,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在供氧不足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其中丙酮酸转变为乙醇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此阶段不释放能量,所以不能生成ATP。‎ ‎(2)由表中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黄瓜品种和通气情况,正常通气情况下,黄瓜根系细胞也产生少量的乙醇,说明此时细胞呼吸的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在低氧胁迫下,黄瓜有氧呼吸受阻,无氧呼吸增强,产生的乙醇增多。‎ ‎(3)实验结果表明,品种A耐低氧能力比B强,在低氧时,品种A产生的丙酮酸比品种B产生的丙酮酸少(品种A=0.21-0.18=0.03,品种B=0.34-0.19=0.15),而产生的乙醇比品种B产生的乙醇多(品种A=6.00-2.45=3.55,品种B=4.00-2.49=1.51),其柱形图为:‎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能够从表格中给出的数据判断植物的呼吸作用类型及比例关系。‎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