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高考五省百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 12 月联考试题 高三生物 2020.12 一、选择题: 1. 发酵的米面制品、泡发的木耳和银耳等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能引 起食用者中毒甚至死亡。米酵菌酸耐热性极强,开水煮沸仍不能破坏其毒性。以下说法正确 的是( ) A. 发酵类食物经过高温处理后即可放心食用 B. 椰毒假单胞菌进入人体后不会引发免疫反应 C. 米酵菌酸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 泡发的木耳、银耳应该一次食用完,不宜久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发酵的米面制品、泡发的木耳和银耳等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对于人体来说为病原体, 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能引起食用者中毒甚至死亡。米酵菌酸耐热性极强,开水煮沸仍不能破 坏其毒性。 【详解】A、米酵菌酸耐热性极强,开水煮沸仍不能破坏其毒性,因而发酵类食物经过高温处 理后也不能食用,A 错误; B、假单胞菌污染对于人体来说为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引发免疫反应,B 错误; C、米酵菌酸是酸,且米酵菌酸耐热性极强,开水煮沸仍不能破坏其毒性,而蛋白质是由氨基 酸合成的大分子,且高温会失活,因此米酵菌酸不是蛋白质,C 错误; D、泡发的木耳、银耳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应该一次食用完,不宜久存,D 正确。 故选 D。 2. 某二倍体植物(2n=8)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为 18 小时。假设该植物根尖细胞的所有 胸腺嘧啶都已被 3H 标记,挑选一个正处于分裂前期的细胞,放人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 经过 18 小时后,培养液中单个细胞内含有放射性的核 DNA 和染色单体数目分别是( ) A. 8、2 B. 8、4 - 2 - C. 16、8 D. 16、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半保留复制是 DNA 复制的方式。亲代 DNA 双链分离后的两条单链均可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 复制完成后的子代 DNA 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与亲代 DNA 分子相同,但子代 DNA 分子的双链 一条来自亲代,另一条为新合成的链,故称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假设该植物根尖细胞的所有胸腺嘧啶都已被 3H 标记,挑选一个正处于分裂前期的细 胞,放入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 18 小时后,即经过了一个细胞周期,DNA 复制了 一次,每个 DNA 都是一条链带放射性,一条链不带。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核 DNA 和染 色单体数都是 16,所以带放射性的都是 16。 故选 D。 3. 下列对“证明遗传物质本质”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斯的实验中,把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活的 R 型细菌混合注射给小鼠后小鼠死亡, 原因是小鼠体内大部分 R 型细菌完成了转化 B.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本质是 R 型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 C.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一组,最后离心的结果是上清液的放射性很 低而沉淀物放射性很高 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保温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子代噬菌体会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 导致实验结果异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 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 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2、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物质。 【详解】A、由于 R 型细菌不能使小鼠致病死亡,所以大多数 R 型细菌会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消 - 3 - 灭,在加入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时,会有少数 R 型细菌发生转化,转化成 S 型细菌。转化成的 S 型细菌可以遗传,S 型细菌是能使小鼠致病死亡,A 错误; 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本质是 R 型细菌发生了基因重组,即 S 型细菌的部分基因重组到 R 的型细菌的 DNA 上,B 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一组,最后离心的结果是上清液的放射性 很高,而沉淀物放射性很低,因为 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进 入细菌中,离心后进入上清液,C 错误; 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2P 标记的 DNA 是进入细菌的,若保温时间过长,会由于子代 噬菌体会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导致实验结果异常,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4. DNA 分子的两条链通过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相互连接。其中 A-T 之间有 2 个氢键、C-G 之间 有 3 个氢键。氢键数目越多,DNA 分子越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苷酸数目相同的 2 个 DNA 分子,其氢键数目一定相同 B. 某双链 DNA 分子的一条链中 A 占 30%,另一条链中 A 占 28%,则该 DNA 分子中 A-T 之 间的氢键数目要多于 C-G 之间的氢键数目 C. 长度相同的双链 DNA 分子,由于(A+C)/(G+T)比值不同,它们的稳定性也不同 D. 亲代 DNA 经过准确复制得到两个子代 DA,则亲子代 DNA 之间的(A+T)/(G+C)比值 相同,稳定性也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1)DNA 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 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 C(胞嘧啶)配对;其中 A-T 之间有 2 个氢键、C-G 之间有 3 个氢键。碱基之间的这种——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 DNA 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则 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 - 4 - 啶碱基总数; (2)DNA 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 DNA 分子中该种比例的 比值; (3)DNA 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 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 1。 【详解】A、A-T 之间有 2 个氢键、C-G 之间有 3 个氢键,因此核苷酸数目相同的 2 个 DNA 分 子,其氢键数目不一定相同,A 错误; B、某双链 DNA 分子的一条链中 A 占 30%,则另一条链中 T 占 30%,另一条链中 A 占 28%,则 整个 DNA 分子中 A-T 的比例=30%+28%=58%,C-G 的比例=1-58%=42%,由于 A-T 之间有 2 个氢 键、C-G 之间有 3 个氢键,该 DNA 分子中 A-T 之间的氢键数目(碱基对数×58%×2)要少于 C-G 之间的氢键数目(碱基对数×42%×3),B 错误; C、A=T,C=G,则 A+C=G+T,不同的双链 DNA 分子,(A+C)/(G+T)比值相等,都等于 1,C 错误; D、亲代DNA和经过准确复制得到两个子代DNA碱基序列都相同,因此亲子代DNA之间的(A+T) /(G+C)比值相同,稳定性也相同,D 正确。 故洗 D。 5. 玉米种子的颜色由 3 个显性基因 A、C 和 R 决定,基因型为 A_C_R_的种子为有色粒,其 他均为无色粒。现有一株有色粒玉米若该玉米自交,其后代有色与无色的比为 9:7;若与 AAccrr 杂交,后代中 25%为有色。则该有色粒植株的基因型是( ) A. AaCcRr B. AaCCRr C. AACcRr D. AaCcRR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有色种子的基因型是 A_C_R_,即 Z 的基因型为 A_C_R_,其余基因型都为无色, 然后根据后代的表现型进行逆推。 【详解】根据题意,现有一株有色粒玉米若该玉米自交,其后代有色与无色的比为 9:7,有色 的占 9/16=1×3/4×3/4,该有色粒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 AACcRr、AaCCRr 或 AaCcRR,若与 AAccrr 杂交,后代中有色的占 1/4=1×1/2×1/2,则该有色粒植株的基因型是 AACcRr,ABD 错误,C 正 确。 - 5 - 故选 C。 6. 野生型果蝇具有红眼(A)、正常刚毛(B)和灰体色(D)的性状,经过人工诱变后产生了 白眼(a)、异常刚毛(b)和黑体色(d)的突变型果蝇,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图所示。 用上述果蝇进行杂交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考虑刚毛性状,正常刚毛杂合子雌蝇与正常刚毛雄蝇杂交,得到的 F1 果蝇自由交配,则 后代雌果蝇中杂合子占 1/4 B. 基因型为 DdXabY 的雄果蝇减数分裂产生的雄配子中含有突变基因的占 50% C. 基因型为 XABXab 的雌果蝇产生了基因型为 XAb、XaB 的卵细胞,原因是减数分裂时同源染 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D. 等位基因 A/a 和 B/b 的遗传既符合伴性遗传又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控制果蝇眼色和刚毛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属于连锁关系,控制体色的基 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体色和眼色的遗传及体色与刚毛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只考虑刚毛性状,正常刚毛杂合子雌蝇与正常刚毛雄蝇杂交,得到的 F1 雌果蝇 XBXB : XBXb=1:1 , F1 雄 果 蝇 XBY : XbY=1:1,F1 自 由 交 配 , 则 后 代 雌 果 蝇 中 杂 合 子 占 3/4×1/2+1/4×1/2=1/2 ,A 错误; B、基因型为 DdXabY 的雄果蝇减数分裂产生的雄配子中含有突变 d 基因的概率是 1/2,含有突 变 ab 基因的概率是 1/2,雄配子中不含突变基因的概率是(1-1/2)×(1-1/2)=1/4,含突变基 - 6 - 因的概率是 1-1/4=3/4,B 错误; C、基因型为 XABXab 的雌果蝇产生了基因型为 XAb、XaB 的卵细胞的原因可能是四分体时期同源 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C 正确; D、等位基因 A/a 和 B/b 都位于 X 染色体上,其遗传符合伴性遗传但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 律,D 错误。 故选 C。 7. 普通西瓜是二倍体。把二倍体西瓜的幼苗用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可以得到四倍体植株。用 四倍体植株做母本、二倍体植株做父本,进行杂交得到三倍体植株,此三倍体植株在二倍体 植株花粉的刺激下,会结出无子西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诱导形成四倍体时,一般是把秋水仙素溶液滴在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 B. 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后代,说明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仍然是同一 个物种 C. 上述过程获得的无子西瓜有时也会有少量种子原因是三倍体植株发生了基因重组 D. 上述四倍体植株的体细胞都含有 4 个染色体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多倍体育种: 原理:染色体变异; 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 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动,使得已经加倍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细胞也无法分裂。当秋水 仙素的作用解除后,细胞又恢复正常的生长,然后再复制分裂,就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 细胞。 【详解】A、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是秋水仙素常处理的部位,因为芽尖有丝分裂旺盛,有利 于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A 正确; B、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的三倍体后代不可育,说明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不 属于同一个物种,B 错误; C、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可能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移向细胞一极,另外两 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移向另一极可以形成正常的配子,从而形成少量的种子,C 错误; D、上述四倍体植株是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得到的,其根细胞中含有 2 个染色 - 7 - 体组,D 错误。 故选 A。 8. 为了控制蚊子的数量,某地区用杀虫剂杀灭蚊子的幼虫——孑孓,从 1964 年开始用药,至 1967 年中期停用。如图是五年间孑孓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曲线,S 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R 表示 杀虫剂抗性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 1967 年,RS、SS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4%和 1%,则 S 的基因频率为 2.5% B. RR的个体在 1969 年中期几近消失,说明在没有杀虫剂的环境下,基因型为 RR 的幼虫生存 适应能力低于 SS 的幼虫 C. 不再使用杀虫剂后,该地区蚊子的 S 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 D. 在该过程中杀虫剂首先诱发基因突变产生出 R 基因,随后又起选择作用,使 R 基因频率增 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2、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 3、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4、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 (1)S 的基因频率=SS 的基因型频率+RS 的基因型频率×1/2; (2)R 的基因频率=1-S 的基因频率。 - 8 - 【详解】A、根据题意 RS、SS 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4%和 1%,则 S 的基因频率=1%+4%×1/2=3%, A 错误; B、根据进化论观点,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 1967 年中期停用杀虫剂后,RR 基因型 频率下降,SS 型上升,说明无杀虫剂环境下,RR 基因型幼虫比 SS 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 低,B 正确; C、不再使用杀虫剂后,RR 基因型频率下降,SS 型上升,该地区蚊子的 S 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 C 错误; D、在该过程中杀虫剂的使用是选择因素,但不是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基因突变发生在使用 杀虫剂前,D 错误。 故选 B。 9. 生物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神经调节中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其中甲、乙是两 个电流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刺激 a 处,甲和乙都会偏转,乙偏转 2 次 B. 刺激 a 处引起的甲偏转的情况,实际上反映了该处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又到静息 电位的变化 C. 根据分别刺激 a 处和 b 处引起的乙偏转的情况可以判断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 D. 除去 c 处的神经递质后,再刺激 a 处,甲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 为外正内负;兴奋时,产生兴奋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刺激 a 处,电流计乙的左侧先兴奋,右侧后兴奋,会发生两次偏转;电流计甲指 针一极放在膜内,一极放在膜外,刺激 a 处时,甲所在处会兴奋,甲发生偏转,A 正确; - 9 - B、电流计甲所在位置,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产生兴奋的膜电位 变为外负内正,所以,刺激 a 处引起的甲偏转的情况,实际上反映了该处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到 动作电位又到静息电位的变化,B 正确; C、刺激 a 处,电流计乙发生两次偏转;刺激 b 处,电流计乙发生一次偏转,说明兴奋在突触 处传递的方向是从左向右,C 正确; D、除去 c 处的神经递质后,兴奋不能传递到突触后膜,乙偏转一次,D 错误。 故选 D。 10.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分 析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细胞既有内分泌的功能又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可将高级中枢传来的神经信息转变为 激素信息 B. 动物生命活动的节律性与下丘脑有关 C. 切除下丘脑后,小鼠的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能力会丧失 D. 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的分级调节可以使机体在寒冷环境中加快代谢、促进产热,利于御 寒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下丘脑中有一些细胞既保持典型神经细胞的功能,又具有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它 能将神经传导的电信号转变为激素传递的化学信息,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有机地联系起来, 共同发挥调节作用,A 正确; B、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 正确;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切除小鼠的下丘脑,体温调节能力会完全丧失, 但血糖的调节能力还可以直接通过激素调节来完成,不会完全丧失,C 错误; D、寒冷环境中,可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的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 - 10 - 激素使细胞代谢加快、促进产热,利于御寒,D 正确。 故选 C。 11. 科研人员研究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鼠生长的影响,他们选用日龄相同的健康鼠进行实验, 先对鼠进行摘除手术后,饲养一段时间,再随机分组,对不同组别的鼠进行不同的注射处理 30 天,定期测量鼠的体重,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同组别鼠的数量应该相同 B. 不同组别摘除的器官不同,生理盐水组只做假手术处理,不摘除垂体和胰腺 C. 从图中可以看出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鼠的生长有协同效应 D. 每只鼠的单位体重注射量应该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如图:本实验小鼠应该都摘除垂体和胰腺,然后分四组实验:1、注射生理盐水;2、注射等 量胰岛素;3、注射等量生长激素;4、注射等量胰岛素和生长激素。 【详解】A、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所以不同组别鼠的数量应该相同,A 正确; B、不同组别摘除的器官应该相同,B 错误; C、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同时使用,小鼠体重最大,说明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鼠的生长有协同效 应,C 正确; D、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所以每只鼠的单位体重注射量应该相同,D 正 确。 - 11 - 故选 B。 12. 科研人员研究肥胖与血糖调节的关系,他们给志愿者一次性口服足量的浓葡萄糖液,然后 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浓度,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口服葡萄糖后,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效率要低于正常体重者 B. 由图可知,肥胖者体内的血糖调节只有激素调节 C. 图中血糖浓度下降与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有关 D. 肥胖者如果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可能使胰岛 B 细胞衰竭而罹患糖尿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口服葡萄糖后血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而肥胖者血糖含量下降速度较快;口服葡 萄糖后肥胖者胰岛素含量变化较大。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口服葡萄糖后肥胖者的血糖值虽然比非肥胖者降低稍低,但肥胖 者的胰岛素浓度远高于非肥胖者,所以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效率要低于非肥胖者,A 正确; B、血糖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B 错误; C、图中血糖浓度下降与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有关,C 正确; D、肥胖者如果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可能使胰岛 B 细胞衰竭,胰岛素分泌不足而罹患糖尿病, D 正确。 故选 B。 13.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在十九世纪研制出了狂犬疫苗,下表是他所做的实验。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现象 - 12 - 1 用新鲜的已感染狂犬病毒的兔脊髓提取物注射正常兔 兔发病 2 用干燥了几天的已感染狂犬病毒的脊髓提取物注射正常兔 兔发病程度减轻 3 用干燥了 14 天的已感染狂犬病毒的脊髓提取物注射正常兔 兔不发病 4 实验 3 完成后再注射新鲜的已感染狂犬病毒的脊髓提取物 兔不发病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 1 说明新鲜的已感染狂犬病毒的兔脊髓提取物能够引发家兔发生免疫反应 B. 巴斯德实验中的兔脊髓提取物,随着干燥处理时间的延长,致病性越来越弱 C. 干燥了几天的已感染狂犬病毒的脊髓提取物可以作为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D. 实验 4 中的兔发生的免疫反应比实验 3 中的更强更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中巴斯德实验过程,兔脊髓提取物的作用是提供抗原,进行干燥处理的目的是降低 狂犬病毒的毒性;通过对比表格中巴斯德实验组别 1、2、3 可知,能作为狂犬疫苗的是干燥 了 14 天的已感染狂犬病毒的兔脊髓提取物。 【详解】A、实验 1 说明新鲜的已感染狂犬病毒的兔脊髓提取物中有抗原(狂犬病毒)能够引 发家兔发生免疫反应,A 正确; B、由实验 2 可知,实验中的兔脊髓提取物,随着干燥处理时间的延长,致病性越来越弱,B 正确; C、对比实验 1、2、3 可知干燥了 14 天的已感染狂犬病毒的脊髓提取物可以作为疫苗进行免 疫预防,C 错误; D、实验 3 完成后产生了记忆细胞,再注射同种抗原,实验 4 中的兔发生的免疫反应比实验 3 中的更强更快,D 正确。 故选 C。 14. 科学家研究种子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作用得到如下图像(其中 CTK 是细胞分裂素、GA 是赤霉素、IAA 是生长素、ABA 是脱落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3 - A. 种子的发育受多种内源激素的共同调控 B. 可以判断在种子发育的前期和后期,细胞分裂旺盛,细胞数目增多 C. 许多植物种子具有休眠的现象,主要与种子内 CTK 含量高有关 D. 当外界温度、光照、水分等发生变化时,种子的发育不受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 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 性表达的结果。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 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A、据图可知,种子的发育受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脱落酸等多种内源激素 的共同调控,A 正确; B、据图可知,在种子发育的前期,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多,细胞分裂旺盛,细胞数目增多,而 种子发育的后期,细胞分裂素含量较低,B 错误; C、许多植物种子具有休眠的现象,主要与种子内 ABA 含量高有关,C 错误; 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 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D 错误。 - 14 - 故选 A。 15. 澳大利亚草原最初没有兔,1859 年有人放生了 24 只欧洲兔。这些兔急剧繁殖,严重影响 了本地物种的生存。为了控制兔的数量,人们先后引入了狐狸和黏液瘤病毒(仅对欧洲兔致 命)。如图是引入前后欧洲兔和袋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 a 年之前,袋鼠与欧洲兔的种群增长率不同 B. 黏液瘤病毒与欧洲兔是寄生关系,狐狸与袋鼠是竞争关系 C. 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可能引起其他物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 D. 如果对欧洲兔的数量不进行控制,可能会导致澳大利亚草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 年之前欧洲兔急剧增加,呈现“J”型曲线,而袋鼠减少,引入狐狸后欧洲兔数量小 幅度减少,而袋鼠仍然减少,说明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引入黏液瘤病毒后,欧洲 兔的数量减少,而袋鼠的数量恢复。 【详解】A、a 年之前,袋鼠数量减少,欧洲兔类似于 J 型增长二者种群增长率不同,A 正确; B、袋鼠与欧洲兔是同营养级间的竞争关系,a-b 年间引入狐狸后欧洲兔数量下降的同时袋鼠 数量也下降,说明狐狸和袋鼠之间是捕食关系,B 错误; C、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可能引起其他物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如天敌数量减少会导致被捕 食者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C 正确; D、0→a 年为欧洲兔进入澳洲大草原初期,欧洲兔种群数量近似呈“J“型增长;若不对欧洲兔加 - 15 - 以防治,就可能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D 正确。 故选 B。 二、选择题: 16. 胆固醇在血液中以 LDL(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运输。如果胆固醇在血液中含量过高,会 在血管壁上沉积,造成血管堵塞,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冠心病。下图表示人体细胞 内胆固醇的来源及调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LDL 受体基因缺陷的人比正常人更易患动脉粥样硬化 B. 正常人如果饮食不合理,缺乏运动,可能会患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是冠心病 C. LDL 可以从细胞膜的任意部位被吸收进入细胞 D. 细胞对胆固醇的合成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1、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据图分析,血浆中的 LDL 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以内吞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内过多的 胆固醇,抑制 LDL 受体的合成(转录和翻译),抑制乙酰 CoA 转化为胆固醇。 【详解】A、LDL 受体基因缺陷的人,胆固醇在血液中含量过高,会在血管壁上沉积,造成血 管堵塞,比正常人更易患动脉粥样硬化,A 正确; B、正常人如果饮食不合理,摄入胆固醇过多,缺乏运动,会造成胆固醇在血液中含量过高, 可能会患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是冠心病,B 正确; C、胆固醇在血液中以 LDL(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运输,携带胆固醇的 LDL(低密度脂蛋白) 与细胞膜上的 LDL 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细胞,C 错误; D、由图中可知组织细胞中胆固醇过多时,细胞通过抑制乙酰 CoA 转化为胆固醇,以减少自身 - 16 - 的胆固醇合成;抑制 LDL 受体基因的转录,减少 LDL 受体的合成,从而减少 LDL 的摄取;属于 负反馈调节,D 正确。 故选 ABD。 17. 小麦籽粒的颜色由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所控制,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就表现红色, 只有全隐性为白色。下列对各杂交实验双亲基因型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红粒×红粒→3 红粒:1 白粒②红粒×红粒→63 红粒:1 白粒 ③红粒×红粒→7 红粒:1 白粒④红粒×白粒→7 红粒:1 白粒 A. ①杂交实验中双亲的基因型组合共有 5 种 B. ②杂交实验中双亲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C. ③杂交实验中双亲的基因型组合只有一种 D. ④杂交实验中双亲的基因型是确定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设小麦籽粒的颜色由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A/a、B/b、C/c 控制,由题意知,这三对基因遵循自 由组合定律,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遵循分离定律,因此等位基因对数较多的自由组合问题, 可以先分解成若干分离定律问题,对每一个分离定律进行解决,然后再组合成自由组合定律 问题。 【详解】 A、由于①红粒×红粒→3 红粒:1 白粒 ,可推知亲本可能有 1 对等位基因是杂合子 自 交 , 其 余 2 对 是 隐 性 纯 合 子 自 交 的 方 式 , 故 亲 代 基 因 型 可 以 为 Aabbcc×Aabbcc 、 aaBbcc×aaBbcc、 aabbCc×aabbCc,共有 3 种基因型组合,A 错误; B、由于②红粒×红粒→63 红粒:1 白粒,可推知亲本为 3 对基因都是杂合子自交,即亲代基因 型为 AaBbCc×AaBbCc,双亲的基因型相同,B 错误; C、由于③红粒×红粒→7 红粒:1 白粒,可推知亲代基因型可以为 AaBbcc×aabbCc、 AabbCc×aaBbcc、 aaBbCc×Aabbcc,双亲的基因型组合有 3 种,C 错误; D、由于④红粒×白粒→7 红粒:1 白粒,可推知亲代基因型一定为 AaBbCc×aabbcc,D 正确。 故选 D。 18. 某研究小组调查了 4 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绘成如下系谱图。下列对 4 种病最可能的遗传 方式及部分个体基因型的分析正确的是( ) - 17 - A. 系谱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甲-7 与甲-9 都是 Aa 的概率为 4/9 B. 系谱乙为 X 染色体显性遗传,乙-9 为 XBXb,其致病基因最终来自于乙-2 C. 系谱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丙-3、丙-7、丙-8 的基因型都是 Cc D. 系谱丁为 Y 染色体遗传,丁-3 为 XYD,家系中的女性个体都不含致病基因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甲,由于 5、6 号均为患者,他们的女儿 8 号表现正常,可推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病; 2、分析图乙,由于 2 号患病,但她的儿子 7 号患病、5 号正常,可排除 X 染色体隐性遗传, 该家系具有“男病母女病”的特点,最可能是伴 X 显性遗传病; 3、分析图丙,由于 3、4 号均正常,但是有一个患病的女儿 6 号,可推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 性; 4、分析图丁,由于 5、6 号均正常,但他们有患病的儿子,说明丁为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甲-5、甲-6 的基因型都为 Aa,甲-7 和甲-9 的基因型都为 1/3AA、2/3Aa,故甲-7 与甲-9 都是 Aa 的概率为 2/3×2/3=4/9,A 正确; B、由分析可知,乙最可能为 X 染色体显性遗传,则乙-7 的基因型为 XBY,乙-8 的基因型为 XbXb, 乙-9 为 XBXb,乙-9 的致病基因来自乙-7,最终来自于乙-2,B 正确; C、由分析可知,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丙-6 的基因型为 cc,丙-3、丙-4 的基因型为 Cc,丙 -7、丙-8、丙-9、丙-10 的基因型均为 Cc,C 正确; D、由于丁-5 表现正常,而丁-7 和丁-10 都为患者,故该病不可能是伴 Y 染色体遗传,D 错误。 故选 ABC。 19. 下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整理的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相关物质,Ⅰ、 Ⅱ、Ⅲ、Ⅳ表示参与调节的系统,甲乙、丙、丁表示四种液体,A、B 表示相关过程。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 18 - A. 口服药物后,药物分子要作用于靶细胞离不开Ⅰ、Ⅳ系统的作用 B. 当吃的食物过咸时,在垂体释放的激素作用下,B 过程会加强 C. 给病人输入的 NaCl 溶液会按照体液中甲乙丙丁的含量比进入各种体液 D. 甲乙丙丁四种液体所含的物质种类和含量有差别,其中乙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答案】AB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参 与调节的系统,依次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①、②、③、④表示 相关物质,依次是食物、二氧化碳、氧气、尿液。甲、乙、丙、丁依次是细胞内液、血浆、 组织液和淋巴。A 表示淋巴转化为血浆,B 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 【详解】A、口服药物后,药物分子要经过Ⅰ(消化系统)进入血浆中,再经过Ⅳ(循环系统) 运输,作用靶细胞,A 正确; B、当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 过程 会加强,即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加强,从而使尿量减少,B 正确; C、给病人输入的 NaCl 溶液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90%来源于 Na+和 Cl-, 输入的 NaCl 大部分在细胞外液(由乙、丙和丁组成),进入甲(细胞内液)比较少,C 错误; D、乙、丙、丁依次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它们的物质种类和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甲为细胞 内液,其含的物质种类和含量与乙、丙和丁相差很大,D 错误。 - 19 - 故选 AB。 20. 我国西北某山区陡坡地经过封山育林后,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优势物种分别是甲、丙、乙,它们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陡坡地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三个物种在共存期间存在竞争关系,在竞争中最占优势的是乙 C. 在 O→b 年份,丙种群数量增加是由于丙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在 b→c 年份,甲、丙种群密度的变化,与丙更能耐受弱光有关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 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甲在生长一段时间后很快消失了,属 于一年生的草本,丙是多年生的草本,乙是灌木。 【详解】A、由于是封山育林后的演替,所以是次生演替,A 错误; B、三个物种在共存期间有共同的生存需求,是竞争关系,乙是灌木,该植物接受的光照最多, 在竞争中最占优势,B 正确; C、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增加,C 正确; D、在 b→c 年份,灌木增多,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由于物种丙能耐受弱光,种群密度逐 渐降低到相对稳定,D 正确。 故选 BCD。 - 20 - 三、非选择题: 21. 细胞自噬就是细胞通过溶酶体降解自身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细胞通过自噬 可以重复利用有用的物质,确保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下图表示一种常 见的细胞自噬过程。 (1)在细胞自噬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溶酶体中的___________,该过程分解产物的去向是 __________。 (2)一般来说,细胞自噬___________(填“有利于”或“不利于”)细胞生存。细胞自噬不 同于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指___________的过程。 (3)图示过程显示了细胞内的不同生物膜在___________上紧密联系,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 之间的___________。 (4)酵母菌细胞的液泡和动物细胞中溶酶体的作用相似,科学家以突变型酵母菌(液泡内缺 乏降解酶)和普通型酵母菌为材料,研究液泡与细胞自噬之间的关系。其中以___________型 酵母菌作为实验组,___________型酵母菌作为对照组,两组酵母菌同时进行饥饿培养,一段 时间后发现___________型酵母菌细胞中会出现自噬体大量堆积在液泡的现象。据此推测,当 环境中营养物质缺乏时细胞的自噬作用会___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答案】 (1). 多种水解酶 (2). 在细胞内被利用或排出细胞外 (3). 有利于 (4).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 (5). 结构和功能 (6). 协调配合 (7). 突变 (8). 普通 (9). 突变 (10). 增强 【解析】 - 21 - 【分析】 由图可知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 溶酶体,这样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可以分解损伤或衰老的细胞器。 【详解】(1)细胞自噬起主要作用的是溶酶体内的多种水解酶,分解产物中有用的留下,无 用的排出,则去向为在细胞内被利用或排出细胞外。 (2)一般来说,细胞自噬降解的是衰老的或受损的结构,对生物细胞而言,有利于细胞生存, 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基因控制下的程序化死亡的过程,即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 (3)图示显示不同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体现了各种膜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4)对照组是在自然状态下,未经处理的组,故以突变型为实验组,普通型为对照组,突变 型无法自噬,故一段时间后突变型酵母细胞会出现自噬体大量堆积在液泡,当环境中营养缺 乏时,受损或衰老的结构会多,故自噬作用会增强。 【点睛】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并吞噬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 细菌。 22. 科研人员研究光照强度对甲乙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他们测定了不同光照强度放下 O2 释放量和吸收量的变化,得到如图曲线,整个过程中两种植物的呼吸作用保持不变。 (1)由图判断,两种植物更适宜在弱光下生活的是__________(填“甲”或“乙”),原因 是__________。 (2)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两种植物呼吸作用强度的大小关系是甲_________乙(填“大 - 22 - 于”“等于”或“小于”)。 (3)在光照强度为 d 时,甲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大于乙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速率,依据是 _________。此光照强度下,甲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需要的 CO2 来源于_________,限制乙 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 (4)科研人员继续研究了温度对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得到下表所示的结果。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 CO2 吸收 量(mg/h) 1.0 1.75 2.5 3.25 3.75 3.5 2.85 黑暗中 CO2 释放 量(mgh) 0.5 0.75 1.0 1.5 2.25 3.0 3.40 可以判断出光合作用速率最大时的温度为_________________℃。假设每天光照 12 小时,最 有利于甲植物生长的温度是_________℃。 【答案】 (1). 乙 (2). 与甲相比,乙的光补偿点及光饱和点都较低 (3). 大于 (4). 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速率等于净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速率的和。 光照强度为 d 时,两种植物净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速率相等,而呼吸速率甲大于乙 (5). 呼 吸作用产生的 CO2 和从外界吸收的 CO2 (6). CO2 浓度 (7). 30 (8). 20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 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 加而减弱。 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 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 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1)由图判断,与甲相比,乙的光补偿点及光饱和点都较低,因此与甲相比,乙更 适宜在弱光下生活。 - 23 - (2)光照强度为 0 时与乙相比,甲 O2 释放量更大,因此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两种植物呼吸作 用强度的大小关系是甲大于乙。 (3)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速率等于净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速率的 和。光照强度为 d 时,两种植物净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速率相等,而呼吸速率甲大于乙,所 以甲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大于乙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速率。此光照强度下,甲植物光合速率 大于呼吸速率,叶肉细胞光合作用需要的CO2来源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和从外界吸收的CO2。 (4)光合作用速率=光照下 CO2 吸收量+黑暗中 CO2 释放量。30℃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假设 每天光照 12 小时,一昼夜 CO2 吸收量=12×(光照下 CO2 吸收量-黑暗中 CO2 释放量),20℃时 一昼夜 CO2 吸收量最大,最有利于甲植物生长。 【点睛】熟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的影响机理、掌握光合与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其应用是 解答本题的关键。 23.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自己的 DNA(mtDNA)、tRNA 和核糖 体,能独立合成蛋白质。下图表示线粒体中部分蛋白质的来源,其中 TOM 和 TIM 分别表示 线粒体外膜和内膜上的蛋白质转运酶复合体。 - 24 - (1)线粒体 DNA(mtDNA)是双链环状结构,它存在于__________。 (2)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进行__________的主要场所,其内膜上参与反应的[H]来自于 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 (3)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明显多于外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 TOM 和 TIM 是由细胞核基因编码的,如果这些基因发生突变,导致 TOM 和 TIM 异常,线粒体功能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受到影响。如果编码线粒体内膜上某 种蛋白质的 mtDNA 基因出现突变,导致细胞供能障碍、个体出现病症,则该病典型的遗传特 点是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孟德尔定律。 【答案】 (1). 线粒体基质 (2). 有氧呼吸 (3).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4). 内 膜面积大于外膜,内膜上分布着大量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蛋白质 (5). 会 (6). 不遵循 【解析】 【分析】 - 25 - 1、有氧呼吸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细胞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 量的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 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 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2、线粒体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内含少量 DNA、RNA 和核糖体,是能进行半自主复制的 细胞器;叶绿体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内含少量 DNA、RNA 和核糖体,是能进行半自主 复制的细胞器;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只含有一种细胞器是核糖体,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含 有 DNA 和 RNA。 【详解】(1)线粒体 DNA(mtDNA)是双链环状结构,它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能控制蛋白 质的生物合成,因此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2)根据有氧呼吸过程可知,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内膜上参与反 应的[H]来自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3)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该过程中需要酶的催化,因此其上附着了与有 氧呼吸第三阶段有关的酶,同时内膜面积由于向内凹陷形成嵴而大于外膜面积,因此线粒体 内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明显多于外膜。 (4)已知 TOM 和 TIM 是由细胞核基因编码的,如果这些基因发生突变,导致 TOM 和 TIM 异 常,线粒体功能会受到影响,因为这些蛋白质参与了线粒体的结构组成。如果编码线粒体内 膜上某种蛋白质的 mtDNA 基因出现突变,导致细胞供能障碍、个体出现病症,则该病典型的 遗传特点是不遵循孟德尔定律,因为孟德尔遗传定律研究的是核基因的遗传规律。 【点睛】熟知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析图中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 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4. 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产生的一种抗真菌的化学物质。用两个无法产生豌豆素的突变纯系 (品系 1 和品系 2)及野生型纯系豌豆进行杂交,得到如下结果。 杂交 F1 表现型 F2 表现型 甲:品系 1×野生型 有豌豆素 3/4 有豌豆素,1/4 无豌豆素 乙:品系 2×野生型 无豌豆素 3/4 无豌豆素,1/4 有豌豆素 丙:品系 1×品系 2 无豌豆素 13/16 无豌豆素,3/16 有豌豆素 (1)品系 1、品系 2 和野生型豌豆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 - 26 - 定该性状的基因若是一对,用 A/a 表示;若是二对,用 A/a、B/b 表示;以此类推) (2)取丙组的 F2 个体分别自交,则无豌豆素个体自交后代中有豌豆素个体占__________,有 豌豆素个体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 (3)取甲组 F1 与乙组 F1 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要确定杂交后代中无豌 豆素的基因型,请写出最简便的实验方案并分析结果和结论。 ①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bb (2). AABB (3). AAbb (或 aaBB) (4). 5/52 (5). 无豌豆 素:有豌豆素=1:5 (6). 无豌豆素:有豌豆素=1:1 (7). 取杂交后代的无豌豆素个体分别 自交,统计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8). 若自交后代无豌豆素:有豌豆素=3:1,则该个体基 因型为 AABb(或 AaBB) 若自交后代无豌豆素:有豌豆素=13:3,则该个体基因型为 AaBb 【解析】 【分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丙组中 F2 有 3/16 有豌豆素,且无豌豆素:有豌豆素=13:3,和为 16,故该 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 F1 为无豌豆素,基因型为 AaBb,F1 自交,F2 的比例为 A-B-:A-bb:aaB-:aabb=9:3:3:1,并可进一步推知,无豌豆素的基因型为 A-bb 或 aaB-,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无豌豆素基因型为 A-bb 或 aaB-,又因野生型豌豆能产豌豆素, 且为纯系,故其基因型为 AAbb 或 aaBB;设野生型基因型为 AAbb,则无豌豆素为 aaB-,则甲 组中品系 1×野生型→F1 均为有豌豆素,且 F2 出现 3:1 的分离比,故 F1 应为单杂合,基因型为 Aabb,则品系 1 的基因型为 aabb;由乙组可知,品系 2×野生型 AAbb,F2 中无豌豆素:有豌 豆素=3:1,故 F1 应为 AABb,则品系 1 基因型为 AABB。(若野生型为 aaBB,进行上述推导,可 得相同结果)。 (2)设有豌豆素为 A—bb,丙组 F1 基因型为 AaBb,F2 无豌豆素个体自交,后代有豌豆素(A-bb) 的有 2/13AABb、4/13AaBb,则产生无豌豆素的概率为(2/13×1/4)+(4/13×3/4×1/4)=5/52; 有豌豆素个体基因型为 2/3Aabb、1/3AAbb,令其自交,则子代有豌豆素的无豌豆素 aabb 的比 例为 2/3×1/4×1=1/6,则有豌豆素为 1-1/6=5/6,故无豌豆素:有豌豆素=1:5。(有豌豆素为 aaB— 的计算结果相同)。 (3)甲组 F1 基因型为 Aabb,乙组 F1 基因型为 AABb,两者杂交,子代 AABb(或 AaBB):AaBb: - 27 - AAbb:Aabb=1:1:1:1,表现为无豌豆素:有豌豆素=1:1;杂交后代中无豌豆素的基因型为 AABb 或 AaBb,若要对其进行确定,对植物而言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取杂交后代的无豌豆素个体 分别自交,统计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自交后代无豌豆素:有豌豆素=3:1,则该个体基 因型为 AABb(或 AaBB);若自交后代无豌豆素:有豌豆素=13:3,则该个体基因型为 AaB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以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根据基因 突变的概念进行相关判断;能够根据表格中后代的表现型判断亲本的基因型,并利用基因的 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计算。 25.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禾谷类种子萌发时赤霉素(GA)能诱导种子中α一淀粉酶的合成。如图 1 所示(盾片是禾谷类种子的子叶,位于胚和胚乳之间)。 (1)种子萌发时,幼胚合成的赤霉素诱导合成α-淀粉酶的部位是种子的____________,α-淀 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发生在种子的____________。此外,赤霉素还能诱导纤维素酶的活性,促进 细胞壁分解,从而促进____________和种子萌发。 (2)某生物活动小组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赤霉素能诱导种子α-淀粉酶的合成,他们选取一些小 麦种子,对种皮进行消毒处理,并切成甲(无胚)、乙(有胚)两部分(如图 2)。现有两种试 剂,丙:赤霉素溶液(适宜浓度)、丁:蒸馏水。 - 28 - ①请利用以上材料和试剂完成下表的实验设计____________(料和试剂填甲、乙等代号)。 使用材料 加入试剂 测定物名称 实验组 对照组 ②如果上述假设正确,则测定物的量的变化曲线是下图的:实验组——____________;对照组 ——____________。 【答案】 (1). 糊粉层 (2). 胚乳 (3). 细胞伸长 (4). 甲 丙 淀粉酶/淀粉 甲 丁 淀粉酶/淀粉 或 乙 丁 淀粉酶/淀粉 甲 丁 淀粉酶/淀粉 (5). 如选淀粉酶为测定物,则应为 C 和 D (6). 如选淀粉为测定物,则应为 A 和 B【解 析】 【分析】 根据实验的目的、假设方向、实验步骤,如果假设成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有不同的结果, 而且这一不同的结果还要因测定物的不同而不同。对照实验的条件要求实验组有赤霉素,对 照组没有赤霉素。注意赤霉素的来源有两个:可直接加入,又可由种子的胚产生提供。 【详解】(1)由图可知,种子萌发时,幼胚合成的赤霉素诱导合成α-淀粉酶的部位是种子的糊 - 29 - 粉层,α-淀粉酶再分泌到胚乳中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供胚生长需要。此外,赤霉素还能诱 导纤维素酶的活性,促进细胞壁分解,从而促进细胞伸长和种子萌发。 (2)赤霉素能诱导淀粉酶的合成,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此题主要考查实验设计的基 本原则--对照实验,对照实验的条件要求实验组有赤霉素,对照组没有赤霉素。因为赤霉素的 来源有两个:可直接加入,又可由种子的胚产生提供。若直接加入,则材料选择都用甲部分, 试剂的选择实验组加入赤霉素,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若赤霉素由种子的胚来提供,则 材料选择一个用甲部分,一个用乙部分,试剂的选择都用蒸馏水。测定物质即可测定淀粉酶 的生成量,也可测定淀粉的减少量。若假设成立,实验组淀粉酶增加,对应坐标曲线为 C,淀 粉的数量减少,对应曲线为 A;对照组淀粉酶的数量基本不变而且数量减少,对于曲线为 D, 淀粉的数量基本不变而且数量多,对于曲线为 B。 【点睛】该题通过研究性学习题目,考查学生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解题技巧:①阅读文字材料、图表材料,提取试题中关键信息(找出新信息、已知信息); ② 理解信息、整合信息;③运用信息、准确作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