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卷(五)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卷(五)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冲刺卷(五)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代谢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蓝藻和小球藻都有细胞壁,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 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 C. 胆固醇是动植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D. 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其中含光合色素的这两类细胞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和小球藻等;细胞凋亡过程中也有新蛋白质的合成,这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核、线粒体中含有DNA,可发生DNA复制和转录,核糖体可发生翻译过程,它们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详解】蓝藻细胞有细胞壁,细胞内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小球藻也有细胞壁,细胞内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它们都含有DNA和RNA,都能发生DNA复制、转录等,核糖体上完成翻译过程,这些过程中都要发生碱基互补配对,B正确;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C错误;细胞凋亡过程中涉及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所以有新蛋白质的合成,这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点睛】注意:胆固醇只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2.下图是某哺乳动物(基因型为YyRr)的一组细胞分裂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丁细胞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有两种类型 B. 乙细胞分裂后将直接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 C. 丙细胞通过异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可形成丁细胞 - 17 -‎ D. 丁细胞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中细胞图:甲细胞分为上下两套大小形态和颜色都相同的染色体,但每一套染色体中存在两对同源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细胞中左数第一对上下两条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中存在R和r基因,说明该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乙细胞由于细胞质分裂不均等,细胞内染色体上下两套染色体正好是2对同源染色体在分离,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初级卵母细胞;丙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两条含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着丝点排在赤道板,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丁细胞含三条染色体,无染色单体,其中有两条大小、形态相同,颜色说明来源不同(父母各一条),说明该细胞是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或第二极体,但由于存在同源染色体,说明形成该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出现异常(含R、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形成甲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形成乙、丙细胞发生过基因重组,形成丁的过程发生过染色体变异,A错误;乙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后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B错误;丙细胞通过减数第一次的异常分裂最终可形成丁细胞,C错误;丁细胞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含R、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D正确。‎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对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变化规律应十分熟悉;其次是能根据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区别细胞是否发生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降低黄瓜雌花的脱落率 B. 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喷洒果穗,可使葡萄提前成熟 C. 细胞分裂素促进果皮细胞分裂,加速果实脱落 D. 可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植物,促进植物增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 17 -‎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由于生长素既有防止落花落果,也有疏花疏果的作用,所以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类似物,可降低黄瓜雌花的脱落率,A正确;乙烯利是乙烯的类似物,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处理果穗,可使葡萄提前成熟,B正确;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果皮细胞,可促进细胞分裂,不会造成果实脱落,C错误;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植物,可促进植物增高,D正确。‎ ‎【点睛】熟悉各种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种类及其主要生理作用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4.某种群中基因型为AA个体占30%,Aa占60%。若该种群非常大,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和突变,则 A. 自交若干代,从子一代开始统计,每代A的基因顿率发生改变 B. 自交若干代,从子一代开始统汁,每代AA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C. 随机交配若干代,从子一代开始统计,每代A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 随机交配若干代,从子一代开始统计,每代AA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可知:该种群非常大,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和突变,当AA个体占30%,Aa占60%,则aa占10%,其自交后代,子代的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杂合子下降,纯合子上升;其自由交配子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不变。‎ - 17 -‎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该种群自交后代中,每代基因频率都不会发生改变,A错误;自交若干代,纯合子不分离,杂合子后代则同时形成等量AA,aa,如此A基因频率不变,但AA比例不断增加,B正确;随机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每代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C、D均错误。‎ ‎【点睛】注意规律总结:当种群非常大,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和突变时,其自交后代中,每代种群中基因频率不变,但基因型频率改变(纯合子频率增加,杂合子频率降低);其自由交配(随机交配)的每代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改变。‎ ‎5.下列各选项的叙述与所给概念模型不相符的是:‎ A. 若该图表示无氧呼吸,则E表示葡萄糖,F代表丙酮酸,G可代表CO2和酒精,H可代表乳酸 B. 若该图表示诱变育种,则E表示诱变因素,F代表处理材料,G.H可说明变异的不定向性 C. 若该图表示能量流动,则E表示羊摄人的食物,F代表羊同化的能量,G、H可分别代表被下一营养级摄人和排便的能量 D. 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则E表示抗原刺激,F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葡萄糖为呼吸底物,在细胞内进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的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CO2。‎ ‎2、在物理或化学诱变因素的作用下,对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等处理材料进行处理,可进行诱变育种,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可以创造出多种新类型的品种。‎ ‎3、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分解利用+下一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 ‎4、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 - 17 -‎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若该图表示无氧呼吸,E表示葡萄糖,F代表第一阶段的产物——丙酮酸,G和H可代表不同的第二阶段产物——CO2和酒精或乳酸,A正确;若该图表示诱变育种,由于突变的不定向性,E表示诱变因素,F代表处理材料,则G、H可说明变异的不定向性,B正确; 若该图表示能量流动,若E表示羊摄入的食物,它包括羊同化的能量和排除的粪便量,其中羊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羊的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才会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中,故C错误;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E表示抗原刺激,F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则G、H可分别代表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四个方面的知识(无氧呼吸的过程、诱变育种、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体液免疫的过程)一一熟悉才能完成。‎ ‎6.分析判断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 观察对象 染色剂 实验结果 ‎①‎ 花生子叶细胞脂肪颗粒 苏丹Ⅲ 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 ‎②‎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 健那绿 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 ‎③‎ 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溶液由黄变绿再变蓝 ‎④‎ 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着色 A. 上述表格中的观察对象、染色剂和实验结果对应叙述正确的有3项 B.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反应,浴液变成灰绿色 C.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可看到线粒体内膜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嵴 D. 实验①、②、④在染色之前,都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其目的相同 ‎【答案】B ‎【解析】‎ - 17 -‎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中学生物学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所检测的物质(结构)及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表格提示梳理相关知识点,结合问题分析综合进行解答。鉴定脂肪需要使用苏丹III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线粒体的观察需要使用健那绿染色呈蓝绿色;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需要用碱性染料对染色质(体)进行染色,如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可将其染成红色;据此答题。‎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表格中正确的描述有两项②和④,A错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反应,溶液变成灰绿色,B正确;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且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但这些都是亚显微结构,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C错误;实验②不能使用盐酸处理,因为健那绿是活性染料,只有保证细胞处于生活状态,这样才能观察到线粒体的真实外部形态和分布,D错误。‎ ‎【点睛】熟悉题中涉及的四个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下列有关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研究,请回答相关问题:‎ ‎(1)人红细胞中K+浓度比血浆中高30倍,而Na+浓度却只有血浆的1/6。红细胞维持膜内外K+、Na+不均匀分布_______________(“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TP。‎ ‎(2)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提取所有磷脂并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正好为红细胞细胞膜面积的两倍。其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成熟红细胞吸收的葡萄糖可通过________(“有氧”或“无氧”)呼吸产生ATP,当红细胞缺乏ATP时,会导致Na+进入多于K+排出、Ca2+无法正常排出,红细胞会因___________________而膨大成球状甚至破裂。‎ ‎(4)氟中毒会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细胞代谢。科学家用含不同浓度NaF的饮水喂养小白鼠,一段时间后,培养并测量小白鼠红细胞代谢产热及细胞内的ATP浓度,分别获得产热曲线和细胞内的ATP浓度数据如下,请回答:‎ ‎ ‎ - 17 -‎ ‎①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及结果判断,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分析细胞产热量及ATP浓度:B组产热量峰值和ATP浓度均低于A组,原因可能是:低浓度的NaF _______(“抑制”或“促进”)了细胞代谢中有关的酶的活性; C组产热量峰值高于A组而ATP浓度低于A组,原因可能是:高浓度的NaF __________(“抑制”或“促进”)了细胞代谢中有关的酶的活性,同时,由于损伤了细胞膜结构,细胞为维持正常的功能,需要消耗更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需要 (2). 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 (3). 细胞膜是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 (4). 无氧 (5). 渗透压升高吸水过多 (6). 不同浓度的NaF对能量代谢(或糖分解代谢产热量及细胞内的ATP浓度)的影响 (7). 抑制 (8). 促进 (9). ATP ‎【解析】‎ ‎【分析】‎ ‎(1)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比较:‎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 17 -‎ ‎(2)制备细胞膜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理由是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放在蒸馏水中吸水胀破,离心后可获得纯净的细胞膜,而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3)根据表格分析,A组是对照组,B、C是实验组,自变量是NAF浓度,因变量是ATP浓度(产热量).B组产热量峰值和ATP浓度均低于A组;C组产热量峰值高于A组而ATP浓度低于A组。‎ ‎【详解】(1)由于“人体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中K+的浓度高30倍,而红细胞中Na+的浓度却是血浆中的“1/6”,说明钾离子和钠离子的运输都是逆浓度进行运输的,所以红细胞运输钾离子和钠离子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主动运输通常都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ATP。‎ ‎(2)小鼠的成熟红细胞中提取所有磷脂并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正好为红细胞细胞膜面积的两倍.其原因是:①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②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 ‎(3)人的成熟红细胞吸收的葡萄糖,因为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当红细胞缺乏ATP时,会导致Na+进入多于K+排出、Ca2+无法正常排出,红细胞会因渗透压升高吸水过多而膨大成球状,甚至破裂。‎ ‎(4)①据表格分析,A组是空白对照组,BC是实验组,其中自变量是NaF浓度,因变量是ATP浓度(产热量)。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NaF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②根据曲线图和表格分析,B组产热量峰值和ATP浓度均低于A组,原因可能是低浓度的NaF抑制了细胞代谢中有关酶的活性,释放的能量减少。C组产热量峰值高于A组而ATP浓度低于A组,原因可能是高浓度的NaF促进了细胞代谢中有关酶的活性,释放的能量增加,则产热量增加;同时损伤了细胞膜结构,细胞为维持正常的功能,需要消耗更多ATP。‎ ‎【点睛】注意: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结构特征——无细胞核和细胞器,由此推断该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能再合成新的蛋白质,不能再进行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由于无核膜和细胞器膜的干扰,所以常常是提取制备细胞膜的最佳材料,也是研究某些其他科学实验的良好材料。‎ ‎8.下图甲所示①、②和③表示由自身免疫病引起糖尿病的三种发病机制,图乙表示人体内闰绍细胞(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神经调节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7 -‎ ‎(1)图甲中①所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______________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有一种青少年型(Ⅱ型)糖尿病患者,经检查发现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糖尿症状,最可能类似图示中的_________(填数字)。‎ ‎(2)图乙所示神经元轴突末端多次分支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的部分叫_____________,如果电刺激运动神经元1的某部位,则该细胞发生兴奋的部位跨膜运输的主要物质及方向是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运动神经元1兴奋对,通过闰绍细胞能抑制自身的兴奋性,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 ‎【答案】 (1). 葡萄糖浓度上升 (2). ③ (3). 突触小体 (4). Na+ 内流 (5). 相同 (6). 负反馈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甲中①、②和③是由三种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糖尿病,抗体Y1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抗体Y2直接作用于用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这两种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均减少。抗体Y3作用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导致患者的胰岛素无法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所以该类型的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正常单血糖浓度却居高不下。‎ 图乙中,由于闰绍细胞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当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和运动神经元1,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可使运动神经元1由兴奋状态恢复为抑制状态。‎ ‎【详解】(1)结合前面对图甲的分析,抗体Y1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抗体Y3‎ - 17 -‎ 作用于靶细胞,使得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造成的,同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正常,类似于图示中的③。‎ ‎(2)图乙所示神经元轴突末端多次分支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的部分叫突触小体,它与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如果电刺激神经元兴奋主要是因为Na+ 内流,膜内外发生电位逆转,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膜内外的电位分别与邻近未兴奋的部分出现电位差而形成局部电流,未兴奋部位受局部电流的刺激,Na离子通道继续打开而内流,兴奋则从原来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此过程中产生的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相同,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运动神经元1兴奋对,通过闰绍细胞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和运动神经元1,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可使运动神经元1由兴奋状态恢复为抑制状态,这是一种负反馈。‎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在于结合题意弄懂两个题图的含义,如题图甲中三种抗体的作用实质;题图乙中闰绍细胞作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起抑制效果是体现在自身不会产生兴奋,还是支配的神经元1和2不会兴奋等等。‎ ‎9.番茄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钙、钾、铁、锌、铜、碘等多种元素,含有的“番茄素”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含有的苹果酸、柠檬酸有帮助消化的功能,被称为神奇的菜中之果。番茄是二倍体(染色体数2N=24)。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番茄的红果(A)对黄果(a)为显性,果实二室(B)对多室(b)为显性,则番茄[0]这两对独立遗传的性状最多有__________种基因型,若F1代中红果、二室植株所占比例为3/8,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______。‎ ‎(2)低温处理番茄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推测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倍体番茄与二倍体番茄杂交后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某杂合二倍体番茄的花粉培育成的单倍体植株,有一部分单倍体在培养过程中能自然加倍成为二倍体植株。用该杂合二倍体番茄的叶肉细胞也能培育成二倍体植株,鉴别上述自然加倍植株与叶肉细胞植株的简便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9 (2). AaBb×aaBb、AaBb×Aabb (3). 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 (4). 36 (5). 将植株分别自交,子代性状表现一致的是自然加倍植株,子代性状分离的是叶肉细胞植株 ‎【解析】‎ - 17 -‎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控制番茄果色和果室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番茄的基因型共有3×3=9种。F1中红果、二室植株占3/8,即P(A_B_)=3/8,根据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可分解成3/4×1/2或1/2×3/4,所以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或AaBb×Aabb。‎ 低温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内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但不发生分离,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得到多倍体植株。通过花粉培育成的单倍体幼苗,经染色体加倍形成的二倍体都是纯合植株,其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详解】(1)在番茄果色和果室这两对性状中,控制各自性状的基因型各有3种(AA、Aa和aa,及BB、Bb和bb),由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基因间可自由组合,所以番茄的基因型共有3×3=9种。F1中红果、二室植株占3/8,即P(A_B_)=3/8,根据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可分解成3/4×1/2或1/2×3/4,所以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或AaBb×Aabb。‎ ‎(2)低温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内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但不发生分离,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若四倍体番茄(细胞内的染色体是二倍体番茄的2倍,有24×2=48条染色体)与二倍体番茄杂交可得到三倍体个体,由于前者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后者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有12条染色体,因此两者受精发育而成的后代体细胞中有36条染色体。‎ ‎(3)用某杂合二倍体番茄(Aa)的花粉培育成的单倍体植株(A和a),因染色体自然加倍而成为二倍体植株都是纯合植株(AA和aa),其自交产生的后代都不出现性状分离;由杂合二倍体番茄的叶肉细胞培育成二倍体植株仍然是杂合植株(Aa),其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要鉴定到底是单倍体因加倍形成的二倍体,还是杂合细胞培育而成的二倍体,只需让其各自自交,观察它们的后代是否出现性状分离即可。子代性状表现一致的是自然加倍植株,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的是叶肉细胞植株。‎ ‎【点睛】关键:解决本题(1)小题需要熟悉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的思想,如两对基因控制的个体基因型种类、表现型种类、将3/8分解为3/4×1/2或1/2×3/4,再推亲本中两对基因组成的基因型等。解决(2)小题关键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三倍体产生的实质:二倍体产生的配子含一个染色体组,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含2个染色体组,二者受精结合产生含3个染色体组的受精卵,即发育成三倍体。解决(3)小题关键要抓住单倍体育种得到的都是纯合子,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 - 17 -‎ ‎10.在某草原生态系统上生活着各种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组成该草原生态系统的应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呼吸消耗的能量为n,食草动物获得的植物量为x,摄入量为y,排出的粪便量为z,呼吸消耗量为a,自身含有的能量为b,在没有其他能量去路的情况下,能量在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 ‎(2)在干旱环境和雨季中蝗虫种群的K值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草原上的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答案】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y﹣z)∕m×100% 或(a+b)∕m×100% (3). 不相同 (4). 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森林生态系统简单(或草原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较少) (5).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6). 间接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种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即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占前一营养级同化量的百分率。‎ ‎3、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个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成为环境容纳量,即K值一般是不变的,但若环境条件明显改变,则其K值会改变。‎ ‎4、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5、生物多样性体现的价值包括三个方面: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其中直接价值体现在生物材料直接可以作为食用、工业原料、药用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对水土保持、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潜在价值指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1)组成草原生态系统除了题干所给的生产者(各种植物)、消费者(各种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应该还有非生物的物种和能量。结合题意,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的概念可知,植物获得的同化量=m,食草动物获得的同化量=y-z=a+b - 17 -‎ ‎,所以能量在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传递效率为(y﹣z)∕m×100% 或(a+b)∕m×100%。‎ ‎(2)在干旱环境和雨季中蝗虫生长的环境条件发生明显不同,导致蝗虫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K值不相同。由于草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食物网也没有森林生态系统中复杂,所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小。‎ ‎(3)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草原上的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属于生态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点睛】易错点:一是误认为K值都不会改变;二是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方法不清;三是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价值混为一谈,无法区别。‎ ‎11.采用自然发酵方法制作葡萄酒和葡萄醋,在发酵初期可见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改变条件后,酒香逐渐变成醋香。请回答:‎ ‎(1)葡萄酒的制作是要利用____________菌的发酵原理。发酵初期,溶液中产生的大量气泡是该菌进行_________(“有氧”或“无氧”)呼吸的产物。‎ ‎(2)发酵中期要检测是否有葡萄酒产生,取样后可用化学试剂__________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该试剂与酒精反应呈现____________色。‎ ‎(3)发酵后期,利用醋酸菌可以使酒精转化为醋酸,改变的条件应包括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并向发酵装置中____________。‎ ‎(4)若在发酵前用酒精对葡萄进行消毒处理,经自然发酵后产生的葡萄酒的量将_______(“增加”、“不变”或“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酵母 (2). 有氧 (3). 重铬酸钾 (4). 灰绿 (5). 30~35 (6). 充气 (7). 减少 (8). 消毒将导致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苗种减少 ‎【解析】‎ ‎【分析】‎ ‎1、果酒的制作原理:‎ ‎(1)用到的微生物是酒酵母 ,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它的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有氧时进行繁殖,无氧时进行酒精发酵),主要以出芽方式繁殖。‎ ‎①有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6O2+6H2O → 6CO2+12H2O+能量 ‎②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2)影响果酒发酵的主要环境条件有温度、氧气和pH。 ‎ - 17 -‎ ‎①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0℃ ; 酒精发酵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 。‎ ‎②酒精发酵过程中,要保持缺氧、酸性(PH值4.0~5.8)环境。‎ ‎③发酵检测:CO2使Ca(OH)2溶液变浑浊,也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2、果醋的制作原理:‎ ‎(1)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它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当氧气、糖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能将C2H5OH线分解为乙醛,在分解成CO2和醋酸。‎ ‎(3)发酵温度一般控制在30~35℃,属于好氧细菌,所以应及时向发酵装置中充气。‎ ‎【详解】(1)葡萄酒的制作原理是利用的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发酵初期,需要酵母菌的大量繁殖,所以提供一定的有氧环境,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能量,数量大增后可以使之后的发酵加快。‎ ‎(2)葡萄酒中含有酒精,酒精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若溶液变为灰绿色证明含有酒精。‎ ‎(3)醋酸菌的最适温度为30~35℃,属于好氧细菌,所以应及时向发酵装置中充气。‎ ‎(4)在发酵前用酒精对葡萄处理,会杀死一部分葡萄皮上带有的野生酵母菌,这会导致自然发酵的速度减慢,葡萄酒的量减少。‎ ‎【点睛】熟悉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和菌种来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植物修复技术之一是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收获植物后进行相应处理,就可将重金属移出土壤。下图为科学家尝试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培养符合植物修复技术要求的转基因烟草的流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7 -‎ ‎(1)将目的基因导入烟草细胞的方法与图中不同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种方法)。‎ ‎(2)获得目的基因后可采用__________技术进行扩增,该技术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基因能否在烟草细胞中稳定遗传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烟草细胞培养成烟草植株的技术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是通过直接培养转基因烟草细胞获取药物,则只需将导入目的基因的烟草细胞培养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大量工厂化生产即可。检测转化成功的烟草植株,除检测标记基因产物外,还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检测目的基因在番茄体内是否转录。‎ ‎(3)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逐级富集,进而危及人类的健康,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答案】 (1). 基因枪法 花粉管通道法 (2). PCR(多聚酶链式反应) (3). DNA双链复制 (4). 烟草细胞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 (5). 植物细胞全能性 (6). 愈伤组织 (7). 分子杂交 (8). 食物链 (9). 协调与平衡 ‎【解析】‎ 分析】‎ 图示为转基因烟草的培育流程图,由于涉及了农杆菌细胞的应用,说明该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先将带有目的基因的重组Ti-质粒导入土壤农杆菌中,通过农杆菌感染烟草植物细胞,利用Ti质粒中T-DNA片段具有转移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上的特点,从而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烟草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最终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出转基因的烟草植株,并进行检测和鉴定。‎ ‎【详解】(1)图中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除该方法外,将目的基因导入烟草细胞的方法还有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 ‎(2)获得目的基因后可采用PCR - 17 -‎ 技术进行扩增,该技术利用是DNA双链复制的原理。目的基因能否在烟草细胞中稳定遗传的关键是烟草细胞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只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目的基因才可能随烟草细胞的DNA一同复制遗传。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烟草细胞培养成烟草植株的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其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果是通过直接培养转基因烟草细胞获取药物,则只需将导入目的基因的烟草细胞培养至愈伤组织,然后大量工厂化生产即可。检测转化成功的烟草植株,一是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入成功;二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在番茄体内是否转录产生了特定mRNA;三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出特定蛋白质。‎ ‎(3)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最终被人体摄食而危及人类的健康。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 ‎【点睛】熟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以及相关操作方法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如PCR技术扩增法、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道法、检测目的基因的复制和表达产物的方法等等。‎ - 17 -‎ ‎ ‎ - 1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