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环境的保护教案
第32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目标要求] 1.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4.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列举环境问题 (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连线) (3)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影响 ①特点:全球性。 ②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 ) (2)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 ) (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 (4)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 × ) (5)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 ) 考向一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根据模型分析: (1)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先增加后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人口增长初期,劳动力增加,开垦土壤,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继续增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耕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人口数量最终急剧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大量死亡。 (3)人口膨胀最后会不会导致地球毁灭? 提示 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球不可能最终毁灭。 1.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 →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 →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 →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 →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答案 A 解析 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因此,人口增长就需要更多耕地。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使植被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而造成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恶性循环。 2.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环境容纳量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A项正确;环境容纳量与环境有关,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环境容纳量也会随之变化,B项正确;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会降下来,C项错误;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D项正确。 考向二 环境问题及治理的实例分析 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 (1)在该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2)在该河流的BC段上,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的NH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3)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河流中生物大量死亡,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3.(2020·山东高考模拟)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 C 解析 草方格可以涵养水分,A正确;分解者通过分解有机物可以改善土壤环境,B正确;草方格可以治理沙化土地,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C错误;种植草方格可以增加该地物种数量,从而增加物种丰富度,D正确。 4.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着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多选)( )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答案 ABC 解析 由图可知,a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b地有机物浓度较低,A项错误;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B项错误;在a、b两地间随着无机物(N、P)的增加,植物的数量也随之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C项错误;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D项正确。 方法技巧 水污染类型的判断技巧 (1)根据污染成因判断 ①若由水中富含N、P等营养元素引起的污染,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由水中富含有机物引起的污染,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由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引起的污染,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2)根据危害结果判断 ①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异养生物大量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体内重金属、农药浓度高,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1)基因多样性:①在分子水平表现为DNA的多样性;②在细胞水平表现为染色体的多样性;③在个体水平表现为表现型的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表现。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宏观表现。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措施 (2)关键: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实质: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提倡“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5.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内涵: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 深化拓展 生物多样性的成因 (1)从分子水平上看 基因(DNA)多样性(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生物性状多样性( 体现生物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的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1)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 ) (2)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 ) (3)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 ) (4)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 (5)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 ) (6)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型增长( × ) (7)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 ) 考向一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分析 下图中图1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图2中甲、乙、丙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请分析: 注:图2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1)图1中Ⅰ、Ⅱ、Ⅲ依次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哪些层面? 提示 Ⅰ反映了同一物种中的差异,应为“基因多样性”;Ⅱ反映了不同物种间的差异,应为“物种多样性”;Ⅲ反映了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关系,应为“生态系统多样性”。 (2)在“蒲公英→麻雀→蛇”这条食物链中,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以上可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什么价值? 提示 直接价值。 (3)图2中哪些地雀间的差异能体现基因多样性?哪些地雀间的差异能体现物种多样性?请说明判断依据。 提示 由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推知,二者未产生生殖隔离,属于同一物种,二者的差异能体现基因多样性; 由地雀C与地雀A、地雀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推知,地雀C与地雀A、地雀B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地雀C为新物种,则地雀C与地雀A、地雀B间的差异能体现物种多样性。 5.(2019·徐州高三模拟)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一般会逐渐降低 B.建立动植物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C.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D 解析 生物群落在自然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一般会逐渐增加,A错误;就地保护可保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错误;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6.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 B.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C.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D.两个保护区内物种的组成相同 答案 AB 解析 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因此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A项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B项正确;两个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差异,特定的环境条件所选择的有利变异存在差异,所以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不完全相同,物种的组成也存在差异,C、D项错误。 考向二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实例分析 (1)科研人员通过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治理湖泊的水华,这样做的原因是大型挺水植物和藻类可形成竞争关系以及投放的鱼类能捕食藻类,从而限制藻类增长。 (2)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危害有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 7.(2020·山东高考模拟)互花米草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入侵滨海湿地后,低矮的本地草本植物逐渐被替代。同时,互花米草入侵也可以改变蟹类等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低矮的本地植物相比,互花米草在光照、养分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 B.某些底栖动物能够摄食植物幼根,加速物质循环,属于分解者 C.采用样方法对蟹类进行调查,往往会造成调査结果不准确 D.引进外来物种时应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答案 B 解析 互花米草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在竞争中占有优势,A正确;摄食植物的根,是捕食的一种,这些动物属于消费者,B错误;蟹类动物活动能力较强,样方法无法准确测定种群密度,应该用标志重捕法,C正确;引入外来物种应充分评估风险后再进行引种,防止造成生物入侵,D正确。 8.(2019·河南省南阳高三期末)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为了创造宜居环境,多地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B.引入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C.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种植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答案 C 解析 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A错误;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因环境中缺少其捕食者而导致当地环境中物种减少,从而导致当地环境中生物多样性降低,B错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体现生态效应,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属于间接价值,C正确;物种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越高,故种植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 归纳总结 低碳生活中蕴藏的生态学原理 倡导生活方式 相关生态学原理 少开车,减少电器使用等 碳循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少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植被等 碳循环: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 减少肉食比例,合理饮食等 能量流动:减少损耗,充分利用植物固定的能量 垃圾分类,生态农业等 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不购买受保护的动植物制品 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人口增长不同于自然种群数量的增长,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人口增长过快, 我国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降低出生率。 3.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4.各种污染物经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以及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造成海洋污染。 5.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6.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名胜风景区等是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7.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了破坏。 1.(2019·天津,5)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 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答案 C 解析 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从而吸引昆虫的天敌,使植物免受虫害,这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启动抗虫反应,这是植食性昆虫和植物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的结果,B项正确;烟粉虱合成的Bt56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据此可推测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抗虫反应能正常进行)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慢,C项错误;若Bt56蛋白被水解,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不能被抑制,则烟粉虱的数量不能迅速增长,所以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D项正确。 2.(2017·北京,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可知,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而对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影响,A合理;酸雨对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影响,而无法判断对其种群密度的影响,B不合理;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本题仅确定了酸雨对两树种株高的影响,对其他植物有何影响不清楚,所以不能确定酸雨对物种丰富度是否有影响,C不合理,D不合理。 3.(2019·陕西省第二次联考)下列有关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 B.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有关,其稳态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 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 D.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 A 解析 完成碳的全球化物质循环,除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外,还需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A错误;生态系统具有稳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10%~20%之间,C正确;植被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4.(2016·海南,20)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 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被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食物 答案 C 解析 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动物应在森林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不能使其适应森林生活。 5.(2018·全国Ⅲ,32)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通常植物根系对NO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_运输完成的。 答案 (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主动 解析 (1)蚯蚓为分解者,通过分解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获得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都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保障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 (2)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时,需考虑生活垃圾的性质(是有机垃圾还是无机垃圾)、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还需考虑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如氧气、温度和水分等。 (3)植物根细胞对无机盐离子如NO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