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8届一轮复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特异性免疫过程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8届一轮复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特异性免疫过程教案

第27讲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特异性免疫过程 ‎2017备考·最新考纲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5年8考)‎ ‎[自主梳理]‎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①防卫: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②监视:及时发现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 ‎③清除: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抗原清除掉。‎ ‎1.高考重组 判断正误 ‎(1)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2013·课标Ⅱ,4B)(√)‎ ‎(2)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2014·山东高考,T25改编)(×)‎ ‎(3)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2014·江苏高考,T21A)(×)‎ ‎(4)人体内的巨噬(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版必修3 P35~37,考查角度侧重免疫系统的组成、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与过程等。‎ ‎2.(必修3 P35~36免疫系统组成内容改编)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免疫器官 B.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人体第二道防线 C.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 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HIV病毒杀死了大量人体细胞所致 解析 “脊髓”应属神经调节的低级中枢而不是免疫器官,“骨髓”才属免疫器官;胃液中的杀菌物质应属人体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人体第二道防线;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HIV破坏了免疫系统后,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 答案 C ‎[跟进题组]‎ 题组一 免疫细胞的来源和作用分析 ‎1.(2013·课标Ⅱ)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解析 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B细胞和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普遍分布于血液和淋巴液中,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等,C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D正确。‎ 答案 A ‎2.下图为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示意图,则图中①②③④⑤⑥依次是(  )‎ A.B细胞、浆B细胞、T细胞、浆细胞、淋巴器官、抗原 B.T细胞、效应T细胞、B细胞、浆细胞、淋巴器官、抗体 C.T细胞、效应T细胞、B细胞、浆细胞、淋巴器官、抗原 D.效应T细胞、T细胞、浆细胞、B细胞、淋巴器官、抗原 解析 转移到胸腺成熟的淋巴细胞是T细胞,在骨髓中直接形成的是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形成效应T细胞和相应的记忆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形成浆细胞和相应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参与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盘点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吞噬、处理和传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T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巧记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题组二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与判断 ‎3.(2014·海南卷,13)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解析 体液和某些细胞分泌物中的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能杀死病原菌,A正确;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有一定的屏障作用,B正确;大多数病原体可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吞噬细胞为人体的免疫细胞,C正确;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答案 D ‎4.(2013·海南卷,21)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解析 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故是可以遗传的,A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属于第三道防线的体液免疫,为特异性免疫,B错误;记忆细胞由B细胞或T细胞产生,都属于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C错误;非特异性免疫没有针对性,对所有的异物都起识别作用,只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的是特异性免疫,D错误。‎ 答案 A 判断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三个“根据”‎ ‎[自主梳理]‎ ‎1.体液免疫 ‎[深度思考]‎ 体液免疫的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分别有哪些来源?‎ 提示 初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来自B细胞,二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来自B细胞和记忆细胞。‎ ‎2.细胞免疫 ‎1.高考重组 判断正误 ‎(1)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不属于胞吐(2015·全国卷Ⅱ,2A)(×)‎ ‎(2)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2012·海南卷,16B)(√)‎ ‎(3)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2012·海南卷,16D)(×)‎ ‎(4)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2012·广东卷,5C)(×)‎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教材必修3 P37,考查角度侧重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的物质基础及其过程推断,准确把握两类免疫具体过程及原理是解题关键。‎ ‎2.(必修3 P37图215改编)如图为人体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具有识别功能 B.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可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 C.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D.体液免疫也能对侵入人体的病毒发挥相应的作用 解析 吞噬细胞有识别抗原的作用,T细胞和B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作用,A正确;M细胞为记忆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为E细胞(浆细胞),B正确;E为浆细胞,不能使靶细胞裂解,效应T细胞具有该功能,C错误;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和抗原结合,因此能阻止入侵机体的病毒在体液中的传播,D正确。‎ 答案 C 如图为两类特异性免疫过程示意图 请思考:‎ ‎(1)图中A~G依次是什么细胞?‎ ‎(2)识别图中细胞类别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图中⑨、⑩分别为何类免疫?它们分别属于人体第几道防线?移植的器官在受体体内主要通过其中的哪种类型发生排斥反应?‎ 提示 (1)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为记忆B细胞,E为浆细胞,G为效应T细胞,F为记忆T细胞。‎ ‎(2)识别图中细胞有两种方法:①关注“细胞的来源”。如B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且在胸腺中成熟,所以该细胞为T细胞,进一步可以判断F和G;而C来自造血干细胞且在骨髓中发育成熟,所以该细胞为B细胞,进一步可以判断D和E。②根据“作用的方式”进行判断。如G作用于靶细胞,所以该免疫过程为细胞免疫,可判断G为效应T细胞,进一步可以判断F和B;而E可以分泌抗体,据此可以判断该细胞为浆细胞,进一步可以判断D和C。‎ ‎(3)图中⑨、⑩分别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二者均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移植的器官在受体体内主要通过细胞免疫(⑨)发生排斥反应。‎ ‎[跟进题组]‎ 题组一  抗原与抗体 ‎1.(2015·全国卷Ⅱ,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解析 抗体只能在体液中与抗原结合,无法进入细胞内消灭病原体,A错误;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是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B错误;Rous肉瘤病毒感染人的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诱发人细胞癌变,属于致癌因子,C错误;人感染HIV后发病程度与病毒浓度呈正相关,与T细胞数量呈负相关,D正确。‎ 答案 D ‎2.(2015·北京卷,1)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 A.由T淋巴细胞产生 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可裂解乙肝病毒 D.可被蛋白酶水解 解析 抗体是由浆细胞(或称效应B细胞)产生,而非T淋巴细胞产生,A错误。抗体针对一种特定的抗原,能与这种抗原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B错误。抗体与抗原结合,使得抗原失去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并最终被吞噬细胞所吞噬,但它本身并不能裂解病毒或细菌,效应T细胞可以让靶细胞裂解,C错误。所有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它可被蛋白酶水解,D正确。‎ 答案 D ‎1.界定抗原与抗体 ‎(1)成分: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 ‎(2)来源: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抗体是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但也可通过免疫治疗输入。‎ ‎(3)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2.利用“抗体”作为切入点,快速推断体液免疫的细胞 ‎“抗体”来自哪一细胞,则该细胞为浆细胞产生浆细胞的为B细胞和记忆细胞 eq o(――→,sup7(逆推))记忆细胞也来自B细胞B细胞之前可为“T”细胞,它可产生淋巴因子T细胞之前为吞噬细胞。‎ ‎3.并非所有的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和T细胞的呈递,小部分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 题组二 细胞免疫及特异性免疫综合分析与判断 ‎3.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对于细胞1、2、3、4、5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化成熟的场所相同 B.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接受抗原刺激后都能增殖分化 D.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细胞1、2、3、4、5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和B细胞的来源相同,但是成熟场所不同,A错误;物质a为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识别能力,B错误;吞噬细胞和浆细胞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C错误;所有细胞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但只有细胞4中合成物质a的基因进行表达,D正确。‎ 答案 D ‎4.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⑤有破坏作用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解析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T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e(记忆T细胞)、g(记忆B细胞),a(吞噬细胞)和f(浆细胞或效应 B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HIV侵入人体主要破坏T细胞,降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尤其是细胞免疫。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是二次免疫。‎ 答案 C ‎“三看法”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题组三 二次免疫反应及其特点 ‎5.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 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解析 由坐标曲线纵轴“抗体浓度”可知,同一种抗原a再次进入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比第一次更强。‎ 答案 C ‎6.人体免疫反应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下列曲线中不能正确反映该过程中相关因素变化的是(  )‎ 解析 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已免疫的机体时,由于机体在第一次免疫过程中已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因此机体在短时间内可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来消灭抗原,患病程度远远低于第一次。‎ 答案 B 解读二次免疫 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 ‎(1)二次免疫反应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2)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更快、更高、更强(如上图所示)。‎ ‎(3)发生二次免疫的基础是:初次免疫时产生的记忆细胞在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地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更快更多地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自主梳理]‎ ‎1.免疫失调疾病(连线)‎ ‎2.艾滋病及其预防 ‎(1)完善艾滋病的发病过程图解 HIVT淋巴细胞DNA人染色体DNA上病毒颗粒―→T 淋巴细胞裂解HIV ‎(2)艾滋病病毒遗传信息的表达式为:‎ ‎,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T淋巴细胞的核糖体。‎ ‎3.免疫学应用 ‎(1)疫苗——免疫过程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深度思考]‎ 如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请思考判断:‎ ‎(1)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采用(图中的)哪种方法进行免疫比较好?‎ ‎(2)方法①与方法②哪种方法具有更持久的免疫力?‎ 提示 (1)人被疯狗咬伤后,需要抗体尽快与抗原结合。方法②进行免疫产生抗体需要一段时间,故用方法①较好。‎ ‎(2)方法②是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获得比方法①更持久的免疫力。产生抗体属于体液免疫。‎ ‎[跟进题组]‎ 题组一 免疫功能异常 ‎1.(2015·浙江卷,1)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的 C.HIV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解析 艾滋病病毒是通过体液接触传播,不是通过唾液、食物或昆虫传播,B错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 必须通过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成DNA,然后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的DNA上潜伏起来,C错误;艾滋病病毒主要寄生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所以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D错误。‎ 答案 A ‎2.(2015·福建泉州五校联考,38)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一系列反应 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解析 浆细胞产生的物质是抗体,组织胺不是由浆细胞产生的,A错误;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剧烈的过敏反应也会危及生命,C错误。‎ 答案 D 快速界定三类免疫失调病 免疫错误―→错将“正常组织”作为免疫对象—自身免疫病 免疫过强―→将“非病原体”即“过敏原”作为“抗原”—过敏反应 免疫缺陷―→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不足——免疫缺陷病 题组二 免疫学的应用 ‎3.(2015·天津卷,2)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解析 鸡霍乱病原菌能引起鸡产生特异性免疫过程,所以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在选择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是本来就存在的,而选择是定向的,第一次注射前,鸡中本来就存在抗性个体和非抗性个体,注射鸡霍乱病原菌后选择了抗性的个体,故抗性个体并非鸡霍乱病原菌诱导产生,B错误;第二次注射时,注射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会引起鸡体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只是死亡的鸡免疫能力弱,‎ 没有清除鸡霍乱病原菌,D错误。‎ 答案 C ‎4.如图表示A、B两妇女在1~5月的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其中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 A.妇女A在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B.两人体内的B细胞需要在病原体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两人在5月份抗体含量的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 D.两人体内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 解析 在5月份,妇女A产生的免疫反应属于二次免疫,比妇女B反应迅速、效应强,这种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主要是作用于B细胞,不能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D项错误。‎ 答案 D 界定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比较 时间 注射的物质 目的 免疫预防 病原体感染前的预防 疫苗(经处理的抗原)‎ 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免疫治疗 病原体感染后的治疗 抗体、淋巴因子、血清等 直接注射免疫活性物质,增强人体抵 御病原体的能力 易错易混 防范清零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对识别抗原和特异性识别抗原及不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分辨不清 点拨 ①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②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 细胞。吞噬细胞只能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因而没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③不识别抗原的细胞——浆细胞。‎ 易错点2 混淆三类免疫活性物质,误认为“溶菌酶”一定属于第二道防线 点拨 免疫活性物质的来源与功能 来源 功能 溶菌酶 唾液与泪液中(腺体细胞)‎ 第一道防线,杀菌 体液中(组织细胞)‎ 第二道防线,杀菌 抗体 浆细胞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 淋巴因子 T细胞(效应T细胞也能产生)‎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易错点3 混淆外毒素、抗毒素、类毒素、凝集原、凝集素 点拨 类毒素、外毒素、凝集原均属“抗原”,抗毒素、凝集素均属“抗体”。‎ 易错点4 对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两个生理过程界定不清 点拨 ①联系: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②区别:‎ 比较内容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 过敏原 抗原 反应时机 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 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形成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易错点5 不明确疫苗与“抗原”的关系及疫苗的功能 点拨 (1)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的自动免疫制剂。‎ ‎(2)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起抗原作用,进入体内主要是诱导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产生。抗体存留时间短,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发挥免疫作用,记忆细胞存留时间长,保留了对相应抗原的长期免疫能力。‎ ‎[规范答题]‎ Graves病(简称GD)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或Basedow病,此病是由患者所产生的某种Z抗体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Y激素受体结合,致使甲状腺细胞持续激发,产生高浓度的X激素所致(如图所示)。对患者使用寡核苷酸UDP可减弱Graves病的症状,回答以下问题:‎ A.下丘脑也属于内分泌腺 B.细胞Y的增殖能力大于X C.细胞X与Y的核酸不同 D.免疫活性物质可能为抗毒素,它可特异性地结合外毒素 ‎1.找错·纠错 错答序号:__①__  正答:自身免疫病 错答序号:__③__  正答:减少 错答序号:__⑤__  正答:⑧‎ 错答序号:__⑦__  正答:生长激素 错答序号:__⑧__  正答:C ‎2.错因分析 序号①混淆自身免疫病与免疫缺陷病。‎ 序号③忽略了Z抗体结合Y激素受体可导致“甲状腺细胞持续激发”这一信息或未能推测出甲状腺激素持续增多所引发的“负反馈效应”。‎ 序号⑤忽略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这一事实。‎ 序号⑦忽略了“促进生长发育”这一关键词。‎ 序号⑧混淆抗毒素与外毒素,错将RNA等同于“核酸”。‎ 演练真题 领悟考向 ‎1.(2015·上海卷,17)B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T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直接参与消灭抗原细胞或病原体。这两大类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的机理是(  )‎ A.淋巴细胞对抗原分子或病原体的吞噬行为 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识别 C.淋巴细胞膜与糖脂类抗原分子之间的融合作用 D.B细胞抗体或T细胞淋巴因子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结合 解析 淋巴细胞对抗原分子或病原体无吞噬行为,对其有吞噬行为的是吞噬细胞,A错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均具有特异性,原因在于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不同,即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识别结合后刺激B、T淋巴细胞分化,B正确;淋巴细胞膜与糖脂类抗原分子的特异性识别结合,C错误;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但淋巴因子不能与抗原分子发生结合,不符合题意,D错误。‎ 答案 B ‎2.(2014·天津理综,6)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解析 由图示知,物质a作为抗原激活了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抗a抗体与物质a特异性结合所形成的结合物被吞噬细胞清除;因抗a抗体可与突触后膜的AChR结合,故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 B ‎3.(2015·重庆卷,7)2014年埃博拉病在非洲蔓延,我国派出医疗队首次在境外组建医院,帮助非洲防控埃博拉疫情。‎ ‎(1)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______________,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____________,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病毒的________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2)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埃博拉病毒的某种蛋白免疫小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治疗该病。‎ 答案 (1)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 T细胞 特异性 ‎(2)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3)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 ‎4.(2014·课标全国理综Ⅱ改编,30)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淋巴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________,受到抗原刺激的________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_______,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解析 (1)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效应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使之裂解死亡。(3)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白细胞介素2,使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的功能就是产生抗体,抗体再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答案 (1)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 (3)淋巴因子 B 抗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