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全方位突破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题型学案
一、根据亲本基因型推断配子及子代相关种类及比例 某植物个体的基因型为 Aa(高茎)Bb(红花)Cc(灰种皮)dd(小花瓣),请思考如下问题: (1)若某个体 AaBbCcdd 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 1 所示,则其产生的配子种类 数为________种,基因型为 AbCd 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其自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有 ______种,其中 AABbccdd 所占比例为________,其中子代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其中高 茎红花灰种皮小花瓣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图 1 (2)若某个体 AaBbCcdd 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 2 所示(不发生交叉互换),则 其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________种,基因型为 AbCd 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其自交所 得子代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其中 AaBbccdd 所占比例为________,其中子代的表现型有 ________种,其中高茎红花灰种皮小花瓣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图 2 (3)若某个体 AaBbCcdd 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 3 所示(不发生交叉互换),则 其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__________种,基因型为 AbCd 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其自 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其中 AABbccdd 所占比例为________,其中子代的表 现型有________种,其中高茎红花灰种皮小花瓣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图 3 审题关键 (1)如图 1 所示,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各自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 合定律,先分开单独分析,每对基因中只有 dd 产生 1 种 d 配子,其他都产生 2 种配子,因 此共产生 2×2×2×1=8 种配子;基因型为 AbCd 的配子所占比例为 1/2×1/2×1/2×1=1/8; 自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有 3×3×3×1=27 种,其中 AABbccdd 所占比例为 1/4×1/2×1/4×1 =1/32;其中子代的表现型有 2×2×2×1=8 种,其中高茎红花灰种皮小花瓣个体所占比例 为 3/4×3/4×3/4×1=27/64。 (2)如图 2 所示,A、a 和 B、b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他基因都位于不同 对同源染色体上,则 AaBb 可产生 Ab 和 aB 两种配子,而 Ccdd 可产生两种配子,因此共产 生 2×2=4 种配子;基因型为 AbCd 的配子所占比例为 1/2×1/2=1/4;自交所得子代的基因 型有 3×3×1=9 种,其中 AaBbccdd 所占比例为 1/2×1/4×1=1/8,其中子代的表现型有 3×2×1=6 种,其中高茎红花灰种皮小花瓣个体所占比例为 1/2×3/4×1=3/8。 (3)如图 3 所示,A、a 和 d、d 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他基因都位于不同对同 源染色体上,则 Aadd 可产生 Ad 和 ad 两种配子,BbCc 可产生 4 种配子,因此总共产生 2×4 =8 种配子,基因型为 AbCd 的配子所占比例为 1/2×1/2×1/2=1/8;自交所得子代的基因 型有 3×3×3=27 种,其中 AABbccdd 所占比例为 1/4×1/2×1/4×1=1/32;其中子代的表 现型有 2×2×2×1=8 种,其中高茎红花灰种皮小花瓣个体所占比例为 3/4×3/4×3/4×1= 27/64。 答案 (1)8 1/8 27 1/32 8 27/64 (2)4 1/4 9 1/8 6 3/8 (3)8 1/8 27 1/32 8 27/64 1.思路 将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分解为若干分离定律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2.方法 题型分类 解题规律 示例 配子类型(配子种类数) 2n(n 为等位基因对数) AaBbCCDd 产生配子种类 数为 23=8 配子间结合方式 配子间结合方式种类数等 于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AABbCc×aaBbCC,配子间 结合方式种类数=4×2=8 种 类 问 题 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 种类 双亲杂交(已知双亲基因 型),子代基因型(或表现 型)种类等于各性状按分 离定律所求基因型(或表 现型)种类的乘积 AaBbCc×Aabbcc,基因型 为 3×2×2=12 种,表现型 为 2×2×2=8 种 概 率 基因型(或表现型)的 比例 按分离定律求出相应基因 型(或表现型)的比例,然 AABbDd×aaBbdd,F1 中 AaBbDd 所占比例为 后利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1×1/2×1/2=1/4问 题 纯合子或杂合子出现 的比例 按分离定律求出纯合子的 概率的乘积为纯合子出现 的比例,杂合子概率=1- 纯合子概率 AABbDd×AaBBdd,F1 中, AABBdd 所占比例为 1/2×1/2×1/2=1/8 1.某二倍体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 A、a 控制,基因型为 AA 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 Aa 为小花瓣,aa 为无花瓣。花瓣颜色(红色和黄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 R、r 控制,R 对 r 为完 全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基因型为 AaRr 的个体测交,则子代表现型有 3 种,基因型 4 种 B.若基因型为 AaRr 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 9 种基因型,6 种表现型 C.若基因型为 AaRr 的亲本自交,则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 所占比例约为 1/3,而所有植 株中的纯合子约占 1/4 D.若基因型为 AaRr 与 Aarr 的亲本杂交,则子代是红色花瓣的植株占 3/8 答案 B 解析 若基因型为 AaRr 的个体测交,则子代基因型有 AaRr、Aarr、aaRr、aarr 4 种,表现型 有 3 种,分别为:小花瓣红色、小花瓣黄色、无花瓣,A 项正确;若基因型为 AaRr 的亲本 自交,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代共有 3×3=9 种基因型, 而 Aa 自交子代表现型有 3 种,Rr 自交子代表现型有 2 种,但由于 aa 表现为无花瓣,故 aaR_ 与 aarr 的表现型相同,所以子代表现型共有 5 种,B 项错误;若基因型为 AaRr 的亲本自交, 则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 所占比例约为 2/3×1/2=1/3,子代的所有植株中,纯合子所占 比例约为 1/4,C 项正确;若基因型为 AaRr 与 Aarr 的亲本杂交,则子代是红色花瓣(A_Rr) 的植株所占比例为 3/4×1/2=3/8,D 项正确。 2.番茄红果对黄果为显性,二室果对多室果为显性,长蔓对短蔓为显性,三对性状独立遗传。 现有红果、二室、短蔓和黄果、多室、长蔓的两个纯合品系,将其杂交种植得 F1 和 F2,则在 F2 中红果、多室、长蔓所占比例及红果、多室、长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分别是( ) A. 9 64、1 9 B. 9 64、 1 64 C. 3 64、1 3 D. 3 64、 1 64 答案 A 解析 设控制三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用 A 与 a、B 与 b、C 与 c 表示,则亲本基因型为 AABBcc 与 aabbCC,F1 基因型为 AaBbCc,F2 中 A_∶aa=3∶1,B_∶bb=3∶1,C_∶cc=3∶1, 所以 F2 中红果、多室、长蔓所占比例为3 4×1 4×3 4= 9 64;在 F2 的每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中 的纯合子占1 3,故红果、多室、长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1 3×1×1 3=1 9。 二、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推断亲本基因型 某种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 与 a、B 与 b)控制,叶片宽度由另一对等位 基因(C 与 c)控制,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 3 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花色有三种表现型,紫花 (A_B_)、粉花(A_bb)和白花(aaB_或 aabb)。下表为某校探究小组所做的杂交实验结果。请写 出甲、乙、丙三个亲本杂交组合的基因型。甲: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 F1 的表现型及比例 组别 亲本组合 紫花 宽叶 粉花 宽叶 白花 宽叶 紫花 窄叶 粉花 窄叶 白花 窄叶 甲 紫花宽叶× 紫花窄叶 9/32 3/32 4/32 9/32 3/32 4/32 乙 紫花宽叶× 白花宽叶 9/16 3/16 0 3/16 1/16 0 丙 粉花宽叶× 粉花窄叶 0 3/8 1/8 0 3/8 1/8 审题关键 (1)在甲组子代花色中,紫花∶粉花∶白花=9∶3∶4,因此甲组亲本紫花个体基因型均为 AaBb;因紫花、白花基因型通式分别为 A_B_和 aaB_(或 aabb),乙组子代出现粉花(A_bb), 而没出现白花(aaB_或 aabb),则乙组紫花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又因乙组子代紫花∶粉花 =3∶1,所以可知乙组白花亲本基因型为 aaBb;因粉花基因型通式为 A_bb,丙组子代有白 花(aaB_或 aabb)个体出现,又因丙组子代粉花∶白花=3∶1,则丙组粉花亲本基因型为 Aabb。 (2)乙组子代宽叶∶窄叶=(9+3)∶(3+1)=3∶1,由此可推断宽叶为显性,乙组宽叶亲本均 为 Cc;甲组子代宽叶∶窄叶=(9+3+4)∶(9+3+4)=1∶1,则甲组亲本基因型为 Cc×cc; 同理可知丙组的亲本基因型为 Cc×cc。 答案 AaBbCc×AaBbcc AABbCc×aaBbCc AabbCc×Aabbcc 1.基因填充法 根据亲代表现型可大概写出其基因型,如 A_B_、aaB_等,再根据子代表现型将所缺处填完, 特别要学会利用后代中的隐性性状,因为后代中一旦存在双隐性个体,那亲代基因型中一定 存在 a、b 等隐性基因。 2.分解组合法 根据子代表现型比例拆分为分离定律的分离比,确定每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基因型,再组合。 如: (1)9∶3∶3∶1→(3∶1)(3∶1)→(Aa×Aa)(Bb×Bb) →AaBb×AaBb; (2)1∶1∶1∶1→(1∶1)(1∶1)→(Aa×aa)(Bb×bb) →AaBb×aabb 或 Aabb×aaBb; (3)3∶3∶1∶1→(3∶1)(1∶1)→(Aa×Aa)(Bb×bb) 或 (Aa×aa)(Bb×Bb)→AaBb×Aabb 或 AaBb×aaBb。 3.下表为 3 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据表分析,下列推断正确的 是( )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组合 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抗病 红种皮 抗病 白种皮 感病 红种皮 感病 白种皮 一 抗病红种皮①× 感病红种皮② 416 138 410 135 二 抗病红种皮③× 感病白种皮④ 180 184 178 182 三 感病红种皮⑤× 感病白种皮⑥ 140 136 420 414 A.由组合二可以判定白种皮为隐性性状 B.由组合三可以判定抗病为显性性状 C.亲本①和③的基因型不相同 D.亲本②和⑤的基因型相同 答案 D 解析 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可判断亲本的基因型。假设感病与抗病基因用 A、a 表示,种 皮颜色基因用 B、b 表示,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组合二中,红种皮×白种皮→后代红 种皮∶白种皮=1∶1,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A 项错误;组合三中,感病×感病→后代出现 抗病,即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感病相对于抗病为显性性状,B 项错误;组合一子代感病∶抗 病=1∶1,红种皮∶白种皮=3∶1,则亲本基因型是 aaBb 和 AaBb;组合二子代感病∶抗病 =1∶1,红种皮∶白种皮=1∶1,则亲本基因型是 aaBb 和 Aabb,因此亲本①和③基因型相 同,C 项错误;组合三子代感病∶抗病=3∶1,红种皮∶白种皮=1∶1,则亲本基因型是 AaBb 和 Aabb,因此亲本②与⑤基因型相同,D 项正确。 4.玉米种子颜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C、R 基因同时存在时 为有色,其余基因型都为无色。一棵有色种子的植株 Z 与三棵植株杂交得到的结果为: AAccrr×Z→有色∶无色=1∶1;aaCCrr×Z→有色∶无色=1∶3;aaccRR×Z→有色∶无色 =1∶1;Z 植株的基因型为( ) A.AaCCRr B.AACCRr C.AaCcrr D.AaCcRR 答案 A 解析 已知玉米有色种子必须同时具备 A、C、R 三个基因,否则为无色。则有色种子的基 因型为 A_C_R_,其余基因型都为无色。一棵有色种子的植株 Z 与三棵植株杂交得到的结果 为:①AAccrr×Z→有色∶无色=1∶1,说明有色种子的比例为1 2×1×1,则植株 Z 的基因型 是 A_CcRR 或 A_CCRr;②aaCCrr×Z→有色∶无色=1∶3,则有色种子的比例算式1 4×1×1 不存在,只能是1 2×1 2×1,则植株 Z 的基因型是 AaC_Rr;③aaccRR×Z→有色∶无色=1∶1, 说明有色种子的比例为1 2×1×1,则植株 Z 的基因型是 AaCCR_或 AACcR_。根据上面三个过 程的结果可以推知,该有色植株的基因型为 AaCCRr。 5.豌豆中,子粒黄色(Y)和圆粒(R)分别对绿色(y)和皱粒(r)为显性,现将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 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 F1,F1 自交得 F2,F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9∶3∶15∶5,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答案 C 解析 F 1 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9∶3∶15∶5,其中圆粒∶皱粒=3∶1,这说明 F1 中控制子粒形状的基因组成为 Rr,故亲本 中控制子粒形状的基因组成为 RR、rr,据此排除 B、D 项。A 项中亲本杂交产生的 F1 自交后 代的 4 种表现型比例为 9∶3∶3∶1,排除 A 项。 三、实验探究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 某课题小组对甜荞麦和家蚕做了如下研究,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甜荞麦是异花传粉作物,具有花药大小(正常、小)、瘦果形状(棱尖、棱圆)等相对性状。某 兴趣小组利用纯种甜荞麦进行杂交实验,获得了足量后代,F2 性状统计结果如下(不考虑交叉 互换)。 花药正常∶花药小=452∶348 瘦果棱尖:瘦果棱圆=591∶209 为探究控制花药大小和瘦果形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小组成员选择 了纯合花药正常、瘦果棱尖和纯合花药小、瘦果棱圆植株为材料,进行了实验。请写出简单 可行的两种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方案一: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家蚕研究表明,雌性家蚕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雄性家蚕细胞 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通常 可形成数量不等的四种配子(两多两少),但是若这两对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位置 相距很远,则可形成比例近似 1∶1∶1∶1 的四种配子,与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的情况相似。 现有 AABB 和 aabb 的家蚕品系,两对等位基因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请以这些家蚕为材料, 设计两个杂交实验方案且均独立验证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相距很远。(用 文字表述) 方案一: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关键 (1)由 F2 性状统计结果:花药正常∶花药小=452∶348≈9∶7,是 9∶3∶3∶1 的变形,说明 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假设受基因 A、a 和 B、b 控制, 则 F1 基因型为 AaBb,双显性(A_B_)为花药正常,其余为花药小;由瘦果棱尖∶瘦果棱圆= 591∶209≈3∶1,可推知瘦果棱尖为显性,假设该性状受 C、c 基因控制,则 F 1 基因型为 Cc,进而可推知纯合花药正常、瘦果棱尖和纯合花药小、瘦果棱圆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 AABBCC 和 aabbcc。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 ①若为图 1 所示关系,二者杂交得 F1,其基因型为 AaBbCc,其若自交,则所得子代 F2 中表 现型及比例为(花药正常∶花药小)×(瘦果棱尖∶瘦果棱圆)=(9∶7)×(3∶1)→花药正常瘦果 棱尖∶花药正常瘦果棱圆∶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圆=27∶9∶21∶7;其若测交, 则 所 得 子 代 中 表 现 型 及 比 例 为 ( 花 药 正 常 ∶ 花 药 小 )×( 瘦 果 棱 尖 ∶ 瘦 果 棱 圆 ) = (1∶3)×(1∶1)→花药正常瘦果棱尖∶花药正常瘦果棱圆∶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 圆=1∶1∶3∶3。 ②若为图 2 所示关系,二者杂交得 F1,其基因型为 AaBbCc,其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 ABC∶Abc∶aBC∶abc=1∶1∶1∶1,其若自交,则所得子代的基因型通式及比例为 A_B_C_∶A_bbcc∶aaB_C_∶aabbcc=9∶3∶3∶1,则表现型为花药正常瘦果棱尖(A_B_C_)∶ 花药小瘦果棱尖(aaB_C_)∶花药小瘦果棱圆(A_bbcc+aabbcc)=9∶3∶4;其若测交,则所得 子代的基因型 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其表现型及比例为花药 正常瘦果棱尖(AaBbCc)∶花药小瘦果棱尖(aaBbCc)∶花药小瘦果棱圆(Aabbcc+aabbcc)= 1∶1∶2。 (2)题干家蚕中雌性家蚕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交叉互换。雄性家蚕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 交叉互换,若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相距很远,则可形成比例近似 1∶1∶1∶1 的四种配子,与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的情况相似;反之则通常可形成数量不等 的四种配子(两多两少)。AABB 和 aabb 中的两对等位基因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二者杂交得 F1,则 F1 的基因型为 AaBb,若两对等位基因相距很远,则 F1 中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 比例为 AB∶ab=1∶1,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 AB∶ab∶aB∶Ab=1∶1∶1∶1, 则 F1 中雄、雌性个体相互交配所得后代四种表现型比例接近 5∶1∶1∶1;F1(♀)与 aabb(♂) 的测交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而 F 1(♂)与 aabb(♀)的测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 1∶1∶1∶1。 答案 (1)方案一: 实验思路:选择纯合花药正常、瘦果棱尖和纯合花药小、瘦果棱圆植株作亲本杂交,获得 F1;让 F1 植株间进行异花传粉获得 F2;统计后代中花药大小和瘦果形状的性状比例 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后代中花药正常瘦果棱尖∶花药正常瘦果棱圆∶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 小瘦果棱圆=27∶9∶21∶7,则控制花药大小和瘦果形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三对同源 染色体上;若后代中花药正常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圆=9∶3∶4,则控 制花药大小和瘦果形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方案二: 实验思路:选择纯合花药正常、瘦果棱尖和纯合花药小、瘦果棱圆植株作亲本杂交,获得 F1;让 F1 植株测交获得 F2;统计后代中花药大小和瘦果形状的性状比例 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后代中花药正常瘦果棱尖∶花药正常瘦果棱圆∶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 小瘦果棱圆=1∶1∶3∶3,则控制花药大小和瘦果形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 色体上;若后代中花药正常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圆=1∶1∶2,则控制 花药大小和瘦果形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方案一: 实验思路:以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 的家蚕为亲本进行杂交得 F1,取 F1 中雄、雌个体相互 交配,统计后代中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后代四种表现型比例接近 5∶1∶1∶1,则证明家蚕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相距很远 方案二: 实验思路:以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 的家蚕为亲本进行杂交得 F1,取 F1 个体与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进行正、反交,统计后代中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果及结论:若 F1(♀)与 aabb(♂)的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而 F1(♂)与 aabb(♀)的后代有 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 1∶1∶1∶1,则证明家蚕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相 距很远 1.判断基因是否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 以 AaBb 为例,若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在此 基础上进行测交或自交时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如 1∶1∶1∶1 或 9∶3∶3∶1(或 9∶7 等变式),也会出现致死背景下特殊的性状分离比,如 4∶2∶2∶1、6∶3∶2∶1。在涉及两 对等位基因遗传时,若出现上述性状分离比,可考虑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完全连锁遗传现象中的基因确定 基因完全连锁(不考虑交叉互换)时,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子代也呈现特定的性状 分离比,如下图所示: 3.判断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的类型 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有多种类型,有的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若多个外源基因 以连锁的形式整合在同源染色体的一条染色体上,其自交会出现分离定律中的 3∶1 的性状分 离比;若多个外源基因分别独立整合到非同源染色体的一条染色体上,各个外源基因的遗传 互不影响,则会表现出自由组合定律的现象。 6.实验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某抗旱植株的高抗旱基因 R 成功转入到一抗旱能力弱的植株 品种的染色体上,并得到下图所示的三种类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自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 75%,则目的基因的整合位点属于图中的Ⅲ 类型 B.Ⅰ和Ⅱ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 100% C.Ⅱ和Ⅲ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 7/8 D.Ⅰ和Ⅲ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 100% 答案 A 解析 Ⅲ的两个 R 基因分别位于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其基因型可以表示为 R1r1R2r2,该个 体自交,后代中只要含有一个 R 基因(R1 或 R2)就表现为高抗旱性,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占 15/16,A 项错误;Ⅰ产生的配子中都有 R 基因,因此,它与Ⅱ、Ⅲ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 旱性植株所占比例均为 100%,B、D 项正确;Ⅲ的基因型可以产生四种配子,与Ⅱ杂交, 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 1-1/4×1/2=7/8,C 项正确。 7.玉米子粒的有色(显性)和无色(隐性)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当显性基因 E、F、G 同时存在时为有色,否则是无色的。科学家利用 X 射线处理有色纯合品系。选育出 了甲、乙、丙三个基因型不同的无色纯合品系,且这 3 个无色品系与该有色品系都只有一对 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 3 个无色品系之一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若任意选 取两个无色品系杂交,则子一代均应表现为________。 (2)等位基因(Ee、Ff、Gg)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能有三种情况: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② 有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③都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仅利用甲、乙、 丙进行杂交实验确定三对等位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符合上述哪种情况,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的情况)。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三组子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均为 9∶7,则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为①;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为②;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为③。 答案 (1)eeFFGG(或 EEffGG 或 EEFFgg 皆可) 有色子粒 (2)实验思路:让每两个品系之间 杂交得到三组 F1,再让三组 F1 自交得到 F2,分别统计三组 F2 子粒颜色 预期的实验结果及 结论:一组子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为 1∶1,其他两组子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均为 9∶7 三组 子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均为 1∶1 解析 (1)当显性基因 E、F、G 同时存在时为有色,否则为无色,因此纯合有色种子的基因 型为 EEFFGG。甲、乙、丙为三个基因型不同的无色纯合品系,且这 3 个无色品系与该有色 品系(EEFFGG)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因此这 3 个无色品系的基因型为 eeFFGG、 EEffGG、EEFFgg,取其中任意两个无色品系进行杂交,子一代都同时含有显性基因 E、F、 G,表现为有色子粒。 (2)亲本的基因型为 EEFFGG,甲、乙、丙可能为 eeFFGG、EEffGG、EEFFgg。要确定这三 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可让甲和乙、乙和丙、甲和丙分别杂交得 F1,再让 F1 进行自交得到 F2,观察并统计产生的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8.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 和 a,B 和 b)控制,A 基因控制色素合成(A: 出现色素,AA 和 Aa 的效应相同),B 为修饰基因,淡化颜色的深度(B:修饰效应出现,BB 和 Bb 的效应不同),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组合 A_Bb A_bb A_BB 或 aa_ _ 植物颜色 粉色 红色 白色 若不知两对等位基因(A 和 a,B 和 b)是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某课题小组选用了 AaBb 粉色植株自交进行研究。 (1)实验假设: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存在三种类型,请你在下面的图示方框中补 充其他两种类型(用竖线表示染色体,黑点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点)。 (2)实验方法:粉色植株自交。 (3)实验步骤: 第一步:粉色植株自交; 第二步:观察并统计子代植株花的颜色和比例。 (4)实验可能的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相应的结论: 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两对等位基因在两 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上图第一种类型);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两对等位基因在一 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上图第二种类型); ③若子代植株花粉色∶红色∶白色=2∶1∶1,则两对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上 图第三种类型)。 答案 (1)其他两种类型如下图所示: (4)①子代植株花色表现型及比例为粉色∶红色∶白色=6∶3∶7 ②子代植株花色表现型及 比例为粉色∶白色=1∶1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两对等位基因(A、a 和 B、b)是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两 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两对等位基因可以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以位于一对同源染 色体上,表现为连锁关系。探究过程如下: (1)作出假设:假设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存在三种类型。具体类型图见答案。 (2)实验步骤:第一步:粉色植株自交。第二步:观察并统计子代植株花的颜色和比例。 (4)实验可能的结果及相应的结论(不考虑交叉互换): ① 若 两 对 等 位 基 因 在 两 对 同 源 染 色 体 上 , 根 据 基 因 自 由 组 合 定 律 ,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 1∶2∶1∶2∶4∶2∶1∶2∶1,即粉色∶红色∶白色=(2+4)∶(1+2)∶(1+2+1+2+1)= 6∶3∶7;②当 AB 在同一条染色体、ab 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时,令 AB 为 G、ab 为 g,AaBb 自交即为 Gg 自交,结果为 GG∶Gg∶gg=AABB∶AaBb∶aabb=1∶2∶1,则白色∶粉色= 1∶1;③当 Ab 在同一条染色体、aB 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时,令 Ab 为 H,aB 为 h,AaBb 自交 即为 Hh 自交,结果为 HH∶Hh∶hh=AAbb∶AaBb∶aaBB=1∶2∶1,则粉色∶红色∶白色 =2∶1∶1。 四、自交与自由交配下的推断与相关比例计算 某种蝴蝶紫翅(Y)对黄翅(y)为显性,绿眼(G)对白眼(g)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 对同源染色体上,生物小组同学用紫翅绿眼和紫翅白眼的蝴蝶进行杂交,F1 出现的性状类型 及比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1 紫翅绿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相应性状之比是 15∶5∶3∶1 B.F1 紫翅白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 2/3 C.F1 紫翅绿眼个体与黄翅白眼个体交配,则后代相应的性状之比是 4∶2∶1∶1 D.F1 紫翅白眼个体自由交配,其后代纯合子所占比例是 5/9 审题关键 (1)紫翅绿眼和紫翅白眼的基因型通式分别为 Y_G_和 Y_gg,二者杂交所得 F1 中紫翅∶黄翅 =3∶1,则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Yy×Yy,绿眼∶白眼=1∶1,属于测交,说明亲本中绿 眼的基因型为 Gg。则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YyGg×Yygg。 (2)F1 紫翅绿眼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YYGg∶YyGg=1∶2,则 1/3YY 和 2/3Yy 自交子代中紫 翅∶黄翅=5∶1,Gg 自交子代中绿眼∶白眼=3∶1,则子代(紫翅∶黄翅)×(绿眼∶白眼)= (5∶1)×(3∶1)→紫翅绿眼(Y_G_)∶紫翅白眼(Y_gg)∶黄翅绿眼(yyG_)∶黄翅白眼(yygg)= 15∶5∶3∶1。 (3)F1 紫翅白眼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YYgg∶Yygg=1∶2,则自交子代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1/3+2/3×1/2=2/3。 (4)F1 紫翅绿眼和黄翅白眼的基因型分别为 Y_Gg 和 yygg,用逐对分析法计算:Y_×yy 所得 子代中表现型和比例为紫翅∶黄翅=2∶1;Gg×gg→绿眼∶白眼=1∶1,则 F 2 的性状分离 比为(2∶1)×(1∶1)=2∶2∶1∶1。 (5)F1 紫翅白眼基因型及比例为 Yygg∶YYgg=2∶1,则紫翅白眼个体中 Y 和 y 的基因频率分 别为 2/3 和 1/3,自由交配,其后代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2/3×2/3+1/3×1/3=5/9。 答案 C 自交与自由交配的相关计算 纯合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纯合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后得子一代,子一代再自交得子二 代,若子二代中黄色圆粒豌豆个体和绿色圆粒豌豆个体分别进行自交、测交和自由交配,所 得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分别如下表所示: 项目 表现型及比例 自交 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25∶5∶5∶1 测交 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4∶2∶2∶1Y_R_ (黄圆) 自由 交配 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64∶8∶8∶1 自交 绿色圆粒∶绿色皱粒=5∶1 测交 绿色圆粒∶绿色皱粒=2∶1yyR_ (绿圆) 自由 交配 绿色圆粒∶绿色皱粒=8∶1 9.陆地棉枝条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抗黄萎病(D)对不抗黄萎病(d)为显性。农业科研工 作者用该植物黄色枝条抗黄萎病和绿色枝条抗黄萎病作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子代(F1)出现 4 种类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若去掉花瓣,让 F1 中黄色枝条抗黄萎病植株随机受 粉,F2 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 ) A.黄抗∶黄不抗∶绿抗∶绿不抗=24∶8∶3∶1 B.黄抗∶黄不抗∶绿抗∶绿不抗=25∶5∶5∶1 C.黄抗∶黄不抗∶绿抗∶绿不抗=24∶3∶8∶1 D.黄抗∶黄不抗∶绿抗∶绿不抗=15∶5∶3∶1 答案 C 解析 由柱形图可知,黄色枝条抗黄萎病和绿色枝条抗黄萎病作亲本进行杂交的后代中,抗∶ 不抗=3∶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 Dd×Dd;黄∶绿=1∶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 Yy×yy, 因此亲本基因型是 YyDd×yyDd,F1 中黄色枝条抗黄萎病植株的基因型是 YyDD∶YyDd= 1∶2。这就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了 2 个分离定律问题:Yy 自由交配,后代中黄色(Y_)∶绿 色(yy)=3∶1,DD(Dd)自由交配,由于 Dd 占2 3,DD 占1 3,则不抗病(dd)的比例是2 3×2 3×1 4= 1 9,抗病植株(D_)的比例是=8 9,抗病∶不抗病=8∶1,则 F2 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黄 色∶绿色)(抗黄萎病∶不抗黄萎病)=(3∶1)(8∶1),即黄色抗黄萎病∶黄色不抗黄萎病∶绿色 抗黄萎病∶绿色不抗黄萎病=24∶3∶8∶1。 10.南瓜的形状(扁盘形、长圆形、长形)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 A、a 和 B、b 表示),将均为长圆形的两亲本杂交,F1 全为扁盘形。再将 F1 自交得 F2,发现扁盘形∶ 长圆形∶长形=137∶91∶16。若让 F2 中的长圆形南瓜自由交配,则 F3 的基因型种类和表现 型及比例最可能是( ) A.8 种,扁盘形∶长圆形∶长形=9∶6∶1 B.9 种,扁盘形∶长圆形∶长形=1∶2∶1 C.7 种,扁盘形∶长圆形∶长形=9∶3∶4 D.6 种,扁盘形∶长圆形∶长形=2∶6∶1 答案 D 解析 两株长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 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 自交得 F2,F2 中的表现 型比为扁盘形∶长圆形∶长形≈9∶6∶1,说明扁盘形中含 A 和 B,长圆形中含 A 或 B,而 长形为 aabb,因此 F 2 中的长圆形南瓜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Abb∶Aabb∶aaBB∶aaBb= 1∶2∶1∶2。经减数分裂后共产生 Ab、aB、ab 三种配子,比例为 1∶1∶1。因此,让 F2 中 的长圆形南瓜自由交配,则 F3 的基因型种类有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共 6 种。表现型及比例为扁盘形(AaBb)∶长圆形(AAbb、aaBB、Aabb、aaBb)∶长形(aabb)=(1 3× 1 3×2)∶(1 3×1 3+1 3×1 3+1 3×1 3×2+1 3×1 3×2)∶(1 3×1 3)=2∶6∶1。 11.玉米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宽叶杂交种(Aa)玉米表现为高产,比 AA 和 aa 品种的产 量分别高 12%和 20%。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有茸毛玉米植株具有显著的抗病 能力,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高产有茸毛玉米自交 产生 F1,再让 F1 随机交配产生 F2,下列有关 F1 与 F2 的成熟植株叙述正确的是( ) A.有茸毛与无茸毛之比分别为 2∶1 和 2∶3 B.都有 9 种基因型 C.高产抗病类型分别占1 3和 1 10 D.宽叶有茸毛类型分别占1 2和3 8 答案 D 解析 有茸毛的基因型是 Dd(DD 幼苗期死亡),无茸毛的基因型是 dd,高产有茸毛玉米自交 产生的 F1 中 Dd∶dd=2∶1,即有茸毛∶无茸毛=2∶1,F1 随机交配产生的配子为 1/3D、2/3d。 根据遗传的平衡定律得 DD 为 1/9,Dd 为 4/9,dd 为 4/9,因此 F 2 中有茸毛∶无茸毛= 1∶1,A 项错误;由于 DD 幼苗期死亡,所以高产有茸毛玉米 AaDd 自交产生的 F1 中,只有 6 种基因型,B 项错误;高产有茸毛玉米 AaDd 自交产生的 F1 中,高产抗病类型为 AaDd 的 比例为1 2×2 3=1 3,F2 的成熟植株中,高产抗病类型 AaDd 的比例为1 2×1 2=1 4,C 项错误;高产 有茸毛玉米 AaDd 自交产生的 F1 中,宽叶有茸毛类型的基因型为 AADd 和 AaDd,比例为 2 12+ 4 12 =1 2,F2 的成熟植株中宽叶有茸毛占1 2×3 4=3 8,D 项正确。 五、“自由组合”中的特殊比例 水稻抗稻瘟病是由基因 R 控制的,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 B、b 对稻瘟病的抗性表达 有影响,BB 使水稻抗性完全消失,Bb 使抗性减弱。现用两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过程和 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亲本的基因型是 RRBB、rrbb B.F2 的弱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 2/3 C.F2 中全部抗病植株自交,后代抗病植株占 8/9 D.不能通过测交鉴定 F2 易感病植株的基因型 审题关键 (1)由遗传图解可知,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3∶6∶7,是 9∶3∶3∶1 的变式,说明水稻的 抗病性状由 2 对等位基因控制,且 2 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同时可推 知 F1 的基因型为 RrBb。 (2)由于 BB 使水稻抗性完全消失,因此亲本基因型是 RRbb(抗病)×rrBB(易感病),子一代自 交转化成 2 个分离定律问题:Rr×Rr→R_∶rr=3∶1,Bb×Bb→BB∶Bb∶bb=1∶2∶1, 子二代弱抗病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RRBb∶RrBb=1∶2。 (3)子二代中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RRbb∶Rrbb=1∶2,若全部抗病植株自交,则后代 不抗病植株的比例为 2/3×1/4=1/6,抗病植株的比例为 5/6。 (4)F2 易感病植株的基因型有 rrBB、rrBb、rrbb、RRBB、RrBB,其中 rrBB、rrBb、rrBb 与 rrbb 杂交,后代都是易感病个体。 答案 D “和”为 16 的由基因互作导致的特殊分离比 (1)原因分析 序号 条件 F1(AaBb) 自交后代比例 F1 测交 后代比例 1 存在一种显性基因时表现为同 一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6∶1 1∶2∶1 2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表 现为一种性状,否则表现为另 一种性状 9∶7 1∶3 3 当某一隐性基因成对存在时表 现为双隐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3∶4 1∶1∶2 4 只要存在显性基因就表现为一 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15∶1 3∶1 (2)解题技巧 ①看 F2 的表现型比例,若表现型比例之和是 16,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 自由组合定律。 ②将异常分离比与正常分离比 9∶3∶3∶1 进行对比,分析合并性状的类型。如比例为 9∶3∶4,则为 9∶3∶(3∶1),即 4 为两种性状的合并结果。 ③根据具体比例确定出现异常分离比的原因。 ④根据异常分离比出现的原因,推测亲本的基因型或推断子代相应表现型的比例。 某植物花色遗传受 A、a 和 B、b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当不存在显性基因时,花色为白 色,当存在显性基因时,随显性基因数量的增加,花色红色逐渐加深。现用两株纯合亲本植 株杂交得 F1,F1 自交得 F2,F2 中有白花植株和 4 种红花植株,按红色由深至浅再到白的顺序 统计出 5 种类型植株数量比例为 1∶4∶6∶4∶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植物的花色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的基因型一定为 AABB 和 aabb C.F2 中 AAbb 和 aaBB 个体的表现型与 F1 相同 D.用 F1 作为材料进行测交实验,测交后代有 4 种表现型 审题关键 (1)因花色遗传受 A、a 和 B、b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 F2 有 16 个组合,说明该植物的花色遗传 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还可以推知 F1 的基因型为 AaBb,又因显性基因 A 和 B 可以使花 青素含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则两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 或 AABB 和 aabb。 (2)F1 的基因型为 AaBb,含有两个显性基因,则 F2 中 AAbb 和 aaBB 个体的表现型与 F1 相同。 (3)用 F1 作为材料进行测交实验,测交后代的 4 种基因型分别是 AaBb、Aabb、aaBb、aabb, 由题意可知,只有 3 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1∶2∶1。 答案 C “和”为 16 的显性基因累加效应导致的特殊比例 (1)表现 (2)原因:A 与 B 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强。 某种鱼的鳞片有 4 种表现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用 A、a,B、b 表示),且 BB 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将无鳞鱼和纯 合野生型鳞鱼杂交,F1 有两种表现型,野生型鳞鱼占 50%,单列鳞鱼占 50%;选取 F1 中的 单列鳞鱼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 4 种表现型,这 4 种表现型的比例为 6∶3∶2∶1,则 F1 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 ) A.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 审题关键 (1)该鱼的鳞片有 4 种表现型,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并且 BB 有致死作用,可推 知该鱼种群 4 种表现型由 A_Bb、A_bb、aaBb 和 aabb 4 种基因型控制。 (2)F1 中的单列鳞鱼相互交配能产生 4 种表现型的个体,可推出 F1 中的单列鳞鱼的基因型为 AaBb;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鱼杂交,能得到基因型为 AaBb 的单列鳞鱼,先考虑 B 和 b 这对基因,亲本的基因型为 Bb 和 bb,而亲本野生型鳞鱼为纯合子,故 bb 为亲本野生型鳞鱼 的基因型,Bb 为无鳞鱼的基因型;再考虑 A 和 a 这对基因,由于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鱼 杂交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1∶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AA 和 aa;基因型组合方式有 AABb×aabb 和 AAbb×aaBb 两种,第一种组合中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表现为单列鳞。 答案 C “和”小于 16 的由基因致死导致的特殊比例 (1)致死类型归类分析 ①显性纯合致死 a.AA 和 BB 致死Error! b.AA(或 BB)致死Error! ②隐性纯合致死 a.双隐性致死Error! b.单隐性致死(aa 或 bb Error! (2)致死类问题解题思路 第一步:先将其拆分成分离定律单独分析。 第二步:将单独分析结果再综合在一起,确定成活个体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 12.某植物花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纯合紫花与纯合白花杂交得 F1,F1 表现为 紫花,F1 自交得 F2,F2 表现为 9 紫∶6 红∶1 白。若 F2 中的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子代 表现型及比例为( ) A.25 紫∶10 红∶1 白 B.4 紫∶4 红∶1 白 C.1 紫∶1 白 D.1 紫∶2 红∶1 白 答案 B 解析 由于 F2 中紫∶红∶白=9∶6∶1 为 9∶3∶3∶1 的变式,假设两对基因分别为 A、a 和 B、b,则紫花个体的基因型为 A_B_,白花个体的基因型为 aabb,红花个体的基因型为 A_bb 和 aaB_ 。 F2 中 紫 花 性 状 的 基 因 型 共 有 4 种 : AABB∶AaBB∶AABb∶AaBb 比 值 为 1∶2∶2∶4,则产生的配子类型之比为 AB∶Ab∶aB∶ab=4∶2∶2∶1,与白花植株(aabb)杂 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AaBb)、红花(Aabb、aaBb)、白花(aabb),比例为 4∶(2+2)∶1 =4∶4∶1。 13.纯合白皮、抗霜霉病黄瓜与纯合绿皮、感霜霉病黄瓜杂交得 F1,F1 全表现为白皮、抗病。 F1 自交得到 F2,若 F2 中抗病与感病的性状分离比为 3∶1,果皮的性状分离比为白皮∶黄皮∶ 绿皮约为 12∶3∶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抗病与感病这一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控制果皮颜色的是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表现型为黄色 C.将 F2 中感病、绿皮植株与感病、黄皮杂交,子代出现 1∶1 的性状分离比 D.若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2 中表现型为抗病、白皮植株占总数的 9/16 答案 D 解析 纯合白皮、抗霜霉病黄瓜与纯合绿皮、感霜霉病黄瓜杂交,F1 全表现为白皮、抗病, 说明白皮、抗病都是显性性状;F2 中抗病与感病的性状分离比为 3∶1,说明该性状受一对等 位基因控制(假设基因为 A、a),亲本是 AA、aa,F1 是 Aa;果皮的性状分离比为白皮∶黄皮∶ 绿皮约为 12∶3∶1,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基因分别为 B、b 和 C、c),绿皮 是 bbcc,B_C_和 B_cc 是白皮,则黄皮是 bbC_。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抗病与感病受一对等位 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 项错误;果皮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B 项错误;F2 中感病 aa、绿皮 bbcc 植株与感病 aa、黄皮 bbC_(1 3CC、2 3Cc)杂交,子代出现 1∶2 的性状分 离比,C 项错误;若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1 基因型为 AaBbCc,则 F2 中表现 型为抗病 A_、白皮(B_C_和 B_cc)植株占总数的3 4×12 16= 9 16,D 项正确。 14.等位基因 A、a 和 B、b 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让显性纯合子(AABB)和隐性 纯合子(aabb)杂交得 F1,再让 F1 测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 1∶3。如果让 F1 自交,则 下列表现型比例中,F2 代不可能出现的是( ) A.13∶3 B.9∶4∶3 C.9∶7 D.15∶1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可知,等位基因 A、a 和 B、b 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遵循基因的 自由组合定律,F1(AaBb)测交按照正常的自由组合定律表现型应是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1∶1∶1∶1,而现在是 1∶3,那么 F1 自交后原本的 9∶3∶3∶1 应是两种表现型有可能是 9∶7, 13∶3 或 15∶1,故 A、C、D 项正确;而 B 项中的 3 种表现型是不可能的,故 B 项错误。 15.基因型为 aabbcc 的桃子重 120 克,每产生一个显性等位基因就使桃子增重 15 克,故基 因型为 AABBCC 的桃子重 210 克。甲桃树自交,F1 每桃重 150 克。乙桃树自交,F1 每桃重 120~ 180 克。甲、乙两桃树杂交,F1 每桃重 135~165 克。甲、乙两桃树的基因型可能是( ) A.甲 AAbbcc,乙 aaBBCC B.甲 AaBbcc,乙 aabbCC C.甲 aaBBcc,乙 AaBbCC D.甲 AAbbcc,乙 aaBbCc 答案 D 解析 因为一个显性基因可使桃子增重 15 克,甲桃树自交,F1 每桃重 150 克,则甲桃树中 应有两个显性基因,且是纯合子;乙桃树自交,F1 每桃重 120~180 克,则乙桃树中应有两 个显性基因,且是杂合子;甲、乙两桃树杂交,F1 每桃重 135~165 克,进一步确定甲、乙 两桃树的基因型可能为 AAbbcc 和 aaBbCc。 16.下图表示某自花传粉植物(2n=12)的某些基因的结构简图,该植物控制紫色花的基因分 别是 B、F、G,控制白色花的基因分别是 b、f、g;各显性基因的表现效果相同,且显性基 因越多,紫色越深(如深紫、紫、浅紫等表现型),隐性类型为白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用图示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进行人工授粉之前均需在花未成熟时对母本去雄 B.让如图所示亲本进行杂交得 F1,F1 自交得 F2,则 F2 花色的表现型有 7 种 C.若 E 基因存在纯合致死现象,则让 F1 自交得到的 F2 中杂合子 Ee 所占的比例为2 7 D.该植物每个染色体组含有 6 条染色体,图示时期细胞内有 12 个核 DNA 分子 答案 D 解析 植物杂交实验进行人工授粉之前,要在花未成熟时对母本去雄,防止自花受粉的干扰,A 项正确;图中母本控制花色的基因型是 BBFFGG,父本控制花色的基因型是 bbffgg,杂交子 一代的基因型是 BbFfGg,子一代自交后代中显性基因的个数是 6 个、5 个、4 个、3 个、2 个、 1 个、0 个,因此表现型有 7 种,B 项正确;由题图可知,母本基因型是 Ee,父本基因型是 ee,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 Ee∶ee=1∶1,F1 自交,EE=1 2×1 4=1 8,Ee=1 2×1 2=1 4,ee=1 2×1 4 +1 2=5 8,由于 EE 致死,因此杂合子的比例是 Ee/(Ee+ee)=2 7,C 项正确;图示细胞处于减数 分裂过程中的联会时期,一条染色体上含有 2 个 DNA 分子,由于植物细胞中含有 12 条染色 体,因此图示时期细胞内有 24 个核 DNA 分子,D 项错误。 17.某个鼠群有基因纯合致死现象(在胚胎时期就使个体死亡),该鼠群的体色有黄色(Y)和灰 色(y),尾巴有短尾(D)和长尾(d)。任意取雌雄两只黄色短尾鼠经多次交配,F1 的表现型为黄 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则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均为 YyDd B.F1 中黄色短尾个体的基因型均为 YyDd C.F1 中只有部分显性纯合子在胚胎时期死亡 D.F1 中黄色长尾和灰色短尾的基因型分别是 Yydd、yyDd 答案 C 解析 任意取雌雄两只黄色短尾鼠(Y_D_)经多次交配,产生的 F1 中有黄色和灰色,有短尾和 长尾,说明两亲本的基因型均为 YyDd;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 YyDd 的两亲本杂交,F1 中黄 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9∶3∶3∶1,但实际比例为 4∶2∶2∶1,说明基 因型为 YY__、__DD 的个体均致死,故 F1 中黄色短尾个体的基因型为 YyDd,黄色长尾个体 的基因型为 Yydd,灰色短尾个体的基因型为 yyDd。 18.大豆子叶颜色(AA 表现深绿,Aa 表现浅绿,aa 为黄化且此表现型的个体在幼苗阶段死 亡)受 B、b 基因影响,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当 B 基因存在时,A 基因 能正常表达;当 b 基因纯合时,A 基因不能表达。子叶深绿和子叶浅绿的两亲本杂交,F1 出 现黄化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AaBb B.F1 中子叶深绿∶子叶浅绿∶子叶黄化=3∶3∶2 C.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自交,子代有 9 种基因型、4 种表现型 D.大豆子叶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 C 解析 根据信息“AA 表现深绿,Aa 表现浅绿,aa 为黄化且此表现型的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 当 B 基因存在时,A 基因能正常表达;当 b 基因纯合时,A 基因不能表达”,则 AAB_为深绿, AaB_为浅绿,aa__和 A_bb 为黄化;子叶深绿(AAB_)和子叶浅绿(AaB_)的两亲本杂交,F1 出 现黄化苗(A_bb),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AaBb,A 项正确;F1 中子叶深绿(1 2×1 4AABB+ 1 2×1 2AABb)∶ 子 叶 浅 绿 (1 2×1 4AaBB + 1 2×1 2AaBb)∶ 子 叶 黄 化 (1 4×1 2AAbb + 1 2×1 4Aabb) = 3∶3∶2,B 项正确;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自交,子代有 9 种基因型、3 种表现型,即子叶 深绿(AABB、AABb)、子叶浅绿(AaBB、AaBb)、子叶黄化(aaBB、aaBb、aabb、AAbb、 Aabb),C 项错误;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大豆子叶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 项 正确。 19.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 Aabb 和 AAbb 两种类型的个体(aa 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两对 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 1∶1, 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成活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 ) A.5/8 B.3/5 C.1/4 D.3/4 答案 B 解析 在自由交配的情况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由 Aabb∶AAbb=1∶1 可得, A 的基因频率为 3/4,a 的基因频率为 1/4。故子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A 的基因频率的平 方,为 9/16,子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a 的基因频率的平方,为 1/16,Aa 的基因型频率 为 6/16。因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在胚胎期死亡,所以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所占比例是 9/16÷(9/16+6/16)=3/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