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8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生物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首师附中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一生物 一、单选题 1. 下列依次为丙氨酸、丝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结构式。由这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所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的氨基、羧基和肽键的数目分别是 A. 1 1 3 B. 1 2 2 C. 1 1 2 D. 3 3 2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观察这三个氨基酸结构可知:丙氨酸和丝氨酸各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天门冬氨酸含一个氨基和两个羧基。由这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所形成的三肽中,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3-1=2,氨基数=这三个氨基酸所含有的氨基总数-肽键数=3-2=1,羧基数=这三个氨基酸所含有的羧基总数-肽键数=4-2=2。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如图曲线Ⅰ表示黄豆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最适温度、CO2浓度为0.03%)。在B点时改变某条件,曲线变为Ⅱ。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与B点相比,A点叶绿体中的C5含量较高 B. 在B点时,升高温度导致曲线由Ⅰ变为Ⅱ C. 制约A点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CO2浓度 D. 若植物缺镁,则C点对应的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与B点相比,A点时光照较弱,产生的ATP和[H]较少,导致暗反应的C3还原过程较弱,叶绿体中的C5含量较低,A项错误; B.图示曲线为最适温度下的曲线,在B点时,升高温度导致会曲线由Ⅰ下降,B项错误; C.A点时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制约A点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光照浓度,C项错误; D.镁参与叶绿素合成,若植物缺镁,叶绿素含量降低,光能吸收减少,C点对应的光合作用速率下降,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曲线图中限制因子的判断方法: (1)曲线上升阶段:纵坐标随横坐标增加而增加,限制因子为横坐标代表的物理量(横坐标为时间时,限制因子不是时间,而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温度或光照等环境因素)。 (2)曲线水平阶段:纵坐标不再随横坐标增加而增加,限制因子为横坐标以外的物理量。 3.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尼迪特试剂、双缩脲试剂均可用于区分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 B. 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代表脱氧核糖的材料数是代表碱基材料数的2倍 C. 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代表磷酸的材料数是代表碱基材料数的2倍 D. 在制作并观察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实验中,忘记清水漂洗的步骤将严重影响结果的观察 【答案】D 【解析】 A.本尼迪特试剂用于检测还原糖,淀粉是多糖没有还原性;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A项错误; B.组成DNA的单体脱氧核糖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组成,所以DNA中脱氧核糖数等于碱基数,B项错误; C.DNA分子中磷酸数等于碱基数,C项错误; D.制作观察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时,染色前需要漂洗,防止解离过度,避免解离液与染色剂发生反应影响染色。 答案选D。 4.下列配子的产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异常行为密切相关的是 A. 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产生AB、ab两种精细胞 B. 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产生AB、Ab、aB、ab四种精细胞 C. 一个基因型为XBXb的卵原细胞产生XBXb的卵细胞 D. 一个基因型为XBXb的卵原细胞产生XBXB的卵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产生AB、ab两种精细胞是正常的减数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发生异常,A错误; B、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正常情况下应该产生2种配子,若产生了AB、Ab、ab、aB四种配子,则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B错误; C、一个基因型为XBXb的卵原细胞产生XBXb的卵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移向一极,C错误; D、基因型为XBXb的雌性个体产生XBXB的异常卵细胞,说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产生的两条染色体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发生了染色体变异,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关于哺乳动物体内脂质与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胆固醇在动物体内可转化成性激素 B. 单糖可以被进一步水解为更简单的化合物 C. 脂肪与糖原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D. 细胞识别与糖蛋白中蛋白质和糖链均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胆固醇是动物组织中的胆汁醇、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其它固醇类化合物的前体。糖类大致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多糖等几类,其中的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类,可直接被细胞吸收。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当生命活动需要时可以分解利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有一层糖蛋白,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糖链)结合而成,具有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作用。 【详解】A、胆固醇和性激素均属于脂质中的固醇,在动物体内,胆固醇可转化成性激素,A正确; B、单糖不能被水解,B错误; C、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因此脂肪与糖原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C正确; D、细胞膜上由蛋白质与糖类(糖链)结合而成的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等作用,因此细胞识别与糖蛋白中的蛋白质和糖链均有关,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脂质和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与功能,并与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建立联系。 6.淀粉人体内经消化、吸收进入细胞氧化分解供能,其过程如图所示。过程①表示( ) A. 卡尔文循环 B. 三羧酸循环 C. 碳循环 D. 氮循环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是要经过许多步骤才能完成的,细胞呼吸的全过程可以分为4个主要阶段:①糖酵解,②丙酮酸氧化脱羧,③三羧酸循环,④电子传递链。 【详解】据图分析:淀粉→葡萄糖为消化,吸收过程,葡萄糖→丙酮酸为糖酵解,丙酮酸→二碳化合物为丙酮酸氧化脱羧,二碳化合物→ATP为三羧酸循环,即过程①表示三羧酸循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实验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甚至决定实验的成败。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实验材料,“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B. 恩格尔曼使用小球藻作实验材料,证实了光合作用的发生场所是叶绿体 C. 菠菜叶的下表皮细胞含有丰富的叶绿素,不用染色就可以观察到叶绿体 D. 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时,不选用已开放豌豆花的花药作实验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应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故实验材料应选择无色或色浅的。水绵的叶绿体为带状,恩格尔曼通过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进行实验证实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详解】A、“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应选择无色或色浅的细胞,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含紫色的大液泡,不适合做该实验的实验材料,A错误; B、恩格尔曼利用水绵证实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B错误; C、菠菜叶下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C错误; D、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其减数分裂发生在开花前,因此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可选用开放的豌豆花的花药作为实验材料,D正确。 故选D。 8.下列生命活动中,不是由单层膜细胞器完成的是( ) A. 对蛋白质进行分类和包装 B. 发出星射线以形成纺锤体 C.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D. 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器的分类: ①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 ②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③不具备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 【详解】A、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分类和包装,而高尔基体属于单层膜细胞器,A错误; B、中心体发出星射线以形成纺锤体,中心体没有膜结构,B正确; C、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而溶酶体属于单层膜细胞器,C错误; D、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其属于单层膜细胞器,D错误。 故选B。 9.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麦芽糖和乳糖的水解产物与斐林试剂共热均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B. 单位质量的糖类与脂肪相比较,糖类中O的含量高而H的含量低 C.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键空间结构的差异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D. 生物体中的核酸具有携带遗传信息、催化、参与细胞器的构成等多种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2、糖类由C、H、O 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3、组成脂质的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 P 和 N。脂肪是生物体良好的储能物质,此外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磷脂作用是构成细胞膜和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 【详解】A. 麦芽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乳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半乳糖,它们均属于可溶性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共热均会出现砖红色沉淀,A正确; B. 单位质量的糖类与脂肪相比较,糖类中O的含量高而H的含量低,B正确; C.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多肽链空间结构的差异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C错误; D. 生物体中的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可以携带遗传信息;有些RNA具有催化功能;rRNA参与核糖体的构成,D正确。 故选C。 10.如图为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b表示细胞膜上的载体 B. 图中乙表示靶细胞 C. 图中a表示信号分子(如激素) D. 图中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细胞乙上b有识别功能,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A错误; B、图中甲表示分泌细胞,该细胞分泌产生a物质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乙细胞,因此图中乙细胞表示靶细胞,B正确; C、图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甲细胞产生分泌某种物质a经体液运输到细胞乙,与细胞乙上b结合,将信息传到细胞乙,a可能表示某种信号分子,C正确; D、图中看出,在乙细胞上存在与a物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 故选A。 11.下面是叶肉细胞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绿体与线粒体的代谢简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①处于黑暗环境中,该细胞单位时间释放的CO2量即为呼吸速率 B. 细胞②没有与外界发生O2和CO2的交换,可断定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 细胞③处在较强光照条件下,细胞光合作用所利用的CO2量为N1与N2的和 D. 分析细胞④可得出,此时的光照强度较弱且N1小于M2 【答案】D 【解析】 【分析】 ①状态时,黑暗状况时,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不进行光合作用,此状态下,植物从外界吸收O2,并将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释放到体外。 ②状态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时,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用于细胞呼吸,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用于光合作用,植物与外界不进行气体交换,即没有O2和CO2的吸收与释放。 ③状态时:较强光照时,植物同时进行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此状态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除用于植物的有氧呼吸消耗之外,其余的氧气释放到周围的环境中。植物光合作用所利用的CO2除来自植物自身细胞呼吸外,不足的部分从外界吸收。 ④状态时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时,植物从外界吸收O2,并将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释放到体外。 【详解】A、细胞①是植物叶肉细胞处于黑暗环境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就代表呼吸速率,A正确; B、细胞②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用于细胞呼吸,细胞呼吸产生的CO2 用于光合作用,植物与外界不进行气体交换,即没有O2和CO2的吸收与释放,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B正确; C、细胞③处在较强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细胞光合作用利用的CO2的量为N=N1+N2,C正确; D、④状态时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时,所以此时光照强度较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从外界吸收的氧气的量N1和向外界释放的CO2的量M2相等,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需要将图片转化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大小的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回答。 12.若亲代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一个正常碱基变成了5溴尿嘧啶(BU)。BU可与碱基A配对,诱变后的DNA分子连续进行2次复制,得到的子代DNA分子加热后得到5种单链如图所示,则BU替换的碱基可能是 ( ) A. 腺嘌呤 B. 鸟嘌呤 C. 胞嘧啶 D. 胸腺嘧啶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的两条链中有一条正常链,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按照BU可与碱基A配对,可知生成的两种链TGAA/ACTT为突变链复制过程形成的,另两条链是正常链。 【详解】DNA分子一条链的一个正常碱基变成了5 -溴尿嘧啶(BU),另一条链是正常的链,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NA分子经过两次复制后,突变链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A—BU、A—T碱基对,而另一条正常链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G—C、G—C碱基对,再根据其他碱基的排列顺序可以推知,替换部位的碱基实际情况应为G,即鸟嘌呤,B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和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3.有关对酶的特性的理解错误的是 A. 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 B. 每种酶的最适温度不一定相同 C. 酶的活性主要受温度和pH的影响 D. 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酶具有专一性,故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A错误; B、不同的酶的最适温度不一定相同,B正确; C、温度和pH影响酶的空间结构,进而影响了酶的活性,故酶的活性主要受温度和pH的影响,C正确; D、由分析可知:酶的催化特性上表现为高效性和专一性,D正确。 故选A。 14.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酸可在生物的遗传、催化、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方面起作用 B. 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C. 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完全由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 D. 磷脂是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2、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 ①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②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3、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由2个单糖脱水缩合形成的糖称为二糖,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4、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详解】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少数RNA还具有催化作用,A正确; B、1分子蔗糖水解为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1分子麦芽糖水解为2分子葡萄糖,1分子乳糖可水解为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B正确; C、淀粉、糖原、纤维素均属于多糖,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所以它们都是由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C正确; D、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但核糖体无膜结构,不含磷脂,D错误。 故选D。 【点睛】熟记一些细胞中常见化合物的组成以及细胞的结构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现有纯种果蝇品系①〜④,其中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下表所示,若需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交配的品系组合为( ) 品系 ① ② ③ ④ 隐性性状 残翅 黑身 紫红眼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Ⅱ、Ⅲ Ⅱ Ⅱ Ⅲ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①的所有性状都为显性纯合,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余性状也是显性纯合;控制残翅和黑身的基因都在Ⅱ染色体上,控制紫红眼的基因都在Ⅲ染色体上,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规律,若要验证该定律,能够发生自由组合的基因前提条件是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必须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在同源染色体上,③个体只有控制黑身的隐性基因,其余都是显性性状;④个体只有控制紫红眼的基因是隐性的,其余都是显性性状;且控制这两种性状的两基因分别在Ⅱ、Ⅲ号染色体上,杂交后两对基因都是杂合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这两对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正确。 B、①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③个体只有控制黑身的隐性基因,其余都是显性性状,所以两个体杂交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②和③分别含有残翅和黑身的隐性基因,但是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都都在Ⅱ号染色体上,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①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④个体只有控制紫红眼的基因是隐性的,所以两个体杂交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A。 16.如图为人类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为患者,不考虑突变和同源区段的情况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携带致病基因,则是杂合子的概率是 B. 若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 若不携带致病基因,则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D. 若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亲无子有,判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也可能是伴X,2携带致病基因,可以确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不携带致病基因,可以确定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若携带致病基因,可以确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是杂合子的概率是,A正确; B、若携带致病基因,可以确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B错误; C、若I2不携带致病基因,可以确定是伴X隐性遗传,Ⅱ3基因型可能是XBXB或XBXb,则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C正确; D、若I2不携带致病基因,可以确定是伴X隐性遗传,则该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病及遗传定律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7.将蚕豆幼苗在含胸腺嘧啶核苷(3H-T)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让3H掺入DNA中,从而使染色体带有放射性。随后,将幼苗转到含有秋水仙素(可持续发挥作用且不会导致细胞死亡)的普通培养基(2H-T)中培养一段时间,剪取根尖,制片并检测染色体的放射性,结果如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 从染色体水平分析,该实验结果证明了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C. 在着丝粒分裂后含3H的染色体比例减半,说明核DNA经历了3次复制 D. 若改用尿嘧啶核苷(3H-U)的培养基进行该实验,无法得到相同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秋水仙素一般可用于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其作用机理为:在有丝分裂前期时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分开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形成两个子细胞,进而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据图分析,3H-T培养基培养很长一段时间后,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的两条链都带有放射性,然后放到2H-T培养基培养,两条染色体中均有一条染色单体带有放射性,另一条染色单体不带有放射性,说明核DNA复制了2次;一段时间后,2条染色体都含有放射性,说明DNA的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详解】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B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核DNA经历了2次复制,C错误; DNA不含尿嘧啶,因此若改用尿嘧啶核苷(3H-U)的培养基进行该实验,无法得到此结果,D正确。 18.小明做作业时冥思苦想。此过程中,直接参与这一活动的最小结构层次是( ) A. 血液 B. 神经细胞 C. 大脑 D. 神经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详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9.一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四个四分体,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数依次是( ) A. 4 8 8 B. 2 4 8 C. 8 16 16 D. 8 0 8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则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减数分裂的实质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说明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共有8条染色体,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则次级精母细胞中只能得到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故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着丝点还未断开)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条,染色单体数为8条,核DNA分子数也是8条。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下列是某个雌雄异体的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图像,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1所处时期可发生基因重组 B. 图2可判断该生物的性别 C. 图3为次级精母细胞 D. 图4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图示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图,其中图1含两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即两个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图2正在发生两对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初级精母细胞;图3 内无同源染色体,但每条染色体上有姐妹染色单体,说明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为次级精母细胞;图4有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正在移向细胞两极,说明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细胞可能发生交叉互换而产生基因重组,A正确; B、图2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分裂均等,说明该细胞来源于雄性动物的睾丸(或精巢),B正确; C、图3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根据图2细胞判断的性别可知,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 D、图4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4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D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熟悉细胞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进而准确判断细胞所处的分裂方式和分裂时期。 21.如图是某个二倍体(AABb)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 A. 甲、乙均为基因突变所致 B. 乙中有 2 个染色体组 C. 丙可能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交叉互换所致 D. 甲、乙、丙所产生的变异均可遗传给后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由于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甲、乙中等位基因a的出现都是基因突变所致,A正确; B、乙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B正确; C、根据丙中染色体颜色可知,等位基因B和b出现的原因是MⅠ交叉互换所致,C正确; D、甲和乙发生的是基因突变,丙因交叉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它们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但甲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后代,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22.组成RNA的基本单位的三个分子的连接顺序是( ) A. 鸟嘌呤——磷酸——核糖 B. 磷酸——核糖——胸腺嘧啶 C. 磷酸——核糖——尿嘧啶 D. 腺嘌呤——脱氧核糖——磷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的磷酸、核糖和碱基组成,碱基包括A、U、C、G4种。核糖核苷酸的结构简图如下: 2、RNA特有U和核糖,DNA特有T和脱氧核糖。 【详解】根据核糖核苷酸的结构简图可知: A、鸟嘌呤与核糖相连,不与磷酸相连,A错误; B、RNA中没有胸腺嘧啶T,B错误; C、磷酸和尿嘧啶连接在核糖上,组成RNA的基本单位尿嘧啶核糖核苷酸,C正确; D、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不是脱氧核糖,D错误. 故选C. 【点睛】熟悉核苷酸的组成,尤其要注意与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的区别。 23. 下列有关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洋葱根尖细胞中的DNA存在于线粒体和细胞核中 B. 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叶绿体基质 C. 内质网与脂质合成无关 D. 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无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洋葱根尖没有叶绿体,所以DNA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A正确;细胞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B错误;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合成、脂质的合成有关,C错误;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错误。 24.下图表示 ATP-ADP 循环。关于该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和过程②在肌肉收缩和恢复过程中均会发生 B. 过程①的能量来源只有生物体内的放能反应 C. 过程②产生的能量可以转变为多种形式,但不能转变为光能 D. 过程①为吸能反应消耗水,过程②为放能反应生成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详解】A、肌肉收缩和恢复需要消耗能量,会发生ATP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A正确; B、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吸能反应,在光反应过程中会产生ATP,能量来源于光能,B错误; C、ATP水解释放能量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也可转变为光能,如萤火虫尾部发出荧光,C 错误; D、过程①ATP的合成过程生成水,过程②为ATP的水解过程需要消耗水,D错误。 故选A。 【点睛】理解吸能和放能反应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25.如图示从鸡的血液中制备核糖体的大致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步骤③、④的目的是分离细胞器和其他细胞结构 B. 步骤①加入14C 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 C. 步骤②的目的是破坏细胞膜 D. 该过程应用了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示踪法、离心法、纸层析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图解:实验①步骤中用14C标记氨基酸,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所以步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步骤②中加入蒸馏水,利用了渗透作用原理使细胞吸水涨破;步骤③、④的目的是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和其他细胞结构。 【详解】A、步骤③、④目的是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和其他细胞结构,A正确; B、14C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所以步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B正确; C、步骤②中加入蒸馏水会使细胞吸水涨破,破坏细胞膜,C正确; D、该过程应用了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示踪法和离心法,但没有应用纸层析法,D错误。 故选D。 26.下列细胞凋亡现象与个体发育无关的是 A. 健康成人体内肠细胞的凋亡 B. 植物胚柄的退化 C. 单性植物中花器官的退化 D. 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或称编程性细胞死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是不可避免的;它不同于病变或伤害导致的死亡。 【详解】细胞凋亡在植物体内也普遍存在,如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单性植物中花器官的退化,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而健康成人体内肠细胞的凋亡与人的发育无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难点不是区分下列现象是否属于细胞凋亡,而是凋亡与个体发育有关。 27.人体内的氢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转移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X 表示三碳糖,可作为合成淀粉的原料 B. ①过程生成的物质X 可被乳酸脱氢酶还原 C. ①②③过程均能消耗 ADP,④过程消耗 ATP D. ③④过程都可能发生在线粒体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了乳酸,③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第三阶段,④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X是丙酮酸。 【详解】A、图中X表示丙酮酸,人体细胞内不能合成淀粉,A错误; B、①过程生成的物质X可被乳酸脱氢酶催化,但乳酸脱氢酶没有还原作用,B错误; C、②过程不能消耗ADP而形成ATP,C错误; D、③过程表示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发生在线粒体中,线粒体中含有少量核糖体,能独立控制少数几种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意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图形、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场所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8.某五十肽中有丙氨酸(R基为一CH3)4个,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所示),得到4条多肽链和5个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该50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8个氧原子 B. 若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5肽,则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 C. 若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则将脱去4分子H2O D. 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丙氨酸是肽链中21、27、35、49号氨基酸。脱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多肽链和5个氨基酸,5个氨基酸中有4个是丙氨酸,一个是第50号氨基酸。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每脱掉1个丙氨酸需要破坏2个肽键,脱掉4个丙氨酸共破坏了8个肽键,有8分子水参与,故该50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8个氧原子,A正确; B、得到的5个氨基酸,其中有4个是丙氨酸,故这5个氨基酸缩合成5肽,可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B正确; C、这4条多肽链若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需要形成3个肽键,脱去3分子水,C错误; D、每条肽链中至少有1个游离的氨基和1个游离的羧基,故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D正确。 故选C。 【点睛】明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形成囊泡的细胞结构只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 溶酶体合成的多种水解酶与靶细胞的裂解、死亡有关 C. 小肠黏膜属于生物膜系统,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极为重要 D. 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越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 (1)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功能: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能形成囊泡的细胞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A错误; B、溶酶体中的水解酶与靶细胞的裂解、死亡有关,但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属于蛋白质,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 C、小肠黏膜不属于属于生物膜系统,C错误; D、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中,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运输,所以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越快,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器的功能、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对于细胞器的功能、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0. 将洋葱表皮细胞浸于20%蔗糖溶液中,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则原细胞液浓度( ) A. 小于20%蔗糖溶液浓度 B. 等于20%蔗糖溶液浓度 C. 大于20%蔗糖溶液浓度 D. 等于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质壁分离的外因是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因此将洋葱表皮细胞浸于20%蔗糖溶液中,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说明细胞液的浓度小于蔗糖浓度,故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质壁分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1.下列关于探究酶特性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利用过氧化氢溶液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B. 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碘液进行检测 C. 若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酶的高效性,底物浓度是无关变量 D. 可用蔗糖、乳糖和蔗糖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斐林试剂检测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可利用过氧化氢溶液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A正确; B、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碘液进行检测,测定淀粉的剩余量,B正确; C、若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酶的高效性,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底物浓度是无关变量,C正确; D、由于乳糖和乳糖的水解产物都是还原糖,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及特性,掌握酶促反应的原理及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2.人体细胞干重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依次是 A. C、O、H、N B. C、H、O、N C. C、O、N、H D. C、N、O、H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在细胞中含量较多,包括C、H、O、N、P、S、K、Ca、Mg。 【详解】在细胞鲜重和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化学元素都是C、H、O、N,其中占鲜重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O>C>H>N,占干重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C>O>N>H。 故选C。 33.下列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7个肽键 B. DNA是双链结构有氢键,RNA是单链结构没有氢键 C. 细胞内蛋白质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 D. 蛋白质变性是由肽键的断裂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3、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和RNA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详解】A、α-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8个肽键,A错误; B、一般情况下RNA是单链结构,但也可能有氢键,比如tRNA,B错误; C、细胞内蛋白质水解时,需要酶的参与,酶通常情况下就是蛋白质,C正确 ; D、蛋白质变性即空间结构改变是由二硫键的断裂造成的,肽键并没有断裂,D错误。 故选C。 34.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心肌细胞富含线粒体利于其旺盛的代谢活动 B. 浆细胞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利于其分泌抗体 C. 洋葱表皮细胞具有细胞壁和液泡利于其维持一定的形态 D. 蓝藻细胞含有叶绿体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大于95%来自线粒体。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其合成和分泌过程,依次通过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液泡内有细胞液,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植物细胞壁对细胞具有支持、保护作用。原核细胞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详解】A、心肌细胞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消耗的能量多,而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因此心肌细胞富含线粒体利于其旺盛的代谢活动,A正确; B、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的加工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修饰加工后才能分泌到细胞外,所以浆细胞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利于其分泌抗体,B正确; C、洋葱表皮细胞具有细胞壁和液泡,细胞壁对细胞具有支持、保护作用,充盈的液泡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因此洋葱表皮细胞具有细胞壁和液泡利于其维持一定的形态,C正确; D、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不含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D。 35. 撕去紫色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然后,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外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关系是 A. 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少 B. 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多 C. 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 D. 无法比较 【答案】A 【解析】 【详解】甲组置于完全营养液中, 一段时间后与细胞等渗,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动态平衡;乙组置于清水中,细胞从外界吸水膨胀。将它们置于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都失水,但乙组渗出的水分比甲组多,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被动运输。 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6.如图为不同温度下金鱼的代谢率(耗氧量)与氧分压的关系图。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在一定范围内,代谢率随氧分压下降而下降 B. 25 ℃环境中金鱼的代谢率比15 ℃环境中的高 C. 代谢率最大时的最低氧分压随温度不同而不同 D. 氧分压超过一定范围后,代谢率不再随氧分压增加而增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代谢速率随着氧分压的下降而下降,A正确;金鱼的代谢率(耗氧量)除受温度影响外,还受氧分压影响,在25℃时,若氧分压很低,则其代谢率可能比15℃环境中的低,B错误;由图可知,代谢率最大时的最低氧分压随温度不同而不同,C正确;由图可知,氧分压超过一定范围后,代谢率不再随氧分压增加而增加,D正确。 考点: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过程,掌握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能分析曲线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37. 2005年,人们发现在东非肯尼亚的帕秦罗岛上有一个“中国村”,祖传约在600年前,由郑和船队的队员与当地妇女结婚后繁衍而成。如果通过比较DNA的碱基序列、确认该村的村民与我国汉族人是否有传说中的亲缘关系,最好从该村村民与我国汉族人的下列哪种结构中提取DNA( ) A. 常染色体 B. X染色体 C. Y染色体 D. 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Y染色体一定会由男性传给儿子,且一代代传下去不会改变,所以可比较该村男性村民与我国汉族人Y染色体的DNA,选C。 38. 提取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对该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未见色素带,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 B. 色素始终在滤纸上,是因为色素不溶于层析液 C. 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 D. 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最前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黄化叶片叶绿素含量少但是叶黄素含量高应有色素带A错误; B.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子量小的溶解度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所以用层析法来分离四种色素。B错误; C.叶绿素呈绿色使提取液呈绿色。C正确; D.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D错误。 39.胰岛B细胞中,与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密切相关的一组细胞器是 A. 线粒体、液泡、高尔基体、内质网 B. 核糖体、内质网、溶酶体、高尔基体 C.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 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相关的细胞器: 核糖体:无膜的结构,能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线粒体:双层膜结构,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详解】A、液泡是植物细胞内最大的细胞器,储存细胞液,调节植物细胞内部环境,与胰岛素的合成无关,A错误; B、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可以消灭外来病毒和细菌,吞噬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与胰岛素合成无关,B错误; C、胰岛素的合成和运输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C正确; D、中心体与细胞的分裂有关,与胰岛素的合成无关,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实验,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40.酶催化效率受pH影响,人体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消化酶最适pH不同。如图表示某种消化酶催化效率与pH的关系,据此推测该酶最可能是( ) A. 肠脂肪酶 B. 胃蛋白酶 C. 唾液淀粉酶 D. 胰蛋白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 )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由图可以看出该酶的最适pH值为2左右,而在人体中只有胃部的酶在pH值为2时催化效率最高,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 41.科研人员在一晴朗的白天,检测了自然环境中某种绿色开花植物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的变化,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限制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点时叶绿体内五碳化合物的合成速率应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E点。 (3)在光照强度为800μE·m-2·s-1时,上午测得光合速率数值高于下午测得的数值,据此可推断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对光合速率有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为验证这一推断,科研人员以该植物长出幼果的枝条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果实等器官并被利用) ①将长势相似,幼果数量相同的两年生树枝均分成甲、乙两组; ②甲组用一定浓度的______(填“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或“2,4-D”)进行疏果处理,乙组不做处理; ③一段时间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对两组枝条上相同位置叶片的光合速率进行测定和比较,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照强度 (2). 大于 (3). 抑制 (4). 2,4-D (5). 甲组枝条上叶片的光合效率低于乙组 【解析】 【分析】 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光合速率的增加变慢,当达到某一光照强度时,光合速率就不再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 【详解】(1)A→B段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逐渐增加,因此限制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2)C点与E点相比,光照强度相同,光反应阶段产物量相同,但C点光合速率较高,说明CO2的还原过程生成的有机物的速率大于E点,即C点生成五碳化合物的速率大; (3)在光照强度为800μE·m-2·s-1时,上午测得光合速率数值高于下午测得的数值,据此可推断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对光合速率起抑制作用; ②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功能,有两重性,因此甲组用一定浓度的2,4-D进行疏果处理,乙组不做处理; ③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对光合速率有抑制作用,由于甲组进行了疏果处理,叶片产生的有机物运输会发生障碍,故预期结果为甲组枝条上叶片的光合效率低于乙组。 【点睛】明确实验设计的变量与对照原则,并能结合题干信息中的光合作用影响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2.脑啡肽是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下图是脑啡肽的结构简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一个脑啡肽的氨基酸数目是____个,有___种氨基酸参与_____反应。 (2)脑啡肽的功能与其分子结构中氨基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煮熟的鸡蛋和肉类更容易被消化吸收,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4)在评价食物中蛋白质成分的营养价值时,人们注重的是其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5 (2). 4 (3). 脱水缩合 (4). 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 (5). 高温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6). 人体不能合成必需氨基酸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脑啡肽分子结构简式,该分子含有肽键(-CO-NH-)4个,说明其是由5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称为五肽,也称为多肽;组成吗啡分子的5个氨基酸的R基团依次是-CH2-C6H4OH、-H、-H、-CH2-C6H5、-CH2-CH(CH3)2,说明组成该多肽的氨基酸有4种。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脑啡肽含有5个氨基酸,是由4种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 (2)脑啡肽是一种多肽,其功能与其结构有关,而其结构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有关。 (3)鸡蛋和肉类的主要有机成分是蛋白质,煮熟后高温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因此更容易被消化吸收。 (4)由于人体不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获得,因此在评价食物中蛋白质成分的营养价值时,人们注重的是其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脱水缩合的过程,能够识别并找出图示分子中肽键的数量,进而判断氨基酸的数量,并能够根据R基的种类判断氨基酸的种类。 43.如图表示的是细胞中含有的四种有机物的结构与功能.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___________,A形成E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F为______________,这时B是_______________。 (3)G在动物体内主要是___________;图中H是__________,每克该物质完全氧化分解放出的能量约为39kJ。 (4)仅由E、F两种物质构成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 (5)由C构成的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氨基酸 (2). 脱水缩合 (3). DNA (4). 脱氧核苷酸 (5). 糖原 (6). 脂肪 (7). (DNA)病毒 (8). 纤维素 【解析】 【分析】 根据各物质的功能可以判断,E是蛋白质,A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F是DNA,B是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G是多糖,C是基本组成单位葡萄糖;H是脂肪,基本组成单位D是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1)据上分析可知图中A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蛋白质。 (2)图中的F是DNA,B是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 (3)G是多糖,在动物体内主要是糖原;图中H是脂肪,是生物体中主要的储能物质。 (4)仅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构成的生物是(DNA)病毒。 (5)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物质纤维素是由C葡萄糖构成的。 【点睛】对于组成细胞的有机物的种类、组成元素、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理解和应用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44.图1是某动物细胞的部分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细胞结构,图2表示该细胞内部分细胞器的物质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_____(填数字)。其中结构①的名称是_____,其扩大膜面积的方式是_________。结构⑤的基本骨架是_____。每一个结构⑥是由两个互相垂直的_____组成,其作用是与_____有关。 (2)图2中的A和C分别对应图1中的_____、_____(填数字)。 (3)若图1细胞为分泌细胞,则分泌蛋白合成并分泌的过程依次是_____(填数字)。若细胞器④不断从③脱落下来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答案】 (1). ①②③⑤⑦ (2). 线粒体 (3). 内膜折叠形成嵴 (4). 脂双层 (5). 中心粒 (6). 细胞增殖 (7). ① (8). ④ (9). ④③⑦⑤ (10). 会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中①是线粒体、②是细胞核、③是内质网、④是核糖体、⑤是细胞膜、⑥是中心体、⑦是高尔基体。 分析图2:A细胞器含有脂质、蛋白质和核酸,说明该细胞器含有生物膜和核酸,动物细胞中应为线粒体;B细胞器只含蛋白质和脂质,说明该细胞器含有生物膜,动物细胞中可能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C细胞器只含蛋白质和核酸,不含磷脂,说明不含生物膜,应为核糖体。 【详解】(1)图1细胞中中心体和核糖体无膜结构,其余结构均具有膜结构,因此具有生物膜结构有①②③⑤⑦;结构①表示线粒体,内膜折叠形成嵴扩大膜面积。结构⑤是细胞膜,基本骨架是脂双层。⑥表示中心体,是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组成,与细胞增殖有关。 (2)根据分析可知,图2中的A应为线粒体,C应为核糖体,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④。 (3)分泌蛋白的形成和分泌过程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④核糖体合成蛋白质→③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⑦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⑤细胞膜。由于分泌蛋白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所以若细胞器④核糖体不断从③内质网上脱落下来,会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5.黄瓜中偶尔有“苦黄瓜”。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黄瓜的苦味物质——葫芦素主要由两个“主控开关”控制合成,叶苦与非苦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果苦与非苦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二者独立遗传)。现将叶和果实均苦味、叶和果实均非苦味的两品系进行杂交,得到F1全为叶和果实非苦味类型。进一步研究发现提高叶片中葫芦素的含量能有效抵御害虫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如图是葫芦素形成的遗传机制示意图,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据题推测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 (2)自然条件下叶和果实均无苦味的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__种。 (3)若你是育种工作者,应选育表现型为______的黄瓜,为了获得这样的黄瓜可采取杂交育种的方法:让F1______得F2, 在F2中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 (4)为了获得能稳定遗传的个体还需进行连续自交,并不断淘汰______(表现型)的个体。若要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还可采用______育种的方法,其利用的变异原理是______。 (5)由题图可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______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 (1). aabb和AABB (2). 4种 (3). 叶苦果非苦 (4). 自交 (5). 1/3 (6). 叶苦果苦 (7). 单倍体 (8). 染色体变异 (9). 酶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将叶和果实均苦味、叶和果实非苦味的两品系进行杂交,得到F1全为叶和果实非苦味类型,说明叶和果实非苦都是显性性状,则A_B_表现型为叶和果实非苦味、A_bb表现型为叶非苦和果实苦、aaB_表现型为叶苦和果实非苦,aabb表现型为表现型为叶苦和果实苦,且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叶和果实均无苦味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可能有2×2=4种。 (3)由于提高叶片中葫芦素的含量能有效抵御害虫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而我们食用的黄瓜果实,因此作为育种工作者,应该选育表现型为叶苦果非苦的黄瓜;利用杂交育种培育该品种黄瓜时,应该让获得的子一代(AaBb)自交,则子二代中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aaB_)中纯合子占1/3。 (4)为了获得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BB)还需进行连续自交,并不断淘汰叶苦果苦(aabb)的个体。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5)由如图可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判断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进而判断不同的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以及亲本和子一代的基因型。 46.北方盛产山植,常添加白砂糖和酵母菌进行发酵,酿成甜美的山楂酒。如果将山楂酒过滤后稀释下,再添加醋酸菌,在一定条件下发酵,还可生产山楂果醋,据此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与醋酸菌相比,酵母菌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 (2)酒精发酵前加入的白砂糖主要是为菌种提供______(碳源或氮源或生长因子)。下图表示白砂糖的添加量对酒精生成量的影响,白砂糖的添加量为______ %左右最为合理。 (3)科技人员计划培养“自养”型的菌种,即这些菌种可以固定CO2,从化学反应中获取能量。他们首先对菌种进行基因改造,转入几种固定CO2和获取化学能所需的关键基因,再将它们放在______环境中续连续选择培养,200天后,能够“只吃CO2”的菌种终于诞生。 (4)为节省资源,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可利用同一个装置,但要将温度______,保证空气______。 (5)借鉴前面发酵的经验,某工厂计划大批量生产山楂果醋。为进一步提高产量,预探究果醋的最佳发酵温度。请你简单说明实验思路____________。 【答案】 (1). 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 碳源 (3). 15 (4). 不含有机物 (5). 升高 (6). 流通 (7). 设置一系列的温度梯度进行发酵,果醋产量最高的温度即为最适温度 【解析】 【分析】 果酒发酵常用的菌种是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增加数量,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醋酸菌是需氧菌,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将乙醇氧化为醋酸。 【详解】(1)醋酸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后者含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白砂糖可以为菌种提供碳源,由图可知,白砂糖添加量小于15%时,随着添加量的增多,酒精含量增加,大于15%,白砂糖含量再增加,酒精含量也不再增加。故白砂糖的添加量为15% 左右最合理。 (3)要培养“自养”型的菌种,应该将经过基因改造的菌种放在不含有机物的环境中,能够存活下来的即为自养型菌种。 (4)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醋酸发酵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故若利用同一个装置进行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进行醋酸发酵时需要将温度升高,且需要保证空气流通,保证醋酸菌的有氧呼吸。 (5)要探究果醋的最佳发酵温度,需要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分别进行醋酸发酵,醋酸产量最高时对应的温度即为最佳发酵温度。 【点睛】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醋酸发酵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