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双鸭山一中2018-2019年(下)高一学年期中考试试题 生物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孟德尔在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做了三个实验,他发现问题阶段做的实验和验证假说阶段做的实验分别是(  )‎ A. 自交、杂交 测交 B. 杂交、自交 测交 C. 测交、自交 杂交 D. 杂交、测交 自交 ‎【答案】B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发现问题阶段所做的实验中对亲本进行人工杂交,即高茎与矮茎进行杂交,子一代进行自交;采用测交进行实验验证。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2.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中(  )‎ A. 所有的统计结果都等于3:1‎ B. 统计的样本越小越接近3:1‎ C. 性状按3:1的比例出现 D. 统计的样本足够大时才符合3:1‎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高茎与矮茎进行杂交,F1杂合子进行自交,后代会出现三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详解】F1代为杂合子,在产生的后代足够多时,统计的结果才会越接近3:1,统计的样本较少的话,误差比较大,不一定会出现该比例关系。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3.下列关于“假说一演绎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1”属于假说内容 B.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和“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的假说内容基本相同 C. 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 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过程中,没有演绎推理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1”属于演绎推理内容,A错误;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和“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的假说内容基本相同,每对性状均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两对相对性状的解释中多了不同对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B正确;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B。‎ ‎4.孟德尔在用豌豆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观察到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并对此现象提出了解释,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认为遗传因子不会融合,但可能会消失 B. 杂交实验中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这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假说 C. 杂合子F1在形成配子的时候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D. 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为生物的雌配子和雄配子数量理论上是相等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的解释: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配子中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孟德尔认为遗传因子不会融合,并未提出遗传因子会消失,A错误;杂交实验中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这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进行实验,提出问题阶段,B错误;杂合子F1在形成配子的时候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C正确;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但雌配子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D错误。故选C。‎ ‎5.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有人在两个小桶中分别放了10个、50个玻璃球,各自一半用字母D或d标记。下列对他这种做法的评价,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 A. 桶内两种球的比例必须相等,即标记D、d的小球数目比例必须为1∶1‎ B. 连续抓取了几次DD组合,不应舍去也要统计 C. 两个小桶玻璃球数量不同会影响配子出现的概率,从而导致实验结果误差增大 D. 玻璃球数量多的桶代表雄性生殖器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只小桶分别模拟雌雄生殖器官,每只小桶内的小球分别表示雌雄配子。‎ ‎【详解】每只桶内两种球比例必须相等,即标记D、d的小球数目比例必须为1∶1,即同性别的两种配子比例必须相等,A正确;连续抓取了几次DD组合,不应舍去也要统计,B正确;两个小桶玻璃球数量不同不影响配子出现的概率,C错误;玻璃球数量多的桶代表雄性生殖器官,因为雄配子较多,D正确。故选C。‎ ‎【点睛】两只小桶内的小球总数可以不相同,但每只小桶内的两种小球数量必须相同。‎ ‎6.以下对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及对豌豆进行的处理的叙述,不正确是 ( )‎ A. 豌豆是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B. 豌豆自交后代容易发生性状分离 C. 豌豆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而容易区分的性状 D. 花蕾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豌豆的优点:严格的自花闭花传粉植物,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含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详解】豌豆是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是严格的自交,故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A正确;豌豆为纯种,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豌豆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而容易区分的性状,易于进行观察,C正确;花蕾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避免其他花粉干扰,D正确。故选B。‎ ‎7.下列关于遗传学经典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艾弗里进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C. 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该假说 D. 格里菲斯、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以考查通过比较总结系统掌握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分知识的能力.‎ ‎【详解】艾弗里进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正确.‎ 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①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③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④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B错误。‎ 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该假说,C错误;‎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并没有采用同位素标记法,D错误.‎ ‎【点睛】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把蛋白质、DNA、多糖等 分开,单独的研究观察每一种物质对转化的影响,因而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萨顿提出假说,但没有通过实验研究假设是否正确,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8.某育种专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自花授粉后获得16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30株大穗抗病和若干株小穗抗病,其余的都不抗病。若将这30株大穗抗病的小麦作为亲本自交,在其F1中选择大穗抗病的再进行自交,理论上F2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占F2中所有大穗抗病小麦的 A. 2/10 B. 7/10 C. 2/9 D. 7/9‎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分析,大穗对小穗为显性、不抗病对抗病为显性。再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逐代计算。‎ ‎9.狗毛的褐色由B基因控制,黑色由b基因控制。I和i是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I是抑制基因,当I存在时,均不表达而使狗毛呈现白色。现有黑色狗(bbii)和白色狗(BBII)杂交的F1,在F1雌雄个体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杂合褐色狗:黑色狗为 A. 1:3 B. 2:1 C. 1:2 D. 3:1‎ ‎【答案】B ‎【解析】‎ 将基因型为bbii的黑色狗和基因型为BBII的白色狗进行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为BbIi,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的基因组成及比例是(1BB∶2Bb∶1bb)(3I_∶1ii)。由于B_ii表现为褐色,bbii表现为黑色,所以杂合褐色狗(Bbii)∶黑色狗(bbii)=2∶1,B项正确,A、C、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和多基因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现象的了解是解题的关键。‎ ‎10.多指症由显性基因控制,先天性聋哑由隐性基因控制,决定这两种遗传病的基因自由组合,一对男性患多指、女性正常的夫妇,婚后生了一个手指正常的聋哑孩子。这对夫妇再生下的孩子为手指正常、先天性聋哑、既多指又先天性聋哑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依次是 A. 1/2、1/4、1/8 B. 1/4、1/8、1/2‎ C. 1/8、1/2、1/4 D. 1/4、1/2、1/8‎ ‎【答案】A ‎【解析】‎ ‎【分析】‎ 设多指症由显性基因A控制,手指正常由隐性基因a控制,先天性聋哑由隐性基因b控制,不聋哑由显性基因B控制,一对男性患多指、女性正常的夫妇,婚后生了一个手指正常的聋哑孩子,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Bb、aaBb,据此作答。‎ ‎【详解】据题意:一对男性患多指、女性正常的夫妇,婚后生了一个手指正常的聋哑孩子.可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Bb、aaBb,单独分析每一种遗传病,这对夫妇所生孩子中多指占1/2;手指正常占1/2;先天性聋哑占1/4,不先天性聋哑占3/4,故对夫妇再生下的孩子为手指正常的概率为1/2;先天性聋哑占1/4;既多指又先天性聋哑占1/2×1/4=1/8.故选A。‎ ‎【点睛】解体方法的关键:把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不同对的基因之间用乘法,即根据分离定律来解自由组合的题目。‎ ‎11.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 ‎②杂种产生配子类别的比例 ‎ ‎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 ‎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①不符合;杂种产生配子种类的比例为 ‎1:1:1:1,②符合;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1:1:1,③符合;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1:2:2:4:1:2:1:2:1,④不符合;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1:1:1:1,⑤符合。‎ 故选:D。‎ ‎12.已知基因型为AaBbCcDdEE的植株,其具有的这5对基因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该植株产生花粉种类数为 A. 8 或16 B. 16 或32 C. 16 D. 32‎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不管EE在哪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均不会影响该植株产生配子的种类,当EE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他几对等位基因位于另外3对同源染色体上时,根据乘法法则该植株产生花粉种类数为2×2×2=8种;当EE和其中的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剩余的其他三对等位基因位于另外3对同源染色体上时,该植株产生花粉种类数为2×2×2×2=16种。‎ 故选:A。‎ ‎【点睛】分清5对基因在4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其中EE这等基因不影响产生花粉的种类。‎ ‎13.已知旱金莲的花长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作用相等且具有叠加性。最长花长为30mm的旱金莲与最短花长为12mm的旱金莲相互授粉,子代花长均为21mnn。花长为24mm的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其中花长为24mm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A. 1/16 B. 1/8 C. 5/16 D. 3/8‎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早金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花的长度,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作用相等且具叠加性。根据最长花长为30mm,说明个体基因型全为显性基因组成,即为AABBCC,所以每个显性基因控制花长为30/6=5mm ‎;根据最短花长为12mm,说明个体基因型组成全为隐性基因,即为aabbcc,所以每个隐性基因控制花长为12/6=2mm。由此说明,该类植物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花长增加5-2=3mm,所以花长为24mm的个体中应该含(24-12)÷3=4个显性基因。‎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花长为24mm的个体中含有4个显性基因,所以其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如果是前三种基因型的一种植株自交,由于纯合子不发生性状分离,后代全为含4个显性基因的植株,即花长全为24mm,占比为100%,没有可选的答案;如果是后三种基因型中一种植株自交(以最后一种基因型为例分析),后代中含4个显性基因的植株的基因型有三种,即AaBbCC、aaBBCC、AAbbCC,它们所占比例是1/2×1/2×1+1/4×1/4×1+1/4×1/4×1=3/8,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分析解决本题关键在于对个体基因型中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会引起花增长的长度,从而根据子代花长确定基因型类型。‎ ‎14.某种名贵植株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后代全是紫花植株,该紫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紫花植株、红花植株、白花植株,且其比例为9:3:4。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控制该花色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 紫花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4/9‎ C. 子代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紫花植株 D. 子代红花植株自由交配,后代白花植株比例为1/9‎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假设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是A、a和B、b,已知子一代紫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紫花植株、红花植株、白花植株,且其比例为9:3:4,是9:3:3: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子一代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若红花的基因型为A_bb,则白花的基因型为aa__,因此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控制该花色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其中杂合子占8/9,B错误;子代红花植株(AAbb、Aabb)自交后代,不会出现B_,因此不会出现紫花植株,C正确;子代红花植株(1/3AAbb、2/3Aabb)自由交配后代出现白花植株(aa__)的比例为2/3×2/3×1/4=1/9,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确定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和子一代的基因型,进而判断不同的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并做相关的概率计算。‎ ‎15.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现有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 A. 四种 9:3:3:1 B. 两种 13:3 C. 三种 12:3:1 D. 三种 10:3:3‎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黄皮的基因型为:Y-ww;绿皮的基因型为:yyww;白皮的基因型为- -W-。‎ ‎【详解】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自交后代中:9W-Y-(白皮):3W-yy(白皮):3wwY-(黄皮):1wwyy(绿皮),故有3种表现型,白皮:黄皮:绿皮=12:3:1。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16.如图是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为一对等位基因 B. 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C. 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D.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答案】A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基因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是非等位基因,A错误;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及其他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B正确;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C正确;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与v、w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可能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故选A。‎ ‎17.如图为某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图象,则该细胞(  )‎ A. 正在进行有丝分裂 B. 只发生染色体畸变,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C. 其子细胞中,一个有1对同源染色体,另一个有2对同源染色体 D. 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均可以正常进行下一次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图中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会造成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图中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A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会发生基因重组,图中也有染色体畸变,B错误;其子细胞中,一个有1对同源染色体,另一个有0对同源染色体,C错误;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均可以正常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D正确。故选D。‎ ‎18.人的精子中有 23 条染色体,则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有染色单体多少条(  )‎ A. 46、23、23 B. 46、46、23 C. 0、92、0 D. 0、46、23‎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经过DNA复制后,初级精母细胞中DNA数目会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DNA和染色体均会发生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DNA和染色体又会发生减半。‎ ‎【详解】神经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0条染色单体;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为46条,含有92条染色单体;卵细胞中含有23条染色体,0条染色单体。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19.下列一定属于同源染色体的是 A. 形态、大小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B.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C. 在减数分裂中能配对的染色体 D. 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形态和大小都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A错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方的第2号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第3号染色体,B错误;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在减数分裂中能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C正确;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D错误。‎ ‎20.如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 ‎ A. 该动物的性别是雄性 B. 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交叉互换 C. 1与2片段交换,叫作交叉互换 D. 丙细胞中不会发生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 甲图细胞质均等分裂且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说明甲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由此可判断该动物一定是雄性,A项正确;乙图中着丝点分开,而且有同源染色体,说明乙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交叉互换,B项错误;图中1与2为同源染色体,1与2的交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C项正确;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交叉互换,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读出3幅图的细胞分裂方式和时期。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丙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21.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精卵中全部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 B. 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C. 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有0或1条Y染色体 D.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配子中染色体组成不同;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详解】由于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因此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A错误;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同源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不含同源染色体,所以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不能表示为5对,B错误;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0、1或2条Y染色体,C错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D正确。‎ ‎22.鸡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其控制毛色芦花(B)与非芦花(b)的基因仅位于Z染色体上。下列杂交组合能直接通过毛色判断性别的是( )‎ A. 芦花雌鸡×芦花雄鸡 B. 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 C. 非芦花雌鸡×芦花雄鸡 D. 非芦花雌鸡×杂合芦花雄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雌鸡为ZW,雄鸡为ZZ。  由于鸡的毛色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由Z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雌鸡基因型为:ZBW(芦花)、ZbW(非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BZB(芦花)、ZBZb(芦花)、ZbZb(非芦花)。‎ ‎【详解】芦花雌鸡(ZBW)和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雄鸡和雌鸡均出现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A错误;芦花雌鸡(ZBW)和非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即雄鸡全为芦花鸡,雌鸡全为非芦花,B正确;非芦花雌鸡(ZbW)和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即后代全为芦花鸡,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C错误;非芦花雌鸡(ZbW)和杂合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Zb、ZBW、ZbW,即后代雄鸡和雌鸡均出现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ZW型性别决定类型,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难度适中。考生明确鸡的性别决定是ZW型,要使后代雌雄的表现型不同,则亲本的表现型不同,且为纯合子,由此突破解题。‎ ‎23.下列有关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 B.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总是与性别决定有关 C. 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可作为判断伴性遗传的依据之一 D. 雄性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异型的,雌性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同型的 ‎【答案】C ‎【解析】‎ 性别受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A错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但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与性别决定有关,如色盲基因,B错误;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可作为判断伴性遗传的依据之一,C正确;在XY性别决定中,雄性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异型的,雌性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同型的,而在ZW型性别决定中则相反,D错误。‎ ‎24.某基因片段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则有关该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基因片段的碱基对之间是以氢键相连 B. 该基因片段中A=T,G=C C. 该基因片段中4种含氮碱基A:T:G:C=3:3:7:7‎ D. 该基因片段中的碱基A+T的量始终等于C+G的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双链DNA中,A=T、C=G。一条链中的A1=1/10×200=20个,T1=40个,G1=60个,C1=80个。‎ ‎【详解】该基因片段双链中,碱基对之间是以氢键相连,A正确;由于A-T配对、C-G配对,故该基因片段中A=T,G=C,B正确;由题意可知,一条链中的A1=1/10×200=20个,T1=40个,G1=60个,C1=80个。另一条链中T2=A1=20、A2=T1=40、C2=G1=60、G2=C1=80个,故该基因片段中4种含氮碱基A:T:G:C=(20+40):(20+40):(60+80):(60+80)=3:3:7:7,C正确;该基因片段中的碱基A+T与C+G不一定相等,D错误。故选D。‎ ‎25.将大肠杆菌在含有15N 标记的 NH4Cl 培养液中培养后,再转移到含有 14N 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8小时后提取 DNA 进行分析,得出含15N 的DNA 占总DNA 的比例为 1/16,则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是(  )‎ A. 1.3 小时 B. 1.6 小时 C. 2.0 小时 D. 4.0 小时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原料是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详解】由于原本的DNA双链均被15N标记,转移至14N 的普通培养液中合成的子链均为14N,设原本的DNA数目为1,则复制n后,带15N的DNA占的比例为:2/2n=1/16,故n=5,又因为复制5次需要8小时,故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为:8÷5=1.6小时。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26.一个含5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中,含腺嘌呤300个,复制数次后,共消耗周围环境中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3000个。该DNA分子共复制的次数是(  )‎ A. 3 B. 4 C. 5 D. 6‎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DNA共含1000个碱基,A=T=300个,则C=G=500-300=200个。‎ ‎【详解】设该DNA复制n次,则需要消耗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为:(2n-1)×200=3000,计算可知n=4。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27.下列有关DNA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A和T之间靠形成氢键链接 B. 每个磷酸基团上都连着两个核糖 C. 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D. 一个DNA片段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的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磷酸和碱基对在外侧交替连接,形成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遵循严格的碱基配对原则即A-T、C-G。‎ ‎【详解】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A和T之间靠形成磷酸二酯键链接,A错误;一个磷酸基团上连着两个脱氧核糖或一个脱氧核糖,B错误;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C错误;一个DNA片段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一条链上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D正确。故选D。‎ ‎28.在氮源为 14N 和 15N 的培养基上分别生长的大肠杆菌,其 DNA 分子分别为 14N﹣DNA(相 对分子质量为 a)和 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 b)。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 14N 的培 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 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Ⅰ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 B. 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 分子的1/4‎ C. 预计Ⅲ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 D. 预计继续培养细菌,DNA分子离心后也不会同时得到轻、中、重三条带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故亲代DNA均为重带DNA15N15N,在14N 的培养基上复制一次后,形成的2个DNA均为中带DNA,即14N15N;再复制一次,4个DNA中2个中带14N15N,2个轻带14N14N。‎ ‎【详解】由上分析可知,Ⅰ代细菌DNA分子均为中带DNA,即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A正确;Ⅱ代细菌中DNA2个中带14N15N,2个轻带14N14N,故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 分子的2/4=1/2,B错误;预计Ⅲ代细菌DNA为2个中带,6个轻带,可以把两条15N的链看做一个DNA分子,则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C正确;预计继续培养细菌,DNA分子离心后也不会同时得到轻、中、重三条带,因为不可能形成重带DNA分子,D正确。故选B。‎ ‎29.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证明DNA可以控制生物性状 B. 转化而来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后代中有R型活菌和S型活菌 C. 噬菌体侵染实验中大肠杆菌是否裂解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D.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答案】A ‎【解析】‎ 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证明DNA可以控制生物性状,A正确;转化而来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后代中只有S型活菌,B错误;噬菌体侵染实验中大肠杆菌是否裂解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如标记DNA,大肠杆菌裂解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增强,C错误;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噬菌体只有少部分含有32P,D错误。‎ ‎30.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DNA分子复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聚合酶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模板链上的脱氧核苷酸形成氢键 B. DNA分子先解开双螺旋结构再进行复制 C. 复制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中 D. 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的碱基序列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复制需要的酶:解旋酶、DNA聚合酶;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碱基配对原则:A-T、C-G;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详解】DNA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与脱氧核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A错误;DNA边解旋边复制,B错误;复制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中,C正确;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的碱基序列相同,D错误。故选C。‎ ‎【点睛】易错点:D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氢键是自动形成的,不需要酶的催化。‎ ‎31.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42%,若其中一条链的胞嘧啶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4%,胸腺嘧啶占30%,则在其互补链上,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分别占( )。‎ A. 12%和34% B. 21%和24% C. 34%和12% D. 58%和30%‎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双链DNA分子中,A=T、C=G。‎ ‎【详解】设DNA中总碱基数为100,A总+T总=42%×100=42个,A总=T总=21个,C总=G总=100÷2-21=29个。其中一条链上的胞嘧啶即C1=24%×50=12个,T1=30%×50=15个,‎ 因为C总=C1+C2,故C2=29-12=17个,占一条链的碱基比例为17÷50=34%;同理,T2=T总-T1=21-15=6个,占互补链的比例为:6÷50=12%。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关于DNA中碱基数目的计算时,常采用置换法进行计算,即A1=T2、T1=A2、C1=G2、G1=C2。‎ ‎32.下列关于细胞内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含有m个碱基、n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片段中,共含有(m-n)个氢键 B. 位于—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的A+T/G+C肯定是相等的 C. 生活在火山口附近的细菌中的DNA分子中A/T碱基对的比例较低 D. DNA分子通过半保留复制合成的两条新链的碱基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双链DNA分子中,A=T、C=G。A-T碱基对之间两个氢键相连,C-G碱基对之间三个氢键。‎ ‎【详解】含有m个碱基、n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片段中,A=T=n个,C=G=m/2-n个,氢键的数目为:2n+3(m/2-n)=1.5m-n,A错误;位于—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碱基序列不一定相同,A+T/G+C不一定相等,B错误;生活在火山口附近的细菌比较耐热,氢键数目较多,故DNA分子中A/T碱基对的比例较低,C/G碱基对比例较高,C正确;DNA分子通过半保留复制合成的两条新链的碱基不相同,二者是互补关系,D错误。故选C。‎ ‎【点睛】DNA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A+T/G+C不一定相等,A+G/T+C一定相同。‎ ‎33.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T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圆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关于本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噬菌体增殖过程需要的能量主要由大肠杆菌的线粒体产生 B. ②过程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时间,如时间过长,沉淀物的放射性会增强 C. 该实验中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D.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均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答案】D ‎【解析】‎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A错误;②过程是噬菌体侵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时间,如时间过长,沉淀物的放射性会减少,B错误;该实验中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少数具有放射性,C错误;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而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均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D正确。‎ ‎【考点定位】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名师点睛】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4.用含15N、35S、32P的噬菌体侵染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细菌,则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中( )‎ A. DNA含有32P,蛋白质中含有35S B. 大多数噬菌体含有15N、32P C. 少数噬菌体含有15N、32P D. 全部含有35S ‎【答案】C ‎【解析】‎ 用含15N、35S、32P的噬菌体去侵染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细菌,其中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含15N和35S,噬菌体的DNA中含15N和32P.因此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由于只有DNA进入细菌中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由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细菌提供,因此子代噬菌体外壳中不含35S;但由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只有少数含有15N和32P,故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及化学组成,掌握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 ‎35.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在此细菌中培养9小时,经检测共产生了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子代噬菌体内DNA合成原料来自于细菌 B. 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0小时 C. 子代噬菌体的所有物质都具有放射性 D. 子代噬菌体不含32P个体与含32P个体的比例为1:31‎ ‎【答案】A ‎【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的只是噬菌体DNA,合成子代噬菌体DNA和蛋白质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A正确;一个噬菌体产生64个子代噬菌体,即2n=64,说明噬菌体共繁殖了6代,则繁殖一代的时间为9÷6=1.5小时,B错误;合成子代噬菌体DNA和蛋白质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由于只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均具有放射性,而蛋白质不具有放射性,C错误;子代噬菌体不含32P的个体有2个,含32P的个体有64个,所以比例为1:32,D错误。‎ ‎【点睛】解答C选项,关键能准确掌握判断子代噬菌体放射性的方法,方法如下 ‎36.果蝇的基因A-a控制体色,B-b控制翅型,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常染色体上,且基因A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已知黑身残翅果蝇与灰身长翅果蝇交配,F1为黑身长翅和灰身长翅,比例为1:1。当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时,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长翅:灰身残翅=6:2:3: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果蝇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黑身和长翅 B. 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个体占的比例为1/3‎ C. 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三种 D. F2中的黑身残翅果蝇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时,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长翅:灰身残翅=6:2:3:1”,可知灰身、残翅是隐性性状,且F1的黑身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由于后代中黑身:灰身=2:1,可知,黑身AA纯合致死。又根据“黑身残翅果蝇与灰身长翅果蝇交配,F1为黑身长翅和灰身长翅,比例为1:1。”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 ‎【详解】根据F1的黑身长翅果蝇→后代出现灰身、残翅可知,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黑身和长翅,A正确;由上分析可知,AA纯合致死,F1的黑身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后代中致死个体AA占1/4,B错误;F1的黑身长翅果蝇AaBb彼此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三种AABB、AABb、AAbb,C正确;F2中的黑身残翅果蝇Aabb个体测交即与aabb交配,后代黑身残翅:灰身残翅=1:1,D正确。故选B。‎ ‎【点睛】后代为黑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长翅:灰身残翅=6:2:3:1,即黑身:灰身=2:1,长翅:残翅=3:1,故可以推出黑身纯合AA致死。‎ ‎37.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其中一个亲本必须选④‎ B. 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能观察②和④杂交所得F1的花粉 C. 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 D. 任意选择两植株杂交都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涉及花粉粒的两种性状:花粉粒形状和花粉粒被碘液染色后的颜色。‎ ‎【详解】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以观察花粉粒的形状,也可以观察花粉粒被碘液染色后的颜色,可以选择②③,A项错误;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同时观察花粉粒的形状和被碘液染色后的颜色,只能观察②和④杂交所得F1的花粉,B项正确;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亲本应分别含有糯性、抗病优良性状,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C项正确;任意两植株都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可用于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D项正确。‎ ‎【点睛】验证分离定律,只需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即可;研究自由组合定律,需要研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 ‎38.水稻抗稻瘟病是由基因R控制,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B、b对稻瘟病的抗性表达有影响,BB使水稻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现用两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 亲本的基因型是RRbb、rrBB B. F2的弱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2/3‎ C. F2中全部抗病植株自交,后代抗病植株占5/6‎ D. 不能通过测交鉴定F2中易感病植株的基因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 ‎【详解】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F2中,抗病∶弱抗病∶易感病=3∶6∶7,为9∶3∶3∶1的变式,表明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为RrBb,进而推知亲本的基因型是RRbb(抗病)、rrBB(易感病),A正确;F2的弱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RRBb∶RrBb=1∶2,没有纯合子,B错误;F2中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RRbb∶Rrbb=1∶2,即各占1/3、2/3,全部抗病植株自交,后代抗病植株占1-2/3×1/4rrbb=5/6,C正确;F2中易感病植株的基因型是rrBB、rrBb、rrbb、RRBB、RrBB,其中rrBB、rrBb、rrBb分别与rrbb进行测交,后代都是易感病个体,因此不能通过测交鉴定F2中易感病植株的基因型,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由题意“水稻抗稻瘟病是由基因R控制”与“BB使水稻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明辨抗病、弱抗病与易感病可能的基因型,进而由“F2的性状分离比”准确定位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推知双亲和F1的基因型,进而作答。‎ ‎39.养貂人让他饲养的貂随机交配,发现平均有16%的貂皮肤粗糙(常染色体的隐性基因控 制),这样的貂售价会降低。他期望有更多的平滑皮毛的貂,于是决定不让粗糙皮肤的貂 参与交配产生后代,则下一代中,皮肤粗糙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A. 1/49 B. 2/49 C. 4/49 D. 9/49‎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随机交配的群体中, 貂皮肤粗糙的为16%,可求出a的基因频率,进而可根据基因频率求出AA、Aa的个体数。注意每代淘汰aa后,剩余的个体在自由交配前需要重新分配比例。‎ ‎【详解】现假设貂的平滑皮毛的基因为A,粗糙皮毛的基因为a。貂随机交配时平均有16%的貂皮肤粗糙(常染色体的隐性基因控制),由此得出貂群中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16%)的平方根4/10,A配子的概率则为1-4/10=6/10,用棋盘法或遗传平衡定律可得出下代基因型及概率为:36%AA、48%Aa、16%aa。除去16%的aa,则剩下的平滑皮毛的个体中基因型及比例为:3/7AA和4/7Aa,它们再随机交配,也就是它们产生的A和a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3/7AA产生3/7A的配子,4/7Aa则产生2/7A、2/7a的配子,即5/7A、2/7a的配子,同样用棋盘法或遗传平衡定律即可算出皮肤粗糙个体所占的比例是2/7×2/7=4/49,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0.如图表示一个细胞进行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及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实线也可以表示整个细胞中DNA分子的数量变化 B. 图中两曲线重叠的各段所在时期,每条染色体都不含染色单体 C. CE段的细胞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并出现交叉互换的现象 D. 在AG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HQ段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实线表示细胞核DNA数目变化,虚线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H之前为有丝分裂,H之后为减数分裂。‎ ‎【详解】图中的实线可以表示细胞核中DNA数目变化,不能表示整个细胞DNA数目变化,A错误;图中两曲线重叠的各段所在时期(包括有丝分裂的后期、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末期),每条染色体都不含染色单体,B正确;CE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不可能发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C错误;在AG段和HJ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KQ段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B。‎ ‎【点睛】易错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但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41.如图为精原细胞增殖以及形成精子过程的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与染色体上的基因,设①和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中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向两级移动 B. ②中有姐妹染色单体,①和③也可能有姐妹染色单体 C. ②中有同源染色体,且细胞两极的染色体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 D. ③中无同源染色体,如果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则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能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等 ‎【答案】C ‎【解析】‎ 结合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图中①表示有丝分裂后期,该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A错误;①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所以这两个细胞中都不含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其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细胞两极的染色体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C正确;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如果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会影响着丝点的分裂,因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但会影响分裂后的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D错误。‎ ‎42.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由X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现有一对红眼果蝇交配,F1中出现了白眼果蝇。若F1的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则F2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为 A. 3∶1 B. 5∶3 C. 13∶3 D. 7∶1‎ ‎【答案】C ‎【解析】‎ 假设红眼基因由B控制,b控制白眼,因为用一对红眼雌雄果蝇交配,子一代中出现白眼果蝇,所以亲代红眼雌果蝇基因型是XBXb,雄果蝇是XBY,则子一代的基因型和比例分别是:XBXB、XBXb、XBY、XbY=1:1:1:1;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3/4 XB、1/4 Xb,雄果蝇产生的精子种类和比例是:1/4XB、1/4Xb、2/4Y;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二代基因型是:3/16XBXB、3/16XBXb、6/16XBY、1/16XBXb、1/16XbXb、2/16XbY,所以理论上子二代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是13:3。‎ 故选:C。‎ ‎43.若细胞中某种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则减数分裂时一条染色体走向一级,另两条染色体分别走向另一极,人类克氏综合征(男性染色体组成为44+XXY)。若一个患有克氏综合征的色盲男性,和一个父亲是色盲的正常女性婚后育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既患克氏综合征,又患色盲的概率是多少(XXX个体可以存活,表现为女性)( )‎ A. 1/6 B. 1/200 C. 1/8 D. 1/12‎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该男性的基因型为XbXbY,可以产生四种配子:Xb:XbY:XbXb:Y=2:2:1:1,由于妻子的父亲患病,故妻子的基因型为XBXb。‎ ‎【详解】丈夫产生XbY的概率为2/6=1/3,女性产生Xb的概率是1/2,故后代患克氏综合征,又患色盲即XbXbY的概率为:1/3×1/2=1/6。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44.下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Ⅱ-4有两种基因型,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C. Ⅱ-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I-2‎ D. 若Ⅲ-1与Ⅲ-8近亲结婚,其子女中正常的概率为7/48‎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遗传系谱图可以知道,Ⅱ-4和Ⅱ-5患甲病,其女儿Ⅲ-7不患甲病,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Ⅱ-4和Ⅱ-5不患乙病,后代有患乙病的个体,已知甲、乙两种病,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因此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Ⅱ-4和Ⅱ-5患甲病,其女儿Ⅲ-7不患甲病,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Ⅱ-4和Ⅱ-5不患乙病,后代有患乙病的个体,已知甲、乙两种病,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因此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分析遗传系谱图,用A(a)代表甲病致病基因(正常基因),b(B)代表乙病致病基因(正常基因),可以知道,Ⅱ-4为患甲病不患乙病的女性,Ⅱ-4不患乙病,但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因此Ⅱ-4是乙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又因为Ⅱ-4患甲病,但有2个不患甲病的子女,因此Ⅱ-4只有1个甲病致病基因,故Ⅱ-4有一种基因型,为AaXBXb;‎ Ⅲ-8,对于甲病来说本身患病,且有一不患病的姊妹,因此基因型有两种可能,对乙病来说,其双亲不患乙病,但有患乙病的兄弟,Ⅲ-8也可能有2种基因型,因此若同时考虑甲病和乙病,Ⅲ-8的基因型有4种,为A_XBX-,B错误;‎ C、Ⅱ-3甲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2,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C错误;‎ D、若Ⅲ-1与Ⅲ-8近亲结婚,Ⅲ-1的基因型为AaXBY,Ⅲ-8的基因型有4种,为A_XBX-,子女中正常的概率为:2/3×1/4×(1/2+1/2×3/4)=7/48,D正确。‎ 故选D。‎ ‎【点睛】如果生物表现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即随着性别的不同其性状存在一个遗传系谱图上的绝对的不同的特征,即这个性状在某种情况下随着性别确定是必然发生的,则为性染色体上;如果男女平等,在遗传上没有男女之别,没有因为性别差异而导致的规律性差异性状表现,则为常染色体上,常见类型具体判断办法如下:‎ 判断办法:‎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对正常的夫妇生出患病的女儿,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说明:如果子代是儿子患病,只能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该致病基因究竟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还需要进一步推理。‎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对患病的夫妇生出正常的女儿,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说明:如果子代是儿子正常,只能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该致病基因究竟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还需要进一步推理。‎ ‎(3)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①隔代遗传;②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③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④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⑤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 说明:父亲的致病基因只能传给女儿,儿子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母亲;母亲的致病基因可以通过女儿传递给外孙。‎ ‎(4)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①连续遗传②母亲正常,儿子一定正常;③父亲患病,女儿一定患病;④儿子患病,母亲一定患病;⑤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5)伴Y染色体遗传:全男性遗传,即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 ‎45.某含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中,鸟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2%,其中一条单链上胞嘧啶占该链碱基的28%,将该DNA分子放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胸腺嘧啶培养基中复制一代,后转移到不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培养基上继续复制,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该DNA分子的另一条单链上,C占DNA全部碱基的8%‎ B. 该DNA 分子标记后转移再进行连续复制三次后,被标记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1/8‎ C. 该DNA分子连续复制,第三次复制需要消耗A共392个 D. 该DNA分子一条链中,A与T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DNA中,G=C=22%×200=44个,则A=T=100-44=56个。一条链上的胞嘧啶即C1=28%×100=28个。‎ ‎【详解】由上分析可知,DNA中C的总数为22%×200=44个,一条链上的胞嘧啶即C1=28%×100=28个,则另一条单链上,C的数目为44-28=16个,占DNA全部碱基的比例为:16÷200=8%,A正确;该DNA 分子放在含放射性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次后,带放射性的链有2条,再转移到不含放射性的培养基上进行连续复制三次后,共有16个DNA,被标记的DNA分子有2个,占全部DNA分子的2÷16=1/8,B正确;该DNA分子连续复制,第三次复制需要消耗A的数目为:(23-1)×56=224个,C错误;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与T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双链之间的碱基对之间以氢键相连,D正确。故选C。‎ ‎【点睛】该DNA复制三次需要消耗的A的数目为:(23-1)×56=392个;第三次复制需要消耗A的数目为:(23-1)×56=224个。‎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46.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图解和花色产生代谢途径,请仔细阅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②叫_______;为了确保杂交实验成功,①操作过程中应注意:_____________。‎ ‎(2)花色遗传遵循___________定律;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紫花植株各自自交,子代都表现为紫花植株∶白花植株=3∶1。若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进行花药离体培养,预计所得植株中可育的紫花纯种所占比例是_______。‎ ‎(3)用这4个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紫花×白甲,F1表现为紫花,F1自交,F2表现为紫花∶白花=9∶7‎ 实验2:白乙×白丙,F1表现为紫花,F1自交,F2表现为紫花∶白花=9∶7‎ 若要鉴定F2白花植株的基因型,请你设计杂交实验方案(实验条件满足要求):‎ 让该植株分别与亲本白乙、白丙杂交。‎ 结果及结论: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_(或A_bb);‎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 ‎【答案】 (1). 授粉 (2). 套袋处理,防止其他豌豆花粉的干扰 (3). 自由组合 (4). AABb、AaBB (5). 0 (6). 两个杂交后代之一中出现紫花植株 (7). 两个杂交后代均为白花植株 ‎【解析】‎ ‎【分析】‎ 豌豆的花色是由两对基因共同控制的,当基因型为aa_ _时,花色均为白色,当基因型为A_bb时,花色为白色,当基因型为A_B_时,花色为紫色。因此遗传规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9:3:3:1的变式。‎ ‎【详解】(1)操作②叫授粉。操作①为去雄,为了确保杂交实验成功,去雄要在花粉未成熟之前进行且操作后要进行套袋处理,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2)据图可知,控制花色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花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根据图形分析可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题中紫花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植株:白花植株=3: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中有一对基因纯合,即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若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则得到的都是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植株小而弱,而且高度不育,故所得植株中可育的紫花纯种所占比例是0。‎ ‎(3)据分析可知,亲本甲、乙和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aBB,F2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A_bb、aaB_或aabb,欲鉴定其基因型可让其分别与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亲本植株杂交,若该F2白花植株基因型为A_bb或aaB_,则两组杂交后代中有一组出现紫花植株,一组均为白花植株;若该F2白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则两组杂交后代均为白花植株。‎ ‎【点睛】9:3:3:1是典型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考点。属于双性状考点,AaBb。首先Aa这对基因产生3:1的结果,同理Bb这对基因产生3:1结果。两者乘积表现为9:3:3:1。前提两者之间不连锁,相互独立。而类似的,基因型可以看成(AA,Aa,Aa,aa)与(BB,Bb,Bb,bb)的乘积,所以可以得出AABB为十六分之一,同理得出AAbb,aaBB,aabb均为十六分之一。‎ ‎47.研究人员对蜜蜂(2n)的雌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为其细胞分裂一个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图3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与染色体数目比值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细胞分裂的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它属于图2中的类型________,处于图3中的________区段.‎ ‎(2)若某取自卵巢的细胞属于图2的类型d,那么该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3)在图2的5种细胞类型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_______________.‎ ‎(4)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别在图2的细胞类型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体现.‎ ‎(5)当细胞发生图3的由丙到丁的变化时,对应着图2中一种细胞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转变,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2中字母以及箭头表述).‎ ‎【答案】 (1). 有丝分裂后期 (2). a (3). 丙丁 (4). 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5). d、e (6). b (7). b (8). b→a,d→c ‎【解析】‎ 分析】‎ 图1着丝点分裂,有同源染色体,为有丝分裂的后期;‎ 图2中:a有丝分裂的后期;b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或有丝分裂的末期;d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e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 图3:甲乙段DNA复制;乙丙段含染色单体的时期;丙丁段着丝点分裂。‎ ‎【详解】(1)图1中着丝点分裂,含同源染色体,为有丝分裂的后期。对应图2中的a,处于图3中的丙丁段(着丝点分裂)。‎ ‎(2)若某取自卵巢的细胞属于图2的类型d,即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那么该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3)在图2 中,d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e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 ‎(4)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均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对应图2的b。‎ ‎(5)当细胞发生图3的由丙到丁的变化时,包括有丝分裂后期的着丝点分裂对应图2的b→a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着丝点分裂对应图2的d→c。‎ ‎【点睛】含染色单体时,DNA数目=染色单体数目;不含染色单体时,DNA数目=染色体数目。‎ ‎48.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人类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最具说服力的实验。下图为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 ‎(2)用32P标记的培养基先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再用_______________而获得被32P标记的噬菌体,然后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的位置变化。‎ ‎(3)一个噬菌体含有一个DNA分子。理论上分析,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释放出n个子代噬菌体,复制用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其中携带32P的噬菌体有_____个。‎ ‎(4)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少量放射笥,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的DNA(核酸) (2). 大肠杆菌 (3). (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 (4).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5). 细菌(宿主)细胞 (6). 2 (7). 培养时间过长,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释放出来 ‎【解析】‎ ‎【分析】‎ 噬菌体是病毒,只有蛋白质外壳和DNA两种成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把DNA注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自动的实现了两种成分的分离,可以单独研究各自的作用。‎ 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原料是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详解】(1)噬菌体结构比较简单,只有DNA和蛋白质两种成分,适宜作为研究材料。‎ ‎(2)病毒不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活,故对其进行标记时,应该先用32P标记的培养基先培养大肠杆菌,再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而获得被32P标记的噬菌体。‎ ‎(3)病毒的DNA复制时需要用到的原料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其复制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有两个含有原来32P的母链。‎ ‎(4)若培养时间过长,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释放出来,则会导致搅拌、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少量放射性。‎ ‎【点睛】难点:1个DNA复制n次,产生的子代DNA数是2n个,含原来母链的DNA有2个。‎ ‎49.如图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图解(1~5),请据图探讨相关问题。‎ ‎(1)物质1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与RNA的基本单位相比,两者成分方面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 ‎(2)催化形成图2中的磷酸二酯键的酶是____________。‎ ‎(3)图3和图4中的氢键用于连接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如果DNA耐高温的能力越强,则____________(填“G—C”或“A—T”)碱基对的比例越高。‎ ‎(4)RNA病毒相比DNA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请结合图5和有关RNA的结构说明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4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连接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DNA复制后形成的子代DNA存在于染色体的_____________;互相分离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DNA分子含有200对碱基,其中碱基A为40个,则该DNA分子复制3次共需消耗胞嘧啶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物质1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特有的碱基是T,而RNA的基本单位中的五碳糖是核糖,特有的碱基是U (2). DNA聚合酶 (3). G—C (4). DNA的双螺旋结构较RNA单链结构更稳定 (5). 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6). 两条染色单体上 (7).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8). 1120‎ ‎【解析】‎ ‎【分析】‎ 题图中1是脱氧核苷酸,2是脱氧核苷酸链,3是DNA片段,4是DNA平面结构,5是DNA立体结构。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1)DNA与RNA相比,主要区别是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特有的碱基是T,而RNA的基本单位中的五碳糖是核糖,特有的碱基是U。 (2)图2是由DNA分子脱水缩合形成,该过程需要DNA聚合酶催化。 (3)DNA分子中氢键越多,DNA分子越稳定,C-G之间有3个氢键,A-T之间有2个氢键。 (4)RNA聚合酶是单链结构,DNA分子是双链螺旋结构,其结构稳定性较强,因而单链RNA更容易发生变异。‎ ‎(5)DNA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NA复制的同时染色体复制出姐妹染色单体,作为DNA的载体,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6)由于A和T配对,G和C配对,所以A=T,G=C,已知DNA分子含有200对碱基即400个碱基,A为40个,则可以推出C为160个,该DNA分子复制3次共需消耗胞嘧啶=160×(23-1)=1120个。‎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解题的关键是要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