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衰老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B.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C. 抑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进程 D. 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答案】C 【解析】衰老的细胞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2)有些酶的活性降低。(3)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4)细胞呼吸速率减慢,核增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的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稳态以及抵御外界干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人和动物的染色体上,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详解】A、由分析可知,衰老的细胞呼吸速率减慢,物质运输功能降低,A正确; B、根据细胞凋亡的概念可知,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B正确; C、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C错误; D、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黏着性降低,因此,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D正确。故选C。 2.如图为某生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着丝点分裂最可能发生在 A. CD段 B. BC段和FG段 C. AB段和FG段 D. BC段和HI段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DE属于有丝分裂,CD段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FGHI属于减数分裂,FG区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区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阶段。 【详解】根据曲线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可以判断: CD段同源染色体数目加倍是由于BC段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FI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图中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HI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故着丝点分裂最可能发生在BC段和HI段,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特点可以判断,有丝分裂全过程中均存在同源染色体,并且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数加倍,因此同源染色体的对数也加倍;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裂,导致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3.处于下列各时期的动物细胞中既含同源染色体,又含染色单体的是( ) 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②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③有丝分裂后期 ④有丝分裂中期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答案】C 【解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都含有同源染色体,但同源染色体没有特殊的行为;有丝分裂间期染色单体出现,后期着丝点分裂时,染色单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中,间期复制时出现染色单体,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染色单体消失;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和形成的配子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详解】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但仍位于一个细胞中,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既含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染色单体,①正确; ②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染色单体,②错误; ③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但不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含有同源染色体,但不含染色单体,③错误; ④有丝分裂中期,含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没有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既含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染色单体,④正确;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既含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染色单体,⑤正确;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含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分裂,所以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⑥错误。 综上既含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染色单体的是①④⑤,故选C。 4.一个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Rr,连续自交多代,后代中杂合子比例 A. 越来越多 B. 越来越少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杂合子Rr自交n代,后代杂合子Rr所占的比例为(1/2)n,由此可见,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自交后代中杂合子的比例越来越小,故选B。 5.基因型为AaBbCc(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别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基因型的种类数比是( ) A. 4:1 B. 3:1 C. 2:1 D. 1:1 【答案】C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详解】(1)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2)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1个卵细胞,因此只有1种基因型。 因此,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分别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基因型的种类数比是2:1。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减数分裂,重点考查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明确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能形成4个共2种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1种卵细胞,再作出准确的判断。 6.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B.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能互换对应部分 C. 在人的正常精子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D. 减数分裂中联会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形成四分体。 【详解】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配对的染色体才是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能互换对应部分,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 C、由于精子是经减数分裂产生,同源染色体已分离,所以在人的正常精子中没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 D、减数分裂中联会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形成四分体,D正确。故选A。 7.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提出杂合子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的假说,并通过实际种植来演绎 B. 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 C.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合子,可使杂交实验结果更可靠 D. 在统计时,F2的数量越多,理论上其性状分离比越接近3:1 【答案】A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内容是: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A错误;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防止自交,B正确;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合子,可使杂交实验结果更可靠,C正确;在统计时,F2的数量越多,理论上其性状分离比越接近3:1,D正确。 【点睛】判断本题的关键在于熟悉孟德尔所采用假说-演绎法研究得到遗传规律的全部内容(见分析部分)。 8.一组杂交品种AABB×aaBb,各对基因之间是自由组合的,则后代(F1)有表现型和基因型各几种 A. 2种表现型,1种基因型 B. 2种表现型,4种基因型 C. 2种表现型,2种基因型 D. 1种表现型,2种基因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一组杂交品种AABb×aaBb,将两对基因独立考虑,其中AA×aa→Aa,表现型和基因型只有1种;BB×Bb→BB、Bb,表现型有1种,基因型有2 种。由于各对基因之间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所以F1表现型的种数为1×1=1种、基因型的种数为1×2=2种,故选D。 9.牵牛花中,叶子有普通叶和枫形叶两种,种子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现用普通叶白色种子纯种和枫形叶黑色种子纯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全为普通叶黑色种子,F1自交得F2,结果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对F2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F2中有9种基因型,4种性状 B. F2中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3∶1 C. F2中与亲本性状相同的个体大约占3/8 D. F2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与枫形叶白色种子个体杂交将会得到两种比例相同的个体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普通叶白色种子纯种和枫形叶黑色种子纯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为普通叶黑色种子,说明普通叶对枫形叶为显性,黑色种子对白色种子为显性,且F1为双杂合体,设其基因型为AaB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据此分析。 【详解】A. 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体的F1自交得F2,F2中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A正确; B. F2中两对性状分开分析,每一对都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所以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3:1,黑色种子与白色种子之比为3:1,B正确; C. 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3/16+3/16=3/8,C正确; D. F2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与枫形叶白色种子个体比为3:1,所以杂交后会得到两种表现型个体,但比例不相同,如果普通叶基因型是AAbb,杂交后代都是普通叶白种子;如果普通叶基因型是Aabb,两种个体比例相同,因此后代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比枫形叶白色种子个体要多,D错误。 10.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4%。现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 A. 1/9 B. 81/10000 C. 1/2601 D. 1/36 【答案】D 【解析】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基因型为aa)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4%,则a的基因频率=2/10,A的基因频率=8/10,在正常人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Aa/(1-aa) =(2×2/10×8/10)/(1-4%)=1/3。只有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时,才能生育患病孩子,所以他们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1/3×1/3×1/4=1/36,D项正确,A、B、C项错误。 11.人X染色体和Y染色体形态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Ⅰ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B. Ⅱ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一定等于女性 C. 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 D. X、Y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片段是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Ⅲ片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Ⅲ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即伴Y遗传. 【详解】A、Ⅰ片段是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A正确; B、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性患病率不一定等于女性,如①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②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男性,B错误; C、Ⅲ片段是男性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所以Ⅲ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C正确; D、X、Y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联会、分离等现象,D正确。 故选B。 12.棘状毛囊角质化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病的遗传与性别有关 B. 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C. 男性患者的女儿必定患病 D. 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答案】B 【解析】A、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与性别有关,A项正确; B、人群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B项错误; C、男性患者的X染色体一定传给女儿,女儿必定患病,C项正确;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D项正确。故选B 13.如图甲、乙、丙表示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酶1和酶2表示不同种类的酶 B. 图乙所示过程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也会发生 C. 图丙过程需要tRNA,每种氨基酸都可由多种tRNA转运 D. 图丙中最终合成的四条肽链上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都相同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甲过程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复制形成DNA的过程,即DNA的复制;乙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RNA的过程,即转录;丙过程为翻译,图中①②③④表示肽链,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mRNA核糖体在向右移动。 【详解】A、图中酶1和酶2分别是催化DNA复制和转录的酶,即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A正确; B、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但能合成蛋白质,所以图甲所示过程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不会发生,而图乙可以发生,B正确; C、图丙过程为翻译,需要tRNA运输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多种tRNA转运,C错误; D、图丙中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所以最终合成的四条肽链上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是相同的,D正确。故选C。 14.已知鸡的性别决定类型是ZW型,纯种芦花鸡(ZBZB)与非芦花鸡(ZbW)交配,产生F1,让F1自交,F2中雌性芦花鸡与非芦花鸡的比例是( ) A. 3∶1 B. 2∶1 C. 1∶1 D. 1∶2∶1 【答案】C 【解析】1、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纯种芦花鸡(ZBZB)和非芦花鸡(ZbW)交配,产生F1,F1的两种基因型(ZBZb×ZBW)交配得到F2,F2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为ZBZB(芦花鸡)∶ZBZb(芦花鸡)∶ZBW(芦花鸡)∶ZbW(非芦花鸡)=1∶1∶1∶1.因此,F2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的比例是3∶1,其雌性个体中,芦花鸡与非芦花鸡的比例是1∶1,C正确。故选C。 15.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与此对应的性状分离比分别是 A. 1∶3、1∶2∶1和3∶1 B. 3∶1、1∶2∶1和3∶1 C. 3∶1、1∶3和3∶1 D. 1∶3、1∶2∶1和1∶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9:7、9:6:1和15∶1均属于9:3:3:1的变型,明确F2各表现型中各基因型种类及其比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假设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用A(a)、B(b)表示,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则A_bb、aaB_、aabb表现一种性状,A_B_表现一种性状,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表现型比例是1:3;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6:1,则A_B_表现一种性状,aaB_、A_bb表现一种性状,aabb表现一种性状,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表现型比例是1:2:1;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15:1,则A_B_、A_bb、aaB_表现一种性状,aabb表现一种性状,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表现型比例是3:1。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6.下列关于活动操作步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步骤:取材→滴水→展平→盖上盖玻片 B.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制作步骤: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C. 蛋白质与相应蛋白酶反应后加入双缩脲试剂不出现紫色 D. 在低倍镜下找到马蛔虫受精卵分裂的细胞后,转换高倍镜观察 【答案】D 【解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滴水、取材、展平、盖上盖玻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应先漂洗再染色,便于染色体的着色。 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形成紫色。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滴水→取材→展平→盖上盖玻片,A错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制作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漂洗是为了洗掉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B错误;蛋白酶的本质也是蛋白质,且酶在反应前后数量不变,故蛋白质与相应蛋白酶反应后加入双缩脲试剂仍会出现紫色,C错误;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容易找到要观察的对象,故观察马蛔虫的受精卵的卵裂细胞应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然后再换到高倍镜下观察,D正确。故选D。 17.在生物体的个体发育中,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其原因是 A. 细胞丧失了全能性 B. 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 C. 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D. 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解析】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分化导致的稳定性差异一般是不可逆转的,其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所以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器官,其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18.下图为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高等动物细胞仅在有丝分裂间期发生过程① B. 正常情况下原核细胞中可发生过程③和④ C. 能够完成过程④的生物一定能够完成过程③ D. mRNA、tRNA和rRNA均要参与过程⑤ 【答案】D 【解析】正常情况下,细胞生物体内均会发生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尤其对于高等的动物而言,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会有DNA的复制,A选项错误;一般③逆转录过程发生在病毒类没有完整细胞结构的生物中,B、C选项错误;在翻译的过程中,涉及到的RNA有多种,如mRNA(翻译模板)、tRNA(转运)和rRNA(核糖体中存在)。选择D正确。故本题选择答案D。 19.下列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两条链是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的 B. 脱氧核糖和磷酸是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的 C. 腺嘌呤和尿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配对排列在内侧 D. 两条链的配对碱基之间靠氢键相连 【答案】C 【解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为: (1)是一个独特的双螺旋结构特点; (2)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双螺旋结构; (3)是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A-T;C-G)。 【详解】DNA分子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A正确;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B正确;DNA分子中无尿嘧啶U,有胸腺嘧啶T,因此碱基之间按照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的配对原则形成碱基对,排列在内侧,C错误;双链上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D正确。故选C。 20.关于如图所示的生理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图所示的生物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 B. mRNA上所含有的密码子均能在tRNA上找到相对应的反密码子 C. 该图表示的是转录和翻译 D. 该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所需要的能量都由线粒体提供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判断所示生物是原核细胞,可根据模板和产物判断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详解】A、由图可知:该细胞转录翻译同时进行,为原核生物,A错误; B、终止密码子不能与氨基酸对应,无与之对应的反密码子,B错误; C、图示中存在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的转录过程和有核糖体参与合成多肽链的翻译过程,C正确; D、图示为原核细胞,无线粒体,D错误。故选C。 21.寨卡病毒是RNA病毒,经调查发现该病毒是引发2015年巴西的新生儿小头畸形的元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寨卡病毒能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生长 B. 寨卡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产物有四种 C. 寨卡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相关蛋白质 D. 寨卡病毒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最低层次 【答案】C 【解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病毒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不能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生长,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A错误; B、寨卡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彻底水解的产物有磷酸、核糖和4种碱基共6种,B错误; C、寨卡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其蛋白质的合成需要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C正确; D、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因此,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D错误。故选C。 22. 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他们生有一个正常的儿子和一个白化病的女儿。该正常儿子长大后与一个白化女性患者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几率是( ) A. 1/2 B. 1/3 C. 1/6 D. 2/3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分析可知:一对正常夫妇的基因型都为Aa,所以正常儿子的基因型为AA或Aa.该正常儿子长大后与一个白化女性患者aa婚配,生一个正常的子女的几率是1﹣=.故选D. 23. 下图表示人类某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假设3号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了一个既患该病又患白化病(两种病独立遗传)的儿子,预测他们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 ( ) A. 9/16 B. 3/16 C. 2/3 D. 1/3 【答案】B 【解析】由遗传图谱可知,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白化病致病基因为a,该病致病基因为b,3号个体基因型为Aabb,其丈夫的基因型为AaBb,他们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3/4×1/2×1/2=3/16.故选B 24.下列关于DNA和R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本单位中都含有磷酸基团 B. RNA的中文名称是核糖核苷酸 C. 都是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 D. 都是细胞生物中的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元素组成 C、H、O、N、P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 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碱基 脱氧核糖 核糖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 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详解】A、DNA和RNA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中含有磷酸基团,A正确; B、RNA的中文名称是核糖核酸,B错误; C、一般的,DNA是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RNA是单链结构,C错误; D、DNA是细胞生物中的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A。 25.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连续抓取三次小球的组合都是DD,则他第4次抓取DD的概率是( ) A. 1/4 B. 1/2 C. 1/64 D. 1 【答案】A 【解析】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由于每次抓取前都要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匀,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所以某同学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接连抓取三次小球的组合都是DD,但他第4次抓取DD组合的概率仍是1/4。即A正确。故选A。 26.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 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C. 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D. 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噬菌体的DNA含有10000个碱基,A=T=2000,G=C=3000。在噬菌体增殖的过程中,DNA进行半保留复制,100个子代噬菌体含有100个DNA,相当于新合成了99个DNA,需要的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是99×3000=297000,故A错误;噬菌体增殖的模板是由噬菌体自身提供的,细菌提供了原料、酶、场所等,故B错误;在100个子代噬菌体中,含有的噬菌体共有2个,只含有31P的噬菌体共有98个,其比例为1:49,故C正确;由于DNA上有非基因序列,基因中有非编码序列,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原因,DNA发生突变并不意味着性状发生改变,故D错误。 27.下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等位基因的图解,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 该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 图示过程发生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C. 基因B与 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基因A、 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B 【解析】题图分析:图示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等位基因的图示,根据染色体的颜色可以判断图中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基因重组。 【详解】A、图中1和2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根据染色体的颜色可知:该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A正确; B、图示过程发生的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B错误; C、基因B与b的分离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所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正确; D、由于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不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故选B。 28.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染色体变异用光学显微镜不能直接观察到 C. 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交换属于易位 D. 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D 【解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与基因突变不同,染色体变异的结果可以用显微镜看见。基因重组有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详解】A、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 B、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均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B错误; 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 D、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故选D。 29.下列关于基因、性状以及二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的前端有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 B. 基因能够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 C. 性状受基因的控制,基因突变则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也必定改变 D.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之一 【答案】B 【解析】1、密码子是mRNA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2、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②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③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 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A错误; B、基因上有遗传信息,能够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B正确;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C错误; D、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之一,D错误。 故选B。 30.下表中育种方式与其原理、处理方法及实例对应错误的是 ( ) 选项 育种方式 原理 处理方法 实例 A 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杂交和选育 中国荷斯坦牛 B 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数目变异 花药离体培养 “黑农五号”大豆 C 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数目变异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三倍体无子西瓜 D 人工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射线处理 高产青霉素菌株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常见的育种方式及其原理和处理方法: 【详解】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处理方法选育不同品种是选用不同的亲代杂交,应用实例有中国荷斯坦牛,A正确; B、培育“黑农五号”大豆是采用的诱变育种的方法,原理是基因突变,B错误; C、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处理方法为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实例为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C正确; D、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常用处理方法是辐射、激光、化学药品处理等,实例有高产青霉素菌株,D正确;故选B。 【点睛】识记并比较不同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处理方法及其实例是解题的关键。 二、识图作答题 31.如图甲表示某生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乙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图丙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的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目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CD段变化发生在_____________期。 (2)图乙中①所示细胞分裂的前一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排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3)图乙中,②细胞处于图甲中的________段,对应于图丙中的______。 (4)图乙中,③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DNA分子复制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后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BC b 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解析】题图分析:图甲中AB段形成的原因DNA的复制;BC段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图乙中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的趋向可知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丙中:a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c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1)图甲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 (2)图乙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上一个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排列的特点是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板上。 (3)图乙②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体,对应于图甲中的BC段,对应于图丙中的b。 (4)图乙③细胞中,根据乙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可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雌性。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称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细胞分裂图和柱形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1和图2各段或各组代表的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下图为大肠杆菌DNA分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2表示_____,1、2、3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叫_____。 (2)图中3有_____种,3与4通过_____相连接 (3)若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_____个。 (4)某同学制作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其中一条链所用A、C、T、G碱基模型的数量比为1∶2∶3∶4则该DNA分子模型中上述碱基模型的数量比应为_____。 A.1∶2∶3∶4 B.3∶4∶1∶2 C.1∶1∶1∶1 D.2∶3∶2∶3 【答案】脱氧核糖 脱氧核苷酸 2 氢键 D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大肠杆菌DNA分子结构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其中1为磷酸,2为脱氧核糖,3和4为含氮碱基,这三者共同构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即脱氧核糖核苷酸。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2是脱氧核糖,1、2、3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叫做脱氧核苷酸。 (2)图中3和4都是含氮碱基,且3和4之间有3个氢键,则图中3有两种,即胞嘧啶或鸟嘌呤;3和4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3)若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腺嘌呤(A)有m个,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C=50%,所以则该DNA分子中有胞嘧啶(C)=个,其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个。 (4)某同学制作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其中一条链所用A、C、T、G碱基模型的数量比为1∶2∶3∶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DNA分子中A+T=40%,C+G=60%,又因为该DNA分子中A=T,C=G,所以该DNA分子模型中上述A、C、T、G碱基模型的数量比应为2∶3∶2∶3,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考查DNA分子结构特点、DNA半保留复制,重点考查DNA分子结构特点,这要求考生掌握DNA分子结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名称,特别要求考生注意的是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目,并以此作为判断依据。 33.果蝇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实验材料,如图是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表示为6+XX,则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 (2)基因A与a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A、a与B、b两对等位基因同时遗传时应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3)对该果蝇进行测交实验时,选用的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___________。 (4)此图表示果蝇体内的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能产生_____种染色体组合的卵细胞,而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只能产生____种染色体组合的卵细胞。 【答案】 6+XY 分离 自由组合 bbXaY 16 1 【解析】XY性别决定的生物,雌雄个体中含有的成对的常染色体相同,含有的1对性染色体不同,雌性为XX,雄性为XY;基因的分离定律研究的是一对等位基因在传宗接代中的传递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传宗接代中的传递规律。据此,从题图中提取信息并结合题意,围绕果蝇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遗传的基本规律、减数分裂等知识,进行相关试题的解答。 【详解】(1)若图中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表示为6+XX,则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表示为6+XY。 (2)基因A与a属于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a与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它们同时遗传时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测交是与隐性纯合子交配,图示果蝇基因型为BbXAXa,因此选用与该果蝇进行测交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 (4)此图表示的果蝇体内的原始生殖细胞(卵原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可能产24=16种染色体组合的卵细胞。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1个卵细胞,因此只能产生1种染色体组合的卵细胞。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4.下面左图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右图是一个家族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为B和b)。请据图回答:(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 (1)图中①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_____期。 (2)β链碱基组成为___________。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常/X/Y)染色体上,属于________性遗传病。 (4)Ⅱ8基因型是________,Ⅱ6和Ⅱ7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要保证Ⅱ9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___________。 (5)若图中正常基因片段中CTT突变为CTC,由此基因控制的生物性状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6)图中体现了基因是通过控制__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的。 【答案】间 GUA 常 隐 BB或Bb 1/8 BB 不会 蛋白质的结构 【解析】左图中可以看出,由于DNA复制过程中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密码子改变,所翻译的氨基酸改变,从而产生了异常的血红蛋白。右图中的系谱图可以看出,“无中生有为隐性”,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所以可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此判断各个体的基因型,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进行计算。 【详解】(1)图中①表示DNA复制。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的一条链为GTA,因此α链碱基组成为CAT,根据正常基因转录形成的RNA可知,β链是以α链转录形成的mRNA,因此其碱基组成为GUA。 (3)右图中,表现正常的3和4生了个患病的9号,因此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由此可确定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属于隐性遗传。 (4)根据Ⅱ9患病,可知其父母基因型均为Bb,所以Ⅱ8基因型是BB或Bb,由于Ⅱ6和Ⅱ7已经生了一个患病孩子,因此他们的基因型均为Bb,因此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1/4=1/8。要保证Ⅱ9(bb)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BB。 (5)若图中正常基因片段中CTT突变为CTC,则转录形成的mRNA上碱基组成为GAG,对应的氨基酸仍是谷氨酸。故由此基因控制的生物性状不会发生改变。 (6)图中体现了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的。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以及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利用口诀判断遗传病的特点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即可。 35.下图为某家族系谱图,图中斜线阴影表示的是甲种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患者,黑色表示红绿色盲(相关基因用B、b表示)患者。请据图回答。 (1)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是_____性遗传病。 (2)图中Ⅲ2表现型正常,且与Ⅲ3为双胞胎,则Ⅲ3不患甲病的可能性为__________ (3)图中Ⅰ3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只写与色盲有关的基因型) (4)若图中Ⅱ4为纯合子,则Ⅳ1两病兼患的概率是__________ 【答案】(1)常 显 (2)1/2 (3)XBXb (4)1/4 【解析】(1)由患甲病的Ⅰ1和Ⅰ2有一个正常的女儿Ⅱ2,可推出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Ⅲ2为正常个体,可推出Ⅱ3为杂合子,由图可知Ⅱ4为隐性纯合子,所以Ⅲ3为杂合子的概率是1/2,即不患甲病的可能性为1/2。 (3)Ⅲ4的基因型为XbXb,其中一个Xb来自Ⅱ6,Ⅱ6个体中的Xb来自其父母,但因其父Ⅰ4表现正常,基因型为XBY,所以Ⅱ6个体中的Xb来自其母Ⅰ3,Ⅰ3表现正常,所以其基因型为XBXb。 (4)Ⅱ4的基因型为aaXBXB,Ⅲ3个体的基因型为1/2aaXBY或1/2AaXBY,Ⅲ4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则Ⅳ1个体患甲病的概率是1/2×1/2=1/4,Ⅳ1为男性,患色盲的概率是1,所以Ⅳ1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4×1=1/4。 36.图示用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两个品系培育出品种⑥的可能方法,请据图回答: (1)指出下列交配方式:由品种①和②培育出品种③的过程I是______,由品种③培育出品种⑥的过程V的育种方法叫_________,育种原理是_________。 (2)品种④是一种_________植株,由品种③经过过程III培育出品种④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品种④形成品种⑥的过程VI中常用__________处理,其作用原理_______ ,该种育种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杂交 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单倍体 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 抑制纺锤体在形成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解析】题图分析:题中所涉及的育种方式有: (1)Ⅱ→Ⅳ表示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 (2)Ⅰ→Ⅴ表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3)Ⅰ→Ⅲ→Ⅵ表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1)由品种①和②培育出品种③的过程中,I为杂交过程;由品种③培育出品种⑥的过程V是自交,然后从F2中选择出目标类型进行连续自交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Ⅰ→Ⅴ表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2)品种④的基因型是Ab,为单倍体植株。Ⅰ→Ⅲ→Ⅵ表示单倍体育种,其中过程Ⅲ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品种④形成品种⑥的过程VI中常用常用的方法是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从而获得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纯合子,秋水仙素起作用的原理是能够在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经过着丝点分裂加倍后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到两极而加倍,单倍体育种的典型优点是能够明显缩短育种的年限。 【点睛】熟知各种育种的原理及其流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