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月)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月)生物试题 解析版

泉港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年级生物科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A. 下丘脑只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垂体除了能分泌生长激素,还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等 C.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也能促进生长发育 D. 胰岛能分泌降低血糖的胰岛素,也能分泌升高血糖的胰高血糖素 ‎【答案】A ‎【解析】下丘脑除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还能分泌多种激素,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A错误;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甲状腺激素也能促进生长发育,与生长激素有协同作用的关系,C正确;胰岛中胰岛B细胞能分泌降低血糖的胰岛素,胰岛A细胞能分泌升高血糖的胰高血糖素,D正确。‎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分泌与生理作用 ‎2. 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脂肪与蛋白质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VLDL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B. 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C. VLDL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 D. 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3. 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 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 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 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答案】B ‎【解析】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由于该鼠为成年鼠,因此连续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该小白鼠的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故选B。‎ ‎【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4. 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一一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②在兔空腹状态下③测定血糖含量④测定尿液是否含葡萄糖⑤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 ①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①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故①正确;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故②错误;设计注射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注射STZ和生理盐水的血糖浓度相同,则胰岛B细胞没有破坏,故③正确;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重吸收能力病变,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故④错误;测定两组家兔体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STZ的家兔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说明胰岛B细胞被破坏,故⑤正确,故选B。‎ ‎5. 下列不完全属于免疫系统组成内容的是 A. 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淋巴因子和抗体 B. 淋巴细胞、淋巴结、淋巴组织和细胞外液 C. 胸腺、骨髓、脾脏、扁桃体 D. 白细胞、淋巴因子、吞噬细胞和抗体 ‎【答案】B ‎【解析】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细胞外液不属于免疫系统,所以答案选B。‎ ‎6. 下列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只能反馈抑制垂体的活动 B. 兴奋在沿反射弧的传导过程中不涉及细胞外液 C. 肾小管上皮细胞有与抗利尿激素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 D. 下丘脑受损后,人体的体温和血糖调节能力都将完全丧失 ‎【答案】C ‎【解析】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同时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A项错误;兴奋沿反射弧的传导过程包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递,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依赖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实现的,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它是构成细胞外液的成分之一,B项错误;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肾小管上皮细胞有与抗利尿激素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C项正确;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虽然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但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激素调节发挥主要作用,所以,下丘脑受损后,人体的体温能力将完全丧失,血糖调节能力不会丧失,D项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7. 科学家在研究甲状腺代偿性肿大时发现,将狗甲状腺的大部分去除,残留部分不久就会肥大并恢复到原来大小,其原因是(  ) ‎ ‎①垂体②大脑皮层③甲状腺肥大④促甲状腺激素减少⑤促甲状腺激素增多⑥甲状腺激素减少 A. ②→①→⑤→③ B. ⑥→①→⑤→③‎ C. ⑥→②→①→③ D. ②→①→④→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生长发育,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等作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当将狗甲状腺的大部分去除时,狗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增多,导致甲状腺增生肥大。‎ 考点: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8. 下列有关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和大脑的正常发育有关 B.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内的产能代谢 C. 甲状腺激素对成年人神经系统的功能没有影响 D. 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遍布全身的器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脑的发育,故A正确。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内的氧化分解,产能增加,故B正确。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故C错误。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组织器官,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9. 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温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B. 被阉割的动物血液中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C. 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D. 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温度、渗透压等都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所以体温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A错误;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被阉割的动物血液中性激素含量降低,会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所以促性腺激素含量将升高,B错误;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在大脑皮层,由于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参与,不属于反射,C错误;叩击膝盖下的韧带,会产生膝跳反射,该过程中,神经冲动沿着整个反射弧传导、传递,当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进行传递时,涉及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信号形式转变,其中有神经递质这种化学物质在起作用,所以D正确。‎ ‎10.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体是蛔虫细胞和水绵细胞唯一共有的无膜结构的细胞器 B. 蓝藻细胞和小麦细胞都有细胞壁,但其成分有差异 C.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接受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交流 ‎【答案】B ‎【解析】核糖体和中心体是蛔虫细胞和水绵细胞共有的无膜结构的细胞器,A项错误;蓝藻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肽聚糖,小麦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B项正确;胰岛B细胞是以胞吐的方式分泌胰岛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流动性,C 项错误;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接受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D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不清楚突触前膜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成的突触小体膜和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而导致对D选项的误判。‎ ‎11. 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 造血干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吞噬细胞 ‎【答案】B ‎【解析】造血干细胞并无免疫作用,A错误;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切除胸腺后能够成功移植,说明T淋巴细胞在对异体皮肤排斥起作用,B正确;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C错误;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12. 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由无导管腺体分泌的 ‎ ‎②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 ‎ ‎③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 ‎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人体有特殊作用.‎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人体会患相应的疾病.‎ 试题分析:①人体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而内分泌是无导管的腺体,①正确;‎ ‎②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②正确;‎ ‎③大多数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但是也有多肽类(胰高血糖素等)、氨基酸类衍生物(甲状腺激素)、类固醇类(性激素等),③错误;‎ ‎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④正确.‎ ‎13. 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B. 兴奋传导后,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总是伴有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 D. 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答案】B ‎【解析】兴奋传导后,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不是零电位,B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名师点睛】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2)形成机制是:①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能力而对其他离子的通透能力较小;②细胞膜内外离子由于Na+-K+泵的作用而呈现不均衡分布;③细胞内K+浓度大于细胞外而细胞外Na+浓度大于细胞内。因此安静状态时K+就会顺浓度差由细胞内移向细胞外,造成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电位变正.外正内负的电位差一方面可随K+的外移而增加,另一方面,它又阻碍K+的进一步外移.最后驱使K+外移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时相对稳定的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它就是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2)形成机制:峰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大量Na+快速内流形成,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峰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从膜内泵出3个Na+,从膜外泵入2个K+。‎ ‎14.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都是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发挥作用后仍保持生物活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A错误;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C正确;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D错误;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酶和神经递质的异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5.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 参与,下列有关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B.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C.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内,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D. 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递质释放依赖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参与,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会导致更多Ca2+进入突触前膜神经元,释放更多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强度增加,但递质作用后会分解,不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A错。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递质不进入细胞,作用后在突触间隙分解,C错。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突触后膜不易形成动作电位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D错。‎ 考点:本题考查神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6. 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B. 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体液只运送至靶细胞 C. 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维持含量的动态平衡 D.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也不起催化作用 ‎【答案】B ‎【解析】神经系统中下丘脑能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A正确;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体液运送至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维持含量的动态平衡,C正确;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D正确。‎ ‎17.‎ ‎ 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A错误;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B正确;完成现象Ⅰ过程的反射弧只有一个,参与的神经元数量少;完成现象Ⅱ过程的反射弧不止一个,涉及听觉和缩手反射,参与的神经元数量多,C错误;两现象都是缩手,所以与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应相当,D错误。‎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名师点睛】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18. 某考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考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A. 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 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C. 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 D.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 ‎【答案】D ‎【解析】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体温不会上升,A错误;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浓度升高,B错误;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C错误;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D正确。‎ ‎19. 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中,后者随前者变化情况中与图中走势不符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尿量 B. HIV浓度-------T细胞浓度 C.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甲状腺激素浓度 D. 胰岛素浓度-----血糖浓度 ‎【答案】C ‎【解析】抗利尿激素增多会引起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增强,尿量减少,A正确;HIV浓度增加会破坏T细胞使其浓度降低,B正确;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增加会导致甲状腺激素浓度,C错误;胰岛素浓度增加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0. 下列各组病症中,由同一种激素分泌紊乱所引起的病症是 A. 糖尿病和色盲症 B. 侏儒症和巨人症 C. 呆小症和侏儒症 D. 巨人症和大脖子病 ‎【答案】B ‎【解析】糖尿病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色盲症是控制色觉的基因突变引起,A错误;侏儒症是婴幼儿时期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导致的,巨人症是幼年时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多导致的,B正确;呆小症是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侏儒症是婴幼儿时期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导致的,C错误;巨人症是婴幼儿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大脖子病是因饮食缺碘,导致甲状腺细胞代偿性增生,D错误。‎ ‎【考点定位】激素的生理作用 ‎【名师点睛】总结与激素有关的疾病:‎ ‎21. 下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及淋巴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吞噬细胞和b都属于免疫细胞 B. 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C. d既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D. 当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c和d有关 ‎【答案】D ‎【解析】吞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A正确;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B正确;d是在胸腺中发育而成的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C正确;再次免疫的反应更强烈,原因是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了记忆细胞,当再次接受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地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构成及调节 ‎22.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B. Na+进入神经元的方式与神经元释放递质的方式相同 C. 细胞外液比细胞内液含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 ‎【答案】A ‎【考点定位】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本题易错点为容易混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内环境中化学成分与生理过程 ‎(1) 内环境中化学成分 ‎ ‎ 类别 ‎ 物质归类 ‎ 内环境中 存在的 化学物质 ‎ 营养物质 ‎ 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甘油、脂肪酸 ‎ 代谢产物 ‎ 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神经递质、 激素、抗体 ‎ 代谢废物 ‎ 二氧化碳、尿素 ‎ 内环境中 不存在的 化学物质 ‎ 细胞内特有 ‎ 呼吸酶、血红蛋白、DNA聚合酶、 糖原 ‎ 细胞膜上的 ‎ 受体、载体 ‎ 消化道中的 ‎ 消化酶 ‎ 不被吸收的 ‎ 麦芽糖、纤维素 ‎ ‎(2)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类别 ‎ 过程归类 ‎ 内环境中发生的过程 ‎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 内环境中不发生的过程 ‎ 细胞呼吸、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消化道中物质的消化 ‎ ‎23. 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 ‎①吞噬细胞 ②T细胞 ③B细胞 ④记忆细胞 ⑤效应B细胞 ⑥效应T细胞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⑥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物质:抗体.‎ 解:①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①正确;‎ ‎②T细胞能识别抗原,②正确;‎ ‎③B细胞能识别抗原,③正确;‎ ‎④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④正确;‎ ‎⑤效应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⑤错误;‎ ‎⑥效应T细胞能识别抗原,⑥正确.‎ 故选:C.‎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4. 下列有关动物体液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激素都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B. 血浆渗透压升高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C. 激素和酶相似,都是微量高效的物质,都能一次产生多次利用 D. 当血糖含量较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糖原合成,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答案】C ‎【解析】动物激素都是由相关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A正确;血浆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储存在垂体再由垂体最后释放,B正确;激素和酶相似,都是微量高效的物质,酶能多次利用,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只能利用一次,故C错误;血糖含量较高时,通过相关调节,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促进糖原合成,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D正确。‎ ‎【考点定位】动物体液调节 ‎【名师点睛】酶、激素、递质三者的区别 ‎(1)从概念上看:动物激素就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进入血液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而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化学信息物质,通过与神经细胞的树突膜或胞体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导致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 ‎(2)从本质上看: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而激素的种类有:蛋白质类(生长激素、胰岛素)、多肽类(抗利尿激素、垂体分泌的促激素等)、氨基酸衍生物类(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固醇类(性激素、孕激素)。递质成分复杂,既有大分子,又有小分子,具体种类有多少至今没有完全搞清。‎ ‎(3)从来源上看: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内分泌腺的分泌物;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 ‎(4)从作用、功能上看:酶是生物的催化剂,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极易受温度、酸碱度的影响。激素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一般是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而对细胞起调节作用。一种激素往往具有多种功能,它的作用广泛而多样,有时还能影响某种酶的合成及其活性。递质只与兴奋传导有关。激素和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即分解,酶可以反复多次利用。‎ ‎(5)从产生上看:只要是活细胞就可以产生酶,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可以产生酶,而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产生激素。产生递质的细胞也能产生酶,除下丘脑外神经细胞不能产生激素。‎ ‎25. 给健康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盐水后,会出现 A.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大鼠的排尿量增加 C. 肾小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 D.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 ‎【答案】B ‎【解析】给健康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项错误;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会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减弱,尿量增加,故B项正确,C项错误;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血糖浓度会略有降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D项错误。‎ ‎【考点定位】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水盐平衡的调节 ‎(1)构建水盐平衡调节模型 ‎(2)人体水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和体液调节。‎ ‎(3)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4)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 ‎26. 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依据此图,请指出正确的选项是 A.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B. 图中与④物质的产生有关的细胞有a、b、c、g、f C. HIV侵入人体,只对⑤免疫有抑制作用 D.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效应T细胞、e是记忆T细胞、f是效应B细胞(浆细胞)、g记忆B细胞,其中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与④抗体产生有关的细胞有a吞噬细胞、bT细胞、cB细胞、g记忆B细胞、f浆细胞,B正确;图中⑤为细胞免疫,⑥为体液免疫,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该病毒主要侵染人体T细胞,因此HIV侵入人体后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具有破坏作用,尤其是对细胞免疫,CD错误。‎ ‎27. 因人体的免疫失调破坏稳态造成的疾病包括 ‎①呆小症 ②过敏 ③系统性红斑狼疮 ④艾滋病 ⑤镰刀型贫血症 ⑥夜盲症 A. ①③④ B. ③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③⑥‎ ‎【答案】C ‎【解析】①机体缺乏甲状腺激素引起呆小症,属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①错误;‎ ‎②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②正确;‎ ‎③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即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属于免疫失调疾病,③正确;‎ ‎④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致病机理是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④正确;‎ ‎⑤镰刀型贫血症的根本成因是基因突变,属于遗传病,⑤错误;‎ ‎⑥缺乏维生素A引起夜盲症,⑥错误.‎ 故选:C ‎【考点定位】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名师点睛】‎ ‎ ‎ 过敏反应 ‎ 自身免疫病 ‎ 免疫缺陷病 ‎ 功能 ‎ 过高 ‎ 过高 ‎ 过低 ‎ 发病 机理 ‎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其释放组织胺而引起 ‎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 ‎ 举例 ‎ 花粉、室内尘土、青霉素、奎宁等引起的过敏反应 ‎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以及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 艾滋病 ‎ ‎28. 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高血糖素不能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B. 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后,无需消耗能量即可经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 胸腺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D. 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具有调节作用,不能为靶细胞提供能量;A正确。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后,经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激素发挥作用后就会被相应的酶分解而灭活;C正确。神经递质一般是小分子有机物;D错误。‎ 考点:激素和神经递质。‎ 点评:此题容易混淆,基本知识必须扎实,易混知识必须区分清楚。‎ ‎29. 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B. 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 C.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会破坏T细胞 D. T细胞与B细胞需要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成熟后的淋巴细胞可分布于血液、淋巴液和淋巴结内,A正确;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会成为抗原,如自身免疫病,B正确;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T淋巴细胞,C正确;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D错误。‎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0.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计划防疫工作,规定新生儿必须在六个月内三次接种乙肝疫苗(有效成份为乙肝病毒表面蛋白),若接种疫苗成功,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疫苗利用宿主细胞合成自身蛋白质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B. 吞噬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分解呈递抗原并产生淋巴因子 C. 多次注射疫苗能提高血清中特定抗体的含量 D. 多次注射疫苗后浆细胞能在血液中长期保留 ‎【答案】C ‎【解析】乙肝疫苗是减毒或灭活的病毒,在宿主细胞中不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自身作为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A错误;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B错误;多次注射疫苗,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且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分泌大量的抗体,C正确;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成熟细胞,能够分泌特定的抗体,不能在血液中长期保留,D错误。‎ ‎31. 研究发现,人体内一类调节性T细胞能表达出转录调节因子。FOXP3,可以调控其他多种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FOXP3可能在免疫细胞的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B. FOXP3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失调 C. 分化形成的效应 T 细胞导致癌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免疫 D. FOXP3基因只存在于调节性 T 细胞和其它免疫细胞中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FOXP3属于转录调节因子,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因此可以确定FOXP3可能在免疫细胞的细胞核内发挥作用,A正确;FOXP3可以调控其他多种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因此FOXP3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失调,B正确;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导致癌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免疫,C正确;FOXP3基因存在于所有体细胞中,只是在调节性T细胞中选择性表达,D错误。‎ ‎32. 如图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与d时间所注射的疫苗不同 B. d时间是再次接种引发的二次免疫反应 C. 产生甲、乙抗体的B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d时间注射的是与a时间不同的疫苗,是初次免疫应答,A正确;d时间是初次注射疫苗,抗体水平比较低,B错误;抗原不同,产生甲、乙抗体的效应B细胞不同,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mRNA不同,C正确;据图可知,甲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乙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甲乙两种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有较大的差异,D正确。‎ ‎【考点定位】二次免疫 ‎【名师点睛】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 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如图 ‎(1)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图解。‎ ‎(2)记忆细胞的特点:迅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3)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3. 若在图中C和D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记录仪(电流左进右出为+),当给B点施加适宜刺激,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时,检测到的结果在图2中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信号在神经细胞间传导时,只能从C传递到D。当信号传导到C点时,引起C点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此时D点仍是外正内负;又因电流左进右出为+,所以此时电流为-;而当信号传递到D点,引起D点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此时C点已恢复为外正内负,所以此时电流为+;又由于信号在突触处传递时有时间延迟,所以记录仪检测到的信号有间断,因而D图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要注意电流起点的正负以及兴奋传过突触的延迟(电流有中断)。‎ ‎34. 如图1是“分泌细胞(甲)释放的某种物质(①)与靶细胞(乙)结合的示意图”,图2是“突触模式图”,A、B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细胞释放的物质①一定是激素 B. 图1中的物质①在乙细胞表面或内部与相关受体结合 C. 图2中化学递质的释放所需要的能量可由线粒体提供 D. 图2中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A ‎【解析】图1所示的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甲产生的①属于信号分子,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主要是激素,还可以是其他物质,如CO2,故A错误。体液调节中,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与靶细胞的相关受体结合以后才能发挥作用,受体有的分布在细胞膜表面,有的分布在靶细胞内部。兴奋传递过程中需要消耗ATP,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35. 图甲表示动作点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高于内环境Na+浓度的溶液中甲图的c点将降低 B. 图甲、乙中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b、②‎ C. 在图甲、乙中c、③点时细胞膜外侧Na+浓度高于内侧 D. 图乙表明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具有双向传导的特性 ‎【答案】C ‎【解析】c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所以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丙环境Na+浓度的溶液中,则Na+内流量增多,甲图的c点将提高,A错误;图甲b点、图乙②点均表示0电位,此时神经元细胞膜处Na+没有内流,之后Na+内流,B错误;图甲c点、图乙③点均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此时细胞膜外侧Na+浓度高于细胞膜内侧,C正确;图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从一侧向另一侧传导的,看不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是双向的,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名师点睛】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 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二.非选择题 ‎36.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 ‎(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_____________、HPO42-等离子有关。‎ ‎(3)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细胞内液 (2). A组织液 (3). 无机盐、蛋白质 (4). HCO3- (5).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6).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调节机制相关考点。‎ ‎(1)由图知:A为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D为组织细胞;其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组织细胞;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C为血浆,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Na+、Cl_)、血浆蛋白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例如当吃酸性物质或者运动产生的乳酸,乳酸和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成水和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去。‎ ‎(3)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但是注意人体的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点睛:本题考察内环境相关知识,在这里面关于氧气如何进入组织细胞,稍微点一下,氧气通过呼吸道到达肺泡,进出肺泡壁和毛细 血管壁进入血浆,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达组织处的毛细血管,进出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液,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穿过线粒体膜到达线粒体内。‎ ‎37. 压力过大会导致机体产生焦虑感,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图为该生理过程中通过突触相连接的两个神经元。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刺激引起焦虑紧张时血液中多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改变。其中,刺激使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在该调节中体现了反馈调节和_______________两个特点。‎ ‎(2)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下,机体免疫能力减弱。原因是:在_________中成熟的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_____________产生量减少,影响体液免疫。‎ ‎(3)若在图中a点箭头处施加适宜刺激,则该处膜外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该变化主要是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的。刺激后只能在b、c、d三个位点中的 ______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答案】 (1). 神经-体液 (2). 分级调节 (3). 胸腺 (4). 淋巴因子 (5). 由正变负 (6). b和c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外界刺激引起焦虑紧张时血液中多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改变,其中刺激使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两个特点。‎ ‎(2)T细胞是在胸腺成熟,可以产生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3)若在图中a点箭头处施加适宜刺激,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膜外电位变化为由正变负;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因此b、c处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由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d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 ‎38. 下图甲为有关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示意图,①②③④为激素。图乙为某种免疫异常疾病的发生机制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体进入寒冷环境时,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进而使得①②③增多。若某患者误服了过量的②,则物质③的分泌量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人体大量失水时,激素④的释放量________,该激素只作用于肾脏中的肾小管和集合管,是因为其细胞膜上有特异性受体关。‎ ‎(3)图乙中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为____________,a细胞由________分化而来。吞噬细胞对沉淀物的消除主要依赖于细胞中的________(结构)完成。‎ ‎【答案】 (1). 无明显变化 (2). ②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经消化分解后失效 (3). 增加 (4). 自身免疫病 (5).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6). 溶酶体 ‎【解析】试题分析:寒冷条件下,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细胞代谢增强,图中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储存在下丘脑,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的吸收。‎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物质②是促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在消化道被消化而失去作用,因此用促甲状腺激素饲喂正常动物,物质③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无明显变化。‎ ‎(2)图中激素④是抗利尿激素,人体大量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增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乙中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为自身免疫病,a细胞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而来。吞噬细胞对沉淀物的消除主要依赖于细胞中的溶酶体完成。‎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接受到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过程,确定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激素名称,明确图中虚线代表的是负反馈调节。‎ ‎39. 下列甲、乙、丙三图表示某高等动物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机制。图中A‐G 表示结构或细胞,a‐e 表示物质。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中的B 代表膜岛B 细胞,A 通过释放"某化学物质"可直接影响激素①的合成与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 ‎(2)若图甲中的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则a 是__________________。激素②与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通过调控靶基因的__________ 过程而发挥效应。激素②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a和b的分泌起抑制作用,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由于患者血液中存在某些异常抗体,如图乙中的抗体1、抗体2,其中因抗体____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致病的原因是由于它与______________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____________病。‎ ‎【答案】 (1). 神经调节 (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 转录 (4). 反馈调节 (5). 1 (6). 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 (7). 自身免疫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可知,甲图中A是下丘脑,由下丘脑直接调节的生命活动属于神经调节;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因此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②通过调控靶细胞内基因的转录而发挥作用;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该过程是反馈调节。乙图中,抗体1的作用原理是与胰岛B 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使胰岛B细胞不能分泌胰岛素,因此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由于抗体1和抗体2都作用于自身细胞,因此属于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图丙中细胞E是T细胞,其功能是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由于与激素b受体结合的抗体能发挥激素b的作用,即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激素,从而使代谢加快,体温升高。‎ ‎(1)据图可知A是下丘脑,由下丘脑直接调节的生命活动属于神经调节。‎ ‎(2)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因此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据图可知,激素②通过调控靶细胞内基因的转录而发挥作用;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该过程为反馈调节。‎ ‎(3)据图可知,抗体1的作用原理是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使胰岛B细胞不能分泌胰岛素,因此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由于抗体1和抗体2都作用于自身细胞,因此属于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