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体液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淋巴 B. 内环境只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 C. 细胞质基质是体液的一部分 D. 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内环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A、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有淋巴和血浆,A错误; B、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B错误; C、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而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液,C正确; D、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Ⅱ表示消化系统,Ⅱ内的葡萄糖进入内环境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Ⅰ为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 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Ⅱ为消化系统,消化道内的葡萄糖进入内环境需要载体蛋白协助,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②表示重吸收作用,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D正确。 故选B。 3.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下列病症中可能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有关的是( )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小腿抽筋是因为血浆中钙离子浓度低造成的,①正确;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细胞形态的变化,属于遗传病,与内环境的成分变化无关,②错误; ③尿毒症是因为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超标,③正确; ④组织水肿是因为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的,④正确。 故选B。 4.下列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 B. 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均位于脊髓 C. 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D. 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射,但受刺激后可能产生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最简单的反射弧,由2个神经元组成,A正确; B、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都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B正确;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 D、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射,但受刺激后可能产生反应,D正确。 故选C。 5.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A. 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 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 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 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6. 右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D4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A. 偏转一次,方向向左 B. 偏转一次,方向向右 C. 偏转两次,方向相反 D. 偏转两次,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说明电流计指针不会同时发生电位变化,故选C。 7.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C. 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群落,A错误; B、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B正确;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 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A。 8.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可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B. 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 C.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基因型 D. 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不一致 【答案】A 【解析】 【详解】 A、自然选择可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A正确; B、地理隔离,由于生物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B错;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C错; D、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D错。 故本题选A。 9.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子有12000人。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 ) A. 0.64和0.36 B. 0.50和0.50 C. 0.36和0.64 D. 0.82和0.18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30000人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子有12000人,则AA的基因型频率=12000÷30000×100%=40%,aa的基因型频率=3600÷30000×100%=12%,Aa的基因型频率=1-40%-12%=48%。因此A的基因频率=40%+1/2×48%=64%(0.64),a的基因频率=12%+1/2×48%=36%(0.36)。故选C。 10. 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 ) A. 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 B. 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C. 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 D. 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这符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A项错误;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种群中产生的不定向的变异(具有抗药性和不具有抗药性)进行定向选择(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的结果,B项错误;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使奔跑速度快的个体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并将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结果导致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C项正确;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但人类的进化仍然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D项错误。 11.关于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隔离常分为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B.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隔离阻碍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 新种的产生必须经过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 【详解】A、隔高常分为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A正确; 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正确; C、隔离使种群间的个体不能交配,阻碍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 D、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会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会经过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D。 12.下列关于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功能 B.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 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 B、大脑皮层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的患者不能阅读,B错误; C、人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C正确; D、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出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B。 13.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B.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C.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个神经元 D. 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不消耗ATP,A错误; B、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发生在核糖体,需要消耗ATP,B正确;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以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 D、肌肉细胞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其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D正确。 故选A。 14.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A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B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C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 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 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 (1)引起血糖降低,是胰岛素的作用。 (2)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是生长激素的作用。 (3)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故选C。 15.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抑制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类物质,A正确; B、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但是不能影响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B错误;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C错误; D、②过程为糖原的分解,只能发生在肝脏细胞中,不能发生在肌肉细胞中,D错误。 故选A。 16.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体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引起心律加快,增加心输出量,进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可见激素不是高能化合物,而是信息分子,A错误;饥饿时,血糖浓度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的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与相应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促进靶细胞内的糖原分解,但胰高血糖素不具有酶的催化活性,B错误;进食后,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及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等生理过程而降低血糖浓度,但其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C错误;青春期,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水平升高,性激素随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D正确。 17.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 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D. 血液中肾上腺素可以升高血糖的浓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A正确; B、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因此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正确; C、促甲状腺激素在体液中的运输是不定向的,但是定向作用于甲状腺细胞,C错误; D、在血糖浓度调节过程中,可以提高血糖浓度的激素有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D正确。 故选C。 18.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还可以分泌某种激素,其和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生长发育的调节有协同作用 B. 激素②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C. 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c表示甲状腺 D. 血液中激素③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表示垂体,其分泌的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垂体还可以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生长发育的调节有协同作用,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C错误; D、血液中③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会引起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A。 19.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引起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 B. b引起下丘脑分泌②抗利尿激素 C. c引起下丘脑分泌③胰高血糖素 D. d引起下丘脑产生④电位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过度紧张的情况下,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A正确;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B正确; C、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C错误; D、寒冷环境下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会引起下丘脑产生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C。 20. 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最终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故A项正确; 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重吸收水分,故B项错误; 摄盐过多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相关神经调节,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C项正确; 饮水增加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进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最终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D项正确。 21.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B. 淋巴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 C. 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D. 溶菌酶、淋巴因子和抗体都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B 【解析】 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正确;B、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不包括吞噬细胞,B错误;C、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C正确;D、溶菌酶、淋巴因子和抗体都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22.下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a表示吞噬细胞,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 B.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 C. e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D. c与b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 【答案】A 【解析】 【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a是吞噬细胞,d是T细胞,b是B细胞,c是浆细胞,e是效应T细胞。其中吞噬细胞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B正确;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浆细胞合成蛋白质能力比B细胞旺盛,所以内质网多,D正确。故选A。 23.下列关于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皮肤、黏膜和抗体等杀菌物质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 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D. 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的皮肤、黏膜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而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A错误;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而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B错误; C、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主要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C正确; D、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24. 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B. 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 吲哚乙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D. 过量的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乙酸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 吲哚乙酸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合成,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A错误;色氨酸是一种氨基酸,氨基酸都有一个相同的结构式:一个C上通过化学键连着一个羧基、一个氨基、一个氢和一个R基团,R基团中也有可能有羧基或氨基,所以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B正确;吲哚乙酸是一种化学物质,不是蛋白质,C错误;色氨酸是合成吲哚乙酸的原料,不存在原料抑制产物合成的说法,D错误。 2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达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B. 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 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达尔文实验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对于刺激没有没有说明具体是什么物质,后来由郭葛等人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A错误; B、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C正确;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故选A。 26.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 A. ④⑤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由于胚芽鞘顶端左侧有生长素,生长快,会向弯曲生长; ②、胚芽鞘顶端不能照光,直立生长; ③、由于顶端从中间插入云母片,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 ④、胚芽鞘顶端右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右侧生长慢,向右弯曲生长; ⑤、顶端合成的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不生长也不弯曲。 故选D。 27.某小组开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课题研究,在制定实验方案过程中,下列哪一项可以不考虑( ) A. 经预实验后,正式实验中还必须设置一组用蒸馏水处理插条的实验作为对照组 B.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根插条 C. 浸泡法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较大、遮阴的环境 D.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经预实验后,已经确定了实验浓度范围,因此正式实验中不需要设置一组用蒸馏水处理插条的实验作为对照组,A错误; B、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支插条,B正确; C、浸泡法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较大,遮阴环境,C正确; D、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因此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D正确。 故选A。 28.如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为10﹣10mol.L﹣1),下列对b 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最合适的是( ) A. b 侧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E左右 B. b侧生长素浓度处于A~C的范围 C. b侧生长素浓度处于C~D的范围 D. 在太空中b侧生长素浓度为C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A、B、b侧为根的近地侧,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了根细胞的生长,生长素浓度为E左右时及处于A~C的范围内,均为促进细胞生长,A、B错误; C、b侧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抑制细胞生长,即处于C~D的范围,C正确; D、在太空中,无重力作用,a、b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同,都为促进生长,D错误。 故选C。 29.某同学以玉米胚芽鞘为实验材料探究了“α-萘乙酸(N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所得实验数据见表: 培养皿编号 1 2 3 4 5 6 NAA溶液浓度(mol/L) 0(蒸馏水) 10-12 10-10 10-8 10-6 10-4 胚芽鞘增长度(mm/d) +2.6 +3.2 +3.9 +5.1 +3.1 +1.8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说明N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浓度为10-4 mol/L的NAA溶液也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C. 1号培养皿为对照组,其余培养皿为实验组 D. 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NAA浓度在10-8 mol/L左右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NAA对胚芽鞘增长度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 B、表格中第6号培养皿的胚芽鞘增长度小于对照组,说明浓度为10-4 mol/L的NAA溶液抑制了胚芽鞘的生长,B错误; C、表格中1号培养皿为蒸馏水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培养皿为实验组,C正确; D、表格中第4号培养皿的胚芽鞘增长度最大,说明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NAA浓度在10-8 mol/L左右,D正确。 故选B。 30. 在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中,生理作用最为相似的是 ( ) A. 赤霉素和生长素 B. 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 赤霉素和脱落酸 D. 生长素和乙烯 【答案】A 【解析】 【详解】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而脱落酸和乙烯都有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 故选A。 31. 下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 1—5年种群呈J型增长 B. 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 C. 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 D. 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A、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符合J型曲线,A正确; B、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B正确; C、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C错误; D、15~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D正确。 故选:C。 32. 某科研小组在研究植物顶端优势现象时,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如下处理:①摘除顶芽;②保留顶芽,用2mg/L的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③保留顶芽。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根据曲线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 细胞分裂素只作用于侧芽 B. 细胞分裂素能抑制侧芽的生长 C. 细胞分裂素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顶端优势 D.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题中缺少“保留顶芽,用2 mg/L的细胞分裂素处理顶芽”的一组来与②进行对照,所以不能得到A项所述的结论,故A错误; B、由题中实验不能得出细胞分裂素能抑制侧芽的生长,故B错误; C、摘除顶芽后,侧芽抑制就会被解除,侧芽生长。图中①和②侧芽生长长度相近,说明细胞分裂素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顶端优势,故C正确。 D、题中没有用生长素进行处理的组别,所以不能得到此结论,故D错误; 故选C。 33.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 C.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应为:种群密度=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之和÷样方总面积。采用样方法不可能直接统计出甲地内蒲公英总数,A错误; 计算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应该除以样方总面积,B错误;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正确;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即得到种群密度,D错误。 34.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 B.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25% C.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 kJ/(m2·a) D. 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图中A表示呼吸作用,A正确;该生态系统中肉食动物从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0.25+0.05+5.1+2.1-5.0)×103=2.5×103 kJ/(m2·a),植食性动物从生产者处同化的能量为:(2.5+4+9+0.5-2)×103=1.4×104 kJ/(m2·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23+70+3+14)×103=1.1×105kJ/(m2·a)。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2.1+5.1+0.25+0.05-5)÷(4+9+0.5+2.5)]×100%=15.625%,B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1.1×105kJ/(m2·a),C错误;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而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的,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35.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相关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对培养瓶进行震荡 B. 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要灭菌 C. 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 镜检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区,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减少实验误差,A正确; B、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对培养用具和培养液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避免杂菌污染,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 C、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因此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C正确; D、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数目时,要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即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区,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D正确。 故选B。 36.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之不符的是( ) A. 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往返 C. 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 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A错误; B、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即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往返,B正确;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C正确; D、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D正确。 故选A。 37.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 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 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答案】C 【解析】 【详解】A、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有竞争现象,B错误; 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C正确; D、只要条件适宜,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也能形成森林,D错误。 故选C。 38. 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曲线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捕食者 B. 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 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D. 若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越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甲乙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因此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 解:A、曲线表示甲乙种群数量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而从最高点判断,甲的种群数量多,表示被捕食者,A错误; B、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数量大概处于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数量将增加,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C错误; 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较小,D错误. 故选B. 39.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A、从题中直方图的分析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至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 C、图示各个月份中,动物的年龄结构都不相同,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导致性别比例失调,有可能影响到种群的密度,D错误。 故选D。 40.如图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 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C. 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D. a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据图分析生物群落中a表示消费者,b表示生产者,c表示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的是绿色植物,此外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也是生产者,A正确; B、消费者不一定是真核生物,如肺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属于消费者,B错误; C、分解者主要指的是腐生细菌和真菌,蚯蚓、蜣螂等动物也是分解者,C错误; D、b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41.内环境稳态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实现。图中,甲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乙表示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几种调节方式。 (1)甲图所示过程主要体现的是________免疫过程;图中细胞②是________,该细胞的作用是通过产生________,刺激相应的免疫细胞发挥作用。 (2)在图中Z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X,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可能是该药物抑制了________的功能。 (3)严重腹泻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位于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该兴奋传至________,引起口渴感。 (4)若该图中分泌物a为生长激素,则细胞甲为________。 【答案】 (1). 体液 (2). T细胞 (3). 淋巴因子 (4). 递质受体 (5). 下丘脑 (6). 大脑皮层 (7). 垂体细胞 【解析】 【详解】(1)图甲所示为体液免疫过程,其中细胞②是T细胞,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根据题意可知,给予药物后,检测到神经递质与给药前相同,说明没有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但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推测该药物可能是阻止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递质受体结合。 (3)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渴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4)若该图中分泌物a为生长激素,则细胞甲是垂体细胞。 42.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请分析并回答: (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________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________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生长素类似物A溶解于________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图2中,浓度为0.001 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________(选填“有”或“无”)促进作用;与浓度为1 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 mg/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________。 【答案】 (1). 调节 (2). 1 (3). 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4). 切段中内源激素 (5). 有 (6). 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解析】 【详解】(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合物,图中显示浓度为1mg/L时,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对照组的溶液为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所以生长素类似物A要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为了减少切段中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该将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 (3)与对照组相比,浓度为0.001 mg/L的溶液促进了切段的伸长;与浓度为1 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 mg/的溶液对切段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43.草原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有着广泛的分布,如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兔子种群的λ值(λ=当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图3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为简单,因此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较低。 (2)图1中,若蛇的食物1/3来自鼠,2/3来自青蛙,且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蛇种群增加的能量为60 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消耗植物的能量是________kJ。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4)据图2可知,当兔子的种群数量小于80只时,兔子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当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时,兔子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只。 (5)图3中,碳元素由B进入到A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图3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1中体现的是________(填字母)。 【答案】 (1). 抵抗力稳定性 (2). 11000 (3). 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4). J (5). 150 (6). 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7). B和D 【解析】 【详解】(1)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为简单,因此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2)已知蛇的食物1/3来自鼠,2/3来自青蛙,且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蛇种群的能量增加60 kJ需要消耗的植物的能量= 60×1/3÷20%÷10%+ 60×2/3÷20%÷20%÷10%=11000kJ。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4)根据图2可知,当种群数量小于80只时,λ值一直等于2,兔子数量每年成倍的增长,为“J”型增长曲线;当λ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时,此时兔子的种群数量为150只。 (5)图3中A是生产者,B是二氧化碳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中的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产者;图3中有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而图1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图3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1中体现的是B和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