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第17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
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考纲要求]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考点一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 1.肺炎双球菌类型的比较 特点 类型 菌落 荚膜 毒性 S型 光滑 有 有 R型 粗糙 无 无 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实验①、②对比说明R型细菌无毒性,S型细菌有毒性。 (2)实验②、③对比说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无毒性。 (3)实验②、③、④对比说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4)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①、②分别说明荚膜多糖、蛋白质没有转化作用。 (2)实验③、④说明DNA有转化作用。 4.比较肺炎双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 项目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培养 细菌 小鼠体内培养 培养基体外培养 实验 原则 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照 S型细菌体内各成分的相互对照 实验 结果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实验 结论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DNA是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联系 ①所用材料相同,都是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 ②体内转化实验是基础,仅说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而体外转化实验则进一步说明“转化因子”就是DNA; ③实验设计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1.判断下列关于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叙述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 ) (2)肺炎双球菌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 ) (3)从格里菲思的第④组死亡小鼠身上分离得到的S型活细菌是由S型死细菌转化而来的( × ) (4)从格里菲思实验中的病死小鼠体内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细菌而无R型细菌( × ) 2.判断下列关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叙述 (1)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 (2)在艾弗里的实验中,DNA酶将S型细菌的DNA分解为脱氧核苷酸,因此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 )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等技术( √ ) (4)艾弗里提出的有关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没有得到科学家的一致公认( √ )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在体内转化实验中,如果没有实验③,能否得出格里菲思的结论?为什么? 提示 不能。因为无对照实验,不能说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成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 (2)如果由你设计完成体内转化实验,应该注意哪些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提示 四组实验应选用年龄、体重相同且健康的小鼠;所用R型活菌液、S型活菌液的浓度及注射量应该相同。 (3)体内转化实验中,小鼠体内S型细菌、R型细菌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 ①ab段R型细菌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小鼠体内形成大量的对抗R型细菌的抗体,致使R型细菌数量减少。 ②bc段R型细菌数量增多的原因是:b之前,已有少量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能降低小鼠的免疫力,造成R型细菌大量繁殖。 ③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成的S型细菌繁殖而来的。 (4)体外转化实验中导致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原料、能量分别由哪方提供? 提示 实现转化时遗传物质来自S型细菌,原料和能量均来自R型细菌。 (5)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设置“S型细菌的DNA中加DNA酶”实验组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起对照作用。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结果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说明DNA才是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物质。 命题点一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 1.某科研人员为了验证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实验鼠进行了4次注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活菌甲是有荚膜的R型细菌,而活菌乙是无荚膜的S型细菌 B.由注射②和④的结果可知,活的或死的S型细菌都能使小鼠死亡 C.在死鼠2的血液中应有活菌甲和活菌乙,后者最初由活菌甲转化而来 D.死菌乙未导致鼠3死亡,由此说明小鼠体内未发生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解析 肺炎双球菌的R型细菌没有荚膜、无毒性,S型细菌有荚膜、有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将活菌甲注射到鼠1体内,鼠1不死亡,而将活菌乙注射到鼠4体内,鼠4死亡,说明活菌甲是无荚膜的R型细菌,而活菌乙是有荚膜的S型细菌,A错误;注射②是将活菌甲与死菌乙混合后注射到鼠2体内,结果死亡的小鼠2体内分离出活菌乙,注射④是将分离出的活菌乙注射到鼠4体内,结果是鼠4死亡,说明死菌乙的体内有“转化因子”,促进活菌甲转化为活菌乙,进而导致实验鼠死亡,B错误;在死鼠2的血液中应有活菌甲和活菌乙,后者最初由活菌甲转化而来,C正确;死菌乙对于实验鼠而言属于抗原,进入实验鼠体内会引起特异性免疫,D错误。 2.(2018·皖南八校联考)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B.F组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 C.F组产生的S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A、B、C、D四组 答案 D 解析 从图示实验过程看出,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A项正确;F组加入了S型细菌的DNA,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而S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C项正确;A组经煮沸、D组为R型细菌,均不能导致小鼠死亡,D项错误。 命题点二 肺炎双球菌转化过程及机理的拓展分析 3.(2019·济南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细菌内并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分子上,使这种R型细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型细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后的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会改变 B.整合到R型细菌内的DNA分子片段,表达产物都是荚膜多糖 C.进入R型细菌的DNA片段上,可有多个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D.S型细菌转录的mRNA上,可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肽链 答案 C 解析 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DNA都是双链结构,碱基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后的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依然是50%,A项错误;整合到R型细菌内的DNA分子片段,表达产物不都是荚膜多糖,B项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即一个DNA分子中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都具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因此进入R型细菌的DNA片段上,可有多个RNA聚合酶结合位点,C项正确;S型细菌转录的mRNA上,可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而不是一条,D项错误。 4.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Ⅱ、Ⅲ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化;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Ⅱ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Ⅱ型菌。格里菲思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 A.S-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B.S-Ⅲ型菌是由R-Ⅱ型菌突变形成的 C.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D.加热后S-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答案 C 解析 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说明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说明加热后S-Ⅲ型菌已被完全杀死。 考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 1.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噬菌体的结构 (2)噬菌体的增殖 ①模板: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 ②合成噬菌体的DNA的原料: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③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的原料为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场所为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2.实验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3.实验过程 (1)标记噬菌体 (2)侵染细菌 4.实验结果分析 分组 结果 结果分析 对比 实验 (相互 对照) 被32P标记的噬菌体+细菌 上清液中几乎无32P,32P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 32P—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 被35S标记的噬菌体+细菌 宿主细胞内无35S,35S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35S—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宿主细胞,留在外面 5.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6.比较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项目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设计思路 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 处理方法 直接分离:分离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 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同位素35S、32P标记蛋白质和DNA 检测方式 观察菌落类型 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存在位置 结论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 ) (2)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以二分裂的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 × ) (3)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 )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只将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 ) (5)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 ) (6)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够证明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 ) (7)用1个含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裂解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有2个含35S( × ) (8)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5S和32P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下列被标记的部位组合为①②( √ )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以细菌或病毒作为遗传物质探索的实验材料有何优点? 提示 ①个体很小,结构简单,容易看出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②繁殖快,细菌20~30 min就可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 (2)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而不用14C和18O进行标记? 提示 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P是DNA的特征元素。若用14C和18O进行标记,由于蛋白质和DNA都含有C和O,因此无法确认被标记的是何种物质。 (3)搅拌、离心的目的在于把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某科研小组搅拌离心后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则: ①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未裂解。 ②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 (4)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实验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离心时间过短、转速过低等原因,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外壳仍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了少量的放射性。 (5)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有较高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未侵入大肠杆菌体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体内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含有较高放射性。 (6)此实验为什么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提示 因为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不能确定其是否有遗传效应。 命题点一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标记问题 1.(2019·本溪调研)如果用3H、15N、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无放射性),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只有噬菌体的蛋白质被标记了,DNA没有被标记 B.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可检测到3H、15N、35S C.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可检测到3H、15N D.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部分含有3H、14N、32S 答案 C 解析 蛋白质和DNA分子中都含有H、N元素,所以用3H、15N、35S标记噬菌体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会被3H、15N标记,A项错误;由于3H、15N、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3H、15N标记的DNA分子进入细菌但不能用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外壳,所以子 代噬菌体的外壳中没有放射性,B项错误;由于3H、15N标记了亲代噬菌体的DNA分子,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可检测到3H、15N,C项正确;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部分含有3H、全部含有14N,DNA分子不含S元素,D项错误。 2.(2018·淄博二模)a、b两类噬菌体被32P或35S中的一种标记后分别侵染甲、乙两管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内放射性物质的位置,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结果表明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b噬菌体的DNA均有放射性 B.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2P,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5S C.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可侵入大肠杆菌内 D.随着噬菌体DNA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将逐渐增强 答案 A 解析 实验结果表明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b噬菌体的DNA均有放射性,A项正确;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5S,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2P,B项错误;检测结果表明只有噬菌体的DNA可侵入大肠杆菌内,蛋白质没有侵入大肠杆菌内,C项错误;由于DNA复制的原料来自细菌,所以随着噬菌体DNA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不变,D项错误。 科学思维 “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命题点二 透过图像辨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 3.如图为T4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体内放射性RNA与T4噬菌体DNA及大肠杆菌DNA的杂交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在培养基中加入3H-尿嘧啶用以标记RNA B.参与分子杂交的放射性RNA为相应DNA的转录产物 C.第0 min时,与DNA杂交的RNA来自T4噬菌体及大肠杆菌的转录 D.随着感染时间增加,噬菌体DNA的转录增加,细菌基因活动受到抑制 答案 C 解析 尿嘧啶是RNA特有的碱基,可以用3H-尿嘧啶标记RNA,A项正确;能与DNA杂交的RNA一定为相应DNA的转录产物,B项正确;在第0 min时,大肠杆菌还没有被T4噬菌体感染,所以在大肠杆菌体内不存在T4噬菌体的DNA,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感染时间增加,和T4噬菌体DNA杂交的放射性RNA所占百分比越来越高,说明噬菌体DNA的转录增加,而和大肠杆菌DNA杂交的放射性RNA所占百分比越来越低,说明其转录受到抑制,D项正确。 4.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基内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噬菌体增殖所需的原料、酶、能量均来自细菌 B.在O~t1时间内噬菌体还未侵入细菌体内 C.在t1~t2时间内,由于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导致细菌大量死亡 D.在t2~t3时间内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 答案 B 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合成子代噬菌体需要的原料、酶、能量都由细菌提供,A项正确;在O~t1时间内噬菌体和细菌的数量基本稳定,此时可能噬菌体还未侵入到细菌体内,也可能已经侵入到细菌体内还未释放子代噬菌体,B项错误;t1~t2 时间内细菌大量死亡是由于噬菌体的侵入,C项正确;在t2~t3时间内细菌裂解死亡,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D项正确。 考点三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及遗传物质 1.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实验结论: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2.病毒重建及其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 (1)实验过程及结果 (2)结果分析与结论:重组病毒产生的子代病毒类型取决于提供RNA的病毒类型。 3.探索结论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为实验证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1)只有细胞内的核酸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 )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 × ) (3)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 (4)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RNA( × ) (5)小麦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 ) (6)乳酸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 ) 1.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 生物类型 病毒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体内核酸种类 DNA或RNA DNA和RNA DNA和RNA 体内碱基种类 4种 5种 5种 体内核苷酸种类 4种 8种 8种 遗传物质 DNA或RNA DNA DNA 实例 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 乳酸菌、蓝藻 玉米、小麦、人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主要”两字如何理解? 提示 就生物个体而言,其遗传物质是唯一的,即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就整个生物界而言,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对整个生物界而言,而不是对某一特定的生物个体而言。 命题点 探究遗传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1.(2018·武汉二模)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叶,但二者引起的病斑不同,如甲图。将TMV病毒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分离,并分别单独感染健康烟叶,结果如乙图。科学家将不同病毒的遗传物质与蛋白质之间重新组合形成“杂种病毒”,然后感染健康烟叶,如丙图。依据实验,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A.甲图实验结果说明病毒的蛋白质外壳能感染烟叶 B.乙图实验结果说明TMV的蛋白质外壳能感染烟叶 C.丙图实验结果是烟叶被感染,并且表现出b病斑 D.TMV和HRV两种病毒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答案 C 解析 甲图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病毒的蛋白质外壳能感染烟叶,A项错误;乙图过程中用TMV的蛋白质外壳感染烟叶,烟叶没有出现病斑,说明TMV的蛋白质外壳不能感染烟叶,B项错误;丙图表示用TMV的蛋白质外壳和HRV的遗传物质合成的“杂种病毒”感染烟叶,烟叶表现出b病斑,C项正确;TMV和HRV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不同,D项错误。 2.下面是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某种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设计的实验步骤,请将其补充完整。 (1)实验目的:略。 (2)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该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液,猪胚胎干细胞,DNA水解酶和RNA水解酶等。 (3)实验步骤: 第一步:把该流感病毒核酸提取液分成相同的A、B、C三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取等量的猪胚胎干细胞分成三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分别把A、B、C三组处理过的核酸提取物注射到三组猪胚胎干细胞中。 第三步:将三组猪胚胎干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从培养好的猪胚胎干细胞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有该流感病毒产生。 (4)请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A、B、C三组均出现该流感病毒,则该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既不是DNA也不是RNA。 答案 (3)分别用等量的相同浓度的DNA水解酶、RNA水解酶处理A、B两组核酸提取液,C组不做处理 (4)①若A、C两组出现该流感病毒,B组没有出现,则该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②若B、C两组出现该流感病毒,A组没有出现,则该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科学探究 生物遗传物质的探究实验分析 (1)探究思路 ①若探究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设法将物质分开,单独看作用。 ②若探究未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利用酶的专一性。 (2)探究方法 ①分离提纯法:艾弗里及其同事做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缺点是物质纯度不能保证100%。 ②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的特有元素;将病毒的化学物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目的:把DNA与蛋白质区分开。 ③病毒重组法: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验证实验。方法:将一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与另一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重新组合,得到杂种病毒,用杂种病毒去感染宿主细胞。 ④酶解法:利用酶的专一性,如加入DNA水解酶,将DNA水解,观察起控制作用的物质是否还有控制作用。若“是”,其遗传物质不是DNA;若“否”,其遗传物质可能是DNA。 矫正易错 强记长句 1.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指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2.加热并没有使DNA完全失去活性: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活性。 3.并非所有的R型细菌都能被转化,只是小部分R型细菌被转化成S型细菌。转化效率与DNA纯度有关,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 4.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S型细菌的DNA可使小鼠致死,而是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可使小鼠致死。 5.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所以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6.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个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7.对于某一种生物而言,遗传物质只有一种(DNA或RNA),不能说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1.分析下图可知,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与活的无毒性的R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将死亡,原因是S型细菌的DNA将R型细菌转化成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 2.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步骤:(1)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3)离心分离;(4)放射性检测。 3.T2噬菌体标记上32P的步骤:(1)配制适合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作为合成DNA的原料;(2)在培养基中接种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接种T2噬菌体,继续进行培养;(3)在培养液中提取出所需要的T2噬菌体,其体内的DNA被标记上32P。 4.把有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病斑的烟叶榨汁,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烟叶,烟叶会得病的原因是烟草花叶病毒很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 1.(2017·全国Ⅱ,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答案 C 解析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而是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来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复制及表达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所以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RNA病毒,T2噬菌体是DNA病毒,二者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相同,D错误。 2.(2017·浙江4月选考,20)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光滑的 B.S型细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细菌后的小鼠仍存活 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细菌而无R型细菌 D.该实验未证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由S型细菌的DNA引起的 答案 D 解析 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光滑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粗糙的,A项错误;S型细菌的蛋白质经加热后已经失活,但其DNA加热后随温度降低而逐渐恢复活性,B项错误;S型细菌中的DNA能将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有S型细菌和R型细菌,C项错误;该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不能证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由S型细菌的DNA引起的,D项正确。 3.(2018·南宁模拟)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④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以上4个实验中放射性出现的主要位置依次是( ) 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 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答案 D 解析 在该实验中,沉淀物的主要成分是细菌,上清液的主要成分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①③都直接对细菌进行了标记,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②用32P只能标记噬菌体的DNA,在该实验中,噬菌体的DNA会进入细菌体内,放射性也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④用15N可以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在该实验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细菌体内,而DNA可以进入细菌体内,故放射性会出现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 4.(2018·武汉模拟)如图为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片细胞的感染和病毒重建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TMV的遗传物质是RNA B.单独使用病毒的蛋白质也能使烟草叶片感染 C.该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跟踪构成TMV的物质去向 D.烟草叶片受感染后出现病斑是因为接种的病毒进行了逆转录 答案 A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重组病毒感染烟草后,产生的病毒后代是由病毒的RNA决定的,即该实验证明了TMV的遗传物质是RNA,A项正确;实验并没有单独利用病毒的蛋白质感染烟草,因此不能得到单独使用病毒的蛋白质也能使烟草叶片感染的结论,B项错误;该实验没有利用同位素标记法,C项错误;该实验不能证明病毒是否发生逆转录,D项错误。 5.(2017·全国Ⅰ,29)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答案 (1)实验思路: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2)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解析 (1)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存在差异,如DNA特有的碱基是T,而RNA特有的碱基是U,因此可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碱基T和碱基U,通过检测子代的放射性可知该病毒的类型。根据分析,本实验思路为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2)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一、选择题 1.(2018·济宁一模)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 B.三个实验都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 C.三个实验都不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D.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答案 D 解析 三个实验中,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相同,A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都没有用到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C错误;三个实验所涉及的生物有噬菌体、小鼠、细菌,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 2.艾弗里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如图是他们所做的一组实验,则三个实验的培养皿中只存在一种菌落的为( ) A.实验一 B.实验二 C.实验三 D.实验一和三 答案 B 解析 实验二中加入的DNA酶能分解S型细菌的DNA,R型细菌不能发生转化,所以菌落只有一种,即R型菌落;实验一和实验三中产生的菌落均有两种。 3.(2018·衡水模拟)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 A.用S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并形成对照 B.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无毒性的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 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细菌 D.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分离提纯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细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答案 D 解析 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分开,分别观察它们在转化中的作用,可以证明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蛋白质不能使其转化,这是实验的关键所在。 4.(2019·中山模拟)下列有关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沉淀物也有很弱的放射性,是由于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造成的 B.所使用的噬菌体必须是从接种在含35S的培养基中培养的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的 C.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方法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子分开,以便检测各自的放射性 D.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答案 B 解析 沉淀物有较弱的放射性,是因为搅拌不充分,35S标记的噬菌体吸附于大肠杆菌的表面,被离心到沉淀物中,A项错误;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 噬菌体,可得到蛋白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B项正确;采用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为了把蛋白质外壳和大肠杆菌分开,C项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项错误。 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内可以合成mRNA B.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与细菌充分混合 C.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好 D.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产生许多遗传信息相同的子代噬菌体 答案 D 解析 病毒不能进行独立的新陈代谢,需在宿主细胞内转录、翻译,A错误;实验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不是充分混合,B错误;混合培养时间过长,大肠杆菌会破裂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会使沉淀物和上清液中都有放射性,造成实验结果有误差,C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遗传信息都相同,D正确。 6.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持反对观点者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已知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这种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下列实验设计思路能反驳上述观点的是( ) A.R型细菌+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 B.R型细菌+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DNA→预期出现S型细菌 C.R型细菌+S型细菌DNA→预期出现S型细菌 D.R型细菌+S型细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R型细菌 答案 A 7.(2018·龙岩月考)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及其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属于基因突变 B.S型细菌与R型细菌在结构上最大的不同是S型细菌的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 C.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D.高温处理过的S型细菌蛋白质因变性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 B 解析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A项错误;S型细菌与R型细菌在结构上最大的不同是S型细菌的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B项正确;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利用自身核糖体合成相应蛋白质,C项错误;高温变性后的 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但肽链中的肽键没有被破坏,因此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项错误。 8.(2019·南昌模拟)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 B.b中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C.若b中有放射性,说明①过程培养时间过长 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 C 解析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经过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A项正确;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细胞外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若搅拌不充分,会导致沉淀物b中放射性增强,因此b中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B项正确;b中理论上不含放射性,这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无关,C项错误;上述实验过程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项正确。 9.下图1中的噬菌斑(白色区域)是在长满大肠杆菌(黑色)的培养基上,由一个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有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形成噬菌斑数量的变化曲线(图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培养基中加入含35S或32P的营养物质,则放射性先在细菌中出现,后在噬菌体中出现 B.曲线a~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D.限制c~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答案 C 解析 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有生命活动,所以放射性先在 细菌中出现,后在噬菌体中出现,A项正确;曲线a~b段,噬菌斑没有增加,说明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B项正确;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斑数从100个增加到1 000个,只能说明噬菌体数量的增加,不能说明其繁殖了几代,C项错误;限制c~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噬菌体失去了增殖的场所,因此数量增长缓慢,D项正确。 10.(2018·邯郸模拟)下列哪项事实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A.人们确认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之后,发现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DNA在亲子代噬菌体之间起桥梁作用 C.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表明,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D.人们得出染色体与生物的遗传有关之后,发现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答案 A 解析 人们确认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之后,发现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项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DNA在亲子代噬菌体之间起桥梁作用,这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项错误;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表明,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这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项错误;人们得出染色体与生物的遗传有关之后,发现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这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图解,该实验是在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证明“转化因子”的化学成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图1所示的实验,可以作出__________________的假设。 (3)为验证上面的假设,设计了图2所示的实验,该实验中加入DNA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面两步实验,仍然不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是遗传物质。为此设计了图3所示的实验,该实验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 (2)DNA是遗传物质 (3)分解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 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 (4)蛋白质、荚膜多糖 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 蛋白质、荚膜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 解析 (1)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必须首先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实验假设DNA是遗传物质。(3)酶具有催化作用,DNA酶能使DNA水解,所以该实验中加入DNA酶的目的是分解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由于S型细菌的DNA被水解,所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4)通过图示两步实验,仍然不能说明蛋白质、荚膜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为此设计了图3的实验,若观察到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则说明蛋白质、荚膜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 12.(2018·汕尾模拟)生物学家格里菲思在小鼠身上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小鼠体内的R型活细菌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活的S型细菌,格里菲思大胆预测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很可能含有促成这一转化的遗传物质,但这种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DNA还不能被证明。请你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利用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等为实验材料,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加以证明,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 (1)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分离,分别得到蛋白质和DNA;②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蛋白质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③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DNA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 (2)预期实验结果: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蛋白质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在小鼠体内没有发现活的S型细菌;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DNA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在小鼠体内发现活的S型细菌。 结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 (1)格里菲思认为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是蛋白质还是DNA,可用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等作实验材料,进行如下实验:①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分离,分别得到蛋白质和DNA;②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蛋白质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③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DNA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2)预期实验结果: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蛋白质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在小鼠体内没有发现活的S型细菌;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DNA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在小鼠体内发现活的S型细菌。实验结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 13.(2018·云南一中月考)赫尔希和蔡斯研究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保温,一段时间后搅拌并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检测放射性。搅拌时间不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不同,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搅拌时间(min) 1 2 3 4 5 上清液35S百分比(%) 50 70 75 80 80 上清液32P百分比(%) 21 25 28 30 30 被侵染细菌成活率(%) 100 100 100 100 100 (1)获得含有35S标记和32P标记的噬菌体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时,用来与被标记的噬菌体混合的大肠杆菌__________(填“带有”或“不带有”)放射性。 (2)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搅拌5 min,被侵染细菌的成活率为100%,而上清液中仍有32P放射性出现,说明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1个带有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带有32P标记的噬菌体有________个,出现该数目说明DNA的复制方式是______。 答案 (1)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即可获得 不带有 (2)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和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有一部分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没有侵入细菌中,且被侵染的细菌没有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 (3)2 半保留复制 解析 (1)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中,不能用一般培养基培养,所以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实验时,用来与被标记的噬菌体混合的大肠杆菌不带有放射性。(2)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和噬菌体与细菌分离。搅拌5 min,被侵染细菌的成活率为100%,而上清液中仍有32P放射性出现,说明有一部分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没有侵入细菌中,且被侵染的细菌没有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3)由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最初带有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的两条链只参与形成两个DNA分子,所以100个子代噬菌体中,只有2个噬菌体带有32P标记。 14.(2018·衡阳质检)按照图示1→2→3→4进行实验,本实验验证了朊病毒是蛋白质侵染因子,它是一种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题中所用牛脑组织细胞为无任何标记的活体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理论上讲,离心后上清液中____________(填“能大量”或“几乎不能”)检测到32P,沉淀物中____________(填“能大量”或“几乎不能”)检测到32P,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添加试管5,从试管2中提取朊病毒后先加入试管5,同时添加35S标记的(NH4)SO4,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提取朊病毒加入试管3,培养适宜时间后离心,检测放射性应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_中,少量位于__________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般病毒同朊病毒之间的最主要区别是:一般病毒侵入细胞是向宿主细胞提供______(物质),利用宿主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位素标记法 (2)几乎不能 几乎不能 朊病毒不含核酸只含蛋白质,蛋白质中P元素含量极低,故试管2中提取的朊病毒几乎不含32P (3)沉淀物 上清液 经试管5中牛脑组织细胞培养出的朊病毒(蛋白质)被35S标记,提取后加入试管3中,35S随朊病毒侵入到牛脑组织细胞中,因此放射性物质主要位于沉淀物中,同时会有少量的朊病毒不能成功侵入牛脑组织细胞,离心后位于上清液中,因此上清液中含少量放射性物质 (4)核酸 核苷酸和氨基酸(原料) 自身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解析 朊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要标记朊病毒需先培养带标记的宿主细胞——牛脑组织细胞,再让朊病毒侵染带标记的牛脑组织细胞,完成对朊病毒的标记。因为朊病毒没有核酸,只有蛋白质,蛋白质中P元素含量极低,所以试管2中提取的朊病毒几乎不含32P,即试管4中几乎没有32P;用35S标记的朊病毒侵入牛脑组织细胞,少量朊病毒不能侵染成功,所以放射性物质主要位于沉淀物中,上清液中含少量放射性物质。朊病毒是一类非正常的病毒,它不含有通常病毒所含有的核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