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3.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调整措施及发展方向。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相互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工业变化 (1)20世纪80年代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分布在广州市。 (2)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且成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 2.国际国内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25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年~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出现的原因: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该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出现的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受南岭的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特别是酸雨的危害。 ②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 ③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25 3.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 【思考】 1.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何要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出路? 提示 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指在工业投入的各因素中,原料占最重要地位的工业,特点是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因此发达国家将这类工业迁往国外资源丰富的地区;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是选择厂址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而目前世界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劳动力费用差别很大,欠发达地区低很多,所以发达国家将这类工业迁往劳动力密集的欠发达地区。 2.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分析,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的优势有哪些? 提示 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管理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3.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缺乏,为何还要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较大的石化、钢铁等工业? 提示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前的轻工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后劲不足,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弱。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当地便利的交通发展了石化、钢铁等重工业。 [预 习 效 果 自 测] 1.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得益于( ) A.优惠政策 B.便利的交通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资源丰富 解析 珠三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直接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由于珠三角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引进外资而发展起来。 答案 A 2.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经济腹地范围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25 A.水源不足 B.夏季气温偏高 C.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D.地形的阻隔 答案 D 3.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所具有的明显优势是( ) A.产业基础 B.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 C.著名侨乡 D.腹地范围 解析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位优势比较为本题主要考查点。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条件有: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知识技术人才丰富,经济腹地广阔等,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地理区位优越,濒临港澳,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是著名的侨乡。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所具有的明显优势是著名侨乡,有利于吸引外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 C 4.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包括 ( ) A.香港、广州、澳门 B.珠海、广州、深圳 C.香港、广州、珠海 D.香港、广州、深圳 答案 D 5.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是( ) A.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解析 珠江三角洲原有工业基础相对较好,但是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还是近港澳、多侨乡和对外开放的政策。 答案 C 探究点一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 【探究活动】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25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自然地理条件。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是什么? (3)香港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有何影响? 答案 (1)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珠江水系水网密布;三角洲有利的地形条件和肥沃的土壤条件;地理位置优越。 (2)地理位置上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 (3)改革开放后,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迁入珠江三角洲地区,资金、技术也随之流入,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反思归纳】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并成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下表所示: 25 【即时巩固】 1.下图为“我国某省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外部条件是( ) 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珠江三角洲长期积累的结果 C.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坦的地形 D.本区人口众多、农业发达 (2)该省北部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 ) ①北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②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③南部经济发展快 ④少数民族聚居,开发较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快速发展与政策、国际背景、优越的区位条件等有关,但四项中外部条件是A项。第(2)题,该省为广东省,北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低。 答案 (1)A (2)C 2.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完成(1)~(2)题。 25 (1)下列地区中,其发展模式与①相符的是 ( ) A.美国“硅谷” B.德国鲁尔区 C.意大利新工业区 D.长江三角洲 (2)20世纪80年代初,影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 ) A.侨乡 B.政策 C.交通 D.劳动力 解析 第(1)题,图示中的①发展模式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只有A项美国“硅谷”是这一类型。第(2)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故主导因素应为政策。 答案 (1)A (2)B 探究点二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东流传着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阶段轻工业起步时的顺口溜:三水一瓶水(健力宝饮料),顺德一把扇(各种名牌电风扇),鹤山一条毯(拉舍尔毛毯)。20世纪90年代后,众多优势如政策、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等逐渐丧失,但多年初级阶段的积累已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资金、设备、人才、经营管理经验优势明显,所以在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能抓住机遇,顺利实现产业的升级。而今,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材料二 下面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和珠江三角洲轻工业起步阶段外资工厂基本生产模式示意图。 25 (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早期的基本生产模式是什么?为什么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什么工业产值增长较慢? (2)第二阶段有哪些优势条件逐渐丧失?在众多优势条件逐渐丧失的前提下,为何能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工业结构主要不同是什么? 答案 (1)第一阶段的基本生产模式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在本地加工完成后,大批产品经过香港等地的转口贸易供应国际市场,属外向型经济。 该阶段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劳动力丰富廉价,因此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劳动密集型工业附加值低,因而工业产值增长较慢。 (2)第二阶段,虽然众多优势如政策、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等逐渐丧失,但多年初级阶段的积累已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资金、设备、人才、经营管理经验优势明显,所以在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能抓住机遇,顺利实现产业的升级,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第一阶段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第二阶段重点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 【反思归纳】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进入第二阶段,两个阶段的特点如下: 1.第一阶段 25 2.第二阶段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比较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 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国的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存在问题 25 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即时巩固】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政府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推动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目前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区域合作。2014年,泛珠三角合作走过十年,新一轮合作如何开展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材料二 “泛珠三角”略图。 材料三 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如我国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1)“9+2”可以实施优势互补。香港地区和西南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各是什么? (2)从世界地域分布来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工业类型主要有哪些? (3)区位优势差异是互补合作的基础,请对比分析图示①②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条件。 (4)“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可以更好地解决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问题。“泛珠三角”区域中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省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论述“泛珠三角”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突出的区位优势。 解析 第(1)题,香港地区和西南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应从劳动力、资源、能源、资金、交通、科技等角度分析。第(2)题,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工业类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污染严重的工业。第(3)题,据图可知,①②地区分别为珠三角地区和贵州,其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条件应从体制、资金、技术、资源、市场、劳动力等角度比较。第(4)题,识记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包括的省区。第(5)题,“泛珠三角”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突出的区位优势应从区位、政策、资源、劳动力等角度考虑。 答案 (1)香港: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高,土地租金高,资源、能源短缺。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崎岖,交通不便;资金短缺、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 (2)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污染严重的工业。(答对其中两项即可) 25 (3)①地区有体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②地区有资源、市场、劳动力等优势。 (4)四川、贵州、云南 (5)最早实行改革开放,具有政策体制优势;紧邻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探究点三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 材料二 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城市规模过度膨胀,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居住、教育、交通、治安管理、环境问题等。 材料三 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可有的放矢采取对策。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如下图)。 25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二总结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3)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哪些城市为核心?这些城市应如何发展以避免结构趋同? 答案 (1)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比较,在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腹地等方面存在劣势。人们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更趋向于理性地寻求最优区位的发展,这就使珠江三角洲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使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2)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3)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城市发展要各具特色,加强分工协作。 【反思归纳】 一、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升级、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产业升级 25 2.城市建设 3.生态环境 二、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发展条件的比较 项目 地区 发展历史 工业中心 工业部门 相比状况 国内腹地 产业基础 科技实力 人才队伍 长江三角洲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上海南京杭州 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大 强 强 大 25 珠江三角洲 起步晚 发展快 广州 深圳 珠海 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 少(受南岭影响) 弱 弱 小 三、调整和治理对策 对策 内容 实施原因 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工业化、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 构造大珠 江三角洲城市群 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①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②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逐渐趋同,使得工业化、城市化的动力减弱 加强规划与管理 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②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查处私招滥雇,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②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现象较普遍 规律方法 “图解法”分析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即时巩固】 1.读“我国某河流三角洲示意图”,回答(1)~(2)题。 25 (1)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①环境污染加重 ②人口出现负增长 ③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④劳动力素质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关于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B.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C.加强规划与管理 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设卫星城 解析 第(1)题,由图中海陆轮廓可判断该地区为珠江三角洲,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形势严峻;重复建设突出,农业用地急剧减少;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低等。第(2)题,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产业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而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会进一步减少耕地,加剧人地矛盾。 答案 (1)C (2)D 2.目前,我国东、南、西、北都有了自己的“特区”,出现了老“特区”与新“特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据此回答(1)~(2)题。 (1)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新“特区”,适宜重点发展( ) A.现代服务业与物流业 B.都市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 C.原材料加工业和能源工业 D.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2)新形势下,我国相继设立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主要目的是( ) ①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②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 ③破解城乡统筹难题 ④促进东部实现新跨越 ⑤支持东北振兴战略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应借助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进的技术条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第(2)题,我国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破解城乡统筹难题,并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 答案 (1)D (2)A 25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影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位因素。 2.工业化两个阶段的差异。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措施。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 解析 第1题,读图中的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在1998年略有回升,并没有持续快速下降,第二产业在1990~1991年时并不占主导,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并且所占的比重较小,这些都说明产业结构在逐渐优化。第2题,从目前产业结构看,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就是要继续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出去,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是不现实的,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只是优化的第一产业结构。 答案 1.D 2.B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下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3~4题。 3.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4.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 解析 第3题,由图中可以看出,Ⅲ走廊临江靠海,水运条件便利。第4题,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应充分发挥该地水运优势,促进产业升级。 答案 3.B 4.C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5 材料一 在2004年举办的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上,“9+2”政府领导人共同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规定,论坛和洽谈会每年举办一次,按照“共同主办,轮流承办”的原则,2016年10月13~14日,第12届“泛珠大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下图为“泛珠三角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产业结构示意图。” (1)填出材料一中四个省区的简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2)从材料二分析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化?第二产业应如何实现优化升级? (3)珠江三角洲与周边地区在经济区位、资源、产业结构上差异显著,互补性强。试从以上几方面分析泛珠三角地区合作的有利条件。 解析 第(1)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省区的轮廓填写,注意简称。第(2)题,产业结构的变化可通过材料二获得。珠江三角洲的第二产业应由劳动力导向型向技术导向型方向发展,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3)题,围绕经济区位、资源、产业结构三方面,对珠江三角洲与周边其他省区进行对比分析即可。 答案 (1)川(蜀) 湘 桂 闽 (2)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据重要地位。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要逐步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工业。 (3)经济区位:泛珠三角地区覆盖了三个处于不同发展梯级上的地区,港澳为第一梯级,闽粤为第二梯级,其他省份为第三梯级。不同区域发展程度差异明显。资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在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方面,其他省区有丰富的水能、土地、旅游和劳动力资源。产业结构:珠三角地区目前具备了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产业升级,与周边省区在能源、原料、交通、劳务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联系。 25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读表完成1~2题。 1965年 1990年 2000年 2011年 辽宁省 34.1% 50.6% 54.2% 63.3% 广东省 17.6% 23.6% 55.1% 66.2% 1.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 )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 ②在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优惠政策支持 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基础设施落后 C.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解析 第1题,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广东省起步晚,主要受国家发展政策的制约。第2题,为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答案 1.D 2.D 沿淮城市群是指淮河安徽段两岸地区的城市群体,俗称皖北,面积占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一半。读沿淮城市群经济发展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沿淮城市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25 A.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B.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最高 C.淮南市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 D.淮北市经济总量最小,城市化水平最低 4.根据区域特点,沿淮城市群的整体定位是( ) ①国家重要的能源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②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的承接地 ③安徽重化工主要集聚地 ④安徽旅游示范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 第3题,沿淮城市群,面积占安徽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一半,说明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该城市群第一产业比重总体上较大,城市化水平较低。淮南市外圆圈不是最大,说明经济总量不是最大;淮北市第一产业比重最低,城市化水平最高。第4题,淮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地,也是重化工业的主要集聚地,且平原广阔,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可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距长江三角洲近,是长江三角洲制造业转移的承接地;皖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是安徽省旅游业示范区。 答案 3.A 4.C 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曾经独领风骚多年,加工贸易额一度占全国的40%以上。我们平时穿的衣服、鞋子,用的电子产品,还有小孩子玩的玩具等,不管品牌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有相当一部分产地在广东。然而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加工制造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结合“广东省产业转移图”,完成5~7题。 5.一些中小型加工企业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创业之地,远走他乡,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土地、劳动力、能源等价格大幅上涨 B.企业规模过小 C.人民币升值和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 25 D.这些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 6.对于珠江三角洲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如要在此持续、健康地发展,未来的唯一出路是 ( ) A.加大技术研发 B.国家政策扶持 C.提高工资水平 D.开拓国际市场 7.图中接受产业转移地区的突出优势是 ( ) A.科技发达 B.交通便利 C.劳动力价格和地租相对低廉,资源丰富 D.第三产业发达 解析 受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劳动力等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市场竞争力下降,被迫向劳动力和土地价格比较低廉的周边及内地转移。对于留在珠江三角洲的企业来说,只有加大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才能立足于市场。 答案 5.B 6.A 7.C 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图中图1为甲国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变化过程图,图2为乙国目前三大产业构成图(图中M点所示),据此完成8~9题。 8.关于甲、乙两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特点,正确的是( ) A.目前工业化是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B.甲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乙国 C.甲国的城乡差别比乙国大 D.乙国第三产业比重低于甲国 9.促进甲、乙两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 ①甲国应降低城市化速度 ②乙国应发展高科技工业 ③甲国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④ 25 乙国应控制第二产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8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甲国城市化率很高,达到80%以上,工业化率较低,说明甲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属于发达国家,目前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城乡差别较小。乙国第一产业占20%,第二产业占45%,第三产业占35%,说明目前乙国经济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化仍然是该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第9题,甲国属于发达国家,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乙国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工业。 答案 8.D 9.B 读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地区构成图(甲)和工业部门构成图(乙),回答10~11题。 10.日本、韩国和台湾投资比重之和远大于欧美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差异小 B.中国消费市场较大 C.欧美劳动力素质较高 D.地理位置较近 11.从经济开发区的工业部门构成图看,连云港经济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建厂的主要原因是( ) ①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②水源、动力充足 ③劳动力价廉质优 ④市场前景广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日、韩、台距离连云港近,投资建厂较方便,从工业部门构成图中看,食品、医药、纺织等占比重大。连云港吸引外商投资建厂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稠密,市场广阔且劳动力价廉质优。 答案 10.D 11.C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关于城市化格局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先开发,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 25 读“我国三大经济圈位置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我国三大经济圈发展的共同区位优势是( ) A.矿产资源丰富 B.劳动力成本低 C.淡水资源充足 D.交通运输便捷 13.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经济腹地更广 B.科技实力更强 C.产业基础更好 D.改革开放更早 解析 三大经济区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供应紧张,北方城市群的水资源短缺。作为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较高。因此,共同的区位优势条件是交通运输便捷。与长三角相比,促进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改革开放更早。 答案 12.D 13.D 二、非选择题 14.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比较迅速。结合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下图,分析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结合下表,描述江苏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江苏不同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构成比较表 城镇人口比重(%) 2000年 2005年 25 苏南地区 59.6 67.0 苏中地区 37.7 46.3 苏北地区 31.2 39.5 (3)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请分析说明其原因。 (4)江苏省从苏南到苏中再到苏北发展的梯度差异比较明显。下列实现该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措施中,正确的是(多选)( ) A.苏南、苏中和苏北应加强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B.苏南地区应大力发展农业,稳定国民经济基础 C.苏中地区要加强淮河流域开发 D.苏北地区要积极发展工业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得出江苏省城市化的时间差异,回答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第(2)题,根据表中数据,可推出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差异,造成该差异的原因要从它们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第(3)题,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且发展迅速,人口稠密,因而会导致能源的短缺、水资源的污染、土地资源的减少等问题的出现,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导致“三废”的大量产生。第(4)题,苏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好,应承接上海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苏中借助淮河,加强区域开发;苏北地区应加快工业发展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以后城市化速度加快。 (2)差异: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自苏南向苏北逐渐降低。 影响因素: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基础、科教水平等。 (3)①水资源问题:由于污染严重,存在“水质性”缺水现象;②能源问题: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需不平衡;③土地资源问题:人口稠密,人均土地资源少,且工业化与城市化导致耕地大量减少;④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大,治理投入跟不上。(答出三点即可) (4)ACD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5 材料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政治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产业配套能力强和现代物流发展快等优势,成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阵地。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又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到目前,它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升级与转移。 (1)简要分析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区位因素。 (2)图中A代表的产业是什么?在第一次产业升级与转移中珠江三角洲地区A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做好第二次产业升级工作?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背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等。第(1)题,属基础题目,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即可作答,也可按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思路去总结。第(2)题,对A产业的判断,应弄清珠江三角洲相对于香港的优势。分析得出,当时珠江三角洲劳动力丰富且相对廉价,故A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另外,第一次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还有土地廉价、政策优惠等优势。第(3)题,经过第一次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迅速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地紧张、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剧,矿产、能源短缺等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第(4)题,结合图示,珠江三角洲产业应向欠发达的相邻地区转移,同时要大力发展技术型产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 (1)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机制比较完善;工业基础和自然条件好;侨乡。 (2)劳动密集型产业。原因:大量廉价劳动力,廉价的土地,优惠的政策。 (3)用地紧张,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剧;矿产、能源短缺。 (4)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制造业要逐步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转移;“珠三角”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2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