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7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创新设计》(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件A:选修6环境保护
读考纲 · 析考情 · 明考向 考纲解读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命题研究 考纲下载 核心知识点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2013 课标 Ⅱ , 44 题, 10 分 2012 课标文综, 44 题, 10 分 综合题 命题重点: 多以统计图表、区域图、文字材料为背景来呈现信息,侧重于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治理措施等内容的考查,尤其关注气候变暖、水污染、大气污染、森林破坏等环境问题。 考查形式: 综合题为主,难度系数为 0.7 左右,分值多在 10 分。 热点探究: 兰州自来水污染,多地雾霾持续恶化与 “ APEC 蓝 ” ,新环保法颁布,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江苏泰州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2016 课标 Ⅲ , 44 题, 10 分 2015 课标 Ⅱ , 44 题, 10 分 2014 课标 Ⅰ , 44 题, 10 分 2014 课标 Ⅱ , 44 题, 10 分 综合题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2016 课标 Ⅰ , 44 题, 10 分 2016 课标 Ⅱ , 44 题, 10 分 2015 课标 Ⅰ , 44 题, 10 分 2013 课标 Ⅰ , 44 题, 10 分 2013 课标 Ⅱ , 44 题, 10 分 综合题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 - 考点一 资源问题及利用保护 主题 1 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及解决对策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1. 自然资源的涵义 理解自然资源的涵义,关键是把握其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掌握自然资源的类型,要从其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进行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2 . 淡水资源短缺原因 3 . 淡水资源解决措施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一 淡水资源利用及保护 1. (2012· 课标文综, 44 , 10 分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1910 年为苏州河, 1928 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 1978 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 2010 年改至长江青草沙 ( 见下图 ) 。 (1) 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 4 分 ) (2) 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 6 分 ) 解析 第 (1) 题,根据图示,饮用水源地由苏州河 → 黄浦江 → 长江,河流的水量越来越大,说明城市供水量在增加;供水地由流经市区的河流变为长江,说明原水源地受到污染。第 (2) 题,侧重从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分析。 答案 (1) 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 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考向二 城市雨水资源化措施 2. (2012· 海南地理, 26 , 10 分 ) 城市涝灾 ( 内涝 ) 和城市水资源短缺并存,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收集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被称为城市雨水资源化。城市雨水资源化可同时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根据资料,提出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应采取的措施。 (10 分 ) 解析 主要从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三个方面分析。 答案 建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收集储存雨水;建设蓄洪系统,拦截雨水;将收集和拦蓄的雨水回灌补给地下水或灌溉绿地、喷洒路面等;增加城市地表透水面积,提高雨水入渗量;制定雨水资源化的法律法规。 主题 2 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1 . 世界耕地需求趋势 目前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不足问题,成因如下: 2 . 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1)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现状 耕地不足,中国依靠 8.6% 的耕地养活了世界 22% 的人口 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措施 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依 《 土地管理法 》 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2) 土地资源开发与防治 土地退化的概念 是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表现 土壤侵蚀 ( 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壤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主要 原因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 防治 措施 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措施 修建水库、灌渠等;修梯田、淤地坝等 农牧业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一 破坏坡耕地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1. (2014· 课标 Ⅰ , 44 , 10 分 ) 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10 分 ) 解析 由材料可知,切沟由流水侵蚀坡耕地而形成,首先破坏耕地,切割耕地,不利于耕作,同时形成沟谷,更有利于水的汇集,加大对耕地的侵蚀。针对切沟的出现,应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方面展开,工程措施从疏、堵两个方面展开。 答案 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 ( 严重时可阻断交通 ) ;加大土壤侵蚀量 ( 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 。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 ( 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 ) ;修建引水排水设施 ( 如修建排水沟等 ) ; ( 在水流集中区域 ) ;设置障碍 ( 如草地,灌丛等 ) ;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 ( 谷坊 ) ;切沟填埋。 考向二 农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 2. (2014· 海南地理, 26 , 10 分 ) 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1990 年至 2010 年 , 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10 分 ) 解析 该区域为新疆,气候干旱降水少,发展农业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面积扩大会因对水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的应对措施从开源节流、发展节水农业等方面分析。 答案 环境问题: ( 该区域地处内陆 ) 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水用量, ( 河流流量大减 ) 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 ( 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 ) 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地次生盐碱化。 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 (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发展节水型农业。 主题 3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化石燃料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1 . 化石燃料的分布 煤 北半球多于南半球,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美国和加拿大;南半球断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 中国主要分布在北方,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 石油和天然气 东半球,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度尼西亚;西半球,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中东、北非蕴藏量最丰富 我国东部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西部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 — 哈密盆地 2. 化石燃料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化石燃料在开采、运输、存放、加工、利用过程中,都可能对环境产生较显著的不利影响。 3 . 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的问题与防治措施 ( 2013· 课标 Ⅰ , 44 , 10 分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企业在甲地 ( 下图 ) 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10 分 ) 【审题指导】 1 . 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 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 “ 甲地 ”“ 开采锰矿 ”“ 建有电解锰厂 ”“ 需用硫酸和铅 ”“ ① ______ 建有尾矿矿渣库 ” 等。 (2) 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 “ 分析 ”“ 尾矿矿渣库 ”“ 环境 ”“ ②____ 危害 ”“ 说明 ”“ 防止 ”“ 措施 ” 等。 山坡上 潜在 2 . 审图像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上游 亚热带季风 [ 尝试自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 ( 其中的硫酸、铅等 ) 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考点二 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主题 1 主要生态环境资源及其保护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1 . 森林的生态效益及毁林的危害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 .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1) 草地退化的原因 ① 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 ② 人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滥采滥挖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原因。 (2) 草地退化的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3) 保护草地措施 ① 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发展。 ② 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 3 .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1) 湿地的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 湿地减少的原因: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 (3) 保护湿地: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4 . 物种灭绝及保护 (1) 灭绝的原因 ① 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② 人为原因: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2) 保护措施 ①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② 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 ③ 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④ 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一 湿地面积的变化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 2011· 课标文综, 40 , 10 分 ) 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下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年份 湿地斑块数目 ( 块 ) 湿地总面积 (hm 2 ) 湿地比率 (%) 1976 2 251 88 893 42.99 1986 3 721 39 639 19.17 2005 1 973 19 230 9.30 阅读材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0 分 ) 解析 湿地变化特点从表中可直接读出;湿地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水源、气候、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答案 变化特点: 1976 ~ 1986 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1986 ~ 2005 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 ( 数量 ) 减少等。 考向二 植被的破坏及保护措施 2. [2015· 江苏地理, 30(D) , 10 分 ] 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 1934 年出台了 “ 泰勒放牧法 ” , 1935 年出台了 “ 水土保持法 ” 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图是美国过去 200 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过去 200 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是 ________ 。 (2 分 ) (2)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中西部春季 “ 黑风暴 ” 频发,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是 ________ 、 ________ 。 ( 2 分 ) (3) “ 泰勒放牧法 ” 和 “ 水土保持法 ” 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________ 。 (3 分 ) (4) 历史时期美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有 ________ ,针对我国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可以采取 ________ 、 ________ 等措施。 (3 分 ) 解析 第 (1)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草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第 (2) 题,考查沙尘暴的形成条件。解题时注意,要求分析的是 “ 黑风暴 ” 产生的自然条件。从大风天气、降水状况、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第 (3) 题,考查立法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回答本题要紧扣两法的名称进行分析。 “ 泰勒放牧法 ” 主要是规范放牧,保护草场,缓解土地荒漠化; “ 水土保持法 ” 主要是为了缓解水土流失。上述两法的实施都会限制土地的过度开垦,有效地保护草地资源。第 (4) 题,考查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措施。回答本小题只要结合本题题干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 总体呈下降趋势 ( 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再缓慢下降 ) (2) 春季多大风 天气干燥 生态环境脆弱 ( 任答 2 点 ) (3) 限制土地过度开垦 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有效保护草地资源 (4) 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政策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 ( 任答 1 点 )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技术手段 宣传教育 ( 任答 2 点 ) 主题 2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过度放牧、垦殖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环境污染、围湖 ( 海 ) 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 水土流失 )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土地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过牧严重 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每一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 ( 多与区域特征有关 ) ,也有人为原因 (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 ) 。我国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一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 (2014· 课标 Ⅱ , 44 , 10 分 )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 1 000 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 50 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 200 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 50 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10 分 ) 解析 中华秋沙鸭由长白山迁徙到赣东北,来回路途遥远且沿途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以湿地为栖息地的秋沙鸭可能会很难觅到栖息地而疲劳饥饿致死,沿途还会遭遇天敌和人类的捕杀,长江流域经济发达,水污染严重,如误食被污染的鱼虾可能会被毒死。针对以上问题可在其迁徙路线上建设和恢复湿地,并治理水污染,加大法律法规建设和宣传力度,以减少人为捕杀。 答案 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考向二 土地荒漠化的保护措施 2. (2015· 课标 Ⅱ , 44 , 10 分 ) 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0 分 )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在山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砍伐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产业结构、恢复植被、加强立法和宣传、经济补贴等。 答案 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 ( 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 ) ,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 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 ) ,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到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 考点三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主题 1 水污染及其防治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类型 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污染过程 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 各类重金属 ( 汞、镉、铅、铬等 ) 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造成人、畜伤害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 污染 来源 生产和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工业生产中含重金属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垃圾中重金属的淋溶污水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 表现 陆地水体:称为 “ 水花 ” ( 水华 ) ,又称 “ 藻花 ” ;海洋水体:称为 “ 赤潮 ” 各种重金属引起的人、畜病症 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 危害 ① 水体中植物死亡; ② 鱼类死亡; ③ 湖泊演变为沼泽 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放大,最终危害人、畜身体健康 ① 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的毛、皮丧失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 ② 油膜和油块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阻碍海藻光合作用; ③ 沉降至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 ④ 石油氧化分解会消耗溶解氧,间接危害生物 防治措施 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工业生产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和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 水污染及危害 1. (2016· 新课标全国 Ⅰ , 44 , 10 分 ) 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 ( 下图 ) 。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 10 分 ) 解析 高位虾池在养殖、换水和排水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渗漏,会导致土壤盐分增大,附近地区会出现土壤盐碱化;海水下渗的过程中也会导致地下水盐度升高,影响水质,从而影响到当地的地表植物的生长。排向海洋的水体中含有大量的食物残渣和虾的粪便,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海中,会导致附近海域海水的富营养化,影响海洋水质和海洋生物,从而间接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 答案 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碱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2.( 2013· 课标 Ⅱ , 44 , 10 分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 10 分 ) 解析 危害主要从人体健康和农业两个角度分析。太湖平原人口、城市集中,水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用受污染的泉水灌溉农田,会降低农产品质量。原因主要从地下水的循环速度、人工干预的难度和区域联动等方面分析。 答案 危害:泉水 ( 地下水 ) 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受污染的泉水 ( 地下水 ) 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 污染物超标 ) 。 原因:泉水 ( 地下水 )( 更新速度慢 ) ,自然净化周期长; ( 深埋地下, ) 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主题 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1 .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是空气质量播报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 是指空气中悬浮的粒径在 10 微米以下的固体颗粒。其主要来源及影响见下表: 污染物来源 自然渠道 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地荒漠化加剧 人为渠道 建筑工地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大且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对人类影响 有利影响 少量吸入会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不利影响 吸入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如传染病、 “ 尘肺病 ” 、恶性病变等 2. 酸雨的形成、危害与防治 概念 人们一般把 pH 值小于 5.6 的降水称为酸雨,包括雨、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形成 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 H 2 SO 4 、 HNO 3 和 HCL 等酸性物质,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污染物 来源 主要有火山喷发释放的酸性气体以及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酸雨 类型 硫酸型 由硫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硝酸型 由氮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硝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主要 影响 水生生态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土壤生态 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植物生长 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建筑物 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人体 危及人体健康 酸雨 分布 世界 欧洲、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地区 我国 以硫酸型酸雨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和青藏高原以东,酸雨分布范围亦有扩大的趋势 3.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工业污染等。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 大气污染的来源、影响与防治 (2012· 上海地理 ,26 ~ 29,18 分 ) 阅读关于 PM2.5 的资料,回答问题。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 1/20 ,又称 “ 可入肺颗粒物 ” 。人吸入过多的 PM2.5 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 PM2.5 为每立方米 10 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 PM2.5 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μg/m 3 ) 甲 学校。东、北、西约 1 000 米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乙 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 1 000 米是煤矿,北邻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丙 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丁 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 500 米有一热电厂 170 戊 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1) 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 PM2.5 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 PM2.5 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4 分 ) (2) 一般而言,大气中的 PM2.5 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 (6 分 ) (3) 大气中的 PM2.5 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 分 ) (4) 为降低大气 PM2.5 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 (4 分 ) 解析 第 (1) 题,由资料及表看出:煤化工、交通主干线为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第 (2) 题,影响 PM2.5 发生的气象因素:风向风速、气温高低、降水量,其影响要结合相关天气气候知识和大气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整体性回答。第 (3) 题,综合考查 PM2.5 污染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相关考查降水原理、气温高低与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关系、空气能见度高低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第 (4) 题,可从加大监管力度、源头整治、技术手段、节能减排、推广新能源、绿化措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角度分析。 答案 (1) 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2) 大气中 PM2.5 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 ( 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 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 PM2.5 浓度;反之, PM2.5 容易积聚。 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 PM2.5 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 PM2.5 不易扩散。 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 PM2.5 浓度。 ( 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 (3) 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 ( 任答两点即可 ) (4) 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 ( 任答四点即可 ) 主题 3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1 . 城市垃圾的特点: 数量大,品种多,变化大。 2 . 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3 . 城市垃圾常用的处理方法 垃圾的处理应坚持 “ 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 的原则,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比较如下: 处理方法 优势 缺点 填埋法 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不高 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隐患大 堆肥法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 无法处理不可降解垃圾,露天堆放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 焚烧法 ( 热处理 ) 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体 耗资巨大,设备投资大;焚烧后所剩 10% 的灰烬是难以处理的部分;大气污染严重 4. 土壤污染及防治 (1) 土壤污染的成因与危害: (2)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业和城市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大气沉降物等。 (3)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 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② 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 ③ 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④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一 废弃物的污染及防治 1. (2016· 新课标全国 Ⅱ , 44 , 10 分 )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 2015 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 206 亿件,同比增长 48% ,快递业务收入完成 2 760 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环境污染问题与解决措施。快递外包装主要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纸及难以降解的胶带和塑料袋。措施是使用环保材质的包装、减少过度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等。 答案 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 ( 袋 ) 、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对外包装中的纸张 ( 纸盒 ) 等可利用废弃品,实行分类回收。 考向二 废弃物的利用 2. (2015· 山东文综, 46 , 10 分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下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 (10 分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石材加工过程中废弃物的利用对资源和环境的积极意义。答题过程中要注意整合材料信息。石粉本身属于废弃物,因此用其生产加气砖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材料中提到 “ 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大风时漫天飞扬,雨天则流入河道 ” ,因此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可以减少占用土地,减轻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 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 ” ,因此可以节省能源。 答案 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 ( 提高资源利用率 ) ;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节省能源;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 考向三 土壤污染的保护措施 3. (2015· 课标 Ⅰ , 44 , 10 分 ) 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保护和利用措施。为保护土壤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保护土壤的理由要结合当地喀斯物地貌的特点分析。 答案 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 ( 四周围挡,表面覆盖 ) 。 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解答有关环境污染问题的基本思路 1 . 环境污染原因的分析思路 (1) 不同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要结合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例如:赤潮产生的原因: ① 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② 适宜的水温、盐度等环境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 ③ 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容易发生赤潮。 (2) 同一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带来的危害也不相同。下面以我国南北地区的酸雨危害为例进行比较: 地区 危害 形成原因 长江以南 大 ① 降水多,有利于酸雨的形成; ② 多丘陵、盆地地形且风速小,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③ 土壤呈酸性,因而大气中的灰尘也呈酸性,无法中和酸性气体 长江以北 小 ① 降水少,不利于酸雨的形成; ② 地形平坦,风力较强,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③ 土壤呈碱性,大气中的灰尘也呈碱性,可以中和部分酸性气体 2. 环境污染整治类试题的思维建模 针对造成污染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措施:不同的污染问题成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不同,只有针对造成污染问题的具体原因,才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环境污染的成因有多种,但其本质原因是污染物的浓度与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造成的,因此环境污染的整治应重点从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两方面着手。此外,再好的措施也需要人来实施,因此需要政府、公众的参与。如图所示: 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辅以针对性的措施。 主观题常考的 15 题型之十五 环境问题类题目 [ 题 型 解 读 ] 环境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不但关系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每年高考试题中多选择社会所关注的环境问题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等角度对考生进行考查。在回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时,通常从以下思路构建答题模板。 [ 典 题 示 例 ] (2015· 海南地理, 26 , 10 分 ) 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滩;但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时,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图 1 示意某区植被分布,图 2 为灌丛沙堆景观。 简述绿洲边缘的灌丛沙堆在其不同发育时期对绿洲的影响,并提出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 【现场答案】 【评分标准】 共 10 分,灌丛沙堆在其不同发育时期对绿洲的影响主要结合材料回答。从早期的阻挡风沙,到后期的流动沙丘,分析对绿洲的保护和威胁。保护措施主要从固沙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两个角度分析。 你来评分: 第一问得 ________ 分,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问得 ________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来答题 第一问得 4 分,理由是结合材料从早期和后期两个角度分析,答对早期固沙的作用。但忽视了后期植被死亡成为流动沙丘的沙源,威胁绿洲。第二问得 2 分,答对了禁止砍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两个要点,但增强水分的涵养和采取工程措施:草方格固定没能体现。 答案 影响:灌丛沙堆早期具有固沙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绿洲;但如果灌丛死亡,则其早期固定的沙成为沙源,为沙漠化提供物质基础,威胁绿洲。 措施:保护山地植被,增强水分涵养;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需水;禁止采伐灌木;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堆。 [ 答 题 模 板 ] 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 自然 原因 洪水、干旱、火山喷发等 ×× 灾害频发,如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 ×× 疾病流行,如地方性碘缺乏症,克山病,氟骨症等;环境变迁,如太阳活动异常,气候变暖等 人为 原因 人口、资源、发展 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植被破坏严重;工业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排放量大 解决 措施 减少 ( 禁止 ) ,综合利用,管理 减少或禁止污染物排放;污染物净化、综合利用;环境立法管理等 [ 实 践 应 用 ] (2016· 新课标全国 Ⅲ , 44 , 10 分 ) 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 10 分 ) 解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均十分突出。针对 “ 湖泊湿地、美味佳肴 ” 等信息,很容易分析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的原因。根据以上原因,从开源、节流、保护、治污等角度构建答题模型,多措并举。 答案 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 ( 其他合理答案即可 ) 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 ( 其他合理答案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