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南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地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南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地理试题 解析版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南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地理试题 第Ⅰ卷 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①“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②“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③“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④“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这两副对联描绘出了我国四省区的突出特点,读后回答下列各题。‎ ‎1. 以上四句对联描写的分别是 A. 新疆、黑龙江、海南、云南 B. 黑龙江、内蒙古、海南、云南 C. 内蒙古、宁夏、海南、云南 D. 内蒙古、黑龙江、贵州、广西 ‎2. 下列地貌组合与四省区相对应的是 A. 冰川地貌、冲积平原、风蚀洼地、火山地貌 B. 断层谷、背斜山、沙雕群、盐碱地 C. 冲积平原、沙漠、海蚀崖、溶洞群 D. 三角洲、蒙古包、红树林、火山岛 ‎【答案】1. B 2. C ‎【解析】试题分析:‎ ‎1. 仔细阅读题中诗句,注意关键词语;由诗句中的“沃野龙江”,推断①是黑龙江省;由“毡房”、“牛羊壮”推断②是内蒙古自治区;由“琼海”、“五指擎天”推断③是海南省;由“石林”推断是云南省,故B项正确。‎ ‎2. 结合上题的推断,①为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②为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两地所处纬度都较高,四季分明;③是海南省、④为云南省,两地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季节变化不明显,故B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读我国某地区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3. B处7月份盛行是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4. B省西北部三江并流景观中的“三江”是指 A. 长江、黄河、澜沧江 B.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C. 珠江、长江、澜沧江 D. 闽江、嘉陵江、雅砻江 ‎【答案】3. D 4. B ‎【解析】试题分析:‎ ‎3. 读图可判断B处为云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由印度洋吹向大陆的西南季风,故D正确。‎ ‎4.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 里, 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故B正确。‎ 考点:区域中国地理。‎ 读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回答下列各题。‎ ‎5. 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A. 流水沉积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 C. 风力沉积作用 D. 风力侵蚀作用 ‎6. 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A. 洪涝 B. 干旱 C. 低温冻害 D. 滑坡、泥石流 ‎【答案】5. A 6. A ‎【解析】试题分析:‎ ‎5. 纵坐标为该地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说明该地地势地平,以平原为主,再根据图示区域的河湖广布特点,判断该区域应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从地形剖面图上看,该地形区的河流是地上河,应为河流的中、下游。则流水沉积作用明显。故答案选A项。‎ ‎6. 在河流的中、下游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沉积,长年累月形成“地上河”,排水不畅,则洪涝灾害多发。故答案选A项。‎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地形与地貌、自然灾害。‎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图中的平均海拔在30米左右,应该是我国的东部平原地区,由于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所以我国的大部分河流是自西向东流,在我国的东部地区,有很多的地方是在河流的下游,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河流的中下游平原或者三角洲地貌.图中的河流和湖泊较多,应该是我国的南方水系,所以图中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由于在河流的下游,所以以沉积作用为主.地上河,河床高,容易形成洪涝现象。本题的关键是对我国的地形与主要河流比较熟悉。‎ 读我国四个地形区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 ‎7. 关于图中①~④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相比较而言,①②地表崎岖,③④起伏较小 B. 面积最大的是③,最小的是①‎ C. 相比较而言,荒漠化严重的是①② D. 石灰岩广布的是④‎ ‎8. ④地形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 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B. 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C. 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 D. 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答案】7. A 8. C ‎【解析】试题分析:‎ ‎7. 结合图是信息判断四幅图显示的为中国的四大高原,①为云贵高原,②为黄土高原,③为内蒙古高原,④为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形崎岖不平;黄土高原由于流水侵蚀,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地形开阔,坦荡,起伏较小,A项对。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为青藏高原,最小的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降水少,荒漠化现象严重;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石灰岩广布。故BCD错。‎ ‎8. ④地区为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河谷地区,地势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风力较小,适合农业的发展,故答案选C项。‎ 考点:我国的四大高原。‎ ‎【名师点睛】我国高原面积分布很广,著名的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 ‎1、青藏高原 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青海和西藏的全部,故名青藏高原。高原还延伸到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西北部。主要特点是:地势高,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雪山冰川广泛分布;冬寒夏凉,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日照长,拉萨是全国有名的日光城;地热资源丰富,有许多温泉和沸泉;高原上还有许多湖泊,较大的有青海湖和纳木错;高原的冰雪融水成为许多大河的源头,比如长江、 黄河 、雅鲁藏布江 、南亚的印度河等。‎ 这些独特的条件,蕴含着大量特殊的旅游资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发现,藏族地区独特的宗教与民情,都更使青藏高原成为旅游者心中的向往之地。随着青藏铁路的建设,青藏高原的旅游业一定会越来越兴旺。‎ ‎2、黄土高原 位于我国中原地区,祁连山以东,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包括山西省的全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一部分。这里是全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的地方。‎ 主要特点是: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尽管从自然生态的角度,黄土高原被破坏的比较严重,但是那粗犷的高原面,古朴的窑洞民居,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热情豪放的民风,使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民族寻根问祖、追求民族古老文化、体验中原古朴民风的旅游胜地。‎ ‎3、内蒙古高原 位于我国的北部,它是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东起大兴安岭,西南到祁连山。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分,甘、宁、冀三省区的一部分。‎ 主要特征是:辽阔坦荡;东部为温带草原,西部荒漠、沙漠、戈壁广布。内蒙古高原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粗犷豪放的蒙古民族风情,成为其主要的旅游吸引因素。‎ ‎4、云贵高原 位于我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东部和贵州省的大部分。主要特征是:地面崎岖不平,多山间小盆地;多深切峡谷如云南虎跳峡等;石灰岩广泛分布,多典型的岩溶地貌。这些形态各异的岩溶地貌,加之高原上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风情,使云贵高原具有很多的旅游胜地。‎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 ‎9. 图中①和②处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 地形、水源 B. 水源、气温 C. 水源、光照 D. 土壤、地形 ‎10. 图中②所在的省区,丰富的可再生新能源主要有 A. 太阳能、生物能 B. 风能、石油 C. 太阳能、地热能 D. 地热能、天然气 ‎11. 上图中③所示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但树种却比东北第一大林区丰富,其主要原因是③所示山区 A. 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B. 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C. 纬度低、海拔高 D.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答案】9. B 10. C 11. C ‎【解析】试题分析:‎ ‎9. 读图,图中①是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源。②处是青藏高原,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热量。B对,A、C、D错。‎ ‎10. 图中②所在的省区是西藏,丰富的可再生新能源主要有太阳能、地热能,C对。高原生物量小,生物能少,A错。隆起抬升地形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缺乏,B、D错。‎ ‎11. 图中③所示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但树种却比东北第一大林区丰富,其主要原因是③是横断山区,所示山区纬度低、海拔高,C对。年降水量大、气温高、光照、土壤肥沃等不是主要原因,A、B、D错。‎ ‎【考点定位】区域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主要新能源,物种丰富的原因。‎ 读中国冬夏季风的进展、进退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移关系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 6月份对应的曲线相对平直,表明 A. 雨带停滞 B. 冬季风势力强盛 C. 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 D. 受地形阻挡 ‎13. 关于锋面雨带位置与我国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A. 雨带位于①时,华北平原干旱缺水 B. 雨带位于②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C. 雨带位于③时,渤海沿岸台风活跃 D. 雨带位于④时,东南沿海多沙尘天气 ‎【答案】12. A 13. A ‎【解析】试题分析:‎ ‎12. 读图可知,6月份对应的曲线相对平直,说明雨带没有移动,一直停滞在该地,此时为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节,雨带停滞。‎ ‎13.‎ ‎ 雨带位于①时,为我国春季,华北平原气温迅速回升,蒸发旺盛,且雨季还没有来临,所以干旱缺水;雨带位于②时,长江流域进入汛期,黄河流域雨季还没有来;渤海位于温带海域,水温较低,不易形成台风,台风活跃的是我国东南的太平洋海域;东南沿海气候湿润,植被覆盖率较高,不易出现沙尘天气,多沙尘天气的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考点:该题考查我国雨带。‎ ‎14. 下图为我国某地一年中的气候资料,据此推测,该年我国东部地区最有可能出现 A. 南涝北旱 B. 北涝南旱 C. 南北皆旱 D. 南北皆涝 ‎【答案】A ‎【解析】主要考查了副热带高压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特殊年份,当副高势力加强,北移速度加快时,则会造成北涝南旱;相反,则北旱南涝,给我国东部地区造成严重的旱涝灾害。图示该地冬季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应该是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高温降水少,蒸发旺盛,雨带来得晚、退得早,故南涝北旱。故选A。‎ 读“黄河干流部分河段水质状况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 A河段的水质要好于B河段,原因可能是 A. A河段附近农耕区农业用水量最大 B. A河段径流量大,工业污染少 C. B河段支流多,A河段支流少 D. B河段流域年蒸发量大于A河段 ‎16. 甲、乙两地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 乙地以荒漠化为主,甲地以水土流失为主 B. 都以水土流失为主 C. 甲地以荒漠化为主,乙地以水土流失为主 D. 都以荒漠化为主 ‎【答案】15. B 16. A ‎【解析】试题分析:‎ ‎15. A附近河段的水质要好于B附近河段,是因为A河段径流量大,而经过河套平原大量农业用水后,到B河段河流径流量减少,且附沂工业城市污染也严重,故答案选B。‎ ‎16. 甲位于黄土高原,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乙地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摸化,故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 我国地理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A.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西北地区 B. 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C. 东南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D. 江淮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四川盆地 ‎18. 属于谚语⑤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有 ‎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 ②河流众多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A. ①②③ B. 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⑤‎ ‎【答案】17. C 18. D ‎【解析】‎ ‎17. ①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雨季开始得早)、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华北平原(春旱)、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秦岭山脉。‎ ‎18. 我国秦岭以南地区地带性土壤为红壤,肥力较低,河流众多,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甜菜是北方地区农作物。‎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元旦这一天,甲、乙两地相比 A. 甲乙两地昼夜相等 B. 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乙地大 C. 甲地比乙地的昼更短 D. 甲地的自转线速度比乙地更快 ‎20.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海拔 B. 热量 C. 水分 D. 土壤 ‎21. 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 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 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C. 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D. 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答案】19. C 20. B 21. D ‎【解析】试题分析:‎ ‎19. 元旦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甲乙两地位于北半球,此时处于冬半年,昼短夜长,A错误;且甲地纬度高于乙地,所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低于乙地,B错误;甲地比乙地昼更短,C正确;甲地自转线速度低于乙地,D错误。‎ ‎20. 甲地位于华北地区,属于暖温带,农作物两年三熟,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一年两熟或三熟,因此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故答案选B项.‎ ‎21. 甲地位于华北平原,水资源不足限制了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此地工业发达,降水较多,是酸雨的多发区。故答案选D项.‎ 考点:地球运动,区域农业的发展条件.‎ 读我国某地区等温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22. 造成等温线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 B. 海陆位置 C. 地形 D. 季风 ‎23. 关于此时期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 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B. 我国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漠河 C. 全国东西方向温差较大 D. 等温线大体自东南向西北由密变疏 ‎【答案】22. B 23. A ‎【解析】试题分析:‎ ‎22. 本题考查等温线的综合分析。图中山东丘陵气温在20℃以上,应表示夏季气温,图示等温线基本与海岸平行,说明气温分布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故选B。‎ ‎23.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我国正值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故选A。‎ 考点: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名师点睛】判读等温线的走向,分析等温线与纬线、海岸线与地形的关系 ‎(1)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这是全球等温线分布的基本趋势,它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2)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比较明显,这是因为海洋对气温起了调节作用,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下图甲、乙、丙、丁四块区域,并将这四块区域命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4. 下列关于四大地理区域民族风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地区家家过年做米糕 B. 乙地区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C. 丙地区举办那达慕大会 D. 丁地区居民喝酥油茶,饮青稞酒 ‎2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 B. “金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贺兰山 C. “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为秦岭 D. “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 ‎26. 各区域与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 “黄色中国”——海拔高度所致 B. “金色中国”——海陆位置影响 C. “绿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 D. “银色中国”——纬度位置影响 ‎【答案】24. B 25. C 26. B ‎【解析】‎ ‎24. 赛龙舟是南方地区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的重要活动内容,图乙为南方地区,故B正确。米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来蒸成的糕,是南方地区的传统食物,甲为我国北方地区,故A错误。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丙为青藏地区,故C错误。喝酥油茶,饮青稞酒主要是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而定位西北地区,故D错误。‎ ‎25. “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分别指我国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为秦岭,故C正确。“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昆仑山-祁连山为界,故A错误。“金色中国”与“绿色中国”不相邻,故B错误。 “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横断山脉,故D错误。‎ ‎26. 丁为大西北,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荒漠、戈壁面积广大,黄沙漫漫,为“金色中国”,故B正确。甲在我国北方,有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为“黄色中国”,黄土高原的成因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华北平原主要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故A 错误。乙地处南方,气候暖湿,植被葱郁,为“绿色中国”,故C错误,丙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冰川绵延,雪峰皑皑,为“银色中国”,故D错误。‎ ‎【点睛】注意四种比喻的内涵。‎ 读我国四种农作物的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27. ①②③④四种作物分别是 A. 小麦 水稻 棉花 油菜 B. 小麦 棉花 花生 水稻 C. 小麦 油菜 花生 甘蔗 D. 甜菜 甘蔗 棉花 水稻 ‎28. 我国北方地区不能种植图中农作物④的主要原因是 A. 热量不足 B. 水分不 C. 土壤贫瘠 D. 地势低洼 ‎【答案】27. C 28. A ‎【解析】‎ ‎27. 图中①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应是小麦;②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应是油菜;③主要分布在山东、华北平原,是花生为主;④主要分布在华南沿海,应是甘蔗。选C正确。‎ ‎28. ④是甘蔗,喜湿喜热;北方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水分条件也较差,不利于甘蔗的种植。选A正确。‎ 中国早在秦汉年间就创立了“二十四节气”,它是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至今,“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仍然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据此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9. 中国“二十四节气”起源于 A. 长江流域 B. 黄河流域 C. 珠江流域 D. 辽河流域 ‎30.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植正当时”的农作物是 A. 冬小麦 B. 玉米 C. 春小麦 D. 水稻 ‎【答案】29. B 30. A ‎【解析】‎ ‎29. 黄河流域一般被认为是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二十四节气”创立于秦汉年间,因此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故B正确。‎ ‎30. 冬小麦于前一年秋季播种,经过冬季孕育,第二年春季返青,夏季收获,因此“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植正当时”的农作物是冬小麦。故A正确。‎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1. 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 气候 B. 水源 C. 地形 D. 土壤 ‎32.‎ ‎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 稻田 B. 鱼塘 C. 果园 D. 菜地花圃 ‎【答案】31. C 32. A ‎【解析】‎ ‎31. 读图可知,该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上,有不同的农业生产。该地地势西高东低,山麓脚下是鱼塘,往上依次是地形平坦地带是稻田、坡地是菜地花圃、山坡平坦地带是村庄、再往上坡度较陡地带为果园,故直接反映了地形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故选C。‎ ‎32. 城市郊区农业结构一般会随着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而发生变化。一般地,城市郊区农业中,因稻田占地面积广,产值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也不是很高;而鱼、水果、蔬菜及花卉等农业副产品的城市需求量相对较大,经济效益高。故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郊农业的生产规模一般会不断扩大,而导致了水稻种植面积缩小。故选A。‎ ‎【点睛】‎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政策、交通等)。‎ 如下图是“我国某山峰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3. 该山峰可能属于 A. 秦岭山脉 B. 太行山脉 C. 武夷山脉 D. 祁连山脉 ‎34. 北坡一月降水大于七月降水的区域大致位于海拔 A. 1000米以上 B. 1000米以下 C. 1400米以上 D. 1400米以下 ‎【答案】33. A 34. B ‎【解析】‎ ‎33. 读图可知,该山脉南北两侧山麓地带一月平均气温都在0°C以上,山脉应该位于秦岭-淮河以南,所以是武夷山脉。故选C。‎ ‎34. 找到北坡一月降水量与七月降水量曲线的交点,作横坐标的垂线与山峰剖面线相交的位置就是一、七月降水量相等的地方,过该点作横坐标的平行线与表示海拔的纵坐标的交点就该点的海拔。海拔约1000米,在该海拔高度以北(也就1000米以下)一月降水大于七月降水(一月降水量曲线在七月降水量曲线上面)。故选C。‎ 下图为我国甲、乙两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35. 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甲区域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 甲区域河流不结冰,乙区域结冰 C. 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D. 甲区域河流冬季有断流现象 ‎36. 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35. B 36. B ‎【解析】甲区域是塔里木盆地,属于干旱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是海南岛,属于湿润区,以雨水补给为主。甲地位于暖温带,乙地位于热带,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夏季热量充足。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较低 ‎35. 读图,甲区域是塔里木盆地,属于干旱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是海南岛,属于湿润区,以雨水补给为主,A正确。甲区域属于温带地区,河流结冰,乙区域位于热带,河流不结冰,B不正确,选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C正确。甲区域冬季冰雪融水少,河流冬季有断流现象,D正确。‎ ‎36. 甲地位于暖温带,乙地位于热带,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夏季热量充足,①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较低,②对。农业科技不发达,③错。农业机械化程度低,④错。B对,A、C、D错。‎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7. 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 河套平原 B. 黄淮平原 C. 辽东丘陵 D. 闽浙丘陵 ‎38. 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②加快城镇发展③提供清洁能源④促进民居集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37. D 38. B ‎【解析】‎ ‎ ‎ ‎38. 题干中明确提到的是对乡村的作用,而②是加快城镇发展,不符合题干要求,故可排除A、C、D三项,B项正确。‎ 下表为截至2010年底我国四省区部分运输方式线路长度表。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 ‎39. ①②③④四个省区分别为 A. 西藏 云南 上海 黑龙江 B. 黑龙江 云南西藏 上海 C. 上海 西藏云南 黑龙江 D. 云南黑龙江 上海西藏 ‎40. 对②省区河流通航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A. 冬季有结冰,通航条件差 B. 区域面积广,通航条件好 C. 地形崎岖,通航条件差 D. 水网密布,通航条件好 ‎【答案】39. B 40. C ‎【解析】‎ ‎39. 结合四省的实际情况和交通运输线路长度:上海由于省区面积最小,故各种交通运输里程长度都较短;受地形因素的影响,云南省的陆路运输以公路为主,而铁路里程较黑龙江短;③省区的内河航运和高速公路里程没有,因此为西藏。故B正确。‎ ‎40. 结合上题,②省区为云南,所处纬度较低,故河流无冰期,全年都能通航,但由于位于云贵高原,地形崎岖,通航条件不利。故C正确。‎ ‎【点睛】解答时首先看答案中所给四省区,结合四省的实际情况和交通运输线路长度作答,可节省时间。‎ 第Ⅱ卷(共40分)‎ ‎41. 材料一 马铃薯块茎膨大的适宜温度为16~20℃,当土壤温度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马铃薯从初花期到茎叶停止生长,块茎的增长量最大,植株对水分的需要量也很大。甘肃定西为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 材料二 我国西北局部地区地形图(下左图)‎ 材料三 定西3-10月份气候统计表。(下右表)‎ ‎(1)运用所学知识说出兰州以上河段河流不利于发展航运的原因。‎ ‎(2)简析定西种植马铃薯个大、品质好的原因。‎ ‎(3)简述马铃薯从初花期到茎叶停止生长,浇水对马铃薯生长的有利作用。‎ ‎【答案】(1)河流径流量少;落差大,流速快;冬季河流结冰不利通航;(城市、人口数量少,)经济相对落后,运输需求较少 (2)夏季有适于马铃薯的气温,利于块茎膨大;昼夜温差较大,利于块茎有机质积累;生长期长,品质好 (3)补充土壤水分,满足生长的需要;降低白天土壤温度 ‎【解析】(1)分析航运条件往往从自然条件分析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流速平稳,结冰期短或无结冰期的河流,自身航运条件优越;从区域联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需求状况和建设发展能力: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的地区航运价值高。‎ ‎(3)农产品个大、品质好主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从光照、高温、低温、积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等方面分析。‎ ‎(4)气候统计表中显示夏季气温偏高,降水不多,结合马铃薯的生活习性可知夏季浇水可补充土壤水分,降低白天温度等。该题需要注意夏季白天土壤温度会比气温高。‎ ‎42. 材料一 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实施,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指以武汉城市群、长珠潭城市群和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核心,外加湘鄂赣三省沿长江、环洞庭湖、鄱阳湖的若干城市集群。下图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示意图。‎ 材料二 该地区近年来扩大柑橘种植,鄂西地区建成大规模的柑橘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下表为近年来依据39个工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得出湖北省、江西省和湖南省之间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1)说出该地区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简述鄂西地区柑桔种植的有利区位条件。‎ ‎(3)分析长江荆江段洪涝多发的自然原因,并提出该区域的治理措施。‎ ‎(4)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后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答案】(1)有色金属矿产(原料)丰富;水电充足;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等) (2)低山丘陵地形,适合种植柑桔;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利于柑桔生长;市场广阔;库区政策优惠;廉价劳动力丰富 (3)自然原因:河道弯曲;地势低洼;降水集中,上游来水量大;泥沙淤积严重等。治理措施: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加固堤坝,疏通河道,预留分洪泄洪 (4)促进区域间紧密的协作,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合理分工;有利于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以及工业的指向型,有色冶金工业为动力指向型工业。根据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资源、动力、交通、劳动力等方面分析图示区域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的优势条件。‎ ‎(2)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区位条件。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 ‎ (3)长江荆江段洪涝多发的自然原因可从河道特征、地势特征、降水特征、河流含沙量等方面进行分析;治理措施主要是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加固堤坝、疏通河道、预留分洪泄洪等工程措施。‎ ‎(4)《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后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从经济、社会、区域协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表述如下:促进区域间紧密的协作,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合理分工;有利于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