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步步高》(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选修部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步步高》(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选修部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 5 自然灾害与 防治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考点 一 疑难剖析 1. 主要气象灾害 类型 分布 成因 影响 热带气旋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① 广阔的暖洋面 ( 热带、副热带 ) ; ② 充足的水汽; ③ 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狂风、暴雨、风暴潮 干旱 渐发性、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 水分极度缺乏 寒潮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入侵活动 出现气温骤降、大风、雨雪、霜冻等,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 2. 主要地质灾害 (1) 地震 分布 成因 影响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等板块交界处 岩层断裂或错位,地球内能的急剧释放使地面发生震动 建筑物破坏、交通线中断、人员伤亡等 (2) 滑坡 ① 形成:结合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分析如下。 ② 分布: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 泥石流 ① 形成 ② 分布:地形陡峻、多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山区。 3. 水文灾害 (1) 洪涝灾害 洪涝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主要类型。 类型 洪水 涝渍 成因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 分布 从地形 因素看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 低湿洼地 从气候 因素看 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关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所以通常称为洪涝 (2) 海洋灾害 —— 风暴潮 类型 台风风暴潮 温带气旋风暴潮 发生季节 夏秋 春秋 海水上涨动力 台风 温带气旋 特点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发生地区 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 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4.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灾害带 位置 主要 自 然 灾害 形成原因 自然地理背景 人文地理背景 环太平洋灾害带  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 地震、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等 ① 板块交界处 → 多火山、地震 → 多海啸; ② 热带、副热带海域 → 台风 → 风暴潮 人口集中,经济发达 北半球中低纬度灾害带   北纬 20° ~ 50° 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水旱灾害、风暴潮灾害、台风灾害 ① 不同气候带的边缘 → 水旱灾害; ② 热带、副热带海域 → 台风 → 风暴潮; ③ 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 → 山地地质灾害 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 题组训练 1.(2014· 新课标全国文综 Ⅰ ) 右 图 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 2013 年 4 月 20 日,这里发生了 7.0 级强烈地震, 2013 年 4 月 21 日夜至 24 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答案 解析  由文字材料可知,图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多地震,导致岩石破碎、岩体松动,这是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内因;图中又显示多处地方等高线密集,山高坡陡,震后出现降雨,这是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外因。 答案   图示区域 ( 地处断裂带 ) 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 2.(2013· 海南地理 )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湖底比东侧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 “ 悬湖 ” 。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下图示意洪泽湖及其相关水系的分布。 解析答案 分析洪泽湖成为 “ 悬湖 ” 的原因及其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 解析  洪泽湖 “ 悬湖 ” 的形成可以联系黄河下游的 “ 地上悬河 ” 成因进行分析。从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大、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和大堤修建等方面分析。洪涝灾害应从降水集中和地势低平等方面分析,该题强调洪泽湖 “ 悬湖 ” 对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主要从抬高上游水位方面分析。 答案   成因:洪泽湖上游流域面积大,河流输送泥沙量大;洪泽湖湖面宽广,水流速度缓慢,泥沙在湖底大量沉积;受东侧大堤约束,湖底逐渐抬高。 关系: ( 淮河干流直接进入洪泽湖, ) “ 悬湖 ” 抬高上游河流水位,使上游河流排水不畅,加重了上游流域的洪涝灾害。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考点二 疑难剖析 1. 中国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多发的原因 特点 分布 灾情 地震灾害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又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带的东北边界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烈度较高 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 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地区的地震灾情最严重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山地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夏季多暴雨等 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 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在地域上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西南地区为重灾区 特别提示  西南地区成为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的成因分析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西南地区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 气象灾害的对比分析 灾害名称 时空分布差异 成因 旱灾 东北区夏旱为主 气温升高,雨期推迟 华北区的春早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尚未来临 长江区,发生在 7 ~ 8 月的 “ 伏旱 ” 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 华南区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 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天气影响 西南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 受西南季风干热风和高温天气的影响 台风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闽、浙等省区 濒临热带气旋多发的西北太平洋 寒潮 冬半年 (9 月至次年 5 月 ) ,除滇南、青藏、台湾、海南外大部分地区 源于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3. 我国的洪涝灾害 (1) 我国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① 自然原因: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自然因素导致的堤坝溃决;流域的汇水速度 ( 取决于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 ) 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 ( 取决于河谷顺直程度、河谷流畅程度、纵向坡度 ) 。 ②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降低;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减弱;建筑物占据河道,分洪区被占用,导致河道的排水速度降低,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2) 暴雨洪水分布与副高位置移动 ① 正常年份 时间 副高位置 雨带位置 图示 春末、 5 月份 北纬 15° ~ 20° 华南 (A) 夏初、 6 月份 北纬 20° 左右 长江中下游 (B) 7 ~ 8 月份 北纬 25° ~ 30° 华北 (C) 、东北 (D) 9 月份 副高南退 雨带随之南退,北方雨季结束 ② 异常年份 若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北方干旱;当副高季节性北移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干旱。 (3) 我国洪涝灾害多发、严重的原因 4.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 (1) 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灾害种类 分布区 地震灾害 东经 105° 以西、华北及部分沿海地区及岛屿 洪涝灾害 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 气象灾害 旱灾以西北、华北、华南、东北中部和西南的东南部最为严重 海洋灾害 东海海域最为突出,主要影响沿海地区及岛屿 地质灾害 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在第一、二级阶梯和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2)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受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防抗灾能力地区差异的影响,同一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着地域差异,分析如下所示: 题组训练 3.(2015· 天津文综 ) 读图,回答问题。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 2014 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地点 地震时间 震级 震源 深度 地形 状况 植被 状况 人员财 产损失 甲 8 月 6 日 16 : 30 6.5 级 12 km 高山峡谷 稀疏 大 乙 10 月 17 日 21 : 49 6.6 级 5 km 丘陵为主 茂密 小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 __________ 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解析答案 解析  据表分析,甲地地震震级小于乙地,震源深度大于乙地,而地震损失大于乙地,说明甲地地震引发了次生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滑坡、崩塌的发生不一定要有水的参与,而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表格中的地震时间可用于判断降水状况。滑坡发生的机制是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泥石流发生机制是充足的水、足够多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崩塌发生则要求有一定坡度和凌空面的存在。本题中关于次生灾害的形成原因,可根据三种次生灾害的发生机制,提取甲地地震时间、地形状况、植被状况加以分析说明 。 解析答案 答案   滑坡 ( 崩塌;泥石流 ) A 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 B 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 C 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 8 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 若答滑坡,则 ABC 任答两条。 若答崩塌,则 AB 必答。 若答泥石流,则 C 必答, AB 任答一条。 4.(2015· 山东文综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56 年 1 月 23 日 24 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 8.0 级以上地震。据《明史 · 五行志》记载: “ 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解析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判断,该地震震级高,烈度大,破坏性强,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躲避灾害,加剧了地震的危害程度。地震波及的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引发的次生灾害也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原因。 答案   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的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 ( 水灾 ) 严重。 防灾 与减灾 考点三 疑难剖析 1. “ 3S ” 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 在自然灾害预防和防御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 (RS) ① 除了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常规大气云图外,还可以看出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 ② 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 ③ 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 “ 千里眼 ” 的优越性; ④ 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 和 GIS 结合 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 ; 灾 中: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 ; 灾 后:评价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全球定位系统 (GPS) 交通导航、绘制地图、人员求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 2. 主要自然灾害的一般防灾减灾措施 (1) 主要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灾害种类 防灾减灾措施 台风 ① 加强监测、预报; ② 植树造林; ③ 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 ④ 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寒潮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 干旱 ① 农牧林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 ② 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③ 跨流域调水; ④ 循环用水,节约用水; ⑤ 改进耕作制度等 暴雨洪涝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 ① 监测、预报; ② 洪泛区土地管理; ③ 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 ④ 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 ⑤ 实行防洪保险等 (2) 主要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灾害 种类 防灾减灾措施 地震 ①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 ②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 ③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 地震 ) ; ④ 护坡固坡,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 滑坡、泥石流 ) 滑坡 泥石流 3.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1)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 如 右 : (2) 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有关,具有可预报性,因此做好防洪准备,在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图解 如 右 : (3) 台风的防避 防避台风的措施在台风到来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措施: 时间段 防避措施 台风 来临前 收听天气预报,还应当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 台风 来临时 在岸上 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 在海上 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 不能 及时 靠岸 “ 停 ” 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 “ 绕 ” 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影响的范围适当改变航行,绕道而行 “ 穿 ” 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过 台风 袭击时 外出 的人 应该尽快回家 呆在室 内的人 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以免被强风刮破的窗户碎片伤害 强风过 后不久 “ 台风眼 ” 过境控制的地区上空,天空变得晴朗,风也暂时停止,此时切勿以为风暴已结束而放松警惕,因为台风很快会再度来临 题组训练 5.(2015· 全国文综 Ⅱ ) 圣劳伦斯河 ( 图 a) 是一条著名的 “ 冰冻之河 ” , ( 图 b) 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下题。 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    ) ① 加深河道  ② 绿化河堤  ③ 分段拦冰  ④ 拓宽河道 A. ①② B.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解析答案 解析  在防治凌汛危害的措施中绿化河堤是无效的,加深河道是难以操作和不现实的,故排除 ①② ,分段拦冰可以减缓冰坝的形成,拓宽河道可以提高泄洪能力。 答案  C 思维建模  1. 洪涝灾害的成因 因素 影响 自 然 原 因 流 域 状 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大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支流多少 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 水系状况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坡度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自然原因: (1) 水系特征: 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流域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流量大。 ② 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大。 (2) 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 (1) 植被破坏、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 (2)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2 . 防御措施 目前防洪减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大类。 工程措施主要有: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 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保护植被,建立统一的防灾体制及应急计划,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及科技投入等。 例如,长江防洪综合整治措施。 6.(2013· 福建文综 )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 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 P 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解析答案 解析  冷冻 灾害对农业和农业设施都会造成危害; P 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主要与地形、地势有关。 答案   农业 减产 ( 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 ) ;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 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答案 解析  农业 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从加强监测、预报与管理,提前做好防范,调整农作物品种等方面进行考虑。 答案   加强 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 思维建模 1. 影响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灾害 灾害路径   灾害名称 台风 寒潮 → 成因 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源地 西北太平洋 北方大陆和冰雪洋面 时空 分布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闽、浙等省区 冬半年 (9 月至次年 5 月 ) ,除滇南、青藏、台湾、海南外的大部分地区 主要 危害 主要由狂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强烈的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防御 措施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加强对寒潮的监测和预报;提前为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2. 沙尘暴 (1) 产生的原因 ① 自然原因: a. 冷锋天气影响; b. 气候干旱,降水少; c. 春季大风日数多; d. 地表植被稀少。 ② 人为原因: a. 过度放牧; b. 过度樵采; c. 过度开垦; d.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 治理措施 ①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② 控制载畜量; ③ 营造 “ 三北防护林 ” ; ④ 退耕还林、还牧; ⑤ 建设人工草场; ⑥ 推广轮牧; ⑦ 禁止采伐等。 落实演练 1.(2015· 全国文综 Ⅱ ) 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1 2 3 4 5 6 答案 读上图,分析 M 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答案   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排洪通道少,且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1 2 3 4 5 6 2.(2014· 新课标全国文综 Ⅱ ) 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 1990 ~ 2006 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 6 月、 7 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1 2 3 4 5 6 解析  由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其低山丘陵区各月都会发生地质灾害,只是灾害的次数不同, 5 ~ 8 月次数较多, 6 月次数最多, 11 月~次年 2 月次数较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多少和降水量密切相关,降水多的月份地质灾害就多, 6 月份发生次数最多,说明 6 月份受夏季风影响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且多暴雨; 7 月份地质灾害相对较少,说明 7 月份降水少,原因是该月份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 答案   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 ( 夏季多,冬季少 )5 ~ 8 月相对集中,其中 6 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6 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 7 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 3.(2014· 福建文综 ) 右 图 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1) 说出滨湖地区洪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洪灾的自然原因。 解析  鄱阳湖 对长江有调蓄作用,当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水位时,长江水进入鄱阳湖,湖水水位上涨,滨湖地区可能发生涝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段是 6 月~ 9 月,正值雨季。 答案   可能 发生在 6 月~ 9 月 ( 夏秋季节 ) 。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6 月~ 9 月为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2) 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解析  防治 涝灾要考虑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通过技术措施提高预警;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完善抗洪排涝系统,退耕还湖,提高蓄水能力;生物措施包括培育、推广耐涝作物等。 答案   完善 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 答三点即可 ) 解析答案 4.(2014· 山东文综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 60 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下图为三江源地区 1950 ~ 2011 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1 2 3 4 5 6 (1) 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 年内 分布 特征 。 解析  年内 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得出答案,注意分布类问题描述时要先 “ 总 ” 后 “ 分 ” 。 答案   年内 分布不均 ( 雹灾发生在 4 ~ 10 月,其他月份无雹灾 ) ;主要集中在 5 ~ 9 月; 8 月最多。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解析答案 (2) 分析近 60 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解析  成灾 是说 “ 造成的灾害 ” ,成灾次数多,说明损失大,可以结合材料中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抗灾能力解答。 答案   冰雹 对种植业的危害大于畜牧业;该区种植业面积增大。 答案 5.(2013· 山东文综 ) 右 图 为 “ 我国某区域图 ” 。读图回答问题 。 (1) 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 1 2 3 4 5 6 答案   甲地。 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1 2 3 4 5 6 (2) 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答案 答案  冲毁 铁路;阻塞河道。 解析答案 6. 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西北某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约 2 000 平方千米。当该地区部分耕地受灾时,全区粮食年产量发生变化 。 右 面 两图示意该地区粮食产量与水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对应关系。 1 2 3 4 5 6 (1) 指出该地区粮食年产量与水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  注意 两幅图分别表示粮食年产量与旱灾、水灾受灾面积的关系;分析原因时要注意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水源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答案   粮食 年产量与旱灾面积呈负相关,与水灾受灾面积呈正相关。 该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旱灾时,作物缺水严重,粮食减产;水灾时,未受灾地区的水分条件改善,粮食反而增产。 1 2 3 4 5 6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2) 说出该地区为防治旱灾在农业生产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预防 措施可以从监测预报、修建水利工程、适应干旱环境等角度分析。 答案   加强气象监测预报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 或开拓水源、发展集雨工程等 ) ;改善灌溉技术 ( 或优化农业结构、推广耐旱的作物品种等 ) 。 选修 5 自然灾害与 防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