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鲁教版(山东专用):课时作业28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作业(二十八)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共44分) (2019·山东德州一模)2017年10月,重庆交通大学根据土壤的属性,发明了将沙子和水搅拌形成土壤的黏合剂,并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进行实验,成功地把4 000余亩沙漠变成了绿洲,成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据此完成1~2题。 1.该治沙技术大面积使用的限制性因素是( ) A.技术 B.土壤 C.交通 D.水源 2.该技术可以给当地带来的直接影响有( ) A.改变大气环流,增加夏季的降水量 B.可以保水防渗,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 C.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二、三产业发展 D.协调区域联系,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 1.D 2.B [第1题,该治沙技术要将沙子和水搅拌形成土壤的黏合剂,在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大面积使用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第2题,该技术可以给当地带来的直接影响有可以保水防渗,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B项正确;不能改变大气环流,增加夏季的降水量,A项错误;沙漠变成绿洲,土壤面积增加,加快第一产业发展,C项错误;与协调区域联系,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无关,D项错误。] (2019·广东汕头一模)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示意灌丛沙堆发育的增长、稳定和衰退三个阶段。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5题。 3.下列区域中,不易出现灌丛沙堆景观的是( ) A.季风区河谷地带 B.绿洲边缘 C.沙漠腹地 D.农牧交错地带 4.灌丛沙堆具有保持生态环境稳定的作用,保护灌丛沙堆的核心是( ) A.维持区域内适量的沙源 B.增加沙堆内的土壤肥力 C.降低区内风速 D.保护沙堆表面植被 5.在灌丛沙堆发育的三个阶段中,风力的变化情况可能是( ) A.弱—强—强 B.强—弱—弱 C.强—弱—强 D.强—强—强 3.C 4.D 5.C [第3题,灌丛沙堆的形成,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季风区河谷地带、绿洲边缘、农牧交错地带都有灌丛生长,人类不合理活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灌丛沙堆发育,A、B、D错;沙漠腹地缺少灌丛和人类活动,不易形成,C对。第4题,灌丛沙堆具有保持生态环境稳定的作用,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保护灌丛沙堆的核心是保护沙堆表面植被,D对;保护灌丛沙堆的目的是减少风沙,不需要维持区域内沙源,A错;缺水,土壤肥力难增加,B错;保护灌丛沙堆的目的是降低区内风速,C错。第5题,在灌丛沙堆发育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阻挡风沙,在灌丛区沉积。第二阶段风力减弱,灌丛沙堆发育稳定。第三阶段风力强,沙堆被侵蚀。风力的变化情况可能是强—弱—强,C对。A、B、D错。] (2019·山东潍坊模拟)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据此完成6~7题。 孔隙度 (%) 含水量 (%) 有机质含 量(g/kg) 氮含量 (g/kg) 封山育林 48.5 14.5 15.2 1.17 乔灌结合 42.6 13.8 13.8 0.95 林草结合 42.5 14.1 15.2 1.12 乔木纯林 39.4 13.4 12.8 0.94 撂荒地 39.1 12.2 12.3 0.87 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水与空气共存于土壤孔隙中。 6.该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种植刺槐的原因,主要是刺槐( ) A.生长缓慢,消耗养分较少 B.生长迅速,且有固氮作用 C.性喜阴湿,适合湿润土壤 D.木材坚硬,且耐贫瘠土壤 7.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 A.封山育林 B.乔灌结合 C.林草结合 D.乔木纯林 6.B 7.A [第6题,退耕还林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如果所种植的植被生长缓慢则生态效益较差,而刺槐生长迅速且具有固氮作用,有利于恢复土壤肥力,A项错误、B项正确;该地黄土深厚、土壤干燥,C项错误;木质坚硬的植被一般生长速度较慢,不适合在该地种植,D项错误。第7题,读表可知,采用封山育林,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及氮含量都是最大的,所以其减轻土壤侵蚀作用最为明显。] (2018·安徽合肥二模)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逐渐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8~9题。 8.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小 D.降水多 9.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 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③控制越野自驾游 ④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B 9.C [第8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可使风速减弱,利于沙尘沉积,B对,A错;此图沙丘迎风一侧坡度不小,C错;沙漠区降水少,沙丘与风蚀坑降水差异不大,D错。第9题,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减弱风力侵蚀,②对;该区域降水少,而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造林;且该地位于温带,不能生长常绿阔叶林,①错;控制越野自驾游,有利于保护植被,③对;沙漠地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④错。] (2019·福建模拟)我国某地推广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蔬菜大棚农业。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下图示意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 10.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 A.土壤酸化 B.土壤沙化 C.土壤盐碱化 D.土壤有机质减少 11.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A.采用滴灌技术 B.适量掺沙改造 C.增施速效肥料 D.及时深耕土壤 10.A 11.D [ 第10题,读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0~20 cm土壤的pH值减小到小于7,使土壤呈酸性,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故选A。第11题,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值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措施中和土壤酸碱度,以致减缓大棚内土壤酸化及退化速度,故选D。]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8·广东中山二模)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海南岛西部沿海盛行东北风,全年风季漫长。年降水量达1 000 mm左右,但干燥度(一定时段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较高。注入沿海的河流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附近海域大陆架平缓且多上升流,曾经广布的植被下埋藏了大量地质时期形成的古风成沙。自历史时期海岛西部逐渐形成了狭长的沙漠化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以人工栽种单一的木麻黄为防治沙漠化的主要手段,该树种喜光热,耐干旱、贫瘠,抗风力强,生长快,30~50年即衰老,但近年来防护林因经济开发频遭人为破坏。下图示意海南岛西部沙漠地区。 (1)推测并分析图中沙漠化地区沙物质的主要来源。(10分) (2)试从气候与地形方面分析图中沙漠化地区植被难以自然恢复的主要原因。(9分) (3)近年来,是否继续采用传统的栽种单一木麻黄的治沙方式引发了当地广泛的讨论,请你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9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该地植被下埋藏了大量地质时期形成的古风成沙。地表植被破坏,地质时期形成的古风成沙出露,成为沙源。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河床大量泥沙出露。近海上升流携带泥沙向海岸输送。沿海土壤受风蚀作用逐渐沙化,也是图示沙漠化区的沙物质的来源。第(2)题,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是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差异大,冬半年降水稀少,且岛屿纬度低,全年气温高,蒸发强。从地形角度分析,西部地处夏季风背风坡,晴天多,且易产生焚风效应,气温较高,蒸发强。第(3)题,根据材料,木麻黄适应当地炎热干旱的气候,沙土贫瘠的自然条件。木麻黄生长快,抗风力强,防风固沙生态效益显著。该地种植历史悠久,经验技术成熟,治沙成本低,所以认为是继续采用。木麻黄寿命短30~50年,衰老快。树种单一,生态结构不完善,抵御病虫害能力弱。经济效益低,该地人地矛盾突出,不利于经济增长。所以认为否。 答案 (1)地表植被破坏,地质时期形成的古风成沙出露;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河床大量泥沙出露;近海上升流携带泥沙向海岸输送; 沿海土壤受风蚀作用逐渐沙化。 (2)降水季节差异大,冬半年降水稀少;纬度低,全年气温高,蒸发强;地处夏季风背风坡,晴天多,且易产生焚风效应,气温较高,蒸发强。 (3)是。木麻黄适应当地炎热干旱,沙土贫瘠的自然条件;木麻黄生长快,抗风力强,防风固沙生态效益显著;种植历史悠久,经验技术成熟,治沙成本低。 否。木麻黄寿命短,衰老快;树种单一,生态结构不完善,抵御病虫害能力弱;经济效益低,人地矛盾突出。 13.(2019·河北保定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黄土高原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曾是植被茂密的地区,但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在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地区。近年来,黄土高原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生态修复、建淤地坝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下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 材料二 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工程措施。下图是鱼鳞坑剖面示意图(Ⅰ)和平面排列示意图(Ⅱ)。 (1)分析图中甲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6分) (2)材料一中甲地区工业发展有哪些区位优势?(6分)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8分) (4)有人认为需要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建设鱼鳞坑,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8分) 解析 第(1)题,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需要从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矿产资源丰富,再结合黄土高原示意图可知该地处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便,目前该区域的开发还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第(3)题,需要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水土流失对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赞成,从保持水土、提高植物成活率方面分析;若不赞成,可根据图中的引水沟判断,鱼鳞坑会对地表造成破坏。 答案 (1)地表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 多暴雨等。 (2)煤炭、稀土、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承东启西,位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便;国家政策支持。 (3)使地表崎岖;土壤肥力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气候趋于干旱;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 (4)赞成。利用鱼鳞坑拦截坡面径流,可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增大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或不赞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建设鱼鳞坑会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在短期内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