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骄子之路》(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第一章第1讲地球与地图(学案)
第1讲 地球与地图 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经纬网的应用。(重难点) 2.了解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重难点) 3.理解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3.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判读。(难点) 4.掌握经纬网的应用。 5.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考点一 经纬网及其应用[学生用书P1]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观察上图可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其自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与纬线 经线 纬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 经线 纬线 特 点 形状 半圆 圆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长度 都相等(约2万千米)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间隔 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 任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间隔相等 关系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毛主席诗词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地”最有可能是在赤道附近。 (4)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图示 续 表 经度 纬度 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 分布规律 东经的度数越向东越大,西经的度数越向西越大 北纬的度数越向北越大,南纬的度数越向南越大 半球划分 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特殊经纬度 ①0°和180°经线为东西经度分界线②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界线重合 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②23°26′纬线是热带、温带界线,66°34′纬线是温带、寒带界线 观察下列不同类型的经纬网图,区分经纬线。 提示:图甲中,数值大于90°的线为经线,数值小于90°的线为纬线;并且经纬线相互垂直。 图乙中,平行的弧线为纬线,相交的直线为经线;纬线呈同心圆状,经线呈放射状。 读下列经纬网图,思考在下列经纬网图中如何判断东西经和南北纬? 提示:图1中,经纬线均为直线且垂直相交,在判断南北纬时要遵循“从北向南,纬度数值变小的为北纬,纬度数值变大的为南纬”;判断东西经时要遵循“自西向东,经度数值变大的为东经,经度数值变小的为西经”。由此可知A点位于东经150°、北纬30°,B点位于西经150°、南纬30°。 图2、图3中,纬线呈圆形或弧形,经线呈直线状,在判断南北纬时要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来判断,即“逆时针为北纬,顺时针为南纬”;判断东西经时也要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即“自西向东(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的为东经,逐渐减小的为西经”。由此可知C点位于东经45°、北纬45°,D点位于西经50°、南纬30°。 定位置 1.确定具体经纬度位置 (1)经纬网图上经纬度位置的确定。在经纬网图上确定经纬度,首先要判断出经纬线,然后根据度数确定出经纬度。 (2)根据北极星仰角确定纬度在北半球,北极星仰角即为当地地理纬度。 2.确定半球位置 可根据经纬度确定半球位置,如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水陆半球等。 3.确定纬度带和温度带位置 4.确定区域位置 根据经纬度确定所在的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大洲、大洋等区域。 (2014·高考北京卷)下图示意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径。读图,气旋( ) A.①给南亚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 B.②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 C.③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D.④生成于太平洋热带洋面 [解析] 首先根据图中的经度变化规律,判断该图位于北半球。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知①位于北美洲,因此①给南亚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不正确,故A错误。根据经纬度判断②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故B错误。③自西向东移动,与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相同,故C错误。根据经纬度判断④位于太平洋,且生成于低纬度,属热带地区,故D正确。 [答案] D 定方位(向) 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方格状经纬网图 (1)确定南北方向 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2)确定东西方向 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如图所示: 若下图中A、B两点的经度差<180°,则A在B的西北方向;若下图中A、B两点的经度差>180°,则A在B的东北方向。 2.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地经纬网图为例) (1)图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东方。 (2)图中B、C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 (3)图中C、A两点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以上方法分别判断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可确定C在A的东南方。 3.不在同一经纬网图上方向的判断 若已知两点不在同一经纬网图上,或只告诉两点的经纬度,则需要把两点转绘到同一经纬网图上再来判断方向。如图1中甲在乙的什么方向可以通过转绘的图2来判断,甲在乙的东南方向。 (2015·高考山东卷)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 地层新老关系 地层代号 观测点坐标 C (31°38′13″N,117°50′12″E) (31°37′54″N,117°50′59″E) D (31°38′10″N,117°50′19″E) (31°37′57″N,117°50′52″E) S (31°38′05″N,117°50′32″E) (31°38′01″N,117°50′43″E)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 D.东北—西南方向 [解析] 判断方向时可根据表中各点的坐标绘制成下图再进行判读。 从图中可知考察路线大致为西北—东南方向,根据题干中“考察路线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可知,该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应为东北—西南方向。 [答案] D 定距离、定范围 1.定距离 (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相隔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约是111 km,如下图中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相隔1°的实际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约是111 km×cos φ(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如上图中AC。 (3)图中BC的距离可根据勾股定理估算出。 注意:也可以根据距离计算经纬度差,从而确定经纬度位置。 2.定范围 (1)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2)跨经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3)图幅相同的两幅图,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如图中A、B两区域相比,实际区域范围大小为A>B。当A、B两区域的图上面积(即图幅)相等时,则比例尺大小为Acd>ac=bd。 比例尺的大小对地形坡度、风力大小有何影响? 提示:①若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坡度越缓。 ②若等压差和等压线疏密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 ③若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等压差)越大,坡度越大(风力越大);等高距(等压差)越小,坡度越小(风力越小)。 2.方向 地图类型 方向判定 一般地图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 根据指向标定向,箭头指示北方 经纬网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下图为某校学生在一场暴雨后,对该县城以上的河流进行考察(路线如下图),图中河流总体流向为自西南向东北。 3.图例和注记 ▲珠穆朗玛峰 8 844.43米中“▲”属于图例,“珠穆朗玛峰”和“8 844.43米”为注记。 比较比例尺大小的几种方法 1.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所表示范围越大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小。 2.图幅和经纬网格相同的情况下,相邻两条经线、纬线度数差值越小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大。 3.同一个地理事物(如某个湖泊等)在图中显示得越小,则该图的比例尺越小。 4.直接比较比例尺数值的大小,数值大的比例尺大。 (2016·重庆名校联盟联考)有关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比例尺较乙图小 B.乙图所描述的内容简略 C.甲图中①②两城市之间的实地距离比乙图中③④两城市之间的实地距离远 D.①城市在④城市的东北方向 [解析] 从图中经纬网可以看出,甲图经度相隔2°,乙图经度相隔5°,说明单位图上距离甲图实际距离比乙图小,甲图比例尺大于乙图(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上距离相同,实地距离越大比例尺越小),A项错;甲图中①②两城市之间相差约2个纬度,实地距离约220千米,乙图中③④两城市之间相差约5个经度,实地距离≈5×111千米×cos35°,数值大于220千米,C项错;①城市纬度度数比④小,同在北半球,①在④的偏南方,经度①比④小,同是东经,说明①在④的偏西方,可知①在④的西南方向,D项错;乙图比例尺小,描述内容简略(比例尺越大描述内容越详细),B项对。 [答案] B 比例尺的缩放与应用 1.比例尺的缩放 缩放地图时首先要缩放比例尺。将原地图放大,就是用更大的图幅表示同样的范围,比例尺也相应变大。需要注意的是图幅(面积)增加的倍数和比例尺(边长)所增加的倍数是不等同的。 比例尺缩放的计算 ①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②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③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④将原比例尺缩小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①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则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②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比例尺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2.比例尺的应用 (1)量算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比例尺知识最常用的应用形式是量算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第一,要注意看比例尺;第二,要准确量出图上距离;第三,根据公式“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进行计算。计算出的实地距离应换算成千米或米表示。 (2)计算面积 实地面积=图上面积÷地图比例尺的平方 (3)比例尺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应用 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比例尺所表示的两点间的实地距离只是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它不考虑两点之间地势的高低。 ②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大小的判断:等高距相等时,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反之坡度越小。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其中①②③图均表示同一区域,且其图幅依次减小3/4。读图,完成(1)~(2)题。 (1)若②图比例尺为1∶N,则①图、③图的比例尺依次为( ) A.2∶N、1∶2N B.1∶2N、2∶N C.2∶N、4∶N D.1∶2N、1∶4N (2)若甲、乙之间的图上距离为1.84厘米,则①图的比例尺约为( ) A.1∶3 000 000 B.1∶30 000 000 C.1∶300 000 D.1 30 000 [解析] 第(1)题,面积的变化是比例尺变化的平方,则结合两图面积(①图面积为②图的4倍,③图面积为②图的四分之一)计算可知①图、③图的比例尺分别为2∶N、1∶2N。第(2)题,结合图示可知,甲、乙两地位于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5°,则其距离约为555千米,根据比例尺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①图的比例尺约为1∶30 000 000。 [答案] (1)A (2)B 比较比例尺大小的几种方法 1.(2016·临沂质检)在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不同的两幅地图中,同一个城市可分别用点状和面状两种符号表示。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的比例尺比乙图大 B.甲图反映的铁路长度比乙图长 C.甲图中的S市城区面积比乙图大 D.甲、乙两图中的铁路长度相等 解析:选A。比例尺大小是指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甲图中S市城区为面状分布,而乙图中S市为点状分布,说明甲图较乙图比例尺大,反映的区域面积小;图中铁路甲图比乙图的长度短。 2.(2016·河南实验中学质检)读下图,若图示甲、乙、丙三处阴影面积相同,则关于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比例尺最小,丙的比例尺最大 B.甲、乙、丙的比例尺相同 C.甲大于乙,乙大于丙 D.乙的比例尺最小 解析:选D。乙地的实地面积最大、丙地次之、甲地最小,而图示甲、乙、丙三处阴影面积相同,所以乙地的比例尺最小、丙地较乙地大、甲地最大,故D项正确。 比例尺的缩放与应用 3.(2014·高考重庆卷)下图示意某GIS软件显示的某校部分建筑分布的地图窗口及其属性(如用途、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的浏览窗口(面积单位:m2;高度单位:m)。若在该GIS软件中量算到学校局部用地的长为300 m,宽为220 m,要将此用地的平面图用1∶1 000的比例输出,则选用纸张幅面最小的是( ) A.A4纸(29.7 cm×21 cm) B.B4纸(36.4 cm×25.7 cm) C.A3纸(42 cm×29.7 cm) D.B3纸(51.5 cm×36.4 cm) 解析:选B。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由题干可知,比例尺为1∶1 000。用地长为300 m,则其在图上距离为30 cm;用地宽为220 m,则图上距离为22 cm。结合选项可知,A4纸长度和宽度均不够,B4纸、A3纸、B3纸都能画出完整的平面图,其中B4纸幅面最小,B项正确。 4.(2014·高考北京卷)图1为某校地理小组设计的校园景观指示牌,图2为校园图局部。读图,指示牌在图2中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B。从指示牌上的信息看,校训碑位于指示牌的正前方80 m处,气象站位于指示牌右侧150 m处,老校门位于指示牌左侧200 m处,地理园位于指示牌前方350 m处,再结合图中的比例尺,即可反推得出指示牌位于图2中②处。 5.将某教堂附近等高线分布图(比例尺1∶20 000)的比例尺增大1倍,则( ) A.同样实地距离的图上距离为原来的1/2倍 B.同样图幅面积表示的实地范围是原来的4倍 C.教堂的布局在图中更加清晰 D.如果等高距不变,等高线更加密集 解析:选C。同样实地距离的图上距离为原来的2倍;同样的图幅面积表示的实地范围是原来的1/4;如果等高距不变,等高线将更加稀疏。 考点三 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生用书P7] 1.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2)地形部位 部位 地形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表现特点 A 山顶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 B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高的方向弯曲 C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弯曲 D 陡崖 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一般图中用“”符号表示 E 鞍部 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两个山顶之间),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2.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沿剖面线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状况和坡度大小的状况。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判断地形部位 (1)山顶(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2)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 (3)山脊:等高线弯曲,凸向低处。 (4)山谷:等高线弯曲,凸向高处。 (5)陡崖:多条海拔不等的等高线的交会处。 (6)鞍部:两个山顶(峰)之间的低地。 (7)峡谷:海拔中间低、两侧高,且两侧等高线密集。 2.判断地形类型 (1)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2)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大,等高线较稀疏。 (3)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 (4)高原:海拔高(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地区密集,而内部明显稀疏。 (5)盆地:倒置地形,中间较低,一般等高线较稀疏;四周较高,等高线较密集。 (6)大陆架:海水深度小于200米,且等深线稀疏(坡度较小)。 (7)大陆坡:海水深度大于200米,且等深线密集(坡度较大)。 3.判断地势高低 (1)等高线数值越大,地势越高,反之越低。 (2)根据示坡线判断地势高低,示坡线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4.判断坡度大小 (1)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 (2)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 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D>B。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③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5.等高线地形图中高度的判断 (1)等高线地形图中高度的判断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首先要找出图中最大等高线的数值(H大)和最小等高线的数值(H小)及等高距d。如图所示,图中最大等高线H大=500米,最小等高线H小=100米,等高距d=100米。然后可进行以下计算: ①图中最大海拔高度(H最大) H大≤H最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