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 一、高考考点统计分析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全国卷(2013-2018)考题统计 题型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发展农业的条件 ‎2016·课标Ⅱ,1~2题,8分 ‎2014课标Ⅱ,37题,24分 综合题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7课标Ⅰ,36题,22分 ‎2016课标Ⅰ,36题,24分 ‎2015课标Ⅰ,36题,22分 综合题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2015课标Ⅲ,36题,22分 ‎2014课标Ⅰ,37题,8分 ‎-‎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综合题 二、考纲细化高考预测 考纲 考纲细化 考题预测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明确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农业区的分布和生产状况 ‎3.东北地区不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方向 ‎4.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结合区域开发、农林建设、区域经济生态问题及十七大关于区域开发的决策等背景材料,考查区域自然特征、经济发展条件、发展方向等 ‎2.关注粮食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分析我国和世界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途径及建立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3.选取国内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实例,分析其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比较不同区域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异同 ‎4.以某一区域地理特征为背景,考查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生产特点、存在问题及国土整治的相关措施。‎ ‎5.结合2015年全球经济发展和中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规划发展,考查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 ‎ ‎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 横向联系 ‎ ‎ 纵向联系 ‎ ‎ ‎ ‎ ‎ ‎ ‎ ‎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感受真题体会命题方向 ‎(2018·新课标Ⅲ卷)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国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1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3~5题。‎ ‎ ‎ 图1‎ ‎3.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4.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5.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D 4.C 5.B ‎【解析】‎ 精准分析:‎ ‎ ‎ 工企业应是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其产品附加值低,需要低成本的劳动力,而中心集镇更靠接近农村,贫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多且人力成本低,农民进企业工作的同时也方便照顾家里,所以中心集镇更易招养劳动力,D正确。‎ ‎4.从材料里可以看出该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民大多以种田或务工为主,并没有提到经商,A不符合;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中心集镇加工企业活力较强,从业人员为附近的农民,而推行的居住模式也是便于农民在村和中心集镇都能得到休息,所以应该是便于该类农民兼顾务工务农,C符合;双栖居住的模式是中心集镇与农村都有住房,可能会占用一部分土地,不利于扩大种田规模,再者扩大种田规模也没有必要到集镇上去住呢,D不符合;留守子女是指因父母或家人外出务工等而不在家里,因为生活及学习而留在老家的孩子,留守子女上学一般是在校内住宿或回家住宿,没有必要村——中心集镇双栖,B不符合。故本题选C。‎ ‎5.当地在大别山区,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土地零散,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对当地脱贫致富作用不大;当地中心集镇面对的服务人员应以周边村的农民为主,中心集镇进行房地产开发第一会占用大量的土地,第二购买市场较小,农民可以使用宅基地建房,更不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④不符合;而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则可以让一部分有技术和管理经验或者先富起的人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引导传统农业多种经营可以使经营方式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收入,故②③两种措施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有利于脱贫致富。本题选B。‎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和农村振兴的措施。‎ ‎【试题点评】‎ 思路点拨:本题组以大别山某区域中心集镇的工业发展与农民类型为背景材料,通过产业扶贫、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等精准扶贫举措设置问题,考查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能力。情境设置突出反映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现象,并将其与地理知识进行了有机的关联,也是生活化地理的体现。‎ ‎(2018·江苏卷)“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表1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23~24题。‎ 表1‎ ‎ ‎ ‎23.“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A.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B.提高造林存活率 C.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D.提高林地生产力 ‎24.“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森林覆盖率降低 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D.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答案】23.AC 24.AD ‎【解析】‎ 精准分析:‎ ‎ ‎ ‎24.读图可知,“十二五”期间,杨树林面积比重不断下降,即用材林面积比重减少,可能导致木材供应不足,供需缺口加大,故D项正确。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比重升高,果品供应能力增强,C项错误。根据材料,整个江苏省造林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故A项正确,B项错误。‎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和影响。‎ ‎(2017•北京卷)图4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第6、7题。‎ ‎ ‎ 图4‎ ‎6.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7.内蒙古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答案】6.A 7.B ‎【解析】6.根据内蒙古草场比重最大,可知Ⅱ为牧草地,贵州耕地比重大,可知Ⅰ为耕地,甲地区草地和其他未利用地比重大,结合选项,只能是新疆。‎ ‎7.内蒙古水域面积小,水能资源不丰富;内蒙古东部距海近,降水多,西部离海洋远,降水少,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内蒙古以草原为主,且部分地区沙漠化严重,不宜大幅度提高建设用地的比例;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多,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考点:土地利用类型,中国区域地理。‎ ‎【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的内蒙古和贵州两省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图,判断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是耕地、牧草地,从而再判断甲是哪个省级行政区。‎ ‎(2017•江苏卷)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15为“2012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 ‎ ‎ 材料二 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图16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简述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形成原因。______‎ 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6分)‎ ‎(2)据图16,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_______(4分)‎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_______(3分)‎ ‎【答案】‎ ‎(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 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 ‎(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三点)‎ ‎【解析】‎ ‎ ‎ ‎(2)根据图16可知,苏州、无锡和常州市位于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少,粮食增产慢;徐州、盐城等苏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江苏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可从市场需求、技术、生态环境和政策等方面分析。‎ 考点: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和区域农业发展。‎ ‎【点睛】解答该题主要是理解人口变化和粮食增产之间关系,流动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增产速度慢。新中国之所以成功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主要经验有:改革农村生产关系,扩大粮食的市场调节范围,合理调整粮食价格,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2017•新课标Ⅰ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5)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 ‎ 图5‎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 ‎【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的矛盾,要结合题干要求从气候条件和用途来分析。由材料可知,剑麻属于热带经济作物,而我国热带面积较小,因此产地范围较小,产量较低;另外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剑麻的质量较差;而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剑麻纤维的利用领域较广,需求量大,因此供需矛盾突出。‎ ‎ ‎ ‎(4)本题主要考查剑麻农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以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从“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可知能够为该地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从“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可知,能够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考点:农作物生产与用途 农产品及时加工的原因 农场兴建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点睛】分析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大的原因,一般从生产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从产量不足,需求量大分别组织答案。国内产量不足,从国内种植面积,产量及其质量方面分析,需求量大,就从国内船舶及汽车制造的发展等方面入手分析即可。‎ ‎(2016•新课标Ⅰ卷)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图5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 ‎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4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 ‎(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解析】‎ 试题分析:‎ ‎ ‎ 考点:工农业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 ‎【名师点睛】该题以我国广西横县地理位置和茉莉花种植为背景材料,从地域认知到人类活动,设问细致灵活,注重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过程与探究问题的能力。(4)设问自由度高,能很好的评价区域发展观。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答题。该开放性的问题与以前的高考试题略有变化,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一改过去正反观点进行选择然后论证的情况。‎ ‎(2015•浙江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 ‎ ‎7、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8、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7、B 8、B ‎ ‎ ‎ 考点:本题考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条件,区域农业发展的措施。‎ ‎【名师点睛】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成与地形环境密切相关,湿地分布区海拔相对较低,河流源头的海拔较高。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生产力水平、土地政策相关,容易开发的地区开垦为耕地的时间早。农业生产的大规模经营不能靠扩大耕地面积,只有依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让少数人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所以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2015•江苏卷)下图为201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 ‎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Ⅱ区人口稠密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 B.Ⅲ区内部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 C.Ⅳ区具有耕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多的优势 ‎ D.V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4.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可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份主要位于( )‎ ‎ A.I区 B.Ⅲ区 C.Ⅳ区 D.V区 ‎【答案】23.BD 24.BC ‎【解析】‎ 试题分析:23.读图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特点等可知,Ⅱ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业的生产能力强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答案A错误,Ⅲ区东北地区机械化水平高,南方亚热带水稻种植业区机械化水平低,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答案B正确,Ⅳ区主要包括陕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海南省,其中河北、河南、和安徽土地看法历史悠久,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陕西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崎岖,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海南省以山地为主,耕地后备资源也少,答案C错误,V区包括我国地形崎岖的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答案D正确,故答案选B D。24.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 可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份主要有人少地多的东北三省,耕地面积广大的华北平原区和江淮地区,以及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省区主要位于Ⅲ区和Ⅳ区故答案选BC。‎ 考点:本题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名师点晴】本题组以201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为切入点,图片形式给出材料,考查学生对农业区位的理解。本题要求学生准确度图,第一小题还要求学生在准确度图的基础上,抓住同一区域的共同的区位特征;第二小题则要求学生寻找满足当前对粮食需求的农业区域,一个是该地的粮食商品率要高,或者是具有优越自然条件,粮食生产能力强。‎ ‎(2015•海南卷)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下图示意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的变化。‎ ‎ ‎ ‎ 概述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 ‎【答案】基本特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3分)‎ 原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致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4分)人口持续增加,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致使粮食产需差量增大。(3分)‎ ‎【解析】‎ ‎ ‎ ‎【考点定位】本小题主要考查区域粮食产需变化及其原因。‎ ‎【名师点睛】本题采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地理信息,题中所给地图依然是构成高中地理能力主干的坐标图,准确解读图中曲线含义并据此推断二者变化特征,不难解决“概述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这一问题。而文字材料虽短,但材料中所提供信息非常关键。“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造成产量变化的原因是耕地面积和农业结构的变化;“吸引大量省外人口”,其隐含的意义是广东省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进一步可推测粮食消费量增加。‎ ‎(2015•福建卷)图1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 ‎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 ‎【答案】1.D 2.C ‎【解析】‎ ‎ ‎ 考点: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 ‎【名师点睛】混合农业是一种在同一农场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业生产类型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且每一种农业生产类型的规模相当。所以判断是否属于混合农业,一是看该地农业生产类型的多少,二是看每一种农业生产类型是否达到一定规模。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使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2014·新课标II卷)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钱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 ‎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 ‎ ‎ 析材料回答问题,该地土壤肥沃,肥力高,使用化肥少;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化肥的使用效率高,导致化肥使用量少。(4)“中国绿色米都”中的“绿色”主要指生产的水稻无污染,“米都”主要指生产规模大,产量高。联系该地水稻的生产条件分析,该城市环境质量优良,对水稻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使水稻绿色无污染;该地水稻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所以才能称为“米都”。‎ 考点:区域农业生产。‎ ‎(2014·上海卷)(十七)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图,回答问题。(14分)‎ ‎ ‎ ‎44、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该区域水稻主产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14分)‎ ‎【答案】‎ 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10度到20度之间,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有明显旱、雨季之分。‎ 该区的高山均由北向南延伸,大河由北向南流动,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格局。沿河分布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由于热量充足、雨热同期的气候,平坦的平原三角洲地形,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水稻种植,使得中南半岛成为世界著名的稻米产区,且水稻主产区主要分布于各大河流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由于沿河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人口多聚居于此,城市也多沿河分布,且主要分布于河口三角洲地区。‎ ‎【解析】‎ ‎ ‎ 从人口和城市分布分析,因该半岛地势起伏大,而沿河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是农业生产的主产区,所以人口在此集聚,城市也多沿河分布,且主要分布于河口三角洲地区。‎ 考点:世界主要地区、农业生产 ‎(2014·四川卷)13.(28分)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下表是该地气候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 ‎ ‎ ‎ ‎(1)说出该地区的地形类型名称和甲地地形部位名称。(4分)‎ ‎(2)描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特征。(6分)‎ ‎(3)分析该地区气候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12分)‎ ‎(4)该地计划在图幅所示东北部修建水库,水库最大蓄水量时水面高程不超过‎390米。你是否赞成在该地修建水库?请依据图表信息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丘陵。 鞍部。(4分)‎ ‎(2)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四季分明。(6分)‎ ‎(3)冬春遇寒潮(低温)天气,农业生产易遭受冻害;冬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遭受旱灾。夏季多暴雨,农业生产易遭受洪涝灾害。(12分)‎ ‎(4)赞成。降水季节变化大,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地势低洼、开阔,利于蓄水(或图幅北部河谷狭窄,利于建坝);邻近农用地、居民点,便于生产、生活用水。‎ 不赞成。该地已有河流流经,可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迁建公路和居民点,增加建设成本;淹没大片耕地,人均耕地减少。(6分)‎ ‎【解析】‎ ‎ ‎ 该地位于我国亚热带的丘陵地区,冬春季可能遇寒潮或低温天气,农业生产易遭受冻害。冬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遭受旱灾。该地夏季多暴雨,农业生产易遭受洪涝灾害。(4)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自圆其说即可得分。读表格可知,该地降水季节变化大,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计划库区地势低洼、开阔,图幅北部河谷狭窄,利于建坝、蓄水。库区邻近农用地、居民点,便于生产、生活用水。所以赞成。图中在‎390米以下的区域,耕地面积广大,居民点较多,水库修建会增加,人口迁移与安置的难度,占用较多的耕地资源。建水库要迁建公路和居民点,增加建设成本。要淹没大片耕地,导致人均耕地减少,影响粮食生产的稳定。所以不赞成。‎ 考点:等高线图的判读,区域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库选址的原则。‎ ‎(2014·福建卷)37.(37分)图13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 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 ‎ ‎(1)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6分)‎ ‎(2)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11分)‎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12分)‎ ‎(4)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点”进行销售。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答案】(37分)‎ ‎(1)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 ‎(2)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3)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支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4)观点A:有利 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有利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答四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观点:B不利 论据:易对传统商品造成冲击;产业、人口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压力;山区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竞争力较低;造成农业劳动的流失;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答四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 ‎ ‎(3)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市场、交通、科技、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该区域为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海陆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发达,资金雄厚;高校和科研机构多,科技水平高;社会协作条件好等。‎ ‎(4)观点A:有利。即从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效益入手分析;进口木材有利于当地森林资源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木制品加工,需要大量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扩大市场。 观点B:不利。根据图中信息显示,P地位于山区,技术水平较低,木制品缺乏竞争力;原料运进和产品输出,加大了交通压力;淘宝网店的发展会使原有产业受影响,不利于经济发展;虽进口木材为主,但木制品加工也会对当地原有森林受破会;劳动力被木制品加工业吸引,使从事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业发展受影响。‎ 考点:地理位置特征;海洋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区域木材加工业发展的利弊分析 ‎ ‎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条件和布局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 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状况受发展条件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1)自然条件:‎ 条件 具体影响 典例 气候 光照的强弱,昼夜温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 新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瓜果糖分含量高,品质好 热量条件决定了积温和生长期,从而决定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南稻北麦,南甘(蔗)北甜(菜);海南一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降水的多少及分配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能力、农业产量和水利工程投入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降水少且变化大,中低产田多,产量不稳定 地形 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保持状况,从而决定利用类型和耕地面积大小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适合发展林牧业,山地适合发展林业 水源 地表河湖及地下水的丰歉和稳定性决定枯水期农业产量 西北内陆降水少,但夏季冰川融水和山麓地下水丰富,适宜发展绿洲农业 ‎(2)社会经济条件:‎ 条件 具体影响 典例 工业基础 工业生产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 美国工业发展使其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交通 是农业生产物资和农产品流通的保障,促进了商品农业的发展 高品质农产品和时令性农产品的市场范围扩大,上市及时 人口 人口密度决定人均占有耕地,影响商品率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技术 生产技术影响产量、品质和竞争力 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高 政策 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我国农业税取消和农业补贴增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市场信息 供求关系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 欧洲奶酪市场大,奶酪产业规模大 ‎2.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影响 ‎ 区位 表 现 ‎ 位置 ‎ 位置优越: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经度跨度较大 ‎ 气候 ‎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光热、降水较为充足 ‎ 地形 ‎ 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 ‎ 土壤 ‎ 黑土、黑钙土广布,且肥力较高 ‎ 水源 ‎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 工业 ‎ 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提供必要物质条件 ‎ 人口 ‎ 开发较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有利于商品化 ‎ 交通、科技 ‎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科技实力强 ‎ ‎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农业活动 ‎ 商品粮生产 ‎ 畜牧业生产 ‎ 林业生产 ‎ 地形区 ‎ 平原地区 ‎ 西部高原区 ‎ 山地、丘陵地区 ‎ 自然条件 ‎ ‎①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雨热同期 ‎ ‎①宜牧面积广;②降水较多,草类茂盛;③牲畜质优 ‎ ‎①宜林面积广;②森林资源丰富 ‎ 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热量不足改良品种和技术 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采育失调、以伐为主营林 ‎【归纳总结】‎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该地区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作物、蔬菜、瓜果产量高;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运、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等。‎ ‎2.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生产生活用水、电力和广播电视的建设。‎ ‎(2)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和畜牧养殖业,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绿化山坡,防治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对村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净化人居环境。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对农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 ‎(4)壮大集体经济:搞好资源开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吸引外来投资。‎ ‎(5)协调抓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强村民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改变卫生习惯。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构建和谐新村。维护社会大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群众就医难状况。拓宽劳务输出主渠道,发展劳务经济。‎ ‎【典题突破】‎ 下表为四个农业区在同一年度中的粮食作物生产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 农业区 甲 乙 丙 丁 每公顷肥料使用量/kg ‎108.8‎ ‎53.7‎ ‎250.8‎ ‎191.9‎ 每公顷收获量/kg ‎1 956‎ ‎977‎ ‎2 495‎ ‎3 150‎ 平均每人收获量/t ‎121.7‎ ‎140.6‎ ‎6.1‎ ‎79.2‎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hm2‎ ‎145.6‎ ‎186.6‎ ‎2.1‎ ‎37.9‎ ‎1.甲、乙两农业区共同的区位条件及其生产特征是( )‎ A.机械化水平高,集约化经营 B.劳动力充足,单位面积产量高 C.人少地多,粮食商品率高 D.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工程量大 ‎2.四个农业区中最可能位于美国中部平原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C 2.A ‎ ‎ ‎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冬季,海南是全国人民的“菜篮子”,然而在夏季,海南蔬菜供应却严重依赖岛外。海南夏天种植蔬菜的困难主要在于:一暴雨多,易产生积水,导致蔬菜出现烂根现象;二高温易引发多种病虫害,且防治难度大;三常有台风,导致瓜菜落花掉果,影响产量。‎ 材料二 下图为海南岛年等日照时数线分布图。‎ ‎ ‎ ‎(1)描述该岛年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 ‎(2)分析甲、乙两地年日照时数不同的原因。‎ ‎(3)该地拟在M地建大型夏季蔬菜供应基地,试分析其有利条件。‎ ‎(4)同是丰富当地的菜篮子,与我国北方冬季大棚不同的是,近年来澄迈、文昌、定安等地,出现了较多的夏季大棚,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两种大棚所要改善的自然条件各是什么?‎ ‎ ‎ ‎【答案】(1)西部长,中部、东部较短。‎ ‎(2)海南岛降水集中在夏季。甲地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地带,降水少,光热条件好,蒸发量大,年日照时数长;乙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地带,降水多,光照条件差,蒸发量小,年日照时数短。‎ ‎(3)夏季,该地地处山地背风地带,暴雨较少;地势较高,不易积水,且温度较低,可减少虫害;由于地形影响,受台风影响较小。‎ ‎(4)冬季大棚主要改善的是热量条件;夏季大棚主要改善的是湿度条件。‎ ‎ ‎ 考点二 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 ‎1.建设商品粮基地要具备的条件 ‎(1)余粮多,粮食商品率高;‎ ‎(2)生产条件好,旱涝保收,农业生产基础好;‎ ‎(3)条件好的宜农荒地多,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潜力大;‎ ‎(4)交通运输方便。‎ ‎2.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 ‎(1)东北地区人少地多,人口较少,余粮多,可以提供更多的粮食作为商品粮;‎ ‎(2)宜农荒地数量很多,后备土地资源丰富;‎ ‎(3)黑土肥力很高;‎ ‎(4)夏季高温多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增产潜力很大;‎ ‎(5)东北地区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极为便利。‎ ‎3.建设商品粮基地的好处 ‎(1)建设商品粮基地可以充分合理利用多种地域性条件,为粮食生产选择最适宜的自然环境;‎ ‎(2)商品粮基地为国家粮食储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对平衡粮食余缺有很大的作用;‎ ‎(3)合理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可减少粮食运输费用。‎ ‎4.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见下表 作物 ‎ 分布区 ‎ 细粮作物 ‎ 水稻 ‎ 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 小麦 ‎ 主要分布在生长季较短的北部地区,尤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 杂粮作物 ‎ 玉米 ‎ 分布非常普遍,以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已成为我国玉米带 ‎ 谷子 ‎ 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较大 ‎ 高粱 ‎ 辽河平原为主产区 ‎ ‎【方法技巧】‎ 分析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 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区域 ‎ 特色农业 ‎ 形成条件 ‎ 自然条件 ‎ 社会经济条件 ‎ 珠江三角洲 ‎ 出口创汇农业 ‎ 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 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 南疆 ‎ 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 当地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的需求量大 ‎ 海南岛 ‎ 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 昆明 ‎ 花卉种植业 ‎ 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卉品种 ‎ 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 ‎【典题突破】‎ ‎4.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 ‎ ‎(1)目前,甲、乙、丙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是( )‎ 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 B.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森林减少 C.森林减少、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 D.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 ‎(2)丙所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开辟水源,合理灌溉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合理采伐,及时抚育 D.退耕还湿,建保护区 ‎ ‎ ‎【答案】(1)A (2)D 读美国农业分布图,完成5~6题。‎ ‎ ‎ ‎5.图中①附近的农业带是( )‎ A.乳畜带 B.玉米带 C.春小麦带 D.混合农业带 ‎6.图中数字代表的四个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农业地域类型与我国松嫩平原大体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5.A 6.B ‎ ‎【解析】第5题,①地区位于东北部五大湖区,为乳畜带。第6题,松嫩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由于纬度较高,只能种植春小麦,和美国的②地区相似。‎ ‎ ‎ 考点三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发展方向 ‎【归纳总结】‎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 问 题 对 策 黑土开发 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表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①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 林业发展 森林资源不断减少,覆盖率日益下降 ‎①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②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湿地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 农业区域 存在问题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重点 平原区 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草场退化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林地面积缩小,森林质量下降;重采伐、轻抚育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方法技巧】‎ 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好,再加上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优势。‎ ‎【典题突破】‎ ‎7.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其得名于横穿境内的七虎林河,是满语的音译,意思是“沙鸥云集之所”。结合右图,回答(1)~(3)题。‎ ‎ ‎ ‎(1)下列有关虎林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河流冰封期长,有春汛 B.冬季寒冷而漫长,无霜期较短 C.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虎林市天蓝、地绿、水清,其出产的大米具有晶莹剔透、口感香甜、营养丰富的优良品质。影响虎林市大米生产的特殊区位因素是 ( ) ‎ A.气温的日较差小 B.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C.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D.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环境 ‎(3)虎林市“把绿色水稻变成方便米饭、米粉,把大豆变成磷脂,把原木变成家具”。这反映了虎林市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 ‎ A.向机械化方向发展 B.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C.推进农业生产优质化、高效化 D.推进产业化生产经营,促进产业链条延伸 ‎【答案】(1)C (2)D (3)D ‎ ‎ ‎ ‎ ‎ 考点四 我国的“三农”与粮食问题 ‎【归纳总结】‎ ‎ ‎ ‎“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也一直是考试的重点。‎ ‎1.把握农业发展的思路 区域农业的发展应主要从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农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评价某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思路:要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2)分析农业生产特点的思路:一般从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类型等方面分析。耕作制度主要看所处的温度带,热量丰富,复种指数就高。‎ ‎(3)分析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思路: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点,如农牧业生产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等问题及相应措施。‎ ‎2.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均农产品占有量还比较低。‎ ‎(2)“靠天收粮”“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扭转,农业综合生产力比较低,抗灾能力、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农业生产波动较大。‎ ‎(3)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比重太小。‎ ‎(4)农业的“新、特、优”产品还比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 ‎(5)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破坏严重,如耕地减少,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沙化,森林面积减少等,使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日趋频繁。‎ ‎3.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 因素 内容 自然因素 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导致耕地退化 人为因素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①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业,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对各种作物合理布局;②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③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域情况,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为农民增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①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②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③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①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的能力,实现旱涝保丰收;②加大中、低产田治理力度,合理用肥,加快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③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益,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学技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种田,科技兴农,如:改良耕作制度、良种培育等。‎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我国的粮食问题及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 ‎(1)我国的粮食问题:①受自然条件影响,粮食总产量不稳定;②受社会经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人口规模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低;受世界粮食价格影响较大。‎ ‎(2)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②要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③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面向市场调整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结构,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丰富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④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例如使用优良品种,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等。‎ ‎【方法技巧】‎ ‎1.分析世界粮食问题的角度 ‎(1)产生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粮食地区生产和消费严重不平衡;发展中国家贫困,粮食生产技术仍较落后;人口增长过快。‎ ‎(2)解决措施:主要措施是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产。扩大耕地面积潜力不大,应主要采取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单产的办法来增加粮食产量。同时,还必须注意保持生态平衡。‎ ‎2.分析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条件 区域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角洲 出口创汇农业 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当地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的需求量大 海南岛 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昆明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卉品种 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典题突破】‎ ‎(2018·昆明质检)下图为滇东北某镇的坝区农业生产模式现状图。据此完成8~10题。‎ ‎ ‎ ‎8.该农业生产模式的最大优势是( )‎ A.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B.消除环境污染 C.实现清洁化生产 D.提高土壤肥力 ‎9.制约该镇坝区粮食种植的主要是( )‎ A.昼夜温差大,光线强烈 B.干湿季分明,地表缺水 C.地势高差大,土壤贫瘠 D.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10.该镇坝区出现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烟草产业化模式的雏形,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劳动力 C.市场需求 D.技术和资金 ‎ ‎ ‎【答案】8.D 9.B 10.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