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第2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
第2课时 区域和区域差异 课程标准 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 1.了解东部季风区内南方、北方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学会从人地关系协调一致的角度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2.了解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路和方法。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阅读教材P9~P1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填写下列知识。 1.北方与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自然环境差异 要素 北方 南方 地形 平原和高原为主 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湖 结冰 不结冰 矿产 煤、石油、天然气 有色金属 3.人类活动差异 要素 北方 南方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23 耕地 旱地 水田 农作物 小麦、棉花、杂粮 稻谷、茶叶、蚕丝 水果 苹果、梨、桃、杏 柑橘、香蕉、荔枝、龙眼 民居建筑 平顶 屋顶坡度大 交通运输 铁路、公路 铁路、公路、内河运输 文化 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 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繁杂 工业 重工业为主 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1-1-8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据图分析: (1)图中在东部季风区内进一步划分次一级区域,是以什么要素作为标准划分的? (2)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 (1)主要按日平均气温≥10 ℃积温的多少划分;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积温1 400~3 200 ℃、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积温3 200~4 500 ℃、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和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大致以积温7 500 ℃等值线为界。 (2)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按照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之间的关系,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都大于年蒸发量,但年降水量不同,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400~800毫米。 2.读教材“图1-1-11自然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据图列表分析京塘高速公路和珠江航道所属的区域,影响因素和交通特点。 提示 京塘高速公路图 珠江航道图 所属地区 北方 南方 影响 因素 气候 降水少,气候相对干旱,河流少 降水多,雨季长,河流众多,水量大,汛期长 地形 平原为主 低山丘陵为主 交通特点 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网 除了公路、铁路运输外还利用天然河道进行内河航运 教材梳理2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阅读教材P12~P14“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填写下列知识。 23 1.范围 (1)东部地带:a辽、京、津、冀、鲁、苏、沪、浙、b闽、粤、c桂、琼。 (2)中部地带:内蒙古、d黑、e吉、f晋、豫、鄂、湘、g皖、h赣。 (3)西部地带:新、j甘(陇)、宁、青、i陕(秦)、藏、k川(蜀)、渝、贵、l云(滇)。 2.区域差异 东部经济地带 中、西部经济地带 区域位置 面向大海、交通便利,区内及区际联系便捷 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经济 发展 水平 东部>中部>西部,且差距还在扩大 速度 东部>中西部 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文化、经济、政治基础东部比中、西部深厚,改革开放东部早于中、西部 【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1-1-14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据图分析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 提示 三个经济地带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是增加的,增加最多的是东部经济地带。2005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东部最高、西部最低。 2.读教材“表1-1-2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据表分析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 提示 从表中可以读出,三个地带中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各地带的地区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只有东部基本上是在逐年增大,中部和西部都基本上是在减小。 [预习效果自测] 23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乙、丙两地之间山脉的地理意义是( ) A.中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B.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之间的分水岭 C.四川省与陕西省之间的分界线 D.春小麦与冬小麦之间的分界线 2.丁所在地形区的冬季气温与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比较( ) A.气温高,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 B.气温低,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C.气温高,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D.气温低,主要影响因素为洋流 解析 通过周围地理事物的判定可知,该山脉为我国的秦岭。丁所在的地形区是我国的四川盆地,北部为大巴山脉,使冬季风对四川盆地的影响较小,从而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要高。 答案 1.B 2.C 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图”,回答3~4题。 23 3.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 B.西部经济地带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 C.重庆市属东部经济地带 D.中部经济地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4.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 B.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 C.将大运输量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 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 解析 第3题,东部经济地带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级行政区,与东部季风区相差甚远;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级行政区,并非都是沿边省区;重庆市属于西部经济地带;三个经济地带中,中部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第4题,东部地带有资金和科技优势,中、西部有丰富的能源、矿产,因此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适宜在中、西部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也转移到中、西部的农牧业地区,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协调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发展。 答案 3.D 4.A 5.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我国________地区,该地区有我国重要的________平原、________平原和________平原。乙为我国________地区,该地区在开发早期不利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地区以________气候类型为主,其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如何? (3)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 23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相比) 甲地 乙地 解析 第(1)题,根据两地区图形轮廓判断甲、乙分别是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第(2)题,由于两地纬度位置的不同,导致两地气候不同。第(3)题,熟练掌握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土壤、耕地,人均耕地占有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答案 (1)东北 三江 松嫩 辽河 长江中下游 稠密的水系,土质粘重,开垦困难 (2)温带季风 时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空间: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见下表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相比) 甲地 黑土 旱地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乙地 水稻土 水田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探究点一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案例探究】 结合图示探究: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自然亚区:A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B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C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D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地貌单元:E云贵高原,F大兴安岭(山脉)。 (2)在图中适当位置,用粗线画出我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3)A→D陆地自然带的变化,其主导因素是热量。 (4)A地区的耕地以旱地为主,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23 (5)B、C、D三地区中,水运较为发达的是C、D,其主要原因是降水多,水系发达。 (6)窑洞主要分布在A、B、C、D四地区中的B地区,该地区人们的主食以面食为主;方言较多的是C、D地区,反映了该地区的区域环境特点是交通不便,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 提示 (1)东部季风区由北向南可以分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四个亚区。 (2)东部季风区最重要的一条地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3)A→D自然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热量条件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纬度地带性的变化规律。 (4)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东北地区除辽南外,其他地区的耕作制度都是一年一熟;A所在的松嫩平原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春小麦。 (5)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由于降水多,河湖广布,水运发达。 (6)我国的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上,在图中属于B所在的区域,该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冬小麦,人们的主食以面食为主;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地形相对崎岖,交通不便,历史上战乱较少,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方言较多。 【反思归纳】 1.区域差异类试题的3大解题流程 区域特征差异分析类题目以区域特征分析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多采用比较法。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 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 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1)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解题流程为 23 (2)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解题流程为 (3)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解题流程为 2.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3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3.人类活动因素差异分析 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几个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人类活动 差异形成的原因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即时巩固】 20世纪50年代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把其北方划为强制集中供暖区(如下图所示)。完成(1)~(2)题。 23 (1)“北方是冷,冷的是皮;南方是冷,冷的是骨”,影响这种体验差异最可能的因素是( ) A.气温 B.气压 C.湿度 D.阳光 (2)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强制集中供暖区,冬季供暖主要利用的能源是( ) A.石油 B.天然气 C.电 D.煤炭 解析 第(1)题,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最冷月气温小于0 ℃,南方大于0 ℃,区域气温、气压、阳光差异,直接影响的是表面皮肤,冬季北方湿度低,空气与皮肤热交换能力差,不会有骨冷的感觉;南方湿度高,空气与皮肤热交换能力强,身体热量散失快,感觉身体内外都冷,所以有骨冷的说法。第(2)题,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北方煤炭资源丰富,所以煤炭是冬季供暖主要利用的能源。 答案 (1)C (2)D 探究点二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案例探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拉开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 材料一 见图1。 材料二 见图2。 23 材料三 见图3。 材料四 见下表。 不同年份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地区比例(%)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东部地区 93.86 87.69 87.77 87.83 中部地区 3.87 9.25 9.38 9.17 西部地区 2.27 3.06 2.85 3.00 结合材料探究: (1)图2表明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多选)( ) A.自然条件优越 B.市场潜力大 C.矿产资源丰富 D.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 E.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2)图3表明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产业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反映出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地区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3)分析外商在东部投资的原因。 (4)中西部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吸引投资? 提示 (1)共同特征:①外商在中国投资增长速度变化大(波动性强);②1990~1992年增长(上升);③1994~1995年和1997~1999年减小(下降);④1992~1994年增长速度最快;⑤1998~1999年增长速度最慢 BDE (2)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第二产业) ①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或集中程度高;②东部高西部低(从东部向西部递减) (3)原因:①地理位置优越;②交通便利;③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多雨(气候条件优越);④经济发达,城市密集;⑤基础设施完善;⑥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⑦文化科技发达,人口素质高;⑧市场潜力大,居民消费水平高,购买力强;⑨经济腹地广;⑩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优惠政策多(政府管理比较高效)。 (4)对策:①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生态环境;④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⑤实施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⑥调整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 【反思归纳】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差异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区域 因素 东部经济地带 中西部经济地带 地形 地势低平,以丘陵、平原为主 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利 气候 基本上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寒区,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 自然资源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淡水资源短缺 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2)社会经济因素 区域 因素 东部经济地带 中西部经济地带 发展基础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较好,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 发展基础薄弱,20世纪30年代后才一度出现工业向西推移的趋势 23 产业结构 较优,第二、三产业远高于第一产业,工业化程度高,生产水平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交通运 输状况 交通发达 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差 城市化水平 高 低 科技、教育和文化水平 高 低 对外开放程度 高 低 【即时巩固】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下图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和“部分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从侧面反映出形成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形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2)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与三大自然区完全重合 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 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 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 解析 第(1)题,我国三大自然区域是指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3 由于气候(降水、气温)和地形差异,典型动物、传统民居都有所不同。第(2)题,从图示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可以判断西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与三大自然区不是完全重合;我国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地带。 答案 (1)B (2)D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说出东部季风区内南、北方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 2.说出东部季风区内南、北方在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 3.说出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 4.说出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形成的原因。 5.说出区域人类活动差异形成的原因。 对点练一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2017·清远高二检测)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 23 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 2.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解析 第1题,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地都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甲地不适宜种水稻,水运不发达,乙地冬季河流不结冰。第2题,甲地主要是旱涝盐碱危害,乙地植被覆盖率较高,位于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不是主要问题,乙地水资源充足,华北平原人口众多,耕地多,生态破坏不是主要问题;甲地主要是水资源短缺,乙地主要是酸雨危害严重。 答案 1.B 2.D 对点练二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2015·湖南学业水平考试)下图为2002年东、中、西部产业结构比较图。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东、中、西部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中部地带 B.西部地带以第一产业为主 C.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是西部地带 D.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是东部地带 4.水源是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缓解该地区缺水最有效的措施是( ) A.过度利用地下水 B.大面积种植水稻 C.发展节水农业 D.海水淡化 解析 第3题,对比东、中、西部地带三次产业结构不难看出,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西部地带;西部地带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是中部地带;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的是东部地带。第4题, 23 过度利用地下水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大面积种植水稻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发展节水农业可缓解缺水问题;西部距海远,不宜发展海水淡化。 答案 3.D 4.C (2017·桂林高二检测)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的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据此回答5~6题。 5.区域划分应依据一定的指标,以下是“新三大地带”划分指标的是( ) A.气候 B.地形 C.经济 D.植被 6.制约我国远西部地带发展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解析 第5题,“新三大地带”是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第6题,我国远西部地带地处西部、北部边疆,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匮乏,使经济发展缓慢。 答案 5.C 6.A 课后作业 基础冲A练 (2017·北京高二检测)2016年5月,兰州大学陈全功教授等人首次对中国南北分界线给出了定量、定位分析,将“线”还原成了宽度26.42千米~195.41千米的“带”。读图,完成1~3题。 23 1.关于中国南北分界带的地理意义,错误的叙述是( ) A.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 B.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 C.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 D.水田农业和旱作农业的分界 2.中国南北分界带西端,最接近我国( ) A.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区交界带 B.地势一、二级阶梯交界地带 C.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交界带 D.森林向温带荒漠过渡的地带 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内部( ) A.①区经度地带性差异较显著 B.②区纬度地带性差异较显著 C.③区垂直地带性差异较显著 D.地带性差异均以热量为主导 解析 第1题,南北分界带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而不是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是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第2题,从图示分析,该分界带西端最接近横断山区,属于地势一、二阶梯交界地带。第3题,①区为森林区,经度地带性差异较小;②区为温带荒漠、温带草原,纬度地带性差异较小;③区海拔高、纬度较低,垂直地带性差异较显著;只有纬度地带性差异以热量为主导。 答案 1.B 2.B 3.C 下图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和新三大经济带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新三大经济带中的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与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中的东部地带相比( ) ①增加了黑龙江省和吉林省 ②减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 ③增加了辽宁省 ④减少了福建省 A.①② B.③④ 23 C.①③ D.②④ 5.以下省区既属于西部地带,又属于远西部地带的是( ) ①新疆 ②内蒙古 ③云南 ④青海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4题,由图示信息可知,新三大经济地带中的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与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中的东部地带相比,增加了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减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5题,西部地带有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陕西、重庆、云南、贵州等;远西部地带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 答案 4.A 5.A 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 ①人才缺乏 ②交通落后 ③资源短缺 ④外商投资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下列措施中,可使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的是( ) A.加大铁路建设力度 B.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C.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D.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解析 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图表分析能力。图示反映的有科技人员(人才)、运输线路(交通)、外资三个指标。我国西部地区人才缺乏、交通不便、外商投资少,经济水平低,但资源丰富。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区域发展的条件。优惠的政策能够快速有效地吸引外资。 答案 6.C 7.B 8.(2017·铜川高二检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图甲)和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23 (1)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图乙中的A、B、C分别表示哪一个经济地带?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2)试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条件、资源状况、开放程度等方面比较图甲中甲、乙两省(区)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显著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越低,第二、三产业比重越高,因此图中A、B、C依次为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第(2)题,从其位置可知,甲省为新疆,深居内陆;地形以山地、盆地为主,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但水资源缺乏;该地对外开放晚,主要发展边境贸易。乙为广东省,该地位于东南部沿海;地形以平原、低山丘陵为主,气候湿润,植被茂密;能源资源缺乏,但水资源丰富;该地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与外界联系广泛密切。 答案 (1)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2)地理位置:甲在内陆,乙在沿海 自然环境:甲为山地、盆地地形,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乙为平原、低山丘陵,气候湿润,植被茂密。 资源状况:甲地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水源缺乏;乙地能源资源缺乏,水资源丰富。 开放程度:甲地开放晚,主要发展边境贸易;乙地是我国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与外界联系广泛密切。 能力达标练 23 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下图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读图回答1~2题。 1.以下四省区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是( ) A.广东 B.江苏 C.江西 D.云南 2.与我国南方大多数地区相比,甲地农业生产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生长期光照时间短 B.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C.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D.春播期间旱情严重 解析 直接读图即可判读出广东农业生产潜力最大;农业生产潜力与光热、水条件有关,甲纬度位置较高,所以热量条件较差。 答案 1.A 2.C 读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比较图(2017年),完成3~4题。 3.东、中、西部和甲、乙、丙的正确对应是( ) A.东部—甲 B.中部—乙 C.西部—丙 D.西部—甲 4.图中信息反映出( ) A.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高速公路里程长 B.东、中、西部地区之间高速公路发展梯级差异明显 C.我国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运输效率最高 D.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异 23 解析 第3题,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甲、乙、丙分别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第4题,东部地区虽然高速公路里程最长,但人口稠密,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并不长;东部和中部高速公路发展差距不是很明显,和西部差距较大;运输效率决定于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和高速公路状况;东部地区高速公路路网完备,路面等级高,交通运输水平和运输效率最高;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高速公路运输需求较少。 答案 3.C 4.C (2017·福建厦门二中测试)城市首位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读我国各地区城市首位度统计表,回答5~6题。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平均值 广东 平均值 湖北 平均值 青海 1984年 2.33 5.22 2.51 7.62 4.96 10.26 1997年 1.99 3.85 2.32 5.88 4.17 8.39 5.中西部地区城市首位度过高主要是因为( ) A.中西部自然条件差,自然资源在首位城市分布集中 B.土地面积大,城市数量多,发展快 C.区域经济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 D.政策优惠,集中发展首位城市 6.造成从1984年到1997年的13年间,广东的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③逆城市化现象的推动 ④产业转移导致大量人口和资产外迁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解析 第5题,城市首位度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根据城市首位度的含义可知,城市首位度大,说明城市规模大,城市发展不合理。中西部地区城市首位度过高,说明因区域经济落后,片面发展首位城市,大城市的规模过于庞大,其他城市发展缓慢,城市体系不完善,C项正确。第6题,改革开放后,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及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使该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趋于分散, 23 最大的城市广州与第二大城市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城市化体系逐渐完善,故选B项。 答案 5.C 6.B 7.(2017·赤峰高二检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南北方资源分布比较表。 地区资源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耕地面积 64% 36% 矿产资源 59% 41% 水资源 19% 81% 材料二 我国各省区资源条件评价示意图和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 (1)我国耕地面积北方大于南方,而单产却低于南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商品粮的基地,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原因可能是什么? (3)B、C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农业生产潜力差异却很大,比较二者生产潜力大小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D地种植业优势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E地区是我国沼泽面积最大的地区,分析其自然原因。 解析 第(1)题,水热状况是影响一地农业单产的主要自然条件,虽然我国北方耕地面积大于南方,但因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降水较少,单产不如南方地区。第(2)题,A地区为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其水热资源非常丰富,农业生产潜力高,但因人口密集,随着经济的发展 23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耕地面积大幅减少。随着地价的上升,市场的扩大,人们农业生产转向集约化、单位经济效益更好的城郊农业的发展,比如蔬菜、花卉、乳畜产品的生产上。第(3)题,B地区主要发展的是河谷产业,C则发展的是高寒牧业。第(4)题,D地位于新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优势在于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夏季光照充足,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不利的自然条件: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加上河流短小,水量不足;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的荒漠化越来越严重。第(5)题,沼泽形成可从气候(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下垫面(有冻土层,不易下渗)、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再加上特殊的凌汛现象(阻碍水体流动)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南方水热资源优于北方,熟制与耕地类型都有不同。 (2)A地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粮食生产成本提高;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 (3)B地生产潜力大于C地。B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C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B地海拔较C地低,热量条件较好;B地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C地多;B地位于雅鲁藏布江沿岸,灌溉水源充足。 (4)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水源不足 土地荒漠化 (5)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多年冻土,下渗困难;纬度高,蒸发少;河流汇聚,有凌汛。 2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