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系列: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鲁教版江苏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系列: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鲁教版江苏版)

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某地理环境要素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频度低,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 ‎2.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温馨提示 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举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深度思考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功能是否等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 提示 否。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深度思考2】 在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 上游引水过度,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下游植被缺水死亡,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发生;或下游湖泊因注入水源减少而萎缩,周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图所示:‎ ‎(2018·开封一模)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误。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1)A (2)D 地理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植物→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气候,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气候,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考法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2016·江苏地理,22)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双选)‎ 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所致,与地球内能的释放关联较少;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较少,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与大气增温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 AC 考法二 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气候与生物的关系 ‎2.[2016·课标Ⅰ,37(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解析 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生活都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源,在堪察加半岛上,空间狭小,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漫长都不利于植被的生长。食物来源不足,限制了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数量。‎ 答案 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2017·天津文综,13(4),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矿泉水生产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6分)‎ 解析 本题通过矿泉水企业的发展,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中矿泉水源地主要来自河流的上游水源,若无限制地扩大生产,可能会直接破坏水资源,减少河流流量,降低地下水位,且会减少湿地面积,破坏植被等。‎ 答案 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 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考法一 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 ‎1.(2016·上海地理,22)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 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月份 降水量(mm)‎ 平均风速(m/s)‎ 日照时数(h)‎ 东方 海口 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11‎ ‎26.5‎ ‎81.3‎ ‎159.6‎ ‎4.6‎ ‎2.6‎ ‎2.7‎ ‎202.2‎ ‎144.8‎ ‎121.1‎ ‎12‎ ‎13.9‎ ‎34.9‎ ‎68.2‎ ‎4.5‎ ‎2.4‎ ‎2.5‎ ‎187.0‎ ‎131.3‎ ‎112.2‎ ‎1‎ ‎7.6‎ ‎19.5‎ ‎31.4‎ ‎4.2‎ ‎2.5‎ ‎2.4‎ ‎179.2‎ ‎109.1‎ ‎116.3‎ ‎2‎ ‎14.2‎ ‎35.0‎ ‎43.5‎ ‎4.1‎ ‎2.6‎ ‎2.6‎ ‎147.6‎ ‎98.7‎ ‎101.6‎ ‎3‎ ‎17.4‎ ‎50.6‎ ‎47.5‎ ‎3.9‎ ‎2.8‎ ‎2.9‎ ‎185.3‎ ‎137.3‎ ‎150.3‎ ‎4‎ ‎30.0‎ ‎100.2‎ ‎125.4‎ ‎4.1‎ ‎2.7‎ ‎2.9‎ ‎213.9‎ ‎167.9‎ ‎181.4‎ 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 解析 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海南岛旱季时是冬半年,风速大,晴天多,加上纬度低,日照时数长,导致蒸发量大,水分消耗大;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答案 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其他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考法二 自然环境统一演化过程 ‎2.(2014·江苏地理,14)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下题。‎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解析 该地位于10°N~15°N之间,地处热带,岛上植物特点反映了该岛降水少、蒸发旺盛,高温干燥,故D项正确。温暖湿润地区植被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项错误。温和干燥多为中纬度大陆内部气候特征,B项错误。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特征,C项错误。‎ 答案 D ‎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 ‎ 该类型问题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这一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答题思路是先确定自然地理要素是什么,其次是该要素对其他要素有什么影响,及什么要素对该要素有什么影响。‎ ‎ [典 题 示 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中阴影区过度灌溉对河流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12分)‎ ‎[尝试自解]                                     ‎ ‎                                    ‎ ‎[样卷评析]‎ 样卷展示 得分:9分 样卷剖析 失分原因:未能答出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内容。扣3分。‎ 对“影响”给出的答案较完善。‎ 标准答案 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3分)过度灌溉导致下游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量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营养物质减少,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强,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游生态系统破坏。(任答三点,每点3分)‎ ‎[答 题 模 板]‎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 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角度二 以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2.地理环境整体性答题术语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答题术语 涉及事物与问题 答题要素与思路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土壤 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牵一发而动全身 明确主导要素的变化 由某一个要素的变化分析其他要素的变化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从地理位置入手,联系气候、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要素特征,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解释地理现象或成因方面的运用 例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要从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方面分析;利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桂林山水的成因,要结合气候(降水)、水、岩石、生物等方面分析 分析推测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应 用 体 验]‎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 ‎(1)分析图示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 ‎(2)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人们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分析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 解析 第(1)题,辽河三角洲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首先从该处的地理位置去分析,临海,容易引发海水入侵;其次从该处的气候类型去分析,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季节,引发盐类物质向土壤表层集聚;最后从河流位置去分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地下水位较高,引发盐类物质在地表集聚。第(2)题,放火“炼塘”,使地表温度升高,加大蒸发量,可能导致湿地面积减小,地下水量减小;放火“炼塘”,降低植被覆盖率,使部分动物失去栖息地;放火“炼塘”,秸秆无法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降低。‎ 答案 (1)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地处暖温带,蒸发量大;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发海水入侵。‎ ‎(2)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对地下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对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题4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经典高考题)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2.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解析 第1题,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由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曲线Ⅰ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降低,应代表降水;曲线Ⅱ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升高,应代表蒸发。第2题,风化壳的发育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图中风化壳厚度甲大于丁主要是因为甲地降水量大,温度低,蒸发微弱,空气潮湿;乙大于丙是因为乙地降水量大,气温高,植被茂盛;刚果盆地位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位于苔原带,由图可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总体上要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属于热带荒漠带,恒河平原属于热带森林带,由图可知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要小于恒河平原。‎ 答案 1.B 2.C ‎(2018·徐州期初测试)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各要素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可变性 D.层次性 ‎4.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③—地处西北内陆的新疆绿洲的形成 B.⑦—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C.⑥—我国南方“高山青,涧水蓝”的景观 D.⑧—我国南方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五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4题,我国西北内陆的新疆绿洲的形成主要体现了水文对植被的影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体现了气候对植被的影响;“高山青,涧水蓝”体现了气候对植被和水文的影响;我国南方土壤有机质含量少体现了气候等对土壤的影响。‎ 答案 3.B 4.A 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4万多公顷盐碱地。读图回答5~6题。‎ ‎5.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水分蒸发 ②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 ③实现自流引水 ④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 如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关于此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 B.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 C.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D.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解析 第5题,由题意和图示可知,龙首渠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是利用地势实现自流,采用井渠施工法便于分段施工,从而降低工程难度。第6题,人类活动使植被减少,从而导致气候异常、流水侵蚀加强,使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 5.D 6.C ‎(2018·河南洛阳第一次统一考试)菲律宾的保和岛中部有一大片石灰岩小丘,每逢旱季末期,小丘上的草干枯后变为咖啡色,酷似一大堆巧克力,因此得名巧克力山。读保和岛简图,回答7~8题。‎ ‎7.观赏咖啡色巧克力山的最佳时间是(  )‎ A.1月 B.5月 C.7月 D.10月 ‎8.巧克力山高度在40米到120米之间,山下树木苍翠,山上却是乱草覆盖。造成山上山下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石灰岩地貌,土层薄 B.山坡陡峻,水源难以保持 C.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D.山体海拔高,热量条件差 解析 第7题,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菲律宾保和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11月到翌年5月为旱季,6月至10月为雨季。因此观赏的最佳时间为5月份。第8题,由材料可知,巧克力山岩石为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山上岩石容易遭受流水侵蚀,土层薄,树木难以生长,出现了乱草覆盖的景象;而山下岩石受流水侵蚀的作用小,树木苍翠。‎ 答案 7.B 8.A ‎(2017·盐城模拟)下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洋面温度距平分布示意图(2015年11月)。读图完成9~10题。‎ ‎9.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中洋流势力增强的是(  )‎ A.a B.b C.c D.d ‎10.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对各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秘鲁渔业丰收 B.中国气象灾害增加 C.秘鲁沿海地区降水增加 D.东南亚森林火灾形势严峻 解析 第9题,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中赤道逆流c势力增强。第10题,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赤道暖流b减弱,秘鲁寒流减弱,秘鲁海域饵料减少,鱼类大量死亡,秘鲁沿海地区降水增加,中国气象灾害增加,东南亚干旱增加,森林火灾形势严峻。‎ 答案 9.C 10.A ‎(2018·山东济南调研)倡导低碳生活和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下图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12.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的后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增雨主要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解析 第1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①—②—③表示碳在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之间循环的过程;④环节为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碳,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可以减少碳排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⑤环节表示碳在水圈和大气圈中转换,⑤环节循环速度加快,可以加快碳排放的速度;⑥环节表示人类从岩石圈获取化石燃料,在人类的作用下,可以加速岩石圈物质循环。第12题,人工增雨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格局;建设水电站后可以加强对水资源的调蓄作用,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火电站会燃烧更多的化石燃料,释放更多的CO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从而淹没沿海低地;北京冬季燃煤取暖主要是导致大气污染。‎ 答案 11.B 12.C ‎(2017·无锡一模)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13~14题。‎ ‎13.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1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生物多样性减少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解析 第13题,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所以具有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才有冻土和冰川,①对应气温低。②对应空气稀薄,所以③‎ 对应太阳辐射强。第14题,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A相符。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B相符。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应是较薄,C不相符,选C。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D相符。‎ 答案 13.B 14.C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漏选、错选皆不得分)‎ ‎(2018·江苏无锡上学期期中)下图为东亚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该国气候、地形、植被、河流等要素之间的整体性表现在(  )‎ A.以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B.河流水量充足,山地水土流失明显 C.地形坡度大,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D.地形条件复杂,导致森林茂密且种类单一 ‎16.某科考队赴该国实地科考,发现该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的北界纬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主要是(  )‎ A.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B.受沿岸暖流的影响 C.受山地地形的影响 D.受多火山、地震地质条件的影响 解析 第1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为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大,但夏季较为集中,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河流水量较大,山地地势起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地形坡度大,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地形条件复杂,导致森林茂密且种类繁多。第16题,该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的北界纬度明显高于同一大陆其他国家,是非地带性的表现,其可能原因是该国受沿岸暖流的影响,气温较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气候分布北界纬度较高。‎ 答案 15.AC 16.AB 甲、乙两幅图分别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期观测的降水前后48小时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与甲图相比,乙图(  )‎ ‎①径流量峰值较大 ②含沙量变化较大 ③径流量变化较小 ④含沙量较小 A.① B.② C.③ D.④‎ ‎18.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森林面积增加 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7题,读图可知,与甲图相比,乙图径流量峰值较小,含沙量变化较小,径流量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C、D项正确。第18题,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本世纪初期,在降水强度略强的条件下,该河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河流含沙量减少,说明流域内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提高,减淤能力提高,调节径流能力提高。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水库具有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因此,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植被覆盖率提高,还有可能是修建或扩建了水库,B、C项正确。‎ 答案 17.CD 18.BC 三、综合题(共24分)‎ ‎19.(2018·泰州期中测试)下面为某大洲部分自然带分布图以及45°S附近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是什么自然带?(4分)‎ ‎(2)请说明丙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2分)‎ ‎(3)在甲、丁两处山地东侧,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4)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该地区45°S附近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4分)‎ 解析 ‎ 第(1)题,根据纬度和轮廓可以确定该地为南美洲,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即可。第(2)、(3)题,原因主要从地形和洋流等方面分析。第(4)题,按地形变化→气候变化→自然景观变化的思路分析即可。‎ 答案 (1)甲: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丙:热带荒漠带。丁:热带草原带。‎ ‎(2)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带向低纬延伸。‎ ‎(3)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不同。纬度位置。‎ ‎(4)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东侧降水减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植被逐渐演化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属于大陆性气候,该国中东部地区形成了许多沙漠和盐沼。盐沼是指含有大量盐分的湿地,位于中北部的卡维尔盐沼,多泥沼洼地,荒无人烟,面积达77 000平方千米。据美国宇航局一颗人造卫星记录,地球上地表温度最高的地方是伊朗卢特荒漠,气温高达71 ℃,这是有记录的最高地球表面温度,这里的地表被黑色的火山熔岩覆盖。‎ 材料二 下图为伊朗区域图。‎ ‎(1)简述该国的地形特点。(2分)‎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卡维尔盐沼的成因。(2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地球表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卢特荒漠的原因。(2分)‎ ‎(4)伊朗的波斯湾沿岸缺少优良大型的港口,结合材料试从自然条件分析其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该国西部和北部地区海拔达1 000米,等高线较密,说明地形起伏大,为山地,地势较高。中东部海拔为500~1‎ ‎ 000米,顶部平坦,为高原,面积广大,地势相对较低。沿海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为平原地形,分布狭窄。第(2)题,等高线分布特征显示,此处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形阻挡海洋水汽进入,气候干旱;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表多盐分析出;河流较少,且多为内流河,并在中东部低洼处汇集;盐分随河流源源不断汇入低洼地。同时,泥沼洼地,地表水下渗弱。第(3)题,可从纬度、气候、地形等方面思考。纬度因素:该地地处亚热带,纬度较低,气温高。气候因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影响,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下垫面因素:该地地表被黑色的火山熔岩覆盖,升温快。地形:由于西面、北面为山脉,卢特荒漠位于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卢特荒漠位于谷地,夜间谷地容易形成逆温,热量不易扩散。第(4)题,水域条件:海岸线较平直,少优良避风港湾。陆域条件:沿海地区等高线较密,坡度较大,200米以下滨海平原的面积小;气候干旱,人口少,从而导致沿海地区缺少大城市,经济腹地小。‎ 答案 (1)以高原、山地为主,沿海有狭窄平原;中东部地势较低(地势南、西、北较高)。‎ ‎(2)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山脉阻挡水汽深入,气候干旱;多内流河,在低洼处汇集;盐分随河流汇入低洼地,不断积累;泥沼洼地,地表水难下渗;蒸发量大,容易形成盐沼。‎ ‎(3)纬度较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晴天多,降水稀少,太阳辐射强;地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显著);谷地容易形成逆温,热量不易扩散;地表被黑色的火山熔岩覆盖,容易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快。‎ ‎(4)海岸线较平直,缺少优良港湾;平原狭小,不利于港口建设;大部分地区为干旱气候,人口少,缺少大城市,经济腹地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