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城市与城市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九 城市与城市化

专题九 城市与城市化 2010 ~ 2019 年高考全国卷考情 一览表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考点 4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 .(2019· 北京 ,8,4 分 , 难度 ★★ ) 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 , 该图体现 (   D   ) A . 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 B. 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 C. 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 D. 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 保护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据图可知 , 两种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没有呈现交错状况 ,A 选项错误 ; 据图可知两条线段的倾斜状况差异大 , 说明两种用地类型的地租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变化率差异大 ,B 选项错误 ; 将图中商业用地地租水平线延伸 ( 如下图所示 ) 可以看出 ,Q 地商业活动付租能力高于农业活动 , 若没有政策保护 , 在自由市场条件下竞争 , 该地应该被征用为商业用地 , 同时看出商业用地没有向郊区持续扩展 , 因此 C 选项错误 ,D 选项正确。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2 .(2019· 天津 ,8,4 分 , 难度 ★★ ) 读 W 市主城区 2004 年与 2016 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 ( 如下图 ),2016 年与 2004 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 , 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   B   ) A. 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 , 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 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 , 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 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 , 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 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 , 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首先要通过选项中的描述 , 确定对应图中的区域。第一组图分别是 2004 年和 2016 年工业用地情况图 , 第二组图分别是 2004 年和 2016 年居住用地情况图。从第一组图中看 , 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 , 甲河以南的区域 , 工业用地比重略微增加 , 反映的是工业功能变强 ,A 项错误 ; 从第二组图中看 , 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 , 甲河以北的区域 , 居住用地的比重明显增加 , 反映的是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B 项正确 ; 从第一组图中看 , 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 , 工业用地比重明显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 , 中部没有明显变化 , 所以也就不存在新建工厂集中在中部的情况 ,C 项错误 ; 从第二组图中看 , 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 , 居住用地的比重皆有增加 , 故新增住宅并无在乙河沿岸集中扩大的情况 ,D 项错误。故选 B 项。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3 .(2018· 海南 ,4~5,6 分 , 难度 ★ ) 某单中心城市 , 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 , 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 , 交通拥堵 , 人居环境较差。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 (P) 变化。据此完成第 (1)~(2) 题 。 (1) 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 , 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 , 甲地宜增建 (   A   ) A. 公园 B. 工业园区 C . 住宅 D. 物流园区 (2) 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   D   ) A. 仓储用地 B. 公共绿地 C . 工业用地 D. 居住用地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甲地距离城市中心较近 , 但是地价较低 , 因此在该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 , 甲地宜增建公园 ,A 为正确选项 ; 而一般工业园区 (B) 和物流园区 (D) 会远离城市中心 , 住宅 (C) 地价较高 , 排除了 B 、 C 、 D 选项。第 (2) 题 ,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地距离城市中心较近 , 且地价相对较高 , 再加上上题甲地为公园 , 排除 B 选项公共绿地 ; 与居住用地相比 , 一般仓储用地和工业用地远离城市中心 , 因此 D 居住用地为正确选项。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4 .(2018· 北京 ,10~11,8 分 , 难度 ★★ ) 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 , 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下图 , 完成第 (1)~(2) 题。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该城市 (   A   ) A. Ⅰ 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 Ⅱ 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 Ⅲ 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 Ⅳ 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2) 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 , 最可能的原因是 (   D   ) A. 建设民俗博物馆 B. 划定耕地保护区 C. 增加种植业投入 D. 扩大卫星城 规模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据图可知 , Ⅰ 区位于市中心附近 , 土地利用强度最高 , 接近饱和 , 可能为商业区 , 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A 项正确 ; Ⅱ 区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减小 , 但仍然属于城区或城郊过渡区 , 不适合建立垃圾填埋场 ,B 项错误 ; Ⅲ 区距市中心较远且土地利用强度较低 , 商业网点密度应该较低 ,C 项错误 ; Ⅳ 区距离市中心最远 , 土地利用强度较低 , 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最低 ,D 项错误。第 (2) 题 , 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不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在较大的区域内增大 ,A 项错误 ; 划定耕地保护区和增加种植业投入不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增大 , 因此 B 、 C 两项错误 ; 该区域位于主要城市周边 , 土地利用强度较低说明是郊区或乡村 , 扩大卫星城规模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 图中甲处土地利用强度提高了 8% 左右 ), 故 D 项正确。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5 .(2018· 天津 ,10~11,8 分 , 难度 ★★ ) 读图文材料 , 完成第 (1)~(2) 题 。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2016 年四城市基本情况 统计表 (1) 依据图表信息 , 对四城市地域文化的正确推断是 (   C   ) A. 东京众多的星级餐厅 , 是构成该市地域文化的主体 B. 巴黎地域文化的标志是美术馆、电影院屏幕总量最多 C. 纽约人喜爱观赏戏剧 , 是该市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 D. 伦敦地域文化特色突出 , 体现为外籍学生、博物馆多 (2) 四城市相比 , 经济功能比文化功能突出的一组城市是 (   A   ) A. 东京、纽约 B. 纽约、 伦敦 C . 东京、巴黎 D. 巴黎、伦敦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东京星级餐厅众多 , 但星级餐厅体现的是经济功能 ,A 项错误。巴黎的地域文化标志是丰富的文化遗产 , 电影院屏幕数量不是地域文化的标志 ,B 项错误。纽约的剧院数量众多 , 体现了纽约人喜爱观赏戏剧的文化特征 ,C 项正确。伦敦地域文化丰富多彩 , 但外籍学生数量不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 ,D 项错误。第 (2) 题 , 根据统计图和表格数据信息显示的文化服务设施、星级餐厅数量、城市人口、城市面积的信息 , 尤其是经济总量数值 , 经济职能最突出的是东京和纽约。故选 A 项。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6 .(2017· 全国 Ⅲ ,4~6,12 分 , 难度 ★★ )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 , 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第 (1)~(3) 题。 调动运用知识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B   ) A. 站点的用地面积 B. 周边的人流量 C. 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 周边的环境质量 (2) 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 , 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   ) A. 中心商务区 B. 森林公园 C. 大型住宅区 D. 产业园区 (3) 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C   ) A. 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 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 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 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站点的区位因素。地铁是客运的一种方式 , 其站点等级高低取决于客运量 , 与周边地区的人流量有直接关系 , 与用地面积、信息化水平、环境质量关系不大。第 (2) 题 , 考查城市功能区。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地铁站点密集、服务等级高 , 客运量非常大 , 同时甲、乙、丙站点沿线与内环线相交 , 交通便利 , 靠近城市几何中心 , 是城市的核心区域 , 应为中心商务区。第 (3) 题 , 考查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中显示有多个地铁一级站点 , 是其所在区域的中心。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多个核心 , 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就会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7 .(2016· 海南 ,10~12,9 分 , 难度 ★ ) 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 , 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 , 计算公式为 : 职住比 = 就业岗位数量 / 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 2015 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 , 据此完成第 (1)~(3) 题。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相比较而言 , 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C   ) A. 二环与三环之间 B. 三环与四环之间 C. 四环与五环之间 D. 五环与六环之间 (2)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 , 导致就业人群的 (   B   ) A. 平均居住成本 上升 B . 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 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 . 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3) 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 , 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A   ) ① 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 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 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 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 , 职住比最为平衡 , 也就是职住比在 1.00 附近。细读图例 , 北京职住比平衡的区域在图中 0.95~1.00 和 1.00~1.15, 而 0.95 更接近 1, 所以职住比更平衡 , 即四环与五环之间。故选 C 项。第 (2) 题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北京经济飞速发展 , 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 , 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 , 形成典型商业区。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 , 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 , 然后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 , 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 , 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 , 故选 B 项。第 (3) 题 , 分析可知 , 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 , 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 , 人口居住在外围 , 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 带来比如交通拥挤等问题。所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 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 , 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 , 缓解交通拥挤等。故选 A 项。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城市化 不同阶段特点、出现问题及发展趋势和地区差异 : 初期阶段 , 城市化水平低 , 发展较慢 , 功能区混杂分布 , 当前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中期阶段 ,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 , 城市化进程较快 , 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 郊区和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部分产业和人口迁往郊区 , 出现郊区城市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 , 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处于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 城市化水平高 , 城市化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 城市中心问题突出 , 人口不断外迁至更远的郊区和乡村地区 ,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处于此阶段。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8 .(2016· 江苏 ,13~14,4 分 , 难度 ★★ )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迁移应用能力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上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   A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沿甲 — 乙方向 , 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   C   )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根据图中的图例可知 , ① 分布面积最大 , 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 可以判断为住宅区。第 (2) 题 , 从气温曲线看 , 从甲到乙首先经过了山脉 , 气温应明显降低 ; 从地租曲线看 , 该线经过两次城区 , 所以应有两个曲线峰值 , 靠近乙一侧 , 经过商业区 , 应该为该曲线上的最高地租。故 C 选项最符合题意。本题考查了剖面图的判读方法 , 注意判读 : 起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终点的五点判读法。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9 .(2015· 天津 ,6~7,8 分 , 难度 ★ ) 图 1 、图 2 分别表示 H 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 15 年间的变化。读图完成第 (1)~(2) 题。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结合图 1 中信息推断 , 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 (   B   ) A. 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B. 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C. 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D. 东部人口增长较慢 (2) 结合图 2 中信息推断 , 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D   ) A. 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 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 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 中部、南部路网密度 增大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从图示中人口密度的图例分析 , 该市东部人口密度增加较大 , 人口增加较快 ; 增加数量的多少还取决于面积的大小 , 所以不能判断各方向人口增加数量的多少 ; 而全市的人口密度增加。第 (2) 题 , 城区面积扩大 , 使商业区分布更加分散 ; 新工业区分布分散 , 没有向老工业区集聚 ; 城区没有扩展到滨湖地区周围 ; 而中部、南部道路增多 , 路网密度增大。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0 .(2015· 山东 ,4,4 分 , 难度 ★ ) 近年来 , 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 , 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 , 产生了 “ 钟摆 ” 交通现象。为缓解北京市的 “ 钟摆 ” 交通现象 , 可以 (   D   ) A. 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 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 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 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解析 由题中材料 “ 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 ” 可知 ,“ 钟摆 ” 交通拥堵是上班族造成的 , 故解决的主要措施是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1 .(2015· 四川 ,5~6,8 分 , 难度 ★★ ) 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 0:00 时和 10:00 时的人口集聚状况 , 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完成第 (1)~(2) 题。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按城市功能分区 , 甲地带应为 (   C   ) A. 行政区 B. 商务区 C. 住宅区 D. 工业区 (2) 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 , 该城市位于 (   B   ) A. 丘陵地区 B . 平原地区 C. 山地地区 D . 沟谷地区 解析 第 (1) 题 , 在工作日中 0:00 时为绝大多数人休息的时间 ,10:00 时为工作时间。通过两幅图的比较可以看出 , 甲地带在 0:00 时人口分布较为密集 , 而在 10:00 时变得较为稀疏 , 说明甲地带的功能以居民休息为主 , 应该为住宅区 , 故 C 项正确。第 (2) 题 , 由图中可以看出 , 城市交通线的疏密程度向各个方向大致相同 , 城市向各方向的伸展也大致均一 , 城市各功能区大致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 说明该城市的形态受地形制约较小 , 应位于平原地区 , 故 B 项正确。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2 .(2014· 山东 ,3~4,8 分 , 难度 ★★ ) 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 , 各城区分散布局。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调动运用知识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B   ) A. 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 .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 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 . 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2) 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 , 应分别安排在 (   A   ) A. ① 处和 ③ 处 B . ① 处和 ④ 处 C. ② 处和 ③ 处 D . ② 处和 ④ 处 解析 第 (1) 题 , 组团式城市布局受地形、河流等因素的影响 , 图中城区布局较为分散 , 延长了居民的出行距离 , 不利于各城区之间的联系 , 基础设施投资大。图中各城区间有林地分布 , 林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故选 B 项。第 (2) 题 , 物流园区要求布局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地区 , ① 处邻近高速公路出入口 , 紧靠公路 , 且位于城区附近 ; 化工园区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 应布局在城区外缘的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和河流下游 , ③ 处符合上述条件。故选 A 项。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3 .(2014· 四川 ,9~10,8 分 , 难度 ★★ ) 下图是某城市 1990 年和 2010 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 (1) 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 ,2010 年较 1990 年增长最大的是 (   D   ) A.2 千米附近 B.4 千米附近 C.8 千米附近 D.10 千米附近 (2) 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 , 图 中 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D   ) A. 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 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 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综合思维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即人口密度 , 结合选项中四个位置 , 分别读出它们在 1990 年和 2010 年的人口密度数值 , 算出两者的数值差即可判断。 2 千米和 4 千米附近变化值为负值 , 所以排除 A 、 B 两项 ; 比较 8 千米与 10 千米附近的数值可知 ,10 千米附近人口密度增长最大。故选 D 项。第 (2) 题 , 图示人口密度的变化说明该城市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 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 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下降 , 它反映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4 .(2014· 上海 ,25~27,6 分 , 难度 ★★ ) 我国北方某大城市自 1982 年以来 , 人口大幅度增加 , 下表为该城市各圈人口密度、面积等数据。读表 , 完成第 (1)~(3) 题。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2010 年 , 该市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是 (   C   ) A. 内圈 B . 第二圈 C. 第三圈 D. 第四圈 (2) 从城市功能分区的角度分析 , 内圈的人口密度变化不大 , 这可能影响内圈的 (   A   ) A. 商业与金融业的发展 B. 高等院校校区的扩建 C.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 D. 工业部门的转型升级 (3) 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角度分析 , 第四圈人口密度增长的主要动因是 (   C   ) A. 农业发展 B. 服务业发展 C. 工业发展 D. 旅游业发展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据表中 2010 年人口密度和各圈层的面积信息可计算出 , 内圈人数是 113×20 416=2 307 008 人 , 同理 , 第二圈是 4 315 261 人 , 第三圈是 4 744 110 人 , 第四圈是 2 843 415 人。对比计算结果可知 , 人口最多的是第三圈。故 C 项正确。第 (2) 题 , 城市内圈交通通达度高 , 人口流量大 , 适合发展商业活动 , 内圈人口密度变化较小 , 说明人口数量稳定 , 不利于商业区商业活动的开展 , 故 A 项正确 ; 高等院校一般不布局在市中心区 , 且校区扩建不受人口密度影响 , 故 B 项错误 ;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环境优美的郊区 , 不会集中分布在市中心区 , 故 C 项错误 ; 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 , 内圈人口状况不会影响其转型升级 , 故 D 项错误。第 (3) 题 , 城市的第四圈远离市中心 , 但仍然是城市建设用地 , 不属于农业用地 , 故 A 项错误 ; 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商业区 , 即第一圈层 , 故 B 项错误 ; 随着工业区向城市郊区迁移 , 在工业区就业的人口也会向外围迁移 , 导致第四圈人口密度增长 , 故 C 项正确 ; 旅游业的发展会使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 定居人口不会出现如表格中的增长幅度 , 故 D 项错误。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5 .(2013· 山东 ,7~8,8 分 , 难度 ★ ) 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完成第 (1)~(2) 题。 (1) 图中 ① 、 ② 、 ③ 代表的依次是 (   D   ) A. 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 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 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 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2) 该城市 (   C   ) A. 老城区地租最高 B. 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 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 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① 类土地利用分布于城市北部、东北部的轨道交通线附近 , 地处河流上游 , 上风向 ( 西侧 ) 基本无污染源 , 环境优越 , 加之交通便利 , 应为别墅区 ; ③ 类用地分布于城市南部、东北和东南靠近铁路沿线的郊区 , 地处主导风向下风向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 , 地价较低 , 便利的对外交通有利于原料和产品运输 , 因此应为工业区 ; ② 类土地分布于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 , 设置绿地可以减少污染 , 改善环境。第 (2) 题 , 老城区分布在河流沿岸 , 而目前该市沿铁路和电车轨道扩展 , 说明城市空间形态受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影响。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6 .(2013· 上海 ,21~22,4 分 , 难度 ★ )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 图中字母代表的是不同的功能区 , 一条河流穿过该市区 ( 图中没有画出河流 , 需根据等高线判断大致流向 ) 。读图完成第 (1)~(2) 题 。 (1) 若在该河开发漂流旅游项目 , 那么漂流的出发地应设在 (   A   ) A.a 区 B.d 区 C.e 区 D.g 区 (2) 若该市包含下列功能区且布局合理 , 则 g 区最有可能的是 (   C   ) A. 住宅区 B. 文化区 C. 工业区 D. 中央商务区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 可以判断该河流流向右上方 , 漂流应顺着河流流向从上往下 , 故出发地应设在 a 区。第 (2) 题 , 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 , 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 g 区位于流经城区河流的下游 , 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 故最有可能是工业区。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7 .(2012· 海南 ,11~13,9 分 , 难度 ★ ) 图 a 是 2005 年某城市新区规划图。针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2010 年对原规划进行了修编 ( 图 b) 。该城市盛行西北风。据此完成第 (1)~(3) 题。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按主导职能 , 该新区规划为 (   D   ) A. 居住区 B. 文化区 C . 政务区 D. 工业区 (2) 在图 b 中的 M 处适宜修建 (   C   ) A. 自来水厂 B. 垃圾焚烧 厂 C . 污水处理厂 D. 热电厂 (3) 据图文资料推测 , 该新区规划实施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C   ) A. 交通拥堵 B . 环境破坏严重 C. 公共服务配套不足 D. 工业用地不足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根据两图可知 , 两个时期的城市新区规划图中工业用地数量和比例均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所以本小题的正确答案是 D 项。 A 、 B 、 C 三项错误。第 (2) 题 , 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可知 ,M 地处河流的下游 , 而自来水厂应建设在河流的上游 , 故可排除 A 项。根据题中材料可知该城市盛行西北风 ,M 地处城市的上风向 , 垃圾焚烧厂和热电厂不宜建在城市上风向 , 故可排除 B 项和 D 项。污水处理厂适宜建设在河流的下游。第 (3) 题 , 通过对比阅读两图可知 ,2010 年城市规划方案与 2005 年城市规划方案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2010 年方案中公共设施用地总量和比例大幅增加 , 居住用地总量和比例增幅也较大。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可知 , 这两类用地的主要功能是公共服务配套。由此可判断该新区规划修编的原因就是为了增加公共服务配套 , 因而可推测该新区规划实施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配套不足。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8 .(2012· 天津 ,4~5,8 分 , 难度 ★ ) 高雄矿产资源匮乏 , 工业部门主要有石化、炼油、钢铁、造船、食品等。读高雄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 完成第 (1)~(2) 题。 (1) 对该城市功能区布局的评价 , 正确 的 是 (   C   ) A. 商业区高度集中 , 缩小了服务范围 B. 住宅区远离海岸 , 避免了海洋污染 C. 工业区相对集中 , 方便了企业联系 D. 文教区过于分散 , 降低了服务功能 (2) 高雄的石化工业最适宜布局在 图 中 的 (   D   ) A.a 地 B.b 地 C.c 地 D.d 地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由图可以看出工业区相对集中 , 可以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成本。第 (2) 题 , 石化工业占地面积大 , 大气污染严重 , 因此石化工业应该布局在城区的外围 , 盛行风的下风向 , 应选 d 处 , 并且高雄矿产资源贫乏 ,d 处靠近港口 , 海运便利 , 利于资源的输入。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9 .(2012· 江苏 ,11~12,4 分 , 难度 ★ ) 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劳动力和资金多 , 产出多 , 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高 , 为集约利用 ; 反之 , 土地利用集约度低 , 为粗放利用。下图是 2000 年和 2009 年吉林省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区域差异图。读图完成第 (1)~(2) 题。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吉林省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变化特点是 (   C   ) A.2000 年全省土地利用集约度自西向东逐渐升高 B.2000 年以来全省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地区差异没有变化 C.2009 年全省土地利用集约度较 2000 年总体提升 D. 长春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提高幅度最大 (2) 城市中土地利用集约度最高的功能区是 (   B   ) A. 工业区 B. 中心商务区 C. 住宅区 D. 文化教育区 解析 第 (1) 题 , 总体来说 , 全省的土地集约度都有提高。第 (2) 题 , 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中土地投放劳动力和资金最多的 , 产出也最多的功能区 , 集约度最高。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20 .(2011· 福建 ,5~6,8 分 , 难度 ★ ) 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 ( 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 ), 解决了 80% 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下图示意 2008 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第 (1)~(2) 题。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该国公共住房 (   D   ) A. 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 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 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2) 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   A   ) A. 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 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 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 环境质量、历史文化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图中明确公共住房沿快速交通线分布。第 (2) 题 , 根据上题分析获取公共住房沿交通线分布 , 因而布局应考虑交通基础设施因素 , 且公共住房区解决 80% 以上国民居住问题 , 应该方便上下班和出行 , 以交通干线联系着工业区、住宅区、中心城区等 , 交通干线建设避开了绿地、自然保护区 , 可见公共住房建设并没有考虑休闲娱乐、产业结构、环境质量和历史文化。因而公共住房区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功能分区。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21 .(2011· 海南 ,19~20,6 分 , 难度 ★ ) 下图示意某城市交通、工业区的分布。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1) 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B   ) A. 受地形影响 B. 运输方便 C. 考虑盛行风向 D. 接近居住区 (2) 该城市新工业区的区位 优势 在于 接近 (   A   ) A. 高速公路 B. 市中心 C . 运河 D. 机场 解析 第 (1) 题 , 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运输方便。读图可以看出 , 传统工业区主要集中在运河两岸 , 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故选 B 项。第 (2) 题 , 该城市新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在于接近高速公路。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考点 47 城市区位因素和等级体系   1 .(2019· 全国 Ⅱ ,1~3,12 分 , 难度 ★★ ) 在城镇化进程中 , 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 , 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 Ⅰ 、 Ⅱ 、 Ⅲ 、 Ⅳ 四个等级类型。图 1 为 2001 年至 2016 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 , 图 2 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 (1)~(3) 题。 图 1 图 2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 Ⅰ 型中的多数城市 (   D   ) A. 海港规模大 B. 沿长江分布 C. 集聚长江口 D. 行政等级较高 (2) 以上海为核心 , 协调发展水平 Ⅳ 型的城市 , 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   B   ) A. 均衡性 B. 边缘性 C. 集中性 D. 对称性 (3) 与 2001 年相比 ,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 , 多数与上海 (   A   ) A. 空间位置邻近 B. 发展模式相同 C. 城市性质相似 D. 产业部门接近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考查城市区位条件。 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中属于 Ⅰ 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 , 六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 , 合肥、南京、杭州为省级行政中心 , 符合 “ 多数城市 ” 行政等级较高的特点 ,D 项正确。六城市中只有上海和宁波两个海港 ,A 项错误 ; 长江沿岸的城市只有南京和上海 ,B 项错误 ; 长江口的城市只有上海 ,C 项错误。第 (2) 题 , 考查读图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设问 “ 以上海为核心 ” 。从图中可以看出 , 协调发展水平 Ⅳ 型城市离上海较远 , 位于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群的边缘位置 ,B 项正确。 Ⅳ 型城市中 , 一个位于上海西北 , 四个位于城市群的边缘地区 , 空间分布上不具备均衡性、集中性和对称性。第 (3) 题 , 考查城市化。 2016 年升级的城市包括从 Ⅱ 型升到 Ⅰ 型的苏州、杭州和宁波 ; 从 Ⅲ 型升到 Ⅱ 型的扬州和嘉兴 ; 从 Ⅳ 型升到 Ⅲ 型的舟山。其中苏州、杭州、嘉兴、宁波空间位置上距离上海较近 , 受上海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明显 ,A 项正确。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 , 城市的产业分工越来越细 , 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B 、 D 两项错误 ;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 , 城市性质和其他城市有很大区别 ,C 项错误。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2 .(2016· 全国 Ⅰ ,4~6,12 分 , 难度 ★★ ) 自 20 世纪 50 年代 , 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 , 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 : 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 3 000 平方千米的 “ 绿心 ”—— 乡村地带 ; 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 “ 绿心 ” 的周围 , 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 , 各城市分工明确 , 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 20 年来 , 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 , 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第 (1)~(3) 题。 (1) 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 , 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   ) A. 服务种类 B. 服务等级 C. 服务范围 D. 服务人口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2)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 , 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B   ) A. 技术创新 B. 空间集聚 C. 市场拓展 D. 产品升级 (3)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 , 可以 (   D   ) A. 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 降低人口密度 C. 促进城市竞争 D.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从材料 “ 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 , 各城市分工明确 ” 可知 , 该地区通过空间规划 , 限定了各核心城市的职能 , 也就是服务种类 , 其服务等级、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要看各自的发展情况 , 并没有受到限制。第 (2) 题 , 从材料可知 ,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显著地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的空间集聚 , 从而达到分工明确的格局 , 对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产品升级会有空间集聚后产生的间接影响 , 但不会直接产生大的影响 , 故选 B 项。第 (3) 题 , 该空间规划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兰斯塔德城市化的过程 , 在此过程中乡村人口比重不会提高 , 也不会降低兰斯塔德地区的人口密度。本规划注重本区域城市体系中各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一体化发展 , 而不是城市之间的同质 ( 职能相似 ) 与竞争 , 当然各城市因产业集中发展会使其对外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 中心为乡村地带 , 周围为绿地间隔的城镇 ” 这种空间规划对城乡用地规划较为合理 , 会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 而且会避免城市个体规模的过度扩张及其带来的城市问题和农业用地的大量减少。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答 本题组应特别注重关键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 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 , 各城市分工明确 ” 各城市主要职能不同 , 即通过分工限制了每个城市的职能。 “ 城市在外 , 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 ” 和 “ 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 ” 等 , 说明了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3 .(2015· 海南 ,10~12,9 分 , 难度 ★★ ) 埃及沙漠广布 , 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 首都开罗人口约 1 800 万 , 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15 年 3 月 , 埃及宣布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兴建新首都。新首都将作为政治中心 , 规划容纳 500 万居民 , 提供 175 万个长期工作职位。下图为埃及略图。据此完成第 (1)~(3) 题。 调动运用知识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 (   C   ) A. 平衡地区发展 B. 提升国家形象 C. 分散开罗人口 D. 吸引国际投资 (2) 与开罗以北地区相比 , 在开罗以东地区建设新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B   ) A. 农业发达 B . 用地充足 C. 基础设施完善 D. 交通便利 (3) 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 , 所属的主要部门为 (   D   ) A. 农业 B . 制造业 C. 建筑业 D. 服务业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考查城市的职能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埃及首都开罗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职能过多、人口过多 , 会带来很多城市问题 , 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 因此选择新的地点建立政治中心 , 分散一部分人口 , 对开罗和新首都的发展都能带来有利影响 , 故 C 项正确。第 (2) 题 , 考查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开罗以东地区离开了尼罗河流域 , 因此农业并不发达 , 故 A 项错误。此地位于沙漠地区 , 在成为新首都之前基本没有发展 , 因此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都不会很好 , 故 C 、 D 两项错误。此地的优势在于新开发 , 用地充足 , 方便城市的布局和扩展 , 故 B 项正确。第 (3) 题 , 考查三次产业的划分和布局。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是分布在城市中的 , 因此不应该是属于第一产业的农业 , 故 A 项错误。埃及新首都的主要职能为政治职能 , 因此不应该是属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和建筑业 , 故 B 、 C 两项错误。为解决城市中大量居民的生活问题 , 必然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第三产业布局 , 因此服务业是其主要的部门 , 故 D 项正确。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4 .(2015· 江苏 ,1~2,4 分 , 难度 ★ ) 下图为《清明上河图》 ( 局部 ), 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 ( 今河南开封 ) 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完成第 (1)~(2) 题。 (1) 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D   ) A. 文化底蕴深厚 B. 商业繁荣发达 C. 人口高度集聚 D. 水陆交通便利 (2) 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   ) A. 行政功能为主 B. 军事功能为主 C. 文化功能为主 D. 经济功能为主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从图中城市风貌可以看出 , 东京城靠近河流 , 有桥梁连接两岸 , 水陆交通便利 , 利于城市形成。第 (2) 题 , 东京城是北宋的都城 , 故以行政功能为主。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5 .(2014· 全国大纲 ,10~11,8 分 , 难度 ★★ )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 , 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第 (1)~(2) 题。 (1) 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 区位 因素 是 (   D   ) A. 地形 B . 气候 C. 公路交通枢纽 D. 港口 (2) 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 的 优势 条件是 (   D   ) A. 位置适中 B. 资源丰富 C. 气候宜人 D. 经济中心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由图知 , 甲城市位于港口 , 港口服务业是该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 图中再无其他大港 , 可见港口带动了甲城市的发展。第 (2) 题 , 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是该国主要收入 , 它主要由甲城市完成 , 可见 , 甲城市是该国经济水平最高的城市 , 是经济中心。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6 .(2013· 海南 ,11~12,6 分 , 难度 ★★ )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 “×× 川 ”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 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第 (1)~(2) 题。 (1) 为趋利避害 , 这些以 “ 川 ” 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D   ) A. 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 B. 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 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 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2) 在农业社会 , 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C   ) A. 河流水量 B . 土壤肥力 C. 川地面积 D . 林木蓄积量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考生解答时 , 一要注意 “ 趋利避害 ”, 二要提取材料中对 “ 川地 ” 的解释信息。 A 项只顾趋利而未考虑避害。由材料对 “ 川地 ” 的解释可知 , 川地 ( 即河谷平原 ) 是主要的生产 ( 耕作 ) 地 , 而洪水不可能淹没整个河谷 , 所以 B 、 C 两项的说法是不合理的。黄土虽然直立性强 , 但河谷两边的坡地在水力的侵蚀下 , 发生滑坡、崩塌的概率较大 , 所以 ,D 项提出的避害原则是合理的。第 (2) 题 , 黄土高原多位于半湿润地区。因此 , 在农业社会河流水量不会成为聚落规模的限制性因素。黄土的肥力较强 , 林木蓄积量对农业社会的乡村聚落影响不大。影响黄土高原 “ 川 ” 中乡村聚落规模的决定因素应是供养聚落人口生存的耕地面积。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7 . 〔 2019· 全国 Ⅲ ,36(1),6 分 , 难度 ★★ 〕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 , 经过综合整治 , 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 , 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 , 该区有 500 多万人口 ,50 多座城市 , 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 , 拥有 100 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 40 万 , 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 , 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09 年 , 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 , 并新建保健园。图 1 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 , 图 2 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图 1 图 2 概括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 答案 ( 数量多 , 规模小 ) 以中小城市为主 ; 城市密集 ( 建成区连片 , 城市间距离近 ) 。 解析 城市等级规模主要从城市数量和规模进行描述。由材料可知 , 该地城市数量多 , 城市规模小 , 以中小城市为主。据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分布图可知 , 该地城市密集 , 建成区连片分布。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8 .(2011· 海南 ,23,10 分 , 难度 ★★ )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 , 完成下题 。 简述图示地区东南部城市密集的原因。 答案 临海、地形平坦 ( 为平原 ) 、交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稠密、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政策支持等。 ( 答出 5 项即可 )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图例中给出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不同城市等级人口规模的大小 , 通过读图 , 可以明显看出图示地区城市分布的空间差异 , 即东南部城市较密集、西北部较稀疏 , 尤其集中在北京 — 天津、北京 — 保定 — 石家庄、北京 — 唐山 — 秦皇岛等沿线这一现象。进一步引导考生分析、探究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考生可根据所学知识 , 如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城市职能 , 天津、唐山、秦皇岛地理位置特点 , 以及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等 , 从东南部地形平坦、临海、交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稠密、特大城市 ( 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 ) 和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政策支持等方面分析其城市密集的原因。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考点 48 城市化及其影响   1 .(2019· 天津 ,9,4 分 , 难度 ★★★ ) 读 W 市主城区 2004 年与 2016 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 ( 如下图 ), 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 , 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   D   )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A. 工业污染扩散 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 就业岗位减少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 居住区较偏远 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 交通压力增大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解析 通过图中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知 , 主城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重都大大增加 , 反映的是城市化水平大大提升 , 城市建设过程会出现城市拥挤和交通堵塞 , 需通过完善城市交通网并合理布局进行解决 ,D 项正确。从材料图中得知 , 工业用地主要在乙河以东的南部地区集中增长 , 污染应该是向局部区域聚集 , 不能简单概括为扩散 ,A 项错误 ; 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增加 , 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 , 就业岗位的增加 ,B 项错误 ; 居住用地仍然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 , 距离适合 ,C 项错误。故选 D 项。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2 .(2017· 天津 ,2,4 分 , 难度 ★ ) 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 , 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 , 下图为天津部分 “ 沽 ” 村落旧址示意图。读图 , 目前 , 天津部分称 “ 沽 ” 的村落已难寻觅 , 主要原因是 (   A   ) A . 城市的扩展 B. 河流的改道 C. 人口的迁移 D. 文化的融合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 , 天津带 “ 沽 ” 字的村落多分布在河流沿岸。近年来 , 城市化不断推进 ,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 很多原来的村落变为城市地区。故选 A 项。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3 .(2017· 江苏 ,11~12,8 分 , 难度 ★★ )“ 绿色出行 ” 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 “1986~2015 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 ” 。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综合思维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D   ) A.2000 年 B.2005 年 C.2007 年 D.2011 年 (2) 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B   ) A.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 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 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 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解析 第 (1) 题 , 读图可看出 ,2011 年后小汽车占比明显下降 , 公共交通占比明显增长 , 自行车占比略有增长。第 (2) 题 , 由于小汽车在市民出行方式中占比明显下降 , 交通的拥堵现象会缓解 , 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4 .(2015· 安徽 ,25~26,8 分 , 难度 ★ ) 下图表示某市 2003~2013 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第 (1)~(2) 题。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据图推测 ,2003~2013 年该市 (   D   ) A. 退耕还林 , 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 围湖造田 , 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 水土流失 , 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 城市扩张 ,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 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C   ) A. 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 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 城市 “ 热岛 ” 效应增强 D. 生物多样性 增加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是先增后减 , 不是持续增加 ; 水域面积有增有减 , 但变化不大 ; 未利用地面积也是先增后减 , 不是持续增加 ; 图中建设用地持续增加 , 耕地面积持续下降 , 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占用大量耕地 , 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 (2) 题 , 建设用地增加 , 使地表硬化 , 下渗量减少 ; 城市化过程中 , 城市面积扩大 , 居民平均通勤距离变长 ; 建设用地增加 , 硬化地表 , 会增强城市 “ 热岛 ” 效应 ; 建设用地增加 , 影响生物的栖息地 , 使生物多样性受损。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5 .(2015· 重庆 ,4~5,8 分 , 难度 ★★ )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 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 , 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B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 图中 2000~2010 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   ) A. 工业化程度提高 B. 人口增长率增大 C. 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 经济发展水平 最高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国家即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找到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的点 , 作竖直的辅助线 , 与城镇化率最高的曲线相交 , 然后从交点作水平辅助线 , 来读出当时该国的城镇化率约为 66%, 则乡村人口比重约为 34%, 故 B 项正确。第 (2) 题 , 在 2000~2010 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所代表的曲线是最下面的一条 , 它的特点是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 , 城镇化率水平低 , 因此它应该是中国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城市化最主要的推动力是工业化 , 说明在此期间工业化程度有所提高 , 故 A 项正确。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6 .(2014· 全国 Ⅱ ,1~2,8 分 , 难度 ★★ )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 “ 握手楼 ” 。据此完成第 (1)~(2) 题。 迁移应用能力 (1) 农民建 “ 握手楼 ” 的直接目的是 (   D   ) A. 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 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 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 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 握手楼 ” 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B   ) A. 居住人口减少 B. 城区房价昂贵 C. 人居环境恶化 D. 城区不再扩大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解答本题首先阅读图文材料 , 明确 “ 握手楼 ” 的位置、含义等知识 , 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 握手楼 ” 建在中心城市周边 , 建筑密度很大 , 其直接目的是出租给在中心城市上班而又无力在中心城区购房的人群 , 以增加收入。由于 “ 握手楼 ” 建筑密度大 , 居住环境差 , 可以排除 A 、 B 两项 ; 由于 “ 握手楼 ” 建筑面积大 , 可以排除 C 项。故 D 项正确。第 (2) 题 , 由于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较高 , 许多务工人员和低收入群体无力在城区购房或租房 , 只能在中心城市周边租住建筑密度大、居住环境差的房屋。故 B 项正确。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7 .(2014· 重庆 ,1~2,8 分 , 难度 ★★ ) 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 90 m 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 “ 城市个头 ” 。 2011 年香港和重庆 “ 城市个头 ” 在中国排名靠前。据此完成第 (1)~(2) 题。 (1) 香港 “ 城市个头 ” 比重庆高 , 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 (   C   ) A. 洪涝灾害更少 B. 淡水资源更多 C. 经济水平更高 D. 土地成本更低 (2) 近年来重庆 “ 城市个头 ” 不断长高 , 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   A   ) A. 节约建筑用地 B. 缓解交通压力 C. 降低建筑耗能 D. 扩大用地 规模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香港 “ 城市个头 ” 比重庆高 , 说明香港城市楼房高度超过重庆 , 楼房高度高反映香港经济水平更高 , 而不是土地成本更低。楼房高 , 城市内涝可能更多。香港淡水资源没有重庆丰富。故选 C 项。第 (2) 题 , 近年来重庆 “ 城市个头 ” 不断长高 , 说明地价不断上涨。 “ 城市个头 ” 长高可以节约建筑用地 , 而不是扩大用地规模。楼房更高 , 人口更密集 , 交通压力加大 , 对降低建筑耗能影响不大。故选 A 项。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8 .(2013· 四川 ,11~12,8 分 , 难度 ★ )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完成第 (1)~(2) 题。 (1)1985~2011 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C   ) A. 先增后减 B. 先减后 增 C . 不断增加 D. 逐渐减少 (2) 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 ,1985 年以来我国 (   D   ) A. 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 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 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 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从表中数据看出 ,1985~2011 年我国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比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高 , 故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第 (2) 题 , 随着经济的发展 , 城市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等公共设施用地不断增多 , 农业用地会有所减少。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9 .(2012· 福建 ,3~4,8 分 , 难度 ★ )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D   ) A. 甲 B. 乙 C . 丙 D. 丁 (2)2000 年后 ,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 A. 促进区域经济 发展 B . 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 城市环境趋于 恶化 D . 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解析 第 (1) 题 ,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 , 目前城市化水平比较高 , 因而折线甲代表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 我国城市化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 , 在 2011 年城市化水平突破 50%, 由此可判断出折线丁代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 折线乙、丙分别代表全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第 (2) 题 ,2000 年后发达国家出现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表现是中心城市人口增加的 “ 再城市化 ”, 其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 其影响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0 .(2012· 浙江 ,9~10,4 分 , 难度 ★ ) 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 ( 亦称波士华城市带 ) 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 1970~2008 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完成第 (1)~(2) 题。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 , 正确的是 (   A   ) A. Ⅰ 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 , 出现逆城市化 B. Ⅲ 阶段与 Ⅱ 阶段相比 , 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 Ⅳ 阶段后 , 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 Ⅳ 到 Ⅴ 阶段 , 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2) 影响 Ⅳ ~ Ⅴ 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B   ) A. 交通状况 B. 产业结构 C. 人口政策 D. 自然环境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Ⅰ 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 , 说明市中心人口向郊区或附近农村迁移 , 属于逆城市化现象 ; Ⅲ 阶段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减少 ; Ⅱ 阶段 , 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 Ⅳ 阶段后 , 部分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的抑制 , 但有些城市中心人口仍是负增长 ; Ⅳ 到 Ⅴ 阶段 , 巴尔的摩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速度降低。第 (2) 题 , Ⅳ ~ Ⅴ 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有所增加 , 是因为该城市带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 , 环境的改变以及较好的就业岗位吸引了人们回迁市中心。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1 .(2012· 上海 ,24~25,4 分 , 难度 ★★ )2010 年 , 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 4 684 人和 1 388 人 , 比 2000 年分别增长 80.2% 和 61.4% 。郊区人口密度增幅远高于城区。据此完成第 (1)~(2) 题。 综合思维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1978 年到 2009 年 , 上海市郊区和城区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以及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的变化可以显示 (   B   ) ① 城区工业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② 城区居住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③ 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工业用地  ④ 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 近十年来 , 上海市郊区和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 (   D   ) A.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急剧下降 B.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比郊区弱 C. 远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近郊强 D. 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强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图文材料中制造业和人口分布的变化 , 显示出城区和郊区工业用地以及郊区住宅用地的变化 , 无商业规模及用地变化的信息 , 所以无足够信息判断 ①② 是否正确。原郊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用地为主 , 制造业和人口的增多显示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扩大 , 农业用地因被侵占而减少。故选 B 项。第 (2) 题 , 由题干材料中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的数值及增幅 , 可判断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区强 ; 由图示可知城区制造业产值比重下降 , 郊区制造业产值比重上升 , 但不能据此判断城区人口集聚效应的高低变化。故选 D 项。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2 .(2011· 山东 ,7~8,8 分 , 难度 ★ )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 , 图中楼高表示 2000 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甲 城市 乙 城市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1982~2000 年 , 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 年 , 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 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 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2) 关于 2000 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 , 最有可能的是 (   B   ) ① 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 M 处  ② 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 P 处  ③ 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 N 处  ④ 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 Q 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 ④ 考点 46 考点 47 考点 48 解析 第 (1) 题 , 甲、乙两城市均位于我国东部地区 , 人口规模越大 , 城市等级越高 , 服务范围也就越大。第 (2) 题 , 城市中心商务区用地集约 , 建筑物高大稠密 , 可判断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出现在 M 以外的周围地区 , 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出现在 P 处。甲城市 N 处 2000 年常住人口密度形成高值区 , 说明市中心人口外迁形成卫星城 ; 乙城市 1982~2000 年间常住人口密度自中心向外降低 , 且外部没有形成常住人口密度高值区 , 说明没有形成卫星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