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五 地壳的运动规律 学案(全国适用)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五 地壳的运动规律 学案(全国适用) Word版含答案

‎[网络构建]‎ ‎[名师点拨]‎ 本讲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较多,在复习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一核心,围绕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类型、表现及影响进行复习。‎ 复习过程中应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和景观图等为载体,着重把握地壳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判断和应用等问题。‎ 年份 读设问知考向 ‎2017‎ ‎(全国文综Ⅱ,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天津文综,3)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江苏地理,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2016‎ ‎(全国文综Ⅰ,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全国文综Ⅲ,36(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浙江文综,5)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江苏地理,2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2014‎ ‎(新课标全国文综Ⅰ,36(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核心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 ‎1.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 方法技巧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图中则示意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为岩浆。‎ ‎2.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2015·天津文综)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答案 (1)C (2)A 第一步:读图文信息,获答题依据 信息①:“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据此知该矿物是岩浆经由岩层裂隙喷发到达地表。‎ 信息②:此处矿物位于河滩泥沙中,是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形成的。‎ 信息③:图中垂直比例尺远大于水平比例尺,使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比实际的火山坡度大,变陡了。‎ 第二步:读设问指向,结合选项定结论 ‎(1)设问中“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依次”等,既要明确矿物的形成过程,又要按顺序排列。‎ ‎(2)设问中“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指明了要求,即判断图中与实际火山坡度的比较状况。‎ ‎[题后反思]‎ 该题组结合火山发育过程,考查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运动及地图比例尺的变化。要求在平时复习过程中,熟练掌握地壳物质循环运动过程,正确判断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命题点一 结合地理景观和地壳物质循环图考查地壳物质循环(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7·北京西城区第一学期期末)图1是浙江省宁波市花番岛海岸的“石瀑”奇观,它是火山熔岩冷凝后,形成的柱状节理群。图2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石瀑”的岩石属于图2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2.造成图1中“石瀑”悬挂在半空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结合题干材料知,“石瀑”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结合图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即可解答。第2题,宁波花番岛“石瀑”位于沿海地区,下部岩石由于受海浪侵蚀致使其悬挂半空。‎ 命题点二 结合洋底岩石年龄分布考查板块分布及其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7·九江市十校联考)读“某大洋洋底岩层年龄分布图”,回答3~4题。‎ ‎3.甲板块可能位于(  )‎ ‎①非洲板块 ②美洲板块 ③亚欧板块 ④印度洋板块⑤太平洋板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 ‎4.关于乙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B.图示边界类型会出现深海沟 C.图示海底可能形成海岭 D.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与此不一致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由图中乙地附近洋底岩层年龄大约为0~7‎ 百万年,向两侧逐渐增加,说明乙地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甲地位于该生长边界东侧;结合世界主要板块及其边界类型可知,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西侧都有生长边界分布,而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西侧都为消亡边界。据此确定正确结论。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乙地处大洋底部的生长边界附近,且海底岩层年龄以乙为中心,呈对称分布,据此判断图示海底可能形成海岭。‎ 核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及其应用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判 断 方 法 从形态上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背斜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 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 造 地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貌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实 践 应 用 资源 石油、天然气 地下水、煤、铁 泉水出露、河谷发育 原因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 底部低凹,易存水,背斜处煤、铁往往已被侵蚀掉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 工程建设 挖隧道 建大坝 不能建大坝、铁路等 原因 稳定、无地下水,相对好挖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大坝易损,水库易渗漏,铁路易遭破坏 易错警示 ‎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2)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图所示:‎ ‎(2017·天津文综)读下图,回答下题。‎ 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答案 B 第一步:读材料,获取信息 信息①:该地区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具有沉积岩典型特征。‎ 信息②:该地区岩层呈现一系列波状弯曲,是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的表现。‎ 第二步:结合选项,确定结论 结合以上分析,根据选择项即可确定结论。‎ ‎[解一题 得一法]‎ 解答该题组除了明确地质构造与地貌关系外,了解主要岩石类型的判断也十分重要。岩石类型的判断主要有以下两种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岩石的名称判断:常见沉积岩: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等;变质岩:大理岩(石灰岩变质而成)、板岩(页岩变质而成)、石英岩(砂岩变质而成);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等。二是根据成因和特征判定:沉积岩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多发育在侵入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地带;岩浆岩分为两类—喷出岩多有气孔,侵入岩结构致密坚硬,是较好的建筑材料。‎ 命题点一 结合地质构造图,考查内力作用及其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7·四川巴蜀大联考)读“某地区地质作用示意图”,完成1~3题。‎ ‎1.甲处物质最可能为(  )‎ A.变质岩 B.侵入型岩浆岩 C.岩浆 D.喷出型岩浆岩 ‎2.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非洲东部 B.印度半岛北部 C.亚洲中部 D.南美洲西部 ‎3.乙处未来可能演变为(  )‎ A.高山 B.平原 C.高原 D.海洋 答案 1.C 2.A 3.D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甲处位于地幔岩层之下,可能处于软流层中,为岩浆。第2题,该区域地壳活跃,断层发育良好,规模较大,最可能位于非洲东部。第3题,乙处为地堑构造,地势低洼,可能发育成海洋。‎ 命题点二 结合等高线与岩石分布判断地质构造及其形成过程(题型预测:选择题)‎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和部分50米高程沉积岩年龄(单位:距今百万年)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M处的构造地貌属(  )‎ A.向斜谷 B.向斜山 C.背斜山 D.背斜谷 ‎5.M处构造地貌形成过程最有可能为(  )‎ ‎①侵蚀作用 ②褶皱隆起 ③固结成岩作用 ④沉积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②①④③‎ 答案 4.D 5.C 解析 第4题,根据图例等岩龄线知,M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所以为背斜构造。根据等高线数值可判断M处数值小于4600米,其两侧相邻等高线数值为4700米,可以判断为谷地地形。所以为背斜谷,故选D。第5题,M处首先在沉积作用影响下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然后在造山运动过程中褶皱隆起,形成山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故选C。‎ 核心点三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其中以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2.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的分析方法 区域 特点 主导外力 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河流上游 地形陡、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 河流中下游 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 河漫滩、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貌 ‎②风力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干旱和半 干旱地区 风力强,以侵蚀作用为主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 干旱区和 半湿润区 风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 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 ‎3.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 典型地貌 洪积—冲 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4.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方法技巧 ‎1.应用外力地貌判断风向的方法 ‎2.应用外力地貌判断河流流向的方法 ‎(2016·全国文综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1)C (2)B (3)D 第一步:读图文信息,获答题依据 信息①: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信息②:海岸线的堆积物主要由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 信息③:新的贝壳堤不断形成,原贝壳堤离海岸线距离越来越远。‎ 第二步:明确设问指向,结合信息得结论 ‎(1)结合“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贝壳在同一海岸带堆积,形成时间长,这就要求海岸线位置比较稳定。‎ ‎(2)结合“在贝壳堤外堆积”: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的海岸,长期堆积,使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变大。‎ ‎(3)结合“多条贝壳堤的形成”: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由多条贝壳堤的位置变动可以说明河口海岸线经多次位置的变动,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量大。‎ ‎[题后反思]‎ 本题组结合贝壳堤的形成考查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表形态过程中的作用。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要将知识学活,并做到活用。‎ 命题点 结合景观垂直剖面图考查外力作用及其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6年7月24日,三沙市政府正式命名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的海洋蓝洞为“三沙永乐龙洞”,其被证实为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据考证,蓝洞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川时期,后期由海水涌入形成。下图为“三沙永乐龙洞”垂直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理事物成因与蓝洞类似的是(   )‎ A.海沟 B.地堑 C.溶洞 D.三角洲 ‎2.蓝洞形成前期,会造成(  )‎ A.海岸线变短 B.阿尔卑斯山雪线降低 C.三角洲萎缩 D.粮食增产的概率增加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知,蓝洞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川时期,可能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与溶洞成因相似。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冰川时期由于温度低,山地雪线较低。‎ 探究点 地壳运动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1.(2016·浙江文综)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1)~(2)题。‎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 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 ‎(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河谷处最外侧是石灰岩,向里依次是页岩、砂岩,岩层地质年代表现为中间新、两翼老的分布规律,据此判断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峻,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第(2)题,从题干提供信息可知,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存在于河床沙中,图中只有乙处有沙、卵石,沉积环境最好,最有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甲处距河流太近,粘土结构,丙、丁两处地势太高,都不符合贵重金属矿产的存在环境。‎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解析 从图示可以看出,P处位于河流流出山口(或山前)的位置,且呈扇形,故为冲积扇(洪积扇)。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形变得开阔,低平,流速大大降低,因此泥沙大量沉积于山口位置,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方法技巧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等相关内容,该部分知识概念较多,与生产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结合近年高考,应主要关注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复习过程中应注意:‎ ‎(1)分析思路 ‎(2)地貌成因和形成过程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 地貌类型 原因分析 内力作 用形成 的地貌 背斜山、向斜谷 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隆起形成背斜山,弯曲凹陷形成向斜谷 断块山、裂谷 岩层受过度挤压或拉伸,岩层断裂,岩块上升形成断块山,下降形成裂谷 火山 岩浆沿火山通道向上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流 水 作 用 河谷、沟谷 河流在流动中对地面侵蚀而形成 冲积扇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由于地形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沉积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 三角洲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水流变慢,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形成三角洲 风 力 作 用 风蚀蘑菇 等风力侵 蚀地貌 由于近地面风力大,风携带大量沙石对近地面岩石产生摩擦作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沙丘 风携带大量沙质物,在风速降低时,携带的沙质物沉降,在地面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 A.向斜 B.背斜 C.地堑 D.地垒 ‎2.该区域主要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岩浆侵入 C.外力侵蚀、水平挤压、岩浆侵入 D.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岩层上拱形态知,该区域地质构 造为背斜。第2题,分析图示知,岩浆侵入发生在岩层弯曲变形之后;而岩浆岩后期又有被侵蚀现象。据此推知该区域主要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 ‎(2017·山东临沂上学期期末)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段河谷横剖面”,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 A.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C.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流水沉积 ‎4.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  )‎ A.河谷不断拓宽变浅 B.东南岸以沉积为主 C.水流速度呈变快趋势 D.不受风力侵蚀的影响 答案 3.B 4.C ‎ 解析 第3题,T4~T1颗粒物是由于流水沉积形成。古河床和河漫滩部分相对比较平坦,后地壳多次分阶段上升,河流继续下切侵蚀,就形成多级阶地。第4题,伴随地壳上升落差增大,(流速变快)河流侵蚀状态以下蚀为主。东南岸露出了基岩,说明表层的沉积物被侵蚀。露出水面的阶地在少雨季节可能受风力侵蚀。‎ 二轮专题强化练 一、选择题 ‎(2017·湖南岳阳模拟)‎ 在风力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条件下,易形成流动沙丘。读“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完成1~2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原因是(  )‎ A.岩石风化增强,沙源供给量增加 B.冬季风势力增强 C.植被覆盖率降低 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在风力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条件下,沙丘易流动,三角坐标图显示④符合。第2题,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绿洲地带水资源枯竭,土地荒漠化,表现为沙漠向南入侵。‎ ‎(2017·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玉中之王”和田玉是中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中的白云岩(镁含量较高的碳酸岩)在高温高压特殊环境下重结晶形成的。下图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戊”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据此回答3~4题。‎ ‎3.和田玉属于(  )‎ A.甲B.乙C.丙D.丁 ‎4.和田玉形成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  )‎ A.(b1+b2)→a B.(e1+e2)→d C.e1 D.e2‎ 答案 3.D 4.C ‎ 解析 第3题,结合材料知,和田玉为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结合图示并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即可判断丁为变质岩,符合和田玉的种类属性。第4‎ 题,结合上题分析和材料信息,和田玉可以概括为e1过程。‎ ‎(2017·北京市朝阳区期中)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一年两个时期同一河床的断面形态,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读图回答5~6题。‎ ‎5.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中,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流速减慢 C.含沙量增加 D.侵蚀增强 ‎6.随着该河流所在山区植被的恢复,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减缓,这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径流 B.降水变率减小 C.降水更多转化为地表径流 D.河道加深拓宽 答案 5.B 6.A 解析 第5题,由图示知,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中,河流断面逐渐变浅,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说明河流流速减慢。第6题,河流所在山区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下渗量增加,使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径流。‎ ‎(2017·河南中原名校教学质检)读”我国西北某区域图“,完成7~8题。‎ ‎7.图中(  )‎ A.地层形成先后顺序是②③①‎ B.甲处以沉积作用为主 C.乙处以冰川堆积作用为主 D.丙处因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凹岸 ‎8.图中湖泊(  )‎ A.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灌溉用水 B.有大量淡水鱼类繁殖 C.可调节丙河水位的变化 D.可能因断裂下陷积水而成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据图可知,先形成沉积岩再有岩浆侵入,所以①最后形成;②地层位于③之下,故②最先形成,因此地层形成先后顺序是②③①;甲处为岩浆岩,以岩浆活动为主;乙处为冲积扇,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丙处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凹岸。第8题,由图例可知,该湖泊是咸水湖,不能灌溉农田,也不存在淡水鱼类;该湖泊位于丙河的下游,对丙河无调蓄作用;该处出现断层,故该湖泊可能是岩层断裂下陷积水而成。‎ ‎(2017·河南百校联考)下图是“独龙江流域的高黎贡山地区局部等高线地形图”,独龙江流域位于横断山区,是中国境内仅有的独龙族聚居地区。读图完成9~11题。‎ ‎9.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是(  )‎ A.地形破碎,千沟万壑 B.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C.相对高度大,绝对高度小 D.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10.假设两隧道口的岩石年龄比隧道中部岩石年龄老,则高黎贡山是(  )‎ A.向斜山 B.背斜山 C.断块山 D.火山 ‎11.图示地区建设公路往往工程艰巨,其自然原因有(  )‎ ‎①山高谷深,地形崎岖 ②地壳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 ‎③植被茂密,野兽出没 ④多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9.D 10.A 11.C 解析 第9题,结合等高线信息可判断,该区域地形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第10题,根据题干信息知,该区域岩石年龄两侧老中间新,说明其地质构造为向斜,据此判断高黎贡山为向斜山。第11题,结合题干和图示信息知,该区域山高谷深,地形崎岖;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壳不稳定且多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加剧了公路建设的难度。‎ 二、综合题 ‎12.(2017·广西钦州港区期末)下图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图中①河峡谷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深的峡谷,简述该峡谷的形成过程。‎ ‎(3)乙地形区东南部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东南部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简述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4)图中山脉③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山脉北侧的盆地多半固定沙丘而南部多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答案 (1)甲: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甲位于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风力强劲,多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乙: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作用;乙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冰川发育,冰川侵蚀作用强。位于河流上游,河流侵蚀作用强。‎ ‎(2)板块碰撞,地壳隆起,河流下切侵蚀。‎ ‎(3)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而成,呈“U”型,东南部谷地多为河流侵蚀而成,呈“V”型。‎ ‎(4)天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因而降水多于天山南部地区,沙漠地区水分条件优于南部,因而多半固定沙丘,而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是封闭的,降水很少,所以沙漠中多为流动沙丘。‎ 解析 第(1)题,结合经纬网,在判断其区域位置的前提下,确定其外力作用类型并说明理由。第(2)题,①处位于雅鲁藏布江拐弯处,受地壳隆起,流水侵蚀下切形成。第(3)题,乙地形区为青藏高原,由于外力作用类型不同,其河谷呈现不同特点。第(4)题,山脉③为天山,其南北两侧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的沙丘类型也不相同。‎ ‎13.(2017·河南省新乡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甲地地形形成的原因。‎ ‎(2)丁地泥沙来源区的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 ‎(3)请描述丙处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点。‎ ‎(4)简述④环节对河谷地貌形成的作用。‎ 答案 (1)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暴雨、洪涝。暴雨和洪水对地表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3)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泥沙淤积,形成冲积扇。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4)在上游河谷形成流水侵蚀地貌,河谷呈“V”型,多峡谷、急流与瀑布;在下游河谷形成流水沉积地貌,河谷宽浅,河中多沙洲、江心岛,河口出现三角洲等。‎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甲处为向斜山地,是由于向斜槽部岩层坚硬,不易受侵蚀而形成。第(2)题,丁地位于入海口附近,为河口三角洲。结合其形成原因推测其泥沙来源区气象灾害类型。第(3)题,丙为山前洪积扇,是河流流出山口后泥沙淤积而成。第(4)题,④环节为地表径流,在不同河段,由于其外力表现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