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RJ版)一轮复习课件: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RJ版)一轮复习课件: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 1 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考纲点击 ]   1.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 地壳物质循环。 [ 教材回顾 ] 1 . 内力作用 (1) 能量来源 主要是地球内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热能。 放射性元素衰变 (2) 表现形式及影响 (3) 结果:使地表变得 ___________ 。 高低不平 2 .外力作用 (1) 能量来源: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 。 (2) 主要表现形式 太阳辐射能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 作用 温度、水 、 _________ ① 使岩石 发生 ______ 和 _______ ; ②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生物 崩解 破碎 侵蚀 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①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 ② 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 _______ 地貌 搬运 作用 风 、 _______ 、 冰川等 ①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 ; ② 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 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流水 侵蚀 (3) 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 ________ 。 平坦 要点一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以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为普遍,以水平运动为主形成的高大山脉、山系、裂谷等是地表形态的基本构架,同时伴随发生的垂直运动在大范围区域和小范围区域形成更为多样的地形地貌。 1 .地壳运动 ——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3. 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 (1) 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① 喜马拉雅山:是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 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② 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 水平张裂运动 ,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2) 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 陆地下沉 ,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 对点演练 ] (2017· 北京模拟 ) 2015 年初,群岛国家汤加附近洋面形成了一个新岛屿。读汤加位置与新岛形成图,完成 1 ~ 2 题。 1 .该国 (    ) A .地震、火山频发       B .位于印度洋东部 C .各岛日期不一致 D .受赤道低压控制 2 .该新岛 (    ) A .因地壳抬升而形成 B .物质主要源于地幔 C .主要由石灰岩组成 D .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 解析 】 第 1 题,图片显示该新岛为火山喷发而成,再结合位置,可判断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火山频发。汤加各岛位于 180° 以东,即位于国际日界线的同一侧,故日期一致。第 2 题,火山喷发的物质是岩浆,而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小岛地表径流少因而淡水资源少。 【 答案 】 1.A   2.B 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 3 ~ 4 题。 3 .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 A .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 .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 .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 .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4 .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 A .地热能 B .风能 C .水能 D .太阳能 【 解析 】 第 3 题,从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太平洋的西岸。第 4 题,从图例和注记可以判断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 【 答案 】 3.D   4.A 要点二 主要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主要的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多种形式,其中以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最为常见,其动力多为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它们各自对地貌的影响和典型分布区如表所示。 1 . 侵蚀作用与地貌 2. 沉积作用与地貌 [ 对点演练 ] (2017· 衡水模拟 ) 黄山有著名的 “ 天狗望月 ” 景观。 “ 天狗 ” 是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翘首望月。据此回答第 1 题。 1 .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 “ 天狗 ” 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冰川侵蚀 D .风化作用 【 解析 】 题干所说的作用为花岗岩受风化作用,即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 答案 】 D (2017· 天津模拟 ) 土林是一种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粘土等组成。下图示意札达土林景观。读图完成 2 ~ 3 题。 2 .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 .岩石风化 B .风力沉积 C .流水侵蚀 D .河湖沉积 3 .札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气候、气象条件为 (    ) A .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 .天气寒冷,暴雨多 C .空气干燥,降水少 D .大气稀薄,光照强 【 解析 】 第 2 题,砾卵石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作用产物,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粘土等组成,体现了沉积过程,则主要地质作用是河湖沉积。第 3 题,土林是流水侵蚀地貌,保存完整说明外力作用较弱。暴雨和光照强不利于保存,一般空气干燥、降水少则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保存。 【 答案 】 2.D   3.C (2017· 湖北四地七校 2 月联考 ) 在蒙古语里,阿尔泰山意为 “ 金山 ” ,历来以富金藏宝而闻名,有着丰富的黄金、铁矿、稀有金属及玉石;而这里的另一种 “ 宝藏 ” —— 奇景迭出的花岗岩地貌,还不为很多人所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吉木乃 “ 神石城 ” ,一片造型奇异、规模宏大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区 ( 如下图 ) 。读图回答 4 ~ 5 题。 4 .有关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阿尔泰山富金藏宝与该地多花岗岩有关 B .该处先后经历地壳上升 — 岩浆喷发 — 风化剥蚀 C .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遍布石臼和石穴 D . “ 像丰满圆润的肥羊 ” 的石蛋,主要是化学风化形成 5 .该地额尔齐斯河峡谷长约 30 千米,峡谷两岸绝壁对峙、石峰兀立。在绝壁上有时还会看到犹如凝固的瀑布一样的竖直沟槽,俨然 “ 石瀑布 ” 奔流而下。有关 “ 石瀑布 ” 的主要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 A .风力侵蚀、冰川刨蚀 B .冰川刨蚀、重力崩塌 C .流水冲刷、冰水冻融 D .化学溶蚀、风力侵蚀 【 解析 】 本题组考查外力作用及其地貌。第 4 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其成因是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凝而成,后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故阿尔泰山富金藏宝与该地多花岗岩有关, A 项正确;该处先后经历岩浆喷发 — 地壳上升 — 风化剥蚀,故 B 项错误;该地花岗岩地貌发育,故 C 项错误; “ 像丰满圆润的肥羊 ” 的石蛋,主要是物理风化作用形成,故 D 项错误。第 5 题,据图分析,凝固的瀑布 一样的竖直沟槽与流水作用有关,故排除风力侵蚀, A 、 D 项错误;根据该地的地理位置与海拔可知,该地区无冰川分布,不存在冰川作用,故 B 项错误;该地昼夜温差较大,冰水冻融作用明显,夏季温度高,冰雪融水较多,以流水冲刷为主,故 C 项正确。 【 答案 】 4.A   5.C [ 教材回顾 ] 1 . 概念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 .岩石的分类: A 是 _________ , B 是 __________ ( 或变质岩 ) , C 是 ____________ ( 或沉积岩 ) 。 3 . 地质作用: ① __________ ; ② 外力作用 ( 或变质作用 ) ; ③ 变质作用 ( 或外力作用 ) ; ④ ____________ 。 岩浆岩 沉积岩 冷却凝固 变质岩 重熔再生作用 [ 对点演练 ] (2017· 石家庄质检 ) 山东潍坊昌乐古火山口,是郯庐断裂带上的新生代第三纪火山口,数万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顶呈放射状排列,直插云天,充分显示了距今 1 800 万年前火山爆发的气势。据此完成 1 ~ 2 题。 1 .图中六棱石柱呈放射状排列的原因是 (    ) A .流水沉积作用     B .地壳运动 C .岩浆活动 D .变质作用 2 .若下图中甲、乙、丙表示三大类岩石类型,箭头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昌乐火山口岩石属于下图中的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三者皆可 【 解析 】 第 1 题,岩浆喷发后,经过成岩作用,形成图中的岩石,该岩石呈放射状排列。第 2 题,根据图中甲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则甲为沉积岩;再根据乙形成丙,则乙为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丙。 【 答案 】 1.C   2.B (2017· 南京联考 )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 3 ~ 4 题。 3 . a 、 b 、 c 、 d 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    ) A .岩浆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B .外力作用、岩浆冷却、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C .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岩浆冷却 D .变质作用、岩浆冷却、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4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能导致的结果是 (    ) A .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B .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C .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环境 D .通过大量地输送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 解析 】 第 3 题,由图中指向可以判断, a 表示形成沉积岩的作用,为外力作用; b 表示形成岩浆岩的作用,为冷凝作用; c 表示形成变质岩的作用,为变质作用; d 代表形成岩浆的作用,为重熔再生。第 4 题,通过岩浆和岩石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矿产资源,塑造地表形态,实现岩石圈与其他圈层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大气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 答案 】 3.B   4.D [ 知识构建 ] [ 关键点拨 ] 1 .内力作用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 .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能,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侵蚀和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大。 3 .岩石圈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构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考向一 内力作用与地貌 (2016· 北京文综 ) 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第 1 题。 1 .平顶海山 (    ) A .为褶皱山         B .由沉积岩构成 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 .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 解析 】 本题考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读图可知,平顶海山为火山, A 项错误;由岩浆岩构成, B 项错误;顶部平顶形态由外力侵蚀所致, C 项错误;随着板块移动平顶海山没入水下, D 项正确。 【 答案 】 D (2016· 浙江文综 )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 ① 到 ③ 变老。图中阶地 ( 用 T 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 ) 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 2 ~ 3 题。 2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 .向斜 东侧大      B .背斜 东侧小 C .向斜 西侧大 D .背斜 西侧小 【 解析 】 由图文信息可知,图中谷地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间新两侧老,其地质构造应为向斜,故排除 B 、 D 项。由图中岩层倾斜角度及表层沉积物的覆盖情况判定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故 C 项正确。 【 答案 】 C 3 .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 解析 】 文字信息表明贵重金属矿在河床沙中,且水深不易开采,故排除位于山地的丙、丁两处。图中乙地位于地壳抬升形成的河流阶地,且其上覆盖有沙、卵石、粘土等沉积物,可能找到该贵重金属矿,故 B 项正确。 【 答案 】 B (2015· 江苏高考 ) 如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第 4 题。 4 .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 A .沿经线方向发育 B .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 .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 .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 解析 】 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此其南北狭长的形状和走向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 【 答案 】 C (2014· 全国高考 ) 如图中 K 岛于 1983 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 年,该岛上已有 64 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第 5 题。 5 . K 岛处于 (    )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 解析 】 由经纬度可知, K 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结合板块分布知识可知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 答案 】 C 考向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16· 课标 Ⅰ )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 6 ~ 8 题。 6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 A .向陆地方向推进 B .向海洋方向推进 C .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 解析 】 由材料可知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形成的,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必须是海岸线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能形成;另外,图示三条贝壳堤形状都较平直,说明形成过程中位置较稳定。故 C 项正确。 【 答案 】 C 7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 A .形成新的贝壳堤 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 .形成河口三角洲 D .迫使河流改道 【 解析 】 泥沙在贝壳堤外持续堆积,会使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加大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故 B 项正确。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不利于死亡贝类的持续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故 A 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不会影响河口三角洲,也不会使河流改道,故 C 、 D 项错误。 【 答案 】 B 8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 A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 解析 】 由图中不同年代贝壳堤的位置可知,海岸线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说明其位置发生了多次变动,变动的原因是河流带来了大量泥沙,且泥沙不断沉积导致海岸线向前推进,故 A 、 B 、 C 项均错误, D 项正确。 【 答案 】 D (2016· 天津文综 ) 读图文材料,回答 9 ~ 10 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9 .图 Ⅰ 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 A .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 .由西向东倾斜 C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 .由北向南倾斜 【 解析 】 由图中信息可知,古海岸线集中分布在天津南部并向东南方向推进,由此可以判定东南部地区地势较低,沉积作用明显,故 C 项正确。 【 答案 】 C 10 .该地区 5 000 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 A .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 .气候持续性变暖 C .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 .地壳阶段性下沉 【 解析 】 图中信息表明海岸线总体持续向东南方向推进,海面下降。题干文字材料表明作为海岸线标志的贝壳堤需在海边经较长时期的堆积才能形成,由此可以判定海平面是间歇性下降,故 A 项正确。如果是气候持续变暖、地壳阶段性下沉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故 B 、 D 项错误。如果海滨泥沙不断淤积,海岸线会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不会形成海岸线的标志 —— 贝壳堤,故 C 项错误。 【 答案 】 A (2015·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Ⅰ ) 如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 11 ~ 12 题。 11 . 1975 ~ 2004 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 是 (    )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12 .推测 1992 ~ 1997 年期间 (    )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 解析 】 第 11 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 2 m 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 2 m 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 1979 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 1979 年至 2004 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 势为先淤积、后侵蚀。第 12 题,读图可知, 1992 年至 1997 年间,水深 2 m 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 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能力会提高;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会增多;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 【 答案 】 11.D   12.B (2015· 安徽高考 )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第 13 题。 13 .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 A .风力堆积 B .风力侵蚀 C .流水堆积 D .流水侵蚀 【 解析 】 由图可知,甲地位于湄公河的入海口处,该处形成了湄公河三角洲,该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湄公河从上游进入下游后,地势变缓,水流变慢,泥沙大量沉积。风力堆积和风力侵蚀常出现在干旱少雨的地区,流水侵蚀往往形成峡谷,不会形成三角洲。 【 答案 】 C 考向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016· 江苏单科 ) 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 14 题。 ( 双选 ) 14 .关于图中 ① 、 ② 、 ③ 、 ④ 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 A . ① 指化学沉积作用 B . ② 指搬运作用 C . ③ 指成岩作用 D . ④ 指火山喷发作用 【 解析 】 图中 ①② 所示箭头均指向沉积岩,表示的是水圈、岩石圈中的各种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变为沉积岩的过程,故 A 项正确, B 项错误。 ③ 所示箭头由变质岩指向沉积物,应是对岩石的风化侵蚀作用,故 C 项错误。 ④ 表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指火山喷发作用,故 D 项正确。 【 答案 】 AD (2015· 天津高考 ) 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第 15 题。 15 .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 A .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 .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 .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 .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 解析 】 从地质作用的规律来看,岩浆喷发之前岩层首先要受到内力作用的冲击而发生断裂,形成火山通道,然后岩浆才会沿火山通道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地貌。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之下首先被风化和侵蚀,然后被外力搬运到低处堆积。 【 答案 】 C (2015· 上海高考 ) 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完成 16 ~ 17 题。 16 .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 ① 岩浆冷却较快  ② 岩浆冷却较慢  ③ 在地表形成  ④ 在地下形成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17 .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 解析 】 第 16 题,由 “ 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 ” 推断该岩浆岩应该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侵入岩,冷却较慢。第 17 题,生产优质砚台的原料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最符合变质岩特征。 【 答案 】 16.D   17.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