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检测试卷 鲁教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检测试卷 鲁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单元检测卷(四)‎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下图是“我国某沿海地下水位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  )‎ A.该地的地下水已枯竭 ‎ B.井水位多年保持不变 C.由于机井过度抽取,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D.引起海水倒灌,地下水位迅速恢复 ‎2.该地保护地下水水质可行的做法是(  )‎ A.进行人工回灌 B.禁止开采地下水 C.多打机井 D.将海水直接灌入 答案 1.C 2.A 12‎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图示体现了因机井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水水位下降严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C正确,D错误;该图无法体现该地地下水已枯竭,A错误;井水位应不断下降,B错误。故选C。第2题,人工回灌是指有计划地将地表水、城市污水再生水在内的任何水源,通过井孔、沟、渠、塘等水工构筑物从地面渗入或注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增加地下水资源的技术措施,A正确;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多打机井会加剧水资源短缺;海水为咸水,不能直接灌入,B、C、D均错误。故选A。‎ 稀土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和“21世纪新材料宝库”,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目前,我国的稀土行业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等问题。下图为“我国稀土矿国际市场份额比重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稀土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主要特点是(  )‎ A.北多南少,北重南轻 B.北少南多,北重南轻 C.北多南少,北轻南重 D.北少南多,北轻南重 ‎4.1970~2010年,我国稀土资源出口份额占世界比重变化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调整 B.过度开发 C.不断减少出口 D.生态破坏严重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我国稀土资源北多南少,且北方主要是轻稀土矿南方主要是重稀土矿。故选C。第4题,据图可知,1970~2010年,我国稀土资源出口份额占世界比重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可知,目前,我国的稀土行业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等问题,导致我国出口量减少,出口份额占世界比重下降。故选C。‎ 页岩气是以甲烷为主的新开发的天然气资源,我国四川盆地页岩气储量丰富。页岩气开采过程中,将混有化学物质和沙子的水注入到地下页岩层中,通过高压压裂岩石,同时用沙或其他物质支撑裂口,使页岩破碎释放出气体。据此回答5~6题。‎ ‎5.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的有利地理条件是(  )‎ A.地处西部,地广人稀 B.盆地地形,易于汇气 C.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D.河流众多,水源丰富 12‎ ‎6.页岩气的大规模投入使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A.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B.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比例 C.有利于减轻雾霾的影响 D.有利于净化地下水体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的有利地理条件是拥有丰富的页岩气,且河流众多,水源丰富。四川盆地内部人口较多,并非地广人稀;盆地汇气不是页岩气的形成条件;这里的开采技术并不先进,故选D。第6题,页岩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也是地质史上的生物遗体沉积而成,它属于化石燃料,也制造温室气体二氧化碳;页岩气的大规模投入使用,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减轻雾霾的影响。‎ ‎2017年9月6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首次在青海省共和盆地‎705米深处钻获‎200 ℃‎以上的大规模可利用干热岩资源。干热岩是指地层深处不含水或蒸汽的致密不透的热岩体,其主要用于发电,发电成本仅为风力发电的一半,为太阳能发电的十分之一。读“干热岩发电原理示意图”,完成7~8题。‎ ‎7.与风能发电相比,干热岩发电(  )‎ A.不占用土地资源 B.不受气象条件制约 C.生产技术要求低 D.清洁无污染 ‎8.若青海省共和盆地的干热岩大规模开发利用,最可能导致当地(  )‎ A.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B.地表温度升高 C.太阳能开发会减少 D.地壳运动活跃 答案 7.B 8.C 12‎ 解析 第7题,风能发电和干热岩发电都需要占用较多土地资源,都清洁无污染,A、D错;风能发电受气象条件制约明显,干热岩发电不受气象条件制约,B对;干热岩发电对生产技术要求更高,C错。选B。第8题,读图可知,干热岩发电中的水资源是循环利用的,故不会造成地下水位明显下降,A错;读图可知,干热岩发电中热水导出地表被用来发电,故不会导致地表温度升高,B错;因干热岩发电成本仅为太阳能发电的十分之一,若青海省的干热岩大规模开发利用,最可能导致当地太阳能开发减少,选C;读图可知,在干热岩发电过程中,最终会形成面状的人工热储水库,而其外围仍然保持原状态,故对地壳活动影响不大,D错。‎ ‎2016年9月15日‎,超强台风“莫兰蒂”于北京时间3:05在福建厦门翔安登陆。和夏天生成的台风相比,台风“莫兰蒂”移动路径偏南。读“台风‘莫兰蒂’移动路径图”和不同时段秀屿区受台风影响的天气状况表,完成9~10题。‎ ‎9月15日‎1:30~3:00‎ 大风,随后出现狂风暴雨 ‎9月15日‎3:00~5:00‎ 风力微弱,出现短暂晴天 ‎9月15日‎5:00‎ 大雨倾盆,狂风随之而来 ‎9.5:00厦门出现大风的主要风向是(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10.台风“莫兰蒂”移动路径偏南的主要原因是(  )‎ A.副热带高压北移 B.副热带高压南移 C.东北信风南移加强 D.东北信风北移加强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3:00之前该地经历的为狂风暴雨,3:00~5:00时,风力微弱,说明此时刚好处于台风眼附近,之后台风继续移动,风力加大,由此并结合图示可知,此时台风中心位于厦门的西北,根据风向由高压吹向低压,可知,厦门此时为东南风,故C正确。第10题,造成台风路径多种多样的原因,主要是台风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复杂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莫兰蒂”台风源自西太平洋,因此台风移动路径的主要原因是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南移,热带气旋的路径也会逐渐偏南,故答案选B。‎ 读图回答11~12题。‎ 12‎ ‎11.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据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铁路线主要沿着山脊分布 B.大多数河流向西北方向流 C.6~8月,甲地位于季风迎风坡 D.站在丙地可以望到丁地 答案 11.A 12.C 解析 第11题,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坡度较陡的河谷地区,根据图中等高线和河流的分布,可知甲地等高线密集,甲处河谷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第12题,铁路线主要沿着山谷分布,大多数河流向东南方向流;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6~8月为夏季,吹东南风,甲地位于东南季风迎风坡;由于丙和丁地之间有一座山峰,所以站在丙地望不到丁地。‎ ‎(2017·广东广雅中学联考)通常情况下,灰熊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南,北极熊主要分布于北极圈以北。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混血熊”在北极圈出现了。读图回答13~14题。‎ ‎13.“混血熊”出现的地理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板块活动 C.洋流运动 D.太阳活动 12‎ ‎14.若干年后,北极地区也许再也找不到一头纯白色的北极熊了。从根本上防止这种情况出现的措施是(  )‎ A.适当猎杀公灰熊 B.建立北极熊保护区 C.禁止热带雨林的开发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答案 13.A 14.D 解析 第13题,灰熊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南,北极熊主要分布于北极圈以北,而出现在北极圈的“混血熊”是灰熊和北极熊交配的后代,这说明全球变暖使灰熊活动范围向较高纬度扩展。故选A。第14题,缓解全球变暖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选D。‎ 格栅坝是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浆砌石等为材料,将坝体做成横向或竖向格栅结构的坝。读下图,完成15~16题。‎ ‎15.格栅坝主要是防御(  )‎ A.水土流失 B.泥石流 C.崩塌 D.滑坡 ‎16.格栅坝有利于(  )‎ A.保持水土 B.调蓄径流 C.淤积良田 D.拦石排水 答案 15.B 16.D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格栅坝的主要作用是拦石排水,可防御泥石流。‎ 北京时间‎2017年3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南极拉森C冰架上的裂隙正变得越来越宽,“很快”便会与冰架彻底脱离,形成一座巨大的冰山。专家担心冰架的整体稳定性遭到破坏,带来严重后果。下图示意C冰架地理位置。据此完成17~18题。‎ 12‎ ‎17.推测C冰架裂隙变宽并可能彻底脱离的最可能原因是(  )‎ A.海水温度上升,导致底层冰融化 B.南极科考钻探冰层,破坏冰架 C.海底火山喷发,岩浆喷出 D.昼夜温差大,热胀冷缩 ‎18.专家担心冰架的整体稳定性遭到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最可能是(  )‎ A.南极科考活动受阻 B.企鹅生存环境丧失 C.彻底阻断南极航线 D.海面上升速度加快 答案 17.A 18.D 解析 第17题,随着全球变暖,海水温度上升,导致底层冰融化,从而使C冰架上的冰山脱离冰架,故选A。第18题,C冰架上的更多冰山将更容易脱离冰架,流入大海。冰山流入大海会加速海平面上升,故选D。‎ 年代际变化是指以10年为尺度的气候要素变化。读“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要素年代际距平图”,完成19~20题。‎ ‎19.黄河三角洲地区(  )‎ A.70年代表现出明显的冷湿特征 B.60年代年降水量约为‎70 mm C.21世纪表现出明显的暖湿特征 D.21世纪降水量逐年增加 ‎20.黄河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 答案 19.A 20.B 12‎ 解析 第19题,读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要素年代际距平图可知,70年代气温偏低,降水较多,表现出明显的冷湿特征,A正确;60年代降水量年代际距平约为‎70 mm,即比平均值多‎70 mm,B错误;21世纪00年代、10年代气温偏高,降水00年代处于平均值,并未增多,10年代增多,故暖特征表现明显,湿特征00年代不明显,C错误;21世纪降水量总体增加,不是逐年增加,D错误。故选A。第20题,河流入海口处地势平坦,加之海水顶托,流速减慢,河流携带泥沙在河流入海口沉积,故黄河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作用,故选B。‎ 二、综合题(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是一种使用方便,燃烧值高的新型潜在能源。主要分布于海底沉积物和陆上永久冻土带中。自18世纪被发现以来,各国都对它进行了长期研究,但真正开发利用仅能追溯到20世纪,足见其开发难度之高。‎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位置见下图)进行的首次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7天19个小时的稳定产气,取得历史性突破,可燃冰试采宣告成功。‎ ‎(1)据图描述我国南海地区可燃冰的分布特点。‎ ‎(2)“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的消息”横空出世,举国沸腾。分析我国致力于可燃冰开发的原因。‎ ‎(3)推测我国开采南海可燃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答案 (1)总体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南海大陆坡(或南海边缘地区)呈条带状分布。‎ 12‎ ‎(2)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中,高污染的煤炭占比过高,环境压力使得中国必须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开采可燃冰,可以进一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可燃冰为清洁能源,燃烧值高,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开始具备开采可燃冰的水平和能力。‎ ‎(3)自然方面:台风(狂风、暴雨、风暴潮),海啸;社会经济方面:技术难度大,开采成本高。‎ 解析 (1)根据材料中可燃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分布于海底沉积物和陆上永久冻土带中”,以及形成条件“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结合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从图中可燃冰资源的具体分布区,不难总结出中国已探明可燃冰资源的空间分布总体是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有形成条件的地区,南海大陆坡(或南海边缘地区),青藏高原、祁连山、漠河等拥有永久冻土的地区。(2)我国致力于可燃冰开发的原因应从我国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可燃冰的优点等角度分析。据已学知识可知,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为主,高污染的煤炭占比过高,环境压力使得中国必须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开采可燃冰,可以进一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据材料可知,可燃冰为清洁能源,燃烧值高,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开始具备开采可燃冰的水平和能力。(3)据材料可知,可燃冰开发难度高,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开发过程可能面临技术难度大,开采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南海夏秋季节会受到台风影响,带来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等灾害。‎ ‎22.(2018·四川省凉山州第一次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贵州的少数民族一般都爱择水而居,每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财富。贵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 ‎240 mm,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但是据贵州省山地气候研究所统计,贵州旱灾频繁,缺水严重。今年7月,遵义市和铜仁市大部、黔东南州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9成,出现大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下图为贵州省位置及地形示意图。‎ ‎(1)结合图文材料,简要描述贵州省的地理位置特征。‎ ‎(2)贵州省年降水总量丰富,但农业缺水严重,旱灾频繁。分析贵州省旱灾频发的原因。‎ 12‎ ‎(3)贵州地表水资源日益短缺,分析水资源短缺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答案 (1)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低纬度地区(或亚热带地区,25°N~28°N之间);四周与湖南、广西、云南、四川和重庆相邻。‎ ‎(2)贵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下多溶洞,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难以储水;地表崎岖,坡度大,水流快,存留时间短;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3)农作物因缺水枯萎死亡,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耐旱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或:种植业范围缩小,畜牧业范围扩大);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提高了生产成本;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解析 (1)根据经纬度,贵州位于25°N~28°N之间,处于亚热带地区。从相对位置看,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四周与湖南、广西、云南、四川和重庆相邻。(2)贵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下多溶洞,地表水下渗严重,降水随地下径流流走,地表难以储水,地表水缺乏。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坡度大,地表径流速度快,在地表存留时间短。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3)贵州地表水资源日益短缺,可能导致农作物因缺水枯萎死亡,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耐旱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或是导致种植业范围缩小,畜牧业范围扩大。为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提高了生产成本。灌溉水源短缺,有利于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我国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该地区地处北京、天津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等,水资源比较丰富,可满足区域生态用水需求,现在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是我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下图为雄安新区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白洋淀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有大小淀泊143个,平均蓄水量13.‎‎2亿立方米 12‎ ‎。作为滞洪湖泊,白洋淀以往“十年九涝”,为了治理洪水,1958年后,上游陆续建成134座大中小型水库。下图为白洋淀位置示意图。‎ ‎(1)雄安新区发展与北京市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说明其具体表现。‎ ‎(2)分析1958年以前白洋淀“十年九涝”的自然原因。‎ ‎(3)简述雄安新区的设立可能对该地人文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答案 (1)雄安新区发展可以缓解北京市人口压力、环境压力和交通压力;北京市发展为雄安新区提供技术支持、人才供给和资金支持。‎ ‎(2)位于我国北方季风区,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上游支流众多,汇水面积较大;下游泄洪通道单一;地处平原地区,水流速度慢,泄洪能力较弱等。‎ ‎(3)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人口密度增大;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改变人文景观;人口和产业从分散到集中。‎ 解析 (1)雄安新区发展与北京市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表现应考虑二者的不同之处并从相互促进角度分析。雄安新区发展可以缓解北京市人口压力和交通(用水、用地)压力;北京市发展为雄安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2)“涝”主要是因为来水量大,储水量小,排洪、泄洪能力低。白洋淀位于我国北方季风区,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上游支流众多,汇水面积较大;下游泄洪通道单一;地处平原地区,水流速度慢,泄洪能力较弱等。‎ ‎(3)雄安新区的建立有利于北京产业向雄安转移,对雄安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工业化和城市化、土地利用方式、居民就业方式、产业结构、人口密度、人文景观等方面考虑。‎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云杉生产力的影响,需要对不同环境中的云杉生长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采样分析。图中天山北坡的甲乙丙三地是某科研人员选取的部分采样点,调查显示自西向东,云杉分布的海拔由低到高。‎ 12‎ ‎(1)分析甲、乙、丙三地的云杉针叶林分布高度差异的原因。‎ ‎(2)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气候变暖使云杉的生产力有所提高,请分析原因。‎ ‎(3)野外调查时,为能反映云杉生产力与自然环境要素关系的真实性,需要对采样地点进行挑选。请你设计一个比较恰当的采样点挑选标准。‎ 答案 (1)甲地位于天山北坡的西段,是天山朝西开口的河谷地带,是来自大西洋暖湿西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水分条件优越,所以云杉分布的海拔较低;乙地和丙地位置偏东,位于大陆内部,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越来越少,相同海拔的降水量越来越少,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所以云杉的分布越来越高。‎ ‎(2)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植物代谢过程,增强植物光合作用;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有机物分解,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温度的升高还能延长植物的生长期,使植物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从而提高生产力。‎ ‎(3)云杉分布比较多,能形成成片的天然林;林地没有明显人为或自然的破坏和干扰;林地附近没有明显人为或自然的破坏和干扰;林地附近有气象站,能提供可靠的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观测资料。(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1)甲、乙、丙三地的云杉针叶林分布高度差异的原因主要从影响降水的因素角度分析。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地自西向东分布,由于该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主要来自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气,所以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甲地位于天山北坡的西段,是天山朝西开口的河谷地带,是来自大西洋暖湿西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水分条件优越,所以云杉分布的海拔较低;乙地和丙地位置偏东,位于大陆内部,来自大西洋的水气越来越少,相同海拔的降水量越来越少,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所以云杉的分布越来越高。(2)近年来气候变暖使云杉的生产力有所提高的原因主要从气温升高对于植物生长的作用角度分析。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植物代谢过程,增强植物光合作用;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有机物分解,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温度的升高还能延长植物的生长期,使植物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从而提高生产力,(3)采样点的选择方法主要从林木分布、人类活动的干扰、气象条件稳定等方面考虑。从林木分布看,应当选择在云杉分布比较多,能形成成片的天然林的地方;从人类活动的影响看,应当选择附近没有明显人为或自然的破坏和干扰的林地;从气候条件看,林地附近有气象站,能提供可靠的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观测资料。 ‎ 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