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课时作业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解析】 四个选项中生物出现由早到晚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答案】 D ‎2.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代 D.新生代 ‎【解析】 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盛行时期。‎ ‎【答案】 B ‎3.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爬行动物时代 B.哺乳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解析】 新生代为哺乳动物大发展时期。‎ ‎【答案】 B 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4~5题。‎ ‎4.根据图中化石,判断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5.根据化石的新老关系,属最古老的一种是(  )‎ A.①地地层化石 B.②地地层化石 C.③地地层化石 D.④地地层化石 ‎4~5.【解析】 首先看图,明确图中化石的地质年代。如含三叶虫化石为古生代早期,含鱼类化石为古生代中期,含恐龙化石为中生代,含裸子植物化石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根据化石的新老关系,属最古老的一种是①地地层化石。从动物的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 5‎ ‎【答案】 4.B 5.A 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候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7.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6~7.【解析】 人类对湿地破坏后,气候的大陆性会有所增强,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会增大;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也会增大。三江平原原来是北大荒,后来被开垦成为北大仓,就是建立在湿地被开垦的基础上的。‎ ‎【答案】 6.B 7.D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森林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根据以上材料,完成8~9题。‎ ‎8.判断下图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解析】 修建水库直接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使库区蒸发量增大,二是使土壤水增多,进而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加强。‎ ‎【答案】 C ‎9.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森林砍伐使森林吸收CO2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同时使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但不会造成臭氧层空洞。‎ ‎【答案】 D 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回答10~11题。‎ 5‎ ‎10.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11.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  )‎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10~11.【解析】 第10题,根据关联图中的信息可知,“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并不会导致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等现象的发生,只能造成海进与海退;图中Ⅲ对Ⅱ产生影响,且Ⅱ受现代季风形成的影响,故Ⅱ为区域干旱化趋向、Ⅲ为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第11题,气候暖湿增加了降水量,造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加强,而气候冷干则有利于黄土堆积;温暖期有利于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使我国的温度带向南移动。‎ ‎【答案】 10.B 11.C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2~14题。‎ 年份 ‎2009‎ ‎ 2010 ‎ ‎ 2011 ‎ ‎ 2012 ‎ ‎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 ‎1.00‎ ‎1.00‎ ‎1.00 ‎ ‎1.00‎ 草本植物 l ‎ ‎ 1.18‎ ‎ 1.20‎ ‎1.21‎ ‎1.23‎ 地上生 物量 灌木植物 ‎1 ‎ ‎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 1.47‎ ‎ 1.55‎ ‎ 1.52‎ ‎ 1.53‎ 地下生 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2.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表中信息显示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除灌木地下生物量略有减少外,其他均有明显的增加,故生物量提高,①正确;表中草本植物数量明显增加,密度增大,而灌木数量没有变化,故③正确。‎ ‎【答案】 A ‎13.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解析】‎ 5‎ ‎ 对比表格中的数据,表中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下降,草本植物则大幅上升,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 ‎【答案】 D ‎1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 根系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自2011年开始明显低于2009年,说明根系出现萎缩,草本植物相反,故未来变化趋势是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答案】 D ‎15.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到图中相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解析】 本题以我国土地资源退化为背景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了土地退化,但人为原因是主要的,特别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或城镇建设致使植被破坏等。为此国家推行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既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a、b、d、c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或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原因造成土地退化。‎ ‎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降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如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5‎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较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__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___。‎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至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__环境向________环境的演变。‎ ‎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解析】 解答该题应从地球演化、化石与地层的关系、古生物环境的特征及其成因等基础知识入手,通过理解所反映的相关古生物化石的内容,针对性地解答各小题。解决该题的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1)图中古生物新老关系: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2)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及地壳的运动过程;(3)化石形成的岩层——沉积岩;(4)古生物的生存环境: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 ‎【答案】 (1)生物化石 (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 (3)①沉积 古生 ②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①海洋 陆地 ②抬升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