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3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习目标: 1掌握岩石圈的概念和物质循环,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2掌握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3掌握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基础梳理: 一、岩石圈 (一)概念: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组成: 1化学元素组成:(由多到少)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2矿物组成: 石英、方解石、云母、长石 3岩石组成: (1)岩浆岩 成因: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侵入作用 岩浆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块状构造 喷出作用 岩浆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气孔构造 矿产资源:内生矿床(金、钨、铜、金刚石、铅锌矿、雄黄、汞) (2)沉积岩(常含化石) 成因:暴露在地表的岩石,遭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其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外力作用 裸露岩石 沉积岩(砾岩、沙岩、页岩、石灰岩) 层理构造 矿产资源:外生矿床(煤、石油 、油页岩) (3)变质岩 成因: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变质作用 岩石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片理构造;变余构造 矿产资源:变质矿床(赤铁矿) (三)物质循环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破碎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 5 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二、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①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位移→绵长的断裂带 水平运动(主) 弯曲变形→巨大的褶皱山脉 上升运动→隆起→陆地、山脉 垂直运动(辅) 下降运动→凹陷→海洋、盆地 喷出作用→喷出岩→玄武岩 ②岩浆活动 岩浆岩 侵入作用→侵入岩→花岗岩 ③地震活动:世界三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大洋中脊火山地震带、地中海(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④变质作用——地壳深处→变质岩 高压 页岩 板岩 高温 石灰岩 大理岩 3对地形的影响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资料:板块构造学说 张裂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 背离运动(张裂) 发育成为海洋:红海 褶皱山系和海沟:科迪勒拉山系和海沟 相对运动(碰撞) 岛弧和海沟:东亚岛弧和海沟 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系 资料:板块运动与我国地形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形成我国南北走向的山脉: 北列:贺兰山 南列:横断山脉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形成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 5 北列:天山→阴山→燕山 中列:昆仑→秦岭→大别山 南列:南岭 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形成东北—西南向的山脉: 东列:台湾山脉(东亚岛弧) 中列:长白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武夷山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三、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势能。 2表现形式 ①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和收缩,很容易崩解破碎。岩石中水的融冻、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等,也都对岩石起到风化破坏作用。 ②侵蚀作用 吹蚀作用(风)、冲蚀作用(流水)、拔蚀作用(冰川) ③搬运作用 风的搬运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 流水的搬运作用→湿润、半湿润地区 浮运→颗粒直径小的 分选作用 底运→颗粒直径大的 冰川的搬运作用 无分选作用 重力的搬运作用 ④沉(堆)积作用 风力沉积作用 物理沉积作用 流水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作用 重力沉积分异规律: 颗粒直径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在近处(底部) 颗粒直径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在远处(上部) 砾石→沙→粉沙→粘土 砾岩→沙岩→粉沙岩→粘土岩 化学沉积作用 氧化物(例如:氧化铁、氧化锰、二氧化硅的胶体) ↓ 铁的硅酸盐(例如:绿泥石) 5 ↓ 碳酸盐(石灰岩CaCO3、白云岩CaMg(CO3) 等) ↓ 硫酸盐(石膏CaSO4) ↓ 卤化物(NaCl、KCl、MgCl2) ↓ 化学沉积分异规律 生物沉积作用:珊瑚礁、硅藻土、煤 ⑤固结成岩作用 碎屑岩:砂岩、砾岩、页岩 压固作用→脱水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沉积岩 化学岩:石灰岩 生物岩:煤、油页岩 3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外力作用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风力作用 风蚀城堡、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戈壁 沙丘,沙垄, 黄土高原的形成 流水作用 瀑布、河谷、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海蚀陡崖、海蚀洞 冲积平原 山麓冲积扇 中游河漫滩平原 河口三角洲 冰川作用 U形谷、角峰、冰斗、峡湾、羊背石 冰蘑菇、冰碛丘陵 岩浆岩 岩浆 沉积岩 变质岩 练习一 写出相关的地质作用 5 练习二 读上图,分析回答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 甲 ______ ,乙 丙 。 (2)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由流水作用形成的是_____和_____; 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都是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_____。其能量来源来自于地球的_______,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地貌都属于_________地貌类型。 (3)甲地形一般分布在 。该地形组成物质的分布特点是扇顶_______,扇缘_____。乙地形一般分布在 _________,丙地形多分布在我国 气候地区。 其迎风坡以_________作用为主,其背风坡以_________作用为主。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