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2
4.2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方面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核心、整治模式和所需注意的问题。了解我国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3.在多幅图片的阅读分析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重点难点 1.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在西北地区尤以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为主。 2.荒漠化的整治模式(措施)。强调在不同类型的地区,要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外力作用性质,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和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发展已有很长的历史,虽于1977年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和防治,但荒漠化仍在蔓延。今天我们将学习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讲授新课] [板书]4.2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一、荒漠化的成因 [教师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知道荒漠化的形成有其自然的因素,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因此它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与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指导读图]课本图4.7“科尔沁沙地西部土地荒漠化发展趋势”,教师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地土地荒漠化发展程度不一,荒漠化程度严重的、强度的、中度的、轻度的土地分散成很多块。 [引导提问]请大家推测,如果不加治理,任由其发展,这些荒漠化程度不同的呈分散状态的土地将会怎样变化?(各自退化,荒漠化程度加重,并逐渐扩大,最终连在一起。) [小结]荒漠化就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最终连结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景观的过程。 [阅读]“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学生阅读了解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提问)据此,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是否具有以上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学生回答)干旱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在平地上权衡利弊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因此具有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因此荒漠类型多,面积广。 [板书]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自然原因 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教师讲解]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特征强,年降水量变率大。年降水量的多少对干旱程度有较大影响,多雨年份能换和干旱程度,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而持续干旱则会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因此气候因素对荒漠化进程影响较大,但并非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的活动。 [指导阅读]读课本图4.9“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状况”,分析: ①从1962年到1978年,该地荒漠化土地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②从1978年到1988年,该地荒漠化土地比例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小结过渡]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荒漠化的直接受害者。那么在西北地区,导致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是哪些? [指导读图]课本图4.10“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由学生读出人为因素的三个主要表现方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板书]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指导读图]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三个主要人为因素的影响”,要求学生完成对应填空: 人为因素 典 型 地 区 主 要 危 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农垦 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教师讲述]人口过快增长也是荒漠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人们迫于生计而无可选择地采取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和落后的灌溉方式等非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形式,开发现有资源,从而加快了荒漠化的发展。 [小结]由此可见,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它受干旱程度和人畜对土地压力强度的影响。其中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是产生荒漠化的必要条件,它对荒漠化的形成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使土地荒漠化进程加速。 [过渡]荒漠化使西北地区土地逐渐丧失生产力,因此,抓好荒漠化的防治,是实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工作。 [板书]二、荒漠化的防治 [教师介绍]由于人类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加强人与自然的协调,这是做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具体工作中,针对荒漠化发展不同程度的土地,应采取不同的手段。 荒漠化的防治: 总体思路:人与自然的协调——荒漠化防治的核心 工作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①确立明确的整治目标 ②采取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 ③健全并完善治理实施系统 [教师解释]土地荒漠化大体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三个阶段。在发生阶段,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土地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在发展阶段,地表植被已被破坏,逐渐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并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在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着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到50%以上。荒漠化的防治就是要针对不同发阶段的荒漠化土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根据以上工作思路和内容,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具体的防治荒漠化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整治模式(再出示“整治模式”部分内容)。 [读图]课本图4.12“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学生读图思考回答: ①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区当前荒漠化土地分布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②不同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怎样的总体措施? 有哪些具体实施方法? ③以上措施和方法的实施会取得怎样的效果? ④实施以上措施和方法还需什么配套措施? [教师讲述]以绿洲地区的防治措施来说,提出这样一个总体措施、合理分配内陆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等工作都需要领导层的决策,发展节水农业、营造林网等工作都需要科技的投入和保障,而很多工作都需要人力、财力的巨大投入,因此,要顺利实施荒漠化防治措施并完成目标,必须建立和健全比较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使防治工作做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分工协作。 [提问]根据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和工作内容,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还需特别注意哪些原则?为什么? 荒漠化防治的注意原则: 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治沙是科学问题) 以消除贫困为核心,重视地方参与(治沙是社会问题) [指导阅读]读课本表4.1“可能用以指示荒漠化的迹象”监测,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做好早期预防工作。 [讨论]你认为应如何打破贫困与荒漠化相伴的恶性循环 [学生分组讨论]要重视对土地荒漠化“前兆”的实现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主要观点是:开展全民性宣传与教育,让人们认识到问题的裨益和防治意义,并鼓励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包括项目的规划、决策和实施。同时需要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技术指导,以及外部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援,以加强当地群众的参与能力建设,帮助他们在停止现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同时,选择发展替代产业项目。 [过渡]我国西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与自然条件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沙经验。 [板书]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教师讲述]科技人员通过建立防治荒漠化试验推广站,在几十年的治沙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其中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造林等不少造林技术居世界依靠地位。下面我们来看沙坡头试验站这一成功的典型案例。 [指导读图]课本图4.13"沙坡头试验站的流沙固定” 。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到沙坡头,其周边的自然状况: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黄河。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西,滔滔黄河在这里经过,包兰铁路沿着黄河,横穿腾格里沙漠南缘。这里特别在冬春季节风力强劲,对包兰铁路形成了威胁。 [引导思考]①沙坡头试验站采用什么措施来固定流沙?效果如何? (沙坡头采用了草方格沙障技术固定流沙,用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 ②这种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如何起到固定流沙作用的)? 这种沙障一方面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过渡]荒漠化主要是在潜在自然因素基础上,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等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使固沙植被遭破坏而引起,因此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在荒漠地区恢复或种植植物,需选用具有适应这样的生态环境的植物。 [指导读图]课本图4.14"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教师介绍: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特征表现在:图中9是肉质植物,体内薄壁组织可储存大量水分,其近地表分布的根系可以在偶然而短暂的降水过程中收集水分;图中b类植物一方面利用其近地表根系吸收可能的降水,另一方面根系向纵深发展,以利用稳定的地下水;图中c为微叶或无叶型植物,叶片强烈缩小或退化,由绿色茎行使光合作用功能,蒸腾很弱。 [提问]科学工作者采取哪些措施恢复自然植被的?(将水分较好并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人工补种等措施。) [指导读图]图片“几种优良的固沙植物”(见备课资料),略作介绍,指导学生读图4.15“植物固沙成果显著”,以加深印象。 [指导读图] “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区造林示意图”及文字介绍:西北、华北、东北的“三北”地区,有面积广大的沙漠、沙地和戈壁,形成长达4000千米—。 5000千米的风沙线,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人口增长超过了当地的自然承载能力,这里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带。从1978年起,国家开展了“三北”防护林网体系的建设,它横跨13个省级行政区,绵延4480千米,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40%以上,整个工程计划在2050年全部完成,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教师讲解]“三北”防护杯两—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方面起到重大作用。要改善更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彻底遏止荒漠化发展,仅有“三北”防护林网是不行的,还须建立立体的综合防护体系。 [阅读]“我国‘141’绿色工程”,拓展学生知识。 我国"141”绿色工程: 我国正在加快实施"141"为主体的绿色工程建设。即:1个基地(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基础)、4个体系(“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1个工程(治沙工程)。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课主要内容,教师完善板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