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阶段综合实践
www.ks5u.com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工植被 ②热带雨林 ③落叶阔叶林 ④温带草原 ⑤热带荒漠 ⑥土壤质地 ⑦自然土壤剖面 ⑧成土母质 ⑨气候 ⑩养护 素养突破 综合思维——以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为例 1.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生物对地理环境有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能量不断流动、转化。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1)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2)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氮气和氧气。 (3)生物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4)参与沉积岩形成(煤、石油);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3.环境效益 净化大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美化环境。 【迁移应用】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林分密度的大小影响林下光照和热量,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读甘肃某山地云杉林总蓄水量与林分密度变化图,完成(1)~(2)题。 (1)林地总蓄水量与林分密度的关系是( ) A.林分密度越大,林下植物最大持水量越小 B.林分密度越大,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越大 C.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呈增加趋势 D.随着林分密度增加,林地总蓄水量先增加再减小 答案 D 解析 林分密度越大,枯落物及林下植物最大持水量先增多后减少,但无法确定林下植物最大持水量和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A、B两项错误;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C项错误;随着林分密度增加,林地总蓄水量先增加再减小,D项正确。 (2)据图推测,下列有关土壤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林分密度过小,枯落物分解快,水热较丰富,土壤发育最好 B.林分密度过大,林下光热少,枯落物难分解,土壤发育较差 C.高密度林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累积以及林地涵养水源功能的发挥 D.低密度林林冠截留能力较弱,雨水直接渗透土壤,涵养水源较好 答案 B 解析 土壤的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肥沃程度和枯枝落叶的分解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土壤的腐殖质层即有机物的积累。当植被的林分密度过大时,植被遮挡太阳辐射,林下光热不足,枯落物难分解,土壤发育较差,B项正确。林分密度过小,林地总蓄水量小,水分条件较差,A项错误。由图可知,林分密度过大,总储水量会逐渐减少,因此也不利于林地涵养水源功能的发挥,C项错误。低密度林林冠截留能力较弱,雨水直接渗透土壤,但是涵养水源主要依靠植被根系的吸水和固水能力,D项错误。 综合实践 实验探究:草地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1.实验准备材料:在校园内选取一定坡度且表层平坦、形状规整的草地,木板若干,两桶水(水量相同),固定拼接木板的材料及工具。 2.实验过程 (1)用木板隔离出约1平方米的草坪,要求草类植物品种单一,长势良好,修剪规整。在底端的木板开一较小的出水口;同样在相邻处用木板隔出与前者同样大的裸地。要求两隔离区域周边的木板拼接良好,除底端出水口外不漏水。 (2)先后把两桶水倾倒在上述两个隔离区域内,要求倾倒时用力平稳。 3.观察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与总结 (1)在此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水倾倒后很快形成径流的是________;在出水口处流出的水量裸地___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草地;在出水口端流出的水较浑浊的是________(填“裸地”或“草地”)。 (2)请总结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草地在水土保持方面发挥的作用:______________。 5.实验后的思考 (1)草地除了在本实验中体现出的作用,还有哪些价值? (2)做该实验,除了用上述提供的材料外,你认为还可以用到哪些材料以增强观察效果? (3)你认为本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6.拓展延伸 (1)不同地区或环境下的草地发挥的作用有差别,请写出以下各处草地的作用: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______________。 南方低山丘陵区的草地:______________。 城市中的草地:______________。 (2)近来有研究表明,在城市中大面积种植草坪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你能谈谈其中的原因吗? [成果展示] 3.①在隔离区域内(木板框内)形成径流的先后 ②出水口处水量的多少 ③从出水口端流出水的浑浊程度 4.(1)裸地 大于 裸地 (2)避免流水(大气降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保土保肥;增加下渗量、涵养水源;延缓形成坡面径流的时间,减少径流量 5.(1)防止风蚀;放牧牛羊,具有经济价值;美学(观赏)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2)在两出水口端各设一接收容器,且为透明的玻璃容器。(3)准备过程复杂,耗时长、耗力大;所用材料多。 6.(1)防风蚀、饲养牲畜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削峰补枯(平缓径流) 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2)养护费用高;易污染地下水;在生态功能上有明显的局限性,起不到隔离带的作用等。 自我评价:通过实验,证实了草地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加深了对草地在不同地区或环境下发挥作用的差别的认识,增强了保护植被的意识。 教师点评:该实验用材多、准备周期长、难度大,但实验过程简单,较为直观。通过充分准备,完全可以达成预期的实验目的,并可获得新认知。 方向与建议 1.土壤的形成模拟实验。 2.森林的价值模拟实验。 3.土壤质地与土壤剖面模拟实验。 展示与评价 略。 专题一 地理示意图的判读 1.地理过程示意图 地理过程示意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如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生物循环示意图等。解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 (1)瞄准图示主题:图名可以直接显示图示主题。 (2)着眼时空分布:过程示意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一定要着眼于图中的时空信息。 (3)抓住构图要素:根据图中箭头指向、数据或曲线变化、空间变化、阶段划分等要素,描绘变化特点。 (4)分析变化规律 ①构建变化过程:依据图示信息,建立完整的变化过程或规律。 ②判断主导因素:依据变化过程,推断影响地理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推断变化趋势: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断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趋势。 2.地理原理示意图 地理原理示意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如热力环流示意图、土壤形成示意图、地貌形成示意图、台风示意图等。解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如下: 3.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 该类图是利用某种模式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空间分布规律)、地理事物发展变化(演变规律)、地理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空间联系规律)等。运用模式示意图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某一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分布规律,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理想大陆自然植被分布模式图等。 (1)确定图示主题:图名可以直接显示图中分布的主题地理事物。 (2)判断分布状况:可概括地理事物分布的整体状况,确定某处地理事物分布的特点。 (3)归纳分布规律:整体上分析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规律及特点,进行知识的迁移延伸分析。 (4)判断影响因素:依据具体的分布状况,推断影响地理事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4.景观示意图 地理景观图主要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物的照片、幻灯片和卫星影像图片等。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自然景观图如地貌景观图、气候景观图、自然灾害景观图、生物群落景观图等,人文景观图如城乡景观、农田和农业景观、交通景观等。 (1)根据景观图的图名,确定景观图所表示的主题属于何种地理要素或简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景观图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判读效果。 (2)从景观图中找出标志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地形特征、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空间定位。 (3)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即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对景观图所在区域形成整体的认识,把握区域地理特征。 (4)根据景观图中的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并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回答。 (5)关注特殊提示。有些景观图中有特别的文字提示或箭头指示,这是判读的细节,应特别关注其所体现的含义,理清其与材料间的关系。 【迁移运用】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按照字母顺序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气候”填入图中,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答案 D 解析 东北平原三面环山,纬度高,蒸发弱,气候冷湿,形成冷湿性森林与草甸草原,形成肥沃的黑土。所以a是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自然地理特征;b是由于地理位置特征和地形特征形成的冷湿气候;c是冷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及植被下发育成的土壤。D项正确。 (2)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对本地区的土壤和河流的影响主要有( ) ①土壤腐殖质增多 ②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③河流含沙量减少 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 B 解析 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腐殖质降低;河流含沙量增多;植被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易引发水旱灾害,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专题二 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资料1 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功能缺失 1.改变了水循环中的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2.土壤具有蓄水功能。土壤截留降水之后,地表径流减少,削减了洪峰,可以减轻洪涝灾害。 资料2 雨水花园 1.雨水花园有利于雨水的下渗,种植土层、人工填料可以对雨水起到净化作用,砾石层有利于蓄积雨水,蓄积的雨水可以为生产活动提供水资源。 2.其他作用 (1)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雨水花园能够为昆虫和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2)雨水花园中的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改善小区域气候环境。 (3)与传统的草坪景观相比,雨水花园能够给人以新的景观感知与视觉感受。 资料3 海绵城市 1.具有良好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及环保、美观、舒适、易维护和降低噪音等特点。 2.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系统地解决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建造雨水花园是打造海绵城市的重要措施。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加快对城市内涝的治理、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年降水量较多的平原地区和城市适宜建设海绵城市。 【迁移运用】 “海绵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收、蓄存、渗透、净化雨水等功能。目前我国正在积极试点海绵城市建设。据此完成(1)~(3)题。 (1)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 ) A.减轻城市交通拥堵 B.减轻城市雨涝问题 C.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D.避免耕地面积减少 答案 B 解析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减轻城市雨涝问题。 (2)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区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增加大气降水 B.增加地下径流 C.增加地表径流 D.减少水汽输送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海绵城市具有吸收、蓄存、渗透、净化雨水等功能,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区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B项正确。 (3)建设海绵城市的有效措施是( ) A.增加城区绿地面积 B.增加城区硬化面积 C.加快城市交通建设 D.合理布局城市商业区 答案 A 解析 建设海绵城市的有效措施是增加城区绿地面积,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下渗,A项正确;增加城区硬化面积,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B项错误;加快城市交通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商业区均不利于增加下渗,不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措施,C、D两项错误。 (2017·全国卷Ⅰ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图一),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图二)。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核心素养定位 学业质量标准 以城市绿化为背景,分析当地植被类型、景观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绿化植被栽种范围的自然因素,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根据景观的季节特征判断植被类型,根据城市街道两侧景观差异分析人类活动,通过区域差异分析景观分布,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4。 答案 (1)B (2)D (3)A (2020·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1)~(2)题。 (1)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核心素养定位 学业质量标准 以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关系图为背景,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综合思维。 根据自然地理要素说明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2。 答案 (1)B (2)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