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C.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 D.外力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解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固结成岩是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中都有迅速激烈的,也都有极其缓慢的。‎ 答案:C ‎2.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平运动形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B.垂直运动常形成裂谷和海洋 C.在地壳的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D.大西洋是地壳的水平运动形成的 解析: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大西洋的形成。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答案:D 读景观图,完成第3~4题。‎ ‎3.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强烈的变质作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强烈的侵蚀作用 D.剧烈的火山活动 ‎4.乙图中构造形成景观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张裂后经沉积 7‎ 解析:第3题,图甲所示为著名的华山景观,是地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第4题,由图乙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经侵蚀而出露地表。‎ 答案:3.B 4.A 钱币被称为“国家名片”,人民币则是中国的名片。在已经发行的数套人民币中,我国一些著名的风景被相继印在了它们的背面。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的四个景观中,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6.乙图中雄伟壮丽景观的成因是(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 B.内、外力共同作用 C.地壳运动和风力侵蚀综合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解析:丙为广西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甲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角峰与“U”型谷;乙是流水侵蚀下切与地壳抬升共同作用形成的峡谷;丁是黄河壶口瀑布,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5.C 6.B ‎7.下图是“三大类岩石关系示意图”,图中①~⑥代表岩浆、喷出型岩浆岩、侵入型岩浆岩、沉积物、沉积岩、变质岩,试判断图中代表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分别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④和⑤ D.①和⑥‎ 解析:岩浆位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处,那么图中⑤应为岩浆,其指向的④和⑥就应分别为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均为岩浆岩);各种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均会发生变质作用,那么有多个箭头指向的③应为变质岩,①是沉积物,②是沉积岩。‎ 答案:B ‎8.下图是“地貌形成与地质作用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有关内容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7‎ ‎①变质作用 ②侵蚀作用 ③内力作用 ④外力作用 ⑤固结成岩作用 A  ,B  ,C      ,D  ,E      。 ‎ ‎(2)据研究,上海崇明岛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与南通地区相连,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3)地球地貌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有时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有时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试解释青藏高原不断升高、大兴安岭起伏和缓的原因。‎ 青藏高原: 。 ‎ 大兴安岭: 。 ‎ 答案:(1)④ ③ ②或⑤ ① ⑤或②‎ ‎(2)流水堆积 ‎(3)地壳不断上升,以内力作用为主 地表不断遭受侵蚀,以外力作用为主 能力提升 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形成可能与岩石的性质、干燥多风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由图可知,①为喀斯特地下地貌,由流水溶蚀和沉积作用形成;②为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断层;③为风蚀蘑菇;④为火山喷发。第1题,断层和火山喷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第2题,风蚀蘑菇是在气候干旱、多大风的条件下形成的,风速越大,侵蚀力越强,也可能是在岩层上硬下软,下部容易遭受侵蚀的条件下形成的。‎ 答案:1.D 2.C 读“福建省南碇岛规则多边形玄武岩石柱群景观图”,完成第3~4题。‎ ‎3.形成玄武岩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 C.海浪侵蚀 D.风化作用 ‎4.导致沿岸许多石柱折断倒伏的最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海浪侵蚀 D.风化作用 7‎ 解析:第3题,玄武岩属于岩浆岩,是地下岩浆受到压力之后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的。第4题,由图可知,玄武岩石柱群位于沿海地区,在海浪侵蚀作用下,形成石柱折断倒伏的现象。‎ 答案:3.B 4.C 读下面图甲、图乙所示的两种地貌,完成第5~6题。‎ ‎5.图甲所示地貌名称为(  )‎ A.三角洲 B.河漫滩平原 C.冲积扇 D.沙丘 ‎6.图乙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 解析:由图可知,图甲为冲积扇。图乙为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 答案:5.C 6.B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第7~8题。‎ ‎7.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8.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第7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从图中可以看出,1975~1978年水深‎2米的位置距离监测起始点越来越远,说明近岸海域水深越来越浅,海底泥沙淤积;1978年后,水深‎2米的位置距离监测起始点总体趋势越来越近,说明近岸海域水深越来越深,海底处于侵蚀状态,故 D为正确选项。第8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从图中可以看出,1992~1997年水深‎2米 7‎ 的位置距离监测起始点总体越来越近,说明近岸海域水深越来越深,海底处于侵蚀状态。若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则径流量、含沙量增大,海底处于淤积状态,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导致径流量增加,故A、D错误;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则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故C错误;而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则导致入海泥沙减少,近岸海域海底呈侵蚀状态,故B正确。‎ 答案:7.D 8.B 地质剖面图是表示地质剖面上的地质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示意图。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9.图中砂岩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玄武岩 ‎10.该地地下洞穴形成的地质作用最有可能是(  )‎ A.火山喷发作用 B.地层沉陷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作用 解析:第9题,砂岩属于沉积岩。第10题,该处地下洞穴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9.B 10.D 庄子对“彼此是非”的论述,说明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或直接转化,或间接转化,即“彼出于此”,也可由“此”及“彼”。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下面不能直接实现由“此”及“彼”的是(  )‎ A.岩浆岩→岩浆 B.沉积岩→变质岩 C.岩浆→岩浆岩 D.变质岩→岩浆岩 ‎12.根据庄子的论述,各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岩石转化的“一定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岩→侵入作用→变质岩 B.沉积岩→重熔再生→变质岩 C.岩浆→喷出作用、冷却凝固→侵入岩 D.出露地表的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解析:第11题,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不能由变质岩直接形成。第12题,A项中“侵入作用”应为“变质作用”,B项中“重熔再生”应为“变质作用”,C项中“侵入岩”应为“喷出岩”。‎ 答案:11.D 12.D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下图,完成第13~14题。‎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7‎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13题,蒙古高原的裸岩荒漠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a为风力侵蚀作用。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从蒙古高原等地搬运来的,b为风力搬运作用。华北平原则是流水从黄土高原等地搬运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则c为流水搬运作用,d为流水堆积作用。第14题,c为流水搬运作用,可造成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现象。‎ 答案:13.A 14.B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5~16题。‎ ‎15.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a—岩浆 B.b—岩浆岩 C.c—岩浆 D.d—变质岩 ‎16.图中各地质作用与序号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①可以代表变质作用 B.页岩、石灰岩的形成过程需经过②或①阶段 C.环太平洋、地中海、东非裂谷带地区③活动强烈 D.④代表冷凝作用 解析:第15题,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出,岩浆岩只有一个箭头指入。从图中可以看出d为岩浆,b为岩浆岩,a和c都有可能是沉积岩或变质岩,这样只有B项正确。第16题,①②有可能是外力作用或者变质作用;③是岩浆活动,而环太平洋、地中海、东非裂谷带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地震、火山活动等;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故D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答案:15.B 16.D ‎17.读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7‎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地区,是因        作用强烈而形成的。 ‎ ‎(2)图中E为流动沙丘,是由风力的    和    作用形成的。 ‎ ‎(3)图中B为岩浆侵入岩石圈而形成的花岗岩,在B岩体周围有可能形成    岩,B、C、D所代表的三种岩石,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 。 ‎ ‎(4)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        和        。 ‎ 答案:(1)西北内陆 风力侵蚀 ‎(2)搬运 堆积 ‎(3)变质 D、C、B ‎(4)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1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含义。‎ A:        ,E:            ,G: 风化作用,L:        ,F:        ,S:固结成岩作用,W:        ,M:        。 ‎ ‎(2)读图比较喷出型岩浆岩与侵入型岩浆岩的异同。‎ ‎(3)岩石圈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学完该部分内容后,计划进行一次考察活动,调查当地岩石圈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若你是该小组的组长,请拟定活动的主题。‎ 答案:(1)搬运作用 火山喷发(岩浆喷出地表) 变质作用 堆积作用 侵蚀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2)共同点:两者都是由岩浆直接冷凝而形成的。不同点:喷出型岩浆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在地面上冷凝而形成的岩石;侵入型岩浆岩是岩浆尚未到达地面就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喷出型岩浆岩多具有气孔构造,比重较小;侵入型岩浆岩结晶良好,比重较大。‎ ‎(3)例如,岩石圈对工业生产的影响——烧制水泥、石灰的石料以及大多数矿产来自岩石圈;岩石圈对生活的影响——建筑、修路等所用的石料也来自岩石圈;岩石圈对旅游业的影响——多姿多彩的岩石圈还形成了多种旅游资源。‎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