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鲁教版高考地理复习课后集训题 (1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鲁教版高考地理复习课后集训题 (13)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 A.岩石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岩石 C.土壤 岩石 水文 大气 生物 D.生物 岩石 大气 水文 土壤 ‎2.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 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A 2.D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根据图示判断即可。第2题,如果当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 读某地气候资料图,回答3~4题。‎ ‎3.能正确反映该地区域特征的为 (  )‎ A.风吹草低见牛羊 B.天上无飞鸟,地上乱石跑 C.旱涝严重,多风沙 D.水网稠密,河湖众多 ‎4.随着全球变暖,该地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由落叶林变为常绿林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3.B 4.C [第3题,结合图中气温曲线可以判断出该地的冬季气温低于0 ℃,夏季气温较高,为温带气候;结合该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可以判断出该地终年少雨,由此可判断出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稀少,为温带荒漠,多大风天气,地貌类型以风力地貌为主。第4题,随着全球变暖,该地的蒸发加剧,气候更加干旱,为了获取水分,该地植被的根系向更深处生长。]‎ 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6.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5.B 6.C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气温、降水、蒸发在不同的气候—植被带内的数量状况。第5题,Ⅱ曲线从降水量来看最高不超过2 000 mm,不可能代表降水;从气温来看最高不超过20℃,不可能代表气温,应该代表蒸发量。温带森林带降水大于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因此Ⅰ曲线代表降水量,Ⅲ曲线代表气温。第6题,甲地气温不如丁地气温高,热量不如丁地丰富,A项错误。乙地风化壳厚度大于丙地是因为乙地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项错误。刚果盆地位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主要是冰原带、苔原带,C项正确。伊朗高原大部分属于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恒河平原大部分属于热带草原带和热带森林带,所以风化壳厚度伊朗高原总体上小于恒河平原,D项错误。]‎ 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地面野草、荆棘丛生,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但半岛陆地上栖息着181种鸟类,半岛海湾内繁殖着大量鲸等大型海洋动物,是闻名遐迩的“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一直以来,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但近年来日益受到各国游客的青睐。据此回答7~9题。‎ ‎7.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 C.地形 D.洋流 ‎8.不属于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的原因是 ‎(  )‎ A.海湾内风浪小、栖息环境好 B.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 C.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小 D.半岛上多盐湖,盐度适宜 ‎9.各国游客来瓦尔德斯半岛旅游,看不到的动物是(  )‎ A.海狮 B.河马 C.企鹅 D.海豹 ‎7.C 8.D 9.B [第7题,瓦尔德斯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说明该地区降水量少,靠近海洋且沿岸有不同性质的洋流经过,说明降水少与海陆位置和洋流无关;地处中纬度地区,因此纬度因素也不是降水少的原因。由材料该地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可知瓦尔德斯半岛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西侧,虽然靠近海洋,但由于受地形阻挡,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少,所以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第8题,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说明该海域适宜海洋动物生存,生存环境好。读图可知,海湾内风浪小、栖息环境好,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材料提到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人类活动影响小,所以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半岛上有盐湖,但海鸟和海洋动物是生存在海洋里,所以D项所述不是其原因。第9题,根据图中信息,此地有海狮、企鹅和海豹等动物,再结合瓦尔德斯半岛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半岛不会出现热带的动物河马。]‎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 ①上层洞穴 ②下层洞穴 ③石钟乳、石笋 ④岩石 ‎10.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11.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10.D 11.C [第10题,因为①和②处有缺口,所以该地貌的形成必先内力作用形成松软的岩石层,然后地表流失下渗侵蚀下形成了上层洞穴,然后下渗的流水一边继续下蚀到下层洞穴,同时洞穴中开始形成石钟乳和石笋。所以四者的顺序应该是④①②或者④①③,故本题选D。第11题,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溶蚀、淀积而形成的,故A、B不正确;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地表水渗漏严重,地下水较丰富;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广西境内和云贵高原地区,这些地区地表崎岖,土层薄且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 二、非选择题 ‎12.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观测仪器以前,人们要知道一年中寒来暑往,就用人目来看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这就叫物候。”‎ 材料二 “清杭州人谈迁著的《北游录》,叙述……公元1653年,谈迁从杭州来北京,于阳历11月18日到达天津时,运河已冰冻;到11月20日,河冰更坚,只得乘车到北京。公元1655年,阳历3月5日,谈迁由京启程返杭时,北京运河开始解冻。”……水电部水文研究所整理了1930~1949年,天津附近杨柳青站所做的记录:“……运河封冻平均日期为12月26日,开河平均日期为2月20日。”‎ ‎——摘自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 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1)依据材料说出与1930~1949年相比,17世纪中期京津地区的气温特点和判断依据。‎ ‎(2)指出影响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并说明竺可桢利用物候研究气候变化所运用的地理学原理。‎ ‎[解析] 第(1)题,与1930~1949年相比,17世纪中期京津地区运河冰冻时间提前,解冻时间推后,说明17世纪中期冬季气温较低。第(2)题,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物候现象的变化主要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有关;利用物候现象的变化来研究气候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17世纪中期冬季气温较低。17世纪中期运河封冻时间较早,解冻时间较晚。‎ ‎(2)气温、降水(或热量、水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3.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该地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 ‎ 000毫米以上。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出售芦苇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总收入并不高。‎ 材料二 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沼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1)推断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湖泊、飞鸟、鱼群、芦苇之间的关系。‎ ‎(3)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沼池盐层的形成过程。‎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图可知,该地深居内陆,降水少。但是周边有高大山脉(天山),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所以补给形式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第(2)题,该地适宜的湖水深度适合芦苇生长,芦苇又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又是飞鸟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粪为芦苇提供肥料。湖泊、飞鸟、鱼群、芦苇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第(3)题,注意湖泊、地下含水层、盐池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二图,博斯腾湖湖水水位高,盐池水位低。通过与盐池之间的含水层渗透,或经过地下径流将湖水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答案] (1)高山冰雪融水。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少;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 ‎(2)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粪为芦苇提供肥料。‎ ‎(3)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