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鲁教版高考地理复习课后集训题 (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鲁教版高考地理复习课后集训题 (12)

课后限时集训(十二)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如图为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2.影响①→②→③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1.B 2.A [第1题,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是水分条件变化造成的,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第2题,①→②→③纬度发生变化,热量发生变化,自然带也随着变化。]‎ 地球表面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图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①地所处自然带是(  )‎ A.热带草原带 B.热带荒漠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②处自然带中的树木大多没有年轮,其成因主要是(  )‎ A.年降水量变化小 B.气温年际变化小 C.盛行风向变化小 D.一年四季变化小 ‎5.图示①~⑥地自然景观形成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 A.①、②两地 B.①、③两地 C.③、④两地 D.⑤、⑥两地 ‎3.C 4.D 5.B [第3题,①地地处东南信风带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流经,气温高,降水多,为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第4题,②地地处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一年四季几乎没有变化,树木的生长也没有季节的变化,因而大多没有年轮。第5题,①地热带雨林的形成受到了地形、洋流的影响;③地温带荒漠的形成主要与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有关。]‎ 下图为某岛国四大岛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常绿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纬度最高的岛屿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7.造成丙岛屿自然带相对丰富的主要因素是 (  )‎ A.纬度、海陆 B.纬度、地形 C.海陆、土壤 D.土壤、地形 ‎8.下列关于图中各岛植被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植被分界线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倾斜 B.同时体现了水平地域分异及垂直地域分异 C.海拔越高,针叶林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D.海拔2000米以上,无阔叶树种出现 ‎6.D 7.B 8.B [第6题,结合材料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常绿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丁岛屿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而其他三个岛屿基带均为常绿林,所以丁纬度最高。第7题,读图可知,丙岛屿基带为常绿林,纬度较低,自然带带谱复杂,是由于海拔较其他岛屿高,影响因素为纬度和地形。第8题,植被分布高度主要是由于阴坡和阳坡光照、热量条件差异导致的,是从阳坡向阴坡倾斜;图中自然带分布既有垂直地域分异,由于基带不同,又体现了纬度地域分异;海拔与针叶林占比不呈正相关;丙岛海拔2 000米以上有混交林,属于阔叶和针叶混交林。]‎ ‎(2019·重庆模拟)下图为横断山区三江并流地形剖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完成9~10题。‎ ‎9.科研工作者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北纬25°19′处,海拔1 300米至1 500米范围内发现一片新的热带雨林,该热带雨林的出现符合(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10.这一片新的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 ‎①西南季风 ②东南季风 ③河谷地形 ④盆地地形 ‎⑤全球变暖 A.①③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9.D 10.B [第9题,科研工作者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一片新的热带雨林,不是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带,只是一个点上的分布,它属于自然带分布中出现的非地带性现象。故选D。第10题,读图可知,高黎贡山降水最丰富,这是西南季风受山地阻挡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造成的;另外,由于河谷海拔低、气温高,再加上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形成了高温多雨的气候和相应的热带雨林植被。]‎ ‎(2014·全国大纲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回答下题。‎ ‎11.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C [根据经纬度信息判断,K岛位于马来群岛,岛上植被属于热带雨林。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并没有种源优势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植被恢复迅速的优势因素。但K岛火山爆发带来的火山灰形成的土壤矿物质丰富,利于植被恢复。]‎ 二、非选择题 ‎12.下图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和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代表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其气候特征表现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字母B代表的自然带是________,在南美洲的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简述这一特征的成因。‎ ‎(3)C地区自然带的主要形成原因是什么?‎ ‎(4)下图中甲、乙两图代表安第斯山脉西坡植被分布的是________图,乙图中自然带①—⑤—⑥—⑦的变化体现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乙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分布的位置判断,A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属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根据分布位置分析,图中字母B代表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在南美洲分布于西海岸,呈南北狭长延伸;这种分布特征的形成与地形和洋流有关。第(3)题,C地区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其形成与盛行风、地形和洋流有关。第(4)题,对比自然带分布图和甲、乙两图即可知代表安第斯山脉西坡植被分布的是乙图;根据地域分异规律的含义即可判断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答案] (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热带荒漠带 分布于西海岸,南北狭长延伸 安第斯山脉的阻隔,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3)受巴西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位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4)乙 从赤道到两极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3.下图示意新疆部分地区环境及景观。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新疆的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大规模、远距离的游牧(季节性转场)现象,即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高度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 ‎(1)图乙是图甲中M山峰南北坡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请判断①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在M山峰高寒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的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如图丁),请运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 ‎(3)季节性积雪是牧人的生命线,牧人常说:“羊群是被‘雪线’牵着走,不是牧人”。请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①自然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而当地水平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从形成原因来看,该山峰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再加上高大山地的阻挡,其山麓地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形成了荒漠带。第(2)题,图示流石滩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度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被冰川、冰雪融水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形成流石滩。第(3)题,季节性积雪的雪线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升高,季节性积雪的雪线升高,反之降低。从盆地到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气温和水分条件)垂直差异大,季节性积雪的雪线会随季节变化而升降。春夏来临,季节性积雪融化,高山草甸带水热条件适宜,牧草茂盛(或高山草甸带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牧草生长条件改善,牧草丰富),牧民在高山草甸带放牧。秋冬来临,高山草原被季节性积雪覆盖,水热条件较差,牧民在山麓地带放牧。‎ ‎[答案] (1)温带荒漠带。M山峰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再加上高大山地的阻挡,其山麓地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形成了荒漠带。‎ ‎(2)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度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被冰川、冰雪融水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形成流石滩。‎ ‎(3)从盆地到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气温和水分条件)垂直差异大,季节性积雪的雪线会随季节变化而升降。春夏来临,季节性积雪的雪线上升,高山草甸带水热条件适宜,牧草茂盛(或高山草甸带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牧草生长条件改善,牧草丰富),牧民在高山草甸带放牧。秋冬来临,季节性积雪的雪线下降,高山草原被季节性积雪覆盖(或水热条件不宜牧草生长),牧民在山麓地带放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