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讲义)-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讲义)-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讲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对地表形态塑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质作用。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热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1)地壳运动:‎ ‎①运动形式:a.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b.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 ‎①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 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而喷出岩又分为裂隙式(线状)喷发或中心管道式(点状)喷发。‎ (3) 变质作用:‎ 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二)作用主体:风、流水、冰川、生物等 ‎(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 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注意:风化不过多与风联系,风化之后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类型】‎ ‎① 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分: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② 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 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③ 生物作用: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 主要有:机械破坏,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生物风化不仅在于引起岩石的机械和化学破坏,还在于它形成了一种既有矿物质又有有机质的物质——土壤。‎ 2. 侵蚀: 风化物被带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依据作用主体的不同分为:‎ (1) 流水侵蚀、溶蚀:‎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强调的是红色地层和陡崖坡。‎ 形成过程:沉积的红色砂砾岩、屑岩随地壳抬升后,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崩塌后退,保留下来的红色岩层山块形成了丹霞地貌。‎ ‎(2)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例:雅丹地貌)‎ (3) 冰川侵蚀:‎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4) 海浪侵蚀:‎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3. 搬运: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 4. 堆积:当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减弱时,被搬运的物体逐渐堆积。‎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处、河流的中下游、河口(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四)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一)三类岩石的认识 ‎1.岩浆岩 只能由岩浆生成;‎ 分为:花岗岩(侵入岩),坚硬致密;玄武岩(喷出岩),常有气孔。‎ 2. 沉积岩:‎ 外力作用生成,沉积物在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如石灰岩/砂岩/页岩,特征:有明显层理,可能含有化石。‎ 3. 变质岩:‎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 如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二) 掌握三大岩石的转化 ‎1.理清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的方向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 ‎(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三)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变式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变式图一般可以发生变化的地方主要在两处:‎ ‎1.岩浆岩可以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2.成为沉积岩可以先变为沉积物,再经过固结成岩环节得到沉积岩。‎ ‎ ‎ ‎(四)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位置越靠下,岩层越老;‎ ‎2.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的岩层;‎ ‎3.看岩浆岩:岩浆岩(侵入岩和喷出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 ‎4.看变质岩:变质岩受岩浆岩影响而形成,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5.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6.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7.①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堆积作用形成岩层),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②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岩层被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记住:岩层上升会被侵蚀,岩层下沉会被堆积。‎ ‎③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五、 地质年代表 ‎【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球的演化:就是地球的历史,是指地球诞生之后,地球系统由简单到复杂,包括地貌的演变、生命现象和活动的发展等的历史过程。‎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Geological Time)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 ‎【划分依据】: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 自然界放射性同位素种类很多,能够用来测定地质年代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较长的半衰期,那些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就蜕变殆尽的同位素是不能使用的;‎ ‎2、该同位素在岩石中有足够的含量,可以分离出来并加以测定:‎ ‎3、其子体同位素易于富集并保存下来。‎ ‎【金钉子】: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 为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时代)所形成的地层的全球唯一标准或样板,并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岩层序列中标出,作为确定和识别全球两个时代地层之间的界线的唯一标志。‎ ‎【课堂练习】‎ ‎(2018年海南卷)如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1.D 2.C ‎【解析】1.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D正确、AC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B错误。故选D。‎ ‎2.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C正确。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差异、地壳运动差异应相似或相同,ABD错误。故选C。‎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3—5题。‎ ‎3.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4.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5.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答案】3.B 4.C 5.C ‎【解析】3.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对。山前平原地势平坦,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错;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C错;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D错。故选B。‎ ‎4.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加深的特征不符,A错;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B错;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会使洼地一直变大、变深,D错。故选C。‎ ‎5.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C对。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B错;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错。故选C。‎ ‎(2019年天津卷·节选)6.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 ‎ 图1 图2‎ 在图1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图2中甲所示)。长期以来,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 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6分)‎ ‎【答案】(1)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岩石破损”,解题方向为“自然条件”,一般从气候(温度、降水、光照)、天气、地形地势、植被、自然灾害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 ‎(2018年北京卷)图2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7题。‎ ‎ 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7.C ‎【解析】7.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由此判断断层上覆岩层形成时间晚于断层,断层顶部的砂岩层被岩浆侵入,因此花岗岩的形成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C。‎ ‎(2018年江苏卷)图3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8—9题。‎ ‎8.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9.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答案】8.A 9.A ‎【解析】8.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选A。‎ ‎9.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选A。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