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选修旅游地理知识点(二) 生态环境问题教案(中图版)
知识点(二) 生态环境问题 [知识整合] 一、主要生态环境资源及其保护 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毁林的危害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 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1)草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 ②人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滥采滥挖等。在我国, 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原因。 (2)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3)保护草地: ①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发展。 ②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 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1)湿地的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湿地减少的原因: 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图所示: (3)保护湿地: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4.物种灭绝及保护 (1)灭绝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②人为原因: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2)保护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②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 二、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 南 滥垦、滥伐,超 出了森林抚育更 新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封山育林、计划 砍伐、采育结合、 退耕还林、改变 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 宁夏、新疆 过度放牧、垦殖 气候干旱、降水 减少 退牧还草、封育 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 海滨 环境污染、围湖 (海)造田、引水 灌溉以及河流的 截流改向 沉积物自然充满 湖沼 建立湿地自然保 护区、停止围垦、 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 海海域 人类的狩猎采 集、环境污染和 生态系统的破坏 物种都有一定的 寿命 扩大自然保护 区,建立生态走 廊、采育结合、 合理放牧、实行 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水土 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 丘陵 人口稠密、过垦 严重 降水季节变化大 且多暴雨 退田还林、植树 种草、改坡为梯 土地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 旱区 过牧严重 降水少、气候干 旱、蒸发旺盛 解决当地群众生 活用能问题,严 禁乱砍滥伐 [巩固训练] 1.(2017·全国卷Ⅱ)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 到破坏,土 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如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当地 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解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好的原因可从 植 被 的 结 构、植被类型、根系作用等角度分析。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 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2.(2018·武汉模拟)大鲵为我国二级重点保护两栖野生动物,性凶猛,喜肉食,常匿居在山溪的石隙 间,夜间活动。对水域的清洁度和酸碱性要求较高,耐饥饿。食物缺乏时,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 以卵充饥。幼体发育为成熟个体时间较长。主要产在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下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近年来 数量有骤减趋势。 分析大鲵数量骤减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解析:大鲵数量骤减的原因可根据其生长环境的要求进行推测,如:其栖息地被破坏、生长水域的清 洁度下降、水质的酸碱度发生变化及自身基因的退化等。保护措施可根据原因来对症下药,如:建立保护 区、人工孵化培育幼苗、在山溪和河道上修建专门通道等。 答案:原因:人类活动导致栖息地遭破坏,供觅食、栖息的水域日益退化;工农业的废水及生活污水 排放使水质盐碱度不断上升,水质变坏;水利工程堵塞了繁殖交流的通道,基因交流困难。 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鲵原生态生存环境;人工孵化培育大鲵幼苗,提高成活率;加强 对大鲵资源的动态监控;在山溪和河道上面修建专门通道,以增加繁殖场所和交流渠道等。 3.(2015·全国卷Ⅱ)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 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 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解析:喀斯特地貌区的治理措施涉及多个方面,可从恢复自然植被、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等方面回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主要从经济补贴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 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 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 区。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 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 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知识点(三) 区域资源开发问题 [知识整合] 一、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及解决对策 1.短缺原因 自然原因 ①水资源总量丰富,可利用有限; ②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 ①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不断增加; ②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③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 2.解决措施 开源 ①跨流域调水;②修水库蓄水;③人工增雨;④淡化海水;⑤合理利用地下水 节流 ①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净化污水,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③加强宣传 教育,提高人们节水意识 二、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现 状 耕地不足,中国依靠 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 22%的人口 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措 施 实行耕地总量 不减少措施 依《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提高土地利用 率 非农业 建设必 须节约 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2.土地资源退化的表现、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地退化的概 念 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 质的降低 表现 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壤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主要原因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 防治措施 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 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措施 修建水库、灌渠等;修梯田、淤地坝等 农牧业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 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 三、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煤炭、石油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其开采、运输、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措施见 下表所示: 过程 环境问题 成因 环境保护措施 开采 地表土层和植被的破坏以 及大量占用土地 露天开采直接破坏土地, 产生的废弃物需要堆积场 地 实行矿区土地的复垦,资 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特色 产业 运输 污染大气、水 运输过程中发生自燃或扬 尘,或受到水的浸泡流失 而污染水系,原油的泄露 及油船外排的洗舱水污染 海洋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 立循环经济模式 加工 废水、废气、废渣 在加工中会产生灰尘、氮 氧化物等,热电厂排出洗 煤水、废渣 利用 热污染、空气污染造成全 球变暖、酸雨污染和生态 系统破坏 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 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 立循环经济模式 [巩固训练] 1.(2018·石家庄调研)如图为 2010 年全国部分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针对 A 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指出该地应采取的措施。 (2)对比分析 B、C 两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的成因。 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信息可得出水资源人口超载情况,水资源人口极严重超载说明人口多、水资 源少,依此分析采取的措施。第(2)题,从降水和经济两方面回答。 答案:(1)A 地区属于极严重超载区。提高技术,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控制人口增长。(答出两点 即可) (2)B 地区降水多,水资源较充足,人口稠密,经济相对“长三角”等地欠发达;C 地区降水少,人口 稀疏,经济欠发达。 2.(2014·全国卷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如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土壤侵蚀量,降低土壤的肥力;二是使耕地起 伏加大,不利于机械化耕作。防治措施可从调整耕作方式、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填埋等方面分析。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 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 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3.(2013·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企业在甲地(如图)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 渣库。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由于尾矿矿渣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所以潜在危害是污染河流。应对的措施主要有加固尾矿 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答案: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 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考纲 展示 2017 年全国卷 2016 年全国卷 2015 年全国卷 考情分 析 卷Ⅰ 卷Ⅱ 卷Ⅲ 卷Ⅰ 卷Ⅱ 卷Ⅲ 卷Ⅰ 卷Ⅱ 近三年 全国卷 对环境 污染与 防治和 生态环 境问题 的考查 较多,试 题多以 现实中 存在的 环境问 题为背 景,提供 图文资 料,考查 获取、解 读、论证 和解决 地理问 题的能 力。 环境 与环 境问 题 资源 问题 与资 源的 利用 和保 护 √ √ 生态 环境 问题 与生 态环 境保 护 √ √ √ √ 环境 污染 与防 治 √ √ 环境 管理 考点(一) 考查环境污染问题 [典题领悟] (2016·全国卷Ⅱ)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2015 年我国快递业务量 完成 206 亿件,同比增长 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 2 760 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审题规范] 1.审设问 “快递外包装”→根据生活常识,快递外包装材料主要有包装盒(袋)、胶带等,难降解。 “解决措施”→针对“快递外包装”产生的废弃物而采取的措施。 2.审材料 “2015 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 206 亿件,同比增长 48%,”→快递业发展迅速,固体废弃物产生增 长快→相应措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严重→加强废弃物再利用。 [答案] 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 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 装;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品,实行分类回收。 [类题通法] 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分析 1.不同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各类污染的出现都与三个因素有关: (1)人类向环境排放过多的废弃物。 (2)废弃物参与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迁移(大气运动或水体运动)。 (3)环境(大气、水体、土壤等)自净能力有限。在分析时要结合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例如,赤潮产生 的原因: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生物的 大量繁殖;适宜的水温、盐度等环境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容易发生赤 潮。 2.同一环境污染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带来的危害也不相同。下面以我国长江南、北地区的酸 雨危害为例进行比较: 地区 危害 形成原因 长江 以南 大 ①降水多,有利于酸雨的形成;②多丘陵、盆地地形,且风速小,不利于酸 性气体的扩散;③土壤呈酸性,因而大气中的灰尘也呈酸性,无法中和酸性 气体 长江 以北 小 ①降水少,不利于酸雨的形成;②地形平坦,风力较强,利于酸性气体的扩 散;③土壤呈碱性,大气中的灰尘也呈碱性,可以中和部分酸性气体 3.针对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措施: 环境污染的成因有多种,但都是因为污染物的浓度与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而造成的,因此环境污染 的整治应重点从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两方面着手。此外,再好的措施也需要人来实施, 因此需要政府、公众的参与。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区域特点补充针对性的措施。 [过关训练] (2014·福建高考)如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污染物浓度曲线可以看出水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形成原因要结合降雨量和河流 流量进行分析。第(2)题,防治该河水污染的措施主要有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 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加强宣传教育等。 答案:(1)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 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 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入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 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 考点(二) 考查生态环境问题 [典题领悟] (2017·全国卷Ⅰ)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 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 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审题规范] 1.审设问 “柽柳入侵天然林”→明确了回答问题的方向→生物入侵。 2.审材料 “柽柳耐旱”“不易发生病虫害”→说明其生存适应能力强。 “种子多”“移栽易成活”→说明繁殖力旺盛,能够迅速生长、扩展生存领地。 “柽柳侧向枝条多”→会影响其他乔木树苗对光热资源的获取。久而久之,柽柳不断挤压当地天然植 被的生长,导致自然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 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 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类题通法] 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每一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 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多与区域特征有关),也有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 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现对我国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做具体分析: 1.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西南地区石漠化、南亚、东南亚地区): 自然原因 ①气候(降水);②地形(坡度);③土质;④植被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乱砍滥伐;修路;开矿) 治理措施 禁止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陡坡开荒;修建梯田;退耕还林;解决农 村能源问题(水电、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制定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 2.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治理措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自然原因 ①气候(降水、蒸发、风力);②植被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修路、开矿) 治理措施 制定合理的载畜量;人工种草;实行轮牧;退耕还牧还草;生态移民;解决牧 区能源问题(风能、太阳能等);制定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 3.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治理措施 华北 地区 地形低洼;春秋季节干旱, 蒸发旺盛;土壤中盐分向 地表积聚 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 水漫灌)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 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 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 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西北 地区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 发旺盛 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 水漫灌) 减少种植业比例;采取喷 灌、滴灌技术等 [过关训练] (2018·湖北模拟)滨海滩涂是沿海居民的天然“粮仓”和“聚宝盆”,中国的滨海湿地是候鸟迁徙的重 要枢纽。近年来,我国近半数以上滨海湿地被围垦填海固化。红树林、珊瑚礁这两种极具观赏价值的滨海 湿地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分析我国滨海湿地减少产生的危害。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滨海湿地被围垦填海固化,会使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 少、渔业资源受到损害。同时会导致沿海地区的水质下降、旅游资源被破坏等。 答案:抵御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能力下降;渔业受损;滨海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水质下降;生物 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考点(三) 考查资源问题 [典题领悟] (2016·全国卷Ⅲ)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 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审题规范] 1.审设问 “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原因首先要考虑过度捕捞,其次考虑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如河 湖湿地的减少及水污染等。 “保护措施”→一方面要从原因入手分析,即解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要从人工繁殖促 进鱼类资源的增长角度考虑。 2.审材料 “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 根据长江刀鱼的生活习性,洄游受阻、水质下降、湖泊面积减少等可能造成刀鱼资源减少。 “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市场需求量大,捕捞过度。 [答案] 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其他答案合 理均可) [类题通法] 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的分析思路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 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 (1)“开源”的具体举措: ①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 ②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 ③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2)“节流”的具体举措: 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过关训练] (2018·济南模拟)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 这一地区属于草原带向半干旱荒漠化过渡的干草原带。该地区后期土壤风蚀加剧,由此引发的“黑风暴” 十分严重。 根据图文材料,分析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自然原因,并说明人类生产活动是如何加剧这一过程的。 解析:本题考查风力侵蚀、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土壤风蚀的自然原因应从气候干旱,降水少,风 力较大,植被稀少等方面分析;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等)则加剧了风蚀的 过程。 答案:自然原因: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偏北地区,虽处于西风带但远离水汽来源,故降水稀少且季节、 年际变化大,植被稀少。距离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近,冬季风势力强大,大风天气多。地势平坦,没有任何 天然屏障阻挡来自极地和西伯利亚寒风的侵袭;该区域是草原向荒漠过渡地带,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人类生产活动:过度开荒;破坏植被;粗放耕作,不让土地休耕;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比如深翻土地, 埋茬入土。 [课时跟踪检测]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1.(2017·全国卷Ⅲ)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 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解析:人为砍伐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经济作物之后,植被种群密度下降,树种单一,涵养水源功 能和蒸腾作用减弱,所以湿度下降。 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 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2.(2016·全国卷Ⅰ)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如图)。 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 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殖过程中会造成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 近表层土壤盐碱化,进而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居民生活;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 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可造成海域污染和海水富营养化,危及海洋生物生存。 答案: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 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3.(2016·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 3 000 m 以上的地区,其采挖时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每年采挖过 程中大量草地被践踏和碾压,采挖结束后到处都是裸露的松散泥土和土坑。 简述大规模采挖冬虫夏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提示,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 3 000 m 以上的地区,海拔高,生态环境脆 弱,破坏后很难恢复;采挖时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对其他植被破坏严重;每年采挖过程中大量草地被践 踏和碾压,加剧草场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采挖结束后到处都是裸露的松散泥土和土坑,导致土层 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答案:(生态环境脆弱,破坏易,恢复难。)植被破坏;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层结构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水分涵养能力下降;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加剧;鼠害等生物灾害易发。 4.(2014·全国卷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 1 000 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 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 春季为 50 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 200 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 只有 50 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中华秋沙鸭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应从迁徙路线上缺少休憩和觅食地、 误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动物的猎杀等方面分析;保护对策应从恢复湿地、治理污染、严禁猎杀、进行观 察与保护、做好宣传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 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 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1.(2018·石家庄二模)近年来,湖南省岳阳、益阳和常德养猪业快速发展,三市规模以上(年出栏 500 头)养猪场均有 1 500 家左右,规模以下的更是数量惊人。随着生猪规模的不断扩大,养猪场粪便和污水随 意排放现象突出,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如图示意岳阳、益阳和常德三市位置。 简述岳阳、益阳和常德养猪场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由文字材料和图可知,养猪场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的危害有污水和粪便臭气影响周边群众生产 生活;粪便和污水进入河流和洞庭湖,导致河湖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粪便和污水随地表水下渗,污染地下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宣传教育等。法律措施如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依 法取缔污染严重养殖场;宣传教育措施如加强养殖污染危害与防治的科学普及和宣传;技术措施如完善粪 污处理设施,加强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答案:危害:养猪场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污水和粪便臭气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粪便和污水进入 河流和洞庭湖,导致河湖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粪便和污水随地表水下渗,污染地下水。 防治措施:加强养殖污染危害与防治的科学普及和宣传;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依法取缔污染严重 养殖场(禁止在河流和湖泊附近、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建设禽畜养殖场);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加强养殖废弃 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2018·合肥二模)荷兰西南部莱茵河和马斯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地势低洼,河汊交错。为抵御风暴 潮灾害,荷兰人在河汊处建设多道防潮闸坝。 简析这些闸坝对闸内水环境的影响。 解析:闸坝对闸内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从闸坝对于海水、河流径流及生物的影响角度考虑。从闸坝对海 水的影响来看,修建闸坝可以防止海水倒灌,降低闸内水体盐度。从闸坝对河流径流的影响来看,建设闸 坝会导致水流流速降低,水质恶化,泥沙淤积加重,形成内涝。从闸坝对生物的影响来看,闸坝影响鱼群 的洄游,容易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阻挡海水倒灌,可使闸内水体盐度降低;闸坝导致水流速度减缓,水质恶化;阻挡泥沙,导致 河道泥沙淤积加重;对鱼群的洄游和生存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易造成河口排水不畅,形成内涝。 3.(2018·山东临沂一模)如图示意某段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风向频率。 概述该段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图示重金属浓度由高速公路向两侧递减;东西两侧相比,东侧大于西侧。可推测重金属来自高 速公路,而高速公路沿线重金属来源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另外从风向频率图可看出,该地盛行偏西风, 则东侧浓度较大可能是尾气中重金属被风吹到公路东侧较多的缘故。 答案:特点:距离公路越远,含量越低;公路东侧含量高于西侧。 原因: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主要来自汽车尾气;距公路越近,接受的尾气越多;东侧位于盛行西风(最 大风频)的下风向,接受的汽车尾气较西侧多。 4.(2018·福建厦门一模)北京某地采用土壤生物工程对公路沿线边坡(路基两侧的坡面)进行整治,取得 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该工程是在公路边坡上顺坡码放块石或卵石,在石块缝隙扦插柳干。如图示意柳干扦 插时和柳干生根发芽后的景观。 分析该地的土壤生物工程在控制边坡稳定和水土保持方面所起的作用。 解析:图示块石或卵石压在坡地的土壤上,柳干置于坡面且根系垂直于地面。对边坡稳定的作用体现 在:块石可压紧表面土壤使其不易下滑,柳干根系对边坡起到了固土作用。对水土保持来说:块石、柳干 枝叶可防止暴雨冲击土壤,也可减缓坡面径流、增加雨水下渗。 答案:对边坡稳定作用:块石可固定表土,紧实土壤,增加坡面稳定性;柳树生长时根系固土,吸收 多余水分,防止土坡下滑。 对水土保持作用:该地夏季多暴雨,码放的块石可防止土壤直接遭受暴雨的袭击,增加下渗,减少坡 面径流;植物的枝叶还可拦截降雨防止坡面溅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