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单元知识点解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单元知识点解读

高三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解读 考点1: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⑴ 地表形态对乡村聚落形态的影响 ‎①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较完整、开阔和平坦,人口较多,村落的平面形态呈圆形(棋盘式)或不规则的多边形。如我国北方的华北平原 ‎② 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平面形态多呈条带状。如我国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③ 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例如,我国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的聚落分布 ‎④ 山区的聚落分布在山前洪积扇、冲积扇或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形态也呈条带状。‎ ‎⑵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① 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 ②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③ 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呈“之”字形弯曲。而平原地区交通线多呈“网”状。‎ ‎④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考点2: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⑴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总体状况表现为冰川广布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的交替。目前,地球气候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中。‎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呈波动上升趋势,有人认为,地球气候已经进入最近1000年以来最为温暖的时期。‎ ‎⑵全球变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②毁林(或植被破坏)。‎ 对策:禁止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采用固碳技术等;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核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率;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节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建设保护海岸工程等。‎ ‎⑶影响:‎ ‎①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原因:海水膨胀和两级冰川融化),对沿海低地构成威胁;‎ ‎②导致生态系统结构调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④气候变化会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4)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不同地程度影响到全球和各地区社会经济地方方面面,如主要农作物及畜牧业的生产、主要江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与人类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 考点3: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土地资源为例 ‎①采猎文明阶段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主要以狩猎动物和采集果实为生。这时土地数量的对于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这一阶段,人类主要是通过适应 来求得生存,总体上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 ‎②农业文明阶段 农业文明阶段,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这时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阶段,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但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开始主动地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 ‎③工业文明阶段 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非农业用地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污染和土地越来越严重。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3)以水资源为例 ‎①水资源通常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最大水体是冰川水,而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②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年变率大。‎ ‎③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④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包括两方面:‎ 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修建水库等;‎ 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生活用水的节约使用;同时也要加强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治理,减少对水源的污染。‎ ‎⑤总体来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 考点4: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自然灾害的发生可以是纯自然作用,也可以是由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现象,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可以改变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主要是由自然作用造成的,但水库蓄水是人类活动,也可以诱发地震,大多数滑坡、泥石流灾害都与人为改变山坡形态和覆盖状况有关,但总体来说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仍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 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处于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是造成多种自然灾害在我国均有发生的根本原因。‎ ‎ 我国自然灾害的突出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然灾害类型多,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②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8起;③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如洪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地震多发生在台湾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集中在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低温冷害严重;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雨带推移图 春夏之交,夏季风开始在华南地区一带盛行,冷暖空气交绥于华南地区,暴雨时常发生。在6、7月份,夏季风北进,冷暖空气再交绥于江淮地区,形成江淮梅雨;在7、8月份,夏季风进一步北移,雨季移动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北方进入盛夏暴雨季节,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在8、9月份,东南沿海常受热带气候,尤其是台风的影响,形成狂风暴雨。‎ 降水形成与锋面的推移有关,降水的强度可直接形成洪水,进而导致洪灾。我国强降水(暴雨或持大暴雨)多的原因是什么?它有何突出特点?‎ ‎①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加上近年来因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洪涝灾害;‎ ‎②我国暴雨具有季节性、频繁性和高强度的特点,有时还因多个暴雨天气系统叠加,形成特大暴雨。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和强度大,往往引发特大洪水。‎ 以洪灾为例 ‎①.洪灾的形成原因: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自然或认为原因导致的堤坝溃决;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人类不确当的经济活动等。‎ ‎②.洪灾的危害 ‎ 直接损失: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人畜的伤亡;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等 ‎ 间接损失: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乱等 ‎③.洪灾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排洪速度;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等。‎ 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 自然灾害类型:‎ 自然 灾害 气象灾害 台风、干旱、洪涝、寒潮 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 ‎⑴成因:主要是自然原因,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起到诱发、加剧的作用。另外,一种自然灾害也能引发其它自然灾害,如我国西南三省,地震可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⑵危害:同等级的自然灾害在人口稠密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大,在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就较小。‎ 灾害 分布地区 时间 形成原因 主要危害 防治措施 干旱 华北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春旱 伏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选择耐旱作物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洪涝 及时预报,做 好防灾准备 寒潮 青藏高原以外地区 冬半年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现象。‎ 使农作物、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受到很大影响。‎ 及时预报,做好预防 地震 东南沿海和云南、西藏地区 各季节均可发生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释放出来,引起地面震动。‎ 摧毁建筑,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时发生火灾 加强地震研究和预报,实施预防措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