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区域地理
课 程 纲 要
课程名称 区域地理 课程类型 基础学科课程
课程开发 教学备考研究中心 授课对象 高二年级
课程资源
教材、网络、学科资
源
教学时数 33课时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本书作为沟通学与教的桥梁,特别有利于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向
以“学”为中心转变。但本书的编制无论是对教师的精力还是能力,都是严峻的考验。广大师生普遍渴望获得一本不用投入大
量精力的精品同步辅导书,从而使学生学习的效率更快提高、教师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为了让教师用更多的时
间研究校情、师情、生情,让学生用更明朗的方式方法学习知识,训练技能,探究创新,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改名校,深入名师课堂,从
源头到终端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经过深度研究,提炼出了课改高效教学新模式——四时四级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和
精心策划,科学、实用、高效的基础学科课程形成了。
区域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三部分。对于该内容在高中阶段的要求不再是仅仅掌握教材的知
识,需要把重点放在理清区域地理的分析思路和空间定位的能力上,同时需要结合高中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原理解释初中地理教材
中涉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
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
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知道世界、中国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4.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5.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
6.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图
本部分知识是初中地理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和聚落、发展与合作五大
部分知识。在学习时,需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能仅仅停留在初中学生学习的层次上,地球和地图部分需要结合高中必修 1
的内容进行适当扩充。
第二单元 世界地理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世界地理概况,包括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以及发展与合作几块内容。
其中,陆地和海洋需要在图中进行落实,天气和气候需要结合生活常识和高中必修 1大气部分的知识进行掌握,居民与聚落、发展
与合作不需要深入地掌握。
第二部分是世界分区地理,是在掌握了世界地理概况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首先,从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谈
起;然后,讲述了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东南亚、印度和俄罗斯,东半球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中东、欧洲西部、撒哈
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西半球的国家——美国和巴西;最后,讲述了极地地区。对于本部分知识的掌握,需要把重点放在对地图
的阅读上,需要把相关的知识在地图中进行落实,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等环节进行掌握,在掌握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区域地理分析
的一般思路。同时,加强空间定位能力的训练。
第三单元 中国地理
本单元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中国地理概况,本部分内容是在学习完了世界地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讲述了我国的疆域、
人口和民族、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和湖泊、自然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等相关知识。对于该部分的复习思路基本类似于第
一部分的学习,即在掌握中国地理概况知识的基础上,联系高中必修的相关知识,用高中地理的理论解释初中地理的相关地理事物
和现象。同时,在复习中国辽阔的疆域、地形地势、河流和湖泊、交通等内容时,必须通过识图、绘图、填图的方法进行掌握。
第二部分是中国分区地理,该部分内容是区域地理学习的最后一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
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和走向世界的中国五个部分。对于该部分的学习也需要采取第二部分的复习思路,同时结合本地
区的具体实情采取相应的调整方案进行掌握。注重加强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和小区域识别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本模块共设置 33个课时,新授课 30个课时,除每单元安排一个课时复习外,第一单元设置 2个课时,第二单元设置
14个课时,第三单元设置 14个课时学习新课。学习该内容应注意以下方法的灵活运用。
1.重视区域的空间定位。能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定位。
2.重视区域地理知识的拓展和提高。对于区域的学习不应再局限于区域的描述,而要归纳总结出区域的共性、个性和基本
特征。结合学生熟悉的区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运用系统的地理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先确定其位置(包括经纬度或海陆位置)及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
推测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进一步分析其他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地理特征(河流、自然带、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同
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就某要素比较或综合比较)。
4.重视区域知识的整合和能力的提升。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要求:(1)区域的定义,(2)区域统计与现状分析,(3)典型区
域的剖析,(4)不同区域的比较,(5)多种区域的学习,(6)区域空间结构的认识和分析,(7)区域产业结构的认识与分析,(8)区域开发方
式的认识与分析,等等。
教学方式:区域地理内容纷繁复杂,教学时要做到图文结合,尽量将地理知识逐一落实到图上;平时也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
绘图),做到“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教学时,通过以下方法实施。
1.每单元教学前,根据《课程纲要》编制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按照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教学。
2.课前,仔细分析《课程导学建议》,布置学生了解下一课时的内容、学习目标和预习任务。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应先让学
生明确本课时学习的重难点;然后,要求学生通读教材相关内容,以对教材内容有大致的把握,完成《基础知识排查》的填空内容,
并提炼出本课时的主干,构建本课时的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完成《预习效果反馈》的试题,将预习过程中的体会填写在《学习
体会》内,并要求学生了解《思维探究与创新》栏目的内容。
3.上课时,首先,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展示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及其他学生随时进行纠偏;然后,采用分组的形式与学
生一起合作学习《主题》的内容,并通过《技能应用与拓展》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检测,达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和训练思维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多引导、多提问、多表扬,并多让学生参与,适时进行点评。
4.课后,完成《固学案》栏目中的练习,并督促学生进行反思、分析,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反思学习中的不足,改正学习
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5.每单元结束后,总结本单元知识,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并通过对典例的探究,增强学生析题、解题、答题的能力。
(一)评价指标
1.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课堂积极参与情况。
2.课后作业上交情况,作业质量及平时练习情况。
3.探究作业和小组合作的参与情况。
4.单元测验与期中、期末考试情况。
5.阶段性或地区性测试。
(二)评价方式与结果处理
日常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如完成比例评价、正确率评价、主动性评价,以及创新性评价等)、每单元结束后或期中、期
末考试期间的阶段小结评价,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的实践活动评价和学习档案评价等。
模块学习完成后,进行模块复习测试,模块测试成绩应结合日常评价综合分析。各种评价方式的适应范围不同,因此要求采取
多种评价方式,最主要包括自我反馈、小组评价、老师评价等。具体方式包括书面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写作、绘制
地理图表并分析等。在进行地理学习评价时,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
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地理学习评价应
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教师要关注学生
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地理学科《金太阳导学案》使用说明
地理学科《金太阳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体,以教师引领、点拨、提升为主导,以提高学生
学习能力、促进教师成长为主要目的,建构师生共同学习的一种教学路线图,是新时期实现高效课堂的落地平台。其宗旨是“加
强自主预习,鼓励导学分享,及时巩固学习,理性反思学习”,其核心理念为四时四级教学策略。
地理学科《金太阳导学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遵循如下流程:
首先,自主学习。学生借助“预学区”,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地预习教材内容,并且自主按时完成“预学区”。在完成的基础上,
参照“导学部分及答案”对预习内容进行整理,或借助小组讨论解决存在的问题。整理预习是为了让学生对之前预习的知识进
行梳理,加深印象,发现不足,为最终的展示做准备。另外,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合作探究。学生借助“导学区”,对《主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在班级内进行展示。班内展示一般采用小组展
示形式,让每个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所以上课前教师要给小组分配任务。在展示的同时,其他小组可以补充、评价和发表意见。
教师要明确:展示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区”问题答案的重复讲解、统一答案。要突出
展示的问题性和创新性,也就是说展示内容应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易错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展示自己独特的思
考、发现的规律等。课堂上要展示的既应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中重点难点内容的解读和疑惑,也应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新发现、
感悟和就某一问题的独到见解、认识。
再次,巩固学习。学生借助“固学区”,课堂完成练习,并在课后完成《固学案》,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自
己的学习提供直接的反馈。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师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
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最后,评价学习。学生借助“思学区”,填写思学表格,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并形成自己的“错题集”。另外,
小组和教师应给出正确的学习评价。
另外,地理学科《金太阳导学案》教学应遵循以下八大策略。
1.预习进课堂,不预习不上课,不检查预习不上课。
2.创设有效教学情景。
3.让学习目标看得见、摸得着。
4.不看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
5.三讲三不讲:“三讲”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三不讲”是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
能够学会的不讲,怎么讲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6.一点一练,当堂检测,及时矫正。
7.有课必练,有练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练必分层,练必限时。
8.有学必结,日日清;有错必纠,周周清;有章必考,月月清。
岁月曾著风雨,更待满树繁花。经过几年的认真修订、打磨、细细斟酌,《金太阳导学案》已经成为打造高效课堂、成就教
育梦想的强力助推器。
《金太阳导学案》还在不断成长和完善中,热忱期待您的参与、批评和指正。
第 1 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1.知道地球形状、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及经纬度划分的方法。理解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实质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2.学会运用图表、数据熟练判读经纬度及东、西、南、北半球;运用经纬网确定位置、方向和计算距离。
利用 15~20分钟时间自主学习,学习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基础知识排查》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排查》只需
自查记忆。
2.在学习地球这部分知识时,要认真观察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学会辨
认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低中高纬度、东西经,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另外,应结合地球仪看懂教材
内的每幅插图,把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形成经纬网的空间概念。
3.完成《预习效果反馈》,进行自查自测。
1.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经度差或纬度差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
2.组织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基础探究》。要求:组长负责协调,分层进行讨论,先一对一讨论,然后组内共同讨论,边讨论
边记录,注意总结本组好的答题方法,做到全员参与,高效讨论。《主题 1》难度不大,可引导学生借助地球仪进行探究学习,《主题
2》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先举例,启发学生。
3.教师归纳总结,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运用地球仪和经纬网图讲清经纬线(度)的概念及特点;二是运用比较法,分析经纬线的特
点、日界线东西两侧的比较等问题;三是讲清规律,如经纬度的变化规律等。
4.组织当堂检测,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
5.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固学案》中的题目,提升理解能力。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① 。
2.大小:平均半径② 千米,赤道周长约 4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倾斜方向不变)。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三、纬线和纬度
1.纬线
(1)概念:在地球仪上,与地轴③ 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
指示方向:④ 方向。
形状:圆圈。
长度:不相等,⑤ 最长,向两极递减,两极点最小,为一点。
相互关系:相互⑥ 。
(3)几条重要的纬线
赤道:南、北半球的界线,即南、北纬度界线。
南、北回归线:⑦ 带与温带的界线,即太阳直射范围的界线。
南、北极圈:⑧ 带与寒带的界线,即极昼、极夜范围的界线。
2.纬度
(1)概念:某地纬度,就是该地的地球半径(该地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划分
以赤道为起点,向南、北各作 90°,赤道以北为⑨ ,以南为⑩ 。
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四、经线和经度
1.经线
(1)概念: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
指示方向: 方向。
形状: 。
长度:相等。
相互关系: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2.经度
(1)划分:从 向东、西各分为 180°,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W”表示。东经度向东度数增大,西
经度向西度数增大。
(2)应用
确定地方时,划分时区。
划分东、西半球: 和 160° E组成的经线圈。
五、经纬网
1.概念: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 ;确定地球表面两点之间的方向;计算地球表面两点之间的 。
【答案】 ①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②6371 ③垂直 ④东西 ⑤赤道 ⑥平行 ⑦热 ⑧温 ⑨北半球 ⑩南半球
南北 半圆 本初子午线 20° W 位置 距离
甲、乙两图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1.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是( )。
A.③④ B.①② C.⑤⑥ D.③⑦
【解析】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图甲所示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故为北半球;图乙所示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为南半球;东半
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 20° W 到 160° E,图中经线间隔为 20°,③④位于东半球,①②位于西半球。
【答案】 B
2.图中④点位于⑧点的(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解析】 ④点位于北半球,大约 10° E,⑧点位于南半球,大约 10° W,故④点位于⑧点的东北方向。
【答案】 A
右图表示地球局部经纬网,图中三条纵线表示经线,三条横线表示纬线,a、b 相交于 O 点。读图,回答 3~4 题。
3.如果图中的经度、纬度差都是 5°,则( )。
A.图中四个方块所表示的面积一定相等
B.图中的三条纬线和三条经线的长度一定都相等
C.图中的三条经线长度一定相等
D.图中 O点一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解析】 由于地球仪上所有经线的长度均相等,而图中三条经线所跨的纬度也相等,故这三条经线的长度相等。
【答案】 C
4.如果纬线 b刚好是北温带和热带的界线,则在 O点上空俯视,所见的地球可能为下图中的( )。
【解析】 北温带和热带的界线是北回归线,因此从北回归线上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北极圈的全部、北半球的大部分及南半
球的小部分。
【答案】 A
主题 1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
▶基础探究 1.在某地的一个人,如果沿经线向南或向北走,不改变方向,能否会到达原地?如果沿纬线向东或向西走,不改变
方向,最终会回到出发点吗?为什么?
【答案】 沿经线不改变方向向南或向北走不能回到原地,原因是南北方向是有限方向,到极点后即到达终点。沿纬线不改
变方向向东或向西走最终会回到出发点,因为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纬线是一个圆。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地球上有南极点和
北极点,而没有东极点和西极点。
2.如何在经纬网地图上判读东经与西经、南纬与北纬?
【答案】 在经纬网地图上,自西向东,经度数逐渐增大的为东经,经度数逐渐减小的为西经,即东增西减为东经,东减西增为
西经。自南向北,纬度数逐渐增大的为北纬,逐渐减小的为南纬,即北增南减为北纬,北减南增为南纬。
3.如何根据一个点的位置判断其所处的半球?
【答案】 根据经度数看东、西半球:西经度小于 20°在东半球,大于 20°在西半球;东经度小于 160°在东半球,大于 160°
在西半球。纬度数看南、北半球:北纬位于北半球,南纬位于南半球。
【微点拨】 1.经纬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2.利用经纬度的递增、递减规律判断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
3.地球仪上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其纬度数值相等,南、北纬相反;其经度和为 180°,东、西经相反。
[知识小结] 1.经线和纬线
比较内容 经线 纬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 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
北两极的线
特点
形状 半个圆 一个圆,且都平行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长度 都相等(约 2万千米)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2.经度与纬度
经度 纬度
定义 经线标注的度数 纬线标注的度数
实质
某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
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二面
角)
某地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线面角)
续表
经度 纬度
图示
代号 东经(E)、西经(W) 南纬(S)、北纬(N)
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
各分 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 90°
分布
规律
东经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
经的度数愈向西愈大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
主要
经纬
线及
划分
界线
本初子午线、180°经线
(大部分与日界线重
合);20° W、160° E为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划分地球上的五大热量带,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 30°、60°纬线为界
把地球划分为低、中、高纬度
▶素养达成 下图所示为以(38° N,0°)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水半球”的极点
位于( )。
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解析】 由题意可知,“水半球”和“陆半球”的极点关于地心对称。“陆半球”的极点为(38° N,0°),则“水半球”的
极点为(38° S,180°),38° S 在南半球,180°在西半球。
【答案】 D
主题 2 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
▶基础探究 1.读地球局部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P地位于 X地的什么方向?
(2)分别计算 MN的纬线距离和 MQ的经线距离。
(3)与 M点关于地心对称的点的位置是多少?
【答案】 (1)东南方。
(2)MN 位于 60° N,其纬线距离约为 111×cos60°×30=1665 千米;MQ 的经线距离约为 111×10=1110 千米。
(3)(60° S,145° W)。
2.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设 A、B两地和 B、C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分别为 L1和 L2,比较 L1和 L2的大小。
(2) 若飞机从图中 B点飞往 D点,沿最短航线飞行,说出合理的飞行方向。
【答案】 (1) L1和 L2相等。
(2) 先向西南,后向西北。
【微点拨】 1.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的判断
如图 A、B为位于北半球的两点且不在常见的大圆上,则其最短航线为一个向北弯曲的弧线。具体是:同北偏北,同南偏南,同
一条经线圈上过极点。
2.因赤道周长约为 2万 km,故赤道上跨经度 1°的弧长约为 111 km,且随纬度增大,跨相同经度的弧长变短。
3.判断方向时,应注意经纬线延伸方向与经纬度变化方向的区别,经线的延伸方向为南北方向,而变化方向是东西方向;纬线的
延伸方向是东西方向,而变化方向是南北方向。
[知识小结] 1.经纬网的应用
(1)辨别方位
①同一经线上的两点:相对位置为正北或正南。
②同一纬线上的两点:相对位置为正东或正西。因纬线为一圆圈,因此,在确定东西方向时,需依据“劣弧”定向的原则,即取
两点间弧度小于 180°的方向。
③既不位于同一经线也不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可依据上面两种情况的辨别方法分别确定出南北方向、东西方向,然后合
在一起。
(2)估算“距离”
①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相差 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约为 111 km,如图中 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
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②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相差 1°的实际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约是 111×cos φ km(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
值),如图中 AC。
注意:也可以根据距离计算经纬度差,从而确定经纬度位置。
(3)比较“范围”
①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②跨经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③图幅相同的两幅图,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如图中 A、B两区域相比,实际区域范围大小为 A>B。当 A、B两区域的图上面积(即图幅)相等时,则比例尺大小为 A
”或“<”),其中 AB间实际距离大约为 km。
(3)说明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并判断该区域主要的气候类型。
【解析】 第(1)题,结合经纬网可知,C 在 B 的东南方向。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为过两点和地心三点所在平面的劣弧距离,
据此判断飞行方向。第(2)题,AB 两点在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 2°,其距离约为 2×111=222 km。AC 两点同位于 52° N,经度相差
5°,其距离比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 2°的两点间距离要大,即大于 AB 间距离。第(3)题,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方面说明该区的
地理位置,并推断其主要的气候类型。
【答案】 (1)东南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2)> 222
(3)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①等长 ②南北 ③递增 ④递减 ⑤赤道 ⑥东西 ⑦增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 1~2 题。
1.图中代表本初子午线的是( )。
A.a线 B.b线 C.c线 D.d线
【解析】 地球上计量经度的起始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或称 0°经线。从这条经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故图中 b 线代表
本初子午线。
【答案】 B
2.图中构成东、西半球分界线的两条经线是( )。
A.a线和 c线 B.a线和 d线
C.b线和 c线 D.b线和 d线
【解析】 国际上习惯用 20° W 和 160° E 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为了避免用 0°和 180°
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给分隔到两个半球上。读图可知,20° W 是 a 线,160° E 是 c 线。
【答案】 A
3.图中 a、b、c、d纬度相同,圆心为南极点。据此判断一架飞机从 a→b、b→d、d→c、c→a飞行过程中,四段最近距离的飞行
方向为( )。
A.都相同
B.先向西南、后向东北
C.都相反
D.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解析】 中心点为南极点,沿纬线顺时针方向为自西向东。a、b、c、d 纬度相同,故每两点之间所跨距离小于 180°,所以,
从 a→b、b→d、d→c、c→a 四段路程中,都是先向西南、后向西北。
【答案】 A
纬线世界地图是按照纬线分割地球仪,以纬线为纵坐标线,经线为横坐标线来绘制的世界地图。下图为纬线世界地图,有一艘
科考船从悉尼出发,到图中 M 地进行科学考察。读图,回答 4~6 题。
4.下列国家中,最适宜使用该地图的是( )。
A.印度 B.中国
C.澳大利亚 D.美国
【解析】 图示地图南北是以赤道为中心,东西是以 70° E 经线为中心,结合四个国家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印度最接近这个
中心,因此最适宜使用该地图。
【答案】 A
5.对跖点是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下列有关图中 M点与其对跖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东半球
B.地方时总是相差 12小时
C.不可能同时属于同一日期
D.球面最短距离相差 18000千米
【解析】 M 点是位于南极大陆约 70° E 经线附近、南极圈以内的点,其对趾点应在北极圈以内。M 点的对趾点在 110°
W 附近,位于西半球,两地地方时相差 12 小时;当 0°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12 时时,全球都属于同一日期;球面最短距离是两点间的纬
度差,相差约 20000 千米。
【答案】 B
6.图中 M点位于悉尼的( )。
A.正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正西方
【解析】 M 点在南极圈以内,相对于悉尼位于南方;在 70° E 附近,相对于悉尼位于西方。综上所述,M 点位于悉尼的西南方。
【答案】 C
二、综合题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点的地理坐标是 ,所属的半球是 ,B点与 A点的距离约为 ,所属的纬度地带
是 。
(2)图中 C点的地理坐标是 ,所属的半球是 ,C点与 D点之间的距离约为 。
(3)图中 F点的地理坐标是 ,所属的半球是 ,所属的纬度地带为 ,F点在 E点的
方向。
(4)图中 A点在 C点的 方向,E点在 C点的 方向。
【答案】 (1)(15° S,15° W) 南半球、东半球 1110 千米 低纬度
(2)(60° S,170° E) 南半球、西半球 275 千米(或 277.5 千米)
(3)(70° N,180°) 北半球、西半球 高纬度 西北
(4)东北 东北
读某岛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回答 8~9 题。
8.该岛的面积约为( )。
A.0.43平方千米 B.4.3平方千米
C.14.3平方千米 D.143平方千米
【解析】 由该岛所跨的经纬度,可以计算出该岛的面积约为 4.3 平方千米。
【答案】 B
9.北京的地理坐标是(40° N,116° E),那么该岛位于北京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解析】 该岛和北京同处东半球,且北京经度小,故北京偏西;南北方向上,该岛和北京同处北半球,且北京纬度高,偏北。故
该岛在北京的东南方向。
【答案】 B
下图为全球经纬线图,甲至辛是经纬线坐标上的八个地点。读图,回答 10~11 题。
10.图中各点之间若以最短距离来比较,下列两点在地球表面上的实际距离最远的是( )。
A.己、辛 B.丙、庚 C.乙、己 D.甲、戊
【解析】 在地图上,纬度相差 1°,距离约为 111 千米;在赤道上经度相差 1°,距离约为 111 千米。读图可知,图中己、辛两
点之间跨纬度 60°,相当于赤道上跨经度 60°的距离;丙、庚两点在 30°纬线上,跨经度 60°,距离较短;乙、己两点在 60°纬线
上,跨经度 90°,相当于赤道上跨经度 45°,距离较短;甲、戊在极点,距离是 0,最小。若以最短距离来比较,在地球表面上的实际距
离最远的是己、辛。
【答案】 A
11.亚特兰蒂斯是个传说中的古文明国,后人曾透过柏拉图提出的地球六分说,也就是把地球 360°切成六等分,来推论亚特兰蒂斯
的地点。其推论依据是沿着同一条纬线,亚特兰蒂斯往东 60°为古埃及文明之处,往西 60°则为玛雅文明北方的美国南部沿海地
区。依此推论,亚特兰蒂斯的位置最可能位于图中( )。
A.乙 B.丙 C.己 D.庚
【解析】 沿着同一条纬线,亚特兰蒂斯往东 60°为古埃及文明之处,约是 30° E,往西 60°则为玛雅文明北方的美国南部
沿海地区,约是 90° W。所以,亚特兰蒂斯的位置约是 30° W,最可能位于图中丙地。
【答案】 B
12.读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在乙的 方向,丙在丁的 方向。
(2)丙位于 (东、西)半球, (高、中、低)纬度, (热量带)。
(3)沿图中的弧线,由甲到乙飞行,是不是最短航线?为什么?
(4)写出丙点对跖点的坐标,并判断该点到南极点的距离。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即可判断。第(2)题,20° W 向东到 160° E 的范围属于东半
球,丙在该范围内;纬度 30°~60°属于中纬度,丙为 45°,属于该范围;丙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属于北温带。第(3)题,在地球
上,沿过地心的大圆的劣弧段飞行,其距离最短;图中甲、乙之间的弧线为晨昏圈的一部分,晨昏圈为过地心的大圆。第(4)题,对跖
的两点(同位于赤道除外),其经度之和为 180°,东西经相反,纬度值相等,南北纬相反。丙点的对跖点与南极点相距 45°,故到南极
点的距离约为 5000 千米。
【答案】 (1)东南 东北
(2)东 中 北温带
(3)是。甲、乙同位于晨昏圈上,晨昏圈是地球上的大圆,图中甲、乙之间的弧线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段,距离最短。
(4)(45° S,30° W);5000 千米。
第 2 课时 地 图
1.学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及利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
2.了解常见的图例、注记。
3.能够在各种地图上正确辨别方向。
4.理解等高(深)线的主要特点,并能够在等高(深)线图上正确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5.能够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图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1.利用 15~20分钟时间自主学习,独立完成:(1)依据《基础排查》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
号,使知识条理化;(2)完成《预习效果反馈》。
2.在学习时,要充分运用比较法、图示法等方法学习地图上的方向的判断、不同地形类型与等高线的关系、地形剖面图的
绘制等。
3.在熟记、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主题》,做好总结归纳,画出知识网络图,认真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并做好
《固学案》的题目,提升理解能力。
1.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3.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应用。
1.布置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
2.创设情境,组织学习小组完成《基础探究》,教师根据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和预习内容的批阅情况,做简单提示,引导学生进行
拓展探究。
3.教师归纳总结:在导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其中,《主题 1》还要多联
系身边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而《主题 2》——地形图的判读与地形剖面图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可通过地形模型
加强学生对地形类型的判读,让学生动手绘制地形剖面图,从中总结规律,做一些拓展训练,强化所学知识。
4.组织学生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教师可当堂收阅或组织学习小组互查。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上的比例尺
(1)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① 距离/实地距离。
(2)表示形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3)用途:确定图上两个地点的实地距离。
(4)大小比较:比例尺的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② ,内容愈简略;比例尺的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
围愈小,内容愈③ 。
2.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情况: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④ 方。
(3)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⑤ ,纬线指示⑥ 。
3.图例和注记
(1)图例:地球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⑦ 。
(2)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⑧ ,以及表明山高、海深的⑨ 等。
二、地形图的判读
1.高度表示:⑩ 高度(海拔)、相对高度。
2.相关概念
(1)等高线: 相同的点的连线。
(2)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3.坡度陡缓
(1)等高线密集处,坡度 ;(2)等高线稀疏处,坡度 。
4.等高线地形图
(1)山顶:闭合等高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递减(或示坡线位于等高线外侧)。
(2)盆地(洼地):闭合等高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 (或示坡线位于等高线内侧)。
(3)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
(4)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值区。
(5)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值区。
(6)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合。
5.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显示某条剖面线上 和 状况。
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选择合适的种类
(1)参观游览→导游图;(2)外出确定行程→ 图;(3)了解时事发生地点→政区图。
2.选择合适的大小:目的对象越详细,选择比例尺越 的地图。
3.选择合适的途径
(1)手段: 或飞机→快速、大范围获取信息。
(2)载体:纸质或网络。
【答案】 ①图上 ②大 ③详细 ④北 ⑤南北 ⑥东西 ⑦符号 ⑧文字 ⑨数字 ⑩绝对 海拔 陡
缓 递增 地势起伏 坡度陡缓 交通 大 卫星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1~2 题。
1.下列关于图中地形部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山脊 B.丙为山顶
C.乙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 D.丁处适宜开展攀岩活动
【解析】 从图中可知,甲处等高线弯曲且凸向海拔高处,故为山谷;丙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的低平处,为鞍部;乙处等高线弯曲
且凸向海拔低处,为山脊,而山谷才有可能发育成河流;丁处等高线相交,为陡崖,适宜开展攀岩活动。
【答案】 D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M两地相比,P地更易形成村落
B.该区域内的陡崖位于山顶的东南方向
C.①②两山坡相比较,①的坡度较陡
D.该区域地形类型为山地、高原
【解析】 从图中可知,丁处为陡崖,位于山顶的正东方向;①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②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高原的海拔一般
在 1000 m 以上,而图中的最高海拔在 500 m 左右;P 点的地势低平,更容易形成村落,M 点位于山脊,不易形成村落。
【答案】 A
读下列经纬网图,回答 3~4 题。
3.以上四幅经纬网图的图幅面积相同,其中实际面积最大的是( )。
A.①区域 B.②区域
C.③区域 D.④区域
【解析】 结合四幅图的经纬度间隔和纬度高低,判断出①区域纬度低,所跨经纬度较大,因此表示的实际面积最大。
【答案】 A
4.在四幅经纬网图中,分别绘有两条粗短线,符合同一图中两条粗短线实际距离相等的是( )。
A.①区域和②区域 B.③区域和④区域
C.①区域和③区域 D.②区域和④区域
【解析】 ①区域两条粗线长短一致,且所跨纬度和经度相同,因此实际距离相等。②区域经线跨 10°纬度与 60°纬线跨
20°经度等长。
【答案】 A
主题 1 地图的三要素
▶基础探究 以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为例,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哪些方面的表现不同?通过探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填写下表。
问题
答案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两幅图表示的范围
哪个大?哪个小?
两幅图所表示的北
京的地理事物,哪幅
图详细?哪幅图简
略?
两幅图的比例尺哪
个大?哪个小?
2.通过上述活动,可以得出关于比例尺特性的什么结论?
3.北京位于天津的什么方向?
【答案】 1.
问题
答案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两幅图表示的范围
哪个大?哪个小?
小 大
两幅图所表示的北
京的地理事物,哪幅
图详细?哪幅图简
略?
详细 简略
两幅图的比例尺哪
个大?哪个小?
大 小
2.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
3.西北。
【微点拨】 1.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表达形式。
2.比例尺是个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比例尺越小。
3.比例尺的缩放是长度的缩放,而图幅的缩放是面积的缩放。
4.地图上的方向判定可以利用一般定向方法、指向标定向方法和经纬网定向方法。
[知识小结] 1.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
(1)数字式:如 1∶4000000或四百万分之一。
(2)文字式:图上 1 cm代表实地距离 40 km。
(3)线段式
注意:我们在考试时经常碰到线段式比例尺,使用时需特别小心,因为试卷中的比例尺有可能被放大也有可能被缩小,所以我们
首先必须去量比例尺上到底是用多少 cm来代表 1 cm,然后在量算图距时我们也要相应地用该 cm数来表示 1 cm。
2.比例尺的大小及表示范围与地图内容详略程度的关系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
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
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3.地图缩放的计算
在地图缩放计算中经常出现的两个错误:①比例尺缩放与图幅缩放不分;②“放大(缩小)”“放大到(缩小到)”与“放大了
(缩小了)”不分。
(1)比例尺的缩放
比例尺缩放实际上是长度的缩放。比例尺放大到原先的 n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 n;比例尺放大或放大了 n倍就是比原来的比
例尺多了 n倍,即原比例尺乘以(n+1)。如将 1/20000的比例尺放大 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 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 1/10000,比例尺
变大。那么原比例尺缩小到 1/n,就是用原比例尺×1/n。原比例尺缩小或缩小了 1/n,就是原比例尺×(1-1/n)。如将 1/120000
的比例尺缩小 1/4,即比例尺缩小到 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120000)=1/160000,比例尺缩小。
(2)图幅的缩放
图幅的缩放就是面积的缩放。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 2倍,
则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是原来的 4倍。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
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 1/9。
4.方向的判断
(1)一般定向方法: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一般遵循“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进行定向。
(2)指向标定向方法: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正北;在实地使用地图时,必须使图
上的方向与地面实际方向一致。
(3)经纬网定向方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互为东西的 A和
B两点,A既可被定为是在 B的东面,也可被认为是在 B的西面,一般在地图上按“就近舍远原则”来确定方向关系;在经纬网地图
上定方向,首先是要判断该图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上,可以按地球自转方向或经度大小的变化趋
势来判断方向。
▶素养达成 1.暑假快到了,小明决定去探险,小华提醒他,除做好物质准备外,还需做好知识准备,掌握一些野外生活的常识,
如在野外如何辨别方向。现请大家进行合作探究,帮助小明做好这项知识储备。
【答案】 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利用地图和指南针。
②利用北极星判定方向:北半球北极星正对的下方为北方。
③利用日影判定方向: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体影子最短时指向北方;春秋分日,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方,日落时,物体影
子朝向东方;北半球夏半年,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南,日落时,物体影子朝向东南;北半球冬半年,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北,日落
时,物体影子朝向东北。
④利用树木年轮定方向: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同一棵树,向南一面,年轮稀疏;向北一面,年轮密集。
⑤利用手表定方向:在北半球,把手表平置,时针指向太阳方向,在中午 12 时以前,按顺时针,时针与 12 时的刻度线之间所成夹
角的角平分线方向为正南方;在中午 12 时以后,按逆时针,时针与 12 时刻度线之间所成夹角的角平分线方向为正南方(手表所示时
间应为地方时) 。
⑥利用房屋:在我国,房屋一般门向南开,尤其北方如此。
2.禽流感发生时,距疫情发生地 3 km内的家禽要全部扑杀,3~5 km强制免疫,10 km内活禽市场必须关闭。读我国某乡镇禽
流感疫情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分布图的比例尺是( )。
A.1∶100000 B.1∶200000 C.1∶300000 D.1∶600000
(2)图中数码代表的村落中必须强制免疫的有( )。
A.①③⑤ B.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
【解析】 第(1)题,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从图中可量出扑杀区的图上距离(扑杀区半径),而其实地距离从材料中可知
为 3 km,由此可计算出比例尺。第(2)题,依据材料可知,强制免疫的范围是距疫情发生地 3~5 km 的地区。对照上题计算出的比例
尺,找出必须强制免疫的村落即可。
【答案】 (1)C (2)B
主题 2 地形图的判读与地形剖面图
▶基础探究 1.读图,思考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答案】 见[知识小结]1。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幅图中,代表等高线图的是 ,代表地形剖面图的是 。
(2)地形剖面图直观地反映了地势的 , 和 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
态。
(3)图中 b点海拔为 ,c点海拔为 ,两者的相对高度为 。图中山峰有 个,其中海拔较高的山
峰的海拔 H的范围是 。
(4)ab与 cd两坡比较,坡度较陡的是 。
【答案】 (1)丙 乙
(2)高低起伏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素描图
(3)300 m 400 m 100 m 2 400 m乙。依据:两图幅大致相同,甲图所跨经纬度范围明显小于乙图,说明甲图所示区域比乙图小。
(3)甲图:东部以山地为主,西部以平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
乙图:以台地、丘陵为主;中间高且平坦,四周低且较陡。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皖南某地湖光山色、山青水碧,原有 4 个行政村,居民 7600 人,主要从事粮食、林果种植和禽畜养殖,多数剩余劳动力外出务
工。近年来,该地合村并镇,建起多个工业园区,旅游业发展迅速。下图为该地等高线地形图。
(1)该地区要在 AC、BC河段中选择一处开发“漂流”项目,选择你支持的一个方案,并为其提供论据。
(2)水务部门监测发现,近年来图中湖泊入湖泥沙量呈下降趋势,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题,属于开放型题目,支持哪个方案均可,理由合理即可。第(2)题,湖泊泥沙量呈下降趋势,说明入湖河流含沙
量减少。一方面可能是上游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使河流含沙量减少;另一方面是上游水库的修建,导致泥沙在库区沉积,使下游河流
含沙量减少,入湖泥沙减少。
【答案】 (1)选择 AC 段:该河段等高线密集,落差大;水流急,漂流速度快。
选择 BC 段:该河段等高线稀疏,落差小;水流平稳,安全性高,漂流河段长。
(任意选择一个方案作答即可)
(2)北部山区加强水土保持,河流含沙量减小;河流上游建水库,泥沙在库区沉积,下游径流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
12.下图是某地地形图,MN、PQ是地形剖面线。①②是水库,为了 Z村的发展,该地新建了一座自来水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 MN、PQ两条地形剖面线,最高海拔出现在 线上,由此可判断其对应的地形剖面图为 (甲或乙)。
(2)图中的自来水厂建成之后,选择了②水库作为水源地,请说明选择的理由。
(3)Z村拟建一座玻璃温室大棚,在③④⑤⑥四地点中,应选在何处?理由是什么?
【解析】 第(1)题,根据 M→N、P→Q 的数值变化可以判定 MN 线海拔最高处在 590 米以上,且南部地势较高,判断其对应甲剖
面图。第(2)题,②水库比自来水厂地势高,可自流引水,距离也较近;①水库距离远,并且要经过山脊地区,不能自流引水,且工程量大。
第(3)题,③处位于缓坡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并且位于南坡,有利于温室大棚建设;④⑤两地地势较陡,不利于大棚建设;而⑥地位于河
谷地区,也不适宜建大棚。
【答案】 (1)MN 甲
(2)②水库比自来水厂地势高,可自流引水,距离也较近,工程量小,投资少。
(3)应选在③处。理由:③处地形平坦开阔,并且位于南坡,有利于温室大棚建设;④⑤两地地势较陡,⑥地位于河谷,均不利于大
棚建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公元前 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现球形的看法。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 5艘海船,用 3年时间,完成了第
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从此,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
应该说是公元前 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算
出地球的周长约为 25万希腊里(39600公里),与实际长度只差 340公里,这在 2000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 17世纪末,人们对地球是正圆球的主张开始产生了怀疑。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李希通过测定,发现
地球赤道的重力比其他地方都小,提出大地是扁球形的主张。
17世纪末,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处略
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 20多公里。1735~1744年法国巴黎科学院派出两个测量队分别赴北欧和
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实为椭球体。
20世纪 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
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合作,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
平均赤道半径为 6378.14公里,极半径为 6356.76公里,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 40075公里和 39941公里。测量还
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 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 24~30米。
二、北纬 30度之谜
在地球北纬 30度附近,有许多神秘而有趣的自然现象。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
的长江等,均在北纬 30度入海。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也在北纬 30度附近。沿地球北纬 30
度线前行,眼前既有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许多令人难解的神秘怪异现象,正是这些饱含着地球文明资讯的现象让我们长
年处于极度兴奋的梦魇之中。
在这一纬度线上,奇观绝景比比皆是,自然谜团频频发生,如中国的钱塘江大潮、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峨眉山、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约旦的“死海”、古埃及的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北非撒哈拉大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加勒比海
的百慕大群岛和远古玛雅文明遗址……可以说,在北纬 30度线附近或在这一纬度线上,奇事怪事,数不胜数。
三、地图的分类
1.按内容分类
普通地图:基本上以相同详细程度表示地球表层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地图。
专题地图:突出而详细地表示某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或现象的地图。
2.按比例尺分类
大比例尺图:>1∶10万,
中比例尺图:1∶10万~1∶100万,
小比例尺图:<1∶100万。
3.按包含的制图区域分类
自然区划图:大陆、海洋、世界图,自然区图。
政治行政区划图:国家图,省、市、县、乡图,月球图、火星图亦可列入。
4.按用途分类
通用图:一览图、挂图。
专用图:航空图、旅游图、军事地图、历史地图、教学图等。
5.按使用方式分类
桌面图:地形图、地图集等。
挂图:屏幕图、电子地图。
随身携带图:丝质地图、导游图等。
6.按地图维数分类:平面地图(二维地图)、立体地图(三维地图)。
7.按其他标志分类
按外形特征分:平面、立体、球状地图,彩色、单色地图。
按感受方式分:视觉地图、触觉地图、线划地图、数字地图、影像地图。
按结构分:单幅图、多幅图、地图集。
按质地分:纸质、丝质、塑料地图。
按信息可靠程度分:文献地图、假想地图、预报地图。
按实际需要分:调查地图、评价地图、方案地图。
四、在野外旅游或考察中,迷失方向怎么办?
1.利用带指针的手表或者时间显示设为指针状态的手机辨别方向
方法有两种。(1)将手表(或手机)托平,表盘向上,转动手表(或手机),使时针指向太阳。这时,时针与表盘上的 12时形成一个夹
角,这个夹角的角平分线的指向就是南方。(2)将迷失方向处的时间除以 2,在表盘上找出商数的相应位置,然后将这个数字对准太
阳,表盘上 12时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如上午 10时,除以 2,商为 5。将表盘上的“5”对准太阳,“12”的方向即为北方。北方确
定后,其他方向就一目了然了。需要提醒的是使用这一方法一定要考虑地方时差的影响,需将北京时间换成当地时间。如下午 4
时,就要按 16时计算。用这种方法求方向不亚于指南针的准确度。
2.“立竿见影”辨别方向
在一平坦的地方,将一根直杆垂直立于地面,把一块石子放在直杆影子的顶点处。约过 10分钟,在移动后的直杆影子顶点处
再放一块石子。然后,在两块石子之间连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所代表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与这条直线垂直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其
中,直线向着太阳的一端指向南方,相反的方向则是北方。直杆越高、越细、越垂直于地面,影子移动的距离越长,测出的方向就越
准。
3.观察周围的植物习性判定方向
第一,草木、树冠茂密的一面应是南方,稀疏的一面是北方;另外,通过观察树木的年轮也可判明方向;年轮纹路疏的一面朝南
方,纹路密的一面朝北方;还有,在靠近树墩、树干及大石头的地方,其南方的草应生长得高而茂盛,秋天时其南面的草也枯干发黄
得较快,由此可定方向。
第二,特别树种,白桦树南侧的树皮较光洁而有弹性,北面则有许多裂纹和高低不平的疙瘩且弹性较差;松柏及杉树树干上南面
通常比北面流出的胶脂多,而且在成熟时,朝南一面的果实先变色。
4.根据积雪融化判定方向
根据冬春季节积雪融化的程度判定南北方向也较准确。通常先融化的一面朝南,后融化的一面朝北。
5.利用北极星判定方向
如果是在晚上,没有太阳时,可在星空中找到大熊星座,像一个巨大的勺子,在晴朗的夜空是很容易找到的,从勺边的两颗星的
延长线方向看去,约间隔其 5倍处,有一颗较亮的星星就是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向。
第 3 课时 陆地和海洋
1.能够准确描述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相对位置,熟悉一些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大洲和大洋。
2.能够根据区域等高线、等深线判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及海洋地形。
3.能够运用板块分布规律分析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及特征。
在学习本课时内容时,应从图入手,形象记忆,如对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这部分内容可采用如下步骤读图理解
记忆。
1.在七大洲分布图(地图册和教材插图)中找出七大洲,通过观察给七大洲排“面积位次”。
2.再读七大洲分布图,逐一观察主要分布在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的大洲。
3.观察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等特殊地理纬线穿过的大陆和大洲。
4.在图中找出四大洋,说出在每个大洋周围的大洲名称。
5.观察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同样对“海陆的变迁”的学习也应从图入手去理解记忆:从大陆边界轮廓分析理解大陆漂移学说,而对于板块构造学说不但
要依据六大板块示意图读出六大板块及其分布,还要根据板块及其边界类型分析一些地理事象发生的原因及其变化趋势等。
1.世界重要的大洲、海峡、运河、半岛、岛屿等的位置及轮廓特征。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及应用。
1.布置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
2.组织课堂小组合作探究,要求组长负责协调好分层讨论,先一对一讨论,然后组内共同讨论,边讨论边做记录,注意总结好的
答题方法,做到全员参与。讨论完毕后,引导学生自觉整理并进行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好板图或多媒体动画演示进行教学,如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剖面图,六大板块和两大火山
地震带的分布图,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同时,运用联系的方法将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如板块构造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等。
一、地球
1.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六块大陆
(1)全部在北半球的:① 大陆、② 大陆。
(2)全部在南半球的:③ 大陆、④ 大陆。
(3)地跨南、北半球的:⑤ 大陆、⑥ 大陆。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大洲
(1)概念:大陆及其附近岛屿总称为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⑦ ;面积较小的陆地叫⑧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叫半岛。
(2)七大洲
全部在北半球的:⑨ 洲、⑩ 洲。全部在南半球的: 洲。地跨南、北半球的: 洲、
洲、 洲、亚洲。面积大小排列: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大洋
(1)全部在北半球的: 洋。
(2)全部在东半球的: 洋。
(3)地跨南、北半球的: 洋、 洋、印度洋。
(4)地跨东、西半球的: 洋、 洋、 洋。
(5)面积大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三、海陆的变迁
1.沧海桑田——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2.大陆漂移学说
(1)提出:德国科学家 。
(2)内容:由原先只有一块“泛大陆”的陆地,经过 ,形成现在的基本面貌。
3.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板块。
(2)主要特点: 地壳比较稳定, 地壳活跃。
(3)两大火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答案】 ①亚欧 ②北美 ③南极 ④澳大利亚 ⑤非洲 ⑥南美 ⑦大陆 ⑧岛屿 ⑨欧 ⑩北美 南极 大
洋 南美 非 北冰 印度 大西 太平
大西 太平 北冰 魏格纳 大陆漂移 亚欧
板块内部 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
读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图,回答 1~2 题。
1.从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图可以看出( )。
A.甲表示海洋、乙表示陆地
B.北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
C.甲面积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大
D.乙面积随纬度增加而增大
【解析】 北半球陆地面积广阔,占比例较大,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根据图中纬度和甲、乙所占的比重判断可知,甲表
示陆地,乙表示海洋。读图可以看出,北半球虽然陆地面积较大,但海洋面积仍然大于陆地面积。根据纬线的特征可知,赤道是最长
的纬线,而其他纬线,纬度越高,长度越小,所以甲在中纬度地区面积最大,乙在低纬度地区面积最大。
【答案】 B
2.下列关于图中纬线穿过的大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道穿过的陆地面积最广
B.30° N穿过的陆地面积最广
C.60° N穿过的陆地面积最小
D.90° S附近陆地跨经度最广
【解析】 赤道穿过的地区以海洋和群岛为主,陆地面积小;读图可知,30° N 穿过的陆地面积较广,但不是最广;60° N 的长
度是赤道的一半,但由图中可以看到,穿过的陆地面积不是最小;90° S 附近陆地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广,共 360°。
【答案】 D
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 3~4 题。
3.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半岛属于(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解析】 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答案】 B
4.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
A.陆地区域边界
B.板块消亡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
D.板块生长边界
【解析】 根据图中板块运动方向可以判断该边界为板块生长边界。
【答案】 D
主题 1 大洲和大洋
▶基础探究 1.请合作探究如何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各大洲的形状,通过画简图的形式,在头脑中建立一个七大洲和
四大洋的空间分布图。
【答案】 ①从图中 A 点出发,沿着图中箭头,按数字顺序,从第一个箭头到第十二个箭头。这样,五个大洲的具体轮廓一笔画
出。然后填充上大洋洲和最南的南极洲(如图 a)。
②在画好的轮廓图上填写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如图 b)。
③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及 0°经线和 180°经线,大致确定各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如图 b)。(其他答案合理
亦可)
2.读东、西半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既被赤道穿过,又被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 、 。
(2)既有阳光直射,又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大洲是 、 。
(3)既被赤道穿过,又被极圈穿过的大洲是 。
(4)既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的大洲是 。
(5)纬度位置最高的大洲是 ,跨纬度最多的大洲是 。
(6)从赤道与 0°经线交点自东向西绕地球一周经过的大洲是 、 、 、 。
(7)图中 a、b、c代表大洲分界线,请分别说出 a、b、c代表的地理事物。
【答案】 (1)非洲 大洋洲
(2)亚洲 北美洲
(3)亚洲
(4)亚洲、大洋洲
(5)南极洲 亚洲
(6)南美洲 大洋洲 亚洲 非洲
(7)a 代表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一线。b 代表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
界线:巴拿马运河。c 代表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微点拨】 1.注意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20° W、160° E穿过的大洲。
2.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运河、海峡等作为分界线。
[知识小结] 1.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2.世界重要的海峡及运河
代号 名称 连接的海洋 重要意义
A
巴拿马
运河
太平洋与
大西洋
沟通了大西洋(加勒比海)与太平洋,是美洲东、西两岸的航运捷径
B
土耳其
海峡
黑海与地
中海
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
C
马六甲
海峡
太平洋与
印度洋
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是亚洲东部国家与南亚、西亚、非洲、欧洲国家之间的捷径
D
苏伊士
运河
红海与地
中海
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是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捷径
E
白令海
峡
北冰洋与
太平洋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间的唯一通道
F
直布罗
陀海峡
地中海与
大西洋
地中海沿岸国家通往大西洋的唯一通道
G
英吉利
海峡
北海与大
西洋
西欧与北欧各国重要的海上通道
H
霍尔木
兹海峡
波斯湾与
阿拉伯海
波斯湾石油出口的重要通道
I
麦哲伦
海峡
大西洋与
太平洋
南美南部东、西两岸的海上交通要道
3.七大洲的区域定位及地形特征
大
洲
区域定位 地形特征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亚
洲
地形复
杂,起伏
大,山
地、高原
面积广;
地势中间
高、四周
低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面积广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环流典型;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大陆性
气候显著
欧
洲
地形以平
原为主,
山地分布
于北部和
南部;平
均海拔最
低的大洲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平原东西贯通和曲折的海岸线等,使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由西向东大陆性
不断增强
非
洲
地形以高
原为主;
东部有世
界著名的
“东非裂
谷带”
纬度的对称分布与起伏和缓的地形,使非洲气候呈南北对称分布;东非高原地势较高,虽在赤道附
近,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续表
大
洲
区域定位 地形特征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北
美
洲
三大地形
区:西部
高山区、
中部平原
区、东部
山地区
中部平原贯通南北,气候大陆性显著;西部山地阻挡太平洋气流深入,使西岸气候呈狭长分布,降
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南
美
洲
西部是安
第斯山
脉,东部
平原、高
原相间分
布
西部山地阻挡太平洋气流深入,使西岸气候呈狭长分布;高原地势较低,平原向东开口,利于大西
洋水汽深入;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
大
洋
洲
三大地形
区:西部
低矮的高
原、中部
平原、东
部山地
东部山地阻挡太平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大陆东侧降水较多,气候呈狭长分布;西侧为背风坡,降
水少
南
极
洲
平均海拔
最高的大
洲;冰川
广布
平均海拔高,冰雪对阳光反射强烈,是酷寒的原因之一
▶素养达成 读某半球 30°~40°纬度带海陆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三个大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B.乙大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
C.丙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陆
D.丙大陆位于太平洋板块
(2)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三个大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B.②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洋
C.③大洋的面积将不断扩大
D.②大洋全部位于西半球
【解析】 第(1)题,由纬度位置和陆地轮廓可知丙为澳大利亚大陆。第(2)题,①是太平洋,面积最大;②是印度洋,面积占世界
第三,位于东半球;③是大西洋,中间的海岭是板块生长边界,故其面积在不断扩大。
【答案】 (1)C (2)C
主题 2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
▶基础探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 A、B、C、D、E、F分别代表的六大板块的名称。
【答案】 依次是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
(2)红海、地中海所处的板块边界有什么不同?
【答案】 红海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地中海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3)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的海牛和不会飞翔的鸵鸟能分布在相隔大西洋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在地质时期,非洲和南美洲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后来大陆漂移分离,使其被大西洋隔开。
(4)红海、地中海面积及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将如何变化?
【答案】 红海位于生长边界,板块向两侧移动,因此面积将增加,而地中海正好相反。由于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印度洋板块和
欧亚板块交界处,地壳受挤压而抬升,因此该山脉将升高。
【微点拨】 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各板块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2.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知识小结] 地球上海陆轮廓形成的两个学说
学说
名称
学说内容 主要证据或例证
大陆
漂移
学说
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
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
洋;后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分
离,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
分布状况
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板块
构造
学说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
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各
大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板块
内部比较稳定,边缘交界处比较
活跃,多火山、地震
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东非大裂谷,红海的形成与变化;大西洋的扩张
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相对完善的一个学说。
2.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两大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素养达成 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虚线框内的区域可能位于( )。
A.菲律宾群岛
B.东非
C.冰岛
D.安第斯山脉
(2)图中①~④中,地震的多发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图中虚线框内的区域东侧为太平洋,结合海陆的分布可判断出其有可能为菲律宾群岛。第(2)题,从图中可
以看出③处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最活跃,因此为地震多发区。
【答案】 (1)A (2)C
读我国编制的竖版世界地图,回答 1~2 题。
1.图中甲所在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解析】 根据图中陆地轮廓可知,图中甲海域位于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为大西洋。(根据图中经纬线也可判断)
【答案】 B
2.乙大陆的环境特征与纬度位置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暴雪
B.烈风
C.酷寒
D.冰原
【解析】 乙大陆位于极点附近,为南极洲大陆。该大陆纬度高,气候酷寒。暴雪、烈风、冰原均和纬度位置没有直接因果
关系。
【答案】 C
3.读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是由 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在不断地 着。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
比较 (选填“稳定”或“活跃”);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 (选填“稳定”或“活跃”)。
(2)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板块名称。
① 板块;③ 板块;⑤ 板块。
(3)在欧亚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 (选填“张裂”或“碰撞挤压”),地中海的面积在不
断 。
(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合理解释下列现象。
现象 解释
红海将成为
新的大洋
智利多地震
的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 板块交界地带
云南地震频繁
的原因
地处 火山地震带上
【解析】 该题较简单,考查的是板块运动学说的基础知识,运用板块运动学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即可作答。
【答案】 (1)六 运动 稳定 活跃
(2)欧亚 印度洋 美洲
(3)非洲 碰撞挤压 缩小
(4)红海位于板块发生张裂运动的地带,海洋面积在不断扩张 南极洲 地中海—喜马拉雅
【答案】 ①亚洲 ②南极洲 ③北冰洋 ④板块构造学说
一、选择题
读海陆分布图,回答 1~3 题。
1.图中①所在的陆地( )。
A.为大陆边缘的岛屿
B.南部海峡为两大洲的分界线
C.北临北海
D.所在大洲面积最小
【解析】 图中①为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南部临直布罗陀海峡,是非洲与欧洲的分界线。
【答案】 B
2.依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正确反映了②山脉的形成过程
B.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壳比较稳定
C.由于板块运动,地中海面积不断扩大
D.③海域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处
【解析】 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下,美洲板块边缘褶皱隆起而形成安第斯山;澳大利亚大
陆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地中海处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消亡边界,面积不断缩小;③海域(红海)处于印度洋板块和
非洲板块张裂处。
【答案】 B
3.图示大洲的分界线对应正确的是( )。
A.a、b大洲——苏伊士运河
B.b、f大洲——白令海峡
C.c、e大洲——巴拿马运河
D.d、e大洲——大高加索山脉
【解析】 a、b 大洲的分界线为巴拿马运河,b、f 大洲的分界线为德雷克海峡,c、e 大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d、e 大洲
的分界线为大高加索山脉。
【答案】 D
4.下图为大陆漂移的过程(模拟)图,则下列关于其形成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①→③
【解析】 本题考查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根据大陆漂移假说可知,①是两亿年前的海陆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是
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③是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之前的海陆状况,顺序为①→③→②。
【答案】 B
读某群岛及附近海域部分等深线(单位:m)示意图,回答 5~6 题。
5.若要完整表示 P点附近的海水深度变化,应再补画几条等深线( )。
A.3条 B.4条 C.5条 D.6条
【解析】 由于等值线图中等高距应是一样的,而图中两条相邻等深线之间的间距为 1000 m,可判断图中已画出的离 P 点最
近的等深线为 4000 m。而 P 点深度为 10497 m,与 4000 m 相差 6497 m,相差 1000 m 应补画一条等深线,故应再补画出 6 条等深线。
【答案】 D
6.P点附近的海底地形是( )。
A.海岭 B.海沟 C.海盆 D.大陆架
【解析】 P 点附近狭长且深于两侧的地形是海沟。
【答案】 B
二、综合题
7.读世界陆地、海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B代表的大洲是 、 ,组成的大陆是 。一个国家占据一个大陆的是(填字母) 。
(2)图中大洋面积最大的是(填字母或数字) 。
(3)H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 海峡;I是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的 海峡;连接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海峡 J是
海峡;K是 海峡,是世界上通过油轮最多的海峡。
(4)濒临三个大洋的大洲是 、 、 。
(5)在图中用红笔画出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沟通了 海与 海,成为联系 洋与 洋
的捷径,巴拿马运河成为联系 洋与 洋的捷径。
【解析】 本题以世界海陆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对世界大洲、大洋分布与分界线的掌握,世界主要海峡的分布与大洋间的航
线也是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
【答案】 (1)亚洲 欧洲 欧亚大陆 D
(2)①
(3)马六甲 直布罗陀 德雷克 霍尔木兹
(4)亚洲 北美洲 南极洲
(5)绘图略。地中 红 大西 印度 太平 大西
读沿 20° S 纬线的海陆分布图,回答 8~9 题。
8.图中( )。
A.①大洋西部多岛弧和海沟
B.③大洋海域北部封闭,南部开敞
C.⑤海峡是两大洲的分界线
D.⑦大洋海域呈“S”形,风大浪急
【解析】 根据图中经纬度和大洋面积判断可知,①是太平洋,大洋西部多岛弧和海沟;③是大西洋,大洋海域北部、南部都开
敞;⑤海峡是莫桑比克海峡,不是大洲的分界线;⑦大洋是印度洋,海域呈“S”形的是大西洋。
【答案】 A
9.图中( )。
A.②大陆地跨东、西、南、北半球
B.④大陆以高原为主,地形起伏较小
C.⑥岛屿位于我国的东南部海域
D.⑧大陆的东部地区火山活动较频繁
【解析】 ②大陆是南美大陆,位于西半球,地跨南、北半球;④大陆是非洲大陆,以高原为主,地形起伏较小;⑥岛屿是马达加
斯加岛,位于非洲的东南部海域;⑧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东部地区位于板块内部,火山活动较少。
【答案】 B
读等高(深)线(单位:米)地形图,回答 10~11 题。
10.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正确的是( )。
A.a——大陆坡 B.b——大陆架
C.c——海沟 D.d——海岭
【解析】 结合图中的经纬度及等深线数值判断可知,a 处海拔在-200~0 米,属于大陆架;b 处是向 c 处的大洋底部延伸的地
区,属于大陆坡;c 处等深线分布稀疏,表示大洋中心地势较平坦的洋盆;d 处海拔比 c 处要高得多,属于海岭,即大西洋中脊。
【答案】 D
11.图中 0°经线穿过的板块是( )。
A.太平洋板块 B.美洲板块
C.非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
【解析】 由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图中 0°经线穿过的板块是非洲板块。
【答案】 C
12.读沿 65° N纬线的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纬线穿过了 个板块,分别是 。
(2)图中 180°附近的海峡为 。A点所在的大洲为 ,该大洲的地形分布特征是 。
(3)图中 A、B、D、E四个地点中属于东半球的是 ,属于西半球的是 。
(4)结合图中板块边界分布,预测 D、E之间距离变化。
【解析】 第(1)题,图中示意 65° N 纬线圈有两个边界,说明有两个板块,即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第(2)题,180°经线穿过
太平洋,65° N 处为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A 点所在的大洲为北美洲,自西向东地形依次为山地、平原和高原。第(3)
题,东半球的范围是 20° W 向东到 160° E,故图中 B、D 属于东半球,A、E 属于西半球。第(4)题,图中 D、E 之间为消亡边界,故两
点之间距离不断缩小。
【答案】 (1)两 欧亚板块、美洲板块
(2)白令海峡 北美洲 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为高原
(3)B、D A、E
(4)距离不断缩小。
第 4 课时 天气与气候
1.识记天气和气候两个概念,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空气质量及其预报。
2.能够根据相关图示,分析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3.根据世界气候分布图,说明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4.根据气候相关图示或数据,正确判读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在学习本课时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 15~20分钟时间自主学习,方法是依据《基础知识排查》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
熟记基础知识。
2.在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时注意:①掌握好基本概念,如天气、气候、饱和空气等;②抓住重点和规律,如气温、降水的空间
分布规律及季节变化;③认真分析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如水热分布与影响因素的联系;④注意各种图表的分析运用,如
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气温和降水等值线图等;⑤自己动手对重点知识进行总结,用图表的形式表示知识的结构和联系。
3.完成《预习效果检测》,熟记基础知识。
4.在熟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主题》,做好归纳总结,画出知识网络图,认真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并做好《固学案》
的题目,提升理解能力。
1.气候的特点、分布及成因。
2.气候类型图的判读。
1.课前:布置和指导学生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
2.课内:①导入新课;②创设探究情境,组织学习小组完成《主题》,教师巡视指导;③学生展示、点评《主题》结论;④教师归
纳总结,给学生展示“世界 1月平均气温图”“世界 7月平均气温图”“某地气温曲线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各类
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等,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这些图形,知道如何从这些图形中总结出规律,并能分析出成因,也就是说,
每个知识都必须是引导学生从分析图中得出的,然后设计一两个针对性训练小题,巩固强化;⑤让学生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
3.课后:督促学生完成《固学案》。
一、多变的天气
1.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的特点:反映一个地方① 内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差别可能很大。
(2)影响:交通运输;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军事战争。
2.明天天气怎么样(天气预报)
(1)天气预报的内容: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
(2)卫星云图的识别:绿色表示② ;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3)天气符号的识别。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污染指数小,空气清新;污染指数大,空气污浊。
(2)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生活
(1)气温的描述: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2)气温的观测:一天中经常进行 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 8时、③ 、20时、2时。
(3)气温与生活:穿着、饮食、建筑、农业与交通。
2.气温的变化
(1)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④ ,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年变化
最热月:北半球陆地为⑤ ,海洋为 8月。
最冷月:北半球陆地为 1月,海洋为⑥ ;南半球正好相反。
3.气温的分布
(1)特点:从⑦ 向两极递减;同纬度海陆气温不同;同纬度高原、高山气温较低,盆地气温较高。
(2)影响因素:⑧ 、海陆分布、地势高低、洋流及人类活动等。
三、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
2.降水的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区、全年少雨区、夏季多雨区、冬季多雨区。
3.降水的分布
(1)分布规律:赤道地区⑨ ,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和⑩ 地区降水少;中
纬度 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2)影响因素:纬度位置、 、地形、洋流等。
四、世界的气候
1.气候的地区差异
(1)气候
概念: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类型的分布:按温度带;按海陆位置。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3.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2)对 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3)气候变化危害人们的生产、生活。
【答案】 ①短时间 ②陆地 ③14 时 ④正午过后(约地方时 14 时) ⑤7 月 ⑥2 月 ⑦赤道 ⑧纬度 ⑨降水多
⑩内陆 沿海 海陆位置 农业
1.玉树 4月 16日的天气为多云,3~12 ℃,对应的天气符号是( )。
A B C D
【解析】 A、B、C、D 四幅图对应的天气分别是雷阵雨、多云、晴、大雨。
【答案】 B
2.下列属于描述气候的词语是( )。
A.狂风暴雨 B.四季如春 C.风和日丽 D.彩霞满天
【解析】 四季如春是长时期的天气状况,因此描述的是气候。
【答案】 B
读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 3~4 题。
3.甲、乙两地气候类型分别属于( )。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D.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 甲、乙两地均雨热不同期,且最冷月均温为 0~15 ℃,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 B
4.甲、乙两地气温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和洋流
B.风带和洋流
C.纬度和风带
D.地形和纬度
【解析】 从图中信息可知,甲地海拔高于乙地,且甲地位于南美洲西部,受秘鲁寒流影响;而乙地位于地中海沿岸,不受寒流
影响。因此,无论最低气温还是最高气温,甲地都明显低于乙地。
【答案】 A
主题 1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基础探究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赤道到两极,气温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答案】 (1)从赤道到两极递减。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2)北半球的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征?分析北半球 1月和 7月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并说明原因。
【答案】 等温线较曲折。1 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 月与 1 月正相反。海陆分布(海
陆热力性质差异)。
(3)南半球的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征?说明影响分布的原因。
【答案】 等温线较平直。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
(4)下垫面是如何影响同纬度地带等温线弯曲的?
【答案】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受地形影响,高原、山地处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寒流经过地区气温降低,
暖流经过地区气温升高,受洋流影响,暖流流经地区的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寒流流经地区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2.以下图为例,探究阅读气温曲线图的方法和步骤。
【答案】 阅读气温曲线图的一般步骤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看图名和横纵坐标,如上图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气温,所以此图为“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最高值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候?上图中最高气温为 22 ℃,出现时间为 7 月。
(3)最低值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候?上图中最低气温为 1.5 ℃,出现时间为 1 月。
(4)气温的年较差是多少?上图中气温年较差是 22 ℃-1.5 ℃=20.5 ℃。
(5)分析气温的变化特点。上图反映地点位于北温带,夏热冬暖,年较差大,四季变化明显。
【微点拨】 1.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在影响气温的因素中,纬度位置是最重
要的,它决定了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其他因素则在此基础上将气温分布复杂化。
2.气温变化曲线图的判读要注意最高值、最低值、年较差等。
[知识小结] 1.气温的变化
日变化 年变化
最高温 14时左右 北半球陆地上 7月,海洋上 8月;南半球陆地上 1月,海洋上 2月
最低温 日出前后 北半球陆地上 1月,海洋上 2月;南半球陆地上 7月,海洋上 8月
差值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1)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原因:大气热量的来源是太阳辐射,在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
低。
(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
原因: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在冬季的降温和夏季的升温过程中,海陆变化幅度和速度不一致。
(3)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 100米,气温约下降 0.6 ℃。
原因:大气的最直接的热源是地面,海拔越高到达的地面辐射越少。
3.等温线的判读
(1)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别小。
(2)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
(3)等温线是封闭状曲线,线内气温高为盆地、低地地形,线内气温低为高原、山地地形。
(4)北半球等温线弯曲分布的规律
影响因素
气温比同
纬度地区
等温线
弯曲状况
影响因素
气温比同
纬度地区
等温线
弯曲状况
夏季陆
地、
冬季海洋
高 凸向高纬
夏季海
洋、
冬季陆地
低 凸向低纬
地势低 高 凸向高纬 地势高 低 凸向低纬
暖流经过 高 凸向高纬 寒流经过 低 凸向低纬
▶素养达成 气温距平值指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的差值。下图为亚欧大陆气温等距平线略图,图中 A、B两地(图
中黑点)分别位于不同等距平线上。读图,回答(1)~(2)题。
(1)若 M地(大陆西岸)1月均温是 5 ℃,则最符合 N地(大陆东岸)1月均温的是( )。
A.-11 ℃ B.-14 ℃ C.-16 ℃ D.-7 ℃
(2)下列关于亚欧大陆东、西岸气温距平值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岸有暖流影响且地势很高,所以数值较小
B.东岸的太阳辐射较弱,所以数值较小
C.西岸有暖流和西风的影响,所以数值较大
D.西岸终年多雨,大气的保温效应明显,所以气温较高,数值较大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可知,M 地 1 月均温为 5 ℃,气温等距平值为 8 ℃,说明 50° N 的 1 月平均温度为-3 ℃,而
N 点气温等距平值为-8 ℃,因此该地气温为-11 ℃。第(2)题,冬季大陆西岸受暖流和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温度高于同纬度平均气
温,东岸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温度较平均气温低。
【答案】 (1)A (2)C
主题 2 降水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基础探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答案】 由赤道向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2)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答案】 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答案】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成为全球降水量最多的地区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该地地处印度的东北部,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南临印度洋,气旋登陆频繁,加上纬度低、蒸发旺盛,使
该地区降水较多。
【微点拨】 影响降水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在影响降水的因素中,大气环流是最重要的,它决定了
降水的基本格局,而其他因素会使降水的地区分布更加复杂化。
[知识小结] 1.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世界降水的分布受地理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大致呈带状分布。按照降水量的纬度分布,可将全球划分
为四个降水带。
(1)赤道多雨带: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年降水量一般在 2000 mm左右。这里气温高,海洋面积辽阔,蒸发旺
盛,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有利于成云致雨,全年雨量充沛。
(2)副热带少雨带:副热带在高气压控制下,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云雨难以形成。尤其是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气流从大陆吹
来或远离海洋,降水更少,年降水量一般不超过 500 mm。这里气温高,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所以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世界上的
沙漠多分布在这里。但是,这一带并非到处都少雨,有的地方(主要是大陆东岸)因受夏季风或台风等的影响,降水也比较丰富。
(3)温带多雨带:温带降水量一般在 500~1000 mm。这里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雨和气旋雨。大陆东岸还受夏季风影响,
降水较多。
(4)极地少雨带:这里全年气温低,蒸发微弱,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加上全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1)大气环流。在不同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下,降水是不同的,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较多;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多等。
(2)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有增湿作用、寒流有减湿作用。
▶素养达成 读地球上大陆和海洋各纬度带的水平衡(降水量减去蒸发量)图,回答(1)~(2)题。
(1)影响全球水平衡的根本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洋流 D.下垫面
(2)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中纬度地区,大陆上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B.低纬度地区,海洋上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C.南纬 55°附近,降水量出现峰值
D.南、北极地区,降水量均小于蒸发量
【解析】 第(1)题,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导致冷热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导致全球水平衡差异。第(2)题,读图可知,低纬度
地区海洋的水平衡为负值,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答案】 (1)A (2)B
主题 3 天气与气候
▶基础探究 1.分析判断出下列地点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答案】 甲: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为温带季风气候。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丙:冬暖夏凉,
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代表的字母,填写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热带
温带
寒带
(2)写出图例中字母所代表的气候类型的名称。
【答案】 (1)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热带 A、B、C、D
温带 E、F、G、H、I
寒带 J
(2)A 为热带雨林气候,B 为热带季风气候,C 为热带草原气候,D 为热带沙漠气候,E 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F 为地
中海气候,G 为温带海洋性气候,H 为温带季风气候,I 为温带大陆性气候,J 为寒带气候,K 为高原山地气候。
【微点拨】 1.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
2.世界气候类型分为热带气候类型、亚热带气候类型、温带气候类型、寒带气候类型和高山高原气候类型等。
3. 气候类型的判断要遵循“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原则;气候特征的描述既包括气温特征也包括降水特征。
[知识小结] 1.天气与气候
天气 气候
含义
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
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
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区别 短时间,时刻变化 长时间,一般变化不大
举例 晴、雨、气温高低、风力大小等 如终年高温多雨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和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
带
热带雨林
气候
南北纬 10°
之间
赤道低气
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
气候
南北纬
10°~20°
赤道低
压、信风
带交替控
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
气候
北纬
10°~25°的
大陆东岸
冬、夏季
风交替控
制
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
热带沙漠
气候
南北纬
20°~30°的
大陆内部、大
陆西岸
副高或信
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续表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亚
热
带
亚热带季
风气候
南北纬
25°~35°的
大陆东岸
冬、夏季
风交替控
制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
候
南北纬
30°~40°的
大陆西岸
副高和西
风带交替
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
带
温带季风
气候
北纬
35°~50°的
大陆东岸
冬、夏季
风交替控
制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
性气候
南北纬
40°~60°的
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
风带影响
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
性气候
南北纬
40°~60°的
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
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亚
寒
带
针叶林气
候
北纬
50°~70°
极地大陆
(海洋)气团
控制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降水较少,略集中于夏季
寒
带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
近临海
极地气团
控制
全年严寒,降水少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
附近内陆
极地气团
控制
全年酷寒,降水少
高
山
高
原
高山高原
气候
高大的山地和
高原地区
气温随高
度变化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在山腰最多
3.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
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包括“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雨定型”三个步骤。
(1)以形定位。最热月在 7、8月,为北半球;最热月在 1、2月,为南半球。
(2)以温定带。
最冷月均温>15 ℃ 热带气候类型
最冷月均温为 0~15 ℃ 亚热带气候类型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为-15~0 ℃ 温带气候类型
最热月均温<10 ℃ 寒带气候类型
(3)以雨定型。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夏雨型 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寒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读 a、b、c 三地气候资料图,回答 1~2 题。
1.图中 a地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a 地 7 月高温,1 月气温在 0 ℃以下,降水集中在夏季,故为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 A
2.下列关于图中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气候类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B.b地气候类型最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C.c地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热带大陆东岸地区
D.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a、c、b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a 为温带季风气候,b 为热带雨林气候,c 为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故可判断 a 地气候类
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b 地热带雨林气候不适宜发
展大牧场放牧业;c 地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地区;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b、c、a。
【答案】 A
3.读四幅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幅图中表示的气候带,位于热带的是 。
(2)甲图的气候资料说明该地位于 半球,降水集中在 季,是典型的 气候。
(3)丙图中该地气候终年 ,是典型的 气候,主要分布在 附近。
【解析】 第(1)题,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都在 15 ℃以上,结合图可知,只有丙图属于热带。第(2)题,甲图 7 月气温低,因此为南
半球,而气温低时降水多,因此为地中海气候。第(3)题,丙图气温终年炎热,且各月降水都多,因此为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
【答案】 (1)丙
(2)南 冬 地中海
(3)炎热多雨 热带雨林 赤道
【答案】 ①降水 ②大气环流 ③地形地势
一、选择题
读世界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图,回答 1~3 题。
1.该气候的分布地区中,①地区分布的最高纬度较低(低于 35° 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地形 D.洋流
【解析】 根据图示,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故判断为地中海气候,应分布于南、北纬 30°~40°的大陆西岸,但
由于非洲南端的陆地只分布在不到 35° S 的位置,故导致该地区地中海气候分布的最高纬度较低,属于海陆分布的影响。
【答案】 B
2.②地区最热月均温约为 24~28 ℃,③地区西海岸最热月均温约为 16~21 ℃,造成这种气温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洋流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
【解析】 ②地纬度较③地纬度高,与题干中两地气温特征描述矛盾;两地均临海,海陆位置相似,对其气温差异影响不大;地
形因素会影响气温,但材料中信息不足,所以综合考虑 A 项正确。
【答案】 A
3.该气候影响下的农作物一般具有( )。
A.耐低温干燥的特点 B.喜高温多雨的特点
C.耐高温干燥的特点 D.喜阴喜湿的特点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而农作物生长季节一般都是在夏季,
故该气候影响下的农作物一般具有耐高温干燥的特点。
【答案】 C
4.我们平常所用的调味料——胡椒,是一种藤本植物,攀生在树木或桩架上。它只能生长在年降水量 2500毫米以上的热带地区,
因此适合它生长的气候环境应是( )。
A B C D
【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年降水量 2500 mm 以上的热带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选项 A 表示的是热带雨林气候,选项 B 表示的
是热带季风气候,选项 C 表示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选项 D 表示的是地中海气候。
【答案】 A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 50°纬线图,图中数字表示经度数,P、Q 之间和 M、N 之间为陆地。读图,回答 5~6 题。
5.P点附近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解析】 已知该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 50°纬线图,图中数字表示经度度数,P、Q 之间和 M、N 之间为陆地,则该极点为北极
点,P、Q 之间为亚欧大陆,M、N 之间为北美大陆,P 点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盛行西南风。
【答案】 B
6.下列关于 P、Q、M、N四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M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B.P地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Q、N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D.N地所属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 P、M 两地都位于大陆西岸,在盛行西南风影响下,P、M 两地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A
二、综合题
7.读某理想大陆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区域同属于一种气候类型,但 X、Y两地降水有差异,降水较多的地点是 (填“X”或“Y”),请分析其原因。
(2)假若黄赤交角为 0°,图中甲、乙两种气候类型中不存在的是 (填“甲”或“乙”),试分析其原因。
(3)M为一岛屿,1月份岛屿的西部月平均气温大于 0 ℃,且降水较多,试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乙区域属于地中海气候区,但 X、Y 两地纬度不同,受西风带影响的时间不同,Y 地降水多于 X
地。第(2)题,假若黄赤交角为 0°,则气压带、风带将不再发生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将不再存在。第(3)题,在大陆上,1 月份 0 ℃
等温线大致穿过 34° N~35° N,M 为海岛,受海洋影响大,降温速度较慢,月均温大于 0 ℃,1 月份该岛盛行西北风,岛屿西部为迎风
坡,降水较多。
【答案】 (1)Y Y 地受西风带控制时间较长,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较短。
(2)乙 黄赤交角为 0°时,太阳直射点不会有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不会随季节移动,乙地就不可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
风带交替控制。
(3)1 月份 0 ℃等温线大致沿 35° N 纬线延伸;由于受海洋影响,降温速度慢,所以月平均气温大于 0 ℃;1 月份受大陆东部冬
季风影响,岛屿西部是迎风坡,所以降水多。
下图中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5~8 月降水稀少。读图,回答 8~9 题。
8.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距海较远 D.植被较好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所处纬度较低,冬夏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较小,因而气温年较差较小。
【答案】 B
9.甲地 5~8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
D.受高纬干冷气流影响
【解析】 5~8 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的气压带、风带也随之北移,此时段甲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因而降水稀少。
【答案】 B
里斯本、雅典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测得的气温和降水量呈现一定的差异。读图,回答 10~11 题。
10.两地的夏季温度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里斯本( )。
A.受夏季盛行风影响
B.受沿岸暖流影响
C.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D.受沿岸寒流影响
【解析】 由两地气候资料统计数据可知,里斯本夏季气温低于雅典,而两地气候类型相同,夏季均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
响,但里斯本沿岸有加那利寒流起着降温减湿的作用。
【答案】 D
11.雅典年降水量较里斯本少,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较低
B.受西风带影响较弱
C.地势相对较高
D.距地中海较近
【解析】 由图可知,雅典的年降水量尤其是冬季的降水量明显少于里斯本,因两地均为地中海气候,所以冬季均受西风带影
响,但由于两地海陆位置的不同,受西风带影响的强弱也有所不同,年降水量因而也不同。
【答案】 B
12.读全球离岸风和迎岸风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离岸风,反之为迎岸风。图中指向陆地的单箭头表示迎岸风,反之为离岸风,↑↓表示季风。
(1)南半球的①②③④地区和北半球的⑤⑥地区迎岸风盛行季节的气候特点是 。
(2)离岸风为终年吹信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其风向在北半球
为 风,在南半球为 风。
(3)当南亚和东南亚盛行迎岸风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压带、风带向南移
B.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
C.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近日点附近
【解析】 第(1)题,图中的①②③④⑤⑥地区分布在南北纬 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第(2)题,信风为副热带高
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第(3)题,南亚、东南亚的迎岸风为西南季
风,南亚、东南亚盛行西南季风时,为北半球夏季。在 6、7、8 月这一时段内,6 月 22 日之前,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6
月 22 日之后,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夏季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答案】 (1)温和多雨
(2)(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东北 东南
(3)C
第 5 课时 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
1.能够运用资料和地图,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分布的特点,了解世界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2.能够根据世界人种分布图,确定主要人种的地区分布。
3.能够根据经纬度或轮廓特征,准确识别一些主要国家,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差异。
4.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利用大约 15分钟时间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依据《基础知识排查》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标注
序号;熟记基础知识;完成《预习效果反馈》。
2.在学习本课时内容时,应做到以下五点:(1)突出教材活动的内容,通过分析活动内容掌握知识;(2)注意各种图表的分析运用,
如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人种分布图、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景观图等;(3)运用联系的方法将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如发达国家的
分布、白色人种的分布和基督教分布的关系,各种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4)运用比较法比较相关联的事物,如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的比较。
3.在熟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主题》,做好归纳总结,画出知识网络图,认真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并做好《固学案》
的题目,提升理解能力。
1.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特点。
2.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3.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问题。
1.课前:布置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教师批阅以了解学情,搜集有关资料、根据学
情,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内:(1)导入新课;(2)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探究情境,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基础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展示、点评
《基础探究》结论;(4)合作学习,完成《素养达成》;(5)教师归纳总结,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增长图,分析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的
三个阶段及增长特点;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点,读出世界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以及
带来的人口问题和解决措施;利用搜集到的能反映世界上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资料,得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差异;(6)
让学生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
3.课后:督促学生完成《固学案》。
一、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18世纪以前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增长加快;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增长速度由① 和死亡率决定。
(2)人口的分布
分布特点:不均匀。
稠密地区:亚洲的② 、欧洲及北美洲东部等③ 地区。
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④ ,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3)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⑤ ;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
解决措施: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增长与⑥ 的发展相适应,与⑦ 相协调。
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⑧ 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
(4)不同的人种
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可分为⑨ 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三种类型。
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其他一些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主要分布在欧洲的西部、⑩ 、大洋洲、亚洲的南部等,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俄语: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
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中部和西部的部分国家。
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和 的部分国家。
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的部分国家。
(2)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主要分布在 。
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3.聚落
(1)聚落类型: 聚落和城市聚落。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 、土壤、水源、气候、资源等。
社会因素: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
(3)目前,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二、发展与合作
1.国家和地区
(1)国家和地区:全球共有 220多个,面积居前六位的是俄罗斯、加拿大、 、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世界上人口超过 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尼日利亚、
日本、墨西哥。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发达国家:共 20多个,主要分布在 。
(2)发展中国家:共 150多个,主要分布在 。
3.国际合作: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 ,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世贸组织的总部在瑞士日内瓦;欧盟总部在比利时
的布鲁塞尔。
【答案】 ①出生率 ②东部和南部 ③中低纬度近海平原 ④雨林地区 ⑤交通堵塞 ⑥社会、经济 ⑦环境、资源
⑧劳动力 ⑨白色 ⑩北美洲 拉丁美洲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乡村 地形 中国 俄罗斯 欧洲、北美洲
和大洋洲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联合国
1.读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某两个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分布情况图(左、右两图标各代表不同的指标,图标的大小表示该指标
占世界的比例),正确的左右搭配是( )。
A.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B.畜牧产值和农业生产值
C.进口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
D.人口与国民生产总值
【解析】 根据图中左、右图标的大小和分布特征可知,左图标最大的两个分布在中国和印度,右图标较大的主要分布在美
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故可判断出左图标代表人口数量,右图标代表国民生产总值。
【答案】 D
2.亚洲西部、非洲北部和印度北部分布的人种主要是( )。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混血人种
【解析】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答案】 A
读世界人口分布与海拔、纬度的关系统计图,回答第 3 题。
3.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分布与海拔、纬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 500米以上地区
B.世界人口分布随海拔升高而增多
C.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20° N~60° N地区
D.世界人口分布随纬度升高而减少
【解析】 由甲图可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 500 米以下的地区;世界人口分布随海拔升高而减少;由乙图可知,世界人口
集中分布在 20° N~60° N 地区;世界人口分布随纬度升高而减少的规律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可以分别体现,但不适用于全球规律。
【答案】 C
4.下列各图中属于热带沙漠地区景观图的是( )。
【解析】 选项 A 中的建筑是为了适应湿热的环境,一般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选项 B 中的建筑具有厚墙小窗的特征,能够阻挡
外部热量进入,以适应沙漠地区炎热干燥的环境;选项 C 表示的是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雪屋;选项 D 表示的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
【答案】 B
主题 1 世界人口和人口问题
▶基础探究 1.下图中左图为世界人口增长图,右图为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 60亿人口出现于 年;世界 10亿人口到 60亿人口,每增加 10亿的年份间隔越来越 。
(2)据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①②两地的人口密度为 ,属于人口稀疏区,请分别说明原因。
(3)世界人口的分布具有什么规律?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1999 短
(2)10 人以下/平方千米 ①地位于热带雨林地区,过分潮湿,不利于人类生存;②地位于干旱的沙漠地区,也不利于人类生存。
(3)人口集中分布在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的大陆沿海平原地区。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如生产力水平、生产活动方
式、交通运输条件、文化教育、政治因素等),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减弱,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增强,且社会
经济因素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
2.欧洲、北美等地区国家和亚、非、拉美国家在人口增长方面有什么不同?各会带来什么问题?解决措施各有哪些?
【答案】 欧洲、北美等地区的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带来的问题有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力不足,
社会上用于老年人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等。解决措施有鼓励生育和接纳移民。亚、非、拉美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如滥伐森林,滥垦草地。②社会问题进一步突出,经济发展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出现医疗
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解决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微点拨】 1.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人口稀疏区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低温区、赤道附近
湿热区、沙漠干旱区、高原高山区。
2.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知识小结] 1.人口统计指标公式
人口统
计指标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
率(%)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公式
出生人口数
总人口数
×100%
死亡人口数
总人口数
×100%
出生率-
死亡率
某地人口数(人)/该地总面积(平方千米)
2.世界人口分布
人口稠密地区 人口稀少地区
分布
地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
洲及北美洲东部,人口密
度最大的是欧洲
撒哈拉沙漠、亚马孙平原、青藏高原、大洋洲西部及北冰洋沿岸地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大洋洲(南极洲除
外)
分布
规律
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
区
干旱、赤道、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地区
分布
原因
①地势平坦;②气候湿
润;③交通便利;④资源
丰富;⑤经济发达
①极端干旱;②过于潮湿;③终年严寒
3.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
人口问题 表现 解决对策 目标
增长过快
生态方面:森林减
少,草原破坏,水土
流失,土壤沙化。
社会方面:粮食不
足,医疗、卫生、
教育、交通、住
房、就业等困难
控制人口数
量,实行有计
划的生育政
策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零增长或
负增长
劳动力短缺、国防
兵源不足、人口老
龄化问题
鼓励生育,接
纳移民,建立
社会保障、
社会服务制
度
▶素养达成 目前,全球 65亿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 70°至南纬 50°地区。读纬度每隔 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
口的比重图,回答(1)~(2)题。
(1)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
A.10° S~20° S B.20° N~30° N
C.30° N~40° N D.40° N~50° N
(2)南纬 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
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20° N~30° N 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比重为 23.2%,是最大值。第(2)题,40° S~50° S
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狭小,故人口稀少。
【答案】 (1)B (2)C
主题 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基础探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是不平等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把下列选项填入 A、B关系图中。
a.富国更富 b.出售石油、矿石、木材、橡胶等原材料 c.出售轿车、轮船、飞机、高档日用品等 d.赚到的钱少 e.产
品的价格高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好处有 (填序号)。
①能够解决资源不足的状况 ②能够解决资金不足的困扰 ③能够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④能够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3)简述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答案】 (1)A:bd B:ace
(2)②③④
(3)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主义国家的侵略和剥削,大量的资源被掠夺,产品种类单一,人口增长快,人口文化素
质低,导致经济落后。
【微点拨】 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两者在经济基
础、发展水平、国民收入、进出口商品等方面存在差异。
[知识小结]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
分类
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主要分布
欧洲、北美洲和大洋
洲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人口 占世界人口的 16% 占世界人口的 84%
国民总收入
占全球国民总收入的
80%
占全球国民总收入的 20%
农业生产方式 以大规模机械化为主 多为半机械化或手工生产
主要出口的工
业产品和价格
计算机、移动通信设
备、高级轿车、高档
日用品,产品价格高
石油、矿石、木材、橡胶等原材料,服装、玩具等工业制成品,产品价格低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
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调整与该国人口增长状况密切相关。读世界部分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表,回答 1~2 题。
国家
现行标准(岁)
调整退休年龄目标(岁)
男 女
瑞士 65 64 —
巴西 60 55 —
英国 65 60 67(2028年)
意大利 65 60 65(2018年)
1.表中所示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与其他三个国家不同..的是( )。
A.瑞士 B.巴西
C.英国 D.意大利
【解析】 表中所示国家,巴西退休年龄最年轻,说明巴西人口增长最快,劳动力最为充足。
【答案】 B
2.英国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
A.养老金制度
B.医疗卫生条件
C.婚姻生育观
D.生产力发展水平
【解析】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答案】 D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乙两图为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图。
甲 干旱地区人口的分布 乙 不同海拔地区的人口分布
材料二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
障碍
不利
高温
高温 舒适 低温
不利
低温
冷金属
粘皮
>49 ℃ >29 ℃ >24 ℃ 21 ℃±3 ℃ <18 ℃ <10 ℃ <-20 ℃
(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干旱地区的人口较多,城镇面积较大
B.海拔在 500米以下的不同地区,其人口分布较为均匀
C.环境温度是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D.材料分别显示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地形和气候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大,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影响力将逐渐 。
(3)分析乙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 0~200米的原因。
【解析】 第(1)题,受水源的限制,干旱地区的人口较为稀少,城镇面积和规模较小;海拔 500 米以下的地区,人口较为密集,但
是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环境温度对人口分布、环境人口容量影响较大,但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第(2)题,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第(3)题,从地形、气候、农业发展、交通和城市条件等方面分析。
【答案】 (1)D
(2)减弱
(3)属于平原地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建设城市成本低,工业发达,商业
贸易频繁。
【答案】 ①佛教 ②发达国家 ③南北对话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 1~2 题。
1.甲国居民多为( )。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混血人种
【解析】 由轮廓图判断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分别为埃及、巴西、美国、中国。其中埃及位于阿拉伯地区,主要包括
西亚、北非的部分地区,居民多为白色人种。
【答案】 A
2.图中四国,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埃及居民多为白色人种,信仰伊斯兰教。
【答案】 A
读某地区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 3~4 题。
3.该地聚落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是( )。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解析】 该地聚落受河流的影响呈带状分布。
【答案】 D
4.图中最易发展成城市的聚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①地位于两河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最容易发展成为城市。
【答案】 A
读世界上某四国的主要进出口贸易情况图,回答 5~6 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国最有可能是( )。
A.埃及、巴西、法国、美国
B.印度、德国、哈萨克斯坦、巴西
C.巴西、美国、印度、德国
D.巴西、德国、埃及、日本
6.印度、中国、斯里兰卡共有的大宗出口农产品有( )。
A.稻米 B.茶叶 C.棉花 D.咖啡
【解析】 第 5 题,①国进口石油、化工、机械产品,出口纸浆、铁矿、咖啡等,可能是巴西;②国进口石油、铁矿,出口汽车、
机械等,可能是德国;③国进口机械、汽车等,出口农矿产品,可能是埃及;④国进口石油、煤炭等,出口汽车、电子等,可能是日本。
第 6 题,印度、中国、斯里兰卡都生产茶叶,是世界主要茶叶出口国。
【答案】 5.D 6.B
二、综合题
7.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 国家人口较多;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从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看,发达国家约占总和的 ;发展中国家约占 。
(3)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属于 国家。
(4)我国属于 国家。
(5)由上得出: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工农业生产 ,人民生活较为 。
【解析】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世界上的国家可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通常包括亚洲、非洲、拉
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 130 多个国家,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从图中可看出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80%,人口多,
而国内生产总值却仅占全世界总值之和的 22%左右,经济发展水平低,而发达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20%,但其国内生产总值
却占到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的 78%左右,所以发达国家人口少,但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的生活富裕。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一样,属于发展中国家。
【答案】 (1)发展中 发达
(2)78% 22%
(3)发展中
(4)发展中
(5)较高 发达 富裕
人类密集地区称人类大陆。读图,回答 8~9 题。
8.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 )。
A.高纬度比低纬度多
B.欧洲比亚洲多
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平原比山区多
【解析】 世界人口分布平原地区多于山区,低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地区,亚洲多于欧洲,东半球多于西半球(西半球主要是美
洲)。
【答案】 D
9.下列关于图中①~④人口密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人口增长率高,迁入人口比重大
B.②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表现明显
C.③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大,水陆交通便捷
D.④制造业发达,是产业转移的承接区
【解析】 ③是欧洲西部,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大,水陆交通便利;①是亚洲东部,人口增长数量较多,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迁入人口比重较小;②是南亚,经济较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④是美国,制造业发达,是产业转移的迁出地。
【答案】 C
下图是 APEC 成员国中人口超过 1 亿的五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综合指标和人均资源拥有量的统计图。读图,回答 10~11 题。
10.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国家分别是( )。
A.俄罗斯、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
B.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
C.印度尼西亚、中国、俄罗斯、美国
D.美国、中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
【解析】 分析图中的经济发展综合指标和人均资源拥有量可知,①②两国为人均资源拥有量较少的发展中国家,③④两国
为人均资源拥有量较多的发达国家。
【答案】 C
11.与美国、俄罗斯两国比较,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 )。
A.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B.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C.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
D.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解析】 由上题结论可知,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少于俄罗斯、美国。
【答案】 A
12.2018年与 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将分别在“航母”大国俄罗斯和“袖珍”小国卡塔尔举办。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与卡塔尔示意图。
材料二 俄罗斯与卡塔尔的人口增长情况。
卡塔尔:2004 年全国人口约为 74.4 万人,到 2010 年 4 月全国人口增至 169.1 万人,其中外籍人口约占全国的 70%,外籍人口主
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国家。
俄罗斯:2002 年 10 月俄罗斯人口约为 1.45 亿,到 2010 年 10 月俄罗斯人口约为 1.41 亿。2010 年 10 月美国《洛杉矶时报》
撰文说,如果不采取措施,俄罗斯的人口到 2080 年将变为 5200 万人。
(1)说明卡塔尔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2)简述俄罗斯人口逐年减少带来的问题和缓解这些问题的措施。
【解析】 第(1)题,卡塔尔石油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快,因而吸引了大量外籍劳工的迁入,人口机械增长较快。第(2)题,人口
减少说明人口老龄化严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接纳移民、鼓励生育是缓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措
施。
【答案】 (1)外籍人口的大量迁入。该国石油资源丰富;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问题:人口老龄化,养老负担加重;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不足。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第 6 课时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1.能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方面说出亚洲的位置;识记亚洲的地形、地势特点,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过
亿的人口大国;亚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和人口最多的大洲。
2.理解亚洲的地势特点对河流的影响,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
俗。
3.运用地形剖面图,说出亚洲的地势特点;能分析亚洲东部和南部易发生旱涝灾害的原因;运用所学知识,说出某地区农业生产、
生活的特点。
在学习本课时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 15~20分钟时间自主学习,方法是依据《基础知识排查》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
熟记基础知识。
2.在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时,注意从图表资料入手,进行本课时的学习:(1)通过读图了解亚洲的位置特征;(2)运用地图和有
关的资料说明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征及其相互的关系;(3)运用有关资料说出亚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及亚洲
内部的经济和文化差异。
3.在熟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基础探究》,小组合作,完成《素养达成》,并做好归纳总结,画出知识网络图。认真完成
《技能应用与拓展》,并做好《固学案》的题目,提升理解能力。
1.亚洲的气候类型,特别是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分布等。
2.人口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
3.亚洲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对河流的影响。
1.课前:布置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教师批阅以了解学情,搜集有关资料、根据学
情,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内:(1)导入新课;(2)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探究情境,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基础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展示、点评
《基础探究》结论;(4)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完成《素养达成》;(5)教师归纳总结,要充分利用图示法、比较法和综合法,运用图示法
可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区域的区域差异,如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季风气候的差异,不同
地区表现出的艺术风格、风俗民情等的不同;运用综合法从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
城市、经济、文化等)两方面掌握亚洲的区域特征及自然与人文的关系;(6)让学生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
3.课后:督促学生完成《固学案》。
一、亚洲的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亚洲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① 和印度洋,西接欧洲,西南邻非洲,东北隔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
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纬度位置:大致地处 10° S~80° N,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 90°,是跨② 最多的大洲,且跨热、温、寒三
带。
(3)经度位置:大致地处 30° E~180°,大部分位于东半球,是世界上③ 距离最长的大洲。
2.主要分界线
(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④ 河、大高加索山脉、⑤ 海峡。
(2)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⑥ 。
(3)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⑦ 。
二、面积与分区
1.面积:亚洲包括⑧ 大陆的大部分及周边岛屿,面积约为 4400万平方千米,几乎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1/3,是世界上面
积最大的大洲。
2.地理分区: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⑨ 、南亚、西亚、中亚和⑩ 6个地区。
三、自然环境
1.地形:以 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平均海拔高。
2.河流
(1)主要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 流入海洋;内流区面积广大。
(2)主要河流: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的河流是 ;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 。
3.复杂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四、人文环境
1.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有 6个国家人口超过 1亿。
2.多样的地域文化
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1000多个民族,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 1/2,人口最多的是 ,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创造了各自
的文化。如华夏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化和 文化等。
3.经济发展差异
(1)原因:不同国家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差别很大。
(2)表现: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 是发达国家。发展较快的国家:西亚 沿岸国家因大量出口石油
成为较富裕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等。
【答案】 ①太平洋 ②纬度 ③东西 ④乌拉尔 ⑤土耳其 ⑥苏伊士运河 ⑦白令海峡 ⑧亚欧 ⑨东南亚
⑩北亚 高原山地 放射状 长江 湄公河 季风 汉族 阿拉伯文化 恒河流域 日本 波斯湾
1.如果从亚洲的南北方向作剖面图,那么下列地形剖面示意图中最合理的一个是( )。
A B C D
【解析】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答案】 B
2.下图是某大洲水系示意图, 图中平均地势最高的点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解析】 根据图示河流分布呈放射状的特点,可判断出丙地位于亚洲的青藏高原,为该区域最高点。
【答案】 C
3.下图为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这三个地区的共同特征是( )。
A.都位于湿润地区
B.都位于热带地区
C.都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D.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解析】 亚洲人类文明发源地主要有亚洲东部的黄河—长江流域、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亚洲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非洲
的尼罗河流域。读图可知,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都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因为此地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
利、经济发展较快。
【答案】 D
4.亚洲有大小民族 1000个左右,不同地区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汉服与和服这两种民族服饰分别属于( )。
A.韩国、日本
B.中国、印度
C.日本、印度
D.中国、日本
【解析】 日本的传统服饰是和服;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汉族的古传统民族服饰是汉服。
【答案】 D
主题 1 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基础探究 1.读亚洲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说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分别是哪个海峡?
(3)亚洲的地势有何特点?判断依据是什么?
【答案】 (1)纬度位置:亚洲的纬度范围广,热量条件差异大,适合多种生物的生长,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海陆位置:海岸线曲
折漫长,利于建设良港,便于交通运输。
(2)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印度洋和大西洋。
(3)中部高、四周低。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分流。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亚洲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如下表所示:
气候 分布 特点
温带季
风气候
续表
气候 分布 特点
亚热带季
风气候
热带季
风气候
温带大陆
性气候
热带雨
林气候
热带沙
漠气候
地中海
气候
寒带气候
高原山
地气候
【答案】 (1)①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 10° S~80° N,跨热、温、寒三带,故亚洲既有温带气候,也有热带、寒带气候。
②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靠近海洋,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形成湿润气候;大陆内部因距海较远,难以受到海洋上
湿润气流的影响,从而形成干旱气候。
③地形因素:亚洲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很大,同一纬度地带海拔不同,气温、降水均有差异。海拔 3500 米以上的地区,还有高原
山地气候,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气候呈现垂直地带性差异。
综上所述,亚洲气候由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2)亚洲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如下表所示:
气候 分布 特点
温带季
风气候
中国、朝鲜半岛、日
本等的北部及俄罗斯
东部太平洋沿岸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亚热带季
风气候
中国、朝鲜半岛、日
本等的南部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热带季
风气候
印度半岛、中南半
岛、海南岛及菲律宾
群岛的北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温带大陆
性气候
亚洲大陆内部的大部
分地区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降水较多,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续表
气候 分布 特点
热带雨
林气候
马来群岛、马来半岛
的南部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
漠气候
阿拉伯半岛 全年高温少雨
地中海
气候
地中海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寒带气候 北冰洋沿岸 全年低温,降水少
高原山
地气候
青藏高原和高山地区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微点拨】 1.亚洲地形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亚洲气候类型多样,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气候典型。
[知识小结] 1.东亚典型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地区差异
(1)成因:东亚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形
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如图所示。
(2)区域差异
①受海陆位置影响,日本为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气温年较差小;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具有过渡性的特点;我国除
沿海地区外,大部分地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较大。
②受纬度位置影响,日本北部、朝鲜、韩国北部及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日本南部、韩国南部及我国
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亚洲地形、气候与河流的关系
主题 2 亚洲的人文环境
▶基础探究 1.亚洲人口众多,增长较快,这对资源与环境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
【答案】 人口众多,增长较快,会导致资源短缺。过度开发资源又会带来生态破坏,如人口增长,需要更多粮食,造成耕地资
源短缺。一方面,开垦荒地加剧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土地得不到休耕,导致地力下降。人口众多,增长较快,人们的消费增加,向自
然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增多,加剧环境污染。
2.读图,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的服饰、住所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答案】 穿长袍、居住在帐篷内。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便于
散热。干旱的草场适宜发展畜牧业。牧民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需要居住在帐篷内。
3.经济落后的国家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有什么区别?
【答案】 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现在世界上的发
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
【微点拨】 1.亚洲人口众多、增长速度快,地域文化多样。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发展速度方面存在差异。
[知识小结] 1.亚洲人口的特点
(1)人口数量大:人口约 36.8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人口分布的特点: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其中有 6个国家的人口超过 1亿。
(3)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这是亚洲人口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亚洲众多的人口给资源和环境
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2.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
地区 地域文化特点 自然环境原因
西亚
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居
住在帐篷内,身着宽大白色
袍子,过着游牧生活
气候炎热干燥,多风沙
续表
地区 地域文化特点 自然环境原因
北亚
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居
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
工具是狗拉雪橇
气候寒冷,冰雪广布,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广
南亚
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以
捕鱼为生,交通工具是船
降水充沛,河网密布
东南
亚
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
达雅克人,居住在长屋里,有
的长屋长达 200米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东亚
日本用轻质木材作为建筑
材料
地处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
3.东亚的东西差异
比较项目 东部沿海 西部内陆
海陆位置
和交通
临海,有优良港口,交
通、对外贸易条件
优越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交通不便
地形和
资源
多平原、丘陵,土壤
肥沃,水资源丰富
多高原、山地,草原广阔
气候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
季风气候(湿润)
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
科技力量 较强 较薄弱
续表
比较项目 东部沿海 西部内陆
经济上
的差异
世界水稻、茶叶、
蚕丝等农产品主要
产区,出现了不少经
济发达的新兴工业
区,人口稠密
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占重要地位,人口稀少
▶素养达成 下图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
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这种民居所处环境的突出特点是( )。
A.昼夜温差大 B.秋雨绵绵
C.气候温热 D.台风频繁
【解析】 该民居拱顶、土坯说明该地降水少;墙体厚有利于保温,说明该地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反映了气候的大陆性较
强。结合题干该地位于亚洲中纬度,确定该地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 A
读图,回答 1~2 题。
1.P点所在区域是( )。
A.东亚 B.南亚
C.东南亚 D.中亚
【解析】 由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区域在我国的东面,是日本所在地区,属于东亚。
【答案】 A
2.P点所在大洲的气候特点为( )。
①季风气候显著 ②季风气候不明显 ③大陆性气候广布
④海洋性气候广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P 点所在大洲为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答案】 A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斑头雁是食草性水禽,喜集群,飞翔能力强,有迁徙习性,其迁徙路线和时间相对固定。图Ⅰ为斑头雁在亚洲地区的主
要迁徙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斑头雁于 3 月中下旬到达青海湖开始营巢、产卵,6 月中旬至 7 月中旬进入孵化高峰期,然后育雏、换羽,8 月底开
始迁出。图Ⅱ为斑头雁从繁殖地迁至越冬地的实际观测路线及沿线停留地示意图,表是青海湖附近某地多年平均气象观测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气
温(℃)
-7.4 -3.9 1.9 8.1 12.4 15.3 17.3 16.6 12.3 6.6 -0.3 -5.7 6.1
降水量
(mm)
1.2 2.2 7.0 19.0 43.0 59.2 88.2 74.0 54.4 20.5 3.9 1.2 373.8
(1)简述青海湖斑头雁繁育过程与当地气温变化的关系。
(2)斑头雁从青海湖到雅鲁藏布江一带迁徙过程的时空特点是 ,沿途停留地的环境
是 。
(3)南亚地区是斑头雁重要的越冬地,其冬季温暖的原因是 。恒河河口湿地和印度河湿地的气候类型分
别是 、 。
(4)从繁殖地迁往南亚越冬地的过程中,斑头雁可能面临的最严峻考验是( )。
A.飞越唐古拉山口
B.飞越雅鲁藏布江河谷
C.飞越喜马拉雅山
D.躲避恒河河口风暴潮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以下几点:弄清楚斑头雁孵化、育雏等的时间表;知道斑头雁迁徙路线及停留地的环境。
南亚地区纬度低、海拔低,加上北部山地高原对寒冷气流的阻挡,是成为斑头雁越冬地的原因。第(1)题,结合材料二和表可知,青海
湖附近地区每年 3 月中下旬气温回升,6、7 月份气温为一年中最高时期,有利于雁卵的孵化和幼雏的生长发育,8 月底以后气温开
始逐渐下降,于是开始向南迁徙。第(2)题,结合图Ⅱ可知,斑头雁从青海湖到雅鲁藏布江一带迁徙过程历经 3 个月的时间,迁徙距离
接近 1500 km,中间有多次停留,历时长,距离远,是迁徙过程的突出时空特点,沿途停留地多是青藏高原上的河流、湖泊、沼泽等高
原湿地。第(3)题,南亚地区纬度低,海拔相对低,而且北部青藏高原阻挡了北方南下的冷空气,所以冬季气候温暖,成为斑头雁重要
的越冬地。恒河河口湿地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形成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河湿地终年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第(4)题,斑头雁从繁殖地迁往南亚越冬地的过程中,要越过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脉,气候
条件恶劣,所以飞越喜马拉雅山成为斑头雁迁徙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最严峻考验。
【答案】 (1)3 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湖面解冻,斑头雁飞回繁殖地;6、7 月份气温为一年中最高,有利于孵化;8 月底以后气温
开始逐渐下降,斑头雁开始南迁。
(2)历时长;距离远;多次停留 高(原)寒(冷)湿地(河湖、沼泽等)
(3)纬度低、海拔低;北部山地高原对寒冷气流的阻挡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
(4)C
【答案】 ①季风 ②中间高,四周低 ③多样性 ④差异显著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亚洲的说法,你认为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B.季风气候显著
C.多样化的地域文化
D.各国经济发展平衡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了亚洲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该洲大小民族有 1000 个左右,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分别创造了不同的
地域文化,不同国家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差别很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答案】 D
读亚欧大陆气温年较差分布示意图(单位:℃),回答 2~3 题。
2.下列关于图示地区气温年较差变化规律及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沿海向内陆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大
B.大陆东侧气温年较差的变化梯度大于大陆西侧
C.从甲处到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其原因是地形以平原为主
D.从甲处到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其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解析】 从甲处到乙处等温线稀疏,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小。
【答案】 C
3.气温年较差最大值出现在甲处附近的原因是( )。
A.地处内陆高原、山地,受海洋影响小
B.地处高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小
C.地表缺少植被覆盖
D.地表分布有大量沼泽
【解析】 甲地处内陆,受海洋影响小,气温年较差最大。
【答案】 A
读图,回答 4~6 题。
4.东南亚( )。
A.属于发达地区
B.人口稀疏
C.草原广阔
D.多地质灾害
【解析】 东南亚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大;以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植被以森林为主;位于板块交界
处,地势起伏大,多暴雨,地质灾害多发。
【答案】 D
5.西亚地区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主要目的是( )。
A.抵御严寒
B.增加安全性
C.隔绝外界热量
D.反射太阳光
【解析】 西亚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太阳辐射强,风沙多,墙厚可以隔热,窗小可以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光。
【答案】 C
6.图中两区域民居明显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宗教
B.气候
C.河流
D.地形
【解析】 东南亚降水多,民居房顶倾斜,便于排水;西亚降水少,民居以平顶为主。两区域民居差异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
【答案】 B
二、综合题
7.亚洲是我们生活的大洲,它地域辽阔,文化多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亚洲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 洋,西南以 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
(2)亚洲地跨 带、温带和寒带。A地终年高温多雨,属于 气候(类型),B地气候终年严寒,A、B两地气候差异主要
是受 因素的影响。
(3)亚洲东部主要分布的人种是 种人,西亚的阿拉伯人属于 种人。
(4)亚洲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下列名胜古迹位于亚洲的是 。
【解析】 第(1)题,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接,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望。第(2)题,亚洲地
域辽阔,面积广大,跨寒、温、热三带,图中 A 地位于赤道附近,炎热多雨;B 地位于亚洲北部,纬度较高。第(3)题,亚洲东部主要分布
的人种是黄种人,如中国主要为黄种人,西亚的阿拉伯人属于白种人。第(4)题,①位于印度,③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答案】 (1)太平 苏伊士
(2)热 热带雨林 纬度
(3)黄 白
(4)①③
读图,回答 8~9 题。
8.图中所示四个国家中,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图中所示四个国家中,灌溉农业生产技术最先进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 8 题,甲国为朝鲜,为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适宜水稻种植业的发展;乙、丙、丁三国气候都较干旱,不适合水稻
种植业的发展。第 9 题,丁国为以色列,该国气候干旱,农业科技发达,灌溉技术先进。
【答案】 8.A 9.D
读沿某大陆 80°经线 7 月气温分布曲线图,回答 10~11 题。
10.下列有关①地和④地所在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属于西亚,④地属于北亚
B.两国地形都以平原和山地为主
C.④地旱涝灾害频繁,对农业影响大
D.①地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
【解析】 图示大洲 7 月份温度较高,可以判断为北半球,80°经线穿过,跨纬度较广,可判断为亚洲。④地纬度较低,所在国
家为印度,属于南亚,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绝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旱涝频发,对农业影响大;①地纬度较高,所在国家为俄罗斯,
属于北亚,重工业发达,但畜牧业不发达。
【答案】 C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④地至①地气温逐渐递减
B.自④地至②地气温变化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差异
C.③地是谷地,气温偏低
D.③地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
【解析】 自④地至②地气温变化大的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影响;③地位于青藏高原区,海拔高,气温低,主要发展河谷农业。
【答案】 D
12.近年来,叙利亚国内政局动荡,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哈马海拔 309米
月份 1月 4月 7月 10月
气温(℃) 6.6 15.9 28.2 19.3
降水(mm) 82.5 32.3 1.4 21.4
代尔祖尔海拔 404米
气温(℃) 7.6 17.9 29.8 20.5
降水(mm) 18.6 17.8 0.2 8.9
(1)图示地区的降水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其成因是什么?
(2)幼发拉底河沿岸是叙利亚重要的棉花产地,如果该地区大面积扩大棉花种植可能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3)描述图中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区位因素。
【解析】 第(1)题,可从表格中读取数据,进而判断多雨季节。也可以根据该区域所处的气候区进行判断。冬季多雨与大气
环流因素有关。第(2)题,大规模种植棉花会破坏地表植被,由于该区域年降水总量少,气候较干燥,荒漠化易于扩展。而且棉花生长
期需水量大,灌溉方式不适当会引起土壤表层矿物质含量高,出现土地盐碱化。第(3)题,分析城市分布特点要注意城市和相关地理
事物的空间关系。就该题而言,要观察其沿河、沿海的特点,并从地形、水源、资源、交通等角度思考问题。
【答案】 (1)冬季。当地冬季盛行西南风,多气旋雨。
(2)水资源紧张,产生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地盐碱化。
(3)多沿河、沿海分布。处于沿海、沿河地区,地形平坦;西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区,温和湿润,适宜人类居住;沿海港口众多,交通
便利;临近海洋,资源丰富;东部沿河地区水源丰富。
第 7 课时 我们邻近的国家——日本
1.识记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以及主要城市、主要的工业中心及其工业分布。
2.运用资料说明日本经济的主要特点,理解日本具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特点。
3.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1.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记忆日本的领土组成及首都和主要城市的位置,并熟悉工业区的分布。
2.联系亚洲东部的气候类型,分析日本的气候特征;从日本的自然资源特征入手,分析其对日本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
1.日本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特点。
2.日本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特征的形成。
1.课前:布置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教师批阅以了解学情;上网搜集日本地震或最
近发生影响较大的地震的有关资料(最好是图文、视频相结合),根据学情,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内:(1)导入新课。(2)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探究情境,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基础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展示、
点评《基础探究》结论。(4)学生合作探究,完成《素养达成》。(5)教师归纳总结,通过读“日本图”“日本工业分布图”等了解
日本的领土组成、自然特征及自然环境特征之间的关系,并说明日本经济发展状况及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播放课前搜集
的有关地震的新闻资料,让学生通过视听体验地震所带来的灾害,引导探究减少灾害的方法;在讲授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示法、比
较法和综合法,运用图示法可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增强印象、加深理解;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区域的区域差异,如日本、朝鲜半
岛和我国季风气候的差异,不同地区表现出的艺术风格、风俗民情等的不同;运用综合法从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植
被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这两方面掌握亚洲的区域特征,及自然与人文的关系。(6)让学生完成《技能
应用与拓展》。
3.课后:督促学生完成《固学案》。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位置:日本位于亚洲① ,太平洋② 。
2.领土:由③ 、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附近的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
3.地形:以④ 为主,⑤ 狭小,最高峰是⑥ 。
4.海陆轮廓: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有利于⑦ 、造船业、海上运输业的发展及对外经济联系。
5.气候:北部为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南部为⑧ 。
6.资源:除水能资源、⑨ 丰富,其他资源贫乏,需大量进口煤、铁矿石和石油。
7.多火山、地震: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二、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1.发展经济的条件
(1)有利条件:日本⑩ 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岛国多优良 ,海运便利。
(2)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 贫乏,国内供应严重不足,对外依赖十分严重。
2.经济特点—— 型经济
日本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料,如煤、铁矿石、棉花等,然后依托本国先进的科技和丰富的 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
制成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形成“ ”型经济。
3.工业分布
(1)主要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 工业区、京滨工业区。
(2)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 沿岸。
(3)原因:日本海岸线曲折,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便于原料、燃料进口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沿海地
区城市和人口集中,是日本国内最大的消费地;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
4.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面临的问题:20世纪 80年代,日本工业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劳动力价格显著提高, 致使劳动力短缺现
象日益显露,环境污染、土地紧张状况加剧,国内需求减少等,发展速度放缓。
(2)采取的措施:许多日本企业依靠资金、 等优势,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利用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建立
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
(3)投资建厂的对象:欧洲、 、东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民族:民族单一,以 民族为主。
2.日本传统服饰和语言:和服和日语。
3.文化:在唐朝,日本文化受我国影响;在近代,欧美文化广泛影响日本,日本文化具有东西方兼容的特点。
【答案】 ①东部 ②西岸 ③北海道 ④山地 ⑤平原
⑥富士山 ⑦渔业 ⑧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⑨森林资源
⑩科学技术 港湾 资源 加工贸易 劳动力
进口—加工—出口 名古屋 濑户内海 人口老龄化 技术 美国 大和
读图,回答 1~2 题。
1.图中全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岛屿或半岛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北海道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 A
2.图中岛国的工业集中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其原因是( )。
A.沿海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B.沿海地区石油资源丰富
C.气候温暖湿润
D.可以利用便利廉价的海洋运输
【解析】 日本国内资源缺乏,市场狭小,但有便利廉价的海运,工业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
【答案】 D
3.日本多山且河流众多,其河流特征是( )。
A.径流量丰富,有利于航运
B.濑户内海沿岸的河流径流量最丰富
C.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断流
D.水能丰富,有利于发电
【解析】 日本多山地丘陵,且降水丰富,水能资源丰富。
【答案】 D
4.日本 IT工业集中在九州岛,该岛被称为“硅岛”,其原因是该岛( )。
①环境洁净 ②海运便利 ③现代高速交通便利 ④劳动力丰富 ⑤科技发达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解析】 电子工业产品多轻、薄、短、小,价格昂贵,长途运输利用航空运输,短途为公路运输;高新技术产业更注重劳动力
的素质。
【答案】 B
主题 1 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基础探究 1.日本河流众多,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太平洋沿岸的山区年降水量多达 3000 mm,而面临日本海的地区
与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年降水量较少。日本专门设有河流水资源开发机构,该机构负责河流管理与流域综合开发,主要工作有:①用
水权的管理与水权费的征收等;②河流设备设施的维护;③……读日本山河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
(2)一般而言,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其原因是什么?而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水资源却显得
较为紧张,原因又是什么?
(3)濑户内海沿岸地区河流在冬、夏季节的降水补给均比较少,解释其原因。
(4)根据流域综合开发的一般原则,你认为日本河流水资源开发机构还可能进行哪些方面的工作?(至少答出两点)
【答案】 (1)日本河流短;流域面积小;水流急;流量季节变化较明显。
(2)因为夏季风会带来丰富的海洋水汽,形成大量地形雨,从而补给地表径流;而夏季日本海一侧处于背风坡,雨水较少。
因为日本太平洋沿岸属世界著名工业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工业与生活用水需求量大。
(3)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冬季有北部的山脉阻挡西北季风带来的日本海水汽,夏季有南部的山脉阻挡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
汽。
(4)维护流域生态环境;统筹安排供水、发电、防洪等任务;制订流域与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政策与措施等。
2.为什么中国、日本多台风?
【答案】 中国、日本均位于亚欧大陆东侧、太平洋西岸,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生成最多的海域。台风生成以后,向西
北方向移动,中国、日本首当其冲受到台风的影响,所以中国、日本多台风。
3.日本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火山博物馆”?
【答案】 日本群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地带,地壳活动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多发区之一,火山众多,
故有“世界火山博物馆”之称。
4.日本多地震,但为什么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小?
【答案】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震频繁且较强,但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防震抗震,国民具有较高的防震抗震自救
意识,加上日本经济发达、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强,故日本地震虽然较多,但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小。
【微点拨】 1.日本是个多山地岛国;火山、地震多发;季风气候显著,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2.除水能资源、森林资源、地热资源、硫黄矿等丰富外,日本自然资源贫乏。
[知识小结] 1.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2.日本的资源特点
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
(1)本国较为丰富的资源主要有森林资源、水能资源、地热资源、硫黄矿等。
(2)进口主要资源的来源
矿产 石油 铁矿石 煤 棉花
来源
中东、东
南亚
澳大利亚、
巴西、印度
中国、澳大
利亚
中国、美国
▶素养达成 读日本日平均气温≥10 ℃的日数分布图(图中数字单位:日),回答(1)~(2)题。
(1)影响日本日平均气温≥10 ℃的日数分布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差异
B.纬度不同
C.土壤成分
D.降水多少
(2)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A.位于太平洋板块之上,地壳极不稳定
B.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地带,地下岩浆活动频繁
C.日本群岛属于火山岛,火山频繁爆发,诱发地震
D.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比较活跃
【解析】 第(1)题,图示等值线分布基本与纬线平行,反映了气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故判断主要是受纬度高低的影响。第(2)
题,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主要结合其板块位置、地壳运动进行分析。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地壳运动
活跃,故多火山、地震。
【答案】 (1)B (2)D
主题 2 日本的人文地理特征
▶基础探究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日本主要工业区①~⑤的名称并分析这些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答案】 ①京滨工业区、②名古屋工业区、③阪神工业区、④濑户内海工业区、⑤北九州工业区。具有优良的港湾,发
达的海运。
(2)日本的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分析其形成的有利条件。
【答案】 九州岛。电子工业的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技术含量高、对环境要求严格的特点,而九州岛环境洁净优美,
现代化交通运输发达,技术力量雄厚,对电子工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3)⑥处是日本著名的 渔场,它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答案】 北海道 北海道附近海域是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冷暖性鱼类汇聚形成渔场。
(4)日本渔业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答案】 日本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鱼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日本拥有庞大的远
洋和近海捕捞船队,沿海和陆上养殖业发达。
2.分析日本有利于水稻生产的原因。
【答案】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侧,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热量充足,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微点拨】 1.日本的经济是以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工业产品的加工贸易为主。
2.日本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知识小结] 1.农业生产与环境
2.工业生产的分布及变化
(1)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的形成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这样布局的特点与日本地形条件、自然资源情况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中
的地位有关。
(2)工业分布变化的特点
①工业向南、北分散。20世纪 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原有工业带已经发展到饱和状态,供水、用地紧张,而工业化落后地区
却由于劳动力丰富、地价便宜、自然环境好,对建设新工业反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日本工业布局出现了工业分散的倾向。
例如,九州岛已成为日本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被称为“硅岛”,就是这种倾向的反映。
②产业向国外转移。日本从 20世纪 70年代开始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的设想,从劳动力、资源密集型逐步转为知识、技术密
集型。进入 80年代,加快了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逐渐
向东亚其他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转移。目前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和濑户内海沿岸仍然是日本最重要的工业区。
▶素养达成 读图,回答(1)~(2)题。
(1)每年日本不同地区樱花开放日期各不相同。从 4月初到 6月末樱花依次盛开的地区是( )。
A.本州、九州、北海道 B.北海道、本州、九州
C.九州、本州、北海道 D.北海道、九州、本州
(2)日本工业分布主要如图阴影所示,与此空间分布无关..的因素是( )。
A.交通 B.资源 C.水源 D.市场
【解析】 第(1)题,纬度越低,樱花开放时间越早。第(2)题,日本本土资源缺乏,市场狭小,故工业布局在沿海港口地区,接近对
外贸易的港口和消费市场,利用便利的海运,运进原料,输出产品。
【答案】 (1)C (2)C
甲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乙图为 M 岛屿的放大图。读图,回答 1~2 题。
1.某年 2月 N国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雪灾,其中受灾较严重的城市可能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N 国为日本,冬季盛行西北风。西北风越过日本海,携带大量的水汽,受到地形抬升,在日本海一侧形成降雪。
【答案】 D
2.下列关于 M岛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火山喷发而形成
B.沿岸可能拥有不冻港
C.虚线框内东南部地势较平坦,西北部地势较陡峻
D.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解析】 M 岛屿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沿岸有日本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可能有不冻港;虚线框内,根据河
流流向及流程判断,东南部地势较陡峻,西北部较平坦;M 岛屿纬度较高,处于温带,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 B
3.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城市 M为日本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请简要评价该钢铁工业基地的布局条件。
(2)二战以来,岛屿 P的 A类工业区(以钢铁冶炼为核心的重化工业基地)逐步衰落,而 B类工业区(微电子及集成电路生产)如雨后春
笋般迅速崛起。请运用相应的地理知识简要分析 A类工业区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及 B类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解析】 第(1)题,题目中提到该地是日本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阐述其优势条件。第(2)题,P 岛为日本九州岛,A 类工业
区在北部,为传统工业区,B 类在南部,为新工业区;结合德国鲁尔区和美国“硅谷”,进行知识的迁移,分别阐述 A 类工业区衰退的原
因及 B 类工业区发展的条件。
【答案】 (1)地处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国内外)市场广阔;优良港湾众多,海运便利。
(2)A 类工业区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资源枯竭;生产结构单一;工业用地紧张(狭小、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任答两点即可)
B 类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技术立国”的国策,大力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文化教育发达,科技人才充足;国家及地方政
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大;航空运输发达;水质优良、水能丰富,环境清新;地域开发历史悠久;日本最早的钢铁工业基地,拥有大批熟练
技术劳动力。(任答三点即可,或者按照德国鲁尔区采取的措施来作答亦可,但必须答全)
【答案】 ①火山、地震 ②以山地、丘陵为主 ③海洋性特征 ④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回答 1~2 题。
1.M国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是( )。
A.国内市场广阔
B.岛国,多良港
C.内河航运发达
D.以海洋运输为主
【解析】 M 国为日本,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外市场;日本多山地,河流航运价值低,以公路运输为主。
【答案】 B
2.下列关于 M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进口石油绝大部分通过马六甲海峡
B.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C.不断有工业向太平洋沿岸老工业区集中
D.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产品
【解析】 日本太平洋沿岸老工业区呈饱和状态。
【答案】 C
读图,回答 3~5 题。
3.图中③城市为( )。
A.上海 B.东京 C.旧金山 D.名古屋
【解析】 根据图示的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判断,该地区位于日本,结合日本主要城市的分布位置判断可知,③为名古屋。
【答案】 D
4.图中地形特点是( )。
A.海岸线平直 B.以平原为主
C.地壳稳定 D.以山地、丘陵为主
【解析】 根据图例的海拔分布特征可知,该地区 200~1000 m 的丘陵、山地分布面积最为广泛。
【答案】 D
5.1月份时图中( )。
A.①比③降水多 B.②比①降水多
C.③比①降水多 D.①地多见热带气旋
【解析】 根据图示①③分布的地理位置可知,1 月时,该地区受西北季风影响,且季风受到中部山地阻挡。①位于西北季风
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而③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答案】 A
6.读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经济要素互补性图,图中 a、b、c代表的三个国家分别是( )。
A.中国、日本、韩国
B.日本、中国、韩国
C.韩国、日本、中国
D.日本、韩国、中国
【解析】 在中、日、韩三国中,自然资源拥有量最多的是中国,资本拥有量最多的是日本。
【答案】 D
二、综合题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所占百分比及主要工业产品占世界市场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主要工业
原料
进口比例
(%)
石油 99.7
天然气 96.4
煤炭 95.2
铁矿石 100
铜矿石 100
棉花 100
主要工业
产品
占世界市场
比例(%)
小汽车 43.1
船舶 72.6
摩托车 78.1
车床 57.2
照相机 87.0
合成纤维 48.7
材料二 日本工业中心分布图
(1)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特征。
(2)根据材料提供的数据可知,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中, 、 和 原料全部依赖进口。 (工
业产品)占世界市场比例最大。
(3)日本的工业区集中分布在 和 。结合材料说明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4)(多选)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下列有关地震的自救措施,正确的有( )。
A.避开高大建筑物和危险物
B.穿好救生圈和救生衣
C.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D.躲在桌子、床下面或卫生间
E.登上建筑物的屋顶、大树、山丘或高坡
F.挖防空壕
G.迅速而有秩序地撤离教室
H.发生地震时应立即关闭火源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日本的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
【答案】 (1)日本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30° N 至 50° N 之间);东临太平洋,西邻日本海,是一个岛国。
(2)铁矿石 铜矿石 棉花 照相机
(3)太平洋沿岸 濑户内海沿岸 资源缺乏,地狭人稠,市场狭小(工业原料靠进口,产品靠输出到国际市场);岛国,太平洋沿岸多
优良港湾,海运发达;临海布局有利于进口原料和出口产品。
(4)ADGH
读日本山河分布示意图和富山市气温与降水季节分布示意图,回答 8~9 题。
8.富山市的气候类型为(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 根据气温、降水资料可知,富山市最低气温在 0 ℃以上,四面环海,全年降水多,为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答案】 D
9.下列关于富山市降水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降水丰富;处于冬季风迎风坡
B.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常年受西风影响
C.夏季降水较少;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D.降水总量丰富;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解析】 富山市位于冬季风(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风从日本海带来丰沛的水汽,使其冬季降水多。
【答案】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因时制宜地进行了三次工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产业发展战略,使其逐步成长为世
界经济强国。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工业结构的调整表,回答 10~11 题。
10.下列关于日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次调整,日本具有发展初级产业的比较优势,承接了拉美国家的初级产业转移
B.第二次调整,日本工业的主导产业从轻工业调整为高科技工业
C.第三次调整,日本环境污染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D.第三次调整,日本工业结构实现了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的飞跃
【解析】 第三次调整,日本工业结构实现了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飞跃,环境污染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答案】 C
11.下列关于日本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岛国多良港,海运发达 ②人口众多,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 ③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④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制造业多临港布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矿产资源贫乏,主要依靠国外进口,产品出口国外,所以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岛国多良港,海运
发达,工业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海。
【答案】 D
12.图Ⅰ为日本气象厅发布的 2015年樱花初放日期示意图,图Ⅱ为北海道岛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日本樱花初放日期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位于北海道西南部的洞爷湖是日本最北端的不冻湖,湖畔有著名的昭和新山和有珠山两座火山。
(2)说明洞爷湖冬季不冻的原因及北海道多火山、温泉的原因。
(3)北海道附近海域有世界第一大渔场,分析其形成原因。
【解析】 第(1)题,据图中樱花自南向北的初放时间进行分析,影响其开花的因素主要是温度或者纬度因素。日本樱花初放
日期从 3 月 20 日持续到 5 月 10 日左右,自南向北越来越晚。因为日本为南北延伸的狭长岛国,由南向北随着纬度的增高,气温逐
渐降低。第(2)题,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温度较高,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洞爷湖位于火山口附近,有大量的地热、温泉,使
得湖水冬季不冻。北海道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活动频繁,因此多火山、温泉。第(3)题,渔场的形
成与鱼饵的多少有关,寒暖流交汇处鱼饵丰富。
【答案】 (1)日本樱花初放日期从 3 月 20 日持续到 5 月 10 日左右,自南向北越来越晚。因为日本为南北延伸的狭长岛国,
由南向北随着纬度的增高,气温逐渐降低。
(2)洞爷湖位于火山口附近,有大量的地热、温泉,使得湖水冬季不冻。北海道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
跃,岩浆活动频繁,因此多火山、温泉。
(3)该海域位于北太平洋西岸的中纬度地区,有寒暖流交汇,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两种洋
流汇合处,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鱼群集中,渔业资源丰富,从而形成大渔场。
第 8 课时 我们邻近的地区——东南亚
1.识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的位置,以及东南亚两种主要的气候类型及特点、主要的粮食作物、热带经济作物
和主要的旅游胜地。
2.理解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其人文特点的影响。
1.利用大约 15分钟时间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依据《基础知识排查》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标注
序号,熟记基础知识;做好《预习效果反馈》。
2.学习本课时内容时,要充分利用比较法、综合法和图示法。运用比较法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理特征;运用综合法
从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两方面掌握东南亚的区域特征及自
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的关系,并学会运用图示法把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3.在熟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基础探究》,进一步发散思维,完成《素养达成》,做好归纳总结,画出知识网络图,认真完
成《技能应用与拓展》,并做好《固学案》的题目,提升理解能力。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东南亚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东南亚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地形、河流特征对人口及城市分布的影响。
1.课前:布置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教师批阅以了解学情;上网搜集关于东南亚农
业、工业、旅游胜地等资料(最好是图文、视频相结合),根据学情,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内:(1)导入新课;(2)播放课前搜集的东南亚有关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视听来体验东南亚美丽的热带风光和富饶的物产,
创设情境,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基础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展示、点评《基础探究》结论,进一步活跃思维,合作探究完成
《素养达成》;(4)教师归纳总结,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和“东南亚地形图”,使学生掌握该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地形、
气候特点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形、气候特点;列表比较东南亚各国的主要物产;(5)指导学生完
成《技能应用与拓展》。
3.课后:督促学生完成《固学案》。
东南亚
1.“十字路口”的位置
(1)位置和范围: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由① 和马来群岛等组成。
(2)马六甲海峡:处在② 与苏门答腊岛、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
纽。
2.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和③ 气候为主,高温多雨。
(2)农业类型
④ 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热带种植园农业,是世界橡胶、棕油、椰子和蕉麻的最重要产区。
3.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1)地形特征
中南半岛:山脉、河流多南北走向,形成⑤ 的特点。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⑥ 有“火山国”之称。
(2)城市分布
分布规律:多分布于⑦ 。
形成原因: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地带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农业发达。
4.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1)人口
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聚居地,东南亚也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沿海
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
(2)旅游胜地:缅甸仰光的⑧ ,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⑨ 的水上市场,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
市新加坡。
【答案】 ①中南半岛 ②马来半岛 ③热带雨林 ④季风水田 ⑤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⑥印度尼西亚 ⑦河流沿岸及
河口三角洲地带 ⑧大金塔 ⑨泰国曼谷
1.下列东南亚国家与相应主要农作物的组合,正确的是( )。
A.泰国——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
B.印度尼西亚——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
C.马来西亚——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D.菲律宾——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
【解析】 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是马来西亚,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是泰国,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是印度尼西亚。
【答案】 D
读世界某地区图,回答 2~3 题。
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该地区某种农产品的主要产区,该农产品为( )。
A.茶叶
B.玉米
C.水稻
D.天然橡胶
【解析】 根据图示的阴影部分判断可知,该农业生产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的沿海地区和河谷地区,故判断为水稻种植业分
布区。
【答案】 C
3.在世界上,图示地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因为其位于( )。
A.五海三洲之地
B.亚洲各国到达美洲的必经之地
C.两大洋、两大洲的“十字路口”
D.欧洲各国石油输入的咽喉要地
【解析】 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处。
【答案】 C
4.下列城市与其附近大河搭配正确的是( )。
A.仰光——萨尔温江
B.曼谷——湄公河
C.万象——湄南河
D.河内——红河
【解析】 本题考查东南亚各大城市临近的河流。仰光位于伊洛瓦底江沿岸,曼谷位于湄南河沿岸,万象位于湄公河沿岸。
【答案】 D
主题 1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
▶基础探究 1.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处是 (海峡),北部是 半岛,南部为 岛。该图所示海峡风浪较小,因为
该海峡位于 带(气压带或风带全称),请说明该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图中 A半岛的地形特征是 ,其河流的上游剖面图为 ,中游剖面图为 。
(3)比较 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的主要异同点。
地区 气候类型 主要相同点 主要不同点
A
B
【答案】 (1)马六甲海峡 马来 苏门答腊 赤道低气压
该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地势北高南低;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 甲 乙
(3)
地区 气候类型 主要相同点 主要不同点
A 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
气温年较差小
A 地区有旱、雨两季,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B 地全年降水多,各月分配均匀
B 热带雨林气候
2.东南亚气候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答案】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因此东南亚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东南亚国家中泰国、越南、缅甸是
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②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
棕油、椰子和蕉麻产地。泰国是最大的橡胶产地,马来西亚是最大的棕油生产国,菲律宾是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印度
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微点拨】 1.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
2.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3.东南亚的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知识小结] 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1.东南亚的组成和经纬度位置
东南亚处在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是“十字路口”的咽喉要道。东南亚主要由中南
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纬度较低,大致在 10° S到 25° N之间,经度范围较广,在 90° E到 130° E之间。
2.东南亚的气候
气候类型 主要特征 分布地区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热带季
风气候
全年高温,一
年中有旱
季、雨季之
分,雨季降水
丰富
中南半岛和
菲律宾群岛
的北部
一年中农作物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热带雨 全年高温多 赤道附近的 农作物在一年中随时可以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林气候 雨,年降水量
达 2000毫米
以上
马来群岛大
部分地区和
马来半岛南
部
3.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自然差异
比较项目 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
地形地势
地势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
列分布的地形,平原分布于河
流下游地区
地形崎岖,平原较少,多火山、地震
河流
自北往南流;上游水流湍急,水
能丰富;下游河谷变宽,泥沙沉
积,形成平原
河流短促
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主题 2 东南亚的人文特征
▶基础探究 1.简述东南亚城市分布在沿河及河口三角洲地区的优缺点。
【答案】 有利条件:①河流沿岸地形平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②河流是水运通道,为城市对外交通运输提供方便;③为城
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④若城市位于河流上游,还可利用廉价清洁的水能资源。
不利条件:①河流发生洪涝灾害会对城市造成损失;②城市生产、生活废水污染河流,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恶化;③过量取水会破
坏流域内水资源的自然循环和更新。
2.试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生活习惯等人文条件,分析东南亚地区成为世界主要稻米产区的原因。
【答案】 ①地形方面:河流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地带,地势低平,土壤肥沃。②气候方面:热带季风气候,湿热的气候
条件适宜水稻的生长。③劳动力方面: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④生活习惯:长期以来,稻米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粮食。
3.分析东南亚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原因。
【答案】 (1)自然原因:气候湿热,土壤肥沃(火山灰—板块交界),适合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生长,矿产(石油、锡)丰
富。
(2)历史原因:长期受到殖民统治,成为殖民者的掠夺地。
(3)生产习惯:生产惯性(长期掠夺式开发)和经济基础差。
【微点拨】 1.受地形的影响,东南亚的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
2.东南亚热带种植园农业发达;季风水田农业受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源、劳动力、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知识小结]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人文特征
比较项目 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
人口
分布于冲积平原和
河口三角洲
各大岛沿海平原
宗教信仰 佛教(泰、缅、柬) 伊斯兰教和天主教
居民 华人和华侨众多
续表
比较项目 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
主要农产品 水稻 热带经济作物
主要矿产 锡 石油
经济特征 以初级产品为主,近年来工业发展迅速
国家分布
越、老、泰、缅、
柬、马
马、菲、印尼、文、新、东帝汶
2.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素养达成 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图,回答问题。
阐述中南半岛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这些特征对该区域水稻主产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答案】 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位于 10° N~20° N,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有明显旱、雨季之分。
该区的高山均由北向南延伸,大河由北向南流动,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格局。沿河分布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势
平坦,土壤肥沃。
由于热量充足、雨热同期的气候,平坦的平原三角洲地形,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水稻种植,使得中南半岛成为世界著名的水稻产
区,且水稻主要分布于各大河流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由于沿河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人口多聚居于此,城市也多沿河分布,且主
要分布于河口三角洲地区。
读某区域图,回答 1~2 题。
1.图中阴影地区是优质翡翠产地,含翡翠矿石的沉积物分布于山丘的宽河道内,根据信息判断该地翡翠矿石开采时间集中于
( )。
A.1~5月 B.6~10月
C.8月~次年 3月 D.11月~次年 5月
2.图中甲港口是通向我国的油气管道的起点,该管道建设的最大障碍是( )。
A.地形地质 B.水文气象
C.居民搬迁 D.高寒冻土
【解析】 第 1 题,图示区域为东南亚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每年的冬季降水少,翡翠矿石的开采时间应是在河流枯水期,
故应集中于 11 月~次年 5 月。第 2 题,图示区域山河相间,地表起伏大,因此建设油气管道的最大障碍是地形地质条件。
【答案】 1.D 2.A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 年 11 月 13 日,李克强在缅甸内比都市出席第 17 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并发表讲话,阐述中国与东盟
在多个领域的合作设想,湄公河流域的共同开发和经济合作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热点。
材料二 东南亚部分区域图。
(1)总结图中河流上水电站的分布特点,并说明该河段水能开发的不利因素。
(2)简述共同开发湄公河流域的意义。
(3)简述图中农业区发展的区位优势。
(4)在克拉地峡开凿一条运河的计划酝酿已久,此计划一旦实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水电站集中于河流中下游地区。与上游相比,中下游地区地势起伏小,河流落差小,且人口稠密,
不利于水电站建设。第(2)题,应主要从流经国家互惠互利方面考虑。第(3)题,图中农业区多分布在沿海平原和三角洲地区,是水稻
种植区,其区位优势应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分析。第(4)题,克拉地峡开凿运河会形成联系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新的便捷通道,
从而使马六甲海峡的交通地位下降。
【答案】 (1)主要集中于中下游河段。不利因素:河流落差比上游地区小,水能蕴藏量小;人口、城镇密集,搬迁费用高。
(2)带动我国西南地区、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该流域旅游业的发展;加强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互利共赢;有利于区域
的安全稳定。
(3)地处河流中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稻米
作为主食,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
(4)克拉地峡开凿运河会形成联系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新的便捷通道,从而使马六甲海峡的交通地位下降。
【答案】 ①马六甲海峡 ②马来群岛 ③热带季风 ④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⑤华侨
一、选择题
读某地气温(单位:℃)、降水(单位:mm)分布图,回答 1~2 题。
1.下列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B.植被以热带草原为主,雨林面积较大
C.位于板块的张裂边界,地壳活动频繁
D.海洋运输的重要通道,航行顺风顺水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为东南亚地区,位于板块的挤压边界;马六甲海峡为海上重要通道,风向随季节变化;本地植被以热
带雨林为主。
【答案】 A
2.下列对虚线框内所在半岛 1月与 7月降水空间分布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1月盛行东南风,东部为迎风坡,降水多
B.1月盛行东北风,东部为迎风坡,降水多
C.7月盛行西北风,西部为迎风坡,降水多
D.7月盛行西风,西部为迎风坡,降水多
【解析】 该地为东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1 月份,东部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答案】 B
读马来西亚资源分布图,回答 3~4 题。
3.橡胶树喜高温、高湿,根系浅,枝条较脆弱,对风的适应能力较差,易受风寒而降低产胶量,分析图中天然橡胶分布区的有利气候
条件有( )。
①热带雨林气候,水热条件优越 ②多台风,旱季带来充沛的雨水 ③终年受低气压带控制,风力小 ④该地能为割胶提供丰富的
劳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图示区域纬度低,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水热条件优越,符合橡胶树生长的条件;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风力小,利
于根系浅、枝条脆弱的橡胶树生长;台风虽能带来较多降水但其强风易对橡胶树造成危害;该地劳动力丰富不属于有利的气候条
件。
【答案】 C
4.P城是马来西亚的最大港口,属于首都吉隆坡的外港,下列工业部门不适宜...布局在图中 P城的是( )。
A.橡胶加工 B.煤炭化工
C.炼锡工业 D.甘蔗制糖
【解析】 根据马来西亚地理概况可知,热带雨林气候利于橡胶和甘蔗的生产,且该国的锡矿资源储量丰富,所以橡胶生产、
甘蔗制糖和炼锡工业都有分布;该地煤炭储量少,加之煤炭化工污染严重,不宜布局在此地。
【答案】 B
图中 K 岛于 1983 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 年,该岛上已有 64 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
就可以恢复。读图,回答 5~6 题。
5.与拥有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特征。1983 年 K 岛火山爆发,产生肥沃的火山灰土,成为该岛植被迅速恢复的独特条件。
【答案】 C
6.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板块位置及边界。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界线的北侧。
【答案】 C
二、综合题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以后,新加坡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但自 1965 年建国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材料二 央视网视频《说天下》报道:印尼一把火“改变”了新加坡。 新加坡一直以清新的空气而自豪,但今年 9 月来的雾
霾污染达到今年的最严重程度。原因是邻国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农林从业者用烧荒的方式开垦森林,导致整个新加坡都被浓浓雾
霾吞噬。
(1)分析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2)请从印尼农林业者的行为和气象条件两方面简述新加坡此次雾霾严重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新加坡的经济、气温、降水等知识。第(1)题,新加坡扼马六甲海峡,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发展海上航运
和对外贸易;该国人口众多、对外政策、优美的风光等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第(2)题,新加坡风小、空气湿度大,污染物不易
扩散,易形成雾霾。
【答案】 (1) 新加坡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发展对外贸易和海上航运;处于特产富饶、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地区中心;对外开
放,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利用优美的风光发展旅游业。
(2)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处于无风带;热带雨林气候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大;印尼(苏门答腊岛上)农林业者焚烧地上的草木
向空中排放了大量的细颗粒物(悬浮物);强烈上升的暖热气流扩散到新加坡上空,出现逆温现象。
读沿 100° E 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回答 8~9 题。
8.M所在的地区为( )。
A.马来半岛
B.苏门答腊岛
C.加里曼丹岛
D.中南半岛
【解析】 图中所示地区是东南亚,M 位于苏门答腊岛。
【答案】 B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处
B.乙地所在国是重要的能源出口国
C.丙地所在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稻米和咖啡
D.丁地所在国高新技术产业世界领先
【解析】 甲、乙两地位于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重要的石油输出国之一,甲地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
边界处;丙地位于马来西亚,主要出口的农产品为天然橡胶;丁地位于泰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答案】 B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其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是湄公河天然的蓄水池,洞里萨湖湖面最大时可达 10000 平
方千米左右,湖面宽 100 千米左右,平均水深在 10 米以上,最深处有 11.5 米;湖面最小时仅为 2700 平方千米,湖面宽 30 千米,平均
水深仅为 1 米左右。读图,回答 10~11 题。
10.影响洞里萨湖水位、深度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位置 B.降水
C.气温 D.地形
【解析】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位于中南半岛,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其水源补给主要为降水。
【答案】 B
11.洞里萨湖地区交通便捷,吃水深度在 4米左右的船只经各支流可到达湖区周围的各省省会。其中通航的最佳时间是( )。
A.1~6月
B.全年
C.11月~次年 4月
D.5~10月
【解析】 东南亚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半年为雨季,湖泊水位最深。
【答案】 D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 A、B两城市气候特征的差异,并说明引起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2)据图分析 M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你认为该地区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哪些问题?
(3)L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甲国计划在 a~b河段修建一座大型水电站,请你在图Ⅲ中为该水电站选出最佳坝址(水电站坝址用 表
示)。该计划提出后,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如果你是该地的一名居民,站在本区域的角度,你会持何种态度,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降水量及其变化来说明,分析降水量的差异主要从气压带、风带等角度分析。第
(2)题,联系工业的区位条件,从原料、水源、交通和能源等角度分析,注意题目只要求回答有利条件。工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
题主要是资源开发、开采带来的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第(3)题,开放性试题,注意先阐述态度,然后说明理由。
【答案】 (1)A 城市夏季凉爽,冬季温和,但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集中于夏季;B 城市全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
变化小。A 城市各月均温都低于 B 城市,年降水总量低于 B 城市。
原因:A 城市受季风环流的控制,而 B 城市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2)有利条件: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河流为其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水能资源丰富。
避免的问题:避免产业结构单一化;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
(3)坝址的位置如图所示。
支持。理由:调节径流变化,减少洪涝,有利于旱季的灌溉和航运。
(或反对。理由:减少下游淤泥,不利于土壤肥力的补充;下游泥沙量减少,导致河口海岸的侵蚀加剧;导致该地生物多样性减
少。)
第 9 课时 我们邻近的国家——印度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和地形特点。
2.读图分析印度的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
因。
3.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新契机。
4.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
1.对照印度地形图,找出其主要地形区和河流;对照教材中印度的洪灾和旱灾及气候统计图来分析印度的旱涝灾害的成因,并
提出解决的措施。
2.从水旱灾害、人口两个方面分析其对农业的压力,并结合插图分析不同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根据印度的资源、农作物分布来分析印度的工业发展条件。
1.印度的人口特点、工农业发展。
2.印度水旱灾害的成因、特点。
1.课前:布置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教师批阅以了解学情;上网搜集一些最新的印
度人口数据及灾害资料和科技成果的相关知识,根据所了解的学情,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内:(1)导入新课;(2)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基础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展示、点评《基
础探究》结论,学习小组合作完成《素养达成》;(4)教师归纳总结,充分利用印度地形、气候、资源分布图进行分析,加强对印度
自然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矿产和工业部门分布图来了解农业、工业的分布状况,并分析其成因、发
展工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5)指导学生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
3.课后:督促学生完成《固学案》。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南亚面积① 的国家。
2.人口
(1)特点:人口增长过快。
(2)影响: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压力。
(3)多民族的国家,有着灿烂的文化,古代建筑——② 。
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1.水旱灾害频繁
(1)大部分地处热带、亚热带,以③ 气候为主。
(2)受④ 强弱影响,降水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2.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农业发展快,目前粮食自给有余,主要粮食作物有⑤ 、小麦。20世纪 60年代,为改进粮食生
产技术,印度实行了“⑥ ”。
三、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1.国际大环境:20世纪 80年代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跨国公司为了⑦ 、提高效率,将软件设计等信息技术
服务业务外包给其他专业化团队来完成。
2.印度的优势条件:⑧ 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英语普及、⑨ 发展较早。
3.业务范围:印度的服务外包扩展至会计、金融、保险、制药、工业设计等领域,⑩ 是发展最快的产业。
4.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 含量高、 大、资源消耗少。
5.影响:创造了 ,赚取了大量 ,促进了印度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答案】 ①最大 ②泰姬陵 ③热带季风 ④西南季风
⑤水稻 ⑥绿色革命 ⑦降低成本 ⑧人力 ⑨信息技术 ⑩软件外包产业 信息技术 利润 就业机会 外汇
下图中 M、N 分别位于两大半岛,P 为两者间的海洋。读图,回答 1~2 题。
1.N地所在半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最冷月均温<15 ℃
B.各月降水量大致相当
C.具有旱、雨两季
D.终年高温少雨
【解析】 根据图中经纬度及海陆位置,可以判断出 M 为印度半岛,N 为中南半岛。两半岛均为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旱、
雨两季。
【答案】 C
2.下列有关 M地所在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自北向南依次是高原、平原、山地
B.棉花主要分布在土壤肥沃的河流两岸平原
C.高新技术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
D.小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
【解析】 M 位于印度,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中部为恒河—印度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高
新技术工业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
【答案】 D
读印度软件外包产业中心的形成年代与分布图,回答 3~4 题。
3.形成于 20世纪 80年代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是( )。
A.浦那 B.斋浦尔
C.特里凡得琅 D.班加罗尔
【解析】 班加罗尔以生产计算机软件而闻名于世,是外包产业中心,被称为“南亚硅谷”。
【答案】 D
4.印度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是( )。
①矿产资源丰富 ②英语普及 ③信息技术发展较早
④人力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印度具有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英语普及、信息技术发展较早等优势,在此基础上积极承接国外服
务外包订单,发展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
【答案】 B
主题 1 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
▶基础探究 南亚是世界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读南亚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印度可分为哪几大地形区?
(2)A平原东部地区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冬季气温偏高,试从地形方面分析其原因。
(3)分析孟加拉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
【答案】 (1)印度可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山地区——喜马拉雅山地,中部平原区——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区——德干高原。
(2)北部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冷空气南下,故气温偏高。
(3)地势北高南低,处于西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南部恒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处孟加拉湾顶端,受海潮影响不利于
洪水入海。
【微点拨】 1.印度的地形主要分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三部分。
2.喜马拉雅山对南亚冬季的气温和夏季的降水均有重要影响。
[知识小结] 1.印度的地形和河流
(1)三大地形区
位置 主要地形区 地形特点
北部 喜马拉雅山地 海拔高,在 1000米以上,地势落差大
中部
印度河平原、
恒河平原
地势平坦,海拔低,在 200米以下
南部 德干高原 西部略高、东部略低,中部平坦开阔
(2)两大河流
河流 发源地 流向 流经的主要国家 注入的海洋
印度河
喜马拉雅
山脉北侧
自东北
向西南
中国、巴基斯
坦、
印度
阿拉伯海
恒河
喜马拉雅
山脉南侧
自西北
向东南
印度、孟加拉国 孟加拉湾
2.印度的水旱灾害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强弱密切相关,西南季风强的年份,雨季来得早、去得晚,雨水过多,容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弱的
年份,雨季来得迟、去得早,雨水不足,容易造成旱灾。如下表所示。
季
节
时间 风向
对降水
的影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旱
季
10月~
次年 5月
东北季风
降水量
很少
3~5月,气候干热,农田干旱,土地龟裂;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困难
雨
季
6月~9月 西南季风 降水丰沛 风力弱,降水少,易造成旱灾;风力强,雨季来得早,退得晚,雨水过多,易造成洪灾
▶素养达成 读印度半岛东西向自然带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自然带类型可能依次为( )。
A.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
B.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
C.热带草原、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
D.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2)甲地自然带形成的原因是( )。
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
B.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C.受西风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降水较少
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
【解析】 第(1)题,①纬度低,距海近,受海洋的影响,位于西高止山西侧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了热带雨林自然带;②热带季
风气候形成了热带季雨林自然带;③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带。第(2)题,甲位于西高
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带。
【答案】 (1)A (2)B
主题 2 印度的农业和工业
▶基础探究 1.印度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你认为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印度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出口较少,请分析原因。印度应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
(3)印度的地形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 (1)有利条件:位于热带,光热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有广阔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不利条件:多水旱灾害。
(2)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了很大的压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
质,科学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修水库,等等。
(3)北部是山地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山
地只占四分之一,高原占三分之一,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 1000 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
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
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举例说明印度主要工业的布局原则。
【答案】 印度工业布局的原则是接近原料产地,如钢铁工业主要分布于德干高原东北部,邻近煤、铁、锰矿区;印度棉花主
要分布于德干高原西北部,而印度棉纺工业分布是以孟买为中心,靠近最主要的棉产区;印度黄麻主要分布于恒河下游,而印度最大
的麻纺织工业中心加尔各答就地处黄麻产地。
3.分析影响南亚地区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答案】 (1)有利因素
①自然因素:
因素 表现
地形 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德干高原地势起伏较小
气候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热资源丰富
土壤 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
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如德干高原东北部的煤、铁、锰等
②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2)不利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因素是主要的限制因素。a.印度河平原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较少,水源不足;b.印度、孟加拉国等地区主要
为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具体如下表所示:
季节 时间 风向 对降水的影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旱季
10 月~
次年 5 月
东北
季风
降水
很少
3~5 月,气候干热,农田干旱,土地龟裂;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困难
雨季 6~9 月 西南 降水 风力弱,降水少,易造成旱灾;风力强,雨季来得早,退得晚,雨水过多,易形成涝灾
季风 丰沛
②社会经济因素:区域内全部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较落后,技术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区域的发展。
【微点拨】 1.印度人口增长快,粮食问题突出。
2.印度在耕地面积、气候、地形、劳动力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是水旱灾害多发。
3. 印度钢铁工业、麻纺织工业、棉纺织工业的分布与矿产、黄麻、棉花的分布关系密切。
4. 孟买是印度重要的工业中心、港口城市、科技发达、人力资源丰富。
[知识小结] 1.印度的农业
(1)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农作物 分布 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经济
作物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耐旱能力强。此地区地面起伏平缓,降水较少,日照充足
黄麻 恒河下游地区 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粮食
作物
水稻
东北部平原、半
岛两侧沿海平原
需水较多,这些地区为平原,降水丰沛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
部、恒河上游地
区
耐旱能力强。此地区地面起伏和缓,降水较少
(2)给印度农业带来重大压力的因素:水旱灾害和庞大的人口压力。
2.印度的工业
(1)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工业分布接近原料产地,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
工业部门 分布 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钢铁工业 德干高原东北部 东北部煤、铁、锰丰富,且临近矿区,配合好
棉纺织工业 以孟买为中心 靠近棉花产区
麻纺织工业 以加尔各答为中心 地处黄麻产区
(2)发展中的工业
独立后在原有纺织工业和采矿业的基础上,发展起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高新技术产业
如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读印度资料图,回答 1~2 题。
1.给印度带来充沛雨水的季风是( )。
A.东北季风
B.西南季风
C.西北季风
D.东南季风
【解析】 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西南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温暖湿润;东北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干燥少雨。
【答案】 B
2.据图判断,印度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最有可能是( )。
A.加尔各答
B.新德里
C.孟买
D.班加罗尔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孟买附近盛产棉花,是印度著名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答案】 C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印度的班加罗尔、金奈、海得拉巴在英国殖民地时期就被称为三大科技城。如今,依靠国家长远的战略决策,基于完善的软
件人才培育系统和独特的海外印侨祖居地背景,在班加罗尔的带动下,这三大城市形成了计算机软件业的“金三角”。
(1)此时,①②两处表层海水整体上的流向分别是 、 。
(2)图中气压状况对大气环流会产生哪些影响?
(3)甲地处于沿海,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分布着大片荒漠。试述其原因。
(4)试分析印度计算机软件业“金三角”形成的条件。
【解析】 第(1)题,①处是波斯湾与阿曼湾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由于海水的盐度差异,存在密度流,表层海水整体上由东向西
流;②处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整体上由西向东流。第(2)题,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图示地区形成了亚洲低压,切断了北半
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并形成了西南季风。第(3)题,可从大气环流(主要是风向)、气压带分布等方面分析甲地降水少的原因。第(4)
题,可从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由东向西 由西向东
(2)图示地区形成的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了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南半球的东南
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并吹向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3)夏季盛行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或与海岸平行,气流干燥;受夏季风影响形成的沿岸离岸洋流,该洋流对附近陆地有明显的降温
减湿作用;冬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4)国家政策支持;技术、人才优势明显;资金来源丰富。
【答案】 ①热带季风 ②二 ③气候 ④班加罗尔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印度地势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中部高,南北低
B.东西高,中间低
C.自北向南,逐渐降低
D.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
【解析】 印度北部是喜马拉雅山,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答案】 D
读南亚三种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回答 2~3 题。
2.若其代表水稻、棉花、小麦的分布,则正确的顺序为(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解析】 水稻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降水较多的地区,所以甲图代表水稻的分布;棉花、小麦是旱作物,棉花主要分布在印
度河流域德干高原的西北部,该地区土壤肥沃,为丙图;小麦主要分布在印度河流域、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为乙图。
【答案】 B
3.造成三种农作物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降水 D.热量
【解析】 三种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有所不同,水稻需水量大,所以分布在降水最多的沿海地区和恒河下游平原。
【答案】 C
读南亚部分地区地形分布图和该地区某城市的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 4~6 题。
4.气候资料所示城市最可能是( )。
A.卡拉齐 B.班加罗尔
C.加尔各答 D.孟买
【解析】 气候资料中该城市降水总量相对较大,季节差异较大,应为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在 20 ℃以下,说明该地区海
拔较高,应该是班加罗尔。
【答案】 B
5.该城市所在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荒漠带
C.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 班加罗尔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陆地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答案】 C
6.导致该城市各月份日照时数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昼夜长短 B.海拔
C.正午太阳高度 D.天气状况
【解析】 班加罗尔在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 6~8 月昼长较长时,云雨天气较多,日照时数较少;相反在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
1~3 月昼长较短时,云雨天气较少,日照时数较多。
【答案】 D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萨姆红茶为世界四大名茶之一,产自印度东北部地区,当地雨量丰富,促进了热带性的阿萨姆大叶种茶树的蓬勃发
育,该地区的工业主要有锯木、胶合板、制茶和棉手工纺织业等。
材料二 图甲 a、b 分别为阿萨姆红茶主产区及其等高线示意图,图乙为阿萨姆红茶种植园景观图。
(1)描述图甲 b的主要地形特点,分析其对当地茶叶种植的主要影响。
(2)图乙中的高大树木是为茶树遮阴而种,请分析当地日照强烈的原因。
(3)分析该地区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条件。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例分析当地地形,该地平原、丘陵、山地均有分布,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茶树适合在降水丰富、
气候温暖湿润、排水良好的丘陵地区生长。该地的地势特征有利于西南季风北上,山地、丘陵地形,地形雨丰富,排水条件好等。
第(2)题,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大,旱季时间较长,晴天多。第(3)题,该地区的工业需靠
近原料产地,同时也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当地盛产茶叶且森林资源丰富,接近原料产区;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主要从原料、
劳动力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以平原、山地、丘陵为主,东北高,西南低;多山地、丘陵,利于排水;西、南侧地势低,有利于夏季西南风的深入,
带来降水。
(2)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大,旱季时间较长,晴天多。
(3)当地盛产茶叶且森林资源丰富,接近原料产区;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读印度五个城市相对位置示意图,回答 8~9 题。
8.甲城市是全国最大的海港城市和棉纺织工业中心,附近地区有利于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
A.沿海地区降水丰富
B.位于恒河平原地势平坦
C.是印度降水相对较少的地区
D.是印度地势最高的地区
【解析】 甲城市在印度西北部,降水相对较少,有利于棉花生长;该地并不在恒河流域。
【答案】 C
9.海盐生产主要靠日光、风力和高温蒸发海水。甲地沿海地区生产海盐的最佳时期是( )。
A.1~3月 B.4~5月
C.6~9月 D.10~12月
【解析】 据图可知,甲地在 4~5 月份时气温高,降水少,蒸发强,是晒盐的最佳季节。
【答案】 B
水平衡(年降水量减去年蒸发量)能反映某地区水分的盈亏。读世界某区域地图,回答 10~11 题。
10.造成图中①②两地水平衡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 C.季风 D.洋流
【解析】 该地的降水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①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②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故造成两地水
平衡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形。
【答案】 A
11.为发展种植业,以下四个地点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
A.①——跨流域调水 B.②——推广滴灌技术
C.③——海水淡化 D.④——修建大型水库
【解析】 ①地降水多,且水平衡为正值,故无需跨流域调水;③地水资源短缺,但距海远,不适合进行海水淡化;④地地势低平,
不适宜修建大型水库;而②地位于高原,地势平坦,适宜发展种植业,但由于其水平衡为负值,即蒸发旺盛,可能会出现水源短缺的现
象,可推广滴灌技术,节约用水。
【答案】 B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印度是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57%,但由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旱涝灾害频繁。其耕地有雨养农田(依
靠天然降水灌溉,农田地表全年无水)和灌溉农田(依靠引水灌溉,农田全年有水)两种类型。下图为印度地形分布图。
(1)分析印度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比重大的主要原因。
(2)与某地雨养农田区域比较,说出该地灌溉农田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3)请你为印度农业防治旱涝灾害提出应对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印度的耕地、农业等知识。第(1)题,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
气候、水源、土壤方面说明,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方面分析。第(2)题,据材料信息“依靠引水灌溉,农田全
年有水”知灌溉农田全年有水,相当于形成了一个湖泊,会对周边的气候起到调节作用,使温差减小,降水增多。第(3)题,可从水利
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引种耐旱品种、发展节水农业等方面说明。
【答案】 (1)地形以平原和(低缓)高原为主,地势平坦;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灌溉
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因此,该国耕地比重大。
(2)年平均气温更低;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更小;年降水总量更大;降水季节变化更小。
(3)①加强水库、排灌水渠等水利工程设施建设;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积极发展旱地农业;③培育耐旱的农作物品种;④
发展节水农业等。
第 10 课时 我们邻近的国家——俄罗斯
1.识记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资源等地理特征及其分布,矿产资源分布状况。
2.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的特点,说出俄罗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3.运用资料分析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1.对照俄罗斯地形图,认识俄罗斯面积的广大,并在图中识记各种地形的相对位置,特别是河流作为西伯利亚地形的界线及亚
欧分界要通过图来掌握。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中,从俄罗斯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俄罗斯的气候类型,并结合雅尔库茨气候特征分析俄罗斯气
候的独特性。
3.对照俄罗斯矿产、交通图,分析俄罗斯的工业分布特点及交通特点。
1.俄罗斯自然环境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3.交通运输的特点。
1.课前:布置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教师批阅以了解学情;根据所了解的学情和教
材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内:(1)导入新课。(2)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基础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展示、点评
《基础探究》结论。(4)小组合作完成《素养达成》。(5)教师归纳总结,指导学生阅读俄罗斯地形图,掌握该国海陆位置、地形特
点和地形分布;通过俄罗斯地形图、气候图,引导学生把一些主要的地形区、资源、工业区等通过地图来记忆;在学习气候时,要紧
密联系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已学的世界气候类型等相关知识去分析气候特点和地区差异,理解其成因;在复习俄罗斯经济概况
时,充分利用俄罗斯农业图、地形和矿产图、工业图和交通图,紧密联系自然环境特征和区位知识来分析俄罗斯的工农业及交通
状况,理解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6)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
3.课后:督促学生完成《固学案》。
一、横跨亚欧大陆北部
1.位置: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北临① 洋、东临太平洋。
2.范围:地跨亚、欧两洲,属于② 洲国家,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3.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地势比较平坦;乌拉尔山以西为东欧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
利亚山地。
4.气候:以③ 气候为主,北部有极地气候,西南部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东部有季风气候。
5.河湖:④ 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水量丰富,是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水量丰富,但冰封期长;贝
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
二、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1.自然资源
(1)特点:种类齐全,储量丰富,能自给。
(2)主要矿产及产地
铁矿:库尔斯克。
⑤ :库兹巴斯。
石油:第二巴库油田、⑥ 油田。
2.工业
(1)工业特点: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较为薄弱。
(2)工业区分布: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⑦ 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三、发达的交通
1.交通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海洋和管道运输均很发达,但以铁路为主。
2.分布不平衡
(1)欧洲部分铁路网密集,以⑧ 为中心呈放射状。
(2)亚洲部分铁路网稀疏,有一条大铁路——第一亚欧铁路大陆桥。
3.港口
(1)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圣彼得堡。
(2)太平洋沿岸港口:海参崴。
(3)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⑨ 。
4.⑩ (首都)
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文化:红场、克里姆林宫,世界上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和很多博物馆;交响乐、芭蕾舞享誉全球。
【答案】 ①北冰 ②欧 ③温带大陆性 ④伏尔加 ⑤煤矿 ⑥秋明 ⑦乌拉尔 ⑧莫斯科 ⑨摩尔曼斯克 ⑩莫斯科
1.俄罗斯东部地区有许多大河,但河运价值不高,其主要原因有( )。
①河流结冰期较长 ②河流流向与主要货流方向不一致 ③河流沿岸人烟稀少,无城市 ④内河航运量小,运费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俄罗斯因纬度高,气温低,河流结冰期长,不利于航运。同时,俄罗斯东西方向运输需求量大,而河流多南北走向。
【答案】 B
2.俄罗斯专家发现图中标示的某种地理事物与实际分布不符,它是( )。
A.针叶林 B.冬小麦 C.苔原 D.甜菜
【解析】 从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来看,冬小麦分布在俄罗斯的高纬度地区,这里不适合越冬小麦的生长,和事实不符。甜菜
分布在东欧平原的南部,这里气候温凉,适合甜菜生长;中高纬度地区有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北冰洋沿岸有苔原分布。
【答案】 B
俄罗斯是一个资源大国,又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中俄两国商贸往来频繁。读俄罗斯矿产、工业、交通分布图,回答 3~4 题。
3.乌拉尔山脉及其附近地区的石油、煤、铁、有色金属等资源十分丰富,使乌拉尔工业区成为俄罗斯重要的( )。
A.钢铁、机械工业基地
B.航空航天工业基地
C.造船工业基地
D.电子工业基地
【解析】 由题干分析可知,乌拉尔工业区附近有丰富的石油、煤、铁资源,故可判断此工业区为钢铁、机械工业基地。
【答案】 A
4.在中俄能源合作项目中,涉及的资源最可能是( )。
A.煤炭、铁矿
B.煤炭、水能
C.石油、天然气
D.金矿、铜矿
【解析】 注意题干中是能源合作项目,选项中铁矿、金矿、铜矿不是能源,俄罗斯水能不丰富,所以合作项目中最可能涉及
的资源是石油、天然气、煤炭。
【答案】 C
主题 1 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
▶基础探究 1.读俄罗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地形区名称。
Ⅰ. ;Ⅱ. ;Ⅲ. ;Ⅳ. .
(2)填写主要海洋、河湖名称。
海洋:A. ;B. ;C. 。
河湖:D. ;E. ;F. ;G. ;H. 。
【答案】 (1)Ⅰ东欧平原 Ⅱ西西伯利亚平原 Ⅲ中西伯利亚高原 Ⅳ东西伯利亚山地
(2)A 北冰洋 B 太平洋 C 大西洋 D 伏尔加河 E 鄂毕河 F 叶尼塞河 G 勒拿河 H 贝加尔湖
2.结合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俄罗斯河流众多,但除伏尔加河外,航运价值都不高,为什么?
(2)每年的 3~4月,当三条河流的上游地区日平均气温上升到 0 ℃以上时,三条河流都会河水泛滥,河流两岸形成大片沼泽地,
为什么这时河水不能全部流入北冰洋?
【答案】 (1)由于纬度较高,河流结冰期长。
(2)河流入海口纬度高,气温低,上游化冻时,入海口河面仍然结冰,形成冰坝,阻碍河水流入北冰洋,致使河水上涨泛滥。
3.俄罗斯海岸线漫长,但海运量在其国内的交通运输业中仅占很小的部分,请你结合地图分析其原因。
【答案】 俄罗斯有很长的海岸线,但除了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不冻外,大多数海港都有较
长的海洋封冻期,而且除了北冰洋以外,其他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与外洋联系都要经过别国的海域,影响海运的发展。
【微点拨】 1.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2.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均注入北冰洋,结冰期长,多凌汛。
3.俄罗斯东西部受地形、洋流和大气环流的影响,气候差异明显。
[知识小结] 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为平原,东部为高原、山地。
2.气候
(1)特点: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短促而凉爽。
(2)成因:①纬度较高,太阳高度小,接受的太阳辐射少,因而气温低;②地处亚欧大陆最北部,加上西北低、东南高的地势,使得西
伯利亚受北冰洋影响很大,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尤其是冬季,干燥、少雪、少云、日照微弱,使得气候更加寒冷;③东部、南
部地势较高,有一系列山地成为天然屏障,阻挡了太平洋暖湿气流的深入,更加重了西伯利亚北部冬季寒冷的程度;④西伯利亚北部
的一些地方,如奥伊米亚康等,位于封闭的盆地中,本身积累的冷空气就很多,又有从山上滑下的冷空气的补充,使这里终年成为酷
寒之地,成为“北半球的寒极”所在地。
主题 2 俄罗斯的经济特征
▶基础探究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俄罗斯地势比较平坦,其北部平原广布,为什么这里农业却不发达?
(2)图中工业区除 A外,四个工业区的建立由早到晚的排列是 ,体现了俄罗斯工业分布的特点是 ;五
大工业区中,D工业区钢铁工业的布局因素主要是接近 ;目前各大工业区加强生产联系的主要方式是靠
运输来实现的。
(3)俄罗斯工业兴建的条件和地区分布与日本有什么不同?
(4)俄罗斯亚洲部分南部多山,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却为什么沿南部山区修建?
【答案】 (1)①纬度高,光热条件差,气温低。②温带大陆性气候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寒潮、冻害频繁,生长期短。
③多沼泽与冻土。这些均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B→C→D→E 由集中趋向分散 原料、燃料产地 铁路
(3)俄罗斯工业兴建的条件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分布与资源的分布一致;而日本工业兴建的条件是依靠其便利的海运,进口原
料、出口产品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工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4)南部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纬度低、气温较高,农作物、人口、城市等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邻国多。
2.根据俄罗斯矿产资源状况,中俄两国最适宜在 领域加强经贸合作。试分析这种合作对双方的意义。
【答案】 石油(油气、能源) 对中国而言:有利于缓解石油紧张局面;实现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进口运费较低,安全性较好。
对俄罗斯而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东部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扩大石油出口渠道,降低东部地区石油出口
成本。
【微点拨】 1.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寒冷,多沼泽和冻土,农业不发达,主要分布着亚寒带针叶林。
2.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铁路运输便利,重工业发达。
3.俄罗斯的人口、城市、铁路线主要分布在国土南部。
4.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设有利于中俄能源合作。
[知识小结] 俄罗斯的经济状况
1.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及特点
2.俄罗斯的工业
(1)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的特点
①原有工业基础较好;②工业部门齐全,以重工业为主;③工业布局以“煤铁复合型”为主;④工业分布不平衡,有向东扩散的
趋势。
(2)四大工业区的比较
主要工业部门 工业中心 发展条件
圣彼
得堡
工业
区
石油化工、造船、电子、
造纸和航天等工业十分发
达,也是俄罗斯食品和纺
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圣彼得堡
(原列宁
格勒)
临波罗的海,有优良港口,但资源较缺乏,所需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从外地运入
莫斯
科工
业区
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
区,主要有钢铁、汽车、
飞机、火箭等工业部门
莫斯科 周围铁矿(库尔斯克的铁矿)、石油丰富,铁路运输便利
乌拉
尔工
业区
石油、钢铁(马格尼托哥
尔斯克)、机械(斯维尔德
洛夫斯克现叫叶卡捷琳
堡)等
叶卡捷琳
堡
有色金属、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第二巴库和秋明的石油
新西
伯利
亚工
业区
重工业、军事工业,主要
生产煤炭、石油、天然
气、电力、钢铁等产品
新西伯利
亚
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库兹巴斯的煤)
3.俄罗斯的交通特点及成因
①交通特点:交通部门齐全,都很发达,但不平衡。欧洲部分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亚洲部分比较稀疏,但有一条
亚欧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和贝阿铁路。
②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和管道运输。客运主要方式:铁路和公路。货运主要方式:铁路和管道。俄罗斯管道数量多,与石油、天
然气储量、产量丰富有关。
③俄罗斯南部多山,但西伯利亚大铁路却沿南部山区修建的原因:南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北部有冻土层,建设难度大,安全系
数低;距离周边邻国较近,更便于发展经济。
④发展水运条件差:首先从河运看,俄罗斯虽然多大河,但这些河流冰封期长,通航期短,而且河流大部分为南北走向,与俄罗斯
货物、人口流动方向垂直,只有伏尔加河等少数河流运输量较大,其他河流的航运价值很低;从海运看,俄罗斯有很长的海岸线,但
除了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不冻外,大多数海港都有较长的海洋封冻期,而且除了北冰洋以外,其他
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与外洋联系都要经过别国的海域,影响海运的发展。
读莫斯科和北京的气候资料图,回答 1~2 题。
1.莫斯科与北京气候存在差异的原因有( )。
①纬度位置 ②海陆位置 ③洋流 ④地形 ⑤大气环流
A.① B.①③ C.④⑤ D.①②⑤
【解析】 莫斯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其气候差异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有关。
【答案】 D
2.下列有关莫斯科与北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莫斯科冬季积雪融化的时间比北京晚
B.大多数月份北京的降水强度比莫斯科大
C.年平均降水量莫斯科比北京小
D.年平均气温莫斯科比北京高
【解析】 莫斯科的纬度比北京高,其冬季积雪比北京多,融雪比北京晚一些。
【答案】 A
3.读俄罗斯地理简图(甲)及俄罗斯地形剖面示意图(沿 60° N)(乙),回答下列问题。
俄罗斯地处中高纬度地区,东西跨 11 个时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1)在俄罗斯地形剖面示意图上,字母 A、B代表的地形区名称分别是 、 ;字母 C、D代表的地形区名
称分别是 、 。据此判断,俄罗斯地形的东西分界线是 河。
(2)以乌拉尔山脉为界,俄罗斯西部地区气候类型以 气候为主,东部地区则以 气候为主。影响俄罗斯农业发展的
自然因素主要是 资源不足,粮食作物以 为主。
(3)俄罗斯东部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储量居世界前列的资源,除了水资源、森林资源外,还有多种能源资源,它们是
等。最大的 油田也位于该地区。
(4)俄罗斯国内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河运不占主要地位,分析其原因。
【解析】 本题以俄罗斯地理简图和地形剖面图为切入点,考查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资源,以及农业和交通状况。
第(1)题,根据剖面图中 A、B、C、D 四地的海拔和所跨的经度范围可判断地形区及河流的名称。第(2)题,俄罗斯地处高纬地区,光
热条件较差,适合对光热要求较低的小麦生长,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第(3)题,结合图例即可判断出俄
罗斯主要的能源资源。第(4)题,俄罗斯目前的交通运输特点,既受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状况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又受资源、气
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制约。
【答案】 (1)东欧平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 中西伯利亚高原 东西伯利亚山地 叶尼塞
(2)温带大陆性 亚寒带大陆性 光热 小麦
(3)石油、天然气、煤、水力 秋明
(4)俄罗斯领土东西绵长,工业重心在欧洲部分,而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洲部分,国内运输主要货运流向为东西
向。河流虽多,但结冰期长,且多为南北流向,与东西货运流向不一致。
【答案】 ①平原、山地 ②温带大陆性气候 ③自然资源 ④交通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 1~2 题。
1.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工业区,其中宇航工业发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俄罗斯将继续扩大与我国在军用和民用航空领域的合作,其主要目的是( )。
A.利用我国的航空技术
B.拓展其产品市场
C.利用我国的资金
D.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
【解析】 第 1 题,图中①为圣彼得堡工业区,②为莫斯科工业区,③为乌拉尔工业区,④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其中①处集中
布局宇航工业。第 2 题,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而俄罗斯的技术、资金均比中国有优势。
【答案】 1.A 2.B
读俄罗斯天然植被分布图,回答 3~4 题。
3.甲、乙、丙、丁代表不同的植被景观,图中代表亚寒带针叶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甲、乙、丙、丁四种植被分别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答案】 B
4.M、N处的河流( )。
A.流域气候湿润,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B.以雨水补给为主,冬春有凌汛发生
C.M处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N处以雨水补给为主
D.M处以雨水补给为主,N处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解析】 图中 M 处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温带季风气候,因此该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N 处位于亚欧大
陆内部,降水少,且由于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因此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答案】 D
读俄罗斯交通运输部门结构图,回答 5~6 题。
5.俄罗斯货物周转量最多的运输方式运输的货物可能是( )。
A.煤炭与铁矿石 B.石油与天然气
C.粮食与蔬菜 D.木材与水果
【解析】 俄罗斯货物周转量最多的运输方式是管道运输,俄罗斯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丰富。
【答案】 B
6.俄罗斯海运周转量少的原因是( )。
A.海岸线短
B.海岸线较长,但没有优良港口
C.经济落后,没有运输货物
D.海岸线长,但因国土纬度高,海运价值不明显
【解析】 俄罗斯属欧洲国家,其人口密集区大多在欧洲部分,远离其远东第一大港海参崴,尽管海疆最长,但基本靠近北冰洋,
并长年冰雪覆盖。由于国土广袤,其矿产、农牧业自给充足。
【答案】 D
二、综合题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示地区降水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N地沼泽广布,试分析其原因。
(3)M地是 山脉,该山脉起伏和缓,试分析其成因。
(4)①工业区与②工业区比较,简要分析①工业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解析】 俄罗斯东西宽广,受来自大西洋西风的影响,自西向东降水越来越少;该地区沼泽广布的原因与纬度、地形、气候、
冻土、凌汛有关;乌拉尔山地处板块内部,内力作用不强烈,且久经外力侵蚀,古老而低矮;①是以莫斯科为中心的莫斯科工业区,具
有交通、市场、技术、劳动力、政策等方面的优势。
【答案】 (1)特点:降水自西向东减少。
原因:①该地区位于西风带,②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自西向东减少。
(2)该地区有河流流经,水量丰富,且河流有凌汛现象,导致河流泛滥;地处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冻土广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3)乌拉尔 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形成时间古老;长期受风化、侵蚀等外力影响,山脉起伏和缓。
(4)①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劳动力充足;政策支持(工业基础好)。
读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回答 8~9 题。
8.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 伏尔加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伏尔加河注入里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泊,属内流河,故河
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促进了里海的水热平衡;因欧洲西部平原宽广,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来一定的降水,形成补给水源;流水作
用属于外力作用,对地表主要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答案】 C
9.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 )。
A.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不同
B.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
C.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
D.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
【解析】 油气和水能从能量来看都属于太阳能;油气资源来自沉积岩,油气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原料,天然气的形成则贯穿
于成岩、深成、后成直至变质作用的始终;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沉积作用之后,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演化而成的;
伏尔加河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油气主要依靠管道输往欧洲西部。
【答案】 C
下图表示某面积大国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指标(%)。读图,回答 10~11 题。
10.该国最有可能是( )。
A.美国 B.俄罗斯 C.澳大利亚 D.中国
【解析】 读图可知,该国人口主要集中在面积较小的西部,东部地广人稀,符合此情况的只有俄罗斯。
【答案】 B
11.该国淡水、矿产等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但人口集中分布在西部,其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和交通 B.距离海洋远近
C.国家政策 D.科学技术
【解析】 俄罗斯东部虽然淡水、矿产资源丰富,但气候过于寒冷且交通不便;西部为平原,气候相对温暖,铁路交通便捷,故
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答案】 A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两工业区工业部门表
工业区 主要工业部门
莫斯科
工业区
钢铁、汽车、飞机、火箭、电子、
化学、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
乌拉尔
工业区
钢铁、机械、有色冶金、石油、
天然气工业、森林工业等
材料二 俄罗斯西部的顿河流域是其农业主产区,也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下图为俄罗斯顿河流域示意图和该流域
内 A、B、C 三个城市气候资料图。
(1)有俄罗斯专家建议把乌拉尔工业区的冶金工业迁往圣彼得堡工业区,试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我国长江相比,顿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顿河流域黑土区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原因,并说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开发可能对黑土产生的不
利影响。
【解析】 第(1)题,首先要明确乌拉尔工业区位于乌拉尔山附近,是后形成的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位于欧洲部分、临近波
罗的海,是早期形成的工业区。第(2)题,河流水文特征可从径流量大小及其变化、结冰期、含沙量、流速等角度回答;注意与长江
相比,回答顿河水文特征,要结合该流域内 A、B、C 三城市的气候资料分析。第(3)题,有机质来源于植被,原因从植被丰富、分解慢、
保存多等角度分析;农业大规模开发对黑土的不利影响,可借鉴我国东北黑土区存在的问题回答。
【答案】 (1)理由:圣彼得堡是临近波罗的海的重要港口,交通便利;更加接近消费市场;技术力量较强(或工业基础较好)。(任
答两点即可)
(2)与长江相比,顿河径流量较小;径流量较稳定(水位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冬季有结冰期;流速缓慢,水能较少。(任答三点即
可)
(3)有机质丰富的原因:顿河流域内植被覆盖良好,为黑土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年均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
机质积累;地势平坦,降水相对较少,风力及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有机质易于留存。(任意答对两点即可)
不利影响:过度开垦土地,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土壤侵蚀程度(风力侵蚀和水土流失),导致黑土肥力下降;大量使用农
药,使土壤遭到污染。
第 11课时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
中东、欧洲西部
1.识记中东地区两洋三洲五海的地理位置,主要国家及首都,中东气候类型及分布;掌握中东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和出口概
况。识记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的首都、城市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2.理解中东成为长期热点的原因,理解欧洲成员国之间的联系及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3.运用资料描述中东地区的文化习俗和民族宗教特点;运用资料、地图,说出欧洲西部工农业的特点和分布。
1.利用 15~20分钟时间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依据《基础知识排查》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
号,熟记基础知识;做好《预习效果反馈》。
2.在学习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时,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注意从读图入手,查找出“三洲”“五海”的具体位置;二要注意
到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的枢纽地位;三要从战略意义和贸易往来的角度看,中东表现出其交
通枢纽的重要地位。中东最突出的地理特点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在学习时,要通过读图掌握石油的分布、主要产油国、主要输
出地区和输出路线。要通过中东石油输出的情况明确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要知道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在学习欧洲
西部时,要充分利用地图,从地图上直观地了解本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海陆轮廓特点,应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要联系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分布广且典型的原因及对农牧
业生产的影响。
3.在熟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主题》,做好归纳总结,画出知识网络图,认真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并做好《固
学案》的题目,提升理解能力。
1.中东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地位、分布及输出,中东地区冲突、战争不断的原因。
2.欧洲西部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欧洲西部的经济特点。
1.课前:布置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教师批阅以了解学情;上网搜集一些最新的中
东和欧洲西部的新闻资料,根据所了解的学情,预设课堂情境,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内:(1)导入新课;(2)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基础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展示、点评《基
础探究》结论;(4)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完成《素养达成》;(5)教师归纳总结,充分利用挂图、版图或多媒体动画进行直观
教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东、欧洲西部的位置、轮廓、地形、资源等特点,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的关系,分析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热点的原因,分析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6)课内指导学生完成
《技能应用与拓展》。
3.课后:督促学生完成《固学案》。
一、中东
1.“三洲五海之地”
(1)三洲:亚洲、欧洲、非洲。
(2)五海:① 、黑海、② 、里海、阿拉伯海。
(3)重要交通要道
③ 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
④ 海峡: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
2.丰富的石油资源
(1)分布: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
(2)输出路线
波斯湾—⑤ 海峡—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⑥ 海峡—欧洲、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⑦ —大西洋—美国、欧洲。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孟加拉湾—⑧ 海峡—南海、东海—中国、日本。
主要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
3.匮乏的水资源
(1)原因:中东地区气候干燥(以⑨ 气候为主)、河流稀少、水资源分布不均。
(2)特点:多国共用,容易引发战争。
(3)主要水源:利塔尼河、太巴列湖、约旦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
4.文化差异
(1)人种主要是⑩ 人种。
(2)大多数居民信仰 教,这些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
(3)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
(4)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 看作圣城。
(5)伊斯兰教的圣城除耶路撒冷外,还有麦加和麦地那。
二、欧洲西部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1)面积 500万平方千米,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 国家。
(2)区域性国际组织—— [简称“欧盟(EU)”],统一货币为欧元。
2.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1)进口原料、燃料、粮食,向外出口机械、汽车、化学物品和食品等。
(2)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呈“十”字形分布。
3.传统的畜牧业
(1)饮食结构深受 的影响。
(2)发达的畜牧业: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 气候;以 为主的地形;多汁牧草,草场广布。
(3)主要的畜牧业国家:英国、法国、德国、荷兰、丹麦。
4.繁荣的旅游业:伦敦塔桥、荷兰风车、北欧 风光、巴黎埃菲尔铁塔、阿尔卑斯 、西班牙斗牛、地
中海沿岸阳光沙滩、雅典巴特农神庙。
【答案】 ①红海 ②地中海 ③苏伊士 ④土耳其 ⑤霍尔木兹 ⑥直布罗陀 ⑦好望角 ⑧马六甲 ⑨热带沙漠 ⑩
白色 伊斯兰 耶路撒冷 发达 欧洲联盟
自然环境 温带海洋性 平原 峡湾 滑雪
1.下列有关图中石油产区和输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石油产区都是石油出口地区
B.石油进口区都是石油资源缺乏地区
C.南美的石油产区主要供应西半球
D.输往西欧的石油必经之路是苏伊士运河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中国均为石油产区,但同时又是重要的石油进口地区,输往西欧的石油大部分从非洲南端
的好望角经过,南美的石油主要供应给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西半球国家。
【答案】 C
2.橄榄油被称为“液体黄金”。读世界主要橄榄油生产国产量表,推断橄榄树生长的理想气候条件是( )。
国家 西班牙 意大利 希腊 叙利亚 土耳其 突尼斯 世界
产量
(万吨)
141.1 65.6 35.8 9.2 6.5 3.5 285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炎热少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解析】 这些国家多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
【答案】 D
图甲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某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 3~4 题。
3.下列关于该区域主体地势特征和判断理由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河网密布
B.北高南低;北部为高海拔山地
C.中高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D.周高中低;河流呈向心状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及轮廓可判断,图示为伊比利亚半岛。根据河流判断,该区域主体地势中高周低,河流呈放射状注入海
洋。
【答案】 C
4.图乙表示图甲中 a、b、c、d四地中某地的气候资料图,判断该地最可能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解析】 读图乙并根据气候资料分析可知,图乙所示区域年降水量较少,在 400 mm 内,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受西风带影响,
气候具有海洋性。根据纬度判断,图甲中 a 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b 地是山地气候;d 地位于 30°~40°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c
地位于西风带内,但受地形影响,受海洋影响少,降水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 C
主题 1 中东地区
▶基础探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原因是什么?
(2)中东地区沙漠广布,与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相比,成因有何不同?
(3)中东地区的石油运往中国主要采用什么运输方式?请写出其运输路线。
【答案】 (1)重要的地理位置,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民族、宗教问题;淡水资源紧张;等等。
(2)中东地区纬度较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气候干燥,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我国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水汽
不易到达,属于温带沙漠气候。
(3)海洋运输(水运)。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中国。
【微点拨】 1.中东地区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石油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民族和宗教问题突出。
2.中东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广布。
3.中东石油外运主要依靠海运和管道,其中海运分东运和西运两条路线。
[知识小结] 1.重要的地理位置
西亚和北非处于联系三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南线,经西亚直达欧洲,西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贸易的通道。
现代西亚和北非又成为东西方海、陆、空交通的走廊。陆路有铁路和公路通往亚、欧、非三大洲。航空有我国飞往东非、
北非、西欧的航线,都经过西亚。海运有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有土耳其海峡沟通地中海和黑海,是
黑海地区出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唯一水上通道;直布罗陀海峡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通道。
2.丰富的石油
(1)特点:储量大、埋藏浅、成本低、出油多、油质好。
(2)分布: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世界重要的产油国。
(3)地位:西亚石油的探明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一半以上,石油产量通常占世界总产量的 1/4,西亚各国所产石油的
90%供出口,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 3/5,所以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
(4)石油输出路线:西亚石油输出可有两种方式,即海运和管道运输。海运有东运、西运两条输出路线,如图所示。
3.中东地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题 2 欧洲西部
▶基础探究 读欧洲西部地形图(甲)和欧洲西部气候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欧洲西部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各是什么?
(2)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3)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本区的气候特点:温和湿润,由西向东逐渐由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主要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处于 35° N~36° N 之间,属于温带气候,气候温和。②海陆分布(大气环境):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破碎,
各地距海近,又位于西风带,盛行的西风将大西洋湿润空气输送到内陆。但由西到东由于与海距离越来越远,受海洋影响逐渐减小,
气候逐渐由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③地形:中部为平原,阿尔卑斯山呈东西走向,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④洋流:北大西洋
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2)光照不足,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对发展乳畜业有利。
(3)自然原因:①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各月降水比较均匀,河流径流量变化小;②最低月气温大于 0 ℃,冬季无结冰期,通航时
间长;③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平稳,有利于航运;④植物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河道不易淤积。社会经济原因: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最大
的工业带,区内贸易量大。
【微点拨】 1.欧洲西部气候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影响,海洋性气候明显。
2.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欧洲乳畜业发达。
3.欧洲西部的河流受地形、气候(气温、降水)、经济发展等影响,航运发达。
[知识小结] 1.欧洲西部自然环境特征及其联系
2.欧洲西部的人文地理特征
人
口
①以白种人为主;②人口稠密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有些国家人口出现负增长;③人口密度大,稠密区呈“十”字分布
经
济
①工业发达,德国有著名的鲁尔区、南部的新兴工业区,英国有中部工业区及苏格兰的高新技术区;②农业发达,畜牧业比重大,乳畜业发达,
法国是著名的粮食出口国,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及地区的园艺业著名;③北海附近的渔业发达
交
通
与
城
市
①海陆交通发达,有鹿特丹、汉堡、伦敦等著名的港口,莱茵河发达的水运,法兰克福空运;②著名的首都有伦敦、巴黎、罗马、柏林、华沙
等;③德国中小城市发达,散布全国,人口分布均匀
商
业
与
旅
游
①对外贸易发达,占世界贸易额的一半左右,其中德国居本区第一位;②旅游业发达,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著名的巴特农神庙、罗马
的古斗兽场、“水城”威尼斯、“音乐之都”维也纳、巴黎的罗浮宫等
▶素养达成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固态降水率指固态降水(雪、雹等)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百分比。下图示意甲半岛及周边地区等固态降水率线分布。
(1)描述甲半岛固态降水率的分布特点,并指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2)描述甲半岛海岸线的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答案】 (1)特点:北部高于南部;中部(山地)大于东、西两侧(低地);西(北)部沿海空间变化较大,东(南)部沿海空间变化较小。
影响因素:纬度和地形。
(2)特点:海岸线曲折,漫长。
影响:有利于发展渔业;有利于发展海洋运输业;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独特的海岸风光,利于发展旅游业。
读沿着欧洲西部 15° E 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 1~2 题。
1.下列关于①③两处海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海洋纬度低,终年不冻
B.①处海洋有著名的纽芬兰渔场
C.③处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D.③海域属于内海
【解析】 据图可知①位于挪威海,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终年不冻;③为波罗的海,属于内海。
【答案】 D
2.下列关于图中陆地上的四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②处西部多幽深曲折的峡湾
B.④处地形波状起伏
C.⑤山夏季人文风光最为吸引游客
D.⑥山西坡降水比东坡降水多
【解析】 图中②处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西侧多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峡湾;④处为波德平原,多冰川作用形成的冰碛地貌;⑤
山脉为阿尔卑斯山脉,夏季自然风光最为吸引游客;⑥山脉为亚平宁山脉,西侧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答案】 C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据美国宇航局一颗人造卫星记录,地球上地表温度最高的地方是伊朗卢特荒漠,气温高达 71 ℃,这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地球
表面温度。这里的地表被黑色的火山熔岩所覆盖,极易吸收阳光中的热量。下图为伊朗及其周边地区略图。
(1)根据湖泊与海洋的关系,说出伊朗的湖泊多属于哪一种类型?并分析该国中东部地区多时令湖(季节性湖泊)的自然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地球表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卢特荒漠的原因。
(3)阿巴斯港南部的霍尔木兹海峡素有“海湾的咽喉”之称,也被视为“西方国家的生命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称号的由
来。
【解析】 第(1)题,图中湖泊很多是时令湖,不能注入海洋,所以是内流湖;主要原因是东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区,降水少,同
时纬度低而气温高,从而蒸发量大。第(2)题,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天气等,同时材料中提示了黑色熔岩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第(3)题,注意要分析“海湾的咽喉”和“西方国家的生命线”两个称号。
【答案】 (1)内流湖。东部地区降水少,入湖径流量小,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气温高,蒸发旺盛。
(2)该地所处纬度较低,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及地形的阻挡,降水量少,以晴朗天
气为主,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表被黑色的火山熔岩所覆盖,容易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快。
(3)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的必经之地,水道狭窄,因此有“海湾的咽喉”之称;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地区的石油
运往西方国家的重要通道,它一旦被切断,西方国家经济就会遇到重大威胁,因此被视为“西方国家的生命线”。
【答案】 ①三洲五海 ②石油资源 ③水资源 ④欧洲联盟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 1~2 题。
1.卡塔尔虽然三面临海,但气候干燥,境内无常年性河流,缺水特别严重。卡塔尔气候干燥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B.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C.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解析】 从经纬度位置可看出,卡塔尔位于 30°附近的大陆西岸,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高温少雨。
【答案】 C
2.卡塔尔是全球第 15大原油出口国,若将该国的石油通过海轮运往德国最大港口汉堡港,沿途经过海峡的顺序是( )。
A.①②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的海峡①为霍尔木兹海峡,②为曼德海峡,③为英吉利海峡,④为直布罗陀海峡。卡塔尔的石油通过
海轮运往德国最大港口汉堡港,沿途经过海峡的顺序为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答案】 A
下图中黑色区域示意某地理事物的分布。读图,回答 3~4 题。
3.黑色区域代表的地理事物可能是( )。
A.第四纪冰川分布中心 B.古代城市群遗址分布区
C.煤炭资源分布区 D.灌溉农业分布区
【解析】 读图可知,黑色区域位于欧洲南部山地区,代表的地理事物可能是第四纪冰川分布中心;古代城市群遗址分布区应
是平原区;煤炭资源分布区与山脉分布无关;灌溉农业分布区位于沿海、沿河地区,与山脉分布关系不大。
【答案】 A
4.甲处平原呈现波状起伏的特点,其形成原因是( )。
A.冰川运动过程中夹带物质的沉积
B.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表土的堆放
C.河流突发性大洪水形成的堆积物
D.古代城堡建设所造成的人为堆高
【解析】 读图可知,甲处平原是波德平原,其呈现波状起伏是因为冰川运动过程中夹带物质的沉积;与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
表土的堆放无关;河流洪水形成的堆积物地形平坦;与古代城堡建设无关。
【答案】 A
读某半岛沿不同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回答 5~6 题。
5.图中山脉的走向是( )。
A.东北——西南 B.东西
C.西北——东南 D.南北
【解析】 由图可知,越靠南,纬度越低,山脉的位置越靠西,故山脉为东北—西南走向。
【答案】 A
6.该半岛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状况大致是( )。
A.由南向北减少 B.由西向东减少
C.向北向南减少 D.由东向西减少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欧洲西部,常年受西风影响,由于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故山脉西侧(迎风坡)降水较多,
山脉东侧降水较少。
【答案】 B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为荷兰木鞋图,荷兰木鞋鞋底厚实、鞋头上翘,制作原料为白杨,不变形、不渗水,能防潮,好清洗。
甲
材料二 17 世纪的荷兰因鲱鱼产业而经济实力大增。每年夏季鲱鱼游到荷兰的北部海区产卵,它的卵非常适合挂在海藻上,
因此渔民们根据它的产卵习性,把许多几百米长的挂网放在海中进行捕捉,用盐腌制可以长期保存。图乙为荷兰示意图。
乙
(1)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荷兰木鞋出现的原因。
(2)据图乙描述该国城市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
(3)结合材料分析甲港口形成的主要原因。
(4)鲱鱼游到荷兰北部海域且在夏季产卵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荷兰位于西欧平原上,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又因其地势低平,故地表容
易积水泥泞;“荷兰木鞋鞋底厚实、鞋头上翘,制作原料为白杨,不变形、不渗水,能防潮,好清洗”,可见此木鞋非常适合在泥泞的
地表行走;“制作原料为白杨”,而当地气候有利于白杨生长,制鞋原料丰富,这也是荷兰木鞋盛行的原因之一。第(2)题,根据图中
信息可知,荷兰城市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河地带。第(3)题,港口区位分析一般从陆域和海域两个方面来进行。结
合图中信息可知,该港口位于海湾,有利于避风和停泊船只;鲱鱼的捕捞,促进了港口城市的形成。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卵非常
适合挂在海藻上”可知,夏季鲱鱼游到荷兰北部海域产卵的原因是此地有丰富的食物和优越的产卵条件。
【答案】 (1)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地表容易积水泥泞,木鞋不变形、不渗水、防潮、好清洗,方便在泥泞的地表行走;当地气
候有利于白杨生长,制鞋原料丰富。
(2)分布不均匀,主要沿海、沿河分布。
(3)位于沿海,港湾优良;西部和北部有岛屿,有利于躲避风浪;鲱鱼的捕捞,促进了港口城市的形成。
(4)夏季水温高,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北部海域大陆架宽广,浮游生物多;海藻繁茂,便于挂卵。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 8~9 题。
8.下列有关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山脉为东北—西南走向
B.夏季时 F处的降水比 E处多
C.乙海域为比斯开湾
D.甲海域为地中海
【解析】 由经纬网可知,E 处临地中海,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F 处在 42° N 以北,属于温带
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因此夏季时 E 处降水比 F 处要少;甲海域为比斯开湾,乙海域为地中海;根据图中的经纬网,可以判断丙
山脉为东西走向。
【答案】 B
9.从甲海域到乙海域运输某种货物,走最短线路必须经过的海域是( )。
A.苏伊士运河
B.马六甲海峡
C.直布罗陀海峡
D.麦哲伦海峡
【解析】 由图中经纬度、海陆轮廓、山脉、河流等信息可知,甲海域是大西洋(比斯开湾)、乙海域是地中海,从大西洋进入
地中海的最短航线必须经过直布罗陀海峡。
【答案】 C
读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10~11 题。
10.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景观以热带草原为主
B.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C.甲、乙两国均大量出口棉花
D.乙国耕地资源较甲国丰富
【解析】 由图示经纬线并结合轮廓特征可判读甲国为利比亚、乙国为埃及。该区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影响,
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以热带荒漠景观为主。图示区域海拔大多低于 500 米,地形应以低矮高原为主。乙国(埃及)因有尼罗河灌溉,
尼罗河沿岸及河口三角洲耕地面积广,盛产并大量出口长绒棉,但甲国不具备这个条件。
【答案】 D
11.下列关于乙国境内河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流量大
B.多“V”型谷
C.流速平缓
D.有凌汛现象
【解析】 尼罗河在乙国境内为下游河段,流经区域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基本没有支流汇入,径流量小;该河段地势平缓,河流
流速缓慢,呈槽型;尼罗河下游无结冰期。
【答案】 C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们在沙漠中的 P 地(见图甲)种植了苜蓿(苜蓿以“牧草之王”著称,多年生草本植物,似三叶草,耐干旱,耐冷热,产
量高而质优,又能改良土壤,各种畜禽均喜食)。图乙为 P 地旋转灌溉系统。
材料二 下表为 A 地气候资料(降水:mm,气温:℃)。
月
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
水
8.2 9.1 33.8 36.0 31.4 12.6 22.9 27.5 3.8 5.0 6.3 2.0
气
温
14.4 15.7 17.7 19.6 22.4 24.3 24.6 24.4 22.7 19.3 17.2 15.1
(1)描述 A地气温的主要特征,并说明理由。
(2)分析 A地北半球夏半年降水量偏多的主要原因。
(3)分析 P地种植苜蓿的主要区位因素。
【解析】 第(1)题,图中 A 地位于红海沿岸、阿拉伯半岛西南部。根据材料二可判断,A 地气温四季如春,终年温和;A 地纬度
较低,太阳辐射强,气温季节变化小,冬季气温较高;A 地地势高,夏季气温不太高,气温年较差变小。第(2)题,夏半年 A 地盛行西南季
风,西南季风经红海变得湿润,又受南北走向山脉的抬升影响,A 地处在迎风坡,因此多地形雨。第(3)题,根据表格内容可知,A 地夏季
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有利于苜蓿生长;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较大,有利于养分积累。土地面积广大,地广人稀,地价便宜;资
金充足,有先进的灌溉系统;A 地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苜蓿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答案】 (1)气候四季如春(或终年温和);一是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气温季节变化小;二是地势高,气温下降,年较差变小。
(2)夏半年 A 地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经红海变得湿润,又受南北走向山脉的抬升影响,处在迎风坡的 A 地因此多地形雨。
(3)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气温的日较差较大;土地面积广大,地广人稀,地价便宜;资金充足(先进的灌溉系统);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任答三点即可)
第 12课时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识记该区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人种。
2.理解该区气候特征及成因、单一商品经济的特点及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3.运用地形剖面图说明该地区的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运用资料说明该区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1.利用大约 15分钟时间自主学习,依据《基础知识排查》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
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排查》需自查记忆;做好《预习效果反馈》。
2.在学习时,首先对照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图,了解其位置,重点看赤道、南回归线穿过的部位;其次识记主要的地形区,通过教
材中几个大标题对本区先有个大概的了解。
3.①对本区气候的学习应联系高中地理知识从纬度位置、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去推理分析气候的分布和形成原
因;②单一商品经济问题,要从殖民主义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③粮食、人口、环境问题是非洲目前存在的重大问题,其中人口增长
过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这一主线进行分析掌握。
4.在熟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基础探究》,小组合作,完成《素养达成》,做好归纳总结,画出知识网络图,认真完成《技
能应用与拓展》,并做好《固学案》的题目,提升理解能力。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与农业的关系。
2.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3.正面临的人口、粮食及环境问题。
1.课前:布置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教师批阅以了解学情;根据所了解的学情和教
材内容,预设教学情境,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内:(1)导入新课;(2)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基础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展示、点评《基
础探究》结论;(4)教师点拨,小组合作完成《素养达成》;(5)教师归纳总结,在分析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时,应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找
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和地形、气候特征;
在分析经济特点时,要注意借助这种经济的不利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经济应如何发展;通过分析该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可类推我国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如何进行整治才能做到人地协调发展;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组织小组讨论、分析,综
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6)指导学生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
3.课后:督促学生完成《固学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黑种人的故乡
(1)位置:北临① 、西临② 、东临③ 。
(2)地形
特点:以④ 为主,被称为“⑤ ”。
主要地形区
非洲最高峰:⑥ 。
⑦ 盆地。
⑧ 高原。
(3)气候
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⑨ 气候(分布范围最广);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分布特点:以⑩ 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位于热带草原地区的国家,常受 的威胁。
(4)河流
尼罗河:世界 长河;自南向北注入 海。
刚果河: 资源丰富;自东向西注入 洋。
(5)重要岛屿: 岛。
(6)人种:90%以上为 人,有“黑非洲”之称。
2.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1)矿产资源丰富
南非— ;几内亚— ;刚果— ;赞比亚— ; —原油。
(2)进出口
出口:矿产、森林、畜产或 作物;进口:机械、汽车等 ;在国际贸易中处于 地位。
(3)措施
发展 工业;发展多样化的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水产业等。
3.人口、粮食与环境
(1)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居世界之首,该区更高。
(2)存在问题: 过快; 不足; 逐步恶化。
【答案】 ①撒哈拉沙漠 ②大西洋 ③印度洋 ④高原⑤高原大陆 ⑥乞力马扎罗山 ⑦刚果 ⑧东非 ⑨热带草原
⑩赤道 旱灾 第一 地中 水力 大西 马达加斯加 黑种 黄金 铝土 金刚石 铜
尼日利亚 热带经济 工业制成品 不利 民族
农业 人口增长 粮食供应 生态环境
读某大陆沿 5° S 地形剖面图(横坐标为经度,纵坐标为海拔),回答 1~2 题。
1.下列有关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多为内流河
B.b处附近的高山是火山
C.b处附近是热带雨林景观
D.c处附近为热带沙漠
【解析】 据图中经纬度判断,a 为刚果盆地,多为外流河;b 为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景观,附近高山为死火山—乞力马扎罗
山;c 为几内亚湾,附近为热带雨林。
【答案】 B
2.丙处地形的成因是( )。
A.冰川侵蚀形成的“U”型谷
B.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
C.板块张裂、断层下陷
D.人工开挖的运河
【解析】 图中 b 处为东非裂谷,由板块张裂、断层下陷形成的。
【答案】 C
3.下列关于南非所在地区多数国家对外贸易特点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造业发达,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多
B.粮食产量高,出口量大
C.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D.许多国家的经济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解析】 非洲制造业不发达,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少,工业制成品大多进口;非洲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大多进口;片面发展一
种或几种面向出口的农矿初级产品,成为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市场,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长期的殖民统治,使
非洲的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世界最低,许多国家的经济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答案】 D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 )。
A.加强民族团结,大力发展重工业
B.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C.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环境
D.大力发展采矿业
【解析】 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居世界各大洲之首,农牧业生产落后,粮食供应不足成为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由于人
口增长过快,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今后发
展的重要任务是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 C
主题 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基础探究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布最广的是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是怎么形成的?
【答案】 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成因: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受赤道
低气压带控制时,形成湿季;受信风控制时,形成干季。
2.说出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成因: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3.分析刚果河的水文特征,并简述刚果河河口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的原因。
【答案】 刚果河主要流经热带雨林区,全年高温多雨,所以河流径流量大,没有明显的水位变化,河水含沙量小,无冰期。
刚果河河口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的原因:①主要流经低平的盆地,利于河水流动中泥沙的沉积,故入海泥沙量较少;②流域内
热带雨林面积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河流含沙量小,入海泥沙量小;③地势落差大,河水落差大,河口处泥沙不易沉积;④
海水侵蚀作用;等等。
【微点拨】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
2.刚果河流域面积广,降水丰富,径流大;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水系发达,水能资源丰富。
[知识小结] 1.非洲的地形、湖泊及成因
非洲大陆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南部是南非高原,东部是埃塞俄比亚高原和东非高原,中部偏西处是刚果盆地。在东部高原上有
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在其附近有由内力作用形成的东非湖群。
2.非洲气候
(1)气候特征及成因
(2)非洲气候带分布图中的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①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并未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原因:地势高、气温低,对流不旺盛,所以降水也较少。②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受来自海洋的湿润的东南信风的影响,加上地形的抬升,降水较多,而且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有暖流,起到增温
增湿的作用,因此形成热带雨林气候。③索马里半岛沿岸:冬季,受干燥的东北风影响,夏季受沿岸上升寒流的影响,形成降水稀少
的热带沙漠气候。
主题 2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文地理特征
▶基础探究 1.读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这几个国家都位于 地区。
(2)按照经济发展情况,这几个国家都属于以 为主的国家。
(3)这些国家主要出口 (初级产品或工业制成品),进口 (初级产品或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
(有利或不利)地位,原因是 。
(4)这些国家人口增长 , 供应不足成为这些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答案】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2)单一商品经济
(3)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不利 初级产品比工业制成品价格低
(4)过快 粮食
2.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单一的商品经济”为主的根本原因。这种经济有什么弊端?
【答案】 根本原因:殖民主义者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控制与剥削。弊端:本区的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价格低廉而进口的工业
制成品价格昂贵,这种贸易是不公平的,同时也制约着本国工业的发展。
3.非洲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 土地荒漠化。自然因素: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草原气候区的过渡地区,降水较少,植被稀疏,风沙作用强,在干旱
缺雨的年份会使地表植被受损,促使荒漠化的形成。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和贫困饥荒是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土地
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微点拨】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属于发展中地区,以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增长速度快,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突出。
[知识小结] 1.非洲的经济特征
(1)以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2)形成原因与解决措施
2.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同时面临着严峻的人口总量、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后果,是历史
问题带来的不良后果。目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粮食短缺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三大问题的
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如图所示。
▶素养达成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Ⅰ为某流域示意图,图Ⅱ为某国示意图。
材料二 近年来,图中甲国主动与中国积极合作,引进推广中国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在其北部地区种植高产水稻,以提高稻米产
量,减少粮食进口,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材料三 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国,石油出口收入占该国财政总收入的 83%。但“黑金”
并没有给这个国家带来希望,却遭受“石油的诅咒”:在过去 35 年里,石油收入超过 4500 亿美元,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第 26 位的
最贫穷国,其失业率高达 50%,60%的人口日生活费不足 1 美元,而且还是世界上汽油最短缺的国家之一。
(1)评价在甲国北部地区推广水稻种植的条件。
(2)描述甲国(图Ⅱ)城市分布的特点。
(3)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尼日利亚国摆脱“石油的诅咒”提出措施。
【答案】 (1)有利条件:地势相对平坦,热量丰富,劳动力丰富。
不利条件:热带草原气候,干季降水少;水稻种植技术和经验缺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
(2)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南部(西南部),主要分布在交通线(铁路)附近或沿海地区。
(3)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工业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读世界某区域局部图,回答 1~2 题。
1.1月份,雨水补给较多的河段是( )。
A.a河段 B.b河段
C.c河段 D.a与 c河段
【解析】 a 河段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雨水补给主要在夏季;b 河段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雨水补给极少;c 河段地处地
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雨多,故冬季雨水补给较多。
【答案】 C
2.图中 b河段沿岸集中分布的经济作物及优势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
A.油菜——水源
B.小麦——土壤
C.棉花——光照
D.甘蔗——热量
【解析】 b 河段沿岸气候干旱,不适合发展需水较多的甘蔗、油菜、小麦等作物,其充足的光照适合发展棉花生产。
【答案】 C
3.下图为南部非洲简图,图中甲、乙两地均为沙漠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好望角附近是世界重要航线经过的海域,试比较 1月和 7月从大西洋绕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的船舶航速的差异,并从大气环流角
度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在南部非洲示意图中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侧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其原因是什么?
(3)分析甲、乙两地沙漠在形成原因上的差异。
(4)判断 M城市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解析】 第(1)题,好望角附近的气候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1 月份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而到 7 月份时,受西风带控制,
因此从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轮船 7 月份航速较快。第(2)题,副热带大陆西侧的渔场形成可从离岸风和沿岸寒流对上升流形成的
影响方面分析。第(3)题,比较甲、乙两地沙漠的成因时,应主要从沿岸寒流对气候的影响和海陆位置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方面分
析。第(4)题,M 城市为热带草原气候,结合其海陆位置,可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7 月航速比 1 月航速快。
原因:7 月是南半球的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风力大,航速较快。
(2)该处盛行离岸风,表层海水在盛行风吹拂下离岸而去,深层海水上升补偿,形成上升流,能把海洋底部的营养盐类带至表层,
表层浮游生物丰富,饵料充足,所以渔业资源丰富。
(3)甲地沙漠的形成是由于受沿岸寒流影响;乙地沙漠成因与其地处内陆,且受到周边高原的阻挡,水汽难以进入等有关。
(4)热带草原气候。
原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
风。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 ①高原 ②南北 ③矿产资源
一、选择题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丙地此时炎热干燥。读图,回答 1~2 题。
1.若 a表示洋流流向,b表示盛行风向,c表示昏线, d表示等温线,则其中绘制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 丙地位于非洲最南端,属于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干燥,即为南半球的夏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则
可知图中 c 表示为晨线,而不是昏线。
【答案】 C
2.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
①纬度位置 ②大气环流 ③地形 ④洋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甲地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同时受沿海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乙地位于南非高原,形成热
带草原气候,所以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大。
【答案】 B
下图中斜线区示意非洲南部某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读图,回答 3~4 题。
3.图中德班比诺洛斯港气温明显偏高,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洋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
【解析】 德班与诺洛斯港纬度相当,但德班附近有暖流经过,而诺洛斯港附近则是寒流流经,所以,德班比诺洛斯港气温明显
偏高。
【答案】 B
4.图中阴影部分为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该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解析】 图中阴影部分为非洲南部,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较为干旱,地表植被以草原为主,地广人稀,主要发展大牧
场放牧业。
【答案】 D
读中国对非贸易总额国别差异图和中国历年对非贸易情况表,回答 5~6 题。
5.按照贸易总额来分,非洲与中国贸易往来最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 )。
A.南非和东非及西非
B.南非和北非及西非
C.南非和北非及东非
D.东非和北非及西非
【解析】 据图可知,我国与非洲贸易往来最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北非、西非和南非。
【答案】 B
6.从贸易物资构成来看,中国从 M国进口的主要物产是( )。
A.铝土矿 B.棉花 C.金刚石 D.石油
【解析】 M 国为尼日利亚,石油资源丰富。
【答案】 D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马达加斯加在 1991 年开设免税工业区,吸引国际投资,产业以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为主。欧美对进口我国的羊绒衫等纺织产
品设置配额,我国某羊绒企业在该免税工业区投资办厂,生产羊绒衫等纺织品,产品直接面向欧美市场。马达加斯加经济以农业为
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目前该国人口超过两千万,年增长率为 3%。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岛,岛上动植物资源丰
富;其中 80%为特有种。近年来,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国家的动植物,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下图为马达加斯加岛地形示
意图。
(1)说明马达加斯加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该岛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威胁的原因。
(3)分析免税工业区吸引我国某羊绒企业的区位优势。
【解析】 本题考查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区域经济发展。第(1)题,根据等高线、河流流向判断马达加斯加岛地
形以山地为主,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东岸迎风坡多雨,西部背风坡少雨。第(2)题,该岛动植物资源濒临
灭绝威胁的原因,可以从人类不合理活动、气候变化等方面回答。第(3)题,免税工业区吸引我国某羊绒企业的区位优势,可以从劳
动力、市场、政策、租金等方面回答。
【答案】 (1)马达加斯加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东岸迎风坡多雨,西部背风坡少
雨(或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形成气候东西差异;地势高差大(或山地相对高度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或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递减,降
水量发生变化)。
(2)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动植物生存空间减少;掠夺式猎杀、采伐,致使其生存数量下降;人类生产活动带来环境污
染;全球气候变化,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动植物为特有种,生存进化能力弱。
(3)免税工业区有国家政策支持;马达加斯加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非洲建厂可以避开贸易壁垒;土地价格低,投资成本低等。
读非洲某区域图,回答 8~9 题。
8.下列与图中沙漠形成的主导原因相同的地区是( )。
①阿拉伯半岛的沙漠 ②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的沙漠 ③澳大利亚中、西部的沙漠 ④塔里木盆地沙漠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图中沙漠所在地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广布;这与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中、
西部的沙漠成因相同。我国塔里木盆地身居内陆,降水稀少,形成沙漠;安第斯山南段东侧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稀
少,形成沙漠。这两地的沙漠成因均不同于图中沙漠成因。
【答案】 A
9.图示季节,沿河流各段及周边区域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河段正值枯水期 B.②→③河段水量增大
C.③→④河段沿岸草木枯黄 D.④→⑤河段森林茂密
【解析】 图示季节几内亚湾沿岸为西南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说
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①→②河段为热带草原气候,此时正值雨季,河流丰水期;②→③河段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水量
小;③→④河段为热带草原气候,此时草木茂盛;④→⑤河段为热带雨林气候,森林茂密。
【答案】 D
下图示意 1992~2010 年我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的变化。读图,回答 10~11 题。
10.我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变化最大的区域是( )。
A.非洲东部 B.非洲中部
C.非洲西部 D.非洲北部
【解析】 比较两图相关信息可知,非洲东部和非洲南部的多个国家由我国对非洲农产品以出口为主的地区变为以进口为
主的地区,进出口变化最大。
【答案】 A
11.我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快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交通更加便捷 B.非洲位置靠近我国
C.我国需求扩大 D.非洲农业技术提高
【解析】 我国人口数量大,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导致我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快速增长。
【答案】 C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几内亚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矿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铝矾土、咖啡、可可和橡胶
是几内亚经济的主要支柱,但经济作物开发规模不大,难以同西非其他农业强国竞争。
材料二 几内亚相关资料图。
(1)描述几内亚的地理位置。
(2)几内亚被称为“西非的水塔”,请分析原因。
(3)说明科纳克里、康康两地降水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4)几内亚如何依据国内的资源优势,发展本国的经济。
【解析】 第(1)题,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相邻位置等角度描述地理位置。几内亚位于北半球低纬地区;地处非洲西岸,西
临大西洋。第(2)题,图中显示几内亚为多条大河的发源地,应从降水的角度分析。境内年降水量大;地势高,是西非主要河流的发源
地。第(3)题,降水季节分配、雨季长短、降水量大小是主要不同点。结合当地地理位置及盛行风向来分析。第(4)题,由材料一可
知,几内亚在农矿资源方面具有优势,今后应加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答案】 (1)位于东半球西侧,北半球低纬地区;地处非洲西岸,西临大西洋。
(2)境内年降水量大;地势高,是西非主要河流的发源地。
(3)差异:科纳克里降水总量较多;科纳克里降水季节变化较大。原因:科纳克里位于沿海,夏半年受来自海洋的西南风影响大,
降水总量多冬半年受来自内陆的东北风的影响,降水少,故降水季节变化更大。
(4)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强资源的开发和热带经济作物规模化种植;对矿产品和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第 13 课时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澳大利亚
1.识记澳大利亚的位置、范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2.理解澳大利亚的生物特点及形成原因。
3.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的重要性。
1.依据《基础知识排查》通读教材,勾画好教材重点内容,并用红笔标注出疑难问题,完成《预习效果反馈》的相关题目(可
写关键词),在学习的同时熟记重点基础知识。
2.在熟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基础探究》,做好归纳总结,画出知识网络图,认真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并做好《固
学案》的题目,提升理解能力。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掌握澳大利亚的突出特征。结合高中教材中的农业区位因素及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来分析澳大利
亚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点。
2.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1.布置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
2.组织课堂小组合作探究,要求组长负责协调好分层讨论,先一对一讨论,然后组内共同讨论,边讨论边做记录,注意总结本组
好的答题方法,做到全员参与,高效讨论,克服假讨论和不用心讨论。引导学生自觉整理、完善知识体系或按自己的计划学习。
3.课前搜集澳大利亚的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设置探究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动植物资
源等自然环境的特征及成因,以及澳大利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组织学生课内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教师亲自检查或组织学习小组互查。
5.督促学生完成《固学案》。
澳大利亚
1.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领土
① 大陆;② 岛;附近一些岛屿。
唯一独占一块③ 的国家。
(2)特有动物:④ 、⑤ 、鸭嘴兽。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世界上⑥ 和出口⑦ 最多的国家。
(2)地形
东部山地:⑧ 。
中部:⑨ 。
西部:⑩ 。
(3)气候:大部分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
(4)河湖
河: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
湖:地势最低。
(5)发展牧羊业的条件:地势 、气候适宜;草原辽阔、饮水丰富;无 动物。
(6)农牧业机械化程度 。
3.“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矿产资源丰富,且大量 。
(2)二战后以采矿业、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为重要的经济支柱。
(3)目前 业超过工矿业和农牧业,成为经济支柱。
(4)人口、城市
主要分布: 地区。
原因:气候 、 便利、 。
主要城市
首都: 。
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
第二大城市: 。
【答案】 ①澳大利亚 ②塔斯马尼亚 ③大陆 ④袋鼠⑤鸸鹋 ⑥绵羊数 ⑦羊毛 ⑧大分水岭 ⑨大自然盆地 ⑩低
矮的高原 墨累 北艾尔 平坦 野生肉食 高 出口 服务 东南沿海 适宜 交通
发展较早 堪培拉 悉尼 墨尔本
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澳大利亚有植物 12000 种,其中 9000 种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有鸟类 650 种,其中 450
种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全球的有袋类动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读图,回答 1~2 题。
1.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地区( )。
A.远离其他大陆
B.独特多样的气候
C.开发较晚
D.地形复杂
【解析】 澳大利亚与其他大陆分离早,长期孤立,海洋阻隔了生物的传播,致使陆地上没有其他动物与它们进行生存竞争。
【答案】 A
2.树袋熊,又称考拉。其性情温驯,行动迟缓,食物主要是需水量大的桉树的树叶。某学习小组计划实地考察研究考拉的生长习性,
他们最好前往( )。
A.珀斯 B.布里斯班
C.阿德莱德 D.墨尔本
【解析】 从题干中“食物是需水量较大的桉树的树叶”可知,考拉应该生活在气候较湿润的气候区。对照两幅图可知,布
里斯班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符合题意。
【答案】 B
读澳大利亚图,回答 3~4 题。
3.图中甲处是澳大利亚著名的铁矿产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7月将甲地的铁矿石运往上海,轮船顺水顺风
B.甲地处于一年中雨季时,珀斯也正处于雨季
C.甲地的铁矿开发导致当地的森林锐减,环境遭到破坏
D.甲处人口分布稀疏主要是因为气候干旱,不适宜人类居住
【解析】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7 月是冬季,受东南信风带影响,将甲地的铁矿石运往上海,轮船顺水顺风;甲地处于一年中雨
季时,南半球是夏季,珀斯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正处于干季;甲地是热带草原气候区,铁矿开发导致当地的草地锐减,环境遭到
破坏;甲处位于热带草原区,气候湿热。
【答案】 A
4.墨累—达令河流域是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业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墨累—达令河一年中有冬汛和夏汛两个汛期
B.墨累—达令河流域过度灌溉导致土地盐渍化
C.该农业区生产规模大,劳动力需求量大
D.过度截取河流径流使得墨累—达令河下游水量明显减少,在干旱期易出现海水倒灌现象
【解析】 墨累—达令河跨越热带草原气候区和地中海气候区,所以一年中有冬汛和夏汛两个汛期;墨累—达令河流域过度
灌溉,干旱地因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积累,造成严重的土地盐渍化;该农业区生产规模大,属于混合农业,技术、资金需求量大;过度
截取河流径流,使得墨累—达令河下游水量明显减少,在干旱期易出现海水倒灌现象。
【答案】 C
主题 1 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征
▶基础探究 1.读澳大利亚地形剖面图,分析澳大利亚地形的特点。
【答案】 澳大利亚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的三部分。①东部山地:大分水岭纵贯南北,东坡较陡,西坡平缓。②西部高原:低矮
广阔,沙漠和半沙漠面积很大。③中部平原:海拔在 200 米以下,最低处是北艾尔湖,地面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形成世界著名的
大自流盆地。
2.读澳大利亚气候图,探究澳大利亚气候特点。
(1)说明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分析其热带沙漠气候直逼西海岸的原因。
(2)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的成因是什么?
【答案】 (1)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受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西北部季风的主要成因。当地夏季时,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
偏,形成西北风;当地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北移,受南半球东南信风带控制,盛行东南风。
【微点拨】 1.澳大利亚地形分三部分,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2.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加上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影响,使得降水量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呈半环状
递减。
3.澳大利亚大陆干旱气候区面积广大,除与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的独特纬度位置有关外,还与澳大利亚轮廓比较完整,大陆
东西宽、南北窄,扩大了副热高压控制面积,东部山地的阻挡缩小了东南信风和沿岸暖流的影响范围等密切相关。
[知识小结] 1.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
澳大利亚地形分东、中、西部三部分。东部:大分水岭,全国最大的河流墨累河发源于其西侧,注入印度洋。西部:低矮高原,
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中部:平原,平原上河流稀少,地下水丰富,有大自流盆地(地下水盐度高,不宜灌溉,用作牲畜饮水)和地势最低
的北艾尔湖。
2.澳大利亚气候、降水分布及成因
(1)分布:气候呈半环状分布,降水量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向中部、西部递减。
(2)形成原因
气候类型 形成原因
东北沿海
热带雨林
气候
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
北部
热带草原
气候
夏季受西北风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为湿季;冬季受东南信风影响,为干季
广大的内陆
和西部沿海
热带沙漠
气候
副热带高压和来自大陆的东南信风的影响,全年少雨,西北沿海又受西澳大利亚寒流的降温减湿的影响
东南部沿海
亚热带季
风性湿润
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
南部和西南
部沿海
地中海气
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东南沿海和
塔斯马尼亚
岛
温带海洋
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
▶素养达成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
(1)判断 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分析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2)阐述图中 B、C、D三地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3)以 C地所在的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答案】 (1)类型:A 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 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纬度不同,获得热量不同。
(2)水分差异:B、C、D 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 地处于迎风区,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
最多;C 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 B 地;D 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
水汽含量较低,并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沿岸寒流影响,因此降水量最低。
(3)C 地位于热带稀树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
主题 2 澳大利亚的人文环境
▶基础探究 1.读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澳大利亚气候对农牧业有何影响?
(2)澳大利亚 70%的羊集中于混合经营带,其他地区的羊较少,为什么?
【答案】 (1)气候对农牧业的影响: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气候区,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
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样的气候特点适宜畜牧业,同样适宜耕作业,因此这些
地区发展了混合农业。
(2)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形较平坦,西南部为地中海气候,气候适宜,东南部在大分水岭的西侧,引水灌溉可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因而适合牧羊又适合发展耕作业,形成混合经营带。
2.读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矿产资源,说出它们的分布地区。
(2)澳大利亚自然资源有何优点?
(3)澳大利亚采矿业有何特点?
【答案】 (1)铁:西部。煤:东部沿海。铝土:东北部。
(2)资源丰富、品种多;很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品质优、埋藏浅、易开采。
(3)经营规模大;现代管理方法;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矿产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利用效率高;注意环境保护。
3.读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澳大利亚人口分布有何特点?
(2)东南沿海人口稠密的原因是什么?
(3)说出其他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
【答案】 (1)分布特点:东南沿海人口稠密,其他地区人口稀少。
(2)气候条件: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温暖湿润。
交通条件:东南沿海多良港,对外交通便利。
历史和经济:英国移民首先到达这里,开发时间早。
(3)广大内陆、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多为沙漠和草原。
东北部沿海:高温多雨,原始热带雨林,尚未开发。
【微点拨】 1.澳大利亚畜牧业受地形、气候、草场、水源等影响。
2.澳大利亚不仅出口农矿产品,还依靠农矿产品发展冶金、化工、机械和相关服务业。
3. 受气候、地形、交通、历史等因素影响,澳大利亚人口、城市、交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知识小结] 1.澳大利亚的产业构成与经济发展
(1)种养结合的农业
①“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②优势明显的混合农业
主要分布于墨累—达令盆地,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
③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有利的自然条件:澳大利亚中部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澳大利亚广大内陆和西部地区气候干旱,
为草原和沙漠,天然牧场丰富;澳大利亚中部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虽然盐度较高,但可作为牲畜饮水;澳大利亚没有大型
野生肉食动物,所以缺少羊的天敌。
(2)“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出口国,以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等最为突出。
(3)借助资源发展的工业
(4)迅速发展的服务业
20世纪 7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的服务业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经济支柱。
2.人口和城市
(1)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原因:①澳大利亚大部分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中部和西部广大地区,炎热干燥,沙漠广布,人烟稀少;东南沿海地区处于温带,气
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并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②沿海有优良港口,对外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人口;③历史上英国移民最先到
达东南沿海,建设了城市,发展了工农业。
读图,回答 1~2 题。
1.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 30°~40°的大陆西岸,但 c处附近有该气候的分布,其原因主要是( )。
A.地形 B.洋流
C.海陆分布 D.大气环流
【解析】 图中 c 处西部没有陆地阻挡,因此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答案】 C
2.澳大利亚最大和最古老的城市是图中的( )。
A.a B.b C.c D.d
【解析】 澳大利亚最大和最古老的城市是悉尼,图中 a 代表悉尼。
【答案】 A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地(下图)位于大自流盆地,其地下水的矿化度(盐分)较高,不宜直接用于农业灌溉,但可供牲畜饮用。该地肉牛上市
要经两个阶段:Ⅰ.架子牛生长,采用天然放牧,因缺乏大型肉食性动物,属于自然散养,配种主要以自然交配为主;Ⅱ.在罗克汉普顿
育肥,架子牛集中圈养,实行高度机械化,喂养粗饲料(牧草、秸秆)和精饲料(粮食),同时对两者比例有精准的要求。架子牛育肥一
般需 2~5 个月,气温越低,牛的新陈代谢越慢,受蚊虫侵扰越少。罗克汉普顿市有澳大利亚“牛肉之都”之称,该地的牛肉销往世界
各地。
材料二 澳大利亚东北部降水量和农牧业分布图。
(1)澳大利亚西北部一月盛行西北风。试分析该盛行风向形成的原因及对北部牧牛带的影响。
(2)说明澳大利亚肉牛分两阶段牧牛的合理性。
(3)架子牛在罗克汉普顿市育肥的时间多选择在秋冬季,试分析其原因。
(4)目前,我国某企业在甲地购买了牧场,放养架子牛,同时准备在甲地建育肥厂,你是否赞成?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第(1)题,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考虑南、北半球
的季节变化,分析区域风向成因及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最终是风给北部牧牛带带来较为充足的水汽并形成降水,为牧草生长
提供水分和牧牛提供饮用水。第(2)题,区域牧牛业生产特点与当地的地理特征相关。从土地、劳动力价格、牛的育肥条件等方
面,分析分阶段牧牛的原因及优势。第(3)题,秋冬季节气温低,肉牛自身新陈代谢慢,利于育肥,据图例判断罗克汉普顿市是牛、羊、
麦混合经营带,此时为该地农闲季节,劳动力充足。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如果答赞成,则从饲草、地下水、交通、土地价格
等方面分析;如果不赞成,则从水源、饲料、劳动力、技术水平、海运条件等方面分析。
【答案】 (1)一月澳大利亚大陆夏季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向
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北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给北部牧牛带带来较为充足的水汽并形成降水,为牧草生长提供
水分和牧牛提供饮用水。
(2)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劳动力价格较高,分阶段牧牛,第一阶段采用自然散养,第二阶段采用高度机械化,均可以大量节省劳动
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第一阶段散养,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场资源;第二阶段集中育肥,可以缩短出栏时间,提高劳动生
产效率。
(3)秋冬季节气温低,肉牛自身新陈代谢慢,受蚊虫侵扰少,疾病少,利于育肥;罗克汉普顿市是牛、羊、麦混合经营带,此时为该
地农闲季节,劳动力充足。
(4)赞成。甲地牧场广阔,粗饲料丰富;有丰富、适合肉牛饮用的地下水;靠近架子牛放养地,不需要长距离运输,减少损耗;地广
人稀,土地租金低。
[或反对。甲地气候干旱,河流稀少,水源不足;精饲料(麦类)缺乏;劳动力不足;育肥技术水平低;远离港口,交通不便。]
【答案】 ①大分水岭 ②热带沙漠 ③羊背上 ④矿车上
一、选择题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读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分布示意图,回
答 1~2 题。
1.影响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洋流 B.纬度、降水
C.地形、洋流 D.降水、地形
【解析】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湿润的海岸地带植被。从图中可知,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的低
纬度地区,且东岸受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故红树林分布的纬度高于西岸。
【答案】 A
2.影响澳大利亚铁路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地形 B.纬度、城市
C.地形、纬度 D.资源、城市
【解析】 澳大利亚铁路线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连接该国人口与城市密集地区,且沿线地势起伏较小。
【答案】 A
读某地区海陆分布图,回答 3~4 题。
3.图中曲线 P表示某地区 1月份 20 ℃等温线,虚线 P1、P2是有待确定的等温线走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等温线 P应向 P1方向弯曲
B.等温线 P应向 P2方向弯曲
C.等温线 P通过 P1、P2之间没有弯曲
D.等温线 P夏季向 P1方向弯曲,冬季向 P2方向弯曲
【解析】 图中 P1、P2处的地形为大分水岭,因地势高,气温低,所以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答案】 A
4.图中阴影部分地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为了缓解其限制性因素,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营造农田防护林
B.发展混合农业
C.东水西调
D.禁止过度抽取地下水
【解析】 图中阴影部分地区是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区,因处背风坡,降水少,需要跨流域调水,即东水西调。
【答案】 C
读图,回答 5~6 题。
5.下列数码与气候类型搭配错误..的是( )。
A.①——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B.②——热带雨林气候
C.③——亚热带、热带草原气候
D.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 澳大利亚的气候呈半环状分布。①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②为热带雨林气候,③为亚热带、热带草原气候,④
为热带沙漠气候,⑤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 D
6.下列有关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目前服务业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 ②铁矿石、煤炭出口占世界重要地位 ③该国首都同时又是最大的城市 ④地广人稀,人
口相对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好、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是悉尼,首都是堪培拉。
【答案】 D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澳大利亚大陆地形图(甲)和气候类型分布图(乙)。
材料二 北艾尔湖为时令湖,湖中有水时,周围绿草繁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湖泊“消失”时,宽阔的湖面上积上厚厚一层
盐,周围草木全无,鸟兽绝迹。该湖盆是世界四大沙尘暴源地之一,沙尘暴开始于每年的 9、10 月,12 月到次年 2 月是高峰期。澳
大利亚政府设想开凿一条运河把附近的海湾和北艾尔湖联系起来,海水自动流向北艾尔湖,使北艾尔湖不再干涸。
(1)北艾尔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甲图中 A、B两河年径流量较大的是 。
(2)依据图乙,说明澳大利亚沿南回归线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3)分析北艾尔湖盆地多发沙尘暴,且高峰出现在 12月到次年 2月的原因。
(4)你认为澳大利亚政府是否应该开凿海湾与北艾尔湖间的运河?请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有季节性河流注入北艾尔湖,说明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河流水和雨水。B 河流发源于
东部大分水岭,A 河流发源于干旱气候区,故 B 河流水量较大。第(2)题,联系气候分布图,南回归线自东向西依次穿过亚热带季风性
湿润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由此可以判断自然带。第(3)题,沙尘暴的产生主要考虑大风和沙(即松
散的沉积物),联系当地的气候即可判断。12 月至次年 2 月是南半球的夏季,联系气候特点,夏季气流运动旺盛,多大风。第(4)题,该
题为开放性试题,赞成、反对都可以,关键是说明理由。赞成主要是分析其带来的有利影响,反对主要是分析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注意一定不要漏掉观点。
【答案】 (1)雨水和河流水 B 河流
(2)由东向西,依次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过渡到热带草原带,由热带草原带过渡到热带荒漠带,再由热带荒漠带过渡到热带草
原带。
(3)北艾尔湖盆地(位于沙漠中),地表干燥、土质疏松,有丰富的沙尘源;当地气候干旱(温差大),风力大;12 月至次年 2 月是当地
夏季,空气受热对流强;沙尘容易被大风刮起吹到空中。
(4)应该。运河修建可使沿途地下水位和湖泊水位上升,湖面(湿地)增大;可缓解当地气候干旱度(或改善澳大利亚中部干旱的
气候);湿地增加,保护(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弱风力侵蚀作用;净化水体、改善生态环境;等等。
(或不应该。大型工程对环境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且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引海洋水补给湖泊,将改变沿途水环境。)
图甲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乙、图丙分别为该区域内三地月降水量分布图和月最高气温统计图。读图,回答 8~9 题。
8.下列对甲地月降水量与月最高气温的组合,正确的是( )。
A.③④ B.②⑤ C.①④ D.②⑥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地理坐标大致为(31° S,118° E),而 30°~40°大陆西岸气候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夏季高温少雨,
冬季温和多雨。甲地位于南半球,因此 1 月为夏季,7 月为冬季。读图乙、图丙可知,①7 月降水多,1 月降水少,即冬季降水多,夏季
降水少,符合题意;②各月降水低于 50 mm,且 1 月即夏季略多;③1 月即夏季降水多,不符合题意;④气温最低月为 7 月,最低气温约
12 ℃,属于亚热带,符合题意;⑤气温最低月为 7 月,但它最低气温接近 15 ℃,与④相比,不符合题意;⑥各月气温高于 20 ℃,为热带。
【答案】 C
9.7月控制甲地的气压带或风带主要是( )。
A.东风带 B.西风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副热带高压带
【解析】 地中海气候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夏季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高温少雨,冬季西风带控制
温和多雨。7 月为甲地的冬季,由西风带控制。
【答案】 B
读某地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 10~11 题。
10.下列地形剖面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上图中沿 45°纬线地形剖面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新西兰地形特征。从图中年降水量线(不同降水范围之间的分界线)的分布来看,沿 45°纬线,西部降水
量大,年降水量线密集,说明降水量的空间变化大,其降水是由于盛行西风受地形抬升作用而形成的,降水量的空间变化大说明地形
坡度较陡;沿 45°纬线东部降水量小,年降水量线较稀疏,处于西风的背风坡,坡度较缓。
【答案】 C
11.图中所示地区( )。
A.东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B.西部适宜种植水稻
C.东部适宜发展林业
D.西部适宜种植小麦
【解析】 本题考查新西兰的农业发展。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岛是新西兰南岛。东部降水在 250 mm 以上,应是草原景观,
根据上题分析,地势较平坦,适合发展畜牧业,因水分有限,不宜发展林业;西部降水多,阴雨天气较多,光热不足,加之坡度较陡,不适宜
发展种植业。
【答案】 A
12.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降水量(单位:mm)分布表
城市 1月 7月 年降水量
达尔文 437 1 1707
阿德莱德 19 67 451
(1)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表中两城市 1月与 7月降水的差异及原因。
(2)描述图中的某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国发展该农业地域类型有利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
(3)请描述图中铁路的分布特征,试分析澳大利亚铁路密度小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据图表分析可知,1 月是南半球的夏季,达尔文受到西北季风的影响,降水多。阿德莱德主要受副高控制,降
水少;7 月是南半球的冬季,达尔文受到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少,而阿德莱德受到西风带的影响,降水多。第(2)题,图中农业地域类型
为混合农业,据图中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判断该地域混合农业的分布特点。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该地区人口、土地租金、
交通、市场、科技水平、机械化程度等方面分析。第(3)题,据图可知铁路主要分布在沿海、沿大城市、矿产丰富的地区。铁路
密度与气候、人口分布、地形、矿产资源、其他运输方式有关。
【答案】 (1)1 月(夏季):达尔文降水远远多于阿德莱德,达尔文受到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影响,降水多,而阿德莱德受副热带
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7 月(冬季):达尔文降水少于阿德莱德,达尔文受到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少,而阿德莱德受到西风
带影响,降水多。
(2)大致分布在年降水量 300~550 毫米,且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相对低;沿海地区,海陆交通便利,便于出口;靠近人口、城市密集地区,市场广;科技水平高、机械化程度
高。
(3)沿海、沿大城市、矿产丰富的地区分布。沙漠地区面积大,东部又有大分水岭的阻挡;地广人稀,人口城市分布集中,矿产大
都集中分布于离海洋不远处;有发达的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
第 14课时 西半球的国家——美国
1.了解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构成,知道美国的民族和人口构成特征。
2.掌握美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美国的人文地理特征及工农业生产条件。
4.了解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对照美国地形图记忆美国的三大地形区,及主要地形区的特征;通过了解教材中的美国农业带的分布,用相关知识来分析各
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并联系有关知识,分析硅谷的高新工业发展的条件。
2.在学习时,突出把握美国的重要特征,然后仔细分析,最后再归纳总结,采用总—分—总的学习方式会更好。
1.美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
2.美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美国的人文地理特征。
1.课前:布置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教师批阅以了解学情;根据所了解的学情和教
材内容,预设教学情境,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内:(1)导入新课;(2)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基础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展示、点评《基
础探究》结论;(4)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素养达成》;(5)教师归纳总结,充分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
形、气候等自然状况;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及种族的构成;使用美国地形图、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
布;利用有关数据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6)指导学生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
3.课后:督促学生完成《固学案》。
美国
1.国土组成:本土① 个州;② 州;③ 州;共 50个州,④ 平方千米。
2.移民国家
(1)土著居民为⑤ 人。
(2)白人、黑人、亚洲黄种人在近 200多年移入美国。
(3)现以⑥ 为主。
(4)美国⑦ 分布广,⑧ 、纽约、⑨ 等城市有“唐人街”。
3.自然条件
(1)地形:⑩ 占全国一半,耕地占世界 ;地形 分布。
(2)气候:大部分位置为 。
(3)河湖
密西西比河:世界 长河。 :世界最大淡水湖群(灌溉、航运、发电作用大)。 湖:世界最大淡
水湖。
4.农业地区专业化
(1)目的: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 条件。
(2)机械化和专业化生产,效率高、产量大。
(3)世界最大的农产品 国。
5.主要农业带: 带、玉米带、小麦带、 带、亚热带作物带。
6.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 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2)硅谷:位于 东南;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 中心。
7.资源消耗大国
(1)世界最大的 消耗国。
(2)世界最大的 排放国。
【答案】 ①48 ②阿拉斯加 ③夏威夷 ④930 万
⑤印第安 ⑥白人 ⑦华侨、华人 ⑧旧金山 ⑨洛杉矶
⑩平原 10% 南北纵列 温带 第四 五大湖
苏必利尔 自然 出口 乳畜 棉花 美国 旧金山 高新技术产业 资源 废弃物
人们在选择工作及居住地时往往受就业机会、治安、文化生活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图是根据抽样调查结果绘制的
美国大学生的居住地,以及工作地选择“偏好指数”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 1~2 题。
1.图中甲区域成为“偏好指数”较高区域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干冷,且以农牧业为主
B.夏季炎热,且人口密度较高
C.传统老工业区
D.工商业金融贸易发达
【解析】 根据题干对“偏好指数”的解释,甲区域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历史悠久,工商业金融贸易发达,所以“偏好指
数”高。
【答案】 D
2.图中与上海的纬度位置接近,且位于大河入海口附近的城市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 上海的纬度大约为 30° N,②地为新奥尔良,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纬度大约在 30° N 附近。
【答案】 B
读美国农业带分布略图,回答 3~4 题。
3.该图体现了美国农业的主要特征是( )。
A.生产专门化 B.地区专门化
C.黑色风暴 D.轮作制度和免耕法
【解析】 美国农业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专门化和现代化。图中有小麦区、玉米带、混合农业带及棉花带等,反映美国农业
的特征是地区专门化。
【答案】 B
4.与我国华北地区相比,美国中部发展农业最具优势的条件是( )。
A.地形平坦 B.交通便利
C.水资源丰富 D.光照充足
【解析】 我国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就是水源不足,而美国中部有一条主要的河流密西西比河,水源充足,故与我国
华北地区相比,美国中部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水资源丰富。
【答案】 C
主题 1 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其影响
▶基础探究 1.读美国本土地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美国本土的位置特征。
(2)简述美国的地形分布特征。
(3)分析美国西部高山区的形成原因。
【答案】 (1)跨三洲、濒两洋。
(2)南北纵列,分三大地形区,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是中央大平原,东部是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地。
(3)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西部地形对美国气候的影响。
(2)与同纬度欧洲西部比较,美国中部平原气候大陆性强,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 (1)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位于北美大陆的西部,阻挡了湿润的太平洋西风气流深入内地,使大陆西部的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仅分布在西部沿海狭长的地带;部分海拔较高的山地形成高山气候;落基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的
高原、盆地降水稀少,成为半干旱地区。
(2)西部高大的山地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西风气流,使得中部平原受海洋影响小;中央大平原南北贯通,夏季墨西哥湾暖湿
气流北上,使得中东部较同纬度欧洲西部气温高;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长驱南下,使得中东部较同纬度欧洲西部气温低,加大
了气温年较差,加剧了气候的大陆性。
3.简述密西西比河航运发达的自然条件。
【答案】 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流量大,通航里程长;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缓,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4.简述北美五大湖的成因。
【答案】 在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冰蚀湖。
【微点拨】 1.美国地形分三部分,东、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贯通南北。
2.美国的农业生产受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的影响。
[知识小结] 1.北美地形剖面图
由上图可看出北美地形的突出特征:地形南北纵列,西部高山,中部平原,东部低矮山地;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2.图解三大地形区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主题 2 美国的经济发展
▶基础探究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城市中,既有“唐人街”,附近又有著名“硅谷”的是 市。(填序号及城市名称)
(2)美国农业的两大特点:专门化和 化,请你说出农业专门化的好处。
(3)美国东北部和五大湖周围的农业带的名称是 ,该农业地带的形成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从自然和经济两方面分析)
【答案】 (1)④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
(2)现代 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又便于实现机械化、专业化,以及农场的规模化经营,从而提高劳
动生产率。
(3)乳畜带 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
2.美国最大的工业区是 ,它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近几年来此工业区不断衰落,美国工业逐渐向南部发展,原
因是什么?
【答案】 东北部工业区 有利条件:东北部是西方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有阿巴拉契亚山
区丰富的煤矿,五大湖西部丰富的铁矿;有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便利的水运;肥沃的平原,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城市密集,
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阔。原因:东北部工业区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传统工业逐渐衰落,而南部地价便宜,劳动力充足,环境污染
较东北部小。
3.自 20世纪 70年代开始,美国硅谷企业开始向内地和东南亚、墨西哥等地扩散,这些地区有什么优势?
【答案】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土地租金低、住房租金低等。
【微点拨】 1.美国农业发达,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带和农业区。
2.旧金山附近的硅谷是高新技术工业的典型代表。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受矿产资源、交通、市场、农业基础和开发历史的影响,重工业发达,但污染严重,用地紧
张。
[知识小结] 1.影响美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2.美国的专业化农业生产
分布 发展条件
乳畜带
五大湖及东
北部地区
①气候冷湿,无霜期短,生长期短;②土地较贫瘠,不宜种植粮食,但适宜发展畜牧业;③工业集中,人口密集,畜产品市场
广阔
玉米带
乳畜带以南,
中央大平原
的中、北部
①地势低平,土层深厚;②气候温和,雨量适中;③无霜期约半年;④大豆、玉米轮作
小麦区
中央大平原
的中部、北
部
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雨热同期;③北部是春小麦、中部是冬小麦
棉花带 35° N以南 ①热量充足;②无霜期 200天以上;③春季降水多,秋季干燥,适合棉花生长
畜牧和
灌溉农
业区
西部落基
山、高原盆
地
①干旱少雨;②面积广阔,占全国 1/3以上;③多天然牧场
3.美国三大工业区的特点
工业区 发展特点 工业中心
东北部工业区
(五大湖南岸和
东北部大西洋
沿岸)
世界著名工业
区,美国工业发
展最早的地区,
最大的综合性
工业基地
纽约:美国最大城市、海港、综合性工业中心、金融中心。
芝加哥:第二大城市、最大钢铁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铁路枢纽。
底特律:最大汽车工业中心
南部工业区(墨
西哥湾沿岸等
地)
二战后工业迅
速发展,条件优
越的“阳光地
带”,石油、化
学、宇航
休斯敦:最大石油化学工业基地,航空航天研究中心
西部工业区(太
平洋沿岸的加
利福尼亚等地)
二战后兴起,资
源丰富的“阳
光地带”,航
空、石油、电
子
洛杉矶:最大飞机制造中心,航天、电子、石油、电影。
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港口、电子、石油、农产品加工,华人集中,“硅谷”
图甲是世界某区域图,图乙是图甲中三个城市的年降水量和冬雨率柱状图。读图,回答 1~2 题。
1.造成旧金山、洛杉矶、圣迭戈三个城市年降水量和冬雨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山脉走向
B.纬度位置、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C.沿岸洋流、植被覆盖率
D.地势起伏、人类活动
【解析】 由北向南,三个城市受西风影响的时间逐渐变短,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的时间逐渐变长,因此旧金山、洛杉矶、
圣迭戈的年降水量依次减少,冬雨率越来越高。
【答案】 B
2.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区域实施的调水工程最可能为( )。
A.东水西调 B.西水东调
C.北水南调 D.南水北调
【解析】 根据图中引水渠的走向并结合该区域北部地区降水多、南部地区降水少的特征可判断该调水工程为北水南调。
【答案】 C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
材料二 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
甲(37°48' N) 乙(36°54' N)
1月气温(℃) 9.3 4.7
7月气温(℃) 17.1 25.7
(1)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相比,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是 、 、 。与美国棉花带相比,制约我国
新疆棉花产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因素有 、 。
(2)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解析】 第(1)题,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新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日照时间长,棉花主要分布在
冲积扇和洪积扇,地势较为平坦;美国棉花带纬度低,光热资源充足,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所以,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
是光照充足、地形平坦、生长期长等。制约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因素有交通运输条件和技术装备等。第(2)题,
美国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
降水稀少。所以空间分布的特点为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大。第(3)题,结合表格可知,甲城比乙城 1 月气温高,7
月气温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结合甲、乙两地位置和地形特征进行分析:甲地位于大陆西岸,受海洋影响大,附近有加利福尼亚
寒流经过,夏季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冬季该地受盛行西风影响,较为温暖,同时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北冰洋的寒冷空气;乙地
位于大陆东岸,附近有暖流流经,夏季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冬季东部地区低矮山地不能阻挡北冰洋南下的冷空气,所以气温较低。
【答案】 (1)光照充足 地形平坦 生长期长 交通运输 技术装备
(2)分布特点: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大。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
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3)甲城比乙城冬季(1 月)气温高,夏季(7 月)气温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
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阻挡,受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影响较弱,气温较高。美国东部为低缓山地,乙城易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
较低。
夏季:甲城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
【答案】 ①夏威夷 ②地形地势 ③五大湖 ④专业化 ⑤硅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美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落基山脉的存在使美国的气候变得单一
B.阿巴拉契亚山脉呈南北走向,使山脉以东地区分布着温度大陆性气候
C.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阻碍了大西洋上的暖湿气流,使美国西部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D.落基山脉地区因地势高,气候类型为高山气候
【解析】 落基山脉的存在使美国的气候变得复杂;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地区降水多;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阻碍了太平
洋而不是大西洋上的暖湿气流。
【答案】 D
读图,回答 2~3 题。
2.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美国三种农作物的分布,这三种农作物对应正确的是( )。
A.小麦、玉米、棉花 B.玉米、蔬菜、水稻
C.大豆、甜菜、蔬菜 D.甜菜、小麦、棉花
【解析】 ①②为商品谷物农业区,①为小麦带,②为玉米带,③处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适合棉花生长。
【答案】 A
3.甲处抽水灌溉需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 B.夏 C.秋 D.冬
【解析】 甲处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此时发展农业需大量抽水灌溉,故夏季灌溉需水量最大。
【答案】 B
读美国年降水量(单位:mm)分布图,回答 4~6 题。
4.在图中四个城市中,为美国高科技中心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 城市 a、b、c、d 分别为旧金山、丹佛、休斯敦、芝加哥,其中旧金山的“硅谷”为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科
技产业中心。
【答案】 A
5.在图中四个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 根据等值线的规律,可判断出城市 c 的年降水量最多。
【答案】 C
6.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西部地区的年降水量等值线比较密集,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影响 B.洋流影响
C.距海远近 D.人类活动
【解析】 美国西部地区分布着科迪勒拉山系,受地形的阻挡,西部地区降水自沿海向内陆迅速减少,因而年降水量等值线比
较密集。
【答案】 A
二、综合题
7.读图(图中数据表示年等降水量,单位:mm),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描述美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2)说出 A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并分析其生产最突出的自然区位优势条件及与之对应的农业生产特点。
(3)甲地是美国蔬菜、水果、花卉等的专业化生产基地。结合该地的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商品农业基地
的有利区位因素。
1 4 7 10 年平均
气温
(℃)
18.7 19.7 24.1 23.6 19 日照:325天
降水量
(mm)
61.0 18.3 0.3 8.6 319 雨日:35天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美国东南部地区的降水量在 1000 mm 以上,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这是因为美国中东部地区降水
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由于西部高大山脉的阻挡,太平洋的水汽只影响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太平洋沿岸的北部是温带海洋
性气候,终年受温和湿润的西风影响,降水较多,太平洋沿岸的南部地区是地中海气候,只在冬季受温和湿润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少。
西部的山地高原因为四周高大山脉的阻挡,年降水量少。第(2)题,图中 A 地位于美国中部平原地区,是冬小麦分布区,从农业地域类
型来说属于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中部平原面积广阔,因此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是该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区位优势。地形平坦
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又为农业高度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因此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第(3)题,甲地
位于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纬度位置低,从表中资料看年平均气温高,因此热量条件优越是甲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从表中资料可看出,该地年降水量少,雨天少,晴天多,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的糖分积累,农产品的品质好;交通运输发
达、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信息通达度高,又为该地农产品远销美国各地乃至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
【答案】 (1)总体上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少,西北沿海降水较多。
(2)商品谷物农业。土地平坦广阔,耕地面积广大;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3)热量丰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交通便利,信息通达度高。
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 8~9 题。
8.图中 M、N是世界著名的湖泊,下列关于两湖泊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两湖分别是所在地区面积最大的湖泊
B.M湖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N湖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C.M湖周围的植被为热带雨林,N湖周围的植被为温带草原
D.两湖均为内流湖
【解析】 依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知,M 为东非大裂谷带上的维多利亚湖,周围为热带草原带;N 湖为北美五大湖地区的休
伦湖,是冰川作用形成的;苏必利尔湖是五大湖中最大的湖泊;两湖均为外流湖。
【答案】 B
9.两湖泊所在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为( )。
A.甲、乙区域经济发达,农业分别为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B.甲、乙区域资源丰富,资源分别为铁矿、铀矿和煤炭、石油
C.甲、乙区域人口稠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D.甲区域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乙地区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解析】 东非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生态破坏严重。五大湖地区石油不丰富,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
重。
【答案】 D
下图为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简图。图中南北方向连接油田的线是阿拉斯加输油管道,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深入北极圈的输油管
道。有近一半的输油管道架空修建并采用泡沫塑料保温,有比较完善的抗地震措施,在平坦地带也采用“之”字形铺设。读图,回
答 10~11 题。
10.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在平坦地带采用“之”字形铺设的原因是( )。
A.为管道可能发生的纵向移动和横向移动预留空间
B.增加管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轻管线附近单位面积地面的承受压力
C.增加管线长度,减缓输油速度,防止管道爆裂
D.为了避开沼泽和沟谷等地形复杂之处
【解析】 阿拉斯加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输油管道呈南北走向,温度变化会导致管道热胀冷缩,从而导致管道横向或纵向移
动。
【答案】 A
11.下列有关阿拉斯加及其附近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历史角度看,人口自然增长是其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B.阿拉斯加的主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
C.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影响阿拉斯加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D.阿拉斯加对外联系主要依靠海运和空运
【解析】 阿拉斯加地区气候严寒,人口稀少,人口增长主要是资源开发等导致的人口迁入;热量不足,不利于种植业和畜牧业
的发展。热量因素是影响阿拉斯加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严寒的气候,导致铁路、公路极少,对外联系主要靠海运和空运。
【答案】 D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地理略图。
材料二 美国纽约至旧金山铁路沿线部分城市资料表。
城市
经纬度
位置
海拔
(m)
1月气
温(℃)
7月气
温(℃)
年降水
量(mm)
纽约 41° N,74° W 4 -0.4 24.2 1056
芝加哥 42° N,88° W 205 -6.1 23.0 965
奥马哈 41.5° N,96° W 399 -6.4 24.7 767
盐湖城 41° N,112° W 1287 -2.2 22.5 380
旧金山
37.5° N,122°
W
2 9.1 17.8 565
(1)从纽约至盐湖城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是 ,这说明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洋。
(2)旧金山、芝加哥、纽约三城市中,多寒潮灾害的是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多地震灾害的是 ,其
原因是 。
(3)奥马哈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从下垫面因素分析 1 月纽约气温比奥马哈高的原因。
(4)图中水果蔬菜基地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畅销全美及世界各地,试分析该地区发展水果蔬菜生产的有利条件。
【解析】 第(1)题,据表可知,自纽约至盐湖城年降水量递减,表明水汽来自大西洋。第(2)题,旧金山和纽约北部山脉阻
挡了冷空气入侵,芝加哥北部地形平坦,受寒潮影响大;旧金山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多地震。第(3)题,奥马哈属于温
带大陆性气候;纽约冬季气温较高的原因主要从海陆位置、洋流、地形因素分析。第(4)题,水果生产的有利条件要从自然和社会
经济两方面分析,具体从气候、地形、市场、交通、冷藏保鲜技术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减少 大西
(2)芝加哥 地形 旧金山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3)温带大陆性 ①(海陆因素)纽约临海,受海洋影响大; ②(洋流因素)纽约沿岸有暖流流经,起增温的作用; ③(地形因素)纽约
海拔较低(阿巴拉契亚山脉对寒冷气流的阻挡)。
(4)自然条件: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复杂多样,适合多种作物生长。社会经济条件: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冷
藏保鲜技术先进(或农业科技水平高)。
第 15课时 西半球的国家——巴西
1.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掌握其地形特征及对气候、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的影响。
2.理解巴西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以及巴西的自然与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3.能以热带雨林为例说明巴西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4.通过了解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对世界环境的影响,了解环境保护的知识。
1.对照教材中巴西地形图熟悉巴西的位置、范围、亚马孙河的位置,通过教材“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了解巴西文化。
2.可利用分层设色图对比法分析巴西高原、德干高原、澳大利亚西部高原的共同特征。
3.联系森林作用的知识,把握巴西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并熟悉世界主要天然林的两大分布区。
1.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2.巴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1.课前:布置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教师批阅以了解学情;上网搜集巴西的有关图
文资料、介绍亚马孙河和热带雨林的视频等,根据所了解的学情和教材内容,预设教学情境,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内:(1)播放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2)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基础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展示、
点评《基础探究》结论;(4)小组合作,完成《素养达成》;(5)教师归纳总结,在讲授《主题 1》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时,先展示课件
“拉丁美洲地形图”和“巴西纬度和地形图”“巴西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找出并描述巴西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
主要气候类型、主要河流及分布,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和地形、气候、河流特征;在分析人文特征时,同样要注意从
图入手,以图带出知识,展示“巴西农业、矿产和工业分布图”了解巴西工业、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农业需重点记清楚
产量居世界第一和世界前列的产品;对于“热带雨林的危机”这部分内容,可先播放介绍热带雨林的视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热带
雨林的景观,仔细倾听、解说有关热带雨林的作用,展示“亚马孙河地区的开发图”,分析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现状、存在的
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6)指导学生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
3.课后:督促学生完成《固学案》。
巴西
1.概况
(1)位置:位于① 半球和西半球;赤道穿过北部,绝大部分国土位于② ;东临③ 洋。
(2)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
(3)地形:以④ 和平原为主;世界最大的平原是⑤ 平原;最大的高原是⑥ 高原。
(4)气候:气候湿热,以⑦ 和⑧ 气候为主。
(5)河流:⑨ 河是世界最大的河流。
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1)人种:复杂(白种人 50%、混血人 40%、黑人 6%、印第安人 1%、少数日本人和华人)。
(2)拉丁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超过 1亿人。
(3)分布:90%分布在⑩ ,特别是东南部(交通 、 )。
(4)独特的拉丁美洲文化。
3.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1)工业
部门: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
分布:巴西 。
原因:铁矿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2)农业
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部门。
产量居世界第一的经济作物: 、甘蔗、 。
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咖啡豆、蔗糖、橘汁。
(3) 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4)热带雨林的危机
热带雨林的作用:为全球提供清新空气;涵养水源、保护 ;保护土壤、防治 ;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
性;调节全球气候;提供木材等林产品。
存在的问题:开发导致 遭到破坏;使雨林面积逐渐减少, 严重;珍贵的野生动植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
到严重威胁。
措施:改变以往以 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
(5)城市化问题
大城市十分集中,城市化水平 ,出现严重的 问题。
措施:把首都从沿海的 迁到中部 ;加强 的开发和管理;缩小城市规模,避免出现城市化问题。
城市主要分布在 地区: 为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
【答案】 ①南 ②热带 ③大西 ④高原 ⑤亚马孙 ⑥巴西 ⑦热带雨林 ⑧热带草原 ⑨亚马孙 ⑩沿海
便利 开发早 东南部 咖啡 柑橘 成为已经拥有 淡水资源 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 雨林 水
土流失 破坏环境 高 城市化 里约热内卢
巴西利亚 内地 东部沿海 圣保罗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读图,回答 1~2 题。
1.下列关于巴西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区和 c地区的气候类型、特点、成因相同
B.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时 b区域草木枯黄
C.d地区的气候在巴西最典型
D.巴西缺失温带气候
【解析】 a 地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主要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c 地主要是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地球公转速度最
快时在 1 月;b 区域草木葱绿;巴西最典型的气候类型为 a 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
【答案】 D
2.d处有世界第二大的伊泰普水电站,其年发电量高于长江三峡,原因是( )。
A.降水量的差异 B.落差的大小不同
C.发电时间的长短不同 D.设计的功能差异
【解析】 伊泰普水电站的功能主要是发电,长江三峡的首要功能是防洪。
【答案】 D
读巴西农矿产和工业分布图,回答 3~4 题。
3.在巴西农产品中,种植规模大且集中连片的是( )。
①橡胶 ②甘蔗 ③玉米 ④咖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巴西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咖啡、可可、蔗糖、玉米、柑橘、大豆、牛肉等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
前列。从图中可以看出,玉米和咖啡种植规模大且集中连片,适合开展农业机械化。
【答案】 C
4.根据图示工业部门及工业与矿产的分布关系,可以推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工业分布主要受本国资源影响
B.工业分布主要受海外资源影响
C.工业生产以采矿业为主
D.工业发展主要靠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
【解析】 读图可知,巴西铁、煤等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同时相应的工业部门也分布于此,由此可判断出巴西工业分布
主要受本国资源影响。
【答案】 A
主题 1 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
▶基础探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国有许多相似的地理特征,请列举出四项。
(2)甲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和生物多样性最多的国家?
(3)A河为什么被称为“河流之王”?
【答案】 (1)临海国,南回归线穿过,热带面积较广,都有高原、平原分布,草场资源丰富,铁矿资源丰富,城市和人口多分布在
东南沿海。(答案合理即可)
(2)热带雨林面积广阔,有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亚马孙河和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3)亚马孙河流域大部分位于赤道附近。这里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赤道低气压带的南北两侧分
别是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它们均来自海洋,将湿热气流带到内陆,遇到西部山地抬升,降下大量的地形雨;亚马孙河流域面向大西
洋敞开,沿岸的暖流起着增温、增湿的作用;亚马孙河流域面积广,源远流长,沿途汇集了数以百计的大小支流,每年流入大西洋的
水量有 3800 立方千米,占世界全部河流水量的 1/9,被称为“河流之王”。
【微点拨】 1.巴西热带国土面积广阔,地形主要是平原和高原。
2.受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水系等因素影响,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面积广阔。
3. 亚马孙河是世界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主要是受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流域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内河航运不发达。
[知识小结] 1.巴西的地形
方位 主要地形区 地形特点
北部 亚马孙平原 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形坦荡,海拔多在 200米以下
南部 巴西高原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海拔在 300米到 1500米之间,地面起伏平缓
2.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条件
(1)从纬度位置看,赤道横贯亚马孙河流域,热量条件优越。
(2)从大气环流影响看,亚马孙河流域大部分处于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沛。
(3)从地面状况看,亚马孙河流域的南、北、西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东北、东南从大西洋吹来的湿热气流汇
集内陆,在西部山地因抬升作用,形成了丰沛的地形雨,同时东岸又有暖流,更增加了该地区的湿润程度。
(4)亚马孙河流域又处于拉丁美洲大陆最宽广的部位,这也是该地区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条件之一。
主题 2 巴西的人文特征
▶基础探究 1.读巴西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农作物集中分布在哪一地带?请简要分析该地带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2)图中 A、B两地中,海拔较高的应是 地,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3)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巴西有一种自然资源受到全球的关注,这种资源是什么?为什
么会受到关注?
(4)巴西重工业为什么多集中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
【答案】 (1)咖啡、甘蔗、玉米、可可、香蕉、棉花、大豆、剑麻等。东部(或东南)沿海地区。地形平坦(以高原和平原为
主),气候湿润,热量充足(或水热充足)。
(2)B B 地位于河流上游(或从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
(3)热带雨林(或雨林)。受到关注的原因:热带雨林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或调节全球气候;提供良好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土壤,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
(4)原因: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人口集中,工业发展较早,海上交通便利。
2.巴西迁都到巴西利亚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一方面加强内地的开发和管理;另一方面避免城市规模过大所造成的城市化问题。
【微点拨】 1.巴西东南部气候湿热,适宜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巴西高原发展大牧场放牧业,亚马孙平原存在热带迁移农业。
2.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热带雨林分布最广的地区,对全球气候、水循环和生物多样性有重大影响。
3. 受气候、资源、交通、开发历史等因素影响,巴西人口、城市、经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巴西出于气候、政治、经济
和战略安全考虑迁都巴西利亚。
4.巴西铁矿、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森林资源丰富,但是优质煤和石油资源短缺,电力依靠水能发电。
[知识小结] 1.巴西的农业和工业
(1)突出的热带农业
(2)快速发展的工业:多分布在东南部地区
①形成原因:临近铁矿资源,海上交通便利。
②工业部门: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
2.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
雨林的作用 破坏的原因 造成的危害
调节全球气候、稳
定大气成分、涵养
水源、保护土壤、
维护生物多样性、
提供木材等
商业性伐木、发
展采矿业、开辟
大型农牧场、过
度的热带迁移农
业
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的野生动植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素养达成 巴西石油公司驻北京首席代表说:现在巴西百分之三十的汽车根本就不使用汽油了,完全使用酒精,另外百分之
七十的汽车使用的是乙醇汽油,所以,在巴西汽车是“先喝酒,后上路”。根据你所学知识解释巴西汽车“喝酒”的原因。
【答案】 解决了巴西能源短缺问题;利用本国大量生产甘蔗的有利条件,以甘蔗为原料制造酒精;大力发展以酒精为动力的
汽车。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 1~2 题。
1.下列月份中,R河干流流量最小的是( )。
A.2月 B.4月
C.7月 D.12月
2.R河未能塑造出宽阔的河口三角洲,其原因最可能是( )。
①海潮顶托作用强 ②上中游地区森林水土保持作用强 ③河口地壳的上升 ④河口泥沙被沿岸洋流向西北搬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 1 题,R 河为亚马孙河,其河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其干流和支流主要位于南半球,7 月份赤道低气压带北
移过赤道,亚马孙河位于南半球的干支流受雨水补给较少,故亚马孙河流量小。第 2 题,海潮顶托作用强有利于入海口的泥沙沉积;
上中游地区森林水土保持作用强使河流中含沙量减小;无法判断河口地壳是否上升;受洋流的冲刷搬运作用,河口泥沙被沿岸洋流
向西北搬运。
【答案】 1.C 2.D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咖啡最理想的种植条件是 15~25 ℃的温暖气候,年降雨量必须为 1500~2000 mm,还要有肥沃的土壤,最理想的海拔为
500~2000 m。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里约热内卢州人口为 1630 万(2013 年),占巴西 2.1 亿人口的 7.76%。该地区工
业促进了城市化,城镇人口占 95%,乡村人口占 5%。下图为巴西东南部区域图。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乙所在地形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简要分析巴拉那河干流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
(3)简述甲地区有利于咖啡种植的条件。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约热内卢城市化可能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
【解析】 第(1)题,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分析亚马孙平原的自然环境特征。第(2)题,水力资源多少主要
看径流量和落差大小。径流量一般受流域面积及流域气候条件影响;地形区过渡地带往往落差大。巴拉那河由巴西高原流向拉
普拉塔平原,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巴拉那河干支流众多,主要流经降水较多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河
流径流量较大。第(3)题,首先结合材料所提供的咖啡生长习性分析甲地区自然条件,然后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咖啡生产的市场、交
通和加工等人文条件。第(4)题,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等方面。
【答案】 (1)地处平原,面积广阔;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植被覆盖率高;河网密布,水量大;土壤肥力较低。
(2)巴拉那河处在高原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巴拉那河干支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
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多,河流径流量较大。
(3)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海拔适中;气温适宜,降水丰富;土壤肥沃;靠近大西洋和巴西的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市
场广阔。
(4)生产、生活密集,大量燃烧能源排放废热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人口和产业集中,大量排放废水、废气和废渣,城市大气、
水、土地污染带来环境恶化;人口大量迁入,造成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答案】 ①巴西高原 ②亚马孙平原 ③热带雨林气候 ④亚马孙河 ⑤民族大熔炉 ⑥热带雨林危机
一、选择题
读甲、乙两国轮廓图,回答 1~2 题。
1.下列关于两国沿海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国沿海干、湿季分明
B.乙国沿海为热带雨林气候
C.甲国沿海降水稀少
D.乙国沿海冬雨夏干
【解析】 从经纬度位置可看出,图中的甲国和乙国均分布在南美洲。甲国位于大陆西岸,是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且受沿岸寒
流的影响,降水稀少;乙国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高温少雨。
【答案】 C
2.乘船从乙国北部沿海到甲国西部沿海,按最近路线航行( )。
A.经过直布罗陀海峡
B.经过巴拿马运河
C.经过好望角
D.经过马六甲海峡
【解析】 仔细判别甲、乙两国的位置可知,乘船从乙国北部沿海到甲国西部沿海,按最近路线航行要经过巴拿马运河。
【答案】 B
读巴西里约热内卢地区咖啡生产的景观示意图,回答 3~4 题。
3.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和出口国,其咖啡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
A.城郊农业
B.种植园农业
C.混合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4.要使挡风效果最佳,图中防风林的排列应为( )。
A.东西方向
B.东北—西南方向
C.南北方向
D.西北—东南方向
【解析】 第 3 题,咖啡生产属于热带种植园农业。第 4 题,该地盛行东南风,因此防风林的排列应为东北—西南方向。
【答案】 3.B 4.B
读四个国家三种农作物产量统计图,回答 5~6 题。
5.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依次是( )。
A.巴西、印度、中国、美国
B.中国、美国、印度、巴西
C.美国、中国、印度、巴西
D.中国、美国、巴西、印度
【解析】 甲国水稻和玉米产量都较大,应为中国;乙国玉米产量最大,应为美国;丙国甘蔗产量最大,应为巴西;丁国水稻和甘
蔗产量都较大,应为印度。
【答案】 D
6.下列关于四个国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国都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
B.丙、丁两国都是铁矿资源丰富的国家
C.四个国家中,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是丁国
D.乙和丙两国热带草原面积都很广阔
【解析】 中国不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四个国家中,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是中国;美国热带草原并不是很广阔。
【答案】 B
二、综合题
7.读甲、乙两国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甲、乙两国地形的共同特征是 和 。
(2)乙国城市主要分布在该国的 ,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和 。
(3)两国钢铁工业较发达,其发展的共同有利条件是 、 和 。
【解析】 第(1)题,需要根据两国等高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来回答。两国北部均为海拔 200 米以下的平原,南部均为海拔 200
米以上的高原。第(2)、(3)题,结合图示并结合巴西人口、气候、资源及交通知识即可分析解答。
【答案】 (1)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高原位于南部,平原位于北部
(2)东南部 地势较高,气候凉爽 矿产资源丰富
(3)煤、铁资源丰富 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经济发展迅速,市场需求量大 水陆交通便利(任答三点即可)
读美国与巴西两国城市的土地、淡水、能源产出效益图,回答 8~9 题。
8.两国相比( )。
A.美国淡水产出效益低于巴西
B.淡水产出效益相等
C.美国能源产出效益低于巴西
D.能源产出效益相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淡水产出效益和能源产出效益。对比美国和巴西的柱状图,很明显是美国淡水产出效益低于巴西。
【答案】 A
9.与巴西相比,形成美国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特点的原因可能是( )。
A.国土面积大 B.城市绿地面积大
C.城市人口比重高 D.科技发展水平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特点。从图中可看出,美国土地产出效益大于巴西,而对比四个选项,土地的
产出效益最关键的肯定是科技发展水平。
【答案】 D
下图为南美大陆沿 34° S 纬线 1 月均温、7 月均温、11 月~次年 4 月降水量、5 月~10 月降水量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
10~11 题。
10.图中气温年较差最小处位于横坐标( )。
A.200 km附近 B.300 km附近
C.400 km附近 D.900 km附近
【解析】 解题关键是掌握南美洲气候类型及地形分布,由此判断四条曲线的属性。
【答案】 A
11.该大陆在图示纬度带东、西两岸气温和降水特征及其主要成因是( )。
A.西部自沿岸向内陆气温递减较快是由于大陆性明显增强
B.西岸各月平均气温低于东岸主要是由于洋流的影响
C.5月~10月东岸降水少于西岸,是由于东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D.11月~次年 4月西岸降水少于东岸,是由于西岸位于信风背风坡
【解析】 西部自沿岸向内陆气温递减较快是由于地形抬升;西岸受寒流影响,东岸受暖流影响,因此各月平均气温西岸低于
东岸;5 月~10 月东岸吹来自陆地的盛行风,因此东岸降水少于西岸;11 月~次年 4 月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因此降水少于东
岸。
【答案】 B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国家海陆兼备,资源丰富,地域广阔,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在未来十年里,该国的耗电量预计以每年 6%的速度
增长。尽快找到充足、稳定的能源供给,成了政府的头等大事。在该国 2009~2019 年的电力领域投资计划中,水电约占投资总额
的 57%,小水电、风能、生物能发电约占 27%,核能、天然气、煤炭、石油的热(火)电约占 16%。
(1)结合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简要说明该国在电力工业的投资特点及原因。
(2)据图中所示信息,指出该国北部地区有别于南部地区的显著自然差异。
(3)该国电力公司计划在乙地(位于该国北方地区大河的支流流域,至今该流域仍有一定规模的土著居民生活)修建仅次于甲地的大
型水电站。你认为此举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指出巴西电力工业投资的方向和领域即可。水力资源是巴西丰富的能源,水电开发是巴西电力
投资的重要方向。第(2)题,注意从图中提取信息,题目要求回答北部地区不同于南部地区的自然差异,可从所处纬度、地形地势、
河流状况等方面作答。第(3)题,该题为开放性试题。认为可行,可从当地水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当地电力供应方面入手;认为不可行,
可从电力市场大小、远近,以及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方面入手。
【答案】 (1)投资比重不均,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水电比重最大。原因:有利于发挥本国能源种类齐全的优势,完善能源结构;
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
(2)北部地区纬度低,面积大;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流域面积广,水系庞大。
(3)可行。(可填补北方地区无大型水电站的空白)有利于电力供应的区域均衡;(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河水流量大,流量季节变
化小;水能丰富稳定。
不可行。(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大型水电站建设会造成生态系统破坏;使当地土著居民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与电力消费区距离
远,输送成本较高。
第 16课时 极 地 地 区
1.掌握两极地区的范围、轮廓、气候、资源并能结合地图分析。
2.比较两极地区的区域差异,探究人类对两极地区的开发利用方向及开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对比南极地区、北极地区教材插图,找出其位置、范围及自然资源,特别要注意特殊的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
2.可复习关于地球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对以极点为中心的插图中方向、距离的判断。
1.两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科学考察的意义。
2.掌握如何在以南极或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
1.先让学生对照教材南极和北极地区图,熟悉南、北极的轮廓特征及主要经纬网穿过的区域;采用对比方法分析南、北极,这
样易于加强记忆;让学生自己先分析南、北极的特征,然后教师再总结、指点。
2.本节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可在网络上多找些南、北极科考内容进行补充。
极地地区
1.冰雪覆盖的地区
(1)北极地区
范围:① 以北的广大区域。
海陆状况:中间是② 洋;周围是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陆地和岛屿。
气候:气候寒冷,降水稀少,盛行东北风。
代表动物:③ 。
自然资源:主要为④ 资源。
(2)南极地区
范围:⑤ 以南的广大区域。
海陆状况:中间是⑥ ;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所包围。
气候:⑦ 、⑧ 、⑨ 。
代表动物:⑩ 。
资源: 资源、 资源、 资源。
南极素有“ ”之称,还被称为“ ”和“风极”。
2.科学考察的宝地
(1)目的: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提供重要依据;探明 和状况,为将来服务于人类做好准备。
(2)我国的科考站
南极地区: 站、 站、 站。
北极地区: 站。
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保护地球上最后的一片净土。
【答案】 ①北极圈 ②北冰 ③北极熊 ④矿产 ⑤南极圈 ⑥南极大陆 ⑦酷寒 ⑧干燥 ⑨烈风 ⑩企鹅 矿产
淡水 海洋生物 冰雪高原 白色沙漠 资源 长城 中山 昆仑 黄河 南极条约
我国南极第四个考察站——“泰山站”于 2014 年 1 月建立。读我国南极考察站分布图,回答 1~2 题。
1.下列关于图中四个南极科考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山站常年吹东北风
B.昆仑站气压最高
C.泰山站光照时间最长
D.长城站降雪量最大
【解析】 据图可知,中山站位于南半球极地东风带,为东南风;昆仑站海拔高,气压较低;泰山站纬度较昆仑站纬度低,极昼时
间较昆仑站短;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边缘,受海洋影响强,降雪量大。
【答案】 D
2.南极洲考察站使用的能源,如果就地解决,最适宜开发利用的是( )。
A.地热能 B.风能
C.煤炭 D.太阳能
【解析】 南极洲地区极昼极夜交替时间长,发展太阳能不稳定,地热和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困难,烈风是其一大特点,有利于发
展风能。
【答案】 B
南极洲是世界绝对气温最低的地区,那里终年冰天雪地。读图,回答 3~4 题。
3.下列关于图中各点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点在长城站的东南,在中山站的西南
B.①②③④四个地点都约有半年时间的极昼或极夜
C.①~④点中距离北京最近的是点④
D.中山站到长城站按最近距离的走法是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解析】 ①点在长城站的西南,只有极点上才有半年的极昼或极夜,北京在 116° E 附近,离北京最近的是点③。
【答案】 D
4.下列关于南极洲冰冻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永久冰冻线的范围比南极大陆还大,说明南极大陆表面全部都是冰川
B.长城站在永久冰冻线之外,说明此处的温度很高,不会发生冰冻现象
C.4月份与 10月份相比较,10月份冰冻的范围要比 4月份小些
D.当南极洲冰冻范围达最小值时,我国天山雪线的海拔升到最高值
【解析】 4 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10 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因此南极洲的气温 10 月份比 4 月份高,所以 10 月份冰冻的范围
比 4 月份小些。
【答案】 C
主题 两极地区
▶基础探究 1.读图,比较两个地区的异同,填写下表。
共同特点 差异
交通位置 动物特点 季节 气温
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答案】
共同特点 差异
交通位置 动物特点 季节 气温
各大洲航空
交通的联系
捷径
毛长、皮
厚、脂肪发达
相反
1、7 月气温
相反,南极
洲比北冰洋低
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大圆劣弧航线
(纬度越高,飞
行距离越短)
气候寒冷
分属不
同半球
南极洲主要
是陆地,海
拔高、冰层厚
2.经过科学探测,发现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的形成需要有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等条件,而两极地区气候
严寒,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 这说明南极洲曾处在温暖湿润的地区,生长有茂密的森林,只是后来才慢慢漂移到南极地区,从而也验证了大陆漂
移假说。(意思相近即可)
3.与南极比较,北极地区的气温、降水、风速如何?
【答案】 北极地区不像南极地区那样寒冷,但也终年封冻,降水普遍比南极地区多,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
【微点拨】 1.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动物耐寒,资源丰富,但季节现象相反。
2.南极地区的煤炭资源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之一。
3.受纬度、海陆性质、地势、冰川、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南极地区具有酷寒、干燥、烈风等特点。
[知识小结] 1.南、北极地区比较
地区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 南极圈以南 北极圈以北
海陆位置
以南极洲为主体,
被太平洋、大西
洋、印度洋所包
围
以北冰洋为主体,被亚、欧、北美洲三大洲所包围
地表状况 绝大部分为陆地 60%以上为海洋
续表
地区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气候类型
及特征
绝大部分为极地
气候,酷寒、大
风、干燥
以苔原气候为主,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降水少,集中在夏季,格陵兰岛内陆为冰原气候
自然带 冰原带 苔原带和冰原带
矿产资源
煤、铁、各种金
属矿等
煤、铁、石油、天然气、各种金属
生物资源
动物主要有企
鹅、鲸、磷虾等
植物有苔藓、地衣等,动物主要有北极熊、驯鹿
2.南极大陆酷寒、干燥、烈风三大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
(1)酷寒:①地处高纬——太阳辐射弱;地势高——气温低;②巨厚冰体——冷源;③西风漂流——阻挡热量交换。
(2)干燥:①大陆严寒——冷干;②冷高压——降水少;③沿海巨大的冰障——阻挡水汽交换;西风漂流——降温减湿。
(3)烈风:①气压差大——极地地区冷高压气压高(酷寒),与副极地低气压差异大;②摩擦力小——冰川覆盖、地势平坦、缺少
植被。
3.南极洲比北冰洋地区更为寒冷的原因
(1)海洋比陆地热容量大,海洋冷、热变化缓慢,陆地冷、热变化剧烈。
(2)南极洲地势高,风从高处吹向低处,风力强大,加剧了冷空气覆盖范围,北冰洋地区则周高中低,风力较小。
(3)南极洲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反射掉。
(4)北冰洋地区地势低,覆冰较少,受到阳光辐射较多,并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4.近年北极航线问题逐渐升温的原因
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以大圆为最短。欧洲、亚洲和北美洲靠近北极地区,其大圆都经过北极地区,故北极上空是连接欧洲、
亚洲和北美洲空中通道的捷径。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北极地区海冰融化,使得北极航(海)线的价值也得到突显。
读我国南极考察站和“南极四点”分布示意图,回答 1~2 题。
1.下列关于南极洲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B.每年 11月~次年 3月是科考的最佳时期
C.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
D.自然环境原始,动、植物种类繁多
【解析】 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原始,但是自然条件恶劣,动物种类很少。
【答案】 D
2.下列关于图中科考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点距极点的距离为 2000 km
B.长城站是距祖国最近的考察站
C.磁点位于中山站的东北方
D.高点是南极洲海拔最高的地方
【解析】 冰点与极点间纬度相距约 11.5°,实际距离相距约 1300 km;长城站虽然纬度最低,但临大西洋,临印度洋的中山站
距离祖国最近;高点是南极冰穹的最高点(海拔 4083 m),南极洲的最高点是海拔 5140 m 的文森峰。
【答案】 C
3.近年来,北极地区越来越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地区。2012年 9月 27日上午,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经北极东北航道,顺利回到
上海港。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极地区图。
材料二 2011 年 10 月,俄罗斯宣布将在北极建一座可容纳 5000 人居住,具有人工气候和完整生命保障系统的现代化冰城
“乌姆卡”。
材料三 2010 年 8 月,在破冰船护送下,装载 7 万吨液化天然气的油轮从摩尔曼斯克通过北冰洋航线到达我国宁波;2010 年
10 月,另一艘俄罗斯货船从摩尔曼斯克装载矿石,第一次在没有破冰船护卫的情况下经北冰洋航线到达上海,并载货返回。
(1)指出 A处沿海地区的气候类型,并说明该地区植被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植被类型不同的主要原因。
(2)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图中阴影部分面积 (扩大或缩小),图中 B自然带分布将向 移。
(3)简述冰城“乌姆卡”建设面临的自然环境方面的困难。
(4)简述北冰洋航线的重要经济意义。
【解析】 第(1)题,A 地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常年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第(2)题,图中阴影部分为北冰洋,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冰川融化,北冰洋面积扩大,B 自然带将向北扩展。第(3)题,冰城“乌姆卡”
纬度高,气温低,多大风。第(4)题,开通北冰洋航线可以缩短北太平洋沿岸和北大西洋沿岸之间的距离,加强两海域间的经济联系,
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答案】 (1)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
(2)扩大 北(或高纬)
(3)气候寒冷;风力大;极夜时间长。
(4)①大大缩短北太平洋沿岸和北大西洋沿岸之间的航程,节省运输费用和时间;②促进沿线地区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答案】 ①严寒 ②11 月~次年 3 月 ③昆仑站 ④黄河站 ⑤南极条约
一、选择题
读极地地区 1 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 1~2 题。
1.图中甲所在大洋是(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解析】 结合图中海陆分布可知,图示区域以北极点为中心,甲地位于北美洲的东侧,为大西洋。
【答案】 A
2.图中乙处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解析】 垂直于乙地所在的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此基础上适当右偏即乙地的风向。画图可知,
乙地的风向为西北风。
【答案】 D
读图,回答 3~4 题。
3.1月,由 P地乘船经甲海域驶向 Q地( )。
A.航向为西北 B.航向为东北
C.航向为西南 D.航向为东南
【解析】 P 地位于南美洲南端,Q 地位于南极半岛附近,Q 地位于 P 地东南方向。
【答案】 D
4.近几十年来,乙半岛的海岸线变化较大,其主要原因是( )。
A.填海造陆 B.地震频繁发生
C.冰架崩裂及消融 D.飓风与风暴潮侵袭
【解析】 由于气候变暖,南极周围地区冰架崩裂或消融,引起海岸线的变化。
【答案】 C
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的麦克默多干燥谷,大约有 200 多万年没有降水,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也是南极大陆上唯
一没有被冰雪覆盖的地方。干燥谷中有冰层达数米厚的盐湖,其边缘有时还能看到一条从冰川中流出的富含铁的河流,被称为
“血瀑布”。读南极洲麦克默多干燥谷景观图,回答 5~6 题。
5.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 ℃,而冰层下的湖水水温却高达 25 ℃,比较温暖,其主要原因是( )。
A.湖底地壳活跃,释放大量热能
B.夏季冰川融水注入,增加了湖水的温度
C.阳光透过冰层,冰层阻止其热量散失
D.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
【解析】 太阳辐射透过冰层到达盐湖使盐湖升温,同时冰层阻止盐湖热量散失,因此湖内部温度较高,而湖外部气温很低。
【答案】 C
6.下列关于麦克默多干燥谷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推论,正确的是( )。
A.该地深受极地东北风的影响,风力强劲、干燥
B.该地多为“V”型谷、角峰、刃脊、冰斗等冰蚀地貌
C.每年 7月在干燥谷附近可以看到“血瀑布”现象
D.在干燥谷谷底可能有风成沙丘的分布
【解析】 南极地区盛行东南风;干燥谷没有冰雪覆盖,因而没有冰川侵蚀地貌;7 月南极大陆最冷,冰川不能融化,不会有流水
现象;干燥谷内有沙漠分布,盛行东南风,可能有风成沙丘分布。
【答案】 D
二、综合题
7.读两极地区及气温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已经在南极内陆建成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昆仑站(80°25' S,77°07' E)。请在上图中用“●”标出其大体位置。
(2)我国在南极建考察站都选择在 2月份,其原因是 。
(3)由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可知,南极气温比北极气温低得多,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解析】 第(1)题,根据题中所示经纬度在图上标出即可。第(2)题,我国选择 2 月份在南极建考察站,是因为 2 月份对南极地
区来说正好是夏季,气温较高,且有极昼现象出现。第(3)题,南极气温高于北极地区是由于南极地区海拔高且终年被冰雪覆盖。
【答案】 (1)昆仑站的位置如图中黑点。
(2)2 月份,是南半球的夏季,此时南极大陆上,气温相对较高,日照时间较长
(3)南极地区平均海拔高,冰雪覆盖。
读图,回答 8~9 题。
8.南极地区多大风,图Ⅰ中甲、乙两地比较( )。
A.甲地风力强,吹东北风
B.乙地风力强,吹东南风
C.甲地风力强,吹西南风
D.乙地风力强,吹西北风
【解析】 等温线与等压线有很强的相关性,等温线密集的地区,等压线也密集,而等压线越密集,风力就越大,因此乙地的风
力比甲地强;乙地位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风向为东南。
【答案】 B
9.图Ⅱ中丙处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 B.位于背风区域
C.纬度高 D.盛行下沉气流
【解析】 读图可知,丙处位于南极洲的内陆地区,靠近南极点,终年受极地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答案】 D
“西北航道”指从北大西洋经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2012 年,3 名探险家驾驶帆船历经半个月驶完“西北航道”北
段的路线。读北极附近地区示意图,回答 10~11 题。
10.本次 3名探险家驾帆之旅应选择的最佳季节及自然原因是( )。
A.夏季;海冰面积小
B.春季;白昼时间长
C.秋季;气温高
D.冬季;盛行极地东风
【解析】 北极附近航线气温低,海冰广布,只有在夏季,部分海冰融化,才具备航行条件。
【答案】 A
11.下列关于 a、b两处地理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处沿岸为亚寒带针叶林带,主要是拉布拉多寒流的作用
B.b处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主要是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C.a地处该国沿海,为该国人口主要分布区
D.b处主要发展林业,森林资源丰富
【解析】 a 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自然带是寒带苔原带,人口稀少;b 处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形成的是亚寒带针叶林,森林资
源丰富。
【答案】 D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 28 次南极科考航线和 P 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冰穹 A(海拔 4093 米)的昆仑站成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
AST3 1,用于对超新星、太阳系外行星、瞬变天体的研究。
(1)昆仑站所在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其原因主要有 、 、 ;该地在 时期,可以用光
学望远镜 24小时不间断地对星空进行天文观测。
(2)科考船往返中山站和乌斯怀亚港之间可能遇到的困难有 、 、 、 等。
(3)P大陆热带草原带最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试分析其有利条件。
【解析】 第(1)题,分析昆仑站空气透明度高的原因时,应从气候、大气层厚度和人类影响三个方面回答,能 24 小时观测的
主要原因是位于南极圈以内,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第(2)题,科考船在航行的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困难,需要考虑当地位于极地东
风带、纬度高、温度低、冰川广布,逆流行驶等问题。第(3)题,澳大利亚热带草原带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分析其
区位条件可以从自然条件如草场、气候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如农业技术、交通和地广人稀等方面考虑。
【答案】 (1)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 海拔高,空气稀薄 污染小 极夜
(2)狂风巨浪 洋流 冰山 低温
(3)大牧场放牧业 草场广阔;气候适宜;技术水平高;交通便利;地广人稀。
第二单元整合与评价(仅供教师参考)
1.准确识记世界海陆分布、各大洲界线、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及其分布,世界重要地区的海陆轮廓、经纬度位置、交通位
置和经济地理位置。
2.理解并掌握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3.正确理解世界各主要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及其政治、经济地理位置和区际联系。
4.掌握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分析方法和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学会分析、总结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一河流流域面积和径流变化示意图,该河流流域面积约 400 平方千米。读图,回答 1~2 题。
1.根据图中所示信息判断,该区域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水稻 B.小麦 C.橡胶 D.棉花
【解析】 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可知该地位于欧洲西部;根据河流的径流量可判断 M 河段位于河流的上游,水位季节变化较
小,N 河段位于河流的下游,夏季流量小,冬季流量大,综上可判断该流域的主要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不适合水稻的
生长;热量满足不了橡胶的生长;秋季阴雨天气多,不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适合小麦的生长。
【答案】 B
2.下列关于该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河 7月径流量小是因为该地深居内陆,降水量小
B.M点和 N点汛期不同是因为受不同大气环流影响
C.上游 M点可能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D.M点河流流向与 N点河流流向一致
【解析】 该河 7 月径流量小主要是因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M 点海拔较高,可能受到高山冰川融水补给的影响形成汛期;M
点河流流向与 N 点河流流向不一致。
【答案】 C
下图为某地理老师通过对某一地域设计问题的分析,构建知识的联系,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板书。读图,回答 3~4 题。
3.该板书体现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依靠这些联系,可以论证该区域为( )。
A.亚洲的南部、东南部地区
B.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地区
C.拉丁美洲地区
D.非洲地区
【解析】 根据板书内容可知该地气候是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农业类型是热带种植园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非洲海
岸线平直,气候受洋流影响小;人口分布受历史因素影响小。
【答案】 C
4.由上题结论判断下列有关该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结构单一,地面微波状起伏;大陆轮廓简单,半岛、海湾少
B.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受北移转向的东南信风影响
C.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向内陆逐渐过渡为草原、荒漠
D.在地形结构、气候等因素影响下,水系表现为东、西之间的差异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是南美洲,地形结构单一,地面微波状起伏;大陆轮廓简单,半岛、海湾少的是非洲;冬季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北移转向的东南信风影响不到该大洲;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向内陆逐渐过渡为草原、荒
漠是澳大利亚大陆;在地形结构、气候等因素影响下,水系表现为东、西之间的差异。
【答案】 D
读图,回答 5~6 题。
5.下列有关图中四个国家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国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B.乙国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旱、雨季分明
C.丙国河流较少,但中部地区地下水丰富
D.丁国有世界最长的河流流经
【解析】 由经纬度及国土轮廓可知,甲为巴西,乙为印度,丙为澳大利亚,丁为埃及。巴西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答案】 A
6.下列有关四个国家的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国是世界最大的咖啡和天然橡胶的生产国
B.乙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C.丙国是工矿业和农牧业发达的国家
D.丁国最主要的经济支柱是长绒棉的生产和出口
【解析】 巴西不是天然橡胶产量最大的国家;印度工业集中分布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地区;埃及的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
侨汇和旅游业。
【答案】 C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甲国降雨量较为丰富,年平均降雨量为 1180 毫米左右,3 至 5 月、9 至 11 月为雨季,其余为两个旱季。该国东北部地区属于
低降雨区,年平均降雨量为 735 毫米;维多利亚湖周边地区属于高降雨区,年平均降雨量为 1863 毫米。
(1)描述甲国的地理位置特征。
(2)分析维多利亚湖的水文特征。
(3)咖啡是甲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请你推断该国咖啡的主要种植区,并说明推断依据。
【解析】 本题考查非洲部分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与农业发展。第(1)题,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及特殊位置等方面描述。
第(2)题,从水量及其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等方面分析维多利亚湖的水文特征。第(3)题,咖啡是热带作物,需要在高温多雨的平
地地区生长,从等高线分析即可排除山地不宜种植,而维多利亚湖周围的平地热量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降水丰富,适宜种
植。
【答案】 (1)位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或低纬地区);地处内陆(内陆国);位于非洲东部,尼罗河上游;位于东非裂谷带。
(2)白尼罗河的水源补给地,该湖属于淡水湖;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丰富,湖泊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小;植被覆盖较好,湖水含
沙量小;地处热带,全年高温,无结冰期。
(3)咖啡种植区主要分布在甲国南部(维多利亚湖周边地区)。判断依据:南部位于赤道地区,热量充足;湖边及河流下游地势低
平,土壤肥沃;属于降雨丰富区(1863 毫米),水源充足。
读某项地理要素在 1965 ~2025 年的世界变化趋势图,回答 8~9 题。
8.图中纵坐标表示的地理要素是( )。
A.汽车需求量 B.国内生产总值
C.劳动力数量 D.能源消费总量
【解析】 高收入国家的汽车需求量、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都应该一直增加,不可能出现图中先增后降的状况,而
劳动力数量可能受技术条件发展及人口增长变化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图示状况。
【答案】 C
9.图中序号①②③表示的地区依次为( )。
A.中南部非洲、东欧和中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B.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东欧和中亚、中南部非洲
C.东欧和中亚、中南部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D.中南部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东欧和中亚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国家和地区劳动力数量变化的情况。由上题分析可知,图示纵坐标表示劳动力数量,根据选项中不
同地区劳动力数量即可判断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劳动力数量大,中南部非洲次之。
【答案】 C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甲国人口约 2 亿,盛产甘蔗,为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该国积极倡导利用娴熟的技术以甘蔗为主要原料制取酒精,目前已
成为酒精生产大国,也是世界上以酒精为汽车燃料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1)比较 A、B两区域人口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简述甲国生产酒精燃料的有利条件。
(3)分析甲国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A 区位于巴西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过于湿热,开发历史短;A 区地处内陆,交通较不便,不适宜人
类居住、生活,所以人口少。B 区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气候较凉爽,开发历史悠久;B 区位于沿海,海运便利,适宜人类居住,有利于经
济的发展,所以人口多。第(2)题,甲国盛产甘蔗,生产酒精燃料的原料丰富;人口多,劳动力充足;能源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生产技术成
熟,有政府支持,前景广阔;有利于酒精燃料的发展。第(3)题,甲国是巴西,人口众多,汽车的需求量大;该国石油资源缺乏,发展新能源
汽车,可以减小对石油的依赖;新能源汽车产生的大气污染小,酒精燃料是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该国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娴
熟,所以该国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答案】 (1)A 区小于 B 区。原因:A 区气候过于湿热,开发历史短,地处内陆,交通较不便;B 区气候较凉爽,开发历史悠久,位
于沿海,海运便利。
(2)①原料(甘蔗)丰富;②劳动力充足;③能源需求量大,市场广阔;④生产技术成熟;⑤政府支持,前景广阔。
(3)①人口众多,汽车的需求量大;②酒精燃料产量大,有利于减小对石油的依赖;③新能源汽车产生的大气污染小(或酒精燃料
是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④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娴熟。
11.科隆群岛距离南美大陆约 1000千米,是世界“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区之一,被称为“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和“海洋
生物的大熔炉”。读科隆群岛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科隆群岛的地理位置。
(2)科隆群岛气温年较差小,气候凉爽;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甚至无雨。分析科隆群岛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3)科隆群岛特有生物种属比例较大,珍禽异兽云集,是耐寒的企鹅、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简析该群岛特有生物种属比例较大、
地处赤道附近却有耐寒的动物的原因。
(4)群岛上有两万多居民,有些岛屿人迹罕至,观光、捕鱼和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近年来,有人主张加大对该群岛的开发力度和
开发规模。你认为是否应该加大对该群岛的开发力度和开发规模?请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位置,气候特征、独特物种的形成原因及区域开发的措施。第(1)题,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
面进行描述。第(2)题,气温年较差小的原因可以从所处的纬度位置分析;昼夜长短变化小可从海陆位置分析及受海洋影响大两方
面说明;干燥少雨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第(3)题,特有生物种属比例大主要是因为其处于独立的进化环境并且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有耐寒的动物则是因为有寒流流经,对其起到了降温的作用。第(4)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果答应该,则主要从经济的角度
进行说明;如果答不应该,则主要从生态的角度分析。
【答案】 (1)赤道穿过科隆群岛,纬度低;位于南美洲大陆西侧,太平洋东部。
(2)科隆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受海洋影响大,故气温年较差小;受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的
影响,空气湿度小,所以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气候凉爽。
(3)科隆群岛长期与大陆隔离,故形成了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群岛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干扰小;有寒流流经而降温,有耐寒的企
鹅适合生存的环境。
(4)应该:该岛屿附近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多奇花异卉、珍禽异兽、自然景观独特,发展渔业、旅游业条件
优越;通过加强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不应该:科隆群岛面积较小,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加大开发力度势必破坏植被,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甚至导致珍稀物种灭绝;加
大开发力度会造成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增加等环境污染问题。
一、好望角为什么好望不好过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好望角海域几乎终年大风大浪,遇难海船难以计数,以至有“好望角,好望不好过”的说法。1500年,“好
望角之父”迪亚士正是在此走完了人生旅程,好望角成了他的绝望之角、葬身之所。
自迪亚士发现好望角以来,这里就以特有的巨浪闻名于世。据海洋学家统计,这一海区 10多米高的海浪屡见不鲜,6~7米高的
海浪每年有 110天,其余时间的浪高一般也在 2米以上。好望角不仅是一个“风暴角”,还是一个“多难角”,从万吨远洋货轮到
数十万吨级的大型油轮都曾在此失事,其罪魁祸首就是这一海区奇特的巨浪。1968年 6月,一艘名叫“世界荣誉”号的巨型油轮
装载着 49000吨原油,当它驶近好望角时遭到了波高 20米的狂浪袭击,巨浪就像折断一根木棍一样把油轮折成两段。据 2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不完全统计,在好望角海区失事的万吨级航船已有 11艘之多。在南部非洲的海图上,都有关于好望角异常大浪的
警告。
好望角正好处在盛行西风带上,西风带的特点是风力很强,11级大风屡见不鲜,这种气象条件是形成好望角巨浪的外部原因。
好望角接近 40° S,而 40° S至南极圈是一个围绕地球一周的大水圈,广阔的海区无疑是好望角巨浪生成的另一个原因。
此外,在辽阔的海域,海流突然遇到好望角陆地的侧向阻挡作用,也是巨浪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五大湖和圣劳伦斯河
五大湖是北美洲大陆中部五个相连的湖泊的总称。从西向东,依次是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
除密歇根湖属于美国外,其余均为美国和加拿大共有。五大湖总面积为 24.48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这样一个
巨大的湖群横卧在北美洲大陆中间,好像一个被陆地包围的大海,因而五大湖有“美洲大陆地中海”之称。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
湖面积最大,安大略湖最深。
五大湖湖盆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刨蚀作用所致。这里比较低洼的地区在大陆冰川的刨蚀作用下,不断扩大,形成
了巨大的洼地。当大陆冰川退却时,融化了的冰水积聚于冰蚀洼地之中,就形成了现在的五大湖。
五大湖之间有水道相通,湖面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受地势起伏的影响,在这些水道上形成了急流和瀑布,其中最著名的是伊利
湖与安大略湖之间的尼亚加拉瀑布。
五大湖湖水从安大略湖经圣劳伦斯河向东北注入大西洋。圣劳伦斯河全长 1167公里,河口宽达 110公里。
五大湖沿岸和圣劳伦斯河谷地区是美、加两国重要的工业区,也是重要的农、矿产品产地。因此,五大湖便利的水运系统具
有重大的经济意义。不仅如此,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大西洋之间还修建了许多条运河,进一步沟通了这一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
系。现在,万吨级远洋轮船可以从圣劳伦斯河口直抵苏必利尔湖西岸,到达五大湖各大港口。
三、大洋洲岛屿类型及成因
大洋洲的岛屿按成因分为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三类。
大陆岛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后因地层陷落或海面上升,同大陆分离而成。其特征是面积较大,地势较高,多分布在距大陆较近的
海域。大洋洲几个较大的岛屿都是大陆岛,如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等都属于大陆岛。
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逐渐堆积、露出海面而形成的岛屿。一般海拔较高,地势陡峭险峻,有些岛上仍有火山喷发,如夏
威夷群岛。
珊瑚岛是在热带海洋中,由珊瑚的遗体堆积成珊瑚礁,由于地壳上升或海面下降,珊瑚礁露出海面形成岛屿。面积不大,地势低
平,多呈环状,中间为泻湖,周围有缺口与海洋相通密克罗尼西亚大部分岛屿、波利尼西亚的部分岛屿。
四、奇特的国家趣闻——世界地理
跨四个半球的国家:基里巴斯是一个跨四个半球的国家。国土由三百多个小岛组成,纵横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又由于
国际日期变更线通过该国,它又是世界上唯一使用两本日历的国家。
无土之国:太平洋上的瑙鲁共和国是一个由珊瑚礁组成的国家。面积狭小,人口稀少。千百年来数不清的海鸟在这里栖息繁
殖,留下了大量的鸟粪,鸟粪经过化学变化形成厚达十米的磷酸盐。但岛上没有供农作物生长的土地。因此,该国出口大量磷酸盐,
进口泥土。
无水之国:西亚的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国内没有河流、湖泊、严重缺乏食用水,形成“水比油贵”的国情,大量出口石油,
同时大量进口淡水。
无河流之国:世界上有 8个国家没有河流,它们是亚洲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也门,非
洲的利比亚和吉布提。
无兵之国:欧洲袖珍国安道尔,位于法国和西班牙之间,国家最高权力属于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元首。该国无军队,只有 42名警
察;也没有监狱,犯人应遣送法国和西班牙服刑。
无新闻之国:位于大洋洲的瑙鲁,又是全球唯一没有新闻的国家。国内既无报纸,也没有无线电台和电视台。全国只有一个邮
递员传递信息。
有多个首都的国家:宪法规定有两个首都的国家是玻利维亚,有三个首都的国家是南非共和国,有四个首都的国家是沙特阿拉
伯。
五、独特的世界十城
世界水城: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处处是水,故称为“世界水城”。
世界雾都:英国伦敦,有时一连数天浓雾不散。
壁画之都:墨西哥城,以画迷人,素有“壁画之都”之称。
万塔之城:缅甸的文化古城蒲甘,古塔林立。
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
花园都市:保加利亚的首都索菲亚,到处是花。
无雨之城:秘鲁的首都利马,一年中降雨量只有三十七毫米。
“表都”:瑞士的伯尔尼,盛产各种钟表。
鞋城: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哥特瓦德夫,被称为世界“鞋城”。
蛇城:意大利的哥酋,每年举行一次“蛇节”。这一天,家家户户把自己喂养的蛇放出来,任其满街爬行。
六、非洲国家的趣称及由来
非洲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富饶的自然资源以及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不少国家都有着十分有趣的别称。
“长绒棉王国”——埃及。因埃及长绒棉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占世界长绒棉总产量的 1/3以上,是世界上长绒棉总产量最
大的国家。
“沙漠王国”——利比亚。因为利比亚是世界上 15个沙漠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境内 90%以上的土地是沙漠和半沙漠。
“阿尔法草原王国”——阿尔及利亚。因该国生产的优质造纸原料——阿尔法草,产草量居世界第一位。
“磷矿王国”——摩洛哥。因该国磷矿储量达 500多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 3/4,出口量占世界的总输出量的 40%,都居世界
第一位。
“高原之国”——埃塞俄比亚。境内有 2/3的领土是平均海拔 2500~3000 m的埃塞俄比亚高原,是非洲平均海拔最高的国
家。
“剑麻与丁香之国”——坦桑尼亚。因该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剑麻生产和出口国家,1970年以后剑麻产量渐渐减少,但丁
香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80%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丁香生产国和出口国。
“非洲的心脏”——布隆迪。因该国的轮廓形状像人体的心脏。
“花生之国”——塞内加尔。因其花生生产量居世界第五位,但人均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且花生油的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铝土矿之国”——几内亚。因该国铝土矿的储量约 18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 1/3,储量居世界第一位,而其中高品位的铝
土矿更占世界的 2/3。
“西非大门”和“海运王国”——利比里亚。因它距离巴西大约有 2570 km,是非洲距离南美洲最近的国家。同时,该国的
海运船队规模居世界第 7位。
“非洲的石油巨人”和“西非的天府之国”——尼日利亚。该国石油产量居非洲第 1位,且农业较发达,农作物种类多、产
量大。
“中非宝石”——扎伊尔。因金刚石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其金刚石的产量居世界第 4位。
“铜矿之国”——赞比亚。其铜的产量居世界第 5位,但出口量居世界出口量的 90%以上。
“黄金王国”——南非。因其黄金储量约 25000吨,占世界总储量的 60%。自 1898年以来,黄金的产量一直居世界的首位。
近年来,黄金年产量约 700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2/3。
“畜牧之国”——博茨瓦纳。因全国适宜放牧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68%,畜牧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左右,畜产
品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 60%左右。
“非洲的瑞士”——莱索托。因其处在南部非洲最高地区的内陆山地,既有雄伟壮丽的山峰,又有绿树成荫的山坡和山谷地
带,因而景色秀丽,旅游业十分发达。
“森林之国”——加蓬。因其森林覆盖率为 77%,居非洲第 1位。
“可可王国”——加纳。因加纳是非洲最先种植可可的国家,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20世纪 70年代以后开始下降,
退居世界第 3位。
第 17 课时 从世界看中国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特点。学会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濒临的海洋和领土四至点。记住我国三级基本行政区划以及 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
政中心。
2.说出我国人口数量,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特点、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
概况。准确判读热点的人口图表资料,分析我国人口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运用民族分布图知道我国有 56个民族,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及风土民情。
1.课前依据《基础知识排查》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重点;完成《预习效果反馈》。
2.读东、西半球图,从所在半球、所在温度带、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方面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说明判断依据;读中国政
区图,指出我国濒临的四个海域和与我国相邻的国家,认识我国领土组成并记住领海、领陆面积,大陆海岸线、陆疆长度,说出我国
领土四至点的位置,说明我国最北点和最南点的纬度差异,计算我国领土南北端之间和最西点到最东点之间的实地距离;按照东北、
北部边疆、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西南、西北等方位顺序在图中指出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及“全面二孩”等热点人口资料图,说出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和增长情
况,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产生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
区。
我国的领土及邻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轮廓及相对位置;人口和民族分布特征及原因;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
施。
1.引导学生按照《学法指导》进行预习。
2.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完成《主题 1》和《主题 2》。
3.对学生探究情况进行评价和对探究内容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在讲授过程中出示中国的行政区划图、人口分布图、民族
分布图、地形图、气候图、交通图等帮助学生理解。
4.对省级行政区划的记忆,可教会学生借助下列方法,不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同时把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一同记忆。
(1)口诀法: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南西四北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港澳重庆好河山。
(2)位置记忆法:多看图,记清某个省级行政区在中国政区图上的位置,以及与相邻省区的相对位置,与河流、山脉、海洋等的
相对位置。(最有效)
(3)分区记忆法:将省级行政区划分为几个区域记忆,如东北三省。
(4)形状记忆法:根据各省区轮廓形状加以想象来帮助记忆。如云南像孔雀,黑龙江像天鹅等。
(5)典型地理事物记忆法:根据某个省级行政区内的典型地理事物来记忆,如根据青海湖来记忆青海省,根据杭州湾记忆浙江等。
一、辽阔的疆域
1.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位于① ;从南、北半球看,位于② 。
(2)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③ 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④ 。
(3)海陆位置:位于⑤ 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位置优越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对外交往与合作,海洋事业等。
2.国土辽阔
(1)领陆
面积大:陆地领土面积约 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⑥ 和⑦ ,居世界第三位。
疆界长:陆上国界线长达 20000多千米。
邻国多:陆上邻国有 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 6个。
领土四至点:东西跨经度 62°多;南北跨纬度近 50°。
东为⑧ 的汇合处:135° E。
西为新疆⑨ :73° E。
北为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 N。
南为南沙群岛的⑩ :4° N。
(2)领海
东临四海(北 南):渤海、 、东海、 (属于太平洋)。
海域管辖
面积:约 300万平方千米。
领海及内水面积:37万平方千米。
海岸线及岛屿
海岸线:1800多千米。
岛屿:主要岛屿有 、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
(3)34个省级行政区
三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
34个省级行政单位
个省。
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 。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二、众多的人口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人口数量:2010年,我国大陆人口总数约 13.3亿。
(2)人口特点: ,增长快。
(3)人口国策: 。
(4)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负担。
(5)人口老龄化严重。
2.人口东多西少
(1)界线: 一线。
(2)密度:东密西疏。
(3)东部:面积占全国 43%,人口占 94%。
(4)西部:面积占全国 57%,人口占 6%。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
1.56个民族
(1)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92%。
(2)人口大于 400万的少数民族(共 9个),按人口由多到少依次是壮族、满族、 、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
族、蒙古族、 。
(3)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4)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
动。
2.民族的分布
(1)特点:具有 的特点。
(2)分布地区:汉族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 地区。
(3)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 ,设立 ,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发展并促进文化
交流。
【答案】 ①东半球 ②北半球 ③北温 ④寒带 ⑤亚欧大陆 ⑥俄罗斯 ⑦加拿大 ⑧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
线 ⑨帕米尔高原 ⑩曾母暗沙 黄海 南海
台湾岛 23 京、津、沪、渝 基数大 实行计划生育 黑河—腾冲 回族 藏族 大杂居、小聚居
西南、西北和东北 区域自治 自治机关
读某国疆域四至点所在经纬线范围示意图,回答 1~2 题。
1.下列关于该国地理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大部分国土位于中低纬度
B.该国位于西半球
C.该国位于南半球
D.该国位于大洋东岸
【解析】 根据经度数越向东越大,可判断经度为东经;纬度数越向北越大,可判断为北纬。由此可判断该国为中国,大部分国
土位于中低纬度,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以及太平洋西岸。
【答案】 A
2.下列关于该国地理位置对其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南北跨度大,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显著
B.深受海洋影响,自然带没有形成典型的经度地带性规律
C.东西跨度大,最东与最西时差大约跨 5个时区
D.边疆绵长,邻国众多,有利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解析】 我国疆域辽阔,东西跨度大,特别是中纬度地区,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经度地带性明显。我国南北长约 5500
千米,南北跨度大,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显著;东西长约 5000 千米,东西跨度大,经度相差也较大,东西差 4 个时区;我国疆界绵
长,相邻的国家有 14 个,有利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答案】 B
1935 年,胡焕庸先生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作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读图,回答 3~4 题。
3.黑河—腾冲线( )。
A.与我国季风区界线基本一致
B.与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界线基本一致
C.附近集中了我国多数大城市
D.附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解析】 黑河—腾冲线接近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和第二、第三级阶梯交界线,地势起伏较大,多地质灾害。
【答案】 D
4.该线两侧人口密度出现差异的原因有( )。
①西侧生态环境脆弱 ②西侧人口迁出数量多 ③东侧自然条件优越,自然灾害较少 ④东侧经济较发达,促使人口集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该线东南部自然环境优越,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该线西北部地形崎岖,气候干旱,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口稀少。
【答案】 C
[速记贴士]
东北三省纬度高,自北向南黑吉辽。
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七省连上海,三江鲁皖闽台岛。
中南五省和一区,两广两湖琼和豫。
西北三省二市区,川云贵渝藏势高。
香港澳门回祖国,轮廓位置巧记好。
主题 1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域
▶基础探究 1.我国的地理位置有何优越性?同时又有哪些不利影响?
【答案】 (1)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南北跨越近 50 个纬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南北气候差异
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营提供了条件。②海陆兼备。东部濒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了丰沛雨水,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
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陆上交通可与中亚、西亚及欧洲来往。
(2)不利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多地震等地质灾害。②季风气候具有
不稳定性,气象灾害多发。③位于西北太平洋西部,受台风影响较大。④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影响农业生产。
2.我国行政区域分为三级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3.我国的内海有哪些?我国临海众多具有什么意义?
【答案】 渤海和琼州海峡。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有利于我国建设成为海上强国;有利于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加强
我国的海洋权益。
【微点拨】 我国海陆兼备,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对农业、气候、海洋事业和国际交往意义重大。但是我
国地处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季风气候不稳定,是地质、气象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知识小结] 我国领土四至点及位置的优越性
主题 2 中国的人口
▶基础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华商报》王志安的一篇文章《气候贫困人口的中国挑战》中谈道:“我国的贫困带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东部地区的孤岛
贫困带,包括东北边境,山东、河南一带的革命老区;第二个是黑河—腾冲线贫困带,这条中间线的两侧,多数都是高原和高山地区,
是我国主要的贫困地区所在的区域;第三个就是西部沙漠和高原酷寒地区。”
(1)分析黑河—腾冲线贫困带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2)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该地带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崎岖;大部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偏少;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
(2)东部耕地多,气候好,工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因此人口稠密。西部多沙漠、山地、草原,耕地少,工农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
因此人口稀疏。
【微点拨】 1.黑河—腾冲线地处我国地形、气候、农业活动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
2.受地形、气候、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黑河—腾冲线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疏。
[知识小结] 1.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及原因
2.中国的民族分布
(1)分布
分布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青藏地区
主要少数
民族
满族、
朝鲜族
蒙古族、
回族、维
吾尔族、
哈萨克族
壮族(广西)、彝
族、苗族(贵
州)、土家族、
布依族(贵州)、
侗族、瑶族、白
族(云南)、哈尼
族(云南)、傣族
(云南)、黎族(海
南)
藏族、蒙古族
农业特征 种植业
畜牧业、
灌溉农业
种植业 高寒牧业、河谷农业
(2)我国人口在 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西北蒙回维,东北满族乡,西南苗彝壮,土家藏族广。
▶素养达成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下图示意该地区 25人/km
2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多、东南少 B.南多北少
C.东北多、西南少 D.均匀分布
(2)若 M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域,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水源充足 B.资源开发
C.交通便利 D.地势高峻
【解析】 第(1)题,结合题干可知,该地区人口密度在增大,由于等人口密度线向东南方向移动,所以该地区人口西北多、东南
少。第(2)题,若 M 地区人口密度高于周边,说明 M 地适宜人类居住的条件较周边地区优越;而地势高峻不利于人类居住。
【答案】 (1)A (2)D
1.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北极圈穿过我国北部
B.我国最北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
C.东部临海,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
D.我国领土最西端位于东五区,最东端位于东九区,跨四个时区
【解析】 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我国最北部地区纬度约 53.5° N,在北极圈以南地区;我国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县以北
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我国东部临海,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比较便利,通过海洋运输可加强同海外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
文化交流与合作;我国领土最西端约 73.5° E,位于东五区,最东端约 134.5° E,位于东九区,领土跨越五个时区。
【答案】 C
2.与江西省相邻的所有省份中,除了粤、湘、鄂三省外还有( )。
A.皖、浙、闽
B.浙、闽、桂
C.闽、桂、黔
D.黔、豫、皖
【解析】 江西与广东、湖南、湖北、福建、安徽、浙江相邻。
【答案】 A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四省中,临海的有 ,陆上同邻国接壤的有 ,纬度最高的是 。(填序号)
(2)图中四省中,地理位置最偏东的是 ,最偏西的是 ,有热带分布的是 。(填序号)
(3)下列有关图中四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省是我国西南的边疆省,它同四个国家接壤
B.②省是我国位置最偏南的省,我国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位于该省
C.③省是我国的湖北省,简称鄂,省会是武汉
D.④省是我国的黑龙江省,它同俄罗斯和蒙古两国为邻
【解析】 根据省区轮廓、穿过的特殊纬线或河流进行判断可知,①为云南省,②为广东省,③为湖北省,④为黑龙江省。四省
中,广东省为临海省份,陆上同邻国接壤的是云南省和黑龙江省,广东省没有陆地邻国,湖北省为我国内地省份,云南省与越、老、
缅三国相邻。我国位置最偏南的是海南省,纬度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省,位置最东的也是黑龙江省,四省中最偏西的是云南省,有热
带分布的也就是被北回归线穿过的省份是云南省和广东省。
【答案】 (1)② ①④ ④
(2)④ ① ①②
(3)C
【答案】 ①第三 ②300 万平方千米 ③34 个 ④基数大 ⑤密 ⑥疏 ⑦大杂居、小聚居
一、选择题
读我国陆地领土四端的经纬度位置表,回答 1~3 题。
四端点 ①端点 ②端点 ③端点 ④端点
经纬度
位置
4° N,
112° E附近
49° N,
135° E附近
53° N,
123° E附近
40° N,
73° E附近
1.②端点是我国陆地领土的( )。
A.最西端 B.最东端 C.最北端 D.最南端
【解析】 根据四个端点的经纬度可知,①是最南端,②是最东端,③是最北端,④是最西端。
【答案】 B
2.③端点所在省份为人类提供的非可再生资源是( )。
A.土地资源 B.石油资源
C.水资源 D.森林资源
【解析】 ③端点所在省份为黑龙江省,其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都非常丰富,但其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的是石油资源。
【答案】 B
3.④端点所在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征是( )。
A.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B.“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分布特征
C.农业以“河谷农业”为主
D.南部地区的河流有春汛现象
【解析】 ④端点所在省级行政区是新疆,“三山夹两盆”是新疆地形的分布特征。
【答案】 B
4.该铁路线自北向南经过的省级行政中心分别是( )。
A.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
B.北京、济南、无锡、苏州、上海
C.天津、济南、苏州、上海
D.北京、无锡、苏州、上海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铁路是京沪铁路。沿线经过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
【答案】 A
我国各地的民居往往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其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读民居图,回答 5~6 题。
5.生活在甲图所示民居中的我国少数民族,一年一度举办的盛大节日是( )。
A.达努节 B.三月三歌节
C.那达慕大会 D.泼水节
【解析】 甲图民居为蒙古族使用的蒙古包,蒙古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是那达慕大会。
【答案】 C
6.生活在乙图所示民居中的我国少数民族是( )。
A.侗族 B.傣族
C.赫哲族 D.布依族
【解析】 乙图民居反映的是该地域湿热的自然环境,生活在该民居中的我国少数民族是傣族。
【答案】 B
二、综合题
7.我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优越。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位于 洲的东部, 洋的西岸,绝大部分领土位于五带中的 带。
(2)我国濒临的四个海中最南面的是 海,我国的内海是 海。
(3)我国陆地面积约 平方千米,领土最南端和最北端约跨纬度 。
【解析】 第(1)题,我国位于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
带。第(2)题,我国从北到南所濒临的海洋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其中渤海是内海。第(3)题,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
地总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53° N 多);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 N 附近),南
北跨纬度约 50°。
【答案】 (1)亚 太平 北温
(2)南 渤
(3)960 万 50°
读穿越我国的四条经纬线图,回答 8~9 题。
8.图中不在我国境内的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甲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乙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北回归线经过台湾、广东、广西、云南,但不
经过西藏,故丙位于西藏自治区以南的南亚某地,丁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答案】 C
9.下列关于图示区域我国人口、民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以南地区人口密度小,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
B.乙以西地区民族组成复杂,且地形复杂影响人们往来
C.丙、丁之间民族组成单纯,是相同气候作用的结果
D.乙、丁之间人口密度差异大,自然环境地区差异
【解析】 甲以南为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合居住生存,所以人口密度小;乙以西为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地
区,少数民族主要以回族、维吾尔族为主,民族构成相对简单;丙、丁之间的云贵、四川等地山高谷深,不利于人们往来,民族组成
复杂;乙、丁之间是从黄土高原至广西南北方向,人口密度差别不大。
【答案】 A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珞巴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据此回答 10~11 题。
10.下列关于壮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部分布在广西 B.主食以小麦、玉米为主
C.民俗风情有泼水节 D.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解析】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但在其他省份如广东、云南等也有分布;壮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故
主食以水稻、玉米为主;泼水节是傣族的主要节日,壮族的主要节日是“三月三”;壮族人口数量多,再加上民族的人口政策,其人
口绝对数量增长较快。
【答案】 D
11.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其( )。
A.语言和生活习性受藏族影响最大
B.农业活动以种植水稻为主
C.受二孩政策影响,人口增长变快
D.各部落生活习惯和信仰一致
【解析】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与藏族主要分布地距离比较近,语言和生活习惯受藏族影响较大;西藏东南部海拔
高,农业活动以种植青稞和狩猎为主;珞巴族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人口政策一直比较宽松;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不同部落间受地
形阻隔,生活习惯和信仰较为复杂。
【答案】 A
12.读我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 500人/平方千米的省有(写简称) 、 、 、 。
(2)AB线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53%,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 6.3%,其自然原因是 。社会原因
是 。
(3)到 2000年,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中,人口数居前五位的依次是 、 、 、 、 。
(4)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
(5)被称为“侨乡”的省区是 、 。
【解析】 解答本题需记住的地理事实有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台湾省及四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
重庆市的大致地理位置与轮廓。AB 线西北部人口稀少的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一方面要求联想其自然条件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
面,另一方面则要求运用地理术语来归纳、概括。其中地处内陆,地形复杂,山地高原多、气候条件差、水资源相对贫乏,自然条件
相对恶劣等是自然原因。
【答案】 (1)鲁 豫 苏 台
(2)气候干燥,有大面积的干旱区,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 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
(3)河南 山东 广东 四川 江苏
(4)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5)广东 福建
第 18 课时 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势和地形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在图上标出地势
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我国主要的山脉的位置、名称和走向;知道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和特点;分析说明我
国地势、地形特点及其对气候、河流、交通、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2.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和学会从这些图中抽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
特征的方法。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祖国面貌的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
地理现象的利弊优劣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1.利用 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利用《基础知识排查》阅读教材,依据知识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勾画标记,
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
2.对照地势三级阶梯找出我国三级阶梯的界线并分析其对我国气候、交通、河流的影响;对照地形图,识记我国主要山地、
盆地和高原的分布。一定要多读图,这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3.运用比较法比较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并注意各地形区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黄河、长江和各省区界线的关系。学
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如对我国地形特点的评价。
1.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征。
2.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位置。
1.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
2.组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主题》内容:一是学生预习中的疑惑点;二是基础探究或素养达成题。在学生进行探讨时,教
师要密切关注,适时指导。
3.对小组学习进行公正评价,对探究内容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在讲授时,一定要注重强化地图的使用,知识点须从图中得出,
并落实到图上。
4.组织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
5.可组织学生自制我国地形图的模型图,或从网上下载有关我国地形图的游戏让学生练习,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学习。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总体特征:西部高、东部低。
2.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① 。
第二级阶梯:② 。
第三级阶梯:③ 。
二、地形复杂多样
1.主要地形区
(1)山脉
三列东西走向山脉:天山—④ ,昆仑山—⑤ ,⑥ 。
三列东北—西南走向山脉:⑦ ,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巨大弧形山脉:⑧ 。
高原:青藏高原、⑨ 、云贵高原、⑩ 。
盆地: 、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辽东丘陵、 、 。
(2)地形对经济的有利影响: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
(1)面积: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 1/3,加上高原,两者约占 60%。
(2)分布:山地与高原多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
(3)影响:山区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方面优势大;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答案】 ①青藏高原 ②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③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
峰山一线以东 ④阴山 ⑤秦岭 ⑥南岭 ⑦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⑧喜马拉雅山脉 ⑨内蒙古高原 ⑩黄土高
原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山东丘陵
东南丘陵
读我国四大盆地分布示意图,回答 1~2 题。
1.下面①②③④四幅地形剖面图中与上图四大盆地分布位置对应一致的是( )。
A.①②③④四图分别对应 a、c、b、d四地点
B.①②③④四图分别对应 b、c、a、d四地点
C.①②③④四图分别对应 d、a、b、c四地点
D.①②③④四图分别对应 d、c、a、b四地点
【解析】 由 a、b、c、d 的经纬网可知它们分别是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而由①②③④的盆
底海拔、边缘南北的海拔可知,④是柴达木盆地,其盆底海拔最高,③为塔里木盆地,其南侧海拔高,②为四川盆地,①是准噶尔盆地。
【答案】 D
2.下列关于图中四大盆地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盆地具有紫色土壤,是我国水稻、油菜的主要产区
B.②盆地因生产石油、盐、铅锌而被人们称为“聚宝盆”
C.③盆地分布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D.④盆地被昆仑山和天山环绕
【解析】 紫色土壤,我国水稻、油菜的主要产区是四川盆地的特征,即②盆地;因生产石油、盐、铅锌而被人们称为“聚宝
盆”是柴达木盆地的特征,即④盆地;塔里木盆地分布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塔里木盆地被昆仑山和天山环绕,即③盆
地。
【答案】 C
3.读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序号代表的地形名称写在下列横线上。
山脉:A. ,B. ,C. ,D. ,E. ,F. ,G. ,H. ,
I. ,J. ,K. ,L. ,
M. ,N. 。
(2)在图中找出位于下列省区交界处的山脉,将其名称填在后面。
闽赣: ,晋冀: ,甘青: ,新藏: ,渝鄂: 。
(3)在图中适当位置标注下列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
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 (1)阿尔泰山 阴山 大兴安岭 昆仑山 太行山 横断山 喜马拉雅山 武夷山 雪峰山 祁连山 秦岭
长白山 天山 巫山
(2)武夷山 太行山 祁连山 昆仑山 巫山
(3)图略。
主题 1 中国的地势
▶基础探究 读我国沿 32° N纬线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剖面图上标出我国三级阶梯的范围。
(2)将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入下表中相应的位置。
数字 ① ② ③ ④
地理事物名称
(3)由图可知,我国地势具有 的特点。
(4)我国地势给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等方面带来了哪些有利的影响?
【答案】 (1)图略。
(2)青藏高原 横断山脉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3)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部的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阶梯过渡
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微点拨】 1.32° N纬线自西向东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2.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利于东部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沟通东西交通;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
[知识小结] 1.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我国地势概况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
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山地
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续表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二级
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
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山东、辽东丘陵
3.我国地势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第一,西高东低,面向海洋的地形、地势,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并使我国东
部季风区面积广大;第二,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第三,高
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阻碍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西北内陆,影响大气环流,对东亚气候和世界气候都有着重
要影响。
(2)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从西向东流,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部之间的交
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3)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为经济的
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级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
的农牧业区;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独具特色。农业以高寒牧业为主。
主题 2 中国地形分布及特征
▶基础探究 1.分析地形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 地形多种多样,利于发展多种产业:东部平原利于耕作业的发展;西部高原山地林业资源、矿产资源、草场资源丰
富,利于林、矿、牧业发展。山区面积广大,平原面积小,耕地较少;山区地形复杂不利于交通联系,限制了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山
区的高寒气候不利于经济发展;山区土层薄,易产生水土流失。
2.列表比较地形、地势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
地形 地势
区别与联系
陆地表面多种多样的形态,
指地表具体形态,通常可分
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
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它主要从高度方面的特征来描述
两者有密切关系,广义的地形概念也包括地势内容
【微点拨】 1.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利于发展农、林、牧、采矿、旅游等多种经营;但是耕地面积少、
交通不便、地质灾害多发、生态环境脆弱。
2.我国地形分布可以结合经纬网,将地形区与山脉相结合,整体把握。
[知识小结] 1.利用经纬网突破我国主要地形区
2.我国的地形及影响
(1)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山区林业、矿产、草场资源丰富,利于林、矿、牧业发
展。
(3)不利影响:①山区面积广大,耕地有限;②山区交通不便,影响各行业的发展;③地表起伏大,地质灾害多发。
3.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
(1)四大高原的特性
名称 位置和省、区范围 海拔 主要特征
青藏
高原
位于西南部,介
于昆仑山与喜马
拉雅山之间;青
海、西藏全部、
四川省西部
4000米以上,
是世界上海拔
最高的高原
世界最高的高原,高寒、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内蒙古
高原
位于北部,大兴
安岭以西,向西
延伸到祁连山
麓;内蒙古大
部、冀甘宁一部
分
1000米左右 我国第二大高原、最平坦的高原,风力作用强烈,西部风蚀地貌典型,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
高原
西起祁连山东
端,东到太行山
西麓,北邻内蒙
古高原,以长城
为界,南到秦岭;
山西省全部、陕
甘宁一部分
1000~2000米 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云贵
高原
云南省东部、贵
州省大部分
1000~2000米 地势西高东低,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有许多“坝子”
(2)四大盆地概况
名称 位置与范围 海拔 主要特征
塔里木
盆地
昆仑山与天山
之间,新疆境
内
1000米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部平坦,沙漠广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
沙丘区)和最大的内流河,封闭严密、干燥
准噶尔
盆地
阿尔泰山、天
山之间,新疆
境内
500~1000米 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西北有缺口,相对湿润,沙漠、戈壁面积较小,北部有一条外流河,多为固定沙丘
柴达木
盆地
昆仑山、祁连
山之间;青藏
高原东北部,
青海省境内
3000米左
右,我国地
势最高的内
陆高原盆地
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大部分为沙漠、戈壁,东南部多盐湖和沼泽地,有“聚宝盆”之称,石油、有色
金属矿、盐矿资源丰富
四川
盆地
东是巫山,西
是横断山脉,
北是大巴山,
南是云贵高
原;四川和重
庆境内
500米以下 也称“紫色盆地”,最湿润的外流盆地,多低山丘陵,西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紫色土广布
(3)我国三大平原
名称 范围 主要特征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长白
山之间,由松嫩平
原、三江平原、辽
河平原三部分组成
我国面积最大、地势最高(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深广,多沼泽低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我
国商品率较高的商品粮基地
续表
名称 范围 主要特征
华北平原
北是燕山,南到淮河,
西起太行山,东至渤
海
我国最完整的平原,由黄淮海河冲积而成。地势低平(多在 50米以下),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的
地区
长江中下
游平原
巫山以东到海滨,沿
江分布呈狭长形
我国最低平的平原(多在 50米以下,下游长江三角洲海拔则在 10米以下),河湖密布,为著名水乡和鱼米之乡
▶素养达成 甲、乙、丙、丁四图代表我国四大高原区域范围。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对图中四大高原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为青藏高原 B.乙为云贵高原
C.丙为内蒙古高原 D.丁为黄土高原
(2)四大高原均为生态脆弱区,但成因不尽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高原海拔高,热量不足,河湖稀少,植被稀疏
B.乙高原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土壤侵蚀严重
C.丙高原气候干旱,戈壁、荒漠广布,水源不足
D.丁高原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峰林、峰丛众多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经纬网可判断出甲为青藏高原,乙为内蒙古高原,丙为黄土高原,丁为云贵高原。第(2)题,结合上
题可知,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不足,植被稀疏,高原湖泊较多,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戈壁、荒漠广布,水源不足;
黄土高原降水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土壤侵蚀严重;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
【答案】 (1)A (2)D
读 M 地—重庆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 1~2 题。
1.M地位于重庆的( )。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正北方向
【解析】 据图可以判断出此剖面图是塔里木盆地—重庆的地形剖面图。塔里木盆地位于重庆的西北方向。
【答案】 C
2.①②③三个地形区共同具有的地理特征是( )。
A.都是我国的内流盆地
B.都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C.都位于我国的季风区
D.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解析】 ①为塔里木盆地,②为柴达木盆地,③为四川盆地。三个盆地都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答案】 B
3.读我国各地形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数字代表的地形区的名称。
山脉⑥ ,⑦ 。
高原⑨ ,⑩ 。
(2)图中数字 代表的是 盆地,简要分析冬季该地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温度高的主要原因。
(3)下面的图形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
由图可知,我国地势的总特征是 ,呈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特征对我国河流流向的影响
是 。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地形区的主要分布位置判断,⑥位于黄土高原南侧,为秦岭;⑦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为天山;⑨位
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为青藏高原;⑩位于我国云南、贵州一带,为云贵高原。第(2)题,图示 位于云贵高原北部,判断为四川盆地。
该地区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地区高,主要是由于地形对冬季风的影响。第(3)题,我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要
影响河流的流向、流速和水能资源分布。
【答案】 (1)秦岭 天山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2)四川 该地为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北部有秦岭、大巴山等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
(3)西高东低 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沿海与内地的交通,阶梯交界处形成巨大落差,水能丰富
【答案】 ①阶梯状 ②复杂多样 ③三大 ④四大 ⑤四大 ⑥山区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 1~3 题。
1.下列关于图中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图所示山脉是我国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B.②图所示山脉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③图所示山脉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D.④图所示山脉是我国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解析】 由图示经纬度、山脉走向、河流形状可判断①为雪峰山,②为贺兰山,③为巴颜喀拉山,④为秦岭。我国季风区和
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答案】 B
2.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穿越的山脉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穿越的山脉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
【答案】 C
3.图示山脉中,为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雪峰山是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之一。
【答案】 A
读我国某地地形剖面图,回答 4~6 题。
4.图中山脉②为我国哪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
A.第二、第三级阶梯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B.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和干旱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C.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和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
D.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暖温带与寒温带的分界线
【解析】 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知,该地位于大兴安岭。所以山脉②为大兴安岭,是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和半湿
润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干旱与半干旱区分界线为 200 mm 年等降水量线;秦岭是我国 800 mm 年等降水量线和暖温带与亚热带
的分界线。
【答案】 A
5.图中③建立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主要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B.谷子 C.春小麦 D.冬小麦
【解析】 ③位于松嫩平原,主要种植春小麦。水稻属于自给性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 谷子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冬小
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答案】 C
6.制约图中③处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B.土壤 C.地形 D.热量
【解析】 ③位于松嫩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所以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热量。
【答案】 D
二、综合题
7.读我国沿某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 A地形区的地形特征。
(2)B地与 D地的优势能源分别是 和 。B地形区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请说明其主要原因。
(3)A与 E两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上互为长短[即 A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劣势)正是 E地区发展农业的劣势(优势)],请列举三
例。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地形分布。第(1)题,结合经纬度和地势高低分布判断,A 表示云贵高原,是我国地势起伏最大的高
原,喀斯特地貌发育。第(2)题,B 位于四川盆地: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最多的省区;C 表示黄土高原:陕西、山西的煤炭丰富。四川盆
地冬季气温较同纬度高,主要原因应从北部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角度分析。第(3)题,A 位于云贵高原,农业资源的优势主要在于水
热条件充足,而主要的不利条件在于地形起伏大,平地少,土壤贫瘠。而 E 表示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主要优势是土壤肥沃,耕地面
积广;劣势是热量不足。
【答案】 (1)地表崎岖,峰岭众多,喀斯特地貌发育。
(2)天然气 煤炭 四川盆地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扩散,北部、西部(秦岭、横断山)的山地地势高,阻挡冬季风,使冬季风影响小。
(3)A 地(云贵高原)土壤贫瘠,E 地(东北平原)土壤肥沃;A 地(云贵高原)热量丰富,E 地(东北平原)热量较少;A 地(云贵高原)地形崎
岖,E 地(东北平原)地形平坦;A 地(云贵高原)耕地很少且破碎;E 地(东北平原)耕地广阔连片。(至少三例)
读我国沿 108° E 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回答 8~9 题。
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为青藏高原 B.②为四川盆地
C.③为黄河谷地 D.④为喜马拉雅山
【解析】 根据经纬度和地势起伏,可以确认①为云贵高原,②为四川盆地,③为汉江河谷,④为秦岭,⑤为黄土高原。
【答案】 B
9.下列关于⑤地地形特征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表崎岖,坝子广布;流水侵蚀
B.地势坦荡,一望无际;风力堆积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流水侵蚀
D.远看成山,近看成川;风力堆积
【解析】 “地表崎岖,坝子广布”是云贵高原的特征,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势坦荡,一望无际”是内蒙古高原的特征,
其风蚀地貌显著;“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流水侵蚀黄土高原表面形成的地貌形态;“远看成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的特征,
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C
黄土台塬是由黄土所覆盖的、阶梯状倾斜的台状地。读我国黄土台塬区范围示意图,回答 10~11 题。
10.我国黄土台塬主要分布于( )。
A.晋 B.陕 C.豫 D.甘
【解析】 塬是黄土地貌的核心,陕西是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结合图可知我国黄土台塬主要分布于陕西。
【答案】 B
11.形成黄土台塬覆盖物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
【解析】 黄土台塬覆盖物是地质时期由风力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 D
12.读我国沿 32° N地形剖面图(甲)和我国各类地形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例扇形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反映我国地势的总特征是 ,呈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特征对我国河流流向的影响是 。
(2)填写图甲中代号表示的内容。
山脉:① ,② ,③ 。
地形区:A ,B ,C 。
其中作为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有 。(填序号)
(3)(多选)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以高原、盆地为主,下列地形区中,位于第二级阶梯上的有( )。
A.青藏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E.四川盆地 F.东北平原
G.南岭 H.塔里木盆地
(4)我国地形类型齐全,复杂多样。如图乙所示,我国各种地形类型中,比重最小的是 ;图中字母 M代表的地形类型
是 。
(5)人们习惯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资源丰富,在发展 、 等方面具有
优势。
【解析】 图甲反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受其影响,我国许多大河西源东流;32° N 纬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喜
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横断山脉为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巫山为第
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我国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有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黄土高原等,青藏高原地处第一级阶梯,长江中
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南岭位于第三级阶梯;由图乙可看出,各类地形类型中山地占 33%,比重最大,丘陵比重最小,只有
10%,M 指我国的平原比重;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但有利于发展林业、畜牧业及采矿业和开发旅游业。
【答案】 (1)西高东低 大河自西向东流(西源东流)
(2)喜马拉雅山脉 横断山脉 巫山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③
(3)CEH
(4)丘陵 平原
(5)(林业、畜牧业)采矿业 旅游业
第 19 课时 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
区的分布及降水状况;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并初步掌握雨带的移动规律;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
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初步掌握综合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知道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
(应用)。
2.培养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状图等的技能,提高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
能力,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依据《基础知识排查》进行课前预习,自主通读教材,完成《基础知识排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在自主学习时,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分析冬、夏季气温的特点,并在图中找出等温线特殊的地方,通过上网或查找资料把不同
温度带、不同干湿地区适宜的植被找出来。
3.在学习时,还要注意与原有知识相结合,根据已有知识推导新知识。如可以运用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世界地理
中有关气候方面的知识,分析得出我国气温降水特点,进而归纳出我国气候特征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4.完成《预习效果反馈》,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
我国气温分布规律及成因,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的
影响。
1.指导学生依据《基础知识排查》进行预习,并要求学生完成《预习效果反馈》。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表资料创设情境,组织课堂探究活动,完成 《主题 1》《主题 2》和《主题 3》的内容。
3.对探究内容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在归纳分析时,一定要注重强化地图的使用,(本课时涉及的地图非常多:我国 1月平均气
温图、我国 7月平均气温图、我国温度带分布图、我国各温度带≥10 ℃的积温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
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图、影响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示意图、中国自东向西植被变化图、中
国自南向北冬季自然景观图、全国气候类型图、气候叠加示意图等,为了充分展示这些图,教师可自制投影片,边展示边讲授、归
纳)使知识点从图中得出,并落实到图上。
4.组织学生当堂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然后小组交换检查。
5.布置作业:完成《固学案》。
一、南北气温差异
1.冬季
特点: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影响因素:纬度因素、① 因素。
1月平均气温 0 ℃等温线:大致从青藏高原东缘向东沿② 一线延伸。
最低气温分布地点:漠河。
2.夏季
特点:南北普遍高温。
影响因素:正午太阳高度、昼长、纬度。
最高气温分布地点:③ 。
最低气温分布区:青藏高原。
3.温度带与农作物(划分依据④ )
(1)寒温带——马铃薯、小麦。
(2)中温带——甜菜、春小麦。
(3)暖温带——棉花、冬小麦。
(4)⑤ ——油菜、水稻、甘蔗。
(5)热带——橡胶、水稻、甘蔗。
(6)高原气候区——青稞。
4.影响
(1)农作物种类、熟制。
(2)传统建筑:北方取暖,南方透风。
二、东西干湿差异
1.分布
(1)特点: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⑥ 。
(2)年降水量最多:台湾火烧寮;年降水量最少:⑦ 。
(3)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
(4)降水量不同,会影响⑧ 、饮食、民俗等。
2.干湿地区
(1)划分与植被:湿润地区——森林,半湿润地区——森林、草原,⑨ ——草原,干旱地区——荒漠。
(2)影响
植被的生长
湿润地区:森林;干旱地区:草本植物。
⑩ :北方旱地;南方水田。
居民的饮食习惯。
房顶坡度。
三、季风气候显著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和 。
2.季风
(1)冬季风
源地:西北严寒的 和蒙古一带。
风向:东部地区,西北季风;西南地区,东北季风。
性质:寒冷干燥。
影响:冬季风活动强烈,会暴发 。
(2)夏季风
源地:东部和南部辽阔的海洋。
风向:东部大部分地区, ;西南部分地区,西南风。
性质: 。
影响:夏季风的进退决定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降水类型主要是锋面雨。锋面雨带的推进规律表现为 5月中旬,南部沿海进入
雨季;6月中旬, “梅雨”;7月中旬到 8月,华北、东北多雨;9月,雨带南移;10月,雨季结束。
夏季风活动不稳定,降水时间分配不均,水旱灾害频发。
降水与热量配合,有利于农业生产。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分界线: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冈底斯山为界。
季风区降水丰富,且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降水稀少,全年较干旱。
四、气候复杂多样
1.形成原因:季风影响、地形多样。
2.类型
(1)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温带大陆性气候。
(3) 气候。
3.影响
(1)我国的农作物及 丰富。
(2)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3)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
【答案】 ①冬季风 ②秦岭—淮河 ③吐鲁番盆地
④≥10 ℃积温 ⑤亚热带 ⑥递减 ⑦托克逊 ⑧建筑
⑨半干旱地区 ⑩农业类型 海陆位置 西伯利亚
寒潮 东南风 温暖湿润 长江中下游 巴颜喀拉山 亚热带季风 高原山地 动植物资源
读我国东部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图,回答 1~2 题。
1.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 1月、7月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③和① B.③和② C.④和② D.④和①
【解析】 我国东部地区的气温具有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特征。结合图中四条曲线随纬度变化的气温差
值,判断出④为 1 月份、②为 7 月份的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
【答案】 C
2.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太阳辐射差异 ②大气环流影响 ③距海远近不同 ④地形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 受纬度位置和冬季风影响差异的影响,我国东部冬季南、北温差大。
【答案】 A
读我国雨季类型图,回答 3~4 题。
3.下列关于图中 M、N地区的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多雨
B.N地向北弯曲主要受距海远近影响
B.M地受台风影响,夏秋多雨
D.N地位于冬季风迎风坡,多冬雨
【解析】 图中 M 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夏秋季受来自印度洋所带来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图示 N 地区是我国西北
地区,由图可看出 N 地类型界线向西北凸出的地区主要在祁连山地区,应是地形影响的结果。
【答案】 A
4.图中①雨季类型属于( )。
A.全年干旱多晴区 B.夏半年多雨区
C.夏雨集中区 D.春冬阴雨区
【解析】 图中①地区属于我国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该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属于夏雨集中区。
【答案】 C
主题 1 我国的气温和温度带
▶基础探究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异同点及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 共同点:①不论 1 月还是 7 月,等温线的延伸方向都大致同纬线平行;②从等温线数值看,都是越往北,气温越低。
原因: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受纬度因素影响很大,越往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不同点:1 月等温线比 7 月密集,这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我国领土南北跨近 50
个纬度,在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昼长也比南方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就比南方少。加之冬季风
南下时,首先经过我国北方地区,使北方更加严寒;而冬季风南下过程中,因受重重山岭阻挡,风势逐渐减弱,因此南方降温程度远比
北方小。所以,冬季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夏季,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比南方低一些,
但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辐射并不比南方少,所以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2.为什么 0 ℃等温线经过四川盆地时向高纬度弯曲?
【答案】 四川盆地北面为秦巴山地,对南下的冬季风起阻挡作用,使四川盆地受冬季风影响较小,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其他地
区偏高。
【微点拨】 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主要是南北纬度差异大,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差异大,同时距冬季风源地远近
不同,受冬季风影响强弱也不同;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普遍高温,这与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昼长增长,南方阴雨天气增多有关。
2.冬季秦岭、大巴山山脉阻挡冬季风,四川盆地受冬季风影响较弱,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高。
[知识小结] 1.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1月 7月
等温线
分布特点
等温线密集 等温线稀疏
气温
分布
特点 南北温差大 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原因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
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
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
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
的热量远小于南方,气温
较低;②北方靠近冬季风
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
加剧了北方的寒冷,越往
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
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
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
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②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
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极值气
温及原因
最低温:漠河
原因:①纬度高,获得的太
阳辐射少;②近冬季风源
地,受冬季风影响大
气温最高:吐鲁番盆地
原因: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
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气温最低:青藏高原
原因:地势高,气温低
2.我国的温度带划分及分布
温度带 范围
≥1000 ℃
积温
作物熟制
热带
琼全部和台南部、
粤南部(雷州半
岛)、滇南部(西双
版纳)
>8000 ℃ 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如天然橡胶等
亚热带
秦岭—淮河一线以
南的大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以东
4500~
8000 ℃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我国是水稻、油菜及亚热
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
地区即鲁全部和
陕、晋、冀大部分
和南疆
3400~
4500 ℃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是我国冬小麦、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
中温带
吉全部和黑、辽、
内蒙古大部,北疆
1600~
3400 ℃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
寒温带
黑、内蒙古的最北
部
<1600 ℃ 一年一熟。以生长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为主: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高原
气候区
青海、西藏大部和
四川西部
<2000 ℃ 一年一熟。青稞等
▶素养达成 读我国部分省区 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 28 ℃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太阳辐射 ②海陆分布 ③地形因素 ④信风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此时,沿图中海岸分布的 28 ℃等温线自南向北观察到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B.河流汛期逐渐变长
C.降水量越来越大
D.白昼时间越来越长
【解析】 第(1)题,从图中 28 ℃等温线走向可知:有的与海岸线平行,有的与等高线平行,故受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第(2)题,
此时我国为夏季,由南向北白昼越来越长。
【答案】 (1)B (2)D
主题 2 我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
▶基础探究 1.读教材中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找到 800 mm、400 mm、200 mm年等降水量线,并用彩色笔描出。
(2)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 一线,经 高原东南边缘;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 (山脉),经
高原东南边缘,最后进入 高原东南部。
(3)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 。
【答案】 (1)图略。
(2)秦岭—淮河 青藏 大兴安岭 内蒙古 青藏
(3)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最多的地区在哪里?形成原因是什么?
【答案】 台湾火烧寮。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冬季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
3.你能说出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吗?
【答案】 在一般年份:①5 月中旬,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并在此形成锋面雨带,南部沿海地区最早进入雨季;②6 月中
旬,夏季风北跃,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长达一个月之久的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③7 月中旬,夏季风北进到淮河以北,
雨带也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④9 月开始,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随之南移;⑤10 月份,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季
随之结束。
4.为什么纬度较高的东北长白山区属于湿润地区?
【答案】 干湿地区是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来划分的,而不是单纯的由降水量一个指标来决定。东北三省的东
部离海洋近,又是山地,多地形雨;同时又由于其纬度较高,地势也较高,气温较低,所以蒸发相对较弱。总的来说,长白山区降水量大
于蒸发量,故划定为湿润地区。
【微点拨】 1.我国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距海越远,降水的季节变化越大,年际变化越小。
2.影响降水的因素包括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
3.干湿地区的划分不仅要考虑降水量的多少,还要考虑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知识小结] 1.降水特点及影响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名称 内容
空间分
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
向西北内陆
逐渐减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
源是夏季风。我国东
部、南部广大地区受东
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
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
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
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越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
间
变
化
季节
变化
降水季节分
配不均,降
水集中在 5
月到 9月的
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
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
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
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发,夏季风强或来得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得晚,南涝北旱
年际
变化
各地降水年
际变化大,
南方较小,
北方较大,
西北干旱地
区降水年际
变化小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
造成的
降水的
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
少,雨季
短。南方:
降水多,雨
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
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2.我国四种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
旱地区。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和植被
湿润区
>800 mm降水
量>蒸发量
东南大部、东北的
东北部
气候湿润,森林
半湿润区
400~800 mm降
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
原、黄土高原南部
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气候较湿润,草原和森林
续表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和植被
半干旱区
200~400 mm降
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
高原和青藏高原大
部分
气候较干燥,主要为草原
干旱区
<200 mm降水
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
西部、青藏高原西
北
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
主题 3 我国的气候特征
▶基础探究 1.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出图中符号所代表的气候类型名称。
A. ,B. ,C. ,D. ,E. 。
(2)图中数字序号代表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上的山脉,其中① ,② ,③ ,④ ,⑤ 。
【答案】 (1)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2)大兴安岭 阴山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
2.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请你举例说明。
【答案】 对农业的影响:气候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
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对生活的影响可从住房、交通、生活饮食习惯、服饰等多方面考虑。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
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如夏天可以去海滨、湖岸或山上避暑。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不同。如四川、
湖南、贵州等地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当地居民爱吃辣椒,以驱寒抗风湿。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种植的粮食作
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也不同,如东北种植的是春小麦、甜菜;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地区种植的是冬小麦、甘蔗;华北、
东北种植的油料作物是花生、大豆;长江以南种植的油料作物是油菜;北方种植的是温带水果瓜菜,如苹果、梨、葡萄、萝卜、大
白菜等;南方种植的是亚热带、热带水果瓜菜,如柑橘、菠萝、荔枝、香蕉、辣椒、绿茄子等。
3.夏季风为什么不能影响我国的西部地区?冬季风为什么不能影响青藏高原地区?
【答案】 我国西部地区距海较远,同时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冬季风不会影响青藏高原地区是因为那里海拔高,冷空气难以
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或冬季风厚度较小)。
【微点拨】 1.我国气候类型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
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较同纬度的阿拉伯半岛降水丰富。
4.气候复杂多样对农作物种类、住房、交通、饮食习惯、服饰等均有影响。
5.我国西部内陆地区距海远,同时受山岭阻挡,夏季风影响不到;受地形、纬度等因素影响,各地受冬季风影响强弱不同。
[知识小结] 1.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特征 内容 成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大陆
性季
风气
候显
著
大多数地方冬
季寒冷干燥,
夏季暖热多
雨;与同纬度
其他地区相
比,冬季气温
偏低,夏季气
温偏高,气温
年较差大;气
温年较差和降
水的季节变化
我国冬季
受寒冷的
冬季风影
响,寒冷干
燥;夏季受
来自海洋
的夏季风
影响,暖热
多雨
冬季寒冷
干燥,对农
作物等生
长不利;夏
季暖热多
雨,对农作
物等生长
十分有利
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
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和年际变化都
较大
雨热
同期
夏季,我国除
高原、高山
外,高温期与
多雨期一致,
水热配合好
夏季,我国
各地得到
的太阳光
热多,且受
夏季风影
响,带来充
沛的降水
夏热是我
国气候资
源的一大
优势,使广
大北方地
区都能种
植棉花,水
稻、玉米
等喜温作
物
续表
特征 内容 成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气候
复杂
多样
我国有多种多
样的温度带和
干湿地区
我国地域广
阔,南北纬
度差异大,
东西距海远
近不同,地
形复杂多样
使我国的农
作物及各种
动植物资源
极其丰富
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2.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气候区 分布
热带季风气候 云南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岛南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温带季风气候 北方地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东北地区、内蒙古高原东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新疆、内蒙古高原大部分
高原、高山气候 青藏高原、天山山脉
▶素养达成 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 34° 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
直至 104° 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亚热带在 34° N以南、104° 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季风
D.海陆位置
(2)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解析】 第(1)题,结合题干和我国地形分布可知,34° N 以南、104° E 以西为横断山脉,受山地地形影响,气温较低,亚热
带的分布范围小。第(2)题,我国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冬季风势力强,加上我国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
缺少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可以长驱南下,影响范围较广,使亚热带地区分布总体偏南。
【答案】 (1)B (2)D
我国古老的气候谚语源远流长,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如“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处
暑节气在每年 8 月 23 日左右)。据此回答 1~3 题。
1.此谚语反映的气候特征最适合于我国的( )。
A.珠江三角洲
B.江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解析】 依据我国雨带的推移时间分布可知,8 月份雨带应分布于华北、东北地区,题干给出了处暑的时间(处暑节气在每
年 8 月 23 日左右),故此谚语反映的是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答案】 C
2.此谚语反映了我国的气候特点是( )。
A.旱涝灾害频繁
B.雨热同期
C.夏季高温多雨
D.冬季寒冷干燥
【解析】 从“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可以看出,东北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答案】 A
3.“处暑无雨干断江”是由于( )。
A.夏季风势力弱
B.夏季风势力强
C.厄尔尼诺现象
D.拉尼娜现象
【解析】 “处暑无雨干断江”说明夏季河流处于枯水期,主要是夏季风势力弱造成的。
【答案】 A
4.图Ⅰ是福建省简图,图Ⅱ是武夷山海拔 300米处 M坡与 N坡 6月与 12月的气温比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 6月、12月武夷山海拔 300米处 M坡与 N坡的气温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与 N坡相比,推测 M坡植被的长势及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M 坡位于武夷山西北部,12 月时,M 坡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聚集,气温低;N 坡位于武夷山
东南部,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热量条件较好,气温高,所以在 12 月份,M 坡气温低于 N 坡。6 月 N 坡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M 坡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较高,所以 6 月 M 坡气温高于 N 坡。第(2)题,
与 N 坡相比,M 坡冬季气温较低,全年降水量较少;M 坡的水分、热量条件比 N 坡差,所以植被长势较差。
【答案】 (1)12 月 M 坡气温低于 N 坡,6 月 M 坡气温高于 N 坡。12 月 M 坡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聚集; N 坡处于冬季
风的背风坡,热量条件较好 。6 月 N 坡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 M 坡位于东南季
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较高(或焚风效应)。
(2)与 N 坡相比,M 坡的植被长势较差。原因是 M 坡冬季气温较低,全年降水量较少。
【答案】 ①南北 ②东西 ③季风
一、选择题
读我国部分城市 1 月平均气温柱状图,回答 1~2 题。
1.下列城市中,最靠近秦岭—淮河一线的是( )。
A.太原 B.石家庄 C.乌鲁木齐 D.郑州
【解析】 据图可知,郑州 1 月份平均气温在-0.3 ℃,最接近秦岭—淮河一线。
【答案】 D
2.与其他城市比较,哈尔滨 1月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距海远 B.距冬季风源地远
C.纬度高 D.地势高
【解析】 哈尔滨纬度较高,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加上距冬季风源地较近,因此气温较低。
【答案】 C
读我国五个自治区行政中心城市气候资料表,回答 3~4 题。
气候
城市
夏秋季降
水量(mm)
冬春季降
水量(mm)
7月平均
气温(℃)
1月平均
气温(℃)
① 153.2 124.4 25.7 -15.2
② 351.5 66.0 21.9 -13.5
③ 165.6 37.1 23.6 -9.0
④ 435.0 9.8 14.9 -2.3
南宁 868.8 431.8 28.3 12.8
3.下列对①②③④四个城市的判读,正确的是( )。
A.①为乌鲁木齐,年温差最大
B.②为银川,位于宁夏平原
C.③为呼和浩特,纬度位置偏北
D.④为拉萨,光热条件最好
【解析】 ①②③④四地中,④城市夏季气温最低,为拉萨;①城市气温年较差最大,为乌鲁木齐;与②城市相比,③城市气温年
较差较小,降水更少,故③城市位置更偏西北,应为银川,故②地为呼和浩特。拉萨光照强,但热量条件差。
【答案】 A
4.城市①冬春季降水较多的原因是( )。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受蒙古高压控制
C.受热带气旋影响 D.受西风气流影响
【解析】 ①城市为乌鲁木齐,处在天山以北,西风从大西洋和北冰洋带来水汽,加上山地的抬升作用,形成降水。
【答案】 D
读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雨带位置图(阴影部分表示雨带),回答 5~6 题。
5.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D.③①④②
【解析】 根据图中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可以判断出②是锋面雨带登陆我国华南沿海地区;③是锋面雨带移至江淮地区,为
梅雨季节;①为江淮地区出现伏旱天气;④为雨带向南退缩,四川盆地进入秋雨季节。
【答案】 B
6.当江淮地区出现伏旱天气时,雨带位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结合上题可知,①为江淮地区出现伏旱天气。
【答案】 A
二、综合题
7.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年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温变化有明显特点,请你归纳出三点。
(2)据图中四城市年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显示,我国 。(选择填空)
A.夏季降水量的比重自南向北递减
B.夏季降水量的比重自南向北递增
C.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
D.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3)据图归纳广州的降水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4)根据图中信息,指出哈尔滨所在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多发时间。
【解析】 第(1)题,可从冬、夏气温特点和气温的南北变化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四城市纬度特点可知 C 选项正确。第(3)
题,广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水汽多,雨季长,夏、秋季台风活动频繁。第(4)题,哈尔滨位于我国季风区且纬度较高,夏季易出现
洪涝灾害,冬季易受寒潮侵袭。
【答案】 (1)夏季(7 月)普遍高温(都在 20 ℃以上,温差小于 10 ℃);冬季(1 月)南北温差大(达 30 ℃);自南向北气温年较差逐
渐增大;自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
(2)C
(3)降水特征:年降水量多(在 2000 毫米左右),集中在夏季(800 毫米左右)。形成原因:广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受来自
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雨季长;台风活动较频繁。
(4)寒潮,冬半年;洪涝灾害,夏季。
读我国几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图,回答 8~9 题。
8.图中表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的是( )。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解析】 ①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界线,②为内、外流区的分界线,③为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界
线,④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答案】 D
9.下列关于图中这四条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线以北降水量少,无湿润地区
B.②线以西地区的河流全为内流河
C.③线以东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
D.①线与④线之间为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 ①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本区以半湿润区为主,但东北地区有部分地区属于湿润地区;②线为内、外流区分界
线,但位于②线以西地区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属于外流区;③线以东地区为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丘陵为主;①线与④线之间
有部分地区为高山高原气候。
【答案】 C
大陆度表示某地气候受大陆的影响程度。读我国各地大陆度表,回答 10~11 题。
地名
拉
萨
福
州
昆
明
杭
州
南
宁
成
都
桂
林
济
南
广
州
贵
阳
上
海
西
安
银
川
太
原
沈
阳
吐
鲁
番
大陆度 39 47 25 61 45 50 59 64 47 57 58 66 70 71 76 89
10.下列关于我国大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各地的大陆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B.大陆度大的地区气温年较差也较大
C.大陆度小的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D.纬度低的地区大陆度比纬度高的地区小
【解析】 大陆度大的地区气候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也就大。拉萨位于杭州以西地区,但拉萨大陆度比杭州小;昆明大陆度
比较小,但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小;沈阳的纬度比吐鲁番高,但是吐鲁番大陆度比沈阳大。
【答案】 B
11.青藏高原的大陆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夏季风影响小 B.受冬季风影响小
C.纬度低 D.地势高
【解析】 由于地势高,青藏高原受冬、夏季风影响都很小,且由于海拔高,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青藏高原的所有区域特性
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地势高。
【答案】 D
12.读我国某地区干燥度分布图(干燥度指长有植物的地段最大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我国干燥度的分布规律及最主要形成原因。
(2)A所在闭合曲线的干燥度为 ,分析 A所在区域与 B所在区域干燥度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3)描述图中河流在 C段的水文特征。
(4)说出 D地形区发展耕作业有利的气候条件。
【解析】 第(1)题,干燥度指长有植物的地段最大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值,干燥度与蒸发量成正比,与降水量成反比。我
国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所以干燥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第(2)题,根据图中数值计算可知,A 地干燥度为 16.0 ,B 地干燥度为
0.5,A 干燥度远远大于 B。A 为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强,干燥度高;B 为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干燥度低。第(3)题,河流 C 段位于第一、第二级阶梯的交界处,且位于季风区,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高,所以河流水流湍急,流量大,
含沙量小,纬度较高,河流有结冰期。第(4)题,D 地形区为渭河平原,耕作业发展的有利气候条件主要从昼夜温差、光照、 热量和
降水条件分析。
【答案】 (1)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2)16.0 A 远远大于 B。A 为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强;B 为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3)水流湍急、流量大、含沙量小、有结冰期。
(4)昼夜温差大;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降水量相对较多。
第 20 课时 中国的自然环境——河流和湖泊
1.识记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成因及我国主要的内、外流河。
2.识记两大湖区的名称、分布及主要湖泊的特征。
3.掌握我国长江、黄河概况,主要支流、开发利用及其治理措施,了解长江、黄河沿岸的主要水利枢纽工程的名称、位置。
1.利用 15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读教材,完成 《基础知识排查》,把握教材体系,掌握重点内容。
2.对照中国河流和湖泊图,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位置;可采用对比方法分析黄河、长江两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存在的
问题和治理的措施。可通过画黄河、长江水系简图,加深印象。
3.自查学习效果,完成 《预习效果反馈》。
1.长江基本概况、黄河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
2.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长江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
1.《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时完成。
2.创设问题情境,分小组讨论完成 《主题》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3.对学习小组的讨论探究情况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注意多使用激励性语言。
4.对合作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首先,让学生明确几组概念,如内、外流河(湖),水文特征、水系特征,航运价值、航运能力等;
然后,展示相关图文资料,如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黄河图、长江图和一些特殊图片,如地上河、黄河流水等,读图分析我国
河湖的基本概况,对比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和开发治理。
5.利用《技能应用与拓展》检测各小组的学习效果。
一、众多的河湖
1.内流区:内流河最终没有流入海洋,所在区域为内流区。
2.外流区:区域内的河流最终均流入海洋,我国河流大多分布在① 区。
3.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
4.东南外流区:河流多且长,夏季形成汛期,秦岭—淮河以北有结冰期。
5.西北内流区:河流少,河流水量不丰富,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
6.京杭运河
(1)世界上开凿最早且最长的人工运河,长 1800 km。
(2)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② 、③ 。
(3)沟通了海河、④ 、淮河、⑤ 、钱塘江。
7.我国的湖泊
(1)⑥ 湖,基本上是咸水湖。
(2)⑦ 湖,是淡水湖。
二、黄河的治理
1.黄河源头:发源于⑧ 上的巴颜喀拉山,呈巨大的⑨ 字形,曲折向东注入⑩ 。
2.分段:以河口、旧孟津(桃花峪)为界划分为上、中、下游。
3.主要支流:湟水、汾河、渭河。
4.利用
(1)发电: 水能资源丰富。
(2)灌溉:利用黄河水灌溉使宁夏平原成为 。
5.环境问题
(1)中游:水土流失。
(2)下游: 。
三、长江的开发
1.长江源头:发源于青藏高原上唐古拉山的各拉丹东,注入 。
2.概况:全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
3.分段:以宜昌、湖口为界划分为上、中、下游。
4.支流:上、中游支流众多。
5.水能:集中分布于上游,蕴藏量占全国的 1/3,可利用的约占全国的 1/2,有 之称。
6.川江和荆江的治理。
7.航运: 以下可四季通航,有 之称。
【答案】 ①外流 ②江苏 ③浙江 ④黄河 ⑤长江 ⑥内流 ⑦外流 ⑧青藏高原 ⑨“几” ⑩渤海 上游
“塞上江南” “地上河” 东海 “水能宝库” 宜宾 “黄金水道”
读某溪流连续两天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回答 1~2 题。
1.两昼夜内,该溪流的流量特点是( )。
A.变化幅度:第一天小,第二天大
B.最大流量:出现在第一天的午后
C.最小流量:出现在凌晨 6点前
D.变化幅度:昼夜差异大,两日差异小
【解析】 据图可知,两昼夜内,该溪流的流量第一天明显大于第二天,且昼夜差异大,呈波动变化;最小流量大致在第二天日
出前后,最大流量在第一天的午后。
【答案】 B
2.溪流流量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海陆位置影响 B.冷空气影响
C.洋流影响 D.地形影响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天的流量明显变小,且日出前后流量为零,可能是因为结冰,故最可能受一股冷空气的影响。
【答案】 B
读我国甲、乙、丙三条河流各月流量资料(立方米/秒)表,回答 3~4 题。
河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甲 1200 1400 1700 1500 6000 12500
乙 0 0 80 50 60 200
丙 50 100 500 600 200 350
河流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甲 11000 7500 4500 3000 2000 1000
乙 260 300 220 100 60 50
丙 850 11000 700 500 300 100
3.甲、乙、丙三条河流所在的地区依次是( )。
A.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南部沿海地区
B.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
C.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
D.南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
【解析】 甲河流全年各月径流量都很大,应该位于南部沿海,乙河流径流量小且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1~2 月份出现断流,是
该地 1~2 月份气温过低、冰川融化量少造成的,说明乙河流位于西北地区;丙河流 3~4 月份具有春汛,7~8 月份具有夏汛,河流具有
“双汛期”,应该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答案】 D
4.乙河 1、2月份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少,导致径流量小 B.气温高,蒸发强
C.气温低,冰雪难以融化 D.东南季风难以到达
【解析】 乙河位于西北地区,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冬季气温低,冰雪难以融化,故导致断流。
【答案】 C
主题 1 众多的河湖
▶基础探究 1.为什么西北多内流河,东南多外流河?
【答案】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补给水源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径流量小;再加上周围高山
环绕,因此多为内流河。东南地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再加上地势西高东低,大河滚滚东流入海,故多为外流河。
2.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从哪些角度分析?
【答案】 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
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
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3.为什么南方河流航运发达,北方河流航运则较落后?试从南、北方河流不同水文特征来分析。
【答案】 南方河流流量较北方河流大;南方河流水位变化较北方河流小;南方河流冬季不结冰,而北方河流冬季结冰,不能终
年通航。
4.河流的水系特征从哪些角度分析?
【答案】 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分析河流
水系特征主要分析河流的源地、流向、河流长度、水系归属和水系形态(如树枝状、扇形等)、流域概况(面积、水力资源等)、
河道宽窄曲直、河网密度(支流的发育程度)等。即向、系、积、道、度等方面。
【微点拨】 1.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水量、水位、结冰期、汛期、含沙量、水能等方面分析;水系特征主要从源头、注
入、流向、长度、流域、支流及分布、落差、河道等方面分析。
2.南、北方的河流在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河网密度等方面差异较大,河流航运价值不同。
[知识小结] 1.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地区 东北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河流
黑龙江及其支流
松花江
辽河、海河、黄河 长江、珠江
水
量
特征 丰富 较小 丰富
成因
流经森林茂密、
气候湿润的地区
流经半湿润和半
干旱地区
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水
位
变
化
特征 较小 大 小
成因 河流补给多样
河流补给主要是
7、8月份的降
水
降水的季节长
汛
期
特征
汛期较短、
季变较小
汛期较短、
季变大
汛期长、
季变小
成因
冬季积雪,春天
融化,形成春汛;
夏季受夏季风影
响,形成夏汛
降水季节短
降水多,
且季节长
含
沙
量
特征 小 大 小
成因
森林茂密,水土
流失小
河流上、中游植
被少,且流经疏
松土质的地区,
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保
护较好
结
冰
期
特征 长 较短 无
成因 冬季长,气温低 冬季较短
冬季气温
在 0 ℃以上
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特征 成因
主要分布
在西北内陆
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水量较小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水量较小
汛期短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水量丰富;冬季河流断流,属于季节性河流,且有显著日变化
内流河河水沿途被大量蒸发、下渗,加上引水灌溉,使河流水量减少,河流消失
塔里木河:7~9月份为汛期
3.湖泊
湖泊
类型
特征
内流湖:①位于内流区;②
无河流与海洋相通 外流湖:①位于外流区;②有河流与海洋相通,湖水有进有出
成因
①湖水的排泄形式是蒸
发;②湖水盐分富集,盐度
上升
①湖水有进有出;②水中盐分保持动态平衡,盐度低且稳定
主要
分布区
青藏高原湖区 东部平原湖区
主要
湖泊
青海湖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素养达成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
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 1962年两个时期的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1964年,在该河
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读图,回答(1)~(3)题。
(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将受到的影响是( )。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3)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甲时河床最低,即以侵蚀为主,应该为当地汛期;乙时河床抬高,以淤积为主,为枯水期,河床抬
高。从甲到乙应该是由汛期过后到枯水期的过程,再结合该地位于我国浙江即可判断该过程发生在 9~12 月。第(2)题,水库建成后,
由于水库蓄水,导致汛期下游水量减少,流速减慢,径流的冲刷力度减小,淤积加重,河床抬高。第(3)题,水库修建后导致下游河道淤
积加重,再加上潮流带来的泥沙,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故在河口修建大型水闸是为了拦截潮流,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答案】 (1)D (2)B (3)A
主题 2 黄河的治理
▶基础探究 1.探究黄河水患的形成及治理的措施。
【答案】 (1)水患的形成:①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水只靠人工筑堤来约束,一遇暴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危
险;②黄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 7、8 月,且多暴雨,容易形成洪水;③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使其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且造成严重的
水土流失。
(2)治理的措施:①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采取的措施是造林种草,同时结合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
工程;②修水库;③加固黄河大堤、疏通河道,亦可用调水冲沙的方法冲刷下游淤泥;④修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
2.黄河流经青铜峡至河口段,为什么水量锐减?
【答案】 流经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蒸发量大,且少支流汇入;上游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等地大量引黄河水灌溉,故水量大
减。
【微点拨】 黄河流域的水患主要是中游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形成地上悬河,洪灾多发,原因主要与地形、降水、水土流失等
因素有关。治理措施主要是中游保持水土、修建水库、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疏浚河道、加固堤防。
[知识小结] 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开发治理
黄河
示意图
上、中、下
游划分
上游 中游 下游
主要特征
河源水清,峡谷
段水能丰富,河
套段水流缓慢
多支流,多峡
谷,含沙量大
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成为“地上河”
利用 ①灌溉,流经地区降水不足,灌溉作用巨大;②发电,在上游第一、第二级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
续表
黄河
存在的问题 ①中游水土流失严重;②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受洪水威胁,断流、水污染严重
综合治理 ①建蓄洪调水工程;②植树种草,保持水土;③加固大堤;④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重要水
利枢纽
名称 小浪底
效益 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灌溉和发电
主题 3 长江的开发
▶基础探究 1.如何分析河流航运价值?宜宾以下哪些河段的航运能力受到了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 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条件方面,如果河流流量大、稳定,无结冰期,河道平坦、开阔,
则航运能力强;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如果河流沿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集中,则航运价值大。荆江河段(湖北的枝城—湖南的城
陵矶)。限制因素:河道迂回曲折,多浅滩沙洲;水位高出两岸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水流不畅,容易积水。
2.试分析长江形成“黄金水道”的区位条件。
【答案】 自然条件:具有流量大、水位变化小、冬季不结冰的水文条件,具有江阔水深的河道特征。社会经济条件:沿途是
我国人口密集、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货流量、人流量巨大。
3.你认为在综合治理长江方面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至少两点)?
【答案】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修建水库,分洪蓄洪,减少洪涝;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疏浚长江河道,增大运输能力;等等。
【微点拨】 1.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自然因素包括: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落差、河网密度等。社会经济因
素包括:人口、城市分布、经济发展等。
2.综合治理长江的措施主要从植被保护、修建水库和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堤防、疏浚河道等方面分析。
[知识小结] 长江的水文特征及其开发治理
长江
示意图
上、中、下
游划分
上游 中游 下游
主要特征
落差大,多峡
谷,水能丰富
多曲流,多支
流,多湖泊
江阔水深,水流缓,支流少
利用
①巨大的水能,集中在上游金沙江及长江三峡地区(原因:位于第一、第二级及第二、第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流经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量大);②航运便利,黄金水道;③灌溉
存在的问题 ①洪涝灾害多,主要危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荆江段;②泥沙含量增多
综合治理 加固大堤,修建水库,营造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峡工程,重点治理荆江河段
重要水
利枢纽
名称 三峡工程
效益 主要的三大效益:防洪、发电、航运。其次是灌溉、水产养殖、旅游等
下图中的四条河流均位于我国境内。读图,回答 1~2 题。
1.河流名称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岷江、②额尔齐斯河、③松花江、④海河
B.①大渡河、②塔里木河、③淮河、④辽河
C.①岷江、②塔里木河、③松花江、④辽河
D.①雅砻江、②额尔齐斯河、③辽河、④闽江
【解析】 根据图中的河流流向和经纬度可以判断,①为岷江,②为塔里木河,③为松花江,④为辽河。
【答案】 C
2.下列关于图示河流流域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河流域是典型的红壤分布区,适宜种茶树
B.②河流在一年中的 1、2月份经常断流
C.③河流域的农业种植制度为两年三熟
D.④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解析】 岷江流经成都平原,该流域有典型的紫色土,不适宜种植茶树;塔里木河在冬季会断流;松花江流域的农业种植制度
为一年一熟;辽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答案】 B
3.读黄河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黄河流经兰州至河口镇河段流量减少的原因。
(2)①②③④四点附近河段中水能丰富的是 ,其原因是 。
(3)黄河流经中游河段后含沙量陡增。该河段流经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请分析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
(4)简述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题,自然原因主要从蒸发量和降水量角度分析;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发展农业过程中引水灌溉角度分析。第
(2)题,分析水能资源丰歉的条件主要从径流量和河流落差角度分析。第(3)题,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
分析时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第(4)题,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主要从泥沙来源、河流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分
析。
【答案】 (1)自然原因: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人为原因:大量引水灌溉。
(2)①③ 两段河段位于阶梯的交界地带,落差大,水能蕴藏量大
(3)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多暴雨。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
(4)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含沙量大。黄河下流经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减
慢,大量流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故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
【答案】 ①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 ②京杭大运河 ③鄱阳湖 ④中游 ⑤上游 ⑥黄金水道
一、选择题
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是吞吐型湖泊,年内各月吞吐泥沙和水量很不均匀,2006 年后三峡水库蓄水,也影响了鄱阳湖对泥沙和
水量吞吐。读湖口站(鄱阳湖水系的出口)多年平均输沙量和径流量分布图,回答 1~2 题。
1.下列关于鄱阳湖多年月平均输沙量和径流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输沙量和径流量年际变化都较大
B.6月份鄱阳湖补给长江,7月份长江补给鄱阳湖
C.4~6月湖水含沙量降低,输沙能力减弱
D.3月份鄱阳湖的含沙量最大,输沙能力最强
【解析】 图中输沙量和径流量都是年内变化,而非年际变化;3 月份鄱阳湖的含沙量最大,但流量不是最大,因此输沙能力不
是最强;受锋面雨带的影响,4~6 月我国鄱阳湖流域进入雨季,鄱阳湖流量增加,补给长江,7 月份随着锋面雨带北移,长江以北进入雨
季,长江干流水位上升,而鄱阳湖流域受伏旱影响,降水减少,流量下降,长江补给鄱阳湖。
【答案】 B
2.下列关于鄱阳湖 7~9月输沙量特点的成因推测,最可能的是( )。
A.向长江输沙,鄱阳湖清淤
B.出库流量达一年最小
C.长江干流水位高
D.湖口站上游来水含沙量加大
【解析】 6~9 月为长江流域的主汛期,不可能进行清淤;从示意图中看出水流量也不是一年中的最小;这里对比的是湖口输
沙量不是整个鄱阳湖的含沙量,长江水位高;长江水补给鄱阳湖,泥沙由长江进入鄱阳湖,使得鄱阳湖湖口输沙量为负值。
【答案】 C
我国某湖泊面积为 2.8 km
2,海拔为 483 m,湖泊水位变化如图所示。读图,回答 3~4 题。
3.该湖泊最有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解析】 结合该湖泊海拔为 483 m 及其水位变化状况,可排除 A、C、D 三项。
【答案】 B
4.图中 4、5月份水位降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减少 B.入渗加强
C.蒸发加强 D.入湖径流量减少
【解析】 4、5 月份,用水量大,入湖径流量减少,水位降低。
【答案】 D
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回答 5~6 题。
5.图中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有(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凌汛多发生在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
【答案】 D
6.凌汛多发生在( )。
A.夏季 B.冬春季节
C.冬季 D.春秋季节
【解析】 凌汛多发生在冬季河流的封冻季节和春季的解冻时期。
【答案】 B
二、综合题
7.下图图甲为黄河干流径流量和含沙量变化示意图,图乙为黄河流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各河段的径流量存在明显差异,完成下表。
河段 水量变化 水量变化原因
兰州—河口镇 减少 降水少,蒸发旺盛,无支流汇入;灌溉和其他用水增加
河口镇—郑州 增加
郑州—利津 减少
(2)黄河径流量与含沙量均增加的河段有哪些?
【解析】 第(1)题,读图甲,根据图中曲线分析,河口镇至郑州河段位于黄河中游,因降水量增加,沿途有众多支流注入,所以水
量增加;郑州至利津河段位于黄河下游,形成了“地上河”,无支流注入,流域狭窄,该段工农业用水量增加,所以河流水量减少。第
(2)题,根据图甲判断,径流量与含沙量均增加的河段主要是河口镇至旧孟津段及兰州以上河段。
【答案】 (1)
河段 水量变化 水量变化原因
兰州—河口镇 减少
河口镇—郑州 增加 降水增加;众多支流汇入
郑州—利津 减少 “地上河”,流域狭窄,无支流汇入;用水增加
(2)河口镇至旧孟津段;兰州以上河段。
读我国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四大河的水量平衡示意图,回答 8~9 题。
8.图中反映松花江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根据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三者大小比较,可知①是松花江,②是黄河,③是珠江,④是长江。
【答案】 A
9.②河流径流量最小,其主要原因是( )。
A.流域面积最小 B.河流长度最短
C.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区 D.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 黄河径流量小,最主要的原因是该地区降水量少,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答案】 C
将河流年径流总量平均分布在全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层厚度(单位:mm)称为年径流深度,它直观地反映出了各地区年径流量的
大小。读表,回答 10~11 题。
河名
流域面积
(km2)
长度(km)
河口年平均
流量(m3/s)
年径流总量
(×108 m3)
长江 1808500 6397 33980 9623.71
珠江 453690 2214 11070 3360.00
黄河 752443 5464 1820 574.50
淮河 187000 1000 1110 621.00
10.四条河流中,年径流深度最大的是( )。
A.长江 B.珠江 C.黄河 D.淮河
【解析】 从题干可知,年径流深度是年径流总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通过计算可知,年径流深度最大的是珠江。
【答案】 B
11.导致四条河流年径流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河床海拔 B.年降水量
C.河流长度 D.流域内地貌特征
【解析】 四条河流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所以年降水量是导致河流年径流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答案】 B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水平衡是某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水量收入与水量支出之差等于储水变化量(收入大于支出为正值,收入小于支出为负值,收入
等于支出为零)。图Ⅰ为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水系图,图Ⅱ是三峡库区流量收支时间变化图。
(1)根据水平衡原理,分析每年 9月下旬到 12月和 6月中旬至 9月下旬两个时段三峡库区水位调度的变化规律。
(2)每年 12月至次年 4月,三峡水库发挥的补水作用对鄱阳湖地区具有哪些社会和生态意义?
(3) 三峡水电站的核心功能是什么?说明每年 5月至 6月都要将三峡水库的库容腾空(水位下降到 145米)的主要目的。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中水平衡的原理说明情况,结合图中线条的变化可知,6 月中旬至 9 月下旬入库流量和出库流量
两条线重合,收支平衡,之前出库流量大于入库流量,所以维持低水位状态;9 月下旬到 12 月, 入库流量曲线大于出库流量曲线,说明
水量收入大于支出,水量盈余,水库蓄水水位上升。第(2)题,根据鄱阳湖当地气候可知,每年 12 月至次年 4 月,该地区降水少,河流正
处于枯水期;三峡水库放水补给鄱阳湖,湖面水位上升,水量增多,为居民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湖区水面增大,有利于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增大湖区蒸发量,有利于增强内陆水循环。第(3)题,三峡工程能够调节洪峰,拦蓄洪水,所以核心功能为防洪。
每年 6 月至 7 月时,长江流域到了雨季,降水多,河流流量大。所以每年 5 月至 6 月都要在洪水来临之前腾空库容,这是为了迎接汛
期大洪水,增大三峡水库的蓄水能力,也有利于削减下游地区洪峰,确保下游易发生洪涝地区的安全。
【答案】 (1)6 月中旬至 9 月下旬,库区水位基本不变,维持低水位状态; 入库流量等于出库流量(之前出库流量大于入库流
量),收支平衡,维持低水位状态。9 月下旬到 12 月库区水位上升, 水库蓄水;入库流量大于出库流量,水量收入大于支持,水量盈余。
(2)每年 12 月至次年 4 月,鄱阳湖地区正处于枯水期; 此时三峡水库的补水为鄱阳湖区的居民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
资源; 湖区水面增大,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入湖水量增多,带入部分泥沙,可能加剧鄱阳湖的泥沙沉积; 湖面扩大,增大湖区
蒸发量,有利于增强内陆水循环。
(3)防洪。在洪水来临之前腾空库容是为了迎接汛期大洪水,增大三峡水库的调蓄能力,确保长江荆江河段和洞庭湖(或长江中
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
第 21课时 中国的自然资源
1.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含义及其主要类型。
2.运用资料叙述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运用实例,分析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的意义。
4.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的观念,增强资源保护意识。
1.课前依据《基础知识排查》,预习自学教材内容,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力求全部掌握。
2.在学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资源的数值,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在学习土地资源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
图表,如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以及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通过网络、电视等了解我
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的水资源内容的学习,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分析其特点,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要注意两
个角度(一个是时间、空间角度,另一个是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通过教材插图了解农业、工业、生活节水的措施。
3.在学习土地和水资源的分布时,联系前面学过的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的知识对本课时的内容加以分析、掌握。
4.在自学教材内容后,闭卷完成《预习效果反馈》,检查预习效果。
我国资源基本国情;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利用,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危
机的有效途径。
1.本课时内容中的一些简单易学的东西,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
2.在讲解本课时的两个难点如土地资源分布、水资源的分布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地形、气候知识,另外,重点指导学
生读图,如教材中的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以及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提高学生的读图
能力。
3.通过学习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土地、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并树立保护和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的观念。
4.《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课内探究完成《主题 1》和《主题 2》的内容,课堂最
后组织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固学案》可作为课后作业或课堂巩固练习(视授课情况而定)。
一、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与我们
(1)用途:① 、工业生产、学习生活。
(2)分类
② :如③ 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水能资源等。
④ :如⑤ 。
(3)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要注意保护和培育,使其能够永续利用;非可再生资源要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2.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基本国情)
(1)⑥ :资源总量大、种类多。
(2)人口众多:资源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的利用
(1)类型
特点: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
分类: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2)影响
有利: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提供条件。
不利: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2.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1)耕地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区。
类型
秦岭—淮河以北:⑦ 。
秦岭—淮河以南:⑧ 。
(2)草地
分布:西部、北部内陆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区。
类型:自东向西随降水量的减少而发生变化(温带草原、高山草甸、高寒草原)。
(3)林地
⑨ 林区: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
⑩ 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
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茂盛。
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 ,全国土地日是 。
三、水资源
1.水是宝贵的资源
意义:生命之源,用于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
问题:水资源不足、用水紧张和 严重。
我国水资源贫乏,总量居世界第 位,人均只有世界人均的 1/4。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1)时间:夏秋季多, 少。
(2)空间: 北少、东多西少。
(3)水资源调配:修水库、 。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1)问题:我国水资源供应相当紧张,且 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
(2)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答案】 ①农业生产 ②可再生资源 ③土地 ④非可再生资源 ⑤矿产资源 ⑥地大物博 ⑦旱地 ⑧水田
⑨东北 ⑩西南 东南 基本国策 6 月 25 日 水污染 六 冬春季 南多 跨流域调水 利用率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最珍贵的是土地,最不被人珍惜的也是土地。读表,回答 1~2 题。
区域
耕地面积
(km2)
人口
(万)
2000~2010 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及其去向的比重(%)
减少面 建设 灾毁 生态 农业结
积(km2) 占用 耕地 退耕 构调整
内蒙古 55689 2232 1009.60 1.78 2.26 95.26 0.70
甘肃 34860 2467 374.20 2.36 0.55 91.24 5.85
四川 62224 8428 613.50 5.96 1.74 70.27 22.03
山东 67304 8738 293.40 44.73 8.51 17.56 29.20
宁夏 8110 495 373.60 2.29 0.20 96.56 0.95
陕西 34474 3543 935.00 2.67 3.57 73.37 20.39
1.人均耕地面积最大和人均减少耕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分别是( )。
①山东 ②内蒙古 ③陕西 ④宁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 人均耕地面积可通过表中所给的耕地面积与人口数计算;人均减少耕地面积可通过耕地减少面积与人口数计算。
【答案】 B
2.生态退耕面积最多的两个省区是( )。
①内蒙古 ②宁夏 ③陕西 ④甘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 生态退耕面积的多少应通过减少的耕地面积总量与生态退耕的比重计算得出,不能仅仅看生态退耕的比重。
【答案】 C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出下表资料。读表,回答 3~4 题。
占全国的百分比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水资源 80% 14.7%
人口 53.5% 44.4%
耕地 35.2% 59.2%
3.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分布的特点是( )。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解析】 本题考查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的 53.5%,而水资源占全国的
80%,耕地资源只占全国的 35.2%,可以得出结论:南方地少水多。
【答案】 B
4.针对水土资源的配置情况,经过多年研究、论证、规划,我国正在实施的巨大工程是( )。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西气东输工程
【解析】 为解决我国水土资源配合不均的问题,跨流域调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答案】 C
主题 1 土地资源
▶基础探究 1.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特点是什么?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何影响?
【答案】 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为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各种
土地类型的比例不尽合理,对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2.近年来,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 ①国民经济建设占用耕地;②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④耕地退化;等等。
3.举例说明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开源”和“节流”。
【答案】 在开源方面,全国尚有一些可垦荒地可以开辟为耕地,全国还有很多宜林的荒地、荒山可以植树造林。在节流方
面,要严格控制工业、交通、城镇建设和生活用地。
【微点拨】 1.耕地减少主要与工业化、城市化挤占耕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耕地退化等有关。
2.土地资源的“开源”,即把一些可垦荒地开辟为耕地,节流即严格控制各种建设用地挤占耕地。
[知识小结]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①土地面积广大,类型多种多样。②各种土地类型的比例不尽合理。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
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③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④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2.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
利用类型 耕地 草地 林地
分布规律
东部湿润、半
湿润的平原和
盆地,低缓的丘
陵地区
北方干旱、半
干旱的高原和
山地,青藏高原
区
东北、西南交通不便的深山区、边疆区和东南部的山地
因素
地形
平原、盆地、
低缓的丘陵
高原、山地 山地、丘陵
气候
年降水量>400
毫米的湿润、
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400
毫米的干旱、
半干旱地区
湿润、半湿润
地区
地区差异
因降水量南多
北少,形成北方
旱作、南方水
田的耕作模式
草地类型和产
草量自东向西
随降水量的减
少而变化
东北林区:松林成海。西南林区:树种繁多。东南林区:经济林茂盛
3.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原因 危害 对策
水
土
流
失
地形:山地丘陵。土壤:松散
的黄土高原地区和南方低丘
陵地区。气候:降水较多的
江南地区。植被:植被稀疏
或人为破坏严重地区,不合
理的垦殖等人为因素
土地生产力下
降、农业减产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土
地
沙
漠
化
气候变暖、干旱、风沙侵
蚀、乱垦滥挖、过度放牧、
乱砍滥伐等造成植被破坏
沙漠面积扩
大、耕地减
少、风沙危
害、沙尘暴危
害等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续表
原因 危害 对策
盐
碱
化
气候干旱,地下水位高于临
界水位;地势低洼,没有排水
出路;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
下水水位上升;沿海地区过
分抽取地下水,海水倒灌
耕地退化、农
业减产
完善排灌系统,利用水利和生物等配套技术
酸
化
酸雨,大量、不合理使用化
肥
土壤酸度增
大、板结,不利
于农作物吸收
养分
施有机肥、加熟石灰
污 大气、水污染,工业、生活 间接污染水 以预防为主,治理污染源
染 固体污染物堆放,农业使用
化肥、农药、除草剂
源、食品,危害
人们健康
主题 2 水资源
▶基础探究 读我国河流流量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西部非季风区比东部季风区河流数量 ,径流量 ,这说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是 。秦岭—
淮河以南地区河流数量比以北地区 ,河流径流量大,这说明我国东部水资源的分布是南方 ,北方 。
(2)华北、西北缺水都很严重,还有人说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也出现了水资源紧张状况,你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答案】 (1)少 小 东部多,西部少 多 多 少
(2)华北的广大地区,经济发达,用水量大,水资源相对较少,属于资源型缺水;西北地区属于地广人稀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
济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属于生态型缺水;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由于水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等原因,使水质不符合用水要求,
属于水质型缺水。
【微点拨】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空间上具有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时间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
2.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需要修建水库;解决水资源的空间不均匀需要跨流域调水。
[知识小结] 1.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
(1)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形成该特点的原因:南方雨季比北方长、降水多;东部距海比西部近,受
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
(2)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是华北平原而不是干旱
的西北地区。水资源紧张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来衡量的,水资源紧张不仅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如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的
原因图解如下。
2.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1)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调水工程 引水路线 作用
南水
北调
东线
从扬州的江都水利枢纽引
水,向北沿京杭大运河送水
到天津
把长江流域的水抽调一部分到干旱的华北、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以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缺水问
题,并使江、淮、黄、海等河流成为相互沟通的水利体系
中线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穿过
神农架经丹江口水库送水
到北京
西线
从长江上游干支流(金沙
江、雅砻江、大渡河)抽水
到黄河上游
引黄济青 把黄河下游的水调到青岛 解决青岛的缺水问题
引滦入津 把滦河的水调到天津 解决天津的缺水问题
(2)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
(3)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我国水资源一方面相当紧张,另一方面浪费严重。因此,我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用水,为国家节约宝贵的
水资源。与浪费水并存的现象是人为污染水。全国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水质较差,严重影响了人民
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加剧了水资源危机的程度。因此,树立一个正确的惜水节水、防治水污染、综合利用水资源的观念,更为重要。
▶素养达成 阅读我国水资源情况的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 年 7 月,随着夏日气温的攀升,安徽巢湖蓝藻大面积暴发,湖水腥、臭、稠。
材料二 合肥市地处江淮之间,濒临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合肥市 2011 年人均水资源量 389 立方米,实际年人均用水
却高达 426 立方米。到 2015 年,合肥的供水量达到 7 亿多方(立方米),缺口至少 5 亿方。
材料三 中国与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状况比较表。
农业灌溉用水
有效利用系数
工业水重
复利用率
万元工业产
值用水量
居民人均
用水量
中国 0.4 50% 91立方米 280升/天
发达国家 0.8 80% 9~18立方米 130升/天
(1)从以上材料可看出,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是什么?
(2)合肥市也为缺水困惑,据材料一、二,分析其主要原因。为解决合肥水资源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3)解决材料三中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我国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水污染、水浪费、水短缺等角度分析。第(2)题,
由材料可知,合肥水污染严重导致其出现水质型缺水。解决措施主要从水污染防治、节约用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角度分析。
第(3)题,解决水资源紧张的措施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
【答案】 (1)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日益加重;水资源利用率低。
(2)水污染严重。防治水体污染,改善合肥河流、湖泊的水质;节约用水,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增强节水意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工、农业节水技术。
月牙泉位于甘肃敦煌市,是古河道残留湖,地下潜流在此出露形成泉眼,聚成水池。读月牙泉水位、水面面积变化表,回答
1~2 题。
平均水深 最深处 水面面积
20世纪 50年代 5 m 7 m 14652 m2
1998年 1.2 m 2 m 5379 m2
1.下列关于月牙泉水位面积变化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
B.该区域降水量较平均值偏少
C.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泉水减少
D.当地居民以健康为由改为饮用泉水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和降水偏少是月牙泉减少的原因之一,但月牙泉在几十年内发生明显缩小主要是人类
不合理活动造成的;月牙泉为内陆湖,为咸水湖,不适合饮用。
【答案】 C
2.下列关于月牙泉水资源保护的措施,正确的有( )。
A.大量引附近河流地表水补给泉水
B.严格控制月牙泉附近地下水开采
C.在月牙泉附近大量种植乔木植被
D.严控居民利用月牙泉水进行灌溉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月牙泉主要依靠地下水补给,因此要严格控制月牙泉附近地下水开采;大量引用附近河水补给月
牙泉不仅会导致附近河流水资源减少,还会改变月牙泉的天然补给形式,破坏其生态;月牙泉位于甘肃敦煌市,气候干旱,不利于乔
木植被的生长;月牙泉为咸水湖,不适于灌溉。
【答案】 B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耕地面积的几何中心逐渐北移。下图为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曲线及南、北方耕地
面积百分比曲线图(1985~2009 年)。
材料二 我国新增耕地的降水条件(1990~2000 年)(表Ⅰ)和我国耕地的降水条件(表Ⅱ)。
表Ⅰ
年降水
量(mm)
<200
200~
400
400~
800
800~
1000
1000~
1600
>1600 总计
新增耕
地(%)
10.9 14.8 65.9 2.1 4.6 1.7 100
表Ⅱ
年降水
量(mm)
<200
200~
400
400~
800
800~
1000
1000~
1600
>1600 总计
水田
(%)
1.1 0.3 12.2 10.7 60.8 14.9 100
旱地
(%)
5.1 9.0 54.3 10.8 17.8 3.0 100
(1)描述 1985~2009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
(2)根据新增耕地与 2000年耕地的降水条件,从生态角度说明 1990~2000年我国主要的新增耕地可能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题,材料一中三条曲线,南、北方耕地面积百分比之和应为 100%,据此可以判断出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曲线。据
图可知,我国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在不同阶段下降的幅度不同,在 2007 年以后略有上升。第(2)题,我国新增耕地主要集
中在降水较少的半湿润地区,耕地增加,植被破坏,可能会导致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答案】 (1)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 1985~2000 年下降幅度较小;2000~2007 年耕地下降幅度较大;2007 年以后,耕地面积略
有增加。
(2)我国主要的新增耕地集中在降水量为 400~800 mm 的地区,可能产生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破坏问题。
【答案】 ①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②林地 ③不均 ④不均
一、选择题
2017 年 3 月以来,华北地区降水一直偏少,农业用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据此回答 1~2 题。
1.此次华北地区春季农业用水短缺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种植需水量多的水稻面积较广
B.降水较往年偏少
C.农业生产过程中灌溉效率低
D.植树造林面积少
【解析】 华北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等旱作作物;降水较往年偏少是自然原因;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大水漫灌,灌溉效率低,水资
源浪费严重,是农业用水短缺的人为原因;植树造林面积少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 C
2.针对华北地区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对渤海海水进行淡化,满足农业供水需求
B.利用先进钻探技术,开采深层地下水
C.适量增加南水北调的水量,以满足需要
D.提高灌溉技术,完全采用滴灌技术
【解析】 渤海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目前主要用于城市供水,尚未大规模应用于农业用水;先进钻探技术开采深层地下水会导
致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产生诸多生态问题;增加南水北调的水量属于开源措施,提高灌溉技术属于节流措施,但完全采用滴灌
技术目前尚不符合我国华北地区农业发展实际。
【答案】 C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
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回答 3~4 题。
人均地区生产
总值与全国
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
水平(%)
人口对水资
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
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3.下列关于四省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越高,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人口对耕地的压力越小
C.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越小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浙江,但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并不高;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河南,人
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不是最小,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较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答案】 C
4.下列关于四省中产业发展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占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的条件最佳
【解析】 四省中,青海技术水平较低,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不好;河南水资源短缺,不适合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浙江人口对
耕地压力指数最高,不适合发展占用耕地多的产业;黑龙江地广人稀,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答案】 D
2017 年 3 月 22 日是第二十五届“世界水日”,主题是“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安全”。从全球看,因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
匀,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导致我国一些地区和世界许多国家用水紧张。据统计,全世界 60%
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的问题,很多国家闹“水荒”。据此回答 5~6 题。
5.近几年来,世界上感到水资源不足的国家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是( )。
A.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B.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调节气候的作用减弱
C.人口增加,工农业迅速发展,需水量大增
D.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用一点就少一点
【解析】 主要是人口增加对水的需求量增加,另外水质型缺水也是重要原因。
【答案】 C
6.水资源不足是制约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下列解决北方缺水的措施中,可行的有( )。
①大面积人工降雨 ②跨流域调水 ③因地制宜,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④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 ⑤采用
人工措施融化西北冰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 一要开源(南水北调),二要节流(如④项),但大面积人工降雨不太可能,⑤项更不可能。
【答案】 B
二、综合题
7.阅读下表中有关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相关指标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自然资源指标
总量居
世界位次
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值
土地面积 3 1/3
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 3 3/5
耕地面积 4 1/3
河流年径流量 6 1/4
森林面积 6 1/5
(1)从上表中可看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是 。
(2)在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我国与美国、俄罗斯、日本三国相比,存在着哪些不同?
(3)怎样对待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问题?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采用比较法比较中国与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在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方面的
优劣的情况。面对当前严峻形势,我们要科学合理地正视此问题。
【答案】 (1)总量较大,人均不足
(2)我国与美国、俄罗斯相比,总量略低,人均占有量较少;与日本相比,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较多。
(3)认识到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探索新能源;使可再生资源不断更新,非可再生资源得
到合理利用。
读我国南海某岛屿群示意图,回答 8~9 题。
8.该岛屿群上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 )。
A.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年降水量小
B.岛屿群面积小,地表水难存储
C.岛屿相距较远,水资源共用较难
D.岛屿群上人口密度大,用水量大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岛屿群纬度低,应位于我国南沙群岛,年降水量大,但由于岛屿面积小,缺少湖河发育,故难以储存地
表水。从图中比例尺可知,图中各岛屿相距较近,岛上人口少。
【答案】 B
9.目前,解决该岛屿群淡水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
①收集雨水 ②海水淡化 ③ 从岛外输水 ④循环用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目前,我国南沙群岛上的人们所用淡水主要来自收集的雨水、海水淡化、从大陆带去水补给及对水资源循环利
用等。
【答案】 D
读我国四省(区) 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资料表,回答 10~11 题。
省
(区)
城镇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
耕地面积
(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木材总蓄积量
(亿立方米)
① 34.3 532.5 1865.8 15.8
② 53.5 1539.1 727.9 15.0
③ 51.9 542.4 404.4 0.4
④ 31.3 361.0 184.6 2.0
10.表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
A.川、黑、苏、陇 B.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 D.陇、黑、川、苏
【解析】 ①省(区)城市化水平低,水资源最丰富,为四川;②省(区)耕地面积最大,为黑龙江;③省(区)城市化水平高,木材总蓄
积量最小,为江苏;④省(区)城市化水平、耕地面积、水资源均最少,为甘肃。
【答案】 A
11.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解析】 黑龙江耕地面积大的主要原因是土地面积大;黑龙江为温带季风气候,江苏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
季风气候,江苏降水总量多于黑龙江;江苏水热充足,森林覆盖率高;一个地区的人口由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组成,城镇人口比重越
大的地区,乡村人口比重越小。
【答案】 D
12.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根据 2008年 10月 23日国
务院印发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到 2010年和 2020年分别保持在 18.18亿亩和
18.05亿亩。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示意图。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左图)和耕地减少因素构成图(右图)。
(1)材料一①②③④⑤中,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地区是 ;②③⑤三个地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是 ;我国耕地减少最多的年份是 年。
(2)为实现全国耕地保有量 2010年和 2020年分别保持在 18.18亿亩和 18.05亿亩的目标,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 第(1)题,从图中找出相关信息即可。第(2)题,保护耕地的措施要根据耕地减少的原因对症下药。第(3)题,根据生态
退耕的类型分别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答案】 (1)① 建设占用耕地(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用地增加) 2003
(2)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加快生态治理步伐,减少灾毁耕地;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提倡农村住房公寓化。
(3)生态退耕有利于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生态退耕有
利于扩大湖泊、沼泽面积,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和河流径流量,使水循环活跃,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第 22 课时 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步
完善的交通运输
1.识记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方式;我国南北及东西铁路运输大动脉;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道路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学会
使用列车时刻表;了解我国铁路建设及意义。
2.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能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设计外出路线,选择合适
的交通运输工具。
3.感受科技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及运输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课前利用 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勾画标记重难点知识,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
2.在学习时,要多看图、画图,掌握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的位置;联系现实生活,或通过电视了解不同运输方式的特
点及选择依据。
3.在学习我国交通运输网络东稠西稀时,可联系教材中交通线路选择的区位条件进行分析。
4.可利用以下方法,加强理解记忆:①图示法,绘制简单的铁路线图学习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②比较法,运用比较法
比较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加深理解和记忆;③联系法,对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可以用以“线”带“点”、带“面”、带
“线”法,掌握铁路及沿线的城市、港口等。
我国南北、东西铁路干线及枢纽城市,交通线路和方式的选择。
1.课前:把教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两大内容作为预习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能勾画并
写上提示语,形成知识体系;教师上网下载交通线路学习软件和最近修建的交通线路等其他有关素材,制作课件,以备上课之用。
2.课堂上,首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主题》的学习。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于重难
点知识——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和交通枢纽,应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识记巩固,如先识记教材中的插图,再手绘交通运
输网的简图,最后利用交通线路学习软件进行巩固。②运输方式的选择也是本课的重难点,并且它比记忆铁路线和枢纽更能体现
学生的能力,在讲解时,可让学生先填写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表格,然后多列举实例进行巩固练习;补充一些最近修建的铁路,
让学生了解我国铁路建设的现状,通过城际高铁的修建、铁路的提速等让学生感受科技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及交通运输业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树立奋发图强的学习斗志。课堂最后指导学生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
3.课后:复习巩固所学并完成《固学案》,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
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1.现代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火车、汽车、船舶、飞机。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① 、② 、水运、③ 。
二、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线主要包括④ 、⑤ 、内河航线及航海线、⑥ 。
2.这些交通运输线相互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⑦ ,东部地区密度大,西部地区密度较小。
3.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我国铁路干线主要有⑧ 纵⑨ 横。
三、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1.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称为“⑩ ”。
2.类型
(1)单一交通运输枢纽。
(2) 交通运输枢纽。
四、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1)运输价格:空运最高,陆运其次, 最低。
(2)运输速度: 最快,铁路、公路次之,水运最慢。
(3)运量:水运、铁路最大, 次之,航空最小。
2.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除了考虑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外,还要考虑 、货物本身的 和
及 等。
【答案】 ①铁路 ②公路 ③航空 ④铁路线 ⑤公路线 ⑥航空线 ⑦交通运输网 ⑧五 ⑨三 ⑩交通运输枢纽
综合 水运 航空 公路 出行目的 性质 数量 运输距离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中按运费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公路、铁路、水运、航空
B.铁路、水运、公路、航空
C.水运、铁路、航空、公路
D.航空、公路、铁路、水运
【解析】 运价航空最贵,水运最低,公路比铁路略高。
【答案】 D
2.下列客货运输方式的选择,正确的是( )。
A.从武汉运一万吨大米到上海—水运
B.从拉萨护送重伤员到北京—铁路
C.从天津塘沽运海鲜到北京—航空
D.从大同运煤到秦皇岛—河运
【解析】 在选择运输方式时,既要看运输的目的和货物的性质,还要考虑各种运输的运价、运速和运量。从拉萨到北
京路途遥远,而且还要考虑是重伤员,所以应该选择航空。从天津到北京距离很近,应该用公路。大同到秦皇岛,用河运不现实,
宜用铁路运输。
【答案】 A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铁路运输的速度不断提高。2015 年 6 月 28 日,被誉为“中国最美高铁”的合福高铁全
线正式通车,设计时速 300 千米。读合福高铁路线图,回答 3~4 题。
3.合福高铁的建设体现了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 )。
A.专业化
B.高速化
C.网络化
D.智能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合福高铁设计时速可达 300 千米,运行速度快,体现了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高速化。
【答案】 B
4.下列有关图示高铁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是线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B.线路经过我国著名的商品谷物农业区
C.主要服务地方经济,对全国铁路网影响不大
D.线路的开通将进一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解析】 社会经济因素是交通线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合福高铁沿线自然风景名胜众多,该线路的开通能进一步带动沿线
旅游业的发展;线路的开通会对全国铁路交通运输产生一定的影响;该线路没有经过我国著名的商品谷物农业区。
【答案】 D
主题 1 “五纵三横”铁路分布及其意义
▶基础探究 1.你能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格局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吗?
【答案】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格局:从总体上来说,东部密集,西部稀疏。我国交通运输网络格局的形成原因:与人口、资
源、地形、经济的分布状况有关。首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东部经济比西部发达,所以东部地区对交通的需求量大。其次,矿产
资源的“北煤南磷”,农产品的“南稻北麦”,这种南北的差异对交通运输在南北方向的要求更大,所以使交通在东、西部的差异
表现更明显。再者,从地形上看,东部大部分地区为平原,而西部地势高,地形复杂,道路修建的难度很大,所以西部交通运输网络稀
疏。东、西部交通运输网络的差异的影响:影响其经济的发展,使东、西部经济产生巨大的差异。
2.读我国高速公路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交通运输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说一说我国高速公路在地区分布上的特点。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答案】 (1)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能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交通运输建设提供
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保障,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我国高速公路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高速公路密度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这是因为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和人口
集中,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有修建高速公路的需求和物质基础。
3.说出下列铁路枢纽城市的名称。
【答案】 A:北京 B:郑州 C:徐州 D:株洲 E:兰州 F:成都 G:昆明 H:贵阳
【微点拨】 1.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与我国的人口、经济发展、农矿产品、地形等因素有关。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我国的高速公路主要分布在人口、城市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
区。
3.我国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交汇的铁路枢纽主要有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昆明、贵阳等。
[知识小结] 1.南北铁路干线
走
向
意
义
加强西南
和西北地
区联系,
促进西部
大开发;
有利于民
族团结
改善铁路
布局,提
高晋煤南
运的能
力,分流
京广线的
运量
沟通了华
北、华中
与华南地
区,是我
国铁路网
的中轴
线,运量
最大的南
北大动脉
缓解京广
线、京沪
线的运输
压力,加
速老区脱
贫致富,
维持港澳
地区的稳
定与发展
沟通了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南北大动脉
2.东西铁路干线
走向 意义
促进华北与西北的联系,分担陇海的运量,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边防
沟通东部和西部,促进西北、青藏地区的发展,巩固边防,横贯亚欧第二条大陆桥,加速沿线工业的发展
横贯江南的东西干线,加强华中、中南、西南之间的联系,与长江航线相辅相成
主题 2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及选择
▶基础探究 1.下列货物需从下面起点运到终点,用什么运输方式最合适?(在表中用√表示)
货物类别和数量 起点至终点 铁路 公路 河运 海运 航空
两箱急救药品 北京—拉萨
一吨活鱼
密云水库—
北京城区
五十吨钢材 上海—拉萨
一万吨海盐 天津—上海
十万吨大米 武汉—上海
【答案】
货物类别和数量 起点至终点 铁路 公路 河运 海运 航空
两箱急救药品 北京-拉萨 √
一吨活鱼
密云水库—
北京城区
√
五十吨钢材 上海—兰州 √
一万吨海盐 天津—上海 √
十万吨大米 武汉—上海 √
2.选择客运或货运方式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选择客运或者货运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与运输价格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运输量的多少都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交
通运输方式,各有各的运载工具和运输线路,因而各有特点。除了考虑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外,还要考虑人的出行目的、货物
本身的性质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因素。
3.现在大部分地方出现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与普通国道相比,有哪些优点?
【答案】 高速公路路面平整、坚固、坡度和缓,没有急弯,来向和去向车道之间有隔离带,保证交通运输畅通无阻,极大地提
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
【微点拨】 1.运输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客、货的运距、运费、运量、时效、货物性质、出行目的等,还要结合运输方
式的速度、运量、分布等。
2.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追求的是运输效率高,即高速、高效。
[知识小结]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对比
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合运输的货物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
低;受自然条件影响
小,连续性好
造价高,消耗金属
材料多,占地面积
广,短途运输成本
高
大宗、笨重、长途运输,如矿石、金属等
续表
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合运输的货物
公路
发展快,应用广,机动
灵活,周转快,装卸方
便,对自然条件适应
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
本高,运费较高
短程、量小、鲜活等货物
水运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
低
速度慢,灵活性、
连续性差,受自然
条件影响大
大宗、远程、时效不高的货物,如粮食、矿石等
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最快捷
运量小,能耗大,运
费高,投资大,技术
要求严密
急需、贵重、运量不大的物品
管道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
外流,损耗小,连续性
强,安全,管理方便,
运量极大,是运具与
线路合二为一的运
输方式
设备投资大,灵活
性差
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以及其他矿浆等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差异比较
只有比较各种方式的差异、特征,才能在具体实际中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的作用,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在比较时,注意从投资、
运量、运距、运价、速度、灵活性、连续性、稳定性、运输效率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尤其是要注意比较运费、运量、速
度、距离等几个方面的差异。
(2)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
经济性、迅速性、安全性和通达性是运输方式的四大评价指标。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其最适合的范围。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时,往往要考虑时间、物品价值、重量、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例如,从运费和运距考虑,对四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如下。
上图中四条曲线所示:当运距B千米时,水运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在图中运费最昂贵的运输方式是航空。
▶素养达成 读西安市民到宝鸡(陕西省地级市)、武汉、广州旅游的交通方式构成表,回答(1)~(2)题。
城市
交通方式
宝鸡 武汉 广州
① 15.56% 7.62% 12.30%
② 62.58% 74.50% 30.42%
③ 18.87% 5.30% 0.99%
④ — 9.93 59.93%
其他 7.61% 7.28% —
(1)表中①②③④代表的交通方式分别是( )。
A.普通火车、高铁、自驾车、飞机
B.自驾车、高铁、普通火车、飞机
C.自驾车、普通火车、高铁、飞机
D.普通火车、飞机、自驾车、高铁
(2)下列出行的选择受高铁开通冲击最大的是( )。
A.自驾到宝鸡 B.乘飞机到武汉
C.自驾到武汉 D.乘飞机到广州
【解析】 第(1)题,西安距离宝鸡近,到武汉较远,距离广州最远。①出行方式到三地比例都较小,且相差不大,可能是普通火
车;②出行方式在三地占比重都是最大的,可能是速度快、节省时间的高铁;③出行方式在省内宝鸡比重大,到广州距离远、能耗大、
费用高,比重很小,应该是自驾车;④出行方式不适合省内城市,到宝鸡没有这种运输方式,应该是飞机。第(2)题,从西安自驾到宝鸡,
有高速公路,距离较近,乘高铁出行比自驾还费时,故高铁开通对自驾影响不大;西安到武汉距离不太远,乘高铁速度快,费用比乘飞
机低,时间消耗相差不大,故对航空运输冲击最大;从西安自驾到武汉,有高速公路,一天内可到,与乘高铁出行时间相差不大,有冲击,
但运量小,影响不是最大;西安到广州之间距离太远,乘飞机速度快于高铁,费用相比较高,出行速度快,影响不大。
【答案】 (1)A (2)B
根据新调整的《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 2020 年我国将建设铁路快速客运专线 1.6 万千米以上。读三种运输方
式旅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客运飞机)与耗时对比图,回答 1~2 题。
1.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运输方式正确的是( )。
A.①是客运飞机
B.②是高速公路
C.③是高速铁路
D.③是客运飞机
【解析】 根据图中三种运输方式的旅程与时间,判断出①是高速公路,②是高速铁路,③是客运飞机。
【答案】 D
2.图中属于高速铁路的优势区间的是( )。
A.PQ区间
B.QM区间
C.QN区间
D.NE区间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旅程在 200 千米以下,高速公路拥有优势;旅程超过 1000 千米,飞机显露出快速、便捷的优越性;QN
区间属于高速铁路的优势区间。
【答案】 C
3.铁路是城市之间的纽带。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京沪铁路长度仅为全国铁路营运线的 2%,却承担着全国 10.2%的铁路客运量和 7.2%的货物周转量,其运输密度是全
国铁路平均水平的 4 倍,但目前运能缺口仍高达 50%以上,严重制约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京沪高铁于 2008 年 4 月 18 日在北京举行动工仪式,总投资额约 2200 亿元,仅次于三峡工程的投资规模。
材料三 我国东南沿海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福建、广东及港澳地区的便捷铁路通道——厦(门)深(圳)铁路广东段正式
开工建设。厦深铁路于 2011 年底建成通车,届时从深圳到厦门运行只需 3 小时。
材料四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铁路干线分布示意图。
材料五 第六次铁路大提速于 2007 年 4 月 18 日正式实施,提速后铁路客运能力增加 18%,货运能力增加 12%。
(1)图中 A、B表示的铁路线分别是 、 。
(2)分析说明京沪线的铁路运输密度 4倍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因。
(3)京沪高速铁路将尽可能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这样有何好处?
(4)简述铁路实施大提速的重大意义。
【答案】 (1)浙赣线 京九线(答案顺序不能颠倒)
(2)京沪线连接南北两大城市群,沿线地区经济发达,客货流量大(或沿线经过东部经济发达地带,客货流量大)。
(3)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减少对其他交通线路的影响。
(4)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缓解交通运输压力;提高铁路运输部门的经济效益;促进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答案】 ①先行官 ②东部大,西部小 ③速度
一、选择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方面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和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这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
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据此回答 1~2 题。
1.纵贯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铁路干线是( )。
A.京广线 B.京哈线
C.京哈—京广线 D.焦柳线
【解析】 该题是“无图考图”,将铁路线知识与地形区结合起来考查。从题干中可知所考铁路线纵贯我国整个东部地区,
观察四个选项,不难得出该铁路线为京哈—京广线。
【答案】 C
2.下列铁路干线中经过省会城市最多的是( )。
A.京沪线 B.京哈线
C.陇海线 D.京广线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关铁路线经过的主要城市(这里具体指省会城市)的掌握情况,这也是学习铁路干线分布时
必要的一个训练环节。该题对学生要求较高,做题时必须对选项中每一条铁路线经过的省会城市细心统计,最后选出经过最多的
一个。为防止出错,可采取在每个选项下加点的办法,即该选项铁路线每经过一个省会城市便加注一点,最后比较,点数最多的一个
自然为所求答案。
【答案】 D
2017 年 2 月 5 日,由北京航天城总装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从天津港启程,经过约一周的海陆运输,于 13 日安全运抵海南
文昌航天发射场。据此回答 3~4 题。
3.飞船运输主要选择海运的根本原因是( )。
A.部件庞大 B.运费低廉
C.安全性高 D.周期短暂
【解析】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属于大宗笨重货物,且从天津到海南属于长途运输;若在陆域应用铁路运输,若在水域则用
河运或海运。
【答案】 A
4.作为世界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制约天津港未来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是( )。
A.地质不稳 B.港口封冻
C.海潮变化 D.泥沙淤积
【解析】 天津港位于海河入海口,入河泥沙易在此堆积,淤塞航道。天津港位于河口三角洲,地质稳定,海潮变化稳定,港口
封冻时间短。
【答案】 D
运费包括装卸费和运行费两部分,不同的运输方式装卸费和运行费不同,因此有各自的使用范围。读公路、铁路、水路三种
运输方式运费和运距关系图,回答 5~6 题。
5.l1、l2、l3表示的运输方式分别是( )。
A.公路、铁路、水路 B.水路、公路、铁路
C.水路、铁路、公路 D.铁路、公路、水路
【解析】 根据图中三种运输方式运费和运距关系可知,l1运输方式适合长途运输,为水运;l3适合短途运输,为公路;l2介于二
者之间,为铁路。
【答案】 C
6.l3表示的运输方式的优点是( )。
①运量大 ②机动灵活 ③运行费低 ④装卸费用低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公路运输具有运量小、运费高、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等特点。
【答案】 C
二、综合题
7.请选择适宜的交通方式,填在前面的括号里。
a.海运 b.管道 c.河运 d.空运 e.铁路 f.公路
( )大庆的石油运往大连
( )从重庆到三峡旅游
( )急救药由北京运往贵阳
( )天津的海盐运往上海
( )由中川机场去兰州市区
( )棉纺织品由西安运往兰州
【解析】 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可以从门口到门口;航空运输速度快、运量小;铁路运输速度较快、
运量较大;水上运输运量大、速度慢、受地域的限制;管道运输在地下,一般输送石油、天然气、水。再分析每一次运输的具体情
况:大庆的石油运往大连,距离远,运输石油最合适的是管道运输;重庆到三峡,重庆是长江的河港,顺河而下就可以观赏到三峡的风
光,应选择内河运输;急救药品从北京运往贵阳,距离远,时间紧迫,应选择航空运输;海盐由天津运往上海,距离远、两城市是海港,最
合适的是海洋运输;中川机场到兰州市区,距离近,选择公路运输;西安到兰州的纺织品,距离远,选择铁路运输。
【答案】 b c d a f e
下表为截至 2010 年底我国四省区部分运输方式线路长度表。据此回答 8~9 题。
地区 铁路营业里程 内河航道里程 公路总里程 高速公路里程
① 422.4 2226 11974 775
② 2473.4 2877 209231 2630
③ 531.5 0 60810 0
④ 5785.0 5098 151945 1357
8.①②③④四个省区分别为( )。
A.西藏、云南、上海、黑龙江
B.西藏、黑龙江、上海、云南
C.上海、黑龙江、西藏、云南
D.上海、云南、西藏、黑龙江
【解析】 四个备选项中,西藏最落后,所以高速公路里程最短的③是西藏;黑龙江铁路网发达,铁路营业里程要远大于云南,
故④为黑龙江。
【答案】 D
9.下列对②省区河流通航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水网密布,通航条件好 B.冬季有结冰,通航条件差
C.区域面积广,通航条件好 D.地表崎岖,通航条件差
【解析】 云南省位于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河流落差大,所以通航条件差。
【答案】 D
读浙江宁波—舟山跨海大桥示意图,回答 10~11 题。
10.影响此跨海大桥建设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冬季寒潮影响,降温幅度大
B.夏秋台风活跃,多狂风暴雨
C.海岸多发海啸灾害
D.海域流冰冲击桥墩
【解析】 读图可知,此跨海大桥位于亚热带地区,冬季寒潮影响小,降温幅度小;夏秋台风活跃,多狂风暴雨,对跨海大桥安全
影响大;宁波海岸海啸灾害较少;海域流冰冲击桥墩的危害不大,抗海水腐蚀技术水平高。
【答案】 B
11.该跨海大桥的通车有利于( )。
A.舟山本岛降低煤炭运费
B.延长舟山渔场的捕捞期
C.普陀岛与宁波整体设计旅游线路
D.舟山与宁波间人口迁移规模减小
【解析】 该跨海大桥的通车有利于普陀岛与宁波整体设计旅游线路。煤炭采用水运,该大桥不运输煤炭;与延长舟山渔场
的捕捞期无关;舟山与宁波间交通会更便利,人口迁移规模可能扩大。
【答案】 C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6 年 12 月 28 日上午十点,随着上海至昆明高速铁路的最后一段——贵阳至昆明段开出首发列车,我国东西向最长高铁—
—沪昆高铁正式全线开通运营。沪昆高速铁路又名沪昆客运专线,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的快速客运通
道之一,东起上海,西至昆明,途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市,线路全长 2252 公里,列车运行时速 300 公里,是我
国东西向线路里程最长、速度等级最高、经过省份最多的高速铁路,多项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
(1)分析沪昆高铁桥隧比重高的原因。
(2)说明沪昆高铁成为我国东西向旅游专线的原因。
(3)试述沪昆高铁对贵州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解析】 第(1)题,沪昆高铁桥隧比重高的原因主要从沿线地形、地貌和高铁运行速度等方面分析。第(2)题,沪昆高铁成为
我国东西向旅游专线的原因主要从沿线旅游资源、旅游人数、高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等角度分析。第(3)题,沪昆高铁对贵州经
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从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运输优化、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化等角度分析。
【答案】 (1)沿线经过江南丘陵山区,地势起伏大;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质条件复杂;高铁运行速度快,对地形、地
质技术要求高。
(2)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特色突出;沿线连接经济发达地区,旅游人数多;高铁开通能够进一步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带动
区域经济发展。
(3)促进贵州沿线区域交通经济带的发展;优化贵州运输结构的改善与优化;促进贵州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推进贵
阳区域城镇化进程。(任答三点即可)
第 23 课时 中国的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识记我国主要农业部门及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状况。
2.理解农业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理解我国东部、西部,南方、北方的农业差异以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3.能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并能用因地制宜的观点发展农业。
课前利用 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按照《基础知识排查》的顺序通读教材,并进行勾画,标注序号、写上提示语。
2.在学习时,一方面明确农业部门和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在分析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要结合
高中教材中的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结合我国的地形、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
3.可以通过查询资料及上网或与其他同学交流了解更多关于农业的知识。
4.完成《预习效果反馈》。
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商品粮基地,以及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1.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
2.课堂上,首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讨论《主题 1》和《主题 2》的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指导学生完成《技能应用与
拓展》。
3.课后:复习巩固所学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图并完成《固学案》,提升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
一、农业与我们
1.概念:人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① 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主要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3.地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② 产业。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1.农业的地区分布
(1)东部地区
种植业:③ 的平原地区。林业:④ 的天然林区、⑤ 的人工林区。⑥ :东部沿海、长江中下
游地区。
(2)西部地区
畜牧业: ⑦ 牧区、青海牧区、⑧ 牧区和西藏牧区。
种植业:有灌溉水源的⑨ 。
2.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1)粮食作物:分布格局为“⑩ ”。
(2)油料作物:两大生产区为 和 。
(3)糖料作物:分布特点为“ ”。
(4)棉花:三大棉区为 。
三、发展农业必须因地制宜
1.自然条件
(1)气候干旱、地势较平坦、草原广阔——宜牧则牧。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气候湿润——宜粮则粮。
(3)河湖众多——宜渔则渔。
(4)地势陡峭、水土易流失——宜林则林。
2.社会经济条件
(1)国家政策。
(2) 需求。
(3) 装备。
(4)农民文化技术水平。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挑战: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科技含量低、农业结构 。
2.对策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
(2)植树造林、种草。
(3)退耕还林、还草。
(4)调整 ,发展多种经营。
(5)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 农业。
【答案】 ①人工培育 ②基础 ③半湿润和湿润 ④东北和西南 ⑤东南部 ⑥渔业 ⑦内蒙古 ⑧新疆 ⑨平原、河
谷和绿洲 ⑩南稻北麦 长江油菜带 黄淮花生区 南蔗北甜 新疆南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市场
农业技术 不合理 农业结构 优质、高产、高效
读我国四种农作物的分布图,回答 1~2 题。
1.这四种农作物分别是( )。
A.①小麦 ②水稻 ③棉花 ④油菜
B.①棉花 ②油菜 ③花生 ④水稻
C.①小麦 ②油菜 ③花生 ④甘蔗
D.①甜菜 ②甘蔗 ③棉花 ④水稻
【解析】 据图可判断①是小麦,②是油菜,③是花生,④是甘蔗。
【答案】 C
2.图中的农作物④在我国北方地区不能种植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不足 B.水分不足
C.土壤贫瘠 D.地势低洼
【解析】 甘蔗生产需要较高的水热条件,北方地区达不到甘蔗生长的热量条件。
【答案】 A
读我国四个省(市)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地比较表,回答 3~4 题。
项目
地区
粮食产量(百万吨) 人均粮食
(吨/人)
人均耕地
(公顷/人)水稻 小麦 玉米
甲 4 0.2 15 0.8 0.18
乙 18 7 2.5 0.5 0.06
丙 3.5 23 13 0.5 0.08
丁 13 0.1 0.7 0.2 0.04
全国 0.4 0.03
3.与表中甲、乙、丙对应的省(市)分别是( )。
A.江苏、山东、广东
B.北京、吉林、江苏
C.吉林、江苏、山东
D.广东、北京、吉林
【解析】 读表格可知,甲省人均粮食、人均耕地较高,说明地广人稀,应在东北地区,粮食中玉米产量最高,可能是我国的吉
林省。乙省水稻产量最高,人均粮食、耕地少,应位于我国江淮地区,可能是江苏省。丙省小麦产量最高,玉米产量较高,应位于北
方温带地区,对应省是山东省。
【答案】 C
4.与全国相比,丁地区的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地的关系有特殊性,其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
B.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
C.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D.人口增长较快
【解析】 读表格,丁地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粮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能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导致粮食播
种面积小,产量低。表中数据不能显示耕地面积减少与人口增长情况。
【答案】 A
主题 1 农业的地区分布
▶基础探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
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农作物
东北
华北
南方
(2)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答案】 (1)见下表。
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农作物
东北 旱地 一年一熟 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华北 旱地
两年三熟,一年
两熟
小麦、玉米、花生、棉花、温带水果
南方 水田
一年两熟,一年
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
(2)自然条件:地势平坦、气候适宜。人文条件: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缓解了对土地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种植历史悠久。
【微点拨】 1.我国种植业分为旱地农业和水田农业、热带农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等;作物熟制主要受积
温多少的影响,自北往南由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
作物),其分布受气候的影响较大,具有“南稻北麦”“南蔗北甜”“南菜北豆”等特点。
2.受降水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具有“东耕西牧”的特点。
[知识小结] 1.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西部
地区
以畜牧业
为主
四大牧区 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
种植业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东部
地区
种植业
北方地区 旱地
南方地区 水田
林业
东北、西南 天然林区
东南 人工林区
渔业
东部沿海地区 海洋捕捞和养殖
长江中下游地区 淡水渔业
2.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及在我国的分布
作物 生活习性 分布地区
小麦
温带作物,适应性强,南北
方平原、高原均可
长城以南为冬小麦,以北为春小麦
水稻
喜温又喜湿,多分布于降
水多和灌溉便利的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集中分布,东北和华北也有分布
棉花
喜温好光,适宜深厚、疏
松土壤
暖温带和亚热带、热带地区
甘蔗
喜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
要求土壤肥沃
主要在热带、亚热带
甜菜 喜温凉,耐盐碱、干旱 主要在中温带
油菜 既喜欢温暖,也能耐寒 种植普遍,长江流域集中
花生
喜温暖干燥,多生长在疏
松沙质土壤中
南北方均种,黄河下游各省集中
3.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分析
(1)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发展农业条件整体良好。
(2)北方适宜发展旱田农业,但常受春旱的影响。
(3)南方水源充足,适宜发展水田农业,但也受伏旱天气影响。
(4)西北内陆干旱少雨,但可利用积雪融水发展绿洲农业。
(5)青藏高原则可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如下图所示:
主题 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基础探究 1.下图是我国东南部某丘陵地区,其中 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在保护环境、促
使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要求合理安排农业布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材林宜在 ,经济林(茶、果树等)宜在 ,渔业宜在 ,耕作业宜在 。(以上四空填字母)这
说明农业生产的布局原则是 。
(2)如果采取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可能会产生水土流失的地方是 地。
(3)该地森林的主要环保作用是 。
(4)如果这个地区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你认为可发展建设哪些加工业(厂)?
【答案】 (1)A B D C 因地制宜
(2)A
(3)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
(4)食品厂、粮食加工厂、果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2.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应布局哪类农业?
【答案】 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②中部地区建立高
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如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长江流域的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
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南部的珠江三角洲)。③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3.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有哪些?
【答案】 ①交通对外联系方面:东部临海、进出口方便。②地形条件:东部地势平坦,多为平原和丘陵。③气候条件:降水丰
沛,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④社会经济条件:东部技术设备先进,信息来源广,市场广阔。
【微点拨】 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在地势陡峭、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山地发展林业;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平原发展种植
业;在降水较少、牧草生长良好的地方发展畜牧业;在河湖众多的地区发展渔业;在距离城市比较近的地方发展蔬菜、肉、乳、禽、
蛋生产。
2.东部沿海地区适合发展城郊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适合发展商品粮生产,西部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特色农业。
[知识小结] 1.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区位分析
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优势是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
能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旱地种植业: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水田种植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涝灾害严重。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制约因素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总之,我国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变化规律: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农业类型随之发生改变;热量自北向南依次增加,农
作物熟制因此变化;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域分异。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山地、陡峭的丘陵—林业,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种植业,草原(降水少、牧草生长良
好)—畜牧业,河湖较多的地区—渔业。
3. 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面临的问题:人口压力大,耕地面积少,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
对策: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②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
的农产品基地,如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长江流域的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洞庭湖
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南部的珠江三角洲);③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④调整
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4.我国重要的商品性生产基地
基地类型 分布地区
商品粮基地
(九大基地)
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②增产潜力较大的地
区:江淮地区。③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商品棉基地 五大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平原,南疆
油料
作物
基地
花生 重要性居于首位,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
油菜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有“北移南迁”的趋向,如黄淮海平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芝麻 主要在河南
胡麻 西北内陆地区
续表
基地类型 分布地区
糖料
作物
甘蔗 台湾、广东、福建、四川、云南、海南是主要产区(热带、亚热带)
甜菜 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个省区(中温带)
续表
基地类型 分布地区
出口商
品基地
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太湖平原、闽南三角洲地带、珠江三角洲;种植花卉、蔬菜、水果,发展塘鱼禽畜生产
读我国某年某经济作物年产量分布图,回答 1~2 题。
1.该作物是( )。
A.甘蔗 B.甜菜
C.棉花 D.大豆
2.①省区该作物单产高于②省的优势气候条件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风能
【解析】 第 1 题,由图可知,该作物在新疆、华北、黄淮海地区产量高,可判定为棉花。第 2 题,①为新疆、②为河南,新疆
较河南农业生产的优势气候条件是光照强。
【答案】 1.C 2.A
3.20世纪 50年代以来,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上等
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
(1)推断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并分析该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该区域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上等商品棉的销售,请解释其原因。
(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解析】 第(1)题, 分布规律很简单,主要受水源的影响,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种植的区位条件可从农业区位切
入,棉花成熟季节降水少、有冰川积雪融水做水源、光照足、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地势平坦、在山口冲积扇上,土壤适宜。
第(2)题,交通条件较好,有我国的东西向铁路干线——陇海、兰新线和第二亚欧大陆桥通过;是全国唯一的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长
绒棉基地,棉花品质好;国营农场,有政策大力支持;机械化程度高,效率高,种植成本低;地广人稀,土地价格低。第(3)题,棉花生产条
件可从农业区位切入。首先,分析自然条件的不足;然后,分析社会经济条件的不足。
【答案】 (1)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的绿洲地带(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有利条件:(棉花生长期)光照充足,热量充
足,有灌溉条件。
(2)棉花易储存、易运输(交通条件改善);棉花品质优良(我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市场需求量大。
(3)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有限。
【答案】 ①林 ②耕 ③牧 ④因地制宜 ⑤农业结构 ⑥现代农业科技
一、选择题
目前,我国政府启动了能源作物培育计划,能源作物主要有玉米、甘蔗、高粱、油菜、大豆、棉花等。读我国部分能源作物
分布示意图,回答 1~2 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四种能源作物依次是( )。
A.大豆、甘蔗、油菜、棉花 B.棉花、大豆、油菜、甘蔗
C.油菜、甘蔗、棉花、大豆 D.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解析】 大豆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棉花有五大产区,分别为南疆、冀中南、鲁西北、豫北、江
汉平原等,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热带地区。
【答案】 D
2.下列有关开发与种植能源作物带来的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B.促进能源可再生和综合利用
C.可能引发对森林的乱砍滥伐
D.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解析】 开发和种植能源作物,必然会出现能源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土地的问题,更有可能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答案】 D
下表示意太湖平原与东北平原农业的相关要素。读表,回答 3~4 题。
太湖平原 东北平原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0.07 0.31
谷物年产(千克/公顷) 12414 4916
3.从表中数据得知太湖平原的谷物单产远高于东北平原,其主要原因是( )。
A.太湖平原土壤肥力较高
B.太湖平原机械化水平高
C.太湖平原耕地面积较广
D.太湖平原农作物复种指数高
【解析】 太湖平原的土壤肥力低于东北平原的黑土肥力;太湖平原人均耕地少,地块狭小,机械化水平低;太湖平原的耕地面
积小于东北平原;而太湖平原因热量条件好,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复种指数高,单位面积年产高。
【答案】 D
4.近年来,太湖平原从原来向北方地区输送粮食,到如今粮商频频从北方地区调粮,南粮北上逐渐被北粮南下所取代,其转变的原因
是( )。
①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多 ②太湖平原城市化占用耕地,粮食种植面积缩小 ③近年来,北方地区耕地面积扩大 ④东北平原机械
化程度高,科技投入大,增产潜力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东北地区人少地多,人均粮食多;太湖平原城市化发展水平高,占用耕地多,粮食产量下降;东北平原机械化程度高,
科技投入大,增产潜力大,粮食增产高;而北方地区耕地面积不会扩大。
【答案】 C
读我国不同地区某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示意图,回答 5~6 题。
5.该农作物最可能是( )。
A.小麦 B.水稻 C.棉花 D.大豆
【解析】 由该农作物秋季播种,春夏收获,可推知该农作物最可能是小麦。
【答案】 A
6.据图可知该农作物( )。
A.主产区为青藏地区 B.地区适应性强
C.在西南地区产量最高 D.华南地区生长期短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农作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种植,说明其地区适应性强。
【答案】 B
二、综合题
7.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以旱地为主的农耕区主要分布在 (填写字母)气候区,这里的粮食作物以 、 为主,该区东北的商
品粮基地有 、 ,它们的生产优势是 。
(2)我国的畜牧业主要分布在 气候区(填写字母)。
(3)C气候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该作物种植区的特点:小农经营, ,机械化水平低, ,科技水平低。该区域
的商品粮基地中,水热条件最优越的是 ,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
(4)影响 A气候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今后要建立与当地生态条件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应有计划地 ,发
挥 业的优势。
(5)C、D气候区内最主要的糖料作物是 ,其生长习性是 。
(6)E气候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该区域海拔高,土地生产力的 非常显著。
【解析】 解答本题应结合我国各地的水热条件状况,分析气候对我国各地农业生产结构、生产水平和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我国的耕地类型,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A 气候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
陆性气候,农业结构以畜牧业为主,农田主要分布在有充足灌溉水源的河流沿岸和有积雪融水灌溉的绿洲,该区域应发挥畜牧业优
势;B 气候区地处我国北方,属温带季风气候,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C 气候区位于我国南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
以种植亚热带作物为主;D 气候区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E 气候区为高原气候区,气候寒冷,农业结构以畜牧业为
主,主要种植耐寒作物。
【答案】 (1)B 小麦 玉米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人均耕地多,可垦荒地多,粮食商品率高
(2)A、E
(3)水稻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水利工程量大
珠江三角洲 混合农业
(4)水资源 退耕还草 畜牧
(5)甘蔗 喜高温,需水量大,生长期长
(6)青稞 垂直差异
读我国部分省区人均产粮和人口数量坐标图,回答 8~9 题。
8.按照分类,上海市属于( )。
A.Ⅰ类省区 B.Ⅱ类省区
C.Ⅲ类省区 D.Ⅳ类省区
【解析】 上海市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粮食种植比重低,人均粮食少,属于Ⅳ类省区。
【答案】 D
9.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最多
B.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是广东省人均产粮低的主要原因
C.Ⅰ类省区粮食生产自然条件最好,人均产粮最高
D.Ⅳ类省区粮食生产自然条件最差,均产粮最低
【解析】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从事非农的人口
众多,土地从农业用地转向其他用地,所以人均产粮低。
【答案】 B
读表(表中①②③④代表西北干旱区、黄淮平原区、东北低产区和南方高产区等我国四类商品粮基地),回答 10~11 题。
商品粮基地类型 ① ② ③ ④
占全国四类商品
粮基地的比重(%)
耕地面积 40.17 6.82 23.43 29.58
农业人口 19.91 4.7 28.5 46.89
粮食商品率 35.2 27.2 19.6 29.0
积温(℃)
2500~
3400
2000~
4500
4200~
4500
4500~
8000
年降水量(mm)
400~
500
<250
850~
1000
1000~
1900
10.下列关于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我国各类商品粮基地的排列,正确的是( )。
A.东北低产区、西北干旱区、黄淮平原区、南方高产区
B.黄淮平原区、西北干旱区、东北低产区、南方高产区
C.东北低产区、西北干旱区、南方高产区、黄淮平原区
D.南方高产区、黄淮平原区、西北干旱区、东北低产区
【解析】 ①地耕地面积广,商品率最高,应为地广人稀的东北地区;②耕地面积所占比重最小,应为干旱的西北地区;③基地
的年降水量及积温少于南方地区,应为黄淮平原区;④基地农业人口所占比重最大,且年降水量及积温最多,应为南方高产区。
【答案】 A
11.④地比①地粮食商品率低的原因是( )。
A.④地粮食总产量比①地少
B.④地粮食单产不如①地高
C.④地人均耕地小于①地
D.④地复种指数低于①地
【解析】 ④地为南方高产区,单产比①地高,因热量条件好,所以复种指数高于①地,那么④地粮食总产量比①地多;但是④
地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小于①地,所以④地比①地粮食商品率低。
【答案】 C
12.读我国部分商品粮基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商品粮基地,位于北方地区的有 ,位于南方地区的有 ,位于西北地区的
有 。
(2)经过①基地的铁路线是 ,该基地农业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3)小麦是②基地和①基地都种植的农作物,两地在播种时间上有何区别?②基地面临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4)③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在地区分布上有何特点?
【解析】 第(1)题,南北方地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位于西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
廊。第(2)题,①基地为河西走廊,该基地农业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源等方面分析。第(3)题,①基地种植春小
麦,②基地种植冬小麦。洪涝、伏旱、春季低温冷害是②基地面临的自然灾害。第(4)题,③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
量不足,多高原山地,土壤贫瘠,种植业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答案】 (1)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河西走廊
(2)兰新铁路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有祁连山积雪融水灌溉,地势平坦。
(3)①地春季播种,②地秋季播种。洪涝、伏旱、春季低温冷害。
(4)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多高原山地,土壤贫瘠。种植业多分布于河谷地区。
第 24 课时 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1.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2.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在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1.课前自主学习、通读教材,熟记基础知识。在学习时,应注重分析掌握工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
部门的相互联系性;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知道我国的工业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
的特点,识记我国主要工业区的分布;掌握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和地区发展差异。同时,充分利用好活动练习明确如何
合理布局工业,知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在熟记、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使知识系统化、问题化。
3.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我国主要工业区的地理分布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上网搜集有关我国工业的资料,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
的图文、录像资料,然后制作幻灯片,注意《思维探究与创新》中每个《主题》情境的创设。
2.课内:(1)播放幻灯片,创设探究学习情境,组织学习小组完成《主题》活动,教师巡视指导。(2)组织学习小组展示(重点在解
题思路的总结)。(3)教师对小组展示进行点评和归纳总结,在《知识小结》的教学中,应播放幻灯片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工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运用地图分析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工业地区、工业城市的分布,学
会分析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播放有关高新技术产业录像,使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在工业发展中的地
位和影响。(4)整理完善《基础知识排查》《预习效果反馈》《思维探究与创新》等栏目内容。(5)指导学生完成《技能应用与
拓展》。(6)小组互查检测结果。
3.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固学案》的题目,教师进行批阅。
一、工业与我们
1.概念: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以及对原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2.地位:国民经济的主导,① 的主要来源,② 的根本保证,而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二、工业的空间分布
1.铁路沿线:③ 等铁路沿线。
2.黄河流域:④ 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3.长江沿线:形成了以⑤ 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发达地带。
4.沿海地区:集中了四大工业区(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⑥ 和沿海开放城市。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北京的⑦ 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2.产业特点
(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比重大。
(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
(3)产品⑧ 快。
3.产业部门:电子和信息类、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
4.分布特点:依附于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
5.分布
(1)沿海地区:⑨ 型。
(2)沿边地区:⑩ 型。
(3)内地:与 关系密切的产业。
【答案】 ①国家财政收入 ②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 ③京广线、京沪线、哈大线 ④能源 ⑤上海、
南京、武汉、重庆 ⑥经济特区 ⑦中关村 ⑧更新换代 ⑨科技园区 ⑩贸易导向 军工
临空经济区一般是以机场为核心、以机场的影响范围为界限的区域。读我国部分城市临空经济区及其产业现状表,回答 1~2
题。
城市 临空经济区 产业现状
北京 首都临空经济区 现代制造、现代服务业、微电子、生物医药等
广州 花都空港经济区 航空物流、商贸、航空维修、电子、精密制造等
成都
西南航空港经济
开发区
航空制造、教育、科研产业、医药、光电等
1.临空经济区的主要特点是( )。
①企业产品附加值低 ②航空依赖程度高 ③物流速度快
④产业能源需求量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多属于高科技产业,产品附加值高、能源需求量小,但是由于产品面向世界市场,因此对交通和
物流依赖程度较高。
【答案】 B
2.临空经济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该类产业的主要特点是( )。
A.科研人员比重大 B.产品更新换代慢
C.研发费用比例小 D.运输成本比较高
【解析】 高新技术产业科研人员比重大;产品更新换代快;研发费用比例大;由于产品体积小,质量轻,单位产品运输成本低。
【答案】 A
读我国东部某两大工业区图,回答 3~4 题。
3.下列关于乙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
B.能源、水源不足
C.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不好
D.产业结构转型困难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知乙地区是环渤海地区。该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多,重工业较多、人口密集导致水源、能源不足;临
渤海、地势低平、利于修筑港口,港口水深且周边地区经济较发达,腹地广阔,故该区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较好。
【答案】 C
4.甲地区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明显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廉价劳动力 B.科技水平
C.交通和信息 D.资源和政策
【解析】 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甲地区为长三角地区,目前该地区的产业升级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故起决定性作用的
是科技水平。
【答案】 B
主题 1 工业的空间分布
▶基础探究 我国有哪四大工业基地?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案】 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发展条件:①均位
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同各个国家友好往来;铁路、公路、水运、管道等运输方式联络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交流;②当
地及其邻近地区资源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煤、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③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
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侨乡多,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优势;④四大基地中有不少开
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微点拨】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四大工业
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要从资源、交通、市场、技术、政策、工业基础等方面分析。
[知识小结] 1.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比较
沪宁杭 京津唐 辽中南 珠江三角洲
工业
特色
我国规模最
大,结构最完
整,技术水平
和效益最高
的综合性工
业基地
北方最大
的综合性
工业基地
著名的重工
业基地,老工
业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工业
中心
以上海为中
心,包括苏
州、无锡、
常州、杭
州、南京等
以北京、
天津、唐
山为中心
以沈阳和大
连为中心,包
括鞍山、本
溪、抚顺、
辽阳等
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各城镇
工业
部门
工业结构以
轻型及精密
机械、轻
纺、电子、
化工等工业
最为突出
钢铁、化
工、机
械、轻纺
有鞍山钢铁
公司、抚顺
煤矿、大连
造船厂和化
工厂等大型
骨干企业
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制造,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工业和制造业
有利
条件
雄厚的技术
力量,发达的
水陆空交通
有丰富的
煤、铁、
石油、海
盐等资源
雄厚的基础,
丰富的煤、
铁、石油资
源
有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优势
不利
条件
能源、矿产
资源缺乏
水源缺乏
能源、水源
供应不足
能源、矿产资源不足
发展
方向
结构轻型化,
实行内联外
引,加强新技
术、新产品
重点在钢
铁、石油
化工、海
洋化工、
更新设备,提
高产品质量,
适当限制耗
能大、当地
发展了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外引内联,开拓国际市场
的研制与开
发,开拓国际
市场
电子、高
档轻纺和
精细化工
等工业
又缺乏原料
资源工业的
发展
2.三个工业地带的特点
东部沿海
工业地带
长江沿岸
工业地带
陇海—兰新
沿线工业地带
工
业
中
心
包括:4个工业基
地,5个经济特区,14
个沿海开放城市,5
个经济开发区
沪宁杭工业基地,有
以武汉为中心的钢
铁、轻纺等基地;以
宜昌、重庆为中心
的电力、钢铁等基
地;以贵州乌江水电
站为中心的矿业基
地;以攀枝花为中心
的钢铁基地
东起连云港,向西有徐州煤炭工业、郑州轻纺工业、兰州石油化工、洛阳机械工业、西安
飞机制造、新疆境内的石油等工业
优
势
拥有吞吐能力大的
众多港口和通达国
内外许多地区和国
家的海运航线;便于
引进外资和技术、
发展外向型企业,是
对外贸易的重要地
带;经济发达,技术雄
厚,基础好
工农业发达、人口
众多、矿产和水力
资源丰富,水运条件
得天独厚,由沿海深
入内地,是综合性强
的一个地带
能源资源丰富,兰新铁路西段已与中亚铁路接轨
续表
东部沿海
工业地带
长江沿岸
工业地带
陇海—兰新
沿线工业地带
发
展
前
景
长期受到煤炭、电
力严重紧缺的制约,
不能充分发展。现
在,建成的大秦铁路
和秦皇岛煤炭输出
港,以及秦山、大亚
湾核电站、浙江宁
波市北仑火电厂
(300万千瓦)等电站
的建成,将给本地带
工业发展提供更加
广阔的前景
将逐步向着拥有水
电、有色冶金、化
工、钢铁、轻纺、
机械、电子等多种
工业地带的方向发
展
陇海—兰新铁路将成为从西欧通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最近的陆上通道(新亚欧大陆桥),工业
发展的前景广阔。小浪底水利枢纽、西气东输等工程的建设,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为其
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素养达成 读图,回答(1)~(2)题。
(1)与武钢相比,宝钢明显的区位优势有( )。
①水源充足,水运条件好 ②劳动力丰富,政策优惠
③交通便利,技术力量强 ④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广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2)下列有助于武钢振兴钢铁产业的措施有( )。
①拓展国际市场 ②发展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 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工业旅游等第三产业 ④加大技术投入和创新,加快
钢材品种和质量的升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宝钢位于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海运便利,市场广阔。第(2)题,武钢应该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加大技术投入,提
高产品质量。
【答案】 (1)B (2)B
主题 2 高新技术产业
▶基础探究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为我国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带,①是 ,其中心是 ;②是 ,其中心
是 ;③是 ,其中心是 ;④是 ,其中心是 。
(2)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
①沿海地区以 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和高新技术产业。
②沿边地区依靠国家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以 的产业。
③内地依靠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 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答案】 (1)环渤海地区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 长江三角洲 上海高新区 珠江三角洲 深圳高新区 沿亚欧大陆桥高
新技术产业带 西安杨凌高新区
(2)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 贸易导向型为主 军工
2.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知识技术、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
【微点拨】 1.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的产业开发重点不同。
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受科技、交通和优美的环境的影响。
[知识小结] 1.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
(2)研究开发费用在投资额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3)产品更新换代快。
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特点: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东部沿海所占比例大,北京、上
海是核心地带,中关村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典型代表;高新技术产业区不断由点状向块状、带状格局转化,分布范围迅速扩大。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武汉、重庆、成都、西安、兰州等城市都已建成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3)地区发展差异: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依靠国家的开放政策,发
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内地多依靠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读图,回答 1~2 题。
1.图中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且高新技术发达的工业基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据图可知,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从北向南依次是:①辽中南工业基地、②京津唐工业基地、③沪宁杭工业基地、
④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京津唐是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周围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的高新技术中
心。
【答案】 B
2.③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是( )。
A.工业基础薄弱
B.交通条件落后
C.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D.劳动力不足
【解析】 ③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但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答案】 C
3.读我国两大工业基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产业结构看,两工业基地的特色:甲 ;乙 。
(2)制约两工业基地工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甲 ,乙 。
(3)乙区域目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资源缺乏 B.人才缺乏
C.市场狭小 D.经济结构单一
(4)城市②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为避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该城市应如何发展?
(5)M城市把发展③地区(图中圆圈内)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计划在此建设大港口,请分析此处建设大港口的区位条件。
【解析】 第(1)题,甲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乙为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第(2)题,甲基地矿产和能源资源缺乏,
而乙基地能源和水源不足。第(3)题,乙地区工业结构单一,制约其经济发展。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②附近有煤矿,其发展
是在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资源型产业面对的同一类问题是资源枯竭问题,所以要考虑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第(5)题,港口
区位因素可从陆域条件、水域条件和经济腹地等角度分析。
【答案】 (1)轻工业占优势、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重工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
(2)矿产和能源资源缺乏 能源和水源不足
(3)D
(4)资源 在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应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避免经济结构单一。
(5)陆地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港口建筑的建设;地处珠江入海口附近,淡水充足;水面宽阔,可提供足够的航道宽度和抛锚空间;
地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经济腹地极为广阔。
【答案】 ①铁路 ②长江 ③高新技术
一、选择题
读富士康子公司在我国大陆的集中分布区示意图,回答 1~2 题。
1.富士康从过去偏爱深圳,到目前在武汉、太原、昆山、郑州、杭州、秦皇岛等地均有分布,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 )。
A.工业基础雄厚
B.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廉
C.矿产资源丰富,原料充足
D.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解析】 富士康公司主要是电子产品的装配业,过去偏爱深圳是因为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政策优惠、劳
动力和土地价格低廉,后来随着深圳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优势越来越小,于是富士康公司便选择在武汉、太原、
昆山、郑州、杭州、秦皇岛等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廉的地区建立企业。
【答案】 B
2.富士康在我国大陆的集中分布区中,下列最有可能成为研发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研发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所在的地区要求科技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都要高。②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基
础好、水平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集中,科技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都要高于其他三个地区,是最有可能成为研发中心和电子商务
中心的地区。
【答案】 B
“工业 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工业 4.0”概念即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包含智能
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和智能服务四大主题。读图,回答 3~4 题。
3.与传统工厂相比,智能工厂 ( )。
A.劳动力成本高 B.信息化程度高
C.生产规模大 D.能源消耗大
【解析】 智能工厂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高,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少,生产规模小,能源消耗少。
【答案】 B
4.智能工厂最可能率先出现在我国 ( )。
A.辽中南地区 B.陕甘宁地区
C.沪宁杭地区 D.长株潭地区
【解析】 我国沪宁杭地区经济发达,科技实力雄厚,交通和信息网络化程度高,适合智能工厂落户。
【答案】 C
读我国某工业分布图,回答 5~6 题。
5.该工业部门可能是( )。
A.钢铁工业 B.电力工业 C.制糖工业 D.电子工业
【解析】 读图可知,钢铁工业分布在原料、燃料丰富地区,或靠近市场,东南沿海地区缺少煤铁资源,不可能是钢铁工业;电
力工业分布在河流中上游或煤炭资源丰富地区,不会分布在沿海与河流下游地区;电子工业分布在技术水平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制糖工业有甘蔗制糖,分布在南方;北方中温带地区,以甜菜为原料的制糖工业,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准噶
尔盆地都是甜菜产区。
【答案】 C
6.影响该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资金 C.技术 D.原料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制糖工业是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长距离运输会影响糖分含量,需要靠近原
料产地。
【答案】 D
二、综合题
7.读华中地区某城市的市区及近郊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地区应优先发展的大型工业部门是什么?试分析该工业在此处布局的区位优势。
(2)图中 B地区是以食品、服装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试分析其主要区位优势。
(3)该城市计划在 C地区兴建一个新型工业园区(以电子工业为主)。简述这样规划的主要依据。
【解析】 本题以城市平面图为载体,考查城市布局和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布局应考虑燃料和
原料供应;高科技园区布局要考虑技术支撑,还应注意环保问题。
【答案】 (1)炼铝工业。因为附近有煤矿和铝土矿,接近原料、燃料供应地;靠近河流,水源充足;靠近公路、河流,交通运输
便利;处在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及河流的下游,对城市环境污染较小。
(2)接近消费市场。
(3)靠近大学城,科技力量较强;交通运输便利;距重工业区较远,污染小,环境条件好。
读我国造纸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 8~9 题。
8.下列关于我国造纸工业空间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部地区没有造纸工业分布
B.造纸工业多沿海分布
C.造纸工业分布东多西少
D.省级行政中心没有造纸工业分布
【解析】 结合造纸工业的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造纸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答案】 C
9.造纸工业使用的原料品种丰富,按因地制宜原则,下列地区使用原料搭配合理的是( )。
A.北京—棉花、废纸
B.黑龙江—木材、竹材
C.广东—甘蔗渣、桑树皮
D.甘肃—秸秆、芦苇
【解析】 棉花可以造纸,但北京目前不盛产棉花且造价太高;竹子为亚热带植被,黑龙江地处温带;芦苇属于喜湿植物,甘肃
地处干旱地区不会大量生产;广东有大量的蔗田且是我国主要的桑蚕基地,有甘蔗渣和桑树皮可作为造纸原料。
【答案】 C
读长江流域国家级产业开发区图,回答 10~11 题。
10.图中国家级开发区可能为( )。
A.钢铁工业 B.石化工业
C.纺织工业 D.高新技术工业
【解析】 图中开发区为图示区域内的经济发达地区,科技水平较高,应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答案】 D
11.影响图中国家级开发区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劳动力 B.资金 C.政策 D.科技
【解析】 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导因素是科技。
【答案】 D
12.云计算产业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支撑。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个大型的云计算基地,除了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网络宽带,更需要大量的电力以支撑其降温散热、耗能等运营
的基本需求。
材料二 2011 年,亚洲最大“云服务器”生产基地选址于北京亦庄高新技术开发区。
材料三 2015 年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张北县成为了云计算产业的“黑马”。京冀两地将共建张北云计算产业
园,建设规模达 150 万台服务器,全力打造“中国数坝”。张北县实现了从为北京送煤、送电再到输送数据信息的转变。
(1)简述亦庄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亚洲最大“云服务器”生产基地的有利条件。
(2)从自然环境和能源角度,分析张北县发展云计算产业的优势条件。
(3)简述京津冀产业转移对张北地区的积极影响。
【解析】 第(1)题,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有先进的技术,良好的环境,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尤其是航空运输或者高速公路等,
要成为亚洲最大“云服务器”生产基地,少不了国家政策的支持。读图文材料可知,亦庄有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科技先进,
基础设施完善;紧邻高速公路和机场,交通条件好;亦庄海拔在 200 米以下,平原地形,用地条件好。第(2)题,读图可知,张北县海拔较
高,空气清新,环境较好;海拔高,气温较低,为“云服务器”的降温节约了成本;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丰富,靠近内蒙古,煤炭资源丰
富,为“云服务器”的耗能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3)题,产业转移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张北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就业;提高经济收入。
【答案】 (1)有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科技先进;紧邻高速公路和机场,交通便利;用地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支持。
(2)海拔高,气温低,可节约降温成本;空气质量较好;煤炭资源、风能、太阳能丰富。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张北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
于促进就业;增加收入。
第 25 课时 中国的区域划分——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识记四大区域的划分及我国各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南、北方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
2.理解北方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利用 15~20分钟时间进行预习,在学习时,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我国四大区域的划分和我国南方、北方的差异。
2.在学习分区时,联系以前学过的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湖及工农业、交通等方面的知识,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复习,有
助于对本课时的学习。
3.综合比较法: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农业、工矿业、人民生活习惯等各个地理要素
进行全面比较,从区域性和综合性观察,抓住各区的主要特征,突出对地区特色的理解,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读图消化法:区域地理的许多知识空间分布性强,如位置、地形、气候要素、植被、河流、农业、工矿业、交通线、城市
等,一是要把这些知识落实到图上,建立空间概念;二是将这些地理要素,通过地图把它们联系起来去认识,形成同一空间各种要素
的结构认识。
5.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
1.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2.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1.先提出问题,如教材活动内容或本课时《预习效果反馈》中的问题,让学生预习,然后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2.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如四大地理区域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图,1月气温、降水量图,南方、北方的景观图,一方
面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另一方面强化、理解要学习的知识。
3.教师要搜集一些我国南方、北方内部差异的材料,如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的差异,四川盆地与江南低山丘陵的差异,使学生
对南方、北方内部差异有更多的了解。
一、北方与南方自然差异
1.北方
(1)地理位置: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气候:以① 为主。
(3)植被:以② 为主。
(4)河流:径流量较③ 。
2.南方
(1)地理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2)气候:温暖湿润,④ 气候。
(3)地形: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
(4)河流:径流量⑤ 。
二、北方与南方人文差异
1.北方
(1)农作物
华北:冬小麦、棉花、花生,农作物两年三熟。
东北: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农作物⑥ 。
(2)北方人们的生活
食:以面食为主。住:房屋建筑注意防寒保暖,屋顶坡度⑦ ,墙体较厚。行:骡、马车和汽车。体育项目:溜冰、滑
雪。
2.南方
(1)农业
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
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甘薯。
(2)南方人们的生活
食:以大米为主。住:房屋建筑注意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墙体高。行:⑧ 是常用的交通运输方式。体育项目:游
泳。
【答案】 ①温带季风气候 ②温带落叶阔叶林 ③小 ④亚热带和热带季风 ⑤大 ⑥一年一熟 ⑦小 ⑧水运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图,回答 1~2 题。
1.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地降水较少,气温日较差大,灌溉农业发达
B.乙地的农业发展要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
C.丙地的地质构造为地堑
D.丁地的主要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 读图可知,甲为宁夏平原,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灌溉农业发达;乙位于河套平原,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灌溉不当易
导致土壤盐碱化;丙位于汾河谷地,从地质构造来看,为地堑构造;丁位于秦岭以北,主要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 D
2.图中阴影区( )。
A.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B.主要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C.发展方向主要是陡坡开荒
D.应大力发展采矿业
【解析】 图中阴影区为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主要为水土流失;陡坡不宜开垦梯田;黄
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但水土流失严重,应当防治水土流失,做好小流域治理。
【答案】 B
3.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及界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地区与 C 地区的界线大致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界线一致,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
(2)C地区与 D 地区界线大致与 1月 等温线和 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和 (气候)。
(3)B 地区与 A、C、D三大区域的界线与地势第 级阶梯界线基本吻合,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
【答案】 (1)西北 北方 海陆因素
(2)南方 0 ℃ 800 纬度因素 降水
(3)青藏 一、第二 地形因素(或海拔)
主题 1 北方地区内部共性和差异
▶基础探究 1.为什么说节约农田用水是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
【答案】 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水资源有限,降水季节变化大;耕地多为旱地,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在灌溉农田时,技术含量低,浪
费严重;不少地方河水断流,地下水开采过量,造成地面下陷,海水入侵。因此,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必须走节约用水之路。
2.对比华北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评价它们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答案】 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华北平原
地下水丰富;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不利条件:①东北地区热量不足,
生长期短,受寒潮影响大;②华北地区春旱、夏涝突出和土壤盐碱化、风沙严重。
3.黄土地与黑土地在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答案】 东北平原黑土大面积流失,肥力下降。解决措施: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重建生态家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
重,治理措施是鼓励人们修筑梯田,植树种草,绿化荒山,精耕细作,发展生态农业。
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突出。治理措施是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引淡淋盐、井灌井排,增施有机肥等。
【微点拨】 1.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在农业生产中过度开采地下水和大水漫灌,造成地面下沉、次生盐渍化等环境问
题,因此必须发展节水农业。
2.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均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平原面积广阔,土地集中连片。因此,在气候、地形等方面具有相
似特征。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多低温冻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多旱涝、盐碱、风沙灾害。
[知识小结] 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2.北方地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我国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区域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
理环境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就其地形区而言,可分为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
原,而又习惯上将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称为东北地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称为华北地区,其差异如下表所示。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区域
共性
景观特征 北国风光
矿产资源 煤炭、石油、铁等
区域
差异
土地景观 黄土地 黑土地
主要地
形区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大小兴安岭、东北平原、长白山地
粮食作物 冬小麦、谷子 春小麦、玉米
经济作物 棉花、花生 大豆、甜菜
种植制度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一年一熟
土地改良
盐碱地改良、黄土高原水
土保持
黑土保护、沼泽地改良
果林类别
温带水果、温带落叶阔叶
林
(温带水果)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河流治理 黄河、海河治理 辽河治理
工业区 京津唐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基地
工业中心 北京、天津、唐山等 沈阳、鞍山、大连、哈尔滨、长春等
主要铁路
线路及枢
纽
北京:京哈、京广、京沪、
京九、京包、京通、京秦
线等
郑州:京广、陇海线
徐州:京沪、陇海线
宝鸡:宝成、陇海线
兰州:陇海、兰新、包兰、
兰青线
沈阳:京哈、哈大、沈丹线
哈尔滨:京哈、滨洲、滨绥线
主要海港
天津、秦皇岛、烟台、青
岛、连云港
大连
3.北方两大平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地区 问题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东北
平原
黑土流失 长期不合理的
垦殖开荒
退耕还林、还牧,营造防护林,土壤培肥
湿地破坏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地
华北
平原
春旱
春季升温快、降
水少
修水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夏涝
降水集中;地势低
平;水土流失,河
床抬高
修水库蓄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道
盐碱
低洼地积水,排水
不畅;旱涝不均;
大水漫灌,只灌不
排
酸性物质中和;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使土体脱盐;改良土壤
风沙 春季升温快、降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水少,冬季风强
烈,土壤沙化严重
▶素养达成 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 10.89×10
4
km
2,1月份均温为-16.4 ℃,7月份均温为 21.9 ℃。读该地形区 1954年和
2005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表,回答(1)~(3)题。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城乡工
矿用地
沼泽地
和滩涂
其他
1954 15.9% 38.18% 9.13% 0.43% 32.74% 3.61%
2005 51.17% 31.63% 3.86% 1.94% 8.81% 2.59%
(1)该地形区是( )。
A.太湖平原
B.山东丘陵
C.三江平原
D.黄土高原
(2)1954年,该地形区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气温低,蒸发量少 ③冻土广布 ④开发历史较短,人烟稀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与 20世纪 50年代相比,目前该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
A.劳动力资源短缺
B.低温冷害严重
C.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D.洪涝灾害频繁
【解析】 第(1)题,根据该地的 1 月、7 月均温及土地利用特点可以判断该地形区为三江平原。第(2)题,三江平原位于三条
河流汇合处,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表冻土层阻断了地表水的下渗。第(3)题,结合表格数据可知,
目前该地区耕地、建设用地增加,林地、草地、湿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洪涝灾害多发。
【答案】 (1)C (2)A (3)D
主题 2 南方地区环境
▶基础探究 1.我国南方地区北回归线附近与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气候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我国南方地区背靠亚欧大陆,东、南部濒临太平洋,深受夏季风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受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2.南方低山丘陵地带存在什么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水土流失。
【微点拨】 1.我国北回归线附近与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所处的大气环流形式不同,分别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沙
漠气候。
2.南方低山丘陵区降水丰富,地形崎岖,加上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知识小结] 1.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区内差异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气候温暖、土壤肥沃,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种植业区和淡水鱼产区,为著名的“鱼
米之乡”,主要农产品有水稻、棉花、油菜籽、桑蚕和多种淡水鱼等。
(2)四川盆地(又称紫色盆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主要农产品有稻谷、油菜籽、桑蚕、甘蔗、柑橘
等,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3)东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两广丘陵和浙闽丘陵三部分。江南丘陵红壤分布广泛,酸性大,缺乏有机物质,是一种低产土壤。
利用和改良红壤的方法有以下几点:首先,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补充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程度;其次,种植适宜在红壤中
生长的茶树、油茶、杉木和马尾松等经济林木;最后,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如在丘陵地区的河谷盆地种植水稻,把丘陵缓坡辟
为茶园,在山丘顶部植树造林等,既可以把低产田变为高产田,又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两广丘陵地区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盛产香蕉、柑橘、菠萝、荔枝、龙眼等。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台湾岛
的南部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如橡胶树、剑麻、油棕、椰子等。南岭、武夷山、五指山和台湾山脉等为我国南方地
区的重要林区,生长着常绿阔叶林。
(4)云贵高原:为南方地区的重要林区,在高原上的“坝子”地区可发展种植业。
总之,南方地区是我国最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温度、水分条件都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林木、果品和鱼类的生长繁
殖,成为我国山青水碧的“鱼米之乡”,农、林、渔业物产丰富。
2.南方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
地区 问题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南方低
山丘陵
水土
流失
夏季降水集中、丘
陵地区土层薄、植
被稀疏、乱砍滥伐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
长江
中下
游、
淮河
流域
洪涝
地势低平;降水集
中;水土流失严重,
泥沙淤积河道、湖
泊;围湖造田
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
水污染
人口、城市集中,
工农业、生活污水
任意排放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健全法规,进行综合治理
江南
低山
丘陵
红壤的
酸、
黏、贫
瘠等
气温高,有机质分
解快;降水多,营养
物质流失多
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增施沙子,降低黏度;种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
木,防治水土流失
东部
沿海
台风
西北太平洋热带洋
面低压强烈发育
种植沿海防护林,加强预报等
续表
地区 问题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四川
盆地
酸雨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
结构,有色金属的
冶炼
实施洁净煤技术,开展硫的综合利用,利用清洁能源
3.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比较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主要地形 平原、高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1月平均气温 <0 ℃ >0 ℃
年降水量 <800 mm >800 mm
典型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农
耕
制
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 水田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以陆路运输为主,多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墙体厚,屋顶坡度较小 墙体高,屋顶坡度大
读我国四个地区不同季节多年平均降水量图,回答 1~2 题。
1.图中Ⅰ、Ⅱ、Ⅲ、Ⅳ所代表的地区分别是( )。
A.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C.西北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北方地区
D.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解析】 Ⅰ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与秋季,应为北方地区;Ⅱ地区年降水量最大,应为南方地区;Ⅳ地区年降水量最小,应为西
北地区。
【答案】 B
2.下列关于四个地区降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Ⅰ地区全年降水较少主要是因为深居内陆
B.Ⅱ地区夏秋季降水多,冬春季降水少
C.Ⅲ地区夏季降水量大主要是因为受西南季风影响
D.Ⅳ地区夏季降水多主要是因为深受西风的影响
【解析】 Ⅰ地区为我国北方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时间短,雨季短,降水少,且降水集中在夏秋季;Ⅱ地区为我国南方地区,雨
季长,春季降水也较多;Ⅳ地区为我国西北地区,其东部降水主要是受东南季风的影响,西风主要影响天山北坡及阿尔泰山南坡的降
水。
【答案】 C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排列次序已打乱)。
材料二 我国南方、北方生活景观图。
(1)写出与四城市相对应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字母。
广州 ,武汉 ,北京 ,哈尔滨 。
(2)图中甲、乙两景观图的分界线是 ,上述四个城市中属于甲景观所在区域的有 ,属于乙景观所在区域的
有 。
(3)列表比较甲、乙景观所在区域的差别。
甲所在区域 乙所在区域
地形
气候
植被
房顶坡度
熟制制度
(4)简述上海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经济地位最重要的城市的原因。
【解析】 第(1)题,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的纬度越来越高,因此其气温越来越低,降水越来越少。第(2)题,甲图房屋坡
度小,因此为北方地区;而乙图房屋坡度大且以船为交通工具,因此为南方地区。第(3)题,熟悉南、北方地区的差别即可得出答案。
第(4)题,从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 D、H C、G B、F A、E
(2)秦岭—淮河一线 北京、哈尔滨 广州、武汉
(3)
甲所在区域 乙所在区域
地形 平原、高原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房顶坡度 小 大
熟制 一年一熟至两熟 一年两熟至三熟
(4)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处,位于我国大陆沿海的中间位置,有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在空运、海运和长江航运方面
居于枢纽的位置。上海位置优越,腹地广阔,科技发达,人口集中;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经济基础较好;工商业发展的历史悠
久,基础雄厚。
【答案】 ①亚热带季风 ②小 ③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选择题
辽宁是我国传统工业中心之一,近年来,辽宁农业发展较快。读图,回答 1~3 题。
1.辽宁工业的发展方向为( )。
A.进一步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加大工业规模
B.关闭钢铁工业等重工业,发展轻纺工业
C.加大科技投入,将沈阳建设成中国的“硅谷”
D.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治理环境污染
【解析】 辽宁是我国的传统工业中心,但由于技术革新慢,创新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管理体制不合理,导致工业发展缓慢。
因此其发展方向是要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
【答案】 D
2.辽宁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不包括...( )。
A.辽河灌溉水源丰富 B.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C.降水充足 D.热量丰富
【解析】 辽宁农业的发展有丰富的灌溉水源、土壤肥沃、降水充足,雨热同期,但由于纬度较高,热量条件是制约其农业发
展的因素。
【答案】 D
3.近年来,辽宁农产品加工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是( )。
A.农产品种类多,加工潜力巨大
B.制造业发达,农产品加工经验丰富
C.气候条件优越,生产加工效率高
D.对农产品深加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解析】 辽宁农业基础好,品质高,加工潜力大,但农产品加工属于近些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气候对农产品加工影响较小,对
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但对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不大。
【答案】 A
读广西区域图,回答 4~6 题。
4.下列关于广西自然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喀斯特地貌广布
B.丘陵广布,河谷纵横
C.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D.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解析】 广西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喀斯特地貌广布,河谷纵横,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答案】 D
5.下列属于广西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①水力资源丰富 ②水热资源丰富 ③旅游资源丰富 ④地势平坦 ⑤煤炭、石油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解析】 广西降水丰富、水力资源丰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丰富,但煤炭、石油资源较少。
【答案】 A
6.广西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大省,下列关于其旅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广西的桂林山水属于地质地貌景观
B.广西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如百色等
C.广西的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周边省份
D.广西位居我国西南地区,缺少海洋旅游资源
【解析】 桂林山水属于地质地貌景观和水文景观,百色起义纪念馆是广西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广西的客源市场主要集中
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广西南临南海北部湾,有著名的北海银滩等旅游景点。
【答案】 B
二、综合题
7.淄博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外出考察,他们在不同地区拍摄到了甲、乙两幅图片,结合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及所学知识,回答下
列问题。
(1)A、B、C、D四大地理区域中,最有可能拍摄到图甲中景观的是 ;最有可能拍摄到图乙中景观的是 。
(2)从 B区域到 C区域,年降水量的变化呈现逐渐 的趋势。
(3)划分 B、D两区域的主导因素是 。(填数字代码)
①气候 ②地形 ③行政区域 ④植被类型
(4)比较 B、D两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完成下表。
对比项目 B区域 D区域
土地利用类型 水田
典型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作物熟制
【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植被、农作物、气候等方面的知识。本题
要求学生重视对地理自然景观图的观察和学习。
【答案】 (1)D B
(2)减少
(3)①
(4)
对比项目 B 区域 D 区域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
典型植被类型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读图,回答 8~9 题。
8.下列能正确反映华北地区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的曲线是( )。
A.甲曲线
B.乙曲线
C.丙曲线
D.丁曲线
【解析】 华北地区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稳定,由图可以看出,乙曲线夏季含盐量低。
【答案】 B
9.图中地下水水位最低值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A.工业生产用水量大
B.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C.沙性土壤,渗漏严重
D.伏旱严重,降水少
【解析】 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最低值出现在 6 月份左右是因为雨季还没有来临,农业用水量大。
【答案】 B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 10~11 题。
10.图中 M河、N河所在地形单元分别为( )。
A.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B.汉水谷地、江淮平原
C.汾河谷地、江淮平原
D.渭河平原、汉水谷地
【解析】 结合图中经纬度和等高线、铁路、河流等信息可判断,M 河为渭河,位于渭河平原;N 河为汉江,位于汉水谷地。
【答案】 D
11.据图中信息推导可知( )。
A.M河较 N河落差更大
B.N河较 M河流量更小
C.N河下游有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
D.M河流域广泛种植水稻和油菜
【解析】 渭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适宜种植小麦等旱作农作物,受平原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小;汉江下游为江
汉平原,是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并适宜种植水稻。
【答案】 C
12.读我国甲、乙两省区矿产和工业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省区能源资源丰富,是西电东送的重要输出地。简述两省区西电东送存在的差异。
(2)甲、乙两省区水土流失都比较严重,比较两地水土流失成因的异同。
(3)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甲、乙两省区的发展,简述促进这些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4)甲、乙两省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的共同措施有哪些?
【解析】 第(1)题,两省区西电东送存在的差异主要通过比较西电东送的能源资源类型、目标市场,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得出。第(2)题,两地水土流失形成原因的异同主要从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第(3)、(4)题,可持续发展包
括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因此解答时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例如,政策支持等社会措施;延长产业链(农业生产方面为大力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和吸引外部资金等经济措施;重视环境保护等生态措施。
【答案】 (1)甲省区煤炭资源丰富,主要通过西电东送北线向京津唐地区输送火电,煤炭发电过程中要注意治理环境污染问
题;乙省区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通过西电东送南线向珠江三角洲输送水电,水能开发过程中要预防生态破坏问题。
(2)相同点: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地形坡度大;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不同点:甲省区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低,且黄
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开发历史悠久,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乙省区山地、丘陵面积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时
间长,降水强度大;土层薄,多喀斯特地貌。
(3)加强对矿业城市的政策支持,减轻矿业城市的负担;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
资源的附加值;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部资金、人才;重视环境保护,改善投资
环境等。
(4)保护植被,植树造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机械
投入,提高生产效率等。
第 26 课时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走向世界的中国
1.了解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及主要的气候特征,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
解两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2.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提高读图能力及思维能力。
课前进行自主学习(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在学习时,可参照以下几点。
1.在学习这两个区域的特征时,可从其景观图入手,然后联系我国的降水分布特征分析西北地区的特征,联系我国的地形特征
分析青藏地区的特征;两地的农牧业进行对比分析更好一些。
2.在分析西北和青藏地区的特征时,还可以从其地区的位置入手,联系我国的降水特点进行分析,两地区的特点都要从其独特
的角度进行分析。
3.读图消化法:区域地理的许多知识空间分布性强,如位置、地形、气候要素、植被、河流、农业、工矿业、交通线、城市
等,一是要把这些知识落实到图上,建立空间概念;二是将这些地理要素通过地图把它们联系起来去认识,形成同一空间各种要素的
结构认识。
4.在分析西北地区地理特征时,一定要抓住“干旱”的自然特征;而在分析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时,要抓住“高、寒”的自然特
征。
1.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2.西北和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成因。
1.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教师搜集资料,如从网上下载有画面、有解说的
反映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荒漠草原景观、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青藏高原景观、农牧业生产或
生活的录像片段,利用教材上的插图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在黑板上画出西北地区轮廓图和青藏地区轮廓图。
2.课内: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课堂探究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完成《主题》活动,教师进行指导和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把两区域的最主要特点讲清楚,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会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影响,以
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而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指导学生阅读,从图中分析得出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读图、用图
的能力;另外,可利用两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3.课后: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和《固学案》,教师及时批阅讲评。
一、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1.干旱的西北地区
(1)位置:① 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2)范围:内蒙古、新、宁三个自治区和甘北部。
(3)地形:以高原和② 为主。
2.自然特征
(1)外力作用:③ 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2)河流:以④ 为主,且河流很少。
(3)绿洲:分布在盆地边缘。
3.高寒的青藏高原
(1)位置:横断山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
(2)范围: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
(3)高:平均海拔在 4000米,有“⑤ ”之称。
(4)寒:终年积雪,⑥ 广布。
4.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1)牧业
西北
内蒙古:温带草原,典型畜种有⑦ 。新疆:山地牧场,典型畜种有⑧ 。青藏:高寒牧场,典型畜种有
⑨ 、藏绵羊。
(2)西北灌溉农业
特点:利用河水、⑩ 、地下水灌溉。分布区: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新疆绿洲。
(3)高原农业
作物:青稞、小麦。分布:藏南谷地、 等河谷农业。
二、走向世界的中国
1.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国情:国土辽阔、 。
(2)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对不利的条件进行合理改造,扬长避短, 发展经济。
2.在世界中求发展
(1)基本国情: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
(2)经济全球化: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引进 和 及管理经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3)责任: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 等问题,我们对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肩负着
重大责任。
【答案】 ①大兴安岭 ②盆地 ③风力 ④内流河 ⑤世界屋脊 ⑥冰川 ⑦三河马、三河牛 ⑧细毛羊 ⑨牦牛
⑩高山冰雪融水 宁夏平原 湟水谷地 区域差异大
因地制宜 资金 先进技术 环境
有人游完长城,在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读图,回答 1~2 题。
1.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
A.①秦岭、②黄河
B.①阴山、②黄河
C.①秦岭、②长江
D.①阴山、②长江
【解析】 图示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①是黄土高原的南部边缘山脉——秦岭,②是流经黄土高原的河流——黄河。
【答案】 A
2.游记中“北顾”的深秋景观是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
【解析】 长城以北是我国内蒙古高原,“寒沙衰草”的景象描述的是内蒙古高原深秋的景观。
【答案】 C
3.读青藏地区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形:以 A. 高原、B. 盆地为主。主要山脉有 C. (山脉)、D. (山脉)、E. (山脉)。
(2)青藏地区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星罗棋布,最大湖泊④是 ;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① 、② 、
③ 、⑤ 的发源地。
【答案】 (1)青藏 柴达木 昆仑山 祁连山 喜马拉雅山
(2)青海湖 长江 澜沧江 黄河 雅鲁藏布江
主题 1 西北地区
▶基础探究 1.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同时也在不同的地区发展了灌溉农业与绿洲
农业,那么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与绿洲农业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其灌溉水源来自哪里?灌溉农业与绿洲农业有什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
【答案】 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河套地区、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其灌溉水源是黄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绿洲农业:主要分
布在天山山麓,其灌溉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共同点:①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②干旱地区“有水就有田,无水则无
地”。不同点表现在两方面:①分布地区不同;②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不同。绿洲农业一般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区的河、
湖沿岸,冲积扇、洪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及高山冰雪融水汇聚的山麓地带,因绿色农耕区呈斑点状散布在黄色沙漠和戈壁中而
得名。灌溉农业(绿洲灌溉农业)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天然降水远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依靠人工补给农田水分,其水分
来源是河湖水、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
2.西北地区的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为什么多呈点状或带状?
【答案】 本区气候干旱,水是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人们大多近水而作,近水而居。西北地区盆地边缘、
山麓地带水源充足,发育了许多绿洲,农田、村镇也集中在山麓地带河流沿岸,呈带状分布。同理,在河流下游的绿洲,受水源影响,
聚落分布呈点状。
3.说出大兴安岭的重要意义。
【答案】 大兴安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有较大差异,它大致是:①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
过的地方;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牧区与农耕区界线通过的地方;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
界线;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微点拨】 1.受干旱气候的影响,西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农田多沿河流和绿洲分布,呈点状或带状。
2.大兴安岭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外流域,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农业区和牧区,第二、第三级阶梯交界线,森林和草
原,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分界线。
[知识小结] 1.西北地区的位置与自然经济的关系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挡,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到这里的很少,年平均降水量从东部的 400毫米左右,向西减少到 200毫
米甚至 50毫米以下,干旱成为本区的主要特征。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深受干旱气候的影响。
(1)自然景观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风蚀作用显著,形成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在沙漠地区形成新月形沙丘。在
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形成面积广大的沙漠。
地面植被自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等草原,夏季降水多,牧草茂盛,呈现出草甸、草
原景观。自东往西降水越来越少,草越来越矮小稀疏,牲畜种类也不同,如下图。
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湖泊也多为内流湖。本区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2)人文景观
本区的农田、村镇和城市的分布多呈点状或带状,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沿岸平原、沙漠边缘的绿洲,以及铁路沿线的工矿区。
人口也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
农牧业深受干旱的影响。本区种植业为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主要分布在有河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平原地区。如河套
平原、宁夏平原,依靠黄河水灌溉;河西走廊、新疆和高山山麓依靠冰雪融水和雨水灌溉,成为西北重要的农业区。畜牧业是本区
重要的经济部门,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的广阔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2.天山北坡牧场的冬夏利用
天山北坡森林带以下的草场(山麓地区),冬季气温较上部气温(山腰处草场)高,宜作冬季牧场;森林带以上的草场因冬季气温
低,宜作夏季牧场,选择轮回利用草场,可以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3.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其地理要素、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均围绕干旱而形成,如图所示。
主题 2 青藏地区
▶基础探究 1.黄河源头多次出现断流,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和人为原因是什么?
【答案】 自然原因:降水少,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大。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青藏高原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好,因而太阳辐射强,而且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
利于作物和牧草的光合作用。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积累营养物质。③气温较低,植物生长周期长,农作物有充足的时间积累
贮藏营养物质。由于以上原因,西藏的小麦穗大、粒重、产量高,蔬菜、水果等长得又大又好,牧草的营养成分也很高。
3.分析青藏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及措施。
【答案】 生态环境破坏、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等。措施:恢复林草植被,治理退化
草场。
【微点拨】 1.青藏高原受全球气候变暖及植被被破坏的影响,湿地不断萎缩。
2.青藏高原光照强、温差大、病虫害少,农作物高产、优质。
3.青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水资源减少、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知识小结] 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1)自然特征
①地势: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表景观是雪峰连绵、冰川纵横,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②气候:由于地势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
③水文:区内河湖众多,高原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青海湖为我国最大的
湖泊。
(2)青藏地区高寒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这种影响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①不利影响:气温较低,无霜期短,作物一年一熟,仅适合喜温凉、生长期短的作物生长,如青稞、小麦、豌豆;畜牧业只适合放
牧耐寒的牲畜,如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②有利影响: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多;夜晚气温低,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
耗营养物质少;气温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积累营养物质多,农作物单产高、品质好。
2.高寒气候特征对青藏地区的深刻影响
▶素养达成 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 11月 16日,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建立。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回答(1)~(2)题。
(1)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亢,气候寒凉
B.冰川众多,湿地广大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2)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
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
【解析】 第(1)题,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生态脆弱。第(2)题,湿地的作用主要为生态功能。三江源地区为
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源地,具有较高
的旅游价值。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方式是雨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
【答案】 (1)A (2)C
读我国某省区人口与主要城镇分布图(数值为各区域占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回答 1~2 题。
1.该省区人口密度最小和最大的地区分别是( )。
A.山南地区、拉萨市
B.林芝地区、日喀则地区
C.阿里地区、拉萨市
D.那曲地区、昌都地区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阿里地区面积较大,但人口所占比例小;拉萨市面积小,但人口所占比例大。
【答案】 C
2.图示城镇空间分布特点及其主导因素是( )。
A.沿河流分布;水源
B.集中于河谷地带;热量
C.沿河流分布;交通
D.集中于河谷地带;土壤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城镇集中于河谷地带,地势低平,是青藏高原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
【答案】 B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2)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其季节特征。
本区域充分利用油气资源,积极推进库尔勒—库车—阿克苏石油天然气化工带的形成,促进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3)指出将塔中油田的石油运往库车和轮台炼油厂的合理方式及其特点。
(4)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5)简述该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判断喀什、和田与民丰各城镇服务范围的差异。
【解析】 第(1)题,该题考查塔里木盆地气候、植被两要素。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等方
面找原因。第(2)题,河流的补给类型有雨水、冰川、积雪、湖泊、地下水等,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区)有冰川、积雪融水和地
下水,地表湖泊不发育。冰川补给量最大,主要在夏季,气温高,融化量大;其次是积雪,主要在春季;再次是地下水,主要在秋季。西北
地区的河流,还会受到山地降水的补给。第(3)题,本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第(4)题,该图中绿洲的分布属于点状地理事物的
分布,其描述方式就是集中规律,事实上,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绿洲集中分布于山麓冲积扇、发源于高山冰雪融水的河流沿岸,这种分
布特点应该说近似于常识。第(5)题,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可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考虑,不难发现,其优势
因素主要集中在地形和水文两个要素。
【答案】 (1)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挡。
(2)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其次在春季、秋季。
(3)方式为管道运输。特点:运输成本低,运量大,连续性强,安全性高,占地较少。
(4)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地区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短缺。
(5)有合适的水源条件,依托绿洲发展。服务范围依次减小。
【答案】 ①干旱 ②畜牧业 ③高寒气候 ④河谷农业
一、选择题
甘肃玉门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石油基地,但近年来资源趋于枯竭。目前甘肃省正在河西走廊建设千万千瓦级发电基地,打造
“陆上三峡”,玉门是其主战场。读河西走廊简图,回答 1~3 题。
1.河西走廊能够建设千万千瓦级发电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A.风电能源丰富 B.油电能源丰富
C.水电能源丰富 D.煤电能源丰富
【解析】 河西走廊建设千万千瓦级发电基地的主要原因是丰富的风能资源以发展风电产业。
【答案】 A
2.助推玉门成为“陆上三峡”主战场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风力 D.太阳辐射
【解析】 助推玉门成为“陆上三峡”主战场是由于河西走廊南、北两侧是高大山脉,中间形成一个东南—西北走向的狭
窄通道,玉门处于“通道”西侧,形成狭管效应,加剧风速。
【答案】 A
3.发电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当地( )。
A.完善基础建设,减少寒潮危害
B.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
C.加速资源枯竭,抑制经济发展
D.改善当地环境,促进农作物生长
【解析】 该基地利用风力发电有利于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植被的破坏,进而保护植被,
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环境污染,但对寒潮等自然灾害基本没有影响。风电能源为可再生能源,风电工业的建设不会造成资源
的枯竭,且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风力发电与作物的生长无关。
【答案】 B
下图示意西藏自治区青稞(大麦)区域分布,X、Y、Z 三类区域熟制不同。读图,回答 4~6 题。
4.影响 Y3弯曲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地形 D.降水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 Y3沿河谷向西弯曲,这主要与河谷地区地势低,热量条件好有关,因而地形是影响其弯曲的主要因
素。
【答案】 C
5.藏北大部分地区没有种植青稞的原因是( )。
A.青壮年劳动力缺乏
B.种植其他产量更高的农作物
C.水热条件不足
D.自然保护区不允许发展农业
【解析】 西藏地区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藏北地区的海拔很高,气温低,同时降水也很稀少,水热条件的不足使得藏北大
部分地区不能种植青稞。
【答案】 C
6.下列关于西藏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干旱、河湖稀少 B.年降水量北多、东南少
C.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D.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
【解析】 据图可以判断西藏地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答案】 D
二、综合题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河流 a. ,b. ,c. ,d. ;以上河流中是我国最长河流的是 (填字母);最长内流河是
(填字母)。有人说,青藏高原是中国的“水塔”,你认为这话是否有道理?请说明理由。
(2)填出图中灌溉农业区的名称:e. ,f. ,g. ,h. ,i. ;引黄河水灌溉的农业区是
(填字母),利用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的农业区是 (填字母)。
(3)j地形区的名称是 ,其内部分布着我国最大的沙漠 。
(4)图中字母代表的四大牧区分别是 A. 、B. 、C. 、D. 。
(5)某日某时上海以东海平面上的气温是 28 ℃,此刻拉萨某地(海拔 3200 m)的气温是 。有人告诉生活在上海的小明,青藏
高原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小明听后感到疑惑,青藏高原气温不是比上海地区低吗?为什么太阳能还最丰富呢?你能为小明
揭开疑惑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基础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注重图形的训练和掌握。例如,青藏高原太阳能最丰
富是因为青藏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洁净,日照强烈,日照时间长。
【答案】 (1)雅鲁藏布江 长江 黄河 塔里木河 b d
有道理。我国的许多大江大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
(2)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 湟水谷地 天山山麓 e、f、h g、i
(3)塔里木盆地 塔克拉玛干沙漠
(4)内蒙古牧场 新疆牧场 西藏牧场 青海牧场
(5)8.8 ℃ 青藏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洁净,日照强烈,日照时间长。
大约在 4000 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 4500 米,形成了独
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 8~9 题。
8.图中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解析】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直接导致该地气温低、空气稀薄。空气稀薄即空气中水分、杂质的含量小,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小,因此,白天该地的太阳辐射较强。由此可推断出②对应的内容为空气稀薄,①为气温低,③为太阳辐射强。
【答案】 B
9.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解析】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答案】 C
读图,回答 10~11 题。
10.下列关于宁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干旱危害最严重的地区降水量也最少
B.黄河沿岸引水灌溉,干旱危害程度低
C.中东部的草原区对干旱的承受能力较强
D.中西部以第一产业为主,抵御干旱能力较强
【解析】 宁夏南部地区降水量在 400 mm 以上,但属于干旱危害最严重的地区;黄河沿岸引水灌溉,干旱的危害程度并不低,
如在宁夏的西部地区,干旱的危害程度较高;宁夏中东部属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在 200~400 mm 之间,能满足草类植物的基本生长
需求。且该地区干旱危害程度等级低,说明草原区对干旱的承受能力较强;中西部地区年降水量在 400 mm 或 200 mm 以下,降水少;
加之蒸发旺盛,河流少,干旱危害等级高,说明水源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即该地区抵御干旱的能力不强。
【答案】 C
11.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宁夏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引黄灌区增加水稻种植,提高粮食产量
B.中部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土地荒漠化
C.山区恢复天然植被,增强水源涵养功能
D.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解析】 水稻喜高温高湿的环境,该地区水资源不足,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会耗费大量水资源,不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宁夏
中部地区降水量在 200~400 mm 之间,属半干旱区,降水少;加之蒸发旺盛,树木耗水量远远高于草类植被,因此该地不适宜大规模植
树造林;山区恢复天然植被,能有效地涵养水源,减少水分流失;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但伴随经济的
大规模开发,对水资源的需求会日益增大,对环境的破坏会逐步加深,不利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C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沿 32° N 的地形剖面图。
材料二 青藏高原雪山冰川图和高寒草原图。
材料三 成都和拉萨的气候资料图。
(1)根据材料,比较拉萨与成都的气温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3)青藏高原的农业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主要农作物是小麦、青稞。试分析河谷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条
件及小麦、青稞单产较高的原因。
【答案】 (1)拉萨与成都的气温差异:拉萨的气温低于成都;成都的 1 月、7 月月均温都高于拉萨;成都的气温年较差大于拉
萨;拉萨的气温日较差大于成都。
(2)青藏高原海拔高,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地表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冬冷夏凉,气温低;高原湖泊星罗棋布,为大江、大河的发
源地;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以高山草甸、草原为主,多荒漠。
(3)优势区位条件:河谷地区地势较低,热量较充足;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青稞、小麦单产高的原因:气温较低,作物生长周
期长;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
第 27 课时 认识省级行政区域——北京、香港和澳门
1.识记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了解北京的城市职能。
2.了解香港、澳门的重要位置、范围、组成及现行的社会制度,理解其主要经济部门及对内地经济的影响。
课前利用 15~20分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基础知识排查》通读教材,勾画重点。
2.掌握北京、香港、澳门的位置及香港、澳门的主要组成。
3.根据北京古今城区的地理位置分析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
4.查阅资料或同学之间互相探讨北京、香港、澳门的发展变化。
5.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理解记忆基础知识,达成第一层级学习目标。
1.北京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港澳的区域特征及与内地经济合作的优势互补关系。
2.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及“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香港、澳门的经济发展特色。
1.本课时内容相对较为简单,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可通过学生自学来完成。
2.对于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及“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通过学生讨论或辩论来完成。
3.教师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北京、港澳的变化,特别是现实状况,同时也要通过这些变化,特别是港澳的发展来证实
“一国两制”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树立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4.指导学生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和《固学案》。
一、北京
1.政治文化中心
(1)自然环境
位置:燕山以南,① 以东,② 平原的北边缘。
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地势由③ 向④ 倾斜,⑤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2)职能:全国⑥ 、⑦ 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
2.历史悠久的古城:3000多年前已形成聚落中心,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国北方重镇;秦、金、元、明、清等多个
朝代在此建都,留下了无数的⑧ 。
3.建设现代化大城市: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兴建了许多新区和一批⑨ 。
二、香港
1.概述
(1)位置:珠江口⑩ 侧,毗邻 市。
(2)范围: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 200多个岛屿组成。
(3)面积和人口:1098平方千米,人口 698.52万(2008年),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4)地形:境内多 、 ,其中香港岛以低山为主,中部高、四周低;平原面积狭小,仅占 1/6,故大规模
。
(5)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2.经济
(1)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发展贸易的优势: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运输中心。
地位下降, 产业发达。
(2)发达的交通运输业
海运:优良港湾。
空运:香港国际机场。
铁路: 、广深铁路。
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3)旅游、信息和科技发达:国际旅游中心,“购物天堂”,有亚洲最大的海洋公园;国际信息中心,教育发达,有香港大学,等等。
(4)工业部门:服装、玩具、钟表等。
三、澳门
1.概况
(1)位置:珠江口 侧,毗邻 市。
(2)范围:由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岛组成。
(3)面积和人口:29.2平方千米,人口 54.6万(2008年)。
(4)地形:平原。
(5)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2.多样化的经济
(1)经济支柱: ,服装、家电、玩具等加工业,建筑业,金融业。
(2)工业部门:服装、玩具、电子。
【答案】 ①太行山 ②华北 ③西北 ④东南 ⑤温带
⑥政治 ⑦文化 ⑧名胜古迹 ⑨卫星城 ⑩东 深圳 低山 丘陵 填海造陆 制造业 第三 京九
西 珠海 博彩、旅游业
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采取高度自治的方针,奋发进取,把香港、澳门各项事业向前推进。读图,回答 1~2 题。
1.下列关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两地均为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 ②两地都有发达的旅游业 ③香港是好望角、太平洋航线上的重要港口 ④澳门的航空运
输业居东南亚地区的首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航空运输业居东南亚地区的首位;两地旅游业发达,都是重要的港口。
【答案】 B
2.下列关于香港及其与内地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着工业水平不断提高,香港已成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
B.内地为香港发展提供淡水、天然气等资源,香港为内地发展提供技术与经验
C.内地是香港工业发展的主要市场,内地的市场带动了香港的发展
D.香港的服务业服务广东的制造业,广东的制造业推动香港的服务业
【解析】 香港自然资源贫乏,地域小,但位置优越,有优良的海港,对外贸易条件优越;内地市场与香港的广泛联系促进了香
港的发展;内地是香港的主要市场之一。
【答案】 A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的依据。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2020 年北京中心城区规划分为三个层次,
即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心地区,围绕中心地区的 10 个边缘集团及绿化隔离地区,建立多个中心。据此回答 3~4 题。
3.元、明、清三朝都把北京作为都城,北京的建设体现了中国都城传统的特点,其最鲜明的特色是( )。
A.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
B.城市的轮廓呈“凸”字形
C.中轴线突出,东西格局对称
D.城内有设计精美的皇家园林
【解析】 北京中轴线突出,呈东西对称,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观念。
【答案】 C
4.“建立多个中心”指在北京市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其主要目的是( )。
A.分散交通压力
B.吸引农民进城
C.减少北京市人口
D.控制北京市产业的发展
【解析】 建立多个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城市职能,缓解交通压力。
【答案】 A
主题 1 全国政治中心——北京
▶基础探究 1.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但距海不远,使北京具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
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②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在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
市建设。③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
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北京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城市环境问题?
【答案】 人口多、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住房紧张等。
3.京津唐工业向滨海地区集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土地紧张;减轻城市交通和环境压力;便于原料、燃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
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微点拨】 1.北京市的位置优越性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战略位置、经济区位等方面分析。
2.随着北京的城市化发展,出现了交通、居住、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等各种问题。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土地、环境、
交通、资源等因素影响,京津唐工业向滨海地区转移。
[知识小结] 1.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纬度位置: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农业生产发展历史悠久,经济基础好。
(2)海陆位置:靠近渤海,陆海交通便利。
(3)相对位置: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向东北出山海关进入东北平原,是连接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交通要冲。
2.北京——全国的科学、文化、教育和政治中心
北京是全国科学、文化、教育和体育机构最为集中的城市,这里科研院所 500多所,高等院校 80多所。因此,北京是全国的
科学、文化、教育中心。
北京是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所在地,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驻在北京。因此,北京是
全国的政治中心。
北京的纺织、食品、印刷等轻工业和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工业及新兴的电子工业,已有相当的规模,是我国的重工业
城市之一。为适应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要求,避免城市职能过于集中,北京控制工业建设规模,着重发展耗能少、
耗水少、污染少和高科技的工业,所以北京并没有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北京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举措
加强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各项配套设施;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科技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环境
保护,加强绿化,建设生态北京;发展科技,发展高、精、尖技术,繁荣第三产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等等。
主题 2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基础探究 1.澳门发展早于香港,但经济发展却比香港落后,为什么?
【答案】 澳门为近海浅水港,香港为深水港,随着大吨位船舶的使用,国际贸易逐渐由澳门转向香港。
2.想一想香港发展经济的不足之处,如何解决?
【答案】 资源缺乏和地狭人稠、市场狭小。措施:着重发展耗能少、耗水少、污染少和高科技工业,发展高层建筑和填海
造陆,加强与内地和国际的合作。
3.香港的植被覆盖率约为 70%,为何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还要加大绿化面积?保留大片的绿地,意义何在?针对这种情况,谈谈你
的看法。
【答案】 香港山地多,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沿海地带城市建设的
安全;城市绿地可以美化环境,让香港人生活在宜人的环境中。这说明香港虽然人多地狭,但没有忽视环境保护,香港走出了一条人
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微点拨】 1.澳门和香港位于珠江口,香港属于深水港,交通便利;澳门为浅水港,交通不便。
2.香港地狭人稠、资源短缺、市场狭小,可以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第三产业;填海造陆、开拓国内外市场。
3.香港重视环境保护,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知识小结] 香港与澳门对比
项目 香港 澳门
回归时间 1997年 7月 1日 1999年 12月 20日
位置 珠江口东侧,邻深圳市 珠江口西岸,邻珠海市
续表
项目 香港 澳门
范围
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及
周围 200多个岛屿组成
澳门半岛和附近的氹仔岛、路环岛两个小岛组成
面积 约 1000平方千米 29.2平方千米
居民
690多万人,其中中国血
统人口占 98%,英国人和
其他外国人约占 2%
约 55万人,其中中国血统人口占 95%以上,葡萄牙人约占 3%
重要性 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上重要的港口
续表
项目 香港 澳门
经济
相同
①旅游业发达;②工业多
属于加工工业;③工业部
门:成衣、电子电器、塑
料制品、纺织、钟表、
玩具;④产品以外销为
主;⑤与大陆联系密切
①旅游业是重要经济来源之一;②加工工业近年兴起;③工业部门:成衣、玩具制造;④产品主要销往美
国、中国香港、西欧;⑤与大陆联系密切
不同
①对外贸易是重要的经
济支柱;②自由贸易港
博彩业是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据此回答 1~2 题。
1.下列思想或措施有利于古城保护的是( )。
A.大力兴建立交桥、快速环路疏导交通堵塞
B.拆除四合院,修建高层建筑,享受新的生活
C.不能让四合院和胡同完全被现代商业楼、住宅小区和道路取代
D.不断扩大城市绿地和城市水网建设
【解析】 大力兴建立交桥、快速环路,拆除四合院不易保护古城;扩大城市绿地和城市水网建设也不利于保护古城。
【答案】 C
2.下列关于北京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背靠群山,面向渤海,地理位置优越
B.北京最近的出海港口在秦皇岛
C.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
D.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解析】 北京市最近的出海港是天津港。
【答案】 B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香港由 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 200多个岛屿组成;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
(2)香港和澳门濒临我国边缘海中的 海。
(3)澳门位于珠江口的 (东、西)侧,其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是 。
(4)香港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祖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香港的优势
是 。
(5)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大力发展 型经济。
【解析】 本题考查港澳的有关地理事物及港澳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其特点。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
围 200 多个岛屿组成。香港和澳门濒临我国边缘海中的南海。澳门位于珠江口的西侧,由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组成,香港
位于珠江口的东侧。由于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又有著名侨乡,劳动力资源丰富,促进了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香港利用先进的管
理经验和最新的科技信息、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设备,使香港发展成为世界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
港口发展航运。
【答案】 (1)香港
(2)南
(3)西 博彩、旅游业
(4)资金丰富、技术先进、人才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答出一条即可)
(5)外向
【答案】 ①政治、文化 ②深圳市 ③贸易中心 ④金融中心 ⑤珠海市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 1~3 题。
1.图中的铁路枢纽是( )。
A.郑州 B.沈阳 C.北京 D.徐州
【解析】 根据轮廓形状以及铁路交会可以判断该铁路枢纽是北京。
【答案】 C
2.该城市不具备...的职能是( )。
A.政治中心 B.农牧中心
C.文化中心 D.交通中心
【解析】 北京市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交通中心。
【答案】 B
3.该城市的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 北京市位于我国华北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答案】 A
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地区与祖国大陆联系紧密。据此回答 4~6 题。
4.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互惠合作中,港澳地区具有的优势之一是( )。
A.管理经验 B.土地资源
C.矿产资源 D.劳动力资源
【解析】 港澳地区具有的优势是该地区有丰富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答案】 A
5.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其中扮演“店”的角色的是( )。
A.珠海 B.深圳 C.广州 D.香港
【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香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丰富的
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控制产品的质量,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营销,扮演“店”的角色;而珠江三角洲为香港提供土地、自然资源
和劳动力,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扮演“厂”的角色。
【答案】 D
6.下列工业部门中,不适宜...在香港发展的是( )。
A.电子电器 B.服装加工
C.钢铁工业 D.玩具制造
【解析】 香港矿产资源贫乏,钢铁部门不适合在香港发展,工业部门以服装、玩具、电子电器为主。
【答案】 C
二、综合题
7.读北京地区铁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北京市被 省怀抱,邻 直辖市。图中 A区域属于 省,海域 B是 海。
(2)由北京通往东北地区的铁路干线是 ,由北京通往西北地区的铁路干线是 ,专门运送山西省的煤炭而被称为
“神州第一线”的铁路是 ,经过省级行政中心最多的铁路干线是 ,由北京到香港九龙的铁路干线是 ,经
过山东省省会济南的铁路干线是 (填出代号和铁路线名称)。由此可见,北京是全国重要的 交通中心。
(3)请你举例说明北京市的城市职能。
(4)请你分析北京旧城的基本格局。
(5)北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特别要注意对古建筑、园林和特色街区的保护和修缮。请你指出至少三处北京古建筑或园林。
【答案】 (1)河北 天津 河北 渤
(2)③京哈线 ⑥京包线 ⑤大秦线 ④京广线 ①京九线 ②京沪线 铁路
(3)政治中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外国大使馆和国际组织代表机构等所在地。文化中心:全国高等院校
最集中的地方,拥有各类博物馆上百个,集中了许多国家级的文艺团体等。
(4)城内建筑呈棋盘状,皇宫居于城市中心。
(5)故宫、颐和园、天坛、八达岭长城、圆明园遗址等。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 8~9 题。
8.①②区域( )。
A.分别与深圳和珠海相邻
B.主导产业分别是博彩业和对外贸易
C.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是美国
D.都是国际信息服务中心、金融中心
【解析】 ①②区域为澳门和香港,分别与珠海和深圳相邻;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是中国内地;香港是国际信息服务中心、
金融中心,澳门不是。
【答案】 B
9.②区域和我国内地经济合作的优势是( )。
A.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
B.人口稠密,第三产业发达,消费市场巨大
C.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丰富
D.“上天”“下海”扩展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压力小
【解析】 我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丰富且廉价;香港人口稠密,第三产业发达,但由于区域面积狭小,消费市场不大;采取
“上天”“下海”的方式扩展城市建设用地,是因为土地压力大。
【答案】 C
北京香山红叶是北京一大著名的旅游景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0~11 题。
10.香山红叶最佳欣赏期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1.香山红叶所属的自然带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解析】 第 10 题,香山红叶最佳欣赏期为秋季,尤其在深秋时期。第 11 题,该区域位于温带季风区,对应自然带为落叶阔叶
林。
【答案】 10.C 11.B
12.读北京市简图及北京市气温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是我国一条著名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该山脉的名称是 。
(2)判断北京市的地势特点并说明理由。
(3)由北京市气温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可知,北京的气候类型为 ,气候特征
为 。
(4)暑假期间,香港的小明要去北京旅游,结合北京市气温和降水月份分配图,说说小明出发前应做哪些准备。
(5)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300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 1/7,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 4%。水资源匮乏,是困扰北
京的一个大问题。针对北京水资源匮乏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任写一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北京的地势和气候,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河北省的西部隔太行山与山西省相邻,所以山脉①是
太行山。判断北京的地势特点,应该通过河流的流向来判断,这里的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最后注入渤海,所以西北高,东南低。北
京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一种气候。每年都有从西北地区吹过来的沙尘。解决水资源短
缺问题可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去思考。
【答案】 (1)太行山
(2)西北高,东南低 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3)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4)准备防暑药、太阳帽、雨具等。
(5)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发展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任答一点即可)
第 28 课时 认识省级行政区域——台湾、新疆
1.掌握台湾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2.理解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的成因。
3.掌握台湾省工业分布特征及成因;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城市分布特征,以及发展农业的条件。
课前利用 15分钟左右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做到以下几点。
1.通读教材,完成《基础知识排查》,构建知识网络。
2.对于台湾的资源、经济特征的形成和新疆的农业特色等内容,可通过教材活动内容进行深化、理解;对于台湾和新疆的地
形和气候的形成可联系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和气候知识来分析,特别是台湾岛东、西两侧降水的差异可联系日本的降水分布
情况来分析理解。
3.完成《预习效果反馈》进行自查自测。
1.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2.新疆绿洲农业的形成及西气东输。
1.对于教材简单识记的知识,可指导学生利用《基础知识排查》进行预习,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
2.对于重难点问题的把握,教师可通过从生活中和各种媒体中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创设情景,以文字、图片、游戏引发学生认
识台湾和新疆的强烈求知欲望,然后教师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探究《主题》,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共同分享探究成果;然后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导学生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和《固学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台湾
1.我国神圣的领土
(1)位置:北临东海,南临① ,东临太平洋,西隔② 与福建省相望。
(2)范围:包括③ 、澎湖列岛、④ 及其附近的岛屿,面积约⑤ 平方千米。
2.美丽富饶的宝岛
(1)地形:2/3为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⑥ 为主要山脉,玉山为东部最高山峰;西部为⑦ ,工农业发达,城市和人
口集中分布地区。
(2)气候:⑧ 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3)河湖:河流短急,⑨ 丰富,最长河流为浊水溪;最大湖泊为日月潭。
(4)物产:山区森林资源丰富,⑩ 是最著名的树种, 产量居世界首位;平原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
热带水果;有煤、石油、金属等矿产资源;是我国优良渔场和重要海盐产区。
3.出口导向型经济
(1)有利因素:有大量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工,海岛多港口,吸收外国资本,大力建设出口加工业。
(2)工业分布: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的台北、台中、高雄、新竹等几个城市。
(3)经济特色: 型经济,即“进口—加工—出口”。
二、新疆
1.高山、荒漠和绿洲
(1)位置: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2)干旱荒漠
地形阻挡: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三山: 、天山、昆仑山,两盆: 、塔里木盆地)。
位置影响: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不易到达,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气候干旱,大部分为植被稀少的 。
(3)绿洲: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水源主要来自山区降水和 。
2.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1)气候条件: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2)水源:坎儿井等引水灌溉,发展 。
(3)农作物:小麦、玉米、高粱等。
(4)特色农产品: 、甜菜和多种瓜果等。
3.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
(1)石油、 储量丰富,为全国重要油气工业基地。
(2)西气东输
线路:从新疆的轮南到长三角的上海。
影响:对经济、环境及其相关产业起促进作用。
【答案】 ①南海 ②台湾海峡 ③台湾岛 ④钓鱼岛 ⑤36000 ⑥台湾山脉 ⑦平原 ⑧热带、亚热带 ⑨水能 ⑩
樟树 樟脑 出口导向 阿尔泰山 准噶尔盆地
荒漠 冰雪融水 灌溉农业 棉花 天然气
读我国台湾地区图,回答 1~2 题。
1.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的地理气象要素是( )。
A.降水、气温、光照 B.光照、气温、降水
C.气温、光照、降水 D.光照、降水、气温
【解析】 ①②③三条线分别表示光照、降水、气温。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台湾岛西侧,由于背风坡,光照充足。台
湾岛东侧为夏季风的迎风坡,所以降水丰富。
【答案】 D
2.台湾岛上的铁路呈环状分布。影响铁路修建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气候 C.地形 D.河流
【解析】 影响铁路修建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沿海地势平坦,工程量小。
【答案】 C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传统民居景观,图中荫房是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建造的一种晾制葡萄干的特殊房屋,其晾制出的葡萄干
碧绿甘甜。读图,回答 3~4 题。
3.下列诗句的描述中与当地较为吻合的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现代·毛泽东)
D.山田龙口引泉浇,泉水惟凭积雪消。(清·纪昀)
【解析】 由题干材料和图中景观图可知,晾制葡萄干的特殊荫房主要在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
山郭酒旗风”反映的是我国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反映的是武汉黄鹤楼附近的景
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反映的是南岭以及贵州等地区的景观;“山田龙口引泉浇,泉水惟凭积雪消”说的是农业
以灌溉农业为主,而灌溉泉水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与新疆农业模式类似。
【答案】 D
4.使用荫房能晾制出优质葡萄干,主要得益于当地( )。
A.充足的阳光 B.干燥的空气
C.较大的温差 D.较小的风速
【解析】 从景观图可以看出,晾制葡萄干的荫房留有许多方形花孔,以便于通风,又不使阳光直射在垂挂的葡萄上将葡萄晒
坏,而利于葡萄晾干,葡萄能够在荫房中晾干主要得益于当地气候干燥,葡萄在房屋中不至于发霉;荫房通风性强,温差对其没有直
接影响;风速不是当地晾制葡萄干的主要条件。
【答案】 B
主题 1 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基础探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特征。
(2)台湾铁路分布有什么特点?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3)台湾岛资源丰富,美称众多,请回答下表所述的美称。
台湾美称 含义
台湾盛产大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蓬莱米”
盛产甘蔗,制糖业发达
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如香蕉、菠萝等
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
续表
台湾美称 含义
西海岸沙滩广布,日照充足,雨日较少,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区
风景名胜不胜枚举,如玉山、日月潭等
自然环境优越,森林、矿产、水产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4)台湾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特点?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答案】 (1)位于我国的东南海域,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岛的中
部。
(2)呈环状分布;地形。
(3)海上米仓(海上粮仓) 东方甜岛 水果之乡 森林之海(森林宝库) 东南盐库(祖国东南盐仓) 美丽宝岛 富饶宝岛
(4)台湾工业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原因是西部地势平坦,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微点拨】 1.受中部山地地形的影响,铁路线呈环状分布在沿海地区。
2.受地形、交通、人口和开发历史等因素影响,工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台湾岛西部的沿海平原地区。
[知识小结] 1.资源丰富的宝岛
台湾岛是我国的第一大岛,海上交通便利,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盛产水稻及热带、亚热带的各种水果。
台湾被誉为“祖国的宝岛”,是因为这里的农、林、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1)“森林宝库”:北回归线穿过中部,南部、北部分别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台湾山脉海拔较高,森
林资源丰富,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森林;树种很多,其中以樟树最为著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2)“水果之乡”:香蕉在台湾被称为“果王”,热带、亚热带、温带的水果都有分布,如椰子、菠萝、龙眼、桃、梨等,四季
鲜果不断,茶叶是外销特产中的“不倒翁”。
(3)“东方甜岛”:甘蔗是热带经济作物,台湾南部位于热带,所以台湾是我国重要的甘蔗产区,蔗糖产量很大。
(4)“海上粮仓”:西部平原土壤肥沃,水稻种植普遍,所产“蓬莱米”历史上大量出口。
(5)优良渔场:台湾四周广阔的浅海是东海鱼类与南海鱼类的交汇处,又是近海鱼类和外洋鱼类的捕捞场,渔业发达,水产品丰
富。
(6)矿产多样:台湾山脉是金、铜等金属矿产地,西部平原地带是煤、石油的蕴藏地,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天然硫黄。
(7)“祖国东南盐仓”:西海岸沙滩广布,晴天多,日照充足,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区(布袋盐场位于台湾西海岸沙滩地带,
处于台湾山脉的背风坡)。
(8)台湾自然环境与物产、美称的关系
2.台湾年太阳辐射量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原因
(1)纬度位置:台湾南部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可以直射。
(2)气候:来自海洋上的东南风受台湾山脉的抬升,在东北部迎风坡形成丰沛的降水,多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西南
部为背风坡,多晴朗天气,降水较少,光照强。
3.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台湾降水丰富但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降水丰富的原因:台湾岛四周临海,受海洋影响大,受地形抬升作用明显,降水丰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①属于季风气候,流量
季节变化大;②岛屿面积小,中间高、四周低,河流流程短;③地形坡度大,河流流速快,在地表停留时间短。
4.台湾工业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分布特点: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高雄等西部平原地区。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地形来看,城市位于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业发达,这为城市的形成、工业的发展奠
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从开发历史来看,西部与大陆相距较近,是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因此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市场广阔,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台湾岛内资源有限,市场狭小,而西部城市多在沿海,交通便利,尤其是海运便利,为原料的进
口和产品的出口提供了便利。
主题 2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
▶基础探究 读我国省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省区的名称是 。
(2)写出下列代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山脉① ,盆地② ,邻国③ 。
(3)图中河流下游断流的原因有哪些?
(4)制约该区域发展的因素是什么?该区丰富的能源有哪些?
【答案】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天山 塔里木盆地 哈萨克斯坦
(3)主要是水量减少造成的,首先一方面是水量的来源少,另一方面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其次是沙漠地区,土质疏松,下渗严重;
最后是人类工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
(4)水资源短缺。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
【微点拨】 1.新疆地处西北内陆,地形为山地、盆地相间分布;距海远,降水少,水资源短缺,坎儿井是当地著名的古老引水
工程;受干旱气候的影响,河流蒸发量大,下渗严重,加上灌溉用水增加,水资源不断减少。
2.新疆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能源资源丰富。
[知识小结] 1.新疆突出的自然特征——干旱
(1)由于深居大陆内部,海洋湿润气流受重重山脉阻挡无法到达,所以其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地表以沙丘为主,河湖较
少且以荒漠为主。
(2)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的区域特征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位置 北疆,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 南疆,天山与昆仑山之间
形状 向西有缺口的三角形 封闭的椭圆形
温度带 中温带 暖温带
降水量 稍多,小于 200 mm 极少,小于 50 mm
河流
以内流河为主。额尔齐斯河
向北流入北冰洋
以内流河为主。以塔里木河最长
植被 稍好、多固定沙丘 极差、多流动沙丘
2.新疆的绿洲开发与保护
(1)绿洲的分布:高山冰雪融水汇成的河流在山麓地带浇灌出一片片绿地,新疆绿洲面积占总面积的 8%,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
的山麓地带。
(2)人口的分布:新疆 90%以上的人口、耕地及国内生产总值集中分布在绿洲上。
(3)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②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
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
(4)绿洲农业特色农产品:①长绒棉、甜菜、瓜果、西红柿、石榴、枸杞等。②特色农产品优势:产量丰富、品质优良。
(5)绿洲农业的问题及措施
①问题:生态环境脆弱;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荒漠
化和盐碱化。②措施:兴修引水渠、坎儿井等水利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退耕还
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采用天然气、新能源等作为农村生活能源。
(6)“红色王牌”是新疆以番茄、红花、葡萄、枸杞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战略。“红色”的原因: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烈,有利
于瓜果着色。发展方向:①绿色生产,减少市场壁垒,适应 WTO机制;②节约用水,改善生态环境;③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科技含量,注
重品牌;④完善产业化链条和服务网络,保护农民的利益。
3.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影响
▶素养达成 读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恶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严重 B.冰川融水减少
C.河流水量减少 D.沙丘移向绿洲
(2)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 )。
A.禁止经济活动 B.节约并合理利用水资源
C.加强矿产开发 D.大力发展畜牧业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该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砍伐造成河流水量减少,导致土地荒漠化。第(2)题,据图可知,荒漠
化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水资源减少,因此应该节约并合理利用水资源。
【答案】 (1)C (2)B
读台湾省 1993 年和 2003 年部分出口产品所占比重的统计资料图,回答 1~2 题。
1.图中部分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说明台湾丧失的主要竞争优势是( )。
A.先进的技术 B.广阔的市场
C.廉价的劳动力 D.通达的信息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1993 年到 2003 年台湾出口产品比重呈下降趋势的有鞋帽伞类和玩具运动品,这些产品的生产
企业类型均属于劳动力导向型,说明其丧失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廉价劳动力,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逐渐提高。
【答案】 C
2.图中部分产品出口比重上升,说明台湾工业转向( )。
A.原料导向型 B.市场导向型
C.廉价劳动力导向型 D.技术导向型
【解析】 台湾出口产品比重呈上升趋势的是精密仪器,上升幅度较大,增长了一倍多,而精密仪器属于技术导向型企业,所以,
反映其工业转向技术导向型。
【答案】 D
3.读某地区绿洲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图示地区绿洲分布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其分布的自然原因。
(2)图示区域荒漠化较为严重,试分析其人为原因。
(3)图示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和石油资源。为了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五大中心”,有人认为应加大矿
产资源的开发力度,也有人认为应控制开发速度。你赞同哪种观点?试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第(1)题,图示地区绿洲沿天山北麓呈带状分布。因为天山山脉的冰川积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较丰富,是绿洲地区的
主要水源。第(2)题,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过快增长。第(3)题,哪种观点都可以,但理由一定要与观点相吻合。
【答案】 (1)绿洲沿天山北麓(或准噶尔盆地南缘)呈带状分布。原因:天山山脉的冰川积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较丰富,是绿洲
地区的主要水源。
(2)人口过快增长导致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问题,使荒漠化加剧。
(3)应加大开发力度。理由:新疆矿产资源丰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有铁路、管道等与外界相
连,运输便利;可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应控制开发速度。理由:地处我国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大规模开发会造成生态破坏;资源大规模开发易造成资源枯竭;
目前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较低,大规模开发易造成资源浪费;控制开发速度,有利于我国资源的战略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①出口导向 ②绿洲
一、选择题
宜兰县位于台湾省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宜兰全年多雨,台湾俗谚“竹风兰雨”就是描述新竹多风而
宜兰多雨的现象。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着长约 23 公里、高约 10 米的沙丘,台湾俗谚“龟蛇把海口”中的“蛇”就是指海岸连绵
的沙丘。读台湾省局部地图,回答 1~3 题。
1.宜兰多雨的原因是 ( )。
①三面环山、东面向海,多地形雨 ②秋冬之际,东北季风影响大 ③春季气温回升快,以对流雨为主 ④6月中旬到秋末多台风
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读材料可知,宜兰县位于台湾省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夏季该地盛行东南季风,东部位于夏
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秋冬季节,海洋热力性质差异导致该地受季风影响,季风从海洋带来水汽,台湾山脉东部降下地形雨;由于
该地位于沿海,受海洋影响大,春季气温回升较同纬度大陆慢,降水少;纬度低,6 月中旬到秋末受台风影响,多台风雨。
【答案】 C
2.下列关于图中四处的说法,不可信...的是( )。
A.甲处温泉是该地重要景点
B.乙处坡度陡且易发滑坡
C.丙处两县以山脉为界
D.丁处河流少因为沟谷少
【解析】 台湾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甲处位于岛屿东侧,可能有温泉分布;读图可知,乙处公
路弯曲度较大,说明该地的坡度陡,容易发生滑坡;由丙处附近河流流向(自丙向四周分流)看,丙地应为山脊,该处有县界经过,所以两
县可能以山脉为界;丁处河流向四周分流,判断丁处为山顶,河流少,是该处地势高所致。
【答案】 D
3.沿海的沙丘对兰阳平原的影响是( )。
A.多沙尘暴 B.增加洪灾
C.减少降水 D.加剧盐碱化
【解析】 沿海分布的沙丘位于兰阳平原东部,从海洋来的气流较为湿润,不会导致沙尘暴;由于该地降水量大,沿海的沙丘导
致河流排水不畅,容易诱发洪涝灾害;沙丘高度为 10 米,对于海洋湿润空气的阻挡作用微弱,对降水没有影响;土地盐碱化与农业灌
溉方式不合理且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有关,该地降水丰富,不会发生盐碱化现象。
【答案】 B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 4~6 题。
4.图中河流( )。
A.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
B.部分降水源自大西洋
C.流量年际变化较大
D.流量向下游逐渐增大
【解析】 由经纬度可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新疆,河流多为内流河,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河流补给主要靠高山积雪和冰川融
水,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河流下游由于蒸发旺盛、下渗严重及人类活动大量引水,流量逐渐减小;天山山脉
北坡可受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气流影响形成降水。
【答案】 B
5.影响图中城市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水源 B.地形 C.矿产 D.交通
【解析】 新疆位于内陆,气候干旱,水源是影响人口分布和城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答案】 A
6.根据环境条件推测,图示区域内城市间发展较快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水运 B.铁路 C.航空 D.公路
【解析】 图示区域多山地,且由于气候干旱,沙漠面积较广,地面交通建设困难,再加上城市间距离较远,适宜发展航空运输。
【答案】 C
二、综合题
7.读台湾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和台湾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台湾岛的地形、地势特点。
(2)根据图中信息简要描述台湾农业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描述台湾铁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简析台湾岛河流的突出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解析】 台湾岛中部为台湾山脉,平原分布在西海岸。受地形影响,铁路沿海岸线分布。河流特征受气候、地形等因素影
响。台湾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湿润,降水丰沛,适宜开发水能。
【答案】 (1)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中部高,四周低。
(2)农业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地区。西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水源丰沛,土壤肥沃。
(3)铁路主要环岛分布。主要原因:台湾岛以山地为主,平原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环岛地势平坦);沿海地区(环岛)城市集中,工
农业发达。
(4)河流具有流量大、流程短、落差大、水流急等特点。开发利用:发展旅游业、开发水能。
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回答 8~9 题。
8.图示地区的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特征是( )。
A.分布在山脉的阳坡
B.分布在河谷地区
C.分布在盆地边缘
D.分布在盆地内部
【解析】 据图可知,图中地区的交通线及城镇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
【答案】 C
9.该区域的区位优势不包括...( )。
A.光照充足,日温差大,瓜果品质好
B.资源丰富,成为我国西部能源基地
C.劳动力丰富,名优特产加工业发达
D.与多国接壤,边境贸易发达
【解析】 该地区距海远,光照充足,但人口密度小,劳动力并不丰富。
【答案】 C
冻顶乌龙茶,产地为台湾南投县冻顶巷的高山茶园(高山茶园多是从旧有的竹林地开垦而来),茶区海拔 600~1000 米,从采茶到
后期加工几乎靠手工,该茶叶具有高香、浓味的特点,被誉为“茶中圣品”。近年来,该茶叶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读图,回答
10~11 题。
10.台湾冻顶乌龙茶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是( )。
A.茶叶营养丰富,品质较好
B.以空运为主,运输成本高
C.高山气候,茶叶生产量少
D.以岛内消费为主,市场小
【解析】 台湾冻顶乌龙茶产于高山茶园,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的积累;高山地区空气湿度大,云雾多,且竹
林地的土壤肥沃,含有大量有机质,使该茶叶品质高;地处高山,种植、采摘、运输困难,但不一定是以空运为主;600~1000 米的海拔
不属于高山气候;市场需求量大是其价格高的原因之一。
【答案】 A
11.目前,台湾南投当地居民发起“拒绝购买高山茶”的活动,原因是( )。
A.价格过高 B.保护生态
C.品质下降 D.经济衰退
【解析】 在高山地区开垦竹林,发展茶树种植,会导致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破坏,影响当地居民生活。因此,当地居民拒绝购
买高山茶。
【答案】 B
12.读新疆河流和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新疆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
(2)该地区河流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3)图中 A地农产品(如葡萄和哈密瓜等)质地优良,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新疆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 新疆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绿洲、河流沿岸及道路沿线等人口稠密的地区。新疆的河流除额尔齐斯河外均为内流河,
河流流程短,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冬季断流。新疆气候干旱,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糖分积累。荒漠化是干旱、半干旱
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1)依托河流、绿洲和交通线分布。(或:分布在水源有保证的地方,如绿洲、河流沿岸;城市数量少、城市之间空
间距离大等)
(2)多为内流河(或以内流河为主);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短小;多以冰川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任
答三点即可)
(3)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4)土地荒漠化。绿洲减少,向河流上游迁移;草场退化等。
第 29课时 认识省内区域——珠江
三角洲和西双版纳
1.识记珠江三角洲与西双版纳的位置、范围,以及珠三角城镇化及经济特点。
2.理解珠三角地区多层次开放体系、外向型经济和城镇化状况,西双版纳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课前利用 15~20分钟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方法和需达成的目标如下。
1.通过珠三角的地理位置、外资投入、政策、侨乡等角度来理解珠江三角洲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其工业部门及产品的出
口来理解其外向型经济的特点;结合教材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的变化了解其城市化;结合西双版纳的位置及气温和降水分布理解
其生物多样性及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可以联系相关知识来分析西双版纳气候的成因,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或查询资料了解珠三角与西双版纳的情况。
3.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熟记基础知识。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特点及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西双版纳支柱产业的优势,外向型经济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作用及旅游
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指导学生阅读珠三角的位置图、外资占全国比例图,外向型经济图、城镇变化图、西双版纳的景观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
力。
2.为学生提供有关华人、华侨的事迹录像片,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以及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
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在祖国内地、家乡大量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指导并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课内讨论探究完成《主题》内容,小组互测完成
《技能应用与拓展》,课后完成《固学案》。
一、珠江三角洲
1.对外开放的前沿
(1)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① 部,② 下游,毗邻③ ,与④ 地区隔海相望。
(2)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中,⑤ 和⑥ 位于珠江三角洲。
(3)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⑦ 区。
2.外向型的经济:20世纪 80年代以来,珠三角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⑧ ,引进了大量外资、
先进的⑨ 、⑩ 和最新工商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加工制造企业,发展 经济。
3.城镇的发展
(1)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
(2)城镇化的表现: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和 的扩张。
二、西双版纳
1.位置: 山脉最南端,南部和 、缅甸接壤。
2.丰富的旅游资源
(1)热带自然风光秀美
景观独特:望天树、板状根、绞杀植物等。
热带动物王国: 、 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2)少数民族风情独特:以 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 机会和
人均 ,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
【答案】 ①东南 ②珠江 ③港澳 ④东南亚 ⑤深圳
⑥珠海 ⑦沿海经济开放 ⑧产业扩散 ⑨技术设备 ⑩经营管理方法 外向型 城镇数量和规模 横断 老挝
热带雨林 亚洲象 绿孔雀 傣族 就业 收入
读珠江三角洲局部图,回答 1~2 题。
1.深圳市原是一个小渔村,经过 30多年的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下列属于深圳市优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
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港口条件 B.国家资金扶持
C.优惠的特区政策 D.优越的区位条件
【解析】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有许多优惠政策。
【答案】 C
2.为发挥区域优势,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前店后厂”模式,在该合作中,港澳地区主要扮演的角色是( )。
A.提供土地、劳力和产品,扮演“店”的角色
B.进行产品加工、制造,扮演“厂”的角色
C.对产品进行市场推广和外销,扮演“店”的角色
D.从事样品制造和开发,扮演“厂”的角色
【解析】 在“前店后厂”模式中,港澳地区负责对产品进行市场推广和外销,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提供土地、劳
力,对产品进行加工、制造,扮演“厂”的角色。
【答案】 C
读图,回答 3~4 题。
3.下列关于图中 m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澜沧江穿境而过
B.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C.热带季雨林景观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是主要的旅游资源
D.与老挝、缅甸接壤,可以发展边境旅游
【解析】 由图中河流及城市可确定 m 区是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 B
4.近年来,昆明市周边农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调整方向最可能是( )。
A.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B.大规模退耕还林,发展林业
C.大力发展花卉、蔬菜、瓜果生产
D.缩减耕地,划分开发区,招商引资
【解析】 昆明市四季如春,气候适宜,应市场需求,可借助气候优势发展蔬菜、花卉等的生产。
【答案】 C
主题 1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基础探究 1.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有什么有利条件?近几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却逐渐失去了台商的青睐,其原因
又是什么?
【答案】 临近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可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是著名的侨乡,有利于吸引外资;劳动力资源丰富;海陆交
通便利,有利于产品外销。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大批台商前来投资设厂,随着企业的增多和
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上远离市场,人才储备不足,使得这里吸引资金的优势渐失。
2.珠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产量降低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大量的耕地发展花卉、种植经济作物,致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降低。
【微点拨】 1.珠江三角洲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侨乡、土地和劳动力廉价、交通便利、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投资,但是随
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劳动力、政策等优势逐渐丧失。
2.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被挤占,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粮食产量不断下降。
[知识小结] 1.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1)区位因素: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十分便利;平原广阔,水网
密布,自然条件优越。
(2)人文因素:珠江三角洲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侨居海外的华侨、外籍华人达 500多万,港澳同胞
40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3)政策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一个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在内的多层次开
放体系。国家的许多优惠政策促进了这里的经济快速发展,使这里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
范和带动作用。
2.外向型经济
(1)外向型经济的概念: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
地,以赚取大量的外汇。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发展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
②工业部门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部门中,家用电器、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玩具、日用商品等轻工业均居全国前列,金融、
商贸、旅游、房地产、通信等第三产业也很发达。
③经济发展特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人缘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外贸为
导向,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主题 2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基础探究 读云南位置及景洪市气候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左图中适当位置填注靠近我国西双版纳的邻国。
(2)景洪市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特征是 。
(3)试举出景洪市气候条件下的代表性动植物。
(4)举例说明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答案】 (1)略。
(2)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充足,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3)略。
(4)该区位于西南边陲,有缅甸、老挝两个陆上邻国,并有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可发展边境旅游;本区位于
热带,有丰富的热带雨林动植物资源;该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 13 个少数民族,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微点拨】 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及对策
1.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的原因:①周边景点增多;②本地景点分散,大同小异;③不法商贩违法经营;④生态环境压力大。
2.重振对策: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②对分散景点进行整合改造;③严惩不法商贩;④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知识小结] 1.丰富的旅游资源
(1)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南与老挝、缅甸接壤,自北向南的澜沧江—湄公河使这里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
(2)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北有哀牢山、无量山为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南面还能受到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太平洋的东
南季风影响,因此西双版纳形成了终年高温、干湿季分明、降水充足的热带季风气候,这里成为除海南省之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
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3)发育了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残忍的绞杀植物、气势磅礴的“独木成林”等雨林特有的景观;生活着亚洲
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4)傣家竹楼小巧别致,菠萝饭和竹筒饭美味可口,孔雀舞美丽多姿,泼水节规模宏大,这一切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2.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过去的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西双版纳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使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
(1)这里发展旅游业的条件:①热带动植物王国;②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③可以发展边境旅游和出境旅游;④国家政策的鼓励
支持。
(2)旅游业不仅带动了交通运输、商业、宾馆餐饮业等多部门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面貌的极大改观。
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以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读“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示意图,回答
1~2 题。
1.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毗邻韩国、日本 B.海陆交通便利
C.为高原地形 D.为内向型经济
【解析】 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地形为平原,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答案】 B
2.“泛珠三角”的构建带来的积极意义有( )。
A.为珠江三角洲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B.为珠江三角洲提供小麦、玉米等粮食
C.加强各个省级行政区内部的行政管理
D.使该区经济独立不与其他地区联系
【解析】 “泛珠三角”的构建,意义在于为珠江三角洲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促进珠江三角洲与其以外的地区合作发展;
珠江三角洲本就是我国商品粮基地。
【答案】 A
3.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分布着我国纬度和海拔最高的热带雨林(季雨林),生态效益突出。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双版纳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西双版纳橡胶产业现状及“十二五”规划目标表。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种植面积(万亩) 284.71 406.96 407
橡胶产量(万吨) 19.07 25.53 35
(1)西双版纳地处 带,与 山水相连,气候特征是 。
(2)材料二数据表明,2010年以前西双版纳橡胶产量增加主要依靠 ,“十二五”期间橡胶增产主要依靠 ,为此,应
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3)近年来,由于过度种植橡胶,热带森林面积在减少,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原始生态林,请分析由此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治
理措施。
【解析】 第(1)题,西双版纳位于热带,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与东南亚山水相连。第(2)题,西双版纳过去依靠扩大种植面
积增加橡胶产量,以后将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第(3)题,单一经济林会导致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土壤肥力下
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应该合理规划、发展立体农业、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答案】 (1)热 东南亚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2)扩大橡胶种植面积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大科技与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培育和引进优
良品种;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3)环境问题: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导致旱季缺水;引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生存环境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治理措施:合理规划与布局,严格控制橡胶林面积;发展立体农业,改变单一种植模式;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环保宣传与执
法。
【答案】 ①外向 ②旅游资源 ③旅游业
一、选择题
图甲是 2010 年 5 月中央正式批准的喀什经济特区位置图,图乙是 1980 年我国最早建立的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位置图。读
图,回答 1~3 题。
1.喀什被誉为“中国的西大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与深圳、珠海相比,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独特优势是( )。
A.工农业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B.位于西北边陲,利于和中亚国家贸易往来
C.劳动力充足,科技力量雄厚
D.毗邻海洋,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解析】 喀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边陲,与中亚相邻,可以通过陆上口岸和中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答案】 B
2.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B.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C.搞好城镇和区域发展规划
D.改造并淘汰那些能耗大、成本高、污染严重的企业
【解析】 任何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不可能会提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答案】 A
3.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城市化的发展会占用宝贵的耕地资源
C.城市化发展太快,难以保证居民的居住环境
D.城市化发展快带来了许多问题,应停止城市化进程
【解析】 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但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寻
找解决措施而不是停止发展。
【答案】 D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是独具特色的著名旅游胜地。读西双版纳位置示意图,回答 4~6 题。
4.西双版纳的传统民居是( )。
【解析】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通风状况好、建筑材料丰富的竹楼是这里的传统民居。
【答案】 D
5.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和资源有( )。
①巨大的板状根等雨林景观 ②别具特色的傣族、维吾尔族等民族风情 ③边境旅游和跨国旅游 ④石林、风蚀地貌等自然景
观 ⑤黄羊、熊猫等自由生活的“热带动物王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西双版纳和睦相处着傣族、哈尼族等 13 个少数民族,但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西双版纳为热带雨林景观,
是亚洲象、绿孔雀等自由生活的“热带动物王国”,黄羊、熊猫分别是温带草原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动物。
【答案】 C
6.下列关于西双版纳地理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云贵高原南部边缘
B.陆上相邻的两个国家是老挝和泰国
C.游客到四川可到昆明转乘成昆线
D.各地共同发展相同的旅游项目,形成规模优势
【解析】 西双版纳位于横断山区南端;陆上相邻的两个国家是老挝和缅甸;在发展旅游时应规划各景区的具体发展方向,以
避免重复建设,保证旅游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答案】 C
二、综合题
7.读珠江三角洲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 口,② 铁路,③ 市,④ 市,⑤ 铁路。
(2)珠江三角洲地处 (热、亚热或温)带,濒临海洋,因此降水 ,平原广阔, 密布,发展农业条件优越,是我国
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珠江三角洲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通过 贸易渠道出口的。简述此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
(4)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以 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 工业基地。简述辽中南地区
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解析】 本题考查了珠江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工业发展、交通运输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答案】 (1)珠江 京广 广州 东莞 京九
(2)亚热 丰富 河网
(3)港澳 临近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可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是著名的侨乡,有利于吸引外资;劳动力资源丰富;海陆交通
便利,有利于产品外销。
(4)轻工业 重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铁路、公路、海运便利;工业基础较好。
读西双版纳(21°08' N~22°36' N,99°56' E~101°50' E)景洪市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回答 8~9 题。
8.下列关于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双版纳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中部
B.西双版纳地处横断山脉的中部
C.西双版纳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
D.北回归线经过西双版纳地区
【解析】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西南部,横断山区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与老挝、缅甸接壤。
【答案】 C
9.以景洪市为代表的西双版纳地区主要气候类型和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分别是( )。
A.热带雨林气候、农产品出口
B.热带季风气候、旅游业
C.亚热带季风气候、矿产品出口
D.高山气候、木材出口
【解析】 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发展热带旅游业。
【答案】 B
2017 年拟启动珠三角湾区等跨省域城市群规划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一湾三区”指珠江口湾区和广佛、港深、澳珠三
大都市区)正式进入国家战略部署层面,将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带。读图,回答 10~11 题。
10.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工业发展应该为( )。
A.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增加劳动力就业
B.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发展技术导向型工业
C.以“三来一补”为典范,加快工业化进程
D.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以平衡工业结构
【解析】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应向外转移,发展以科技为主导的技术导
向型工业;“三来一补”是珠三角前期发展过程中为充分利用外资促进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式,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水平
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三来一补”模式已经过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会加剧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 B
11.下列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未来会加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需要加快特大城市规模的提升
C.需要加快城市生态建设,改善环境问题
D.加快航空港建设,促进各城市联系
【解析】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城市化水平已经较高,将来不会加速发展;特大城市扩大规模可能会引发交通拥堵、环境恶化
等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化过程中应注重城市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距离较近,其联系以公路为主。
【答案】 C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为傣族的传统节日 ,图②为傣族小巧别致的 ,图③为傣族富有民族特色的 。
(2)以上景观图可能位于我国( )。
A.青藏高原地区 B.内蒙古高原地区
C.黄土高原地区 D.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
(3)该地区的边境旅游精品线路不包括...( )。
A.缅甸边境旅游区 B.“金三角”旅游区
C.越老旅游风景区 D.阿尔卑斯山滑雪
(4)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是 。
(5)图②所示民居特点是 ,其原因
是 。
(6)图④是热带雨林植物高山榕,树干上生出很多根扎入土壤,远看像一片树林,故称“ ”。
【解析】 四幅图反映的都是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是这里的支柱产业。阿尔卑斯山是欧洲的旅
游胜地。图①是傣族的泼水节;图②反映的是西双版纳的高脚竹楼,这种民居屋顶陡,因为这里降水丰富,屋顶陡便于排水;图③是
傣族的孔雀舞;图④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独木成林”。
【答案】 (1)泼水节 竹楼 孔雀舞
(2)D
(3)D
(4)旅游业
(5)屋顶斜度大,底部高出地面 民居所在地降水多,日温高,湿度大,屋顶斜度大便于排水,高脚可以防潮
(6)独木成林
第 30 课时 认识跨省区域——黄土高原
和长江沿江地带
1.在地图上指出黄土高原和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黄土的由来、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及其形成原
因;从图中指出沿江地带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点,正确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2.通过读图和运用相关材料说明两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讨论分析其形成原因和相应对策,进一步培养、训练读图分析
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3.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还应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
展观。
课前利用 15~20分钟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方法和需达成的目标如下。
1.关于黄土高原这一部分内容,在学习时,要通过读图来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可利用活动内容进行分析,
但本课时的重点应放在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治理措施上,可以先通过预习教材大概了解这些内容,然后利
用活动内容进行深化。
2.关于长江沿岸地带这一部分内容,要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入手,进一步分析其辐射作用和主要的工业、
城市,其环境问题要分区域掌握。
3.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构建知识网络,熟记基础知识。
1.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1.对于本课时中黄土高原的成因做简单的解释即可,或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活动内容;长江的辐射作用是重点也是难点,可以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教师再总结不足之处。
2.本课时中的黄土高原和长江沿岸地带都存在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了解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
可持续发展观。
3.指导并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排查》和《预习效果反馈》,课内讨论探究完成《主题》内容,小组互测完成
《技能应用与拓展》,课后完成《固学案》。
一、黄土高原
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范围:东起① ,西至② ,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2)常见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3)黄土的来源:“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
2.严重的水土流失
(1)地表形态:③ ,支离破碎。
(2)原因: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降水集中在④ 、⑤ 月份,且多暴雨;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
隙,使得许多物质易溶于水;人们⑥ 、⑦ 、⑧ 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3)危害: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
泥沙,给⑨ 和⑩ 造成巨大困难。
3.脆弱的生态环境
(1)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
(2)水土流失严重。
(3)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洪涝灾害、旱灾、滑坡等。
(4)在遭受人类活动的破坏后,很难恢复。
4.生态建设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如 、 、 等。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 等。
二、长江沿江地带
1.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东起 ,西至四川省 ,呈 分布。
(2)长江纵贯东西,航运发达。
(3)地势低平,以 和 为主。
(4)属于 气候,水热条件好。
(5)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资源丰富。
(6)自然资源丰富。
2.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1)“H”型格局:以 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 地带,以及西部广大地区。
(2)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 富集地区,是 的纽带。
(3)长江沿江地带已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 产业开发带之一。
3.沿江地带的城市
(1)长江沿江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 发育起来的。
(2)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分布密度有很大差异: 地区城镇分布密集; 地区城镇分布密度相对较低。
(3)四大城市密集区:以 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群;以 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 为中心
的长江上游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 城市群。
4.沿江地带的工业
(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最大的 工业基地。
(2)以武汉为中心的 、 工业基地。
(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 、 等工业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 、 工业基地。
5.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1)上游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
(2)酸雨严重,分布三大酸雨区:华中、西南、华东沿海酸雨区。
【答案】 ①太行山 ②乌鞘岭 ③千沟万壑 ④7 ⑤8
⑥开垦 ⑦采矿 ⑧修路 ⑨河道整治 ⑩防洪 植树种草 修建梯田 修挡土坝 退耕还林 还草 上海
攀枝花 带状 平原 低山丘陵 亚热带季风 水 长江 沿海经济 资源 承东启西 高新技术
河运 中、下游 上游 南京 武汉
重庆 长江三角洲 综合性 钢铁 轻纺 电力 冶金 钢铁 煤炭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某两种地理事物转变、交错分布的一个地带。读图,回答 1~2 题。
1.图中阴影部分可能是我国的( )。
A.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地带
B.第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C.是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地带
D.内流区与外流区的过渡地带
【解析】 由图中经纬度信息及河流可判断,图示区域为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阴影部分应是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地带。
【答案】 A
2.图中甲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D.土壤污染严重
【解析】 图中甲地位于山西境内,属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B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之一。读图,回答 3~4 题。
3.下列长江干流沿岸的地理事物按从长江上游到下游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钢铁工业城市:武汉、攀枝花、上海
B.铁路线:成昆线、京广线、京沪线
C.长江支流:汉江、乌江、赣江
D.地形区:成都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
【解析】 钢铁工业城市依次为攀枝花、武汉、上海;长江支流依次为乌江、汉江、赣江;地形区依次为成都平原、洞庭湖
平原、鄱阳湖平原。
【答案】 B
4.下列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地区发展内河航运业
B.中下游地区发展水电业
C.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发达,形成了煤炭、汽车工业走廊
D.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
【解析】 长江上游地区水能丰富,可以发展水电业;中下游地区河湖密布、江阔水深,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和内河航运业;沿
江地带工业发达,形成了钢铁、汽车两大工业走廊;沿江地带形成了“H”型的经济格局,沟通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与西部资源
富集区。
【答案】 D
主题 1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基础探究 读我国某区域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黄土高原的分布范围。
(2)写出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河流),B. (城市),C. (河流),D. (河流)。
(3)目前,该高原最严峻的生态问题是什么?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2)黄河 西安市 汾河 渭河
(3)水土流失。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降水集中在 7、8 月份,多暴雨,暴雨对土壤
的冲刷特别严重;破坏森林草原,采矿、修路、轮荒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微点拨】 黄土高原位于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受降水、地形、土质、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知识小结]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自然
因素
地表植被状况 黄土高原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降雨特点 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 7、8月份,多暴雨
土壤特性 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人为
因素
土地利用不当 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耕作不合理 在干旱地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
2.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与成因
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特别容易遭到破坏;特别是在遭
受人类活动的破坏后,生态很难恢复。
3.水土流失的危害
4.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措施
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
措
施
生物措施 陡坡地植树种草,缓坡地建梯田、种果树
工程措施 坡脚建挡土坝、护坡工程等
合理生产 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圈养良种畜禽等
效
果
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素养达成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域位于半湿润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
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析该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
(2)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 (1)夏秋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冬春降水少,(西北季风)风力强,以风蚀作用为主。
(2)海拔较高,沟壑多,地势起伏大;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疏
松。
(3)观点一: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带,在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
合植树。
观点二:不适宜栽培树木。该地处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
干旱加剧,不适合栽培树木。
主题 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基础探究 1.读长江沿江地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重庆为什么会形成电力、冶金基地?
(2)长江上、下游的自然资源分布及种类和数量有什么区别?
(3)沿江地带东、西部的优势与不足分别是什么?
【答案】 (1)该地水能资源丰富,形成水电基地,冶金工业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水电为冶金工业提供廉价的能源。
(2)分布不平衡,上游水能、煤、天然气等类型多样,下游有色金属资源丰富,能源缺乏。
(3)
西部 东部
优势 水能等资源丰富 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不足
地处内陆,对外经济往来受限制,
信息不畅,缺乏技术和资金
缺少能源等
2.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的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 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
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行为有哪些?这些行为造成的危害还有哪些?
(2)近年来,除洪水外,长江流域还遇到了哪些环境问题?
(3)请你为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献计献策。
【答案】 (1)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同时,使上游土壤退化,水库淤积,防
洪能力降低,导致中下游江河、湖泊的淤积,加剧了洪水的危害。
(2)水土流失严重、酸雨、水污染等。
(3)封山育林、建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区、加大执法力度、治理长江水患、治理环境污染等。
【微点拨】 1.重庆水能丰富,适宜发展水电和有色冶金工业。
2.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盆地天然气、水能资源丰富,但是交通和信息落后,技术、资金缺乏;下游地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资金、
技术力量雄厚、经济发达,但是能源短缺。
[知识小结] 1.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条件
名称 自然特点 有利条件
主要
地形
区
四川盆地、巫
山、长江中下游
平原、长江三角
洲
地势低平,以平
原、低山丘陵为
主,平原东西排列
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
气候
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冬季温
和,雨热同期,四季
分明
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主要
支流
及湖
泊
雅砻江、岷江、
嘉陵江、乌江、
湘江、汉江、赣
江、洞庭湖、鄱
阳湖
河网密布,湖泊众
多
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黄金水道”
自然
资源
耕地、水能、
铁、煤
种类丰富,储量大 发展工业
2.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示意图
3.“H”形的经济格局图
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带,以及西部广大地区,构成了一个英文字母“H”形的经济格局图。长江沿
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在“H”形的格局中,沿海经济地带流向西部的是资金、
技术、人才、信息,而西部地区流向沿海经济带的是资源、能源和劳动力。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之一。
4.长江沿江地带是典型的跨省区域。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不同的区域特征决定了不同的区域发展和生态问题。
上游 中游 下游
区
域
发
展
①水能开发:西电东
送,三峡工程;②以重
庆为中心的上游城
市群;③以宜昌、重
庆为中心的电力、
冶金工业基地,以攀
枝花、六盘水为中
心的钢铁、煤炭工
①重要的粮、
棉、油、水产品
基地;②有色金属
冶炼、机械等工
业部门,以武汉为
中心的钢铁、轻
纺工业基地;③以
武汉为中心的长
①农业发达,“鱼米”之乡;②沪宁杭工业基地;③以南京为中心的下游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
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业基地 江中游城市群
续表
上游 中游 下游
主
要
问
题
①自然灾害频繁;②
水土流失严重
①湖泊面积缩小,
蓄水能力降低;②
地势低平,河道弯
曲,泄洪能力差
①环境污染严重;②河流泥沙量增大,河床逐渐抬升,威胁生存环境
对
策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如封山育林
①治理长江水
患;②建设中上游
防护林体系工程
治理环境污染等
读黄土高原人地关系图,回答 1~2 题。
1.黄土高原人地关系十分尖锐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资源开采过多
B.工业污染日益加重
C.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遭到破坏
D.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导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解析】 由示意图可知: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较快,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人们开垦荒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 D
2.要解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应当( )。
A.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B.大量迁移黄土高原上的居民,大规模退耕还草
C.停止黄土高原上的煤矿开采
D.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引进世界各地速生树木、花草
【解析】 根据上题解析可知,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计划生育;大量迁移黄土高原上的居民、停止在黄土高原上采煤不符
合实际;黄土高原气候较为干旱,速生树木、花草不适合在此生长。
【答案】 A
3.读长江沿岸工业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该工业基地突出的问题是缺乏 。
(2)B是以武汉为中心的 工业基地。
(3)C工业基地有我国最大的水电站—— 水电站。
(4)D是以 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
(5)E是以 为中心的电力、冶金工业基地。
(6)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技术、人才、信息,借助 和 向南北辐射,西部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 市
场。
【解析】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是我国三大工业地带之一,通过便利的长江航运将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工业基地、中游以武
汉为中心的工业基地、下游以沪宁杭为中心的工业基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答案】 (1)沪宁杭 能源和矿产
(2)钢铁和轻纺
(3)三峡
(4)攀枝花
(5)重庆
(6)南北支流 交通干线 国际
【答案】 ①水土流失 ②生态环境 ③纽带和辐射作用 ④中、下游密度大,上游密度小 ⑤综合性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 1~2 题。
1.“挽黄河臂膀,依太行身躯,踏千里黄土,踩万年‘乌金’……”赞美的地区是( )。
A.东南丘陵 B.黄土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青藏高原
【解析】 “挽黄河臂膀,依太行身躯,踏千里黄土,踩万年‘乌金’……”距离黄河近,位于太行山脉附近,地表覆盖着厚厚
的黄土,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表示的是我国的黄土高原。
【答案】 B
2.图中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为实现该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采取植树种草与建梯田等措施相结合,搞好水土保持
B.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C.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把陡坡开垦为耕地
D.引进良种畜禽,实行天然放牧
【解析】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在经过人类活动的破坏后,很难恢复;要实现黄土高原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
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采取植树种草与建梯田等措施相结合,搞好水土保持;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没有考虑经济效益。
【答案】 A
3.下列能够正确反映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的示意图是( )。
①农作物产量下降,再扩大荒地开垦 ②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 ③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
【解析】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燃料需求增加,而人均耕地却在减少,人们就会破坏植被、砍伐森林以获取耕地和燃料,
从而造成环境恶化、农作物产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答案】 B
4.下列是几位同学对长江沿江工业地带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王宇说:“沪宁杭工业区位于长江沿江地带。”
B.张明说:“武汉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
C.董航说:“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D.孙淳说:“长江上游地区水能丰富,但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解析】 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是长江中下游的特征。
【答案】 C
读图,回答 5~6 题。
5.上图表示长江沿江地带的“H”形格局。下列关于长江沿江地带沟通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西部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②沿江地带是西部产业向东部推进的通道 ③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等商业中心
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④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沿江经济地带是东部产业向西部推进的通道。
【答案】 D
6.在长江沿江地带的“H”形格局中,四个特大城市①~④分别是( )。
A.上海、南京、宜昌、攀枝花
B.上海、南京、武汉、攀枝花
C.上海、南京、武汉、重庆
D.杭州、南京、宜宾、六盘水
【解析】 图中①是上海,②是南京,③是武汉,④是重庆。
【答案】 C
二、综合题
7.读黄土高原位置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 。
(2)下列黄土高原景观图形象地体现了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试写出三幅景观图反映的地貌名称。
Ⅰ ,Ⅱ ,Ⅲ 。
(3)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能源矿产是 ;图中城市 a、b分别是 、 。
(4)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主要自然灾害有 、 。(两种即可)
(5)黄土高原的治理需要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结合起来,下图为生态建设图,请将生态建设的措施填到相应的地方。
A.修挡土坝、护坡工程
B.修梯田,农林草合理安排
C.退耕还林、还草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民俗、地貌、生态环境等知识。第(1)题,受环境影响,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窑洞。第(2)
题,三幅图依次为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第(3)题,读图可知,煤炭资源是该地区重要的能源矿产;a、b 两城市分别是山西省的
省会城市太原和陕西省的省会城市西安。第(4)题,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及旱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
害频繁。第(5)题,黄土高原的治理中,采用的生物措施主要是在缓坡上修建梯田,陡坡退耕还林,坡脚建挡土坝。
【答案】 (1)窑洞
(2)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3)煤炭 太原 西安
(4)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滑坡、泥石流、崩塌(两种即可)
(5)①B ②C ③A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8~9 题。
8.图中河流 L的流向是( )。
A.自东北流向西南 B.自西南流向东北
C.自西北流向东南 D.自东南流向西北
【解析】 根据等高线及河流可以判断出,图中 L 河流的流向为自东北流向西南。
【答案】 A
9.图中地貌所在地形区的地貌特征为( )。
A.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B.地形崎岖,多山间盆地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坦荡,一望无际
【解析】 图中地区沟壑纵横,为黄土高原地区,其地貌特征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答案】 C
2015 年 11 月 3 日,第三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论坛在合肥召开,明确提出要把合肥经济圈建设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要以
改革开放为动力,为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读图,回答 10~11 题。
10.把合肥经济圈打造成我国中部经济崛起支撑点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
A.粮食产量高 B.有色金属丰富
C.产业基础好 D.海运便利
【解析】 打造我国中部经济崛起的支撑点不是粮食产量;合肥是安徽省省会,产业基础好;合肥有色金属并不丰富;合肥位于
内陆地区,海运不便利。
【答案】 C
11.合肥承担着中部崛起的重任,在今后的发展中要 ( )。
A.摒弃传统企业,全部改为高新技术产业
B.把住宅区改为农田,发展观光农业
C.扩大城市规模,以城市化推进工业化
D.改造传统工业,发展循环经济
【解析】 合肥承担着中部崛起的重任,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大力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产业。
【答案】 D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长江“H”形的经济格局图。
材料二 莱茵河全长 1400 千米,流经瑞士、法国、德国和荷兰等国,其沿岸地区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为密集、最发达的产业
区。它是以鹿特丹、法兰克福等大城市为中心,由九十多个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圈”,并成为欧盟经济轴线的主体。
(1)我国西部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是 ,沿江地带的作用
是 。
(2)东部的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是通过 。
(3)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 、 向中、西部转移的通道。
(4)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可通过哪些交通方式影响到哪些地区?
(5)分析材料二,世界著名的沿河产业带的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解析】 第(1)、(2)、(3)题可借助材料一进行分析。第(4)题,交通方式要从主要的铁路、水运、公路等方面分析该地的主
要运输形式,其影响地区即腹地。第(5)题,材料二突出了大城市的辐射作用。
【答案】 (1)借助江海联运 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2)沿江地带
(3)技术 信息
(4)通过南北支流和铁路交通干线,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可以影响到华北、西北和东南等地区。
(5)发挥沿江河湖海地带的地理位置、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巨大优势,连接区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国家及
国际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纽带和辐射作用。
第三单元整合与评价(仅供教师参考)
1.理解并掌握我国疆界、邻国和各省级行政区轮廓、形状、简称、省会(或首府)和基本概况。
2.理解并掌握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现状及成因,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政策。
3.理解并掌握我国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特征、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及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与成因。
4.理解并掌握我国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和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保护措施。
5.理解并掌握我国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分布状况、影响因素、主要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6.理解并掌握我国四大分区的主要区域特征,区域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区域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将我国自然和社会经济
各要素的特征落实到四大分区的区域中,学会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分析、对比各区域特征。
一、选择题
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每出生 100 个女孩,就会同时出生 118 个男孩。“婚姻
挤压”现象指适龄未婚的男青年,向其他地区或年龄组寻找配偶的现象:同一个年龄组的女性都被上一个年龄组娶走了,城市里面
的人开始到农村去寻找配偶,农村男青年又开始到山区寻找,山区的男青年再到更远的贫困山区寻找。据此回答 1~2 题。
1.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 )。
A.“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B.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选择性生育
C.就业方面的性别歧视
D.大城市突出的“剩女”问题
【解析】 “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计划生育导致的选择性生育、就业压力方面的性别歧视,以及养儿防老等,都是人口
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大城市的“剩女”问题,不是多生男孩就能解决的。
【答案】 D
2.下列关于改变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做法,正确的是( )。
①启动“关爱女孩行动” ②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③通过改善教育、增加就业等方面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
④提高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水平,减少对于男性劳动力的需求
⑤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 ①②③⑤选项都是改变人们性别歧视、改变生育观念的做法,其中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能够解决人们养老的担忧。
【答案】 D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 3~4 题。
3.图中山峰的海拔可能是( )。
A.499 m B.2635 m
C.3299 m D.1122 m
【解析】 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区域中间低,四周高,图中山峰在 3000 米等高线以外,可以判断其海拔大于 3000 米。
【答案】 C
4.下列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我国江南低山丘陵地区
B.如果有大河发育,干流流向东北
C.是一个盆地,可以建成水库
D.M处发育有小河流,大致向北流
【解析】 据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区域地势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地形;由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区域总体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
如果有河流发育,河流的总体流向自西南流向东北;由图中比例尺可知,该盆地范围面积十分宽广,为一大型盆地地形区,不适宜建
设水库;M 处为山脊,不能发育河流。
【答案】 B
下表为我国四省(区)水稻、小麦、棉花和甜菜播种面积(单位:千公顷)数据。读表,回答 5~6 题。
农作物
省(区)
① ② ③ ④
河北 2420 623 18 92
黑龙江 295 0 111 1925
新疆 728 1269 95 65
江西 12 66 0 3227
5.表中②代表的农作物是( )。
A.棉花 B.甜菜 C.水稻 D.小麦
【解析】 由表中信息可知,②作物在新疆的种植面积最大,在黑龙江没有种植,可判断②为棉花;甜菜主要分布在我国北纬
40°以北各省区,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吉林、甘肃、宁夏为主要产地,其中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甜菜产区,③为甜菜;江西位于
我国南方地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在表中江西④作物面积大,④为水稻;河北小麦面积大,在表中其他作物面积不及作物①,①为小
麦。
【答案】 A
6.与河北省比较,黑龙江省农作物④分布面积更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平原面积广大 B.土壤深厚肥沃
C.机械化水平高 D.灌溉水源充足
【解析】 河北省和黑龙江均以平原为主,从地形来看,都适宜种植水稻,但表中数据显示黑龙江的水稻面积远大于河北;土壤
肥沃程度主要影响水稻的单产,而不是种植面积;水稻种植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其种植面积影响小。
【答案】 D
二、综合题
7.东西南北中,全民大联欢。2017年 1月 27日,中央电视台北京主会场联合上海、四川凉山、广西桂林、黑龙江哈尔滨等四地
分会场打造了一台春节联欢晚会,充分展示了当地地理环境的优势和城市特色。读 2017年央视春晚分会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城一故事,一曲一传奇。”简述东西南北四地分会场中素有“冰城”美誉的城市的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
(2)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的西昌不仅拥有“月城”“小春城”等别称,而且还是中国著名的“航天城”。简述西昌作为“天
然发射场”的自然地理条件。
(3)上海,是祖国的东方明珠,海派文化特色;北京,是祖国的心脏,京派文化鲜明。比较海派文化与京派文化在传统民居、饮食文化
等方面的差异。
(4)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它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相互作用的结果。运用地理
环境整体性的知识,简析桂林山水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
【解析】 第(1)题,冰城为哈尔滨,其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第(2)题,西昌作为“天
然发射场”的自然地理条件主要从海拔、地形地质和天气等角度分析。第(3)题,海派文化与京派文化在传统民居、饮食文化等
方面的差异主要从建筑和具体饮食角度分析。第(4)题,桂林山水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水文、植被、岩石、地势、
河流等角度分析。
【答案】 (1)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纬度低,海拔高;峡谷地形好,地质结构坚实;晴好天气多,几乎没有雾天。
(3)在传统民居上,弄堂、石库门体现海派文化,胡同、四合院体现京派文化;在饮食文化上,五香豆、阳春面体现海派文化;豆
汁、炸酱面等体现京派文化。
(4)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利于植物生长。水文:地表水、地下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植被:生物的生长旺盛,
土壤、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高。岩石:石灰岩广布,且厚度大,空隙发育好。地势:东、西、北地势高,西南部地势低,漓江纵贯全境。
地形起伏度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势起伏越明显)。下图分别示
意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读图,回答 8~9 题。
8.①地形区为( )。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 D.东南丘陵
【解析】 图中①地形区的地形起伏较小。在相应纬度处我国东部地区多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大。青藏高原地形区,高原面
上地势起伏小,有“远看成山,近看成川”之说。
【答案】 A
9.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起伏度越大,分布的人口越多
B.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
C.地形起伏度在 1~2的地区分布的人口达 20%
D.地形起伏度 1以下的地区人口超过 80%
【解析】 读取图中信息可知,在起伏度小于 1 的地区,集中了我国 80%以上的人口。
【答案】 D
2014 年年初大连港海底隧道正式启动建设,预计 2019 年竣工通车。读我国大连港位置图,回答 10~11 题。
10.大连港近几年发展迅猛,最主要得益于( )。
A.交通运输网不断完善,经济腹地不断扩大
B.港口的自然条件优越,是深水良港和避风良港
C.天津港的辐射带动作用
D.大连旅游业的发展,运输量增长迅猛
【解析】 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大连港的陆域条件不断改善,运输网络不断完善,经济腹地不断扩展;港
口的自然条件优越性一直存在,天津港对该港口辐射带动作用不大。
【答案】 A
11.下列关于大连港海底隧道建设产生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完善城市交通运输网 ②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③促进开发区经济的发展 ④缩短大连市区与开发区的距离
⑤导致海域污染加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 海底隧道建设对沿线地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也不会对海域产生较大污染,但可以完善大连城市的交通网络,沟通大
连市与开发区,促进开发区经济发展。
【答案】 B
1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陕西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是一个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众多、发展潜力巨大的
省份。近年来,陕西省把推进农产品加工、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方向之一。
材料二 陕西省简图和陕西省土地面积比重图。
(1)列举甲山脉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2)指出陕西省土地面积结构的特点。
(3)简述陕西省发展农产品加工的优势区位条件。
【解析】 第(1)题,首先判断甲山脉为秦岭,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可以从温度带、干湿地区、自然带等方面回答。第(2)题,
认真阅读图示,可以得出陕西省土地面积结构的特点,耕地面积占比重小,其他土地面积所占比重大;旱地比重较大,水田比重较小。
第(3)题,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农产品资源、人口、交通和政策方面回答。
【答案】 (1)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湿润区向半湿润区的过渡;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向温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向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过渡。
(2)土地面积比重图中,耕地面积占比重小,其他土地面积占比重大;耕地面积中,旱地比重较大,水田比重较小。
(3)陕西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对外贸易发达,农产品市场广阔;国家政
策支持。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参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它喜寒冷、湿润气候,忌强光直射,对土壤要求严
格,宜在通透性良好的砂质壤土、腐殖质壤土生长。普通园子参生长 6 年采收,林下参生长 8~9 年采收,野山参生长 15 年以上采
收,并且人参种植地需要 20~30 年培育才可再次种植。我国野生人参原来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古称辽参)和河北、山
西(古称上党参)等地(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我国人参产量和产值存在巨大脱节问题。2010 年我国人参产值占全球产值的 10% ~20%,而韩国人参的产量仅有我
国的 10%~15%,但产值却是我国的近 3.5 倍。韩国人参产品原料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加工后出口到欧美、东南亚,同时大量返销中
国。
(1)简述山西、河北等地的野生人参早已绝迹的原因。
(2)分析我国目前人参产地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区的原因。
(3)从土地的角度说明人参珍贵的原因。
(4)从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出发,评价我国当前的人参生产状况,并提出发展建议。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关知识。第(1)题,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考虑野生人参绝迹可从
外界对其过度采挖及对其生长环境的破坏方面入手。第(2)题,分布原因可从长白山的气候、土壤、生态环境及种植历史等对种
植人参的有利条件考虑。第(3)题,可从人参生产的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状况考虑:①生物资源:人参为第三纪孑遗植物、目前仅分
布在我国和朝鲜半岛,是世界和我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②土地资源:适宜种植土地较少,且更新周期长。第(4)题,当前状况可从材
料中人参产量和产值存在巨大脱节方面考虑。发展建议可从可持续发展、提高附加值、发展人参加工等方面考虑。
【答案】 (1)由于过度采挖,资源枯竭;人参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长白山地处温带和湿润区,气候寒冷、湿润,适宜人参种植;森林生态环境优良,利于人参生长;山地土壤肥沃、通透性好;种
植人参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3)由于人参适宜生长的土地较少;并且人参种植地需要 20~30 年培育才可再次种植,更新周期长且人参产量小。
(4)当前人参生产状况:高产量,低产值,且以原材料形式大量廉价出口。
发展建议:平衡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控制种植面积,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人参高附加
值产业,摆脱高产低值的粗放式生产;加强发展国内人参的加工能力,摆脱人参产业成为韩国“原材料产地”的局面。
一、气候与房屋拾趣
世界各地的气候各不相同。人们为了适应各种气候特点,建造了多种形式的房屋。房屋形式的差异,也是人类智慧的一种表
现。房屋的形式除了与气候密切相关外,也会受到当地所能得到的建筑材料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的制约。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房
屋的形式各有差异。
“叶子房”—赤道两侧的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炎热、潮湿是气候的主要特点,房屋就要尽量通风和降温。例如,太平洋上
的岛国西萨摩亚,农村住房是用一根根树干围起来,成圆形或椭圆形,顶上覆盖着椰叶,房子没有墙,四面通风。
“无窗房”—热带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晴朗少云,白天受到阳光强烈照射,气温迅速升高,晚上气温又迅速下降,昼夜温差很大。
干燥的气候对房屋防雨的要求较低,而炎热的夏季对房屋防暑的要求则较高。例如,撒哈拉沙漠的房屋有着厚厚的泥墙,没有或只
有很小的窗户。这样,白天可以减少太阳热量的进入,晚上可以使热量不会迅速散失。生活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的人们,还在泥
屋前搭葡萄架,盛夏葡萄枝叶茂盛,掩覆房舍,降温效果更好。
“高脚楼”—热带季风区,如中南半岛、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湘西、黔西南的苗族地区,气候炎热,雨量丰沛,尤其在雨
季就更加潮湿,地势较低的地方很容易积水。住房要求防潮去湿。当地盛行一种高脚楼,下层做畜舍,上层住人,既凉爽通风,又可
使住房较干爽,还可以避免蛇兽的侵害。
“尖顶房”和“平顶房”—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多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多偏北风,寒冷干燥,所以房屋尽可能坐北朝南。
在江南多雨地区,屋顶坡度大,以利泄水;窗户也大而多,以便通风。北方的房屋,由于降水较少,多以平顶为主。
“窑洞”—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就地取材,在黄土崖下边凿一洞而居,名为“窑洞”。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特别在冬季,能抵御寒风的侵袭。
“骑楼”—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城市,如广州、厦门、南宁等地,街道两旁的房屋,从二楼延伸到人行道上,成为一道行人走廊。
广州人称它为“骑楼”。这是为了对付夏季阳光的强烈照射和阵阵对流雨的侵扰。行人在“骑楼”下来往,既可遮阴,又可避雨。
“蒙古包”—亚洲温带草原上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房屋叫“蒙古包”,它是用厚实的毛毡和毛皮制成的帐篷,容
易拆卸和捆扎成包。温带草原夜间气温低,蒙古包封闭得也比较严密。
“仓房”—我国塔里木盆地干旱地区,极少降雨,房屋不用考虑泄水问题,所以屋顶是平坦的,可以利用来曝晒粮食。秘鲁利马
地区的房屋也是平顶的,没有屋檐,屋顶周围砌上一道矮墙,即成为露天仓库。货物堆在露天,只受日晒,不用担心雨淋。
“雪屋”—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常用雪垒成砖,做成圆顶雪屋。房屋做成后,在室内烧一把火,雪砖就会融化,将砖
间的空隙密封;再在雪下挖一个通道进入屋内。这种雪下通道使冷空气不易进入室内,而暖空气却可聚集在圆顶屋内。因纽特人
常爱半赤裸居住在圆顶屋内,除了留一小孔通气外,由于圆顶屋密封得好,人的体温和一小盏油灯的热量,就能使室内温度升高。
二、中国的“雨极”和“干极”
我国降水量分布各地差别很大,有的地方雨水充沛,有的地方十分干旱。一般来讲,我国东部地区因受夏季风影响,降水比西北
部多,其中又以东南沿海和中印边境东段迎风坡为最多,形成我国少见的丰雨区。由此向内地,雨量逐渐减少,如长江流域,年降水
量由东南沿海 1600 mm降为 1000 mm;淮河流域和长白山区为 800~1000 mm;华北一带为 600~700 mm;大兴安岭至西藏西南边境一
线为 400 mm。由此再往西北,年降水量则在 200 mm以下了。其中,一些内陆盆地降水量还不到 50 mm,是我国降雨稀少的干旱区。
在我国丰雨区中,有几个地方降水特别突出,一处是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多达 1400 mm以上,最多的一年降水
量为 7609 mm,创造了我国大陆年降水量最多的纪录,故有“湿岛”之称;一处是中印边境东段喜马拉雅山脉南坡,这里因印度洋西
南季风受阻,成为我国大陆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常年降水达 4000 mm以上。如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中的巴昔卡,在
1931~1960年,30年中,年平均降水量达 4495 mm,真不愧是我国大陆年雨量的冠军。
还有一处多雨区在台湾岛中央山脉的迎风坡,年平均降雨量在 3000 mm以上,其中海拔 2400 m高的阿里山,年平均雨量为
4413.4 mm,1920年甚至高达 6960 mm;海拔 2300 m的朝日,年雨量为 4285 mm,1927年高达 7508 mm。但是这些地方还不是我国的
“雨极”,因为基隆东南面 14公里处的火烧寮(如下图),年平均降水量高达 6489 mm,1921年降水量曾达 8409 mm,比阿里山和朝日
均多 2000 mm以上,这里才真是我国的“雨极”。
火烧寮之所以多雨,主要是受“四风”和地形影响。这里春秋有西南季风雨,夏季有东南季风雨和台风雨,冬半年又有东北季
风雨。特别是在 11月至次年 3月间,含有丰富水汽的东北季风从海上吹来,遇到 400多米高的山地阻挡,沿着迎风坡上升凝结成
雨,成为我国最大的以冬雨形式出现的多雨区。在这期间,火烧寮月平均雨日都达 20天以上,降水量超过全年总降水量一半多。
与“雨极”相对应的“干极”在哪里呢?这就要从西北内陆的荒漠寻找了。如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青海的柴
达木盆地、甘肃的河西走廊等,年平均降水量均在 50 mm以下,其中柴达木盆地的冷湖为 15.4 mm,疆东的伊吾淖毛湖为 12.5 mm,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若羌和且末更少,分别为 10.9 mm和 9.2 mm。吐鲁番盆地西侧的托克逊更少得可怜,为 5.9 mm。盆地南侧寸
草不生的觉勒塔格荒漠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内部,甚至全年滴雨不落,是我国雨量最少之地,历来有“干极”之称。
三、“日光城”——拉萨
拉萨是一座拥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自古以来就是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这里海拔 3600米,
拉萨河像一条银带穿过市区,哺育着肥沃的山间平原,周围有八座云雾缭绕的雪峰,它们像“伞盖”“宝瓶”“海螺”“莲花”,给
古城增添了绮丽的风光。凡到过拉萨的人,都知道这里经常是天空晴碧,万里无云,阳光灿烂,光照充足。据多年观测资料,每平方
米土地一小时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竟相当于 1000瓦电炉一小时所散发的热量。拉萨的日照时数年平均多达 3005小时,比同纬
度的宁波(年日照时数 2087小时)、重庆(年日照时数 1188小时)等城市也要长得多,即是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也无法与它平起平
坐,所以被称为“日光城”。
拉萨为什么有这个雅称呢?这就要归功于高原位置和气候等得天独厚的条件了。第一,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干燥清洁,
不论大气的透明度,还是太阳辐射强度都比较好。第二,这里纬度低(29°42' N),太阳高度角大,有助于地面接收更多的阳光。第
三,这里空气湿度相对较低,全年无雾、无霾,而且多“夜雨”,白天光照不受影响。总之,这种“一高两低”的自然环境,给拉萨提
供了日照时间长的优越条件,难怪人们在说到拉萨阳光时,常用“灼热刺痛”几个字来形容它。当然,日照强烈的地方远不止拉萨
一个,整个西藏高原上的城镇都可谓之“日光城”,而且有的比拉萨还甚,如拉萨西边的日喀则,一年日照时数超过 3230小时,江孜、
隆子、定日、噶尔也都超过了拉萨,说明西藏南部、西部和北部大片地区均是我国日光能最丰富的地方。但是,从“城市”这一
概念出发,拉萨仍不失为同纬度地区光照最多的城市。
为了充分利用日光能资源,拉萨正在修建 13座太阳能浴池。据统计,古城从 60年代初试建太阳能浴池以来,截至 1981年,全
市已有太阳能浴池面积 2100平方米,每天可满足 4000多人进浴。
四、三角洲的形成及其类型
三角洲一般人口密集,开发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往往是沿海国家的重要地区。但同时,这里也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在目
前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研究如何协调好三角洲地区资源、人口、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是海洋过程与河流过程间复杂交互作用的产物。分析研究国内外一些三角洲形成过程的控制因素
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内动力地质作用决定了三角洲发育的基础。
世界上一些大河三角洲的形成都始于第四纪末期的最后一次间冰期,距今大约 6000年左右。在我国,珠江、长江和黄河三角
洲都处在构造下降区,但具体构造背景又有所不同。黄河下游处在广阔而持续的构造下降区,有足够的空间供三角洲的形成和发
育,因而华北和苏北均有黄河形成的三角洲和广阔的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处在向隆起带过渡的沉降带内,三角洲位置虽有摆动
和迁移,但较为稳定。珠江三角洲生成于隆起带的断陷盆地内,周围为山丘环绕,多河注入海湾,从而形成统一的复合型三角洲,三
角洲稳定在古海湾之内。
2.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状态决定了三角洲发育的类型。
河流搬运大量的沉积物作为建造三角洲的物质基础,即进行三角洲的沉积,而海洋动力又对其进行侵蚀作用。所以三角洲的
发育类型受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的收支平衡状态控制,大致有以下 6种情况。
(1)堆积小于侵蚀时,河流搬运来的大量泥沙被海洋动力带走,不能形成三角洲。例如,我国钱塘江径流量大,携带泥沙少,又地
处强潮区,因此江口没有三角洲发育。
(2)堆积基本等于侵蚀时,河流和海洋动力强度大致相同,可形成过渡型(或稳定型)三角洲。如我国辽河口的湾顶三角洲。
(3)堆积略大于侵蚀时,由于河流携带泥沙量的增加,可形成三角湾形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就属于此类型。在全新世中期的冰
后期,海平面上升并侵入长江口内,当时长江为一溺谷型河口湾。距今 2000年以来,长江泥沙量增多,逐渐形成现在的长江三角洲。
(4)堆积大于侵蚀时,形成的三角洲称尖嘴状三角洲。如意大利台伯河三角洲。这些三角洲形成在开阔的海岸带,河流作用在
河口地区虽仍占优势,但海洋作用也较强,所有泥沙入海后被风浪冲刷掀带向外扩散,虽然还有剩余,但不足以形成向海伸出的水下
堆积体,仅沿河口水流两侧流速减缓处形成河口沙嘴。
(5)当堆积远大于侵蚀时,可形成扇形三角洲,我国的滦河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属此类型。
(6)当堆积远远大于侵蚀时,可形成鸟足形三角洲,例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五、黄土高原地区水环境的变迁及启示
黄土高原地区是典型的水资源贫缺地区。这一水环境特征,不仅是本地区生态重建的制约因素,而且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在历史上,尤其是隋唐以前,这一地区的气候远较今日温暖湿润,植被相对完好,因而降水充沛,水系发达,湖沼众多,泉源
广布,地上与地下水资源都相当丰富。由于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来说比较优越,黄土高原地区不仅是华夏远古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
一,而且周秦汉唐诸强盛王朝皆曾建都于此,其经济、社会与文化曾几度繁荣,成为全国先进地区。
据史料记载,贯穿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黄河中上游干流及其各主要支流,在历史上都具有相当大的水量。这为本地区发展内河
航运和农田灌溉事业提供了便利条件。黄河中上游干流河道除贵德以上河段水量较小、山陕峡谷段河道狭窄不利通航外,其他
河段均曾开发过不同形式的水上运输,因而成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航线。从先秦直至隋唐时期,这条航线都畅通无
阻。黄河的不少一级支流如渭河、汾河、洛河、北洛河、洮河、无定河、窟野河等,一些二级支流如泾河、广通河等,以及从渭
河、昆明池引水的关中大漕渠和从秦岭北麓引水的南山漕河等,在秦汉隋唐时期也曾经发挥过水上运输和农田灌溉的效益。黄
土高原地区还分布有众多的大小湖沼,如关中地区的弦蒲泽、焦获泽、阳华泽,汾河中游的昭余祁泽,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奢延泽
等,在隋唐以前水域面积都相当辽阔,颇有鱼盐之利。另外,本地区的泉水出露也曾经十分广泛。这些湖沼和泉水,与水量充足的诸
多河流相互补充,为本地区城乡居民生产与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自唐末以来,由于气候渐趋干旱化,加之经济开发措施失宜所造
成的植被覆盖条件的下降,导致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加剧和河流水文状况日益恶化,除黄河中上游干流及渭河、汾河等少数支
流在个别历史时段尚有航运记载外,大多数河道均因水量锐减而失去航运作用;弦蒲泽等大湖沼或分裂为若干小湖泊而面目全非,
或淤淀湮废而史失其名;至于曾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各地的诸多泉源,则大半水质下降或干涸无水,已没有多少利用价值。可以说,
唐朝以后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相邻发达地区,与本地区包括水环境在内的整个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有着
密切的联系。
黄土高原地区河流、湖沼和泉源的变迁过程给人们的历史启示:本地区水环境的恶化既有气候渐趋干旱化的因素,更与人类
自身经济开发活动不当有关,是自然生态环境变迁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节水抗旱、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保持水土、恢复林草植被相结合的正确途径,才能彻底改善黄土高原地区水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实现山
川秀美和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