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5章第2节 土壤
www.ks5u.com 第二节 土壤 【热点链接】 2019年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主题为“阻止土壤侵蚀,拯救我们的未来”。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地球表面形成2~3 cm厚的土壤需要长达1 000年的时间;土壤面临的头号威胁是侵蚀,每5秒钟可以侵蚀一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土壤。设立“世界土壤日”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加强对土壤的管理和保护;提高公众保护土壤的意识;应对土壤管理中日益严峻的挑战;提升土地健康的质量等。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定位 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土壤类型。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说明土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措施。 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典型土壤,分析土壤的成因。 水平4:结合区域和典型土壤,分析某类土壤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壤。 综合思维:分析土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在地的土壤类型,探讨土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 观察土壤 1.土壤的概念和组成 (1)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观察内容 内容 意义 土壤颜色 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可根据颜色命名土壤,如黑土、红壤 土壤质地 矿物质颗粒粒径由大到小依次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土壤质地是指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土壤剖 面构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构成;自然土壤剖面包括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1.判断正误。 (1)土壤颗粒由大到小依次是砂砾、石砾、黏粒和粉粒。(×) (2)能够生长植物的地表都有土壤。(×) 2.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包括(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土层 答案 D 解析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土壤剖面构造是由土层构成的。 3.哪些地方易找到土壤剖面? 提示 土壤剖面通常由人工挖掘才能出现,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易使土壤剖面显露。 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成土母质 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物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气候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地貌 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 时间 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1.判断正误。 (1)土壤矿物养分主要来自于岩石。(×) (2)岩石风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气候。(√) 2.下列地区中,土壤肥力最高的是( ) A.湿热地区 B.冷湿地区 C.干热地区 D.干冷地区 答案 B 解析 冷湿地区有机质积累多。 3.我国东南丘陵土壤贫瘠,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快。 三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地位: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作用 (1)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2)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3)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 3.土壤的养护 (1)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 (2)对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1.判断正误。 (1)种植农作物只能选择肥沃土壤。(×) (2)土壤是植物生存的营养来源。(√) 2.农作物可以抵抗适度的旱情,得益于土壤( ) A.提供营养物质 B.蓄水、保水功能 C.改造地理环境 D.使农作物扎根立足 答案 B 解析 土壤的蓄水、保水功能可使农作物抵抗适度的旱情。 3.我国江南红壤贫瘠,土质黏重,酸性强,如何利用和改造? 提示 增施有机肥,掺入沙子,施用石灰,种植耐酸作物等。 主题探究 观察土壤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右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土壤中固相、液相和气相的含义。 (2)指出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3)观察土壤时,主要观察哪些要素? (4)说明土壤剖面的组成。 [成果展示] (1)固相:有机质,矿物质。液相:水分。气相:空气。 (2)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矿物质等。 (3)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等。 (4)自然土壤由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组成。耕作土壤由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组成。 1.判断土壤的依据:具有肥力,生长植物,疏松表层。 2.土壤的物质组成 序号 物质组成 特点 ① 矿物质 矿物质是成土母质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组成土体的“骨架”;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② 有机质 集中在土壤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③ 水分 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含量此消彼长;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 ④ 空气 3.观察土壤 (1)土壤颜色 影响因素 对土壤颜色的影响 有机质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颜色较深。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总体上呈黑色,腐殖质含量越高,对土壤颗粒的染色越重,如黑土颜色的形成与其有机质含量高有关 土壤矿物颜色 如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的红壤颜色的形成主要与土壤矿物颜色有关 土壤湿度 土壤干时颜色往往较浅,而湿润时往往颜色较深 土壤结构体状况 同一种土壤处在团聚状态和研碎成粉末状态时,其颜色是不同的 (2)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 粒径比例 通气、透 水性能 保水性能 有机质 保肥性能 耕作难度 砂土 砂粒占 优势 强 差 易分解 弱 易耕作 壤土 比例适中 良好 强 不易分解 好 易耕作 黏土 黏粒占 优势 差 强 分解缓慢, 易积累 好 不易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 ①自然土壤 有机层 主要是枯枝落叶层,以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层迁移;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②耕作土壤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壤土质地中,三类不同粒径土壤比例差别较小,砂土、粉土、黏土均以一种粒径为主。读实验相关数据表,回答(1)~(3)题。 甲 乙 丙 丁 土壤质地(%) 砂粒 40 45 78 14 粉粒 25 25 14 19 黏粒 35 30 8 67 水土流失量(g/m2) 47.3 201.2 15.7 76.9 (1)甲土壤属于(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2)丁土壤属于(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3)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科学思维] 土壤特性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类型 抓关键信息“壤土质地中,三类不同粒径土壤比例差别较小;砂土、粉土、黏土均以一种粒径为主”。 甲土壤三类粒径比例差别较小,为壤土;丁土壤中,黏粒比例最高,结合土壤名称可知,丁为黏土。 特点 抓关键信息“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根据水土流失量判断植被覆盖条件。 乙水土流失最严重,没有覆盖草皮;甲、丙、丁植被覆盖条件相同,其中,丁水土流失最严重,其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答案] (1)B (2)C (3)D 主题探究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材料一 土壤有机质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2.28~29.55 g/kg,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 g/kg)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 g/kg)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下表为黑河中游的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 土层深度(cm) 土壤有机碳(g/kg) 高草植被 低草植被 0~10 14.80 10.35 10~20 11.93 8.23 20~40 8.25 6.44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描述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黑河中游湿地大部分属于季节性积水湿地,推断相对积水季节而言,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点,并说明推断理由。 (3)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成果展示] (1)分布特征:高草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递减。 原因:高草植被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 (2)变化特点:减少。 理由: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基低(底部)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成为碳源,释放CO2,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 (3)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三江平原湿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度减慢,形成大量积累。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1)成土母质与土壤 (2)生物与土壤 ①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②生物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与土壤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时间与土壤 土壤形成时间越长,土壤发育程度越高,土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与土壤 读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 ) A.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B.成土母质 风化物 C.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D.原始土壤 风化物 (2)图中甲、乙代表土壤由B阶段进入成熟土壤阶段过程中生物循环的作用,甲、乙两种作用说明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甲、乙分别表示( ) A.岩石的风化 原始土壤的形成 B.岩石的风化 人类活动的参与 C.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元素的聚集 D.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的流失 [科学思维] 成土因素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成土 过程 成土过程: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人工土壤。 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的作用下,形成原始土壤。 特点 生物循环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植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和养分元素。 [答案] (1)A (2)C 主题探究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2018年7月16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以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改善黑土耕地设施条件、内在质量、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珍贵资源。到2020年,全省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8 000万亩,深松整地面积达到6 000万亩,有机肥施用量达到2 000万吨,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建设面积1 000万亩,其中落实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面积420万亩。示范区通过农艺、农机、工程、生物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有效遏制黑土耕地退化,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黑土耕地质量。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土壤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东北地区土壤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3)如何合理保护和利用东北地区的土壤? [成果展示] (1)黑土分布广泛,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等。 (2)黑土流失,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肥力降低等。 (3)发展绿色农业,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等。 1.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2.土壤的利用和保护 (1)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易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 (2)合理的农业耕作,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3)土壤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实例。 地区 方法 亚马孙流域 利用生物炭 南方地区的红壤 使用农家肥,增施有机肥;掺入石灰,降低酸度;掺入沙子,改良土壤性状;种植茶树等耐酸性的作物 华北地区盐碱地 合理灌溉;加强农田覆盖等 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1)~(2)题。 (1)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2)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实施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 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 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科学思维] 土壤的破坏与保护分析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土壤 破坏 抓关键信息“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人类过度垦殖,植被破坏严重,流水冲刷严重 ,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保护 措施 针对过度垦殖问题提出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措施。 实施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有利于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 (1)C (2)A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90页活动] 思路点拨 该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观察土壤的步骤,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及特点。 [教材第92页活动] 思路点拨 1.(1)成土母质;(2)气候;(3)地貌。 2.(1)岩石风化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基础,决定了土壤的性状。紫色土是由砂岩和紫色页岩风化形成的。 (2)东北地区气候冷湿,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贫瘠。 (3)受流水冲刷作用,颗粒较粗的土壤留在山顶,颗粒较细的土壤被带到山前平原。 核心素养速提升 素养提升1 区域认知 位于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由五色土组成,其取自全国各地,并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摆放,寓意中华疆域地大物博,而这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土放置的方位,恰好也对应了今天中国土壤分布的概况。下图为社稷坛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1.五色土中最肥沃的为( ) A.红土 B.黄土 C.黑土 D.白土 答案 C 解析 五色土中最肥沃的为东北平原的黑土。 2.我国南方地区的土壤主要是( ) A.红土 B.黄土 C.黑土 D.白土 答案 A 解析 我国南方地区的土壤主要是红壤(土)。 3.下列符合黄土特点的是( ) A.黏性较大 B.土壤贫瘠 C.土层较薄 D.直立性强 答案 D 解析 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黏性较小;土壤比较肥沃;土层较厚;直立性强。 素养提升2 综合思维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富铝土在我国分布广,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富铝土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富铝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中多数矿物易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故B项正确。 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答案 B 解析 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读图可知,砖红壤所处气候条件最为湿热,故B项正确。 素养提升3 人地协调观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据此完成1~2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推测,山坡地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 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答案 B 解析 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减少地表的水土流失,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素养提升4 地理实践力 1.通过网络查找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 2.调查家乡的土壤特点,分析其成因。 3.调查家乡土壤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措施。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观察土壤 1、2、4、13(3)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5、6、7、8、9、13(1)(2)(4)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0、11、12、1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1~2题。 1.(地理实践力)图中②层为( )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犁底层 D.耕作层 答案 C 解析 耕作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三部分。①为耕作层,②为犁底层,腐殖质层、淋溶层属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构成。 2.(综合思维)关于图中①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B.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答案 A 解析 图中①层为耕作层,其特点是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A项正确;②层为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B项错误;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的是母质层,C项错误;森林土壤剖面中的有机层是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D项错误。 科考队在大兴安岭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原始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前缘,土壤分为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两种。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黑钙土。但在背风坡海拔200米处(45°45′01″N,122°33′47″E)发现土壤变为栗钙土,并且该处地层的上部偏红,说明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在该处富集。据此回答3~4题。 3.(综合思维)若土壤温度与铁元素的富集能力成正比,则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 ) A.高温多雨 B.低温多雨 C.高温少雨 D.低温少雨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栗钙土的上层往往富集氧化铁,而铁元素的富集能力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说明栗钙土形成的条件为高温状态,又由材料可知栗钙土分布在背风坡,说明该地降水较少,因此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高温少雨。 4.(区域认知)当地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方向,土层的变化情况为( ) A.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厚 B.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 C.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薄 D.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薄 答案 B 解析 冲积扇是河流冲积而形成的沉积地貌。由出山口到冲积扇的前缘,流速逐渐减缓,携带能力逐渐减弱,沉积颗粒逐渐减小,因此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 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综合思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高低 答案 B 解析 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A项错误;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B项正确;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C项错误;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与性状,D项错误。 6.(综合思维)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 ) A.岩石的作用 B.气候的作用 C.生物的作用 D.地形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的作用。 7.(综合思维)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的草原地区 B.气候湿热的森林地区 C.气候温和的草原地区 D.气候寒冷的荒漠地区 答案 C 解析 气候湿热的地区,有机质分解快,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排除A、B两项;气候温和的草原地区,草类根系茂盛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C项正确;荒漠地区地表有机质含量少,排除D项。 读下图,完成8~9题。 8.(综合思维)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答案 C 解析 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故C项正确。 9.(综合思维)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①a—低等生物作用 ②b—岩石风化崩解 ③c—土壤分层形成 ④d—成熟土壤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读图,根据图示含义可知,a为岩石风化崩解,b为低等生物作用,c为土壤分层形成,d为成熟土壤形成。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蔬菜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该农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据此完成10~12题。 10.(人地协调观)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土壤酸化 C.土壤沙化 D.土壤盐碱化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一纵坐标表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图二纵坐标表示土壤pH值。连作八年时,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20 cm土层pH值下降明显,表现为土壤酸化,故B项正确。 11.(人地协调观)连作十二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土壤酸化 C.土壤沙化 D.土壤盐碱化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连作十二年时,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故A项正确。 12.(人地协调观)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增施速效肥料 ②及时深耕土壤 ③适量掺沙改造 ④采用滴灌技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连作时间长,表层0~20 cm土壤pH值下降明显,但20~60 cm土壤pH值变化不大,因此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来减缓土壤退化;有机质含量降低,应增施速效肥料。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a、b、c三条曲线,________曲线表示气温,__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________曲线表示降水量。(6分)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6分)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________层和母岩层。(6分) (4)简要说明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4分) 答案 (1)b a c (2)E、G A (3)有机(枯枝落叶) 淋溶 母质 (4)气候温暖湿润,风化作用强。 解析 第(1)题,图中F地带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地带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a为蒸发量,b为气温曲线,c为降水量。第(2)题,A地带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地带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地带,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地带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量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有机层(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第(4)题,由图可知,F地带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下图示意某优质黑土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60年代起,该区域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少。 (1)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6分) (2)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地区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10分) (3)说明滴灌对减轻该地区黑土侵蚀的作用。(6分) (4)简述该地区土壤侵蚀减轻所产生的生态效益。(8分) 答案 (1)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 (2)种植面积扩大,导致森林、草地破坏,黑土退化加剧;黑土区深居内陆,年降水量较少,地势平坦,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3)保持黑土水分,防止旱季土壤过度干燥,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 (4)减少大气中的扬尘;改善水质;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西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和黑土形成。第(2)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地区的种植面积扩大,导致森林、草地破坏,黑土退化加剧。黑土区深居内陆,降水较少,地势平坦,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导致黑土侵蚀严重。第(3)题,滴灌利于保持黑土水分,防止旱季土壤过度干燥,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滴灌的灌溉水量小,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第(4)题,该地区土壤侵蚀减轻,裸露土壤少,产生的生态效益是利于减少大气中的扬尘;水土流失减少,利于改善水质;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保护生物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