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精品资料专题12-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精品资料专题12-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案)

‎ ‎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 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认识区域 ‎(1)区域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如通过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区域。‎ ‎(2)区域特征 ‎①区位特征: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整体性: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③层次性:既是上一级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为下一级。‎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区域 要素 ‎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相同点 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 不 同 点 位置 北纬30°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 贫乏 石油等矿产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 业 耕作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特色产业 水产业 西部畜牧业 工业 重化工业基地 综合性工业基地 商业贸易 发达 不发达 ‎【知识拓展】区域的三大特征 任何一个按一定指标划分的区域都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三大特征,可利用纲要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整体性是区域的基本属性,没有整体性也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2)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也是开放性形成的基础。三者关系的图示如下:‎ ‎ ‎ ‎【要点突破】区域差异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 ‎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水文差异的形成 ‎ ‎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规律总结】区域特征的分析与描述方法 ‎(1)地理位置特征 位置 内容 绝对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相对 位置 山河 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交通地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内容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知识拓展】‎ ‎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分析 ‎(1)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2)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人类 影响 广泛而深刻 活动 对自 然环 境的 影响 程度 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而深刻 比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还微弱 具体 表现 平原地区几乎全部被开垦,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业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中国人口集中和经济发达区 草原和荒漠草原发展畜牧业,有水源灌溉处形成灌溉农业;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显著 农业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发展林业和种植业;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形崎岖,限制了农业和经济发展 交通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路线四通八达 山地、高原地形崎岖,山高坡陡,交通路线稀疏 教育和文化 教育和文化水平较高,人口文化素质较高 教育和文化滞后 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都有东移的趋势 文化、经济和政治基础深厚,西方先进技术首先传入,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兴起;首先进行改革开放 文化、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开放时间较晚 ‎2.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主要差异 区域 项目 ‎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 然 条 件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棕壤、黑土、钙质土、部分盐碱土 红壤、砖红壤 社 会 经 济 条 件 农业生产 以旱地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水田为主,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是重要商品粮基地 工业生产 以重工业为主 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 产业结构 以传统产业为主,面临调整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转型较快 交通运输 比较发达 比较发达,内河航运发达 对外开放 开放程度相对落后 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方便 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 ‎ ‎【特别提醒】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 人类活动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资源开发规模小,产业结构简单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资源开发规模扩大,产业结构逐渐复杂 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 转型阶段 区域经济呈现衰落、萎缩状态 呈现全面不协调 再生阶段 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 由紧张走向协调 ‎【要点突破】‎ ‎1.掌握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 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 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三、二或一、二、三 中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2.掌握综合分析区域发展阶段的方法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结构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知识拓展】框图法分析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 ‎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 ‎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 ‎ ‎ ‎ 高频考点一 区域特征的判断分析 半边房(见下图)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民居之一。当地盛传“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据此完成1~3题。 ‎ ‎ ‎ ‎1.“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当地( )‎ A.降水较少 B.高温多雨 C.暴雨频发 D.冬雨夏干 ‎2.半边房门前种植落叶阔叶树可能是为了( )‎ A.春季防风固沙 B.夏季遮阴纳凉 C.秋季截水增湿 D.冬季挡风避雨 ‎3.图示房屋大门宜朝向( )‎ A.东南 B.西北 C.东北 D.西南 ‎ ‎ ‎【变式探究】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读图回答问题。‎ ‎ ‎ 图1 中亚地区地理简图 图2 中亚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该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结合图示,分析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势状况、地形结构、降水、水文等方面分析。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对农业类型与分布、城市的分布方面来分析。‎ ‎【答案】总体上,该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该区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在‎300mm以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mm以上。‎ 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绝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高频考点二 区域差异的判断分析 下图为某年我国M地区、N地区及全国平均用水结构统计图,其中M地区和N地区为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三个地区中的两个。据此,完成5~7题。‎ ‎ ‎ ‎5.M地区和N地区分别是我国( )‎ A.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D.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6.上题中判断M地区和N地区的主要依据是( )‎ A.水资源总量 B.经济发展结构 C.人口数量和城市化水平 D.经济发展水平 ‎7.关于M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 B.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水土流失 C.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 D.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和内陆湖泊 ‎ ‎ ‎ 高频考点三 区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近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 ‎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业,据图分析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A.家具制造 B.丝绸纺织 C.奶酪生产 D.甘蔗制糖 ‎2.关于该地区近三十年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B.M城市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C.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 D.N城市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 ‎ 高频考点四 地理环境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 ‎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 ‎ ‎【答案】(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小。‎ ‎(3)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4)赞同 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不赞同 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方法技巧】两角度理解地理环境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不同,不同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 ‎ ‎(2)区域发展中,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①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②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进、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高频考点五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命题特点】‎ 命题视角 设问特点 比较分析区域环境特征的异同点 常用“分析”、“判断”、“说出(明)”、“归纳”‎ 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区域地图及相关的统计图表,点明区域图中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等设问方向及内容。‎ 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判断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或限制条件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 ‎ 图1‎ ‎ ‎ 图2‎ 材料二 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 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约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图1中甲地和丁地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甲地和丁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两地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异同点。‎ ‎【答案】(1)青稞(小麦) 水稻 相同点: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雨热同期;甲地降水少,丁地纬度低,两地光照充足。不同点:甲地海拔高,热量不足;丁地纬度低,海拔低,热量丰富;甲地处于背风坡,降水量少;丁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多;甲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方法技巧】‎ 角度一 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思维流程为:‎ ‎ ‎ 角度二 比较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其思维流程为:‎ ‎ ‎ 角度三 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思维流程为:‎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文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农业 农业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变式探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比较荷兰与江苏省地理位置的异同。‎ ‎(2)荷兰的风车和拦海大坝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观,拦海大坝使荷兰拥有世界著名的围海造田景观。分别说明风车和拦海大坝两处景观形成的地理原因。‎ ‎ ‎ ‎(3)荷兰和中国的江苏省都经历了从围海造田到退耕还海的过程。分析说明两地围海造田和退耕还海的共同原因。‎ ‎【解析】第(1)题,从两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两地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亚欧大陆上;‎ ‎【答案】(1)相同点: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不同点:荷兰位于欧洲,西临大西洋(北海);江苏省位于亚洲,东临太平洋(黄海)。‎ ‎(2)风车:荷兰地处大陆西岸或大西洋(北海)沿岸,终年受西风影响,风力资源丰富。拦海大坝:荷兰国土面积小,地势低洼,修筑拦海大坝可以防止海浪侵袭,有利于填海造陆(围海造田)。‎ ‎(3)围海造田可以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扩大耕地面积或陆地面积)。退耕还海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减轻土地盐碱化等。‎ ‎ ‎ ‎ ‎ ‎(2018年江苏卷)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表1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 表1‎ ‎23.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A.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B. 提高造林存活率 C.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D. 提高林地生产力 ‎24.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A. 生物多样性增加 B. 森林覆盖率降低 C. 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D. 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答案】23. AC 24. AD ‎【解析】‎ ‎ ‎ ‎24. 读图可知,“十二五”期间,杨树林面积比重不断下降,即用材林面积比重减少,可能导致木材供应不足,供需缺口加大,故D项正确。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比重升高,果品供应能力增强,C项错误。根据材料,整个江苏省造林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故A项正确,B项错误。‎ ‎1. (2017·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1为2012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 ‎ ‎ 材料二 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图2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 ‎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2,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审设问 ‎ ‎ 第(3)题,“关注粮食安全”→高品质粮食市场需求;“示范区”→政府支持;“推广种植”→技术水平;“有机大米”→无污染,生态环境好。‎ ‎2.审图表 ‎(1)由图1可知,我国高余粮区主要分布在重要商品粮基地和西部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高缺粮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 ‎(2)由图2可知,苏南地区人口增长,粮食增产;苏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 ‎【答案】(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 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 ‎ ‎(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 ‎(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三点即可)‎ ‎2.(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1~3题。‎ ‎ ‎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 ‎ ‎1.(2016·浙江高考)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 ‎ 图1‎ ‎ ‎ 图2‎ 材料二 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 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约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图1中甲地和丁地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甲地和丁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两地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异同点。‎ ‎【答案】(1)青稞(小麦) 水稻 ‎ 相同点: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雨热同期;甲地降水少,丁地纬度低,两地光照充足。不同点:甲地海拔高,热量不足;丁地纬度低,海拔低,热量丰富;甲地处于背风坡,降水量少;丁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多;甲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1.(2015·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 ‎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 ‎ ‎【答案】(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小。‎ ‎(3)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4)赞同 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不赞同 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1.(2014·上海高考)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2)题。‎ ‎ ‎ ‎(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 ‎ ‎【答案】(1)A (2)C ‎2.(2014·北京高考·节选)“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问题。‎ ‎ ‎ ‎ ‎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解析】‎ ‎1.审设问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明确了比较的对象——“长三角地区”;“地理优势”→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大的方面比较分析。‎ ‎2.审材料 ‎“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3.审图表 从图中看,川渝地区有煤矿、金属矿、天然气等资源,而长三角地区则没有;川渝地区面积比长三角地区大,地价较低;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而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 ‎【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大。‎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