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高二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就图中的区域来说,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A. 积温的多少 B. 年降水量的多少 C. 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D.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2. 有关图中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B. 行政区域界线一般是明确的 C. 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 四大区域是孤立的 ‎【答案】1. D 2. 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特征。‎ ‎1. 根据图例可知,划分的是干湿地区。干湿地区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是半湿润、湿润区,反之是半干旱、干旱区。故 D正确。‎ ‎2.‎ - 18 - / 18‎ ‎ 图中四大区域属于自然地理区域,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相似,整体性突出,而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自然地理区域界线一般都模糊的,而行政区域界线一般是明确的;任何区域都不是孤立的,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读某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例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 ‎3. 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 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拉动为主 B. 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 第二产业产值变幅最大 D. 产业结构逐步转型井得到优化 ‎4. 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 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D.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上升极慢 ‎5. 此地区可能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某省区 A. a省区一东部地带 B. b省区一中部地带 C. c省区一中部地带 D. d省区一西部地带 ‎【答案】3. D 4. C 5. D ‎【解析】‎ ‎3. 该地区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发展最快,第二产业变化不大,第一产业产值比例虽有所下降,但随着经济发展,经济产值总量增加,所以产值会上升,2003年与1992年比较,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了优化。正确答案选D。‎ ‎4. 从图上看,三大产业就业比例变化不大,第一产业劳动力多,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变化不大,说明第二、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正确答案选C。‎ - 18 - / 18‎ ‎5. a省区一江苏省—东部地带;b省区一四川省—中部地带;c省区一辽宁省—东部地带;d省区一陕西省—西部地带。可以排除C选项。读图,在该省发展过程中,就业比例最大的始终是第一产业,正确答案选d省区一陕西省—西部地带。‎ ‎6. 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 A—B—C B. B—C—A ‎ C. C—A—B D. B—A—C ‎ ‎【答案】C ‎【解析】三大产业的总体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由图示三角坐标分析可知,A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小,第二产业比重最大;B点第一产业小第二产业较小,第三产业比重最大;C点第一产业最大超过80%,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最小。据此确定该地产业结构的演变顺序应该是C—A—B,C选项正确。‎ 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据图推断该产品产业转移的先后顺序是()‎ A. 甲国→乙国→丙国 B. 乙国→丙国→甲国 C. 丙国→甲国→乙国 D. 丙国→乙国→甲国 ‎8. 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止确的是()‎ A. 丙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B. 该产业转移是向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转移 - 18 - / 18‎ C. 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不会出现减少的趋势 D. 第一阶段丙国的利润率高于第二阶段的甲国 ‎【答案】7. D 8. D ‎【解析】试题分析:‎ ‎7. 读坐标图,第一阶段中丙国最先出口,可知该产品源自于丙国。乙国第一阶段先进口,第二阶段出口,说明从丙国转移到乙国。第三阶段,甲国出口,乙、丙国进口,说明产业向甲国专业。结合选项,D项正确。‎ ‎8. 第一阶段中丙国最先出口该产品,可知此产品源自该国,丙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A项错误。该产业转移是向着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转移,B项错误。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随时间推移将会出现减少,C项错误。第一阶段中丙国最先出口该产品,可知此产品源自该国,第一阶段丙国的利润率高于第三阶段的甲国。‎ 考点:产业转移 下表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 与长三角相比,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的主要原因是()‎ A. 投资环境差 B. 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 C. 南岭阻隔,经济腹地较小 D. 环境污染严重 ‎10. 如今长三角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已经启动,广东、省也正在加快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其重要意义是()‎ A. 缓解用地矛盾,分散大城市职能 B. 解决资源和劳动力短缺问题 - 18 - / 18‎ C. 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与产业合理分工 D. 改善交通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 ‎【答案】9. B 10.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产业转移和交通线路的意义。‎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珠江三角洲投资环境只能变好,A错误;南岭阻隔,经济腹地较小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一直存在问题,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只是近年来,C错误。环境污染严重属于城市发展中出现问题,虽影响经济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将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经济增速暂时放缓,故选B 。‎ ‎10. A项属于缓解大城市用地矛盾;B能改善缓解这一问题而非解决措施;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利于区域内联系不是对国外联系发展外向型经济,D错误。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建设有利于区域内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与产业合理分工,C项正确。‎ 黄土源又称黄土平台,塬是我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图,回答下列下面小题。‎ ‎11. 塬的顶面平坦宽阔,其主要自然原因()‎ A. 风化、风蚀 B. 流水侵蚀 C. 流水沉积 D. 风力沉积 ‎12. 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甲地打坝淤地②乙处整修梯田③丙处修建水库④丁处平整土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11. A 12. A - 18 - / 18‎ ‎【解析】(1)黄土塬是由于风力堆积而成,顶面平坦开阔,是因为风力的风化和侵蚀。正确答案选A。‎ ‎(2)图中甲为沟、丙为黄土塬、乙和丁为缓坡和陡坡。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沟谷应打坝淤地、修建水库;乙处为缓坡,可以发展梯田。正确答案选A。‎ ‎13. 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应俯视形状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图中适宜植树的地 点为()‎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环境治理。鱼鳞坑可以拦蓄地面径流,所以植树应该位于鱼鳞坑附近,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图中②位于鱼鳞坑附近,适合种植树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下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 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 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A. 夏季流量小 B. 补给以降水为主 C. 水量向下游增大 D. 径流年际变化小 ‎【答案】14. C 15. D ‎【解析】试题分析:‎ ‎14.‎ - 18 - / 18‎ ‎ 读图,①位于山坡上,不会形成绿洲,A错。②是山麓的戈壁滩,缺少土壤形成条件,B错。③处有水源出露,多粉砂泥土,形成绿洲,C对。④是沙漠地区,D错。‎ ‎15. 该地区有沙漠分布,应位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区,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夏季流量较大,A错。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B错。水量向下游减少,最终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C错。径流的年际变化小,D对。‎ 考点:地形剖面图,绿洲分布特点,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7. 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6. B 17. D ‎【解析】试题分析:‎ ‎16.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甲、丙两地所处地带相对平坦,坡地径流较缓,丁地位于山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而乙地为耕地,位于河谷地区的陡坡、河流上游地区,植被条件较差,最易发生水土流失,也最应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 ‎17. 丁耕地地形平坦,临近河流,灌溉最方便。‎ 考点:本题组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区域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 18 - / 18‎ 材料一:2010年11月6日治理淮河的标志性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正式建成,标 志着淮河干流结束无控制性枢纽的历史,该工程主体位于安徽省境内淮河干流中游,涉及安徽、河南两省,其防洪范围包括淮北广大地区和蚌埠、淮南等沿淮城市。工程建成后,使淮河中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该工程上游山区水库、中游蓄洪区、下游淮北大堤共同构成淮河综合防洪体系。‎ 材料二: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坑蜒曲折流经四有区20多个地市,流域现有人口1. 65亿,人口密度597人/平方千米,为七大江河之首.淮河的特珠和复杂是流域内多水灾的重要原因,淮河上游不足400千米,落差达178米,中游490千米落差只有13米,而下游150千米落差仅有6米一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是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真实历史写照,‎ 材料三:临淮岗控制工程示意图。‎ ‎18. 下列对图中相关图例或注记的作用或功能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虚线—淮河河堤 B. 湖泊防洪功能—滞蓄洪水 C. 主坝—调蓄洪水 D. 新河—改善航运条件 ‎19. 历史上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 ‎①淮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水流不畅 ‎②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③千流上无洪水控制性枢纽工程,洪水难以排出 ‎④淮河由京杭运河注入长江,无入海通道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18 - / 18‎ ‎【答案】18. A 19. D ‎【解析】‎ ‎18. 图中黑粗线为淮河,虚线为湖泊的边界,而不是淮河河堤;湖泊防洪功能是滞蓄洪水;主坝能够调蓄洪水;新河可以改善航运条件。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9. 淮河水系呈扇形特征,夏季淮河流域降水集中,来水量大,而中下游地势低平,水流不畅。入海河道少,故多发洪涝灾害;历史上淮河干流上无洪水控制性枢纽工程,更增加了洪涝的程度和灾害度。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读某年我国各省区人均碳足迹(即人均碳排放量,单位:吨/人·年)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 ‎20. 我国人均碳足迹的分布特点是()‎ A. 北多,南少 B. 西南多,东北少 C. 东多,西少 D. 沿海多,内地少 ‎21. 影响我国人均碳足迹的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 经济水平 B. 产业结构 C. 技术水平 D. 交通运输 ‎【答案】20. A 21. B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20.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人均碳足迹相对较多,而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均碳足迹相对较少。A选项正确。‎ ‎21.‎ - 18 - / 18‎ ‎ 由题图可知,人均碳足迹即人均碳排放量。我国北方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南方地区以轻工业为主,故北方地区碳排放比南方地区多。因此影响我国人均碳足迹的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产业结构的差异。‎ 我国北方土石山区主要分布在松辽、海河、淮河等河流的发源地,地面组成物质是石多土少,石厚土薄,地面土质松散,夹杂石砾。根据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22. 我国北方土石山区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荒漠化 C. 盐碱化 D. 洪涝 ‎23. 关于北方土石山区治理措施正确的是 A. 土石山区全部封山育林 B. 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修梯田,植树种草 C. 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发展立体农业 D. 引进南方速生树种,尽快恢复植被 ‎【答案】22. A 23. C ‎【解析】‎ ‎22. 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成因。北方地区夏季暴雨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地表植被少,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3. 山区农业发展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发展立体农业。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读某城市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图,回答下面小题。‎ ‎24. 可以从图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 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全球变暖造成的 B. 1990年以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C. 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 D. 城市发展只影响地下水这一自然因素 - 18 - / 18‎ ‎25. 1980年~2000年,该地区所属的城市化阶段及典型现象是()‎ A. 加速阶段逆城市化现象 B. 后期阶段逆城市化现象 C. 加速阶段××区城市化现象 D. 后期阶段××区城市化现象 ‎【答案】24. C 25. C ‎【解析】1、从图中看出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随着城市面积的增加地下水位也在波动下降,A错误,C正确。B1990年以后,水位在下降,但不是持续,只能说是波动下降,错误。D城市发展影响地下水位这不是自然因素,错误。‎ ‎2、1980年—2000年,我国的城市面积在不断的增加,是城市化现象,也是加速阶段,选择C。‎ 考点:此题围绕人地关系(地下水位变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选材,考查考生根据图表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下面小题。‎ ‎26. 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A. “民工荒”现象严重水污染严重 B. 改革开放迟缓资金严重短缺 C. 投资过多,产品积压缺乏政策支持 D. 经济腹地较小,企业间过度竞争 ‎27. 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 城市化水平 B. 经济发展水平 C. 用地紧张 D. 人口数量 ‎【答案】26. D 27. C - 18 - / 18‎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主要涉及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 ‎27. 在长江三角地区城市人多地少,用地紧张,城市发展采用 “钻天入地”的模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紧张,C说法正确。‎ 读不同地物的反射光谱图和月球探测拍摄到的局部三维景观图,回答下面小题.‎ ‎28. 有关图中地物反射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雪反射率最强的波段是红外光区②沙漠反射率最强的波段是可见光区 ‎③湿她所有波段的反射率都低于5%④小麦反射率最高部分达到85%‎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9. 地物的这种反射特征可直接应用于()‎ ‎①航空遥感技术②航天遥感技术③全球定位系统④地理信息系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0. “嫦娥一号”在绕月轨道上对月球探测拍摄到局部三维景观图,采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 - 18 - / 18‎ A.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B. 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C. 全球定位系统、遥感 D. 数字地球、遥感 ‎【答案】28. C 29. A 30. A ‎【解析】‎ ‎28. 本题考查太阳光谱。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0.4-0.76微米,则雪反射率最强的波段是紫外光区;沙漠反射率最强的波段是可见光区;小麦反射率最高部分达到85%。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9. 遥感(RS)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卫星、飞船)上利用光学仪器或电子仪器等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遥远的感知,并传送到地面进行分析。地物的这种反射特征可直接应用于遥感技术。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30. 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嫦娥一号”在绕月轨道上对月球探测拍摄到局部三维景观图,采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RS和GIS。‎ 二、综合读图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40分)‎ ‎31. 下图表示我国南方某城市附近××区产业结构及今后的转移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 - 18 - / 18‎ ‎(1)该区域发展的两种农业生产活动:一种是粮食种植,另一种是花卉种植,其中 ,‎ 表示粮食种植, 表示花卉种植。‎ ‎(2)这种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Ⅰ             Ⅱ ‎ ‎(2)原因:充分利用这里自然条件好、地价低、劳动力丰富而廉价的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意义: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解析】(1)××区农业一般位于城郊,应发展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而粮食种植占地面积大,单位面积产值较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会占用大量耕地,为适××市发展,城郊农业结构会调整,粮食种植面积会减小,蔬菜、花卉的种植会增加。‎ ‎(2)发展园艺业,这里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可以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提高等方面回答。‎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我国已叁本形成西电东送的三条通道.北路通道送电能力达250万千瓦,中部通道现在送电能力达120万千瓦,今后将增加到300万千瓦。我国东部缺电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材料二:西电东送示意图。‎ 材料三:龙滩水电站示意图.‎ - 18 - / 18‎ ‎(l)北路送电是将黄河上中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将煤炭 输出改为电能输出。这种能量愉送方式与传统愉送方式相比,对京津店地区的环境有哪些有利之处?‎ ‎(2)图中A地区需大量输入天然气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在南部通道中,既建有水电站,又建设了一批坑口火电站,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利于大气质量提高。 ‎ ‎(2)常规能源缺乏,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 ‎ ‎(3)我国降水季节变化大,既建水电站,又建火电站,可以水火并济,保障供应。‎ ‎【解析】(1)改输煤为输电,可以改善输入地的大气环境质量。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更是对环境产生了巨大贡献。减少了其他常规能源的消耗,优化改善了能源消费结构,减少了污染物质的排放,改善了京津唐地区大气质量。‎ ‎(2)A地区为长三角,常规能源短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因此需要输入能源。为了该地的环境保护,输入较为清洁的天然气和电力。‎ ‎(3)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需电量大,水电站发电量受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影响大,需要火电予以适当补充。‎ ‎33.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胜××区图(见下图)‎ - 18 - / 18‎ 材料二:鄂尔多斯高原拥有优良畜种阿尔巴斯山羊。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 下,当地依托特有的畜牧业优势和补偿贫易的方式创建发展了羊绒加工业,“鄂尔多斯”随速成长为世界知名品牌。2014年l月,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的羊绒生产线搬迁到了××区西郊的罕台镇。‎ 材料三:拥有“黑金资源”的鄂尔多斯,在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里,创造了一系列经济神话。煤炭产业的产值一度占当地经济总量近70%,占财政总收入近50%,煤炭带来的巨额财富,被大量地投资在了房地产业。到2011年底,伴随煤炭量价狂跌,楼市出现低迷的形势,鄂尔多斯出现了经济下滑现象。‎ ‎(l)简述鄂尔多斯发展羊绒类服装制造业的优势条件。‎ ‎(2)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由东胜××区的A点全部迁到××区罕台镇(B点),试评价是否合理,并简析原因。‎ ‎ (3)简析2011年后鄂尔多斯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 ‎【答案】(1)原料丰富(靠近原料地);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国内、外市场广阔;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便利。‎ ‎(2)合理  ‎ 理由是:地价便宜;便于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不合理  ‎ 理由是:交通不便;缺乏劳动力;远离消费市场。‎ - 18 - / 18‎ ‎(3)过度依靠煤炭资源,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链短;粗放生产,导致环境恶化,产能落后;房地产过度开发,产生了泡沫隐患。‎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二,鄂尔多斯发展羊绒类服装制造业的原料丰富,靠近原料地。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国内、外市场广阔。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便利等优势条件。‎ ‎(2)这是主观发挥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区罕台镇经济水平低,地价便宜。全部迁移到××区罕台镇,便于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所以说合理。‎ 读图分析,××区罕台镇地区交通不便,人口少,缺乏劳动力,且远离消费市场。所以全部迁到××区罕台镇 不合理。‎ ‎(3)根据材料三分析,该地煤炭产业的产值一度占当地经济总量近70%,占财政总收入近50%,这种结构过度依靠煤炭资源,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链短。该地是粗放生产,导致环境恶化,产能落后。由于房地产过度开发,资金大量投入到房地产上,产生了泡沫隐患。所以最终导致经济下滑。‎ 考点: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 ‎34. 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l)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 ‎(2)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18 - / 18‎ ‎【答案】(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黄土高原。‎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解析】此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此题考查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三个方面分析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具体措施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 - 18 - / 1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